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高一歷史書怎麼概括

高一歷史書怎麼概括

發布時間:2022-12-19 10:10:39

① 高一上冊歷史知識點概括

高中歷史必修1
一 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古代中國早期政治制度
(一)古代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內容和特點:王位世襲制、等級森嚴的分封制和血緣關系維系的宗法制。
(二)分封制
1、分封制的目的:為了進行有效地統治,西周實行分封制。
2、分封制的主要內容:
①分封:周王把王畿以外的地區土地和人民分別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後代,讓他們建立諸侯國,拱衛王室。
②諸侯必須服從周天子的命令,諸侯有為周天子鎮守疆土、隨從作戰、交納貢賦和朝覲述職的義務。
③諸侯在自己的封疆內,又對卿大夫實行再分封;卿大夫再對士實行再分封。
3、分封制的主要特點:層層分封、等級森嚴。
二、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與發展
(一)秦朝建立以皇權為中心的中央集權制度
1,秦始皇首創皇帝制度,體現了皇位世襲和皇權至上。這是中國古代專制制度的重要特徵。
①秦王嬴政,把三皇和五帝的名稱合為「皇帝」,自稱「始皇帝」。從此「皇帝」成為中國古代最高統治者的稱謂,為歷代封建王朝所沿用。
②秦始皇統治時期,全國的政治、經濟、軍事等一切大權,都由皇帝總攬。
③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員也都由皇帝任免。
④軍隊的調動以虎符為憑據,虎符由皇帝控制、發給。
(2)秦始皇建立了一套以皇權為中心的中央政權組織。
①在中央,設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三個最高官職。丞相為百官之首,幫助皇帝處理全國政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執掌群臣奏章,下達皇帝詔令,並負責監察百官;太尉是負責管理全國軍務。丞相之下還有諸卿,分管國家的各項具體事務,是中央政府的職能部門。
(3)全面推行郡縣制。
秦在全國范圍內推行郡縣制。郡守、縣令、縣長都由皇帝直接任命。
作用:秦朝通過郡縣制,實現了對地方政權直接有效的控制。
2.影響:
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權制度,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為歷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斷加強和完善。
(二)發展科舉制:
(1)科舉制形成與發展的過程:
①隋文帝時,廢除九品中正制,開始採用分科考試的方式選拔官員。
②隋煬帝時,政府開始設立進士科,科舉制形成。
③唐宋元各朝繼承並完善了科舉制。
(2)作用:
①科舉制是封建選官制度的一大進步。它把讀書、考試與做官緊密聯系起來,有利於打破特權壟斷、擴大官吏人才來源、提高官員文化素質。
②科舉取仕,把選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權力,從世家大族的手裡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強了中央集權。這一制度為歷朝沿用,影響深遠。
(三)清朝軍機處的設立,使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發展到頂峰
1、雍正帝時設置軍機處。軍機大臣品級不高,但都由欽定。每日接受皇帝召見,跪受筆錄,軍國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決。
2、作用:
①提高了行政效率;②全國軍政大權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專制加強,中央集權進一步得到鞏固,使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發展到頂峰;③我國多民族大一統國家也得到鞏固和發展。
(四)中央集權制度的影響
1、積極作用:自秦開創中央集權制度,在一定歷史時期起了積極作用,例如鞏固疆域,維護國家統一,促進民族融合,有利於封建經濟的發展等方面。
2、消極影響:因為皇權至上,中央集權制度發展到後來,君主專制不斷強化,阻礙了中
國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束縛了人們思想,妨礙了中國社會的整體進步。

專題二 西方民主政治的起源與發展
一、古代希臘羅馬的政治制度
(一)古代希臘民主政治
1、梭倫改革(公元前6世紀初)——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礎
(1)背景:雅典城邦舊氏族貴族專橫統治,引起新興工商業者和普通民眾的不滿,社會
矛盾尖銳。
(2)內容:公元前6世紀初,執政官梭倫推行改革。
①根據財產多寡來劃分公民的等級;②公民大會成為最高權力機關,各等級公民均可參加;
③建立四百人議事會;④建立公民陪審法庭;⑤廢除債奴制等。
(3)作用:
動搖了舊氏族貴族世襲特權,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權利,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礎。
2、克利斯提尼改革(公元前6世紀末)——雅典的民主政治確立起來
(1)內容:公元前6世紀末,執政官克利斯提尼繼續進行改革。
①建立十個地區部落,以部落為單位舉行選舉;②設立五百人議事會,由各部落輪流執政;
③組成十將軍委員會;④繼續擴大公民大會的權力;⑤實行「陶片放逐法」等。
(2)作用:
基本鏟除了舊氏族貴族的政治特權,公民參政權空前擴大,雅典的民主政治確立起來。
3、雅典民主政治的評價:
①雅典奴隸制民主政治的理論與實踐,為近現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礎。民主氛圍創造的空間,使雅典在精神文化領域取得了輝煌成就。
②雅典民主是小國寡民的產物,是一種「成年男性公民當家作主」的政治制度。
③過於泛濫的直接民主,成為政治腐敗、社會動亂的隱患。
(二)古代羅馬法的起源與發展
1、羅馬成文法的誕生:
(1)公元前5世紀中期,羅馬制定了《十二銅表法》,標志羅馬成文法誕生。
(2)意義:使審判、量刑皆有法可依,貴族對法律的隨意解釋受到限制,平民利益得到
保護,也保留了一些比較野蠻的習慣法。
2、羅馬法體系最終完成:
6世紀編成的《民法大全》,標志著羅馬法體系最終完成。
3、羅馬法的作用及影響:
①羅馬法為國家權力提供法律依據,穩定了社會秩序,保護了統治階級的政治和經濟利益。
②羅馬法保護私有財產,提倡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這有利於緩解社會矛盾,穩固了帝國的統治。
③羅馬法也保護奴隸制度,維護奴隸主對奴隸的剝削和壓迫。
④羅馬法是歐洲歷史上第一部比較系統完備的法典,影響廣泛而深遠,羅馬法對近代歐美
國家的立法和司法產生了重要影響。
⑤近代時期,資產階級根據羅馬法中的思想,制定出保障自己利益的法律。他們還利用和發展了羅馬法中的思想和制度,作為反對封建制度、推進資本主義發展的有力武器。
二、近代西方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確立與發展
國家 政治體制(政體) 重要法律
英國 君主立憲制 1689年的《權利法案》
美國 聯邦制共和政體 美國1787年憲法

(一)英國——確立了君主立憲制
1、頒布《權利法案》:
(1)英國光榮革命後,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在議會頒布了一系列旨在限制國王權利的法案。其中,1689年的《權利法案》影響最為深遠。
(2)意義:
①以明確的法律條文,限制國王的權利,保證議會的立法權、財政權等權力。否定了君權神授,君主權力由法律賦予,受到法律嚴格制約。
②議會的權力日益超過國王的權力,國王開始逐漸處於「統而不治」的地位,英國的君主立憲制確立起來。
2、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特點及作用:
(1)特點:議會權力至上,君主統而不治。
(2)作用:君主立憲制確立了資產階級代議制度,有利於促進資產階級民主,避免獨裁統治。
3、代議制含義及其作用:
(1)代議制:議會由選舉產生的議員組成,代表選民行使國家權力。
(2)作用:在代議制下,資產階級通過議會對國家實行集體統治,以防止專制獨裁。
4、英國君主立憲制下國王的作用:
國王作為國家元首是國家統一的象徵;同時他也是英聯邦首腦,起著維系英聯邦紐帶作用。
(二)美國——確立了聯邦制共和政體
1、美國獨立之初,面臨的嚴峻形勢:
①獨立之初的美國名義上是一個國家,但實際上是13個州的鬆散聯盟,即所謂的邦聯。國家無權征稅,也不掌握軍隊,國家權力很微弱,而各州的權力很大。
②各地經常發生騷亂,社會動盪加劇,美國對外貿易也處於不利地位,經濟發展受到嚴重影響。
2、美國1787年憲法及評價
(1)主要內容:(參見教材P41圖)
①規定美國是一個聯邦制國家,聯邦權力高於各州權力。各州有一定的自治權。
②把國家權力分為立法、司法和行政三部分。國會掌握立法權,總統掌握國家的行政大權,並對憲法負責,最高法院掌握司法權。
(2)特點:
①美國聯邦制確立了中央集權和地方分權相結合的權力結構。既加強了中央集權,又避免了過度集權。
②把國家權力分為三部分,三者獨立平等又相互制約,體現了三權分立原則,以防止專制。
③總之,美國1787年憲法體現了「分權與制衡」的原則。
(3)評價:
①1787年憲法是第一部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憲法。
②它強調加強國家權力,又在權力結構中突出了「分權與制衡」的原則,避免權力過於集中,體現了資產階級民主精神。
③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印第安人、黑人問題上種族歧視嚴重,後來,陸續以修正案的形式加以彌補。
3、華盛頓開啟了美國總統任期一般不超過兩屆的先例。後來通過法律的形式固定下來。

(二)第一次鴉片戰爭的影響
鴉片戰爭是資本主義的英國用武力打開中國大門的一場侵略戰爭。
1社會性質的變化。中國由一個獨立自主的封建國家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2社會矛盾的變化。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開始轉變為外國3資本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而外國資本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成為各種社會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4革命任務的變化。鴉片戰爭以前,中國人名的革命任務是反對本國的封建統治。鴉片戰爭之後,中國人民肩負起反對外國資本主義侵略和反對本國封建統治的雙重革命任務。中國從此進入了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鴉片戰爭是中國歷史的轉折點,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影響
第二次鴉片戰爭使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在政治上,中國喪失了大片領土和主權;清朝統治者投靠外國侵略者,開始成為他們的附庸和工具,中外反動勢力公開勾結,共同鎮壓中國人民的反抗。
在經濟上,外國侵略勢力擴張到沿海各省,並伸向內地,方便了他們傾銷商品,掠奪廉價的原料和勞動力,使中國難以抵擋資本主義經濟侵略的沖擊。
太平天國運動興起的原因
腐敗的封建統治和沉重的剝削,導致階級矛盾的激化外國資本主義的侵略,給中國人民帶來新的災難自然災害嚴重.
《天朝田畝制度》的歷史意義及其不能實施的原因
歷史意義:它是太平天國的革命綱領,突出反映了農民階級要求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強烈願望,是幾千年來農民反封建斗爭的思想結晶。
原因:1.客觀上,沒有一個安定的環境保證實施分田方案
主觀上,平均分配土地和生產、生活資料統歸聖庫的規定都是空想,根本無法實施。
太平天國失敗的原因與功績
原因:1從主觀方面說,一是農民階級的局限性。二是戰略上的失誤。
從客觀方面說,中外反動勢力勾結起來,聯合絞殺太平天國,這是中國歷史上任何一次農民戰爭不曾遇到過的新情況。
教訓:太平天國的悲劇充分說明:由於受階級和時代的局限,農民階級不能領到中國革命取得勝利。
性質:太平天國運動是中國近代史上規模巨大、波瀾壯闊的一次偉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農民革命戰爭。
功績:
1.加速了清王朝和整個封建制度的衰落與崩潰。
2在反對封建主義的同時,又肩負起反對外來侵略的任務,對外國侵略者展開了大規模的武裝斗爭,打破了西方侵略者把中國迅速殖民地化的企圖。
3它是幾千年來中國農民戰爭的最高峰,對後來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爭有深遠影響。
4後期提出了第一個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的方案。
洪仁玕提出的《資政新篇》具有鮮明的資本主義色彩,是先進的中國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的方案,集中反映了當時先進的中國人向西方尋找真理和探索救國救民道路的迫切願望。但是它不是農民革命實踐的產物,沒有能反映農民當時最迫切的願望和要求,所以,它根本沒有實行。
洋務運動
背景:內憂外患
時間:19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
名為:師夷長技以自強
前期:自強為旗號。後期:求富為旗號
前期創辦的工廠:曾國藩--安慶內軍機械所, 李鴻章--江南製造總局, 左宗棠--福州船政局, 滿洲貴族崇厚--天津機器製造局
後期創辦的工廠:李鴻章--輪船招商局(上海), 李鴻章--開平煤礦(天津), 張之洞--漢陽鐵廠(湖北),張之洞--湖北織布局
創辦新式學校和選派留學生是最具有遠見的措施。
失敗的標志: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戰爭中的失敗
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
興起的原因:外國資本主義的刺激
興起的時間:19世紀六、七十年代
代表民族資本主義企業的中國資本主義具有革命性和妥協性:中國資本主義工業是在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過程中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它從一開始就受到外國資本主義和本國封建勢力的壓迫和束縛。因此,中國民族資產階級有反對外國資本主義和本國封建勢力的要求。但是,中國民族資本主義企業由於資金少,規模小,技術力量薄弱,對外國資本主義和本國封建勢力存在一定的依賴關系,因此,中國民族資產階級又具有向外國資本主義和本國封建主義妥協的一面。

甲午中日戰爭
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日本明治維新之後,大力發展資本主義,國力逐漸強盛。但是由於日本依然保留著濃厚的封建殘留勢力,國內市場狹小,因此人民起義不斷。日本統治集團急需從對外侵略擴張中尋求出路,為此制定了以侵略中國為中心的「大陸政策」。
戰爭爆發時間:1894年7月
第一階段:平壤戰役,黃海戰役
第二階段:遼東戰役,威海戰役
《馬關條約》的影響:
《馬關條約》是繼《南京條約》以來最嚴重的不平等條約,它給近代中國社會帶來了嚴重危害:
台灣等大片領土的割讓,進一步破壞了中國主權的完整。並且刺激了列強瓜分中國的野心。此後,帝國主義各國爭相在中國劃分「勢力范圍」,中國的民族危機進一步加深。
巨額的賠款,加劇了中國人民的負擔。清政府無力償還,不得不大量借外債,便利了列強通過貸款控制中國的經濟命脈。
新的通商口岸的開放,使帝國主義侵略勢力深入到中國內地。
允許日本在華投資設廠,其他列強援引「利益均沾」的條款,爭先恐後地在中國開設工廠,嚴重阻礙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馬關條約》反映了帝國主義資本輸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外國資本主義對中國的侵略進入一個新的階段,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義和團運動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義和團運動爆發的直接原因:德國強占膠州灣,進一步欺壓山東人民。
義和團運動的口號:「扶清滅洋」
「扶清滅洋」的口號具有愛國的性質,它反映了當時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已經成為主要矛盾,義和團打擊的對象是外國侵略勢力。但是,這個口號帶有很大的局限性。「扶清」有利於爭取官兵,卻容易讓群眾放鬆對清政府的警惕;「滅洋」能夠動員廣大群眾參加反帝斗爭,卻帶有籠統排外的色彩。
《辛丑條約》的影響:
1巨額的賠款,是列強對中國空前的打大規模勒索;為支付這筆巨額賠款,清政府加緊搜刮人民,使人民生活更加貧困,社會經濟更加凋敝。
2在北京設立的「使館界」,實際上是「國中之國」,是帝國主義策劃侵略中國的大本營。外國侵略者控制京津地區,使清政府完全處於外國軍隊的控制之下,便於侵略者直接派兵鎮壓中國人民的反帝斗爭。
3《辛丑條約》是帝國主義國家強加給中國的一個嚴重的不平等條約。從此,清政府徹底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的工具。《辛丑條約》的簽訂,標志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統治秩序的完全確立,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形成了。

第五章 新文化運動和中國共產黨的誕生
1、新文化運動興起的背景、初期的主要內容及後期的新內容、意義。
背景:①政治方面:辛亥革命失敗後,列強支持袁世凱稱帝,並加緊侵略中國。②經濟方面:一戰期間,中國資本主義有了進一步發展。③思想文化方面;西方啟蒙思想的傳播和民主共和思想的熏陶,。
初期的主要內容:A、提倡民主與科學,反對專制和愚昧、迷信;B、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C、提倡新文化,反對舊文學。
新文化運動的意義:①動搖了封建思想的統治地位,人們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②中國知識分子在運動中受到了一次民主和科學的洗禮,推動了中國自然科學的發展。③對五四運動起了宣傳動員作用。④後期傳播的社會主義思想,作為拯救國家,改造社會的思想武器。⑤有利於文化的普及和繁榮。
2、簡述五四運動的直接原因、口號和三大成果。
直接原因: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成為五四運動爆發的導火線。
口號:「外爭國權,內除國賊」、「廢除二十一條」、「拒絕在和約上簽字」等
三大成果:①釋放被捕學生。②罷免賣國賊職務。③拒絕在和約上簽字。
3、概述中國共產黨誕生的歷史條件及其偉大意義。
歷史條件:①階級基礎:工人階級隊伍的壯大,工人運動的發展;②理論基礎:馬克思主義的傳播;③組織基礎:共產黨早期組織的建立;④外因:共產國際的援助。
歷史意義:①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是新型的工人階級政黨。②代表中國廣大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利益。③給災難深重的中國人民帶來光明和希望。④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一新。

第六章 國民革命運動的興起和失敗
1、中國共產黨決定同國民黨合作的原因和兩黨合作的意義。
原因:①必要性:二七慘案使中國共產黨認識到無產階級要取得革命的勝利,必須團結同盟者,最大限度地分化孤立敵人。② 可能性:國民黨是革命的民主派,有威信,又有革命根據地;孫中山屢遭革命挫折,願意接受共產國際和共產黨的幫助,同意以「黨內合作」的方式與共產黨合作,改組國民黨;共產國際的促進作用。
意義:對國共兩黨的發展,對中國革命的前進,都是有利的;為大革命的到來提供了條件。
2、國共兩黨合作的政治基礎。
孫中山在國民黨「一大」上,重新解釋了三民主義,把舊三民主義發展為新三民主義,以適應時代潮流的精神。新三民主義與中國共產黨民主革命綱領的若干原則是一致的,這是國共兩黨合作的政治基礎。
3、大革命失敗的原因和經驗教訓。
⑴原因:客觀方面,中外反動勢力過於強大,它們聯合起來絞殺中國革命;國民黨右派叛變革命,國共合作遭破壞。主觀方面,年幼的中國共產黨缺乏革命理論修養和實踐經驗;以陳獨秀為代表的中共中央和共產國際代表,犯了右傾投降主義錯誤,放棄革命的領導權。
⑵教訓:①必須堅持無產階級對革命的領導權。②必須掌握革命的武裝,堅持武裝斗爭。

② 高一歷史必修一(人教版)知識點歸納

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一知識點總結

一、西安事變

1、發生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

②主要原因:張學良、楊虎城受到中共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主張的感召和影響。

2、時間:1936年12月12日

3、要求:停止內戰,一致抗日。

4、結果:在中共的調解下,和平解決。

【分析】西安事變和平解決的原因

(1)根本原因:當時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

(2)重要原因:為了逼蔣抗日,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5、意義:

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為國共第二次合作的實現、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和全民族抗日局面的最終形成打下了重要的基礎,成為扭轉時局的關鍵。

二、國共合作抗日

1、國共第二次合作的實現

(1)根本原因:中日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

(2)實現過程:《八一宣言》(中共提出建立統一戰線)——《西安事變》(蔣介石答應停止內戰,一致抗日)

——「七七事變」(1937年7月7日,日軍開始全面侵華,中國全面抗戰開始) ——1937年9月22日,國民黨中央通訊社發表了《中國共產黨為國共合作宣言》(標志國共第二次合作的實現)

(3)標志:1937年9月22日,國民黨中央通訊社發表了《中國共產黨為國共合作宣言》, 標志著國共第二次合作的實現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正式建立。

高中歷史必修一知識要點

解放戰爭

1、兩種命運(抗日戰爭結束後,中國面臨民主與專制、和平與內戰兩種命運)

(1)中國共產黨 1945年召開七大 主張廢止國民黨一黨獨裁,建立民主聯合政府。

(2)中國國民黨 1945年召開六大 主張准備發動內戰、堅持一黨專政和拒絕成立聯合政府。

(3)為了實現和平民主建國的目標,共產黨和國民黨進行了一系列的斗爭

①1945年8月,「重慶談判」——1945年10月10日,簽訂《雙十協定》,確立了和平民主建國方針。

②1946年1月,政治協商會議在重慶舉行,分定了國民黨內戰獨裁方針。

2、解放戰爭的過程

(1)中國共產黨戰略防禦階段

①解放戰爭開始的標志:1946年6月底,國民黨進攻中原解放區,全國規模的內戰開始。 ②國民黨重點進攻陝北與山東解放區,國民黨由全民進攻轉入重點進攻。

【注意】與山東有關的重點戰役:1947年的孟良崮戰役。

(2)中國共產黨的戰略進攻階段

1947年夏,依照毛澤東確立的「三軍配合,兩翼牽制」的部署,劉伯承、鄧小平千里挺進大別山。

中國共產黨轉入戰略反攻。

(3)雙方決戰

①背景:解放軍的力量已經超過國民黨軍;戰略決戰的時機已經成熟。

②時間和戰役:1948年9月——1949年1月,三大戰役: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和平津戰役。

③結果:中國共產黨勝利。整個東北全部解放,華北及長江中下游以北地區,除少數據點外也全部解放。

(4)解放戰爭的結束

1949年4月,人民解放軍發動渡江戰役,解放了南京,國民黨政府在中國大陸的統治結束,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了基本勝利。

高中歷史必修一知識點

一、開國大典

1、《共同綱領》

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在北京召開,我們書上把這次政協會議稱之為「新政協」是相對於1946年1月重慶政治協商會議而言的。從時間背景上來看,解放戰爭已經取得成功,所以這次政協的主要任務是討論建國問題。在這次會議上制定了一個重要文獻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

(1)《共同綱領》的作用:「共同綱領」具有臨時憲法的作用。

(2)《共同綱領》體現的原則:人民民主原則。

(解析:注意一個問題,這個時期中國是不是社會主義社會呢?這是時期中國不是社會主義社會,還處於新民主主義社會,這主要是由當時社會經濟成分所決定的,從這一點上大家應該可以得出《共同綱領》之體現了人民民主原則。)

2、新中國成立

(1)時間:1949年10月1日

(2)成立的歷史意義:

①新中國的成立開創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標志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勝利, 中國進入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新時代。

②新中國的成立,是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的勝利。

③新中國的成了改變了世界政治格局,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力量。

二、1954年憲法(新中國的第一部憲法)

1、頒布背景:

①政治上:為了保障中國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

②經濟上:為了給社會主義改造創造條件。需要制訂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

2、內容:

①確立了我國的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和政府組織原則(民主集中制)。 ②規定了人民的權利和義務。

③制定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方針政策。

④將過渡時期總路線寫入了憲法。

3、特點:中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體現了人民民主原則和社會主義原則。

4、意義:①它的頒布加強了人民民主專政,鞏固了中國人民革命和建設的成果。

②反映了國家在過渡時期的根本要求,反映了廣大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社會的共同願望。

③它的頒布極大地提高了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性,推動了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為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建設奠定了基礎。

③ 高一歷史必修一每課知識點歸納

第1課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1、夏商政治制度的內容:

中央:

1王位世襲製取代禪讓制;

2參與決策相、卿士,負責祭祀占卜和記錄王朝大事的卜、祝、史,執掌軍權的師等。

地方:侯、伯

夏商政治制度的影響:夏商的早期政治制度,對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有直接影響。

2、西周的分封:

1被封的諸侯國的義務:鎮守疆土、隨從作戰、繳納貢賦、朝覲述職

2影響:

積極影響:加強了周天子對地方的統治;形成了對周王室眾星

捧月般的政治格局

消極影響:西周後期王權衰弱,春秋戰國暑期列國紛爭

3結果:西周後期分封制受到破壞;戰國末年周王室失去分封大權

3、西周的宗法制:

1內容:用父系的血緣關系的親疏來維系政治等級,鞏固國家政治的制度。

2特點:嫡長子繼承製

3影響:保證貴族的壟斷和特權地位,有利於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和團結。

第2課秦朝的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1、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特點:一人獨尊;皇權至上;皇位世襲

評價:標志著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的重要標志。

2、中央集權的基本特徵:權力高度集中

3、中央集權制的作用及影響:

積極作用:

1使秦實力增強,通過戰爭擴大疆域,形成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成為當時世界大國。

2使秦能一實行各種鞏固統一的措施。

3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為歷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斷得到加強和完善。

消極作用:依靠皇帝的專制權威,加強對人民的壓榨,造成階級矛盾迅速激化。

第3課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

1、中央政治制度的演變:

漢朝漢承秦制

有所變化中央設三公(相、御史大夫、太尉)

中朝決策機構

外朝執行機構

尚書台中樞機構

魏晉南北朝逐步形成三省體制

隋朝尚書省、內史省、門下省為中央政府最高統治機構

唐朝中書省掌決策,負責草擬和頒發皇帝詔令

尚書省負責執行政令。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

門下省掌審議,負責審核政令。

宋二府中書門下最高行政機構

樞密院最高軍政機構

參知政事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權

三司管理財政,分割宰相的財權

元中書省最高行政機構

樞密院最高軍事機構

宣政院統領宗教事務和管理西藏地區

2、地方政治制度的演變:

漢漢初,郡國並行制;漢武帝後期:設刺史制度

隋唐唐中後期,地方軍鎮長官節度使越設越多,發展成藩鎮割據局面

宋文臣做地方官;州縣兩級制

元在地方實行行省制度,行省之下,分別為路、府、州、縣。行省制度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它的創立,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

邊遠民族地區高寒宣政院進行管理

3、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特點:相權不斷削弱,皇權不斷增強。地方權力不斷削弱,中央權力不斷增強。

第4課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

1、明朝:君主專制強化,中國的宰相制度從此被廢除,君主專制達到了新的高度

2、清朝:君主專制達到頂峰,設置軍機處,由皇帝挑選新任的滿漢官員充任軍機大臣。全

國的軍政大權就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

第二單元古代希臘羅馬的政治制度

第5課古代希臘政治民主政治

1、基礎:梭倫改革

確立:克利斯提尼改革

黃金時代:伯利克里統治時期

2、特徵:人民主權、輪番而治、法律至上、公民內部平等

3、積極作用:促進希臘民族性格形成;推動古希臘文化事業發展;開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

消極作用:男性公民民主;小國寡民的直接民主;抽簽選舉,輪番坐莊的弊端

第6課羅馬法的起源與發展

1、《十二銅表法》標志著羅馬成文法的誕生。

《民法大全》(查士丁尼組織編纂)標志著羅馬法律體系的最終完成。

2、影響:維護羅馬帝國的政治、經濟統治;是現代歐洲大陸法律體系的基礎;是反封建和鞏固資本主義制度的有力思想武器。

第三單元近代西方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確立與發展

第7課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建立

1、1光榮革命:1688年

2《權利法案》:1689年。特點:議會的權力日益超過國王的權力;國會逐漸處於「同而不治」的地位

3責任內閣制:首相事實上成為國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決策者和領導者。

2、作用:

國內影響:提供保障、穩定社會、走入民主、樹立模式;

國外影響:對其他國家的資產階級建立新制度,也有巨大影響。

3、特點:英國立憲制度是君主制、貴族制與民主制三者融為一體的混合物。君主是象徵性

的元首,其職責多數是禮儀性的。

PS:有時間可以看一下歷史書後的光碟 enen

④ 高一必修三歷史知識點總結

知識給人以愛,給人以光明,給人以智慧,應該說知識就是幸福,因為有了知識,就是摸到了有史以來人類活動的脈搏,否則就不懂人類生命的音樂!下面我給大家分享一些高一必修三歷史知識 總結 ,希望能夠幫助大家,歡迎閱讀!

高一必修三歷史知識總結1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發展

1、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了解古希臘智者學派和蘇格拉底對人的價值的闡述

智者學派:古代希臘智者學派的代表人物普羅泰格拉提出「人是萬物的尺度」。他的思想樹立了人的尊嚴和權威,體現了希臘 文化 人文主義的本質。在社會道德方面,每個人都應該有自己的判斷標准,不應該強求一律。智者學派重視人的作用,但忽視道德。

蘇格拉底:倡導「有思想力的人是萬物的尺度」,提出「美德即知識」的思想。蘇格拉底對人性本身的研究,是人類精神覺醒的一個重要表現,他使哲學真正成為一門研究「人」的學問。

2、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時期的人文主義

了解但丁、薄伽丘的主要作品

但丁的《神曲》、薄伽丘的《十日談》

理解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的含義

文藝復興的核心是人文主義。主張以人為中心而不是以神為中心,認為人是現實生活的創造者和主人,要求肯定人的價值和尊嚴。

理解宗教改革的影響

在宗教改革運動的影響下,千千萬萬的民眾開始打破對羅馬教會的迷信,解放了思想,人文主義得到進一步的傳播和發展。

3、歐洲啟蒙運動

了解孟德斯鳩、伏爾泰、盧梭、康德的觀點及其代表作

孟德斯鳩:代表作是《論法的精神》,孟德斯鳩學說否定了封建專制制度的合理性,奠定了資產階級有關國家和法的理論基礎。

A反對君主專制,提出了三權分立學說,主張權力的「制約與平衡」。

B 認為法律應當是理性的體現。

伏爾泰:代表作有《哲學通信》《路易十四時代》等。

A猛烈抨擊天主教會,號召人們粉碎教會這個邪惡勢力。

B反對君主專制,倡導君主立憲制度。

C提倡「天賦人權」,認為人生來就是平等和自由的。

D 主張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盧梭:代表作有《社會契約論》。

A提倡「社會契約論」

B 倡導「天賦人權」和「人民主權」思想。

C 認為人類不平等的根源是財產的私有。

康德:是德意志著名的哲學家,著有《純粹理性批判》等著作,對啟蒙運動作了經典的總結。

A認為啟蒙運動的核心就是人應該自己獨立思考,理性判斷。

B強調人的重要性,提出人就是人,而不是達到任何目的的工具。

C相信主權屬於人民,自由和平等是人生來就有的權利。

D堅持人要自律,不能為了個人的自由而妨礙他人的自由;自由和平等只能在法律范圍之內。

探討啟蒙運動的重要影響

A 法國啟蒙思想家主張用理性取代專制和愚昧,建立自由和平等的理想社會;要求獲得人的徹底解放,進一步弘揚了人文精神。

B啟蒙運動是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運動,它進一步解放了人們的思想,沖擊著歐洲的封建專制統治。

C 在啟蒙運動的影響下,法國爆發了轟轟烈烈的大革命,推翻了專制王權,建立了資產階級統治,傳播了自由和平等思想。

D 啟蒙運動的影響遠遠超出了歐洲范圍,極大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爭取民族獨立的斗爭。

E 啟蒙思想成為人們追求解放的精神武器,在人類歷史發展進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高一必修三歷史知識總結2

現代中國的科學技術與文化

1、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科技發展

了解新中國 「兩彈一星」、載人航天、人工合成結晶牛胰島素以及袁隆平在雜交水稻領域取得的成就

「兩彈一星」:指的是原子彈、導彈和人造地球衛星。

A 1964年,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加強了中國的國防能力。中國十分重視和平利用核能,掌握了核技術後,先後建成秦山核電站和大亞灣核電站,用核技術為國民提供電力。

B 20世紀60年代初,中國仿製近程導彈成功。1964年,中國自行設計製造的中近程導彈試驗成功。

C 1970年,隨著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的發射成功,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發射衛星的國家。中國開始進入航天時代。

載人航天:2003年10月15日,載著宇航員楊利偉的神舟五號順利升空,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號載著宇航員費俊龍、聶海勝順利升空。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號載著翟志剛、景海鵬、劉伯明順利升空,翟志剛完成了出艙行走。)

人工合成結晶牛胰島素:1965年,人工合成結晶牛胰島素在中國首次實現,這也是世界上第一個蛋白質的全合成,開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質的時代。

袁隆平與雜交水稻:1973年,農業科學家袁隆平選育出雜交水稻新品種——南優2號。他是在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雜交優勢的第一人。他選育出的雜交水稻不僅大大提高了中國的水稻產量,也被認為有助於解決未來世界性飢鋨問題。

2、「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理解我國「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

①背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隨著社會制度的變化,人民的生活方式、社會交往方式也發生了很大變化。1956年初,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大規模經濟建設已開始,黨中央提出讓知識分子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發揮出更大作用。

②提出:1956年4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正式提出在科學文化工作中,實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即藝術問題上「百花齊放」,學術問題上「百家爭鳴」。他還強調「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是一個基本性的同時也是長期性的方針,不是一個暫時性的方針。

了解貫徹「雙百」方針以後的優秀作品

①文學作品:老舍的話劇《茶館》、郭沫若的歷史劇《蔡文姬》、楊沫的長篇小說《青春之歌》等。

②藝術作品:1959年被電影界稱之為「難忘的1959年」。優秀電影有《五朵金花》、《女籃五號》、《青春之歌》、《紅日》、《北國江南》等。

3、「國運興衰,系於 教育 」

了解建國後國民教育體系的初步形成

①人民教育的建立:1949年底,第一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召開,會議決定「以老解放區新教育 經驗 為基礎,吸收舊教育有用經驗,藉助蘇聯經驗」來建立人民教育事業。

②新中國的教育方針:我們的教育方針,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

③兩種教育制度:全日制學校教育制度和半工半讀的學校教育制度。

了解改革開放新時期提出的「三個面向」、頒布《義務教育法》和提出「科教興國」戰略的重要史實

「三個面向」:1983年,在視察北京景山中學時提出「三個面向」: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成為新時期教育事業發展的指導方針。

《義務教育法》:1986年,制定並頒布了《義務教育法》,大力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到20世紀末,我國已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掃除青壯年文盲。

「科教興國」:在實行改革開放的同時,提出教育應優先發展的思想,國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方針,把發展科技和教育放在現代化建設的首位,大量增加教育投入,實行「科教興國」發展戰略。

高一必修三歷史知識總結3

近代中國的思想解放潮流

1、 學習西方、尋求變革

了解魏源、林則徐、嚴復、康有為、梁啟超學習西方、尋求變革的思想

林則徐、魏源是地主階級的代表人物,嚴復、康有為、梁啟超是資產階級維新派的代表人物。

魏源:編撰《海國圖志》,闡述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明確提出了向西方學習的具體內容、 方法 和目的,引導人們關注世界形勢,對當時的思想解放有重要啟迪作用。

林則徐:近代中國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在廣東主持禁煙期間,編譯出《四洲志》、《各國律例》等資料。

嚴復:翻譯出版《天演論》,宣傳社會進化論思想。指出封建君主皆為「大盜竊國」,主張國家屬於人民,王侯將相是人民的公僕。

康有為:著有《新學偽經考》《孔子改制考》;藉助經學的外衣,否定君主專制統治,宣傳維新變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他的思想被稱為「思想界之一大颶風」,「火山大噴火」。

梁啟超:發表《變法通議》,抨擊封建專制制度的危害和頑固派的因循守舊,宣傳伸民權、設議院、變法圖存的思想。

認識維新變法思想在近代中國社會發展進程中所起的作用

資產階級維新派反對封建專制,主張興民權,提倡新學,起到思想啟蒙的作用,促進了人民的覺醒。這是中國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2、 新文化運動

了解新文化運動的代表人物

代表人物有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魯迅、蔡元培等。

理解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內容

①新文化運動的興起:

A為了反對袁世凱在思想文化領域掀起的尊孔復古逆流,以陳獨秀為代表的資產階級激進的民主主義者掀起了新文化運動。

B1915年,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雜志》,並在創刊號上發表《敬告青年》一文,提倡民主與科學,反對封建文化,揭開了新文化運動的序幕。《青年雜志》從第二捲起,改名《新青年》。

C《新青年》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主要陣地,北大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主要活動基地。

②主要內容:提倡民主與科學,反對專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

A「民主」,是指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科學」,是指科學精神和近代自然科學法則。

B「新道德」,指的是資產階級的道德,追求個性解放、男女平等。「舊道德」,指的是以孔子為代表的以三綱五常為中心的儒家傳統道德。

C新文化運動既是一場思想革命,也是一場文學革命。1917年,胡適發表《文學改良芻議》,主張用白話文代替文言文(形式上的革命),文學革命由此開始。隨後,陳獨秀發表《文學革命論》,主張推翻舊文學,建設新文學(內容上的革命)。魯迅發表《狂人 日記 》(第一部白話文小說)、《孔乙己》等,把反封建內容與白話文形式有機地結合起來,成為新文學的典範。

認識新文化運動對近代中國思想解放的影響

A新文化運動猛烈地沖擊了封建思想的統治地位,使人們的思想,尤其是青年人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中國知識分子在運動中受到一次民主與科學的洗禮,也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創造了有利條件。

B新文化運動反映了近代以來先進的中國人已從器物、制度層次深入到思想文化層次。

3、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

了解李大釗在新文化運動後期宣傳社會主義的史實

1918年,李大釗發表《法俄革命之比較觀》《庶民的勝利》和《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等 文章 ,主張學習俄國(十月革命),改造中國。在中國,李大釗率先舉起社會主義旗幟。

了解五四運動後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

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大大促進了馬克思主義的傳播。

A李大釗為《新青年》主編,馬克思研究專號》,刊登一批介紹馬克思主義和俄國革命的文章。李大釗的《我的馬克思主義觀》,比較全面系統地介紹了馬克思主義。

B一批研究馬克思主義的社團出現。如北京的「馬克思學說研究會」、湖南的「俄羅斯研究會」等。

C一批先進的中國人成為馬克思主義者。他們開始用馬克思主義指導中國革命,並建立了一些中國共產黨早期組織。

D向工人宣傳馬克思主義。這些組織創辦工人補習學校,出版面向工人的刊物《勞動界》《勞動者》和《勞動音》,深受工人歡迎。

1921年,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工人階級政黨——中國共產黨誕生。

高一必修三歷史知識總結4

古代中國的科學技術與文化

1、古代中國的科技發明

了解古代中國四大發明的產生及外傳

火葯、指南針、造紙術和活字印刷術等四大發明是中國古代最具有代表性的科學技術成就。

造紙術:西漢前期,中國已經有了紙。105年,東漢蔡倫改進造紙術,人稱「蔡侯紙」。 造紙術的發明與改進,是書寫材料的一次偉大革命。

指南針:世界上最早的指南儀器是中國在戰國時期發明的「司南」。後來,人們利用磁石指南的特性,製成指南針。北宋時,指南針應用於航海。

火葯:中國古代煉丹家在煉制丹葯時發明了火葯。唐末,火葯開始用於軍事。最早的火葯武器有突火槍、火箭、火炮等。宋朝時,軍事上廣泛使用火葯。

印刷術:隋唐之際,中國出現了雕版印刷術。宋代是雕版印刷的黃金時代,人們已經使用了彩色套印技術,11世紀中葉,北宋平民畢升發明了膠泥活字印刷術。

認識古代中國四大發明對世界文明發明的貢獻

造紙術、指南針、火葯和印刷術的發明是中國對人類文化進程的偉大貢獻。四大發明傳入歐洲以後,對歐洲社會和文化的發展作出了偉大貢獻。在古代中國「四大發明」中,紙的發明影響最為久遠,對文明發展和社會進步的積極作用也最為顯著。

四大發明問世以後,逐漸走向世界。造紙術經阿拉伯人傳入歐洲,促進了歐洲文化的發展。火葯傳入歐洲後,推動了歐洲火葯武器的發展,使騎士階層日益衰弱,還促進了歐洲采礦業和金屬製造業的發展。指南針的使用促進遠洋航行,迎來地理大發現的時代。印刷術大大推動了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促進人們思想的解放和社會進步。

火葯、指南針、印刷術——這是預兆資產階級社會到來的三大發明。火葯把騎士階層炸得粉碎,指南針打開了世界市場並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術則變成了新教的工具,總的來說變成科學復興的手段,變成對精神發展創造必要前提的最強大的杠桿。

——馬克思《機器、自然力和科學的應用》

2、中國古代文學

了解春秋至明清時期的主要文學體裁、代表人物及代表作

《詩經》:春秋末年,中國出現了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詩經》收錄了西周至春秋中期的三百多首詩歌,分風、雅、頌三部分。《詩經》經孔子整理編定,奠定了中國古典文學現實主義的基礎,被後世奉為儒家經典。

楚辭:戰國時期,楚國詩人屈原以南方民歌為基礎,採用楚國方言創作了一種新的詩歌體裁——楚辭。屈原的抒情長詩《離騷》,具有浪漫主義風格,是楚辭的代表作,楚辭因此又稱為「騷體」。

漢賦:漢朝時,文學家以楚辭為基礎,創造出半詩半文的綜合的文體——賦。

代表人物及其作品:西漢司馬相如的《子虛賦》《上林賦》,東漢張衡的《二京賦》。

唐詩:唐朝時,詩歌的發展進入黃金時期。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詩是唐詩發展繁榮的豐碑。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A初唐的著名詩人有王勃、陳子昂。

B盛唐時,邊塞詩人高適、岑參;山水詩人孟浩然、王維;浪漫主義詩人李白,有「詩仙」的美譽;杜甫以現實主義的「詩史」,被譽為「詩聖」。

C中唐的白居易,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作」,創作了大量平實淺近、針砭時弊的諷喻詩。

宋詞:到了宋代,隨著商業的發展,城市的繁榮,市民數量的不斷增加,能夠歌唱的詞更適應市井生活的需要,受到市民歡迎。於是,詞成為宋代文學的主流形式和標志。著名的詞作家有婉約派的柳永、李清照,豪放派的蘇軾、辛棄疾(南宋)等。

元曲:到元代,散曲與元雜劇一起,合稱為元曲。元曲以關漢卿、馬致遠等人的創作成就最高。

明清小說:明清時期,一方面專制中央集權進入強化階段;另一方面經濟領域出現了一些新的氣象,手工業、商業繁榮,資本主義萌芽出現,市民階層擴大,為小說創作提供了豐富素材。為適應市民階層的需要,小說創作進入蓬勃發展的階段。明清小說數量繁多,體裁多樣,表現手法豐富,以《三國演義》(羅貫中)、《水滸傳》(施耐庵)、《西遊記》(吳承恩)、《紅樓夢》(曹雪芹、高鄂)四部長篇小說最為著名。此外,文言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蒲松齡)和諷刺小說《儒林外史》(吳敬梓)也是膾炙人口的名作。

3、漢字與中國書畫

了解漢字的演變

起源:漢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六千多年前的「圖畫文字」,商代形成了完整的體系。

演變:A演變過程為:甲骨文、大篆、小篆、隸書、楷書。

B演變的總趨勢:由繁到簡。

了解古代中國著名的書法家

書法與漢字相伴而生。中國書法兼具審美功能與實用功能,主要書體有篆書、隸書、楷書、行書、 草書 等。

楷書:具有實用價值。魏晉時期的鍾繇、王羲之;唐代的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

草書: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東晉王羲之、王獻之;唐代的張旭、懷素等。

行書:兼具楷書的規矩和草書的放縱,既有審美價值,又具有實用價值。東晉王羲之、唐朝顏真卿、北宋蘇軾、元代趙孟頫、明代文徵明等。王羲之(「書聖」)的《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顏真卿的《祭侄文稿》為「天下第二行書」。

3、中國的戲劇藝術

了解京劇的產生

A形成:清朝道光年間,徽劇與漢劇互相融合,兼收其他民間曲調的唱腔、劇目和表演方式,形成了一個新劇種,後來稱為京劇。

B成熟:同治、光緒年間,京劇走向成熟,涌現出程長庚、譚鑫培等號稱「同光十三絕」的著名藝人。

C傳播:民國以來,京劇又逐漸走向世界。

高一必修三歷史知識總結5

中國 傳統文化 主流思想的演變

1、 春秋戰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

了解諸子百家中道、儒、墨、法諸家的代表人物

道家:老子(春秋)、莊子;

儒家:孔子(春秋)、孟子、荀子;

墨家:墨子;

法家:韓非子

理解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觀點

孔子:

①孔子的主要成就:春秋晚期魯國人。中國古代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首創私人講學,晚年編訂古代文化典籍。孔子整理的《詩》《書》《禮》《易》《樂》《春秋》,後稱為「六經」。

②孔子的主要觀點:

A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他認為仁就是愛人,要求人與人之間要互相愛護,融洽相處;實現「仁」,要做到待人寬容,「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B強調統治者要以德治民。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

C主張「克己復禮」。希望恢復西周的禮樂制度,使每個人的行為符合禮的要求。

D主張「有教無類」。

孟子:

A主張實行「仁政」。B提出「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C主張「性善論」。

荀子:

A主張統治者施政用「仁義」和「王道」,以德服人;B提出「君舟民水」的論斷。

C提出「性惡論」,強調用禮樂來規范人的行為,使人向善。

經過孟子、荀子對儒家思想的總結和改造,戰國後期,儒學發展成為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2、漢代儒學

了解漢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和太學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①提出:漢武帝時,儒生董仲舒對儒家思想進行了改造,把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陰陽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形成了新的儒學體系。董仲舒提出了「春秋大一統」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他提出不在儒家六經范圍之內的各家學術都應罷黜。目的是為適應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以思想上的統一來鞏固政治上的統一。著有《春秋繁露》一書。

②實施: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並付諸實行。

③影響:儒學思想逐漸被統治者確立為正統思想,逐漸成為兩千多年來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

太學:漢武帝根據董仲舒的建議,在中央興辦太學。太學的興辦,打破了以往由貴族官僚世代為官的陳規,同時也大大提高了儒學的地位。

3、宋明理學

了解宋明理學的代表人物與基本主張

①宋明理學的形成:北宋時,儒學家們融合了佛道思想來解釋儒家義理,形成了以理為核心的新儒學體系——「理學」。

②代表人物及基本主張:

程顥、程頤(北宋):天理是宇宙萬物的本原,主張先有理後有物。這是理學的核心思想。同時,二程把天理和倫理道德直接聯系起來。提出「格物致知」的認識論。

朱熹(南宋):理學集大成者。著作《四書章句集注》。

A天理就是作為道德規范的三綱五常,它是人性的最高境界;

B強調「存天理,滅人慾」。

C認為「格物致知」的目的在於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學之真。

陸九淵(南宋):心學的開創者,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張;強調「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真理」。認為窮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內心就可得到天理。

王陽明(明朝):心學的集大成者。宣揚「心外無物」「心外無理」的命題。在認識論上,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學說。

③影響:程朱理學適應了統治階級的政治需要,備受推崇,成為南宋以後長期居於統治地位的官方哲學,有力地維護了封建專制統治。朱熹編著的《四書章句集注》,成為後世科舉考試依據的教科書。

4、明清儒學思想的發展

理解李贄、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的基本主張

李贄:明朝後期思想家,著有《焚書》《藏書》。李贄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資本主義萌芽時期的要求。

A反對以孔子的是非為標准。認為是非標准應依照時代變化而變化,破除對孔子思想的迷信。

B對正統思想發出大膽挑戰,批判道學家「存天理,滅人慾」的虛假說教,強調人正當的私慾。

黃宗羲:明清之際的進步思想家。著有《明夷待訪錄》。黃宗羲的思想對以後反專制斗爭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A揭露君主專制是天下之大害。

B提出「天下為主,君為客」的民主思想。

顧炎武:明末清初的進步思想家。著有《天下郡國利病書》和《日知錄》。

A重視對社會實際情況的了解,形成了經世致用的思想。開一代朴實學風的先河。

B「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王夫之:明末清初的進步思想家。他繼承了以前思想家的唯物思想,並加以發展。他的唯物思想,啟示了近代人們的思維方法,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A認為世界是物質的,一切事物都是客觀存在的實體;物質是不斷變化的,其發展變化有規律可循。

B認為主觀的認識是由客觀對象引起的,一切事物通過考察研究都是可以認識的。

C認為靜止是相對的,運動是絕對的。

明末清初,黃宗羲、顧炎武和王夫之三位進步思想家對傳統儒學的批判繼承,促使我國傳統文化重新煥發了生機,對後世產生的巨大影響。


⑤ 高一歷史必修一知識點歸納

歷史的問題在於不斷發現真的過去,在於用材料說話,讓人如何在現實中可能成為可以討論的問題。這次我給大家整理了 高一歷史 必修一知識點歸納,供大家閱讀參考。

高一歷史必修一知識點歸納

第14課 從「師夷長技」到維新變法

一、「開眼看世界」

1、背景:

(1)外部:歐美資本主義國家崛起,加緊對外侵略。

(2)內部:閉關自守,對外部世界一無所知

2、開眼看世界的狀況:

(1)林則徐,編譯出《四洲志》《各國律例》等資料。《四洲志》介紹世界三十餘國的地理、歷史和政情,林則徐成為近代中國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2)魏源完成林則徐囑托,在《四洲志》基礎上,編撰出《海國圖志》。魏源在該書序言中,闡述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明確了向西方學習的具體內容、 方法 和目的,引導著人們關注世界形勢,對當時的思想解放有重要啟迪作用。

二、「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1、背景:

(1)外有西方列強的侵略(第二次鴉片戰爭)。

(2)內有太平天國運動的打擊。

2、過程:

以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為代表的洋務派,認為「中國文武制度,事事遠出西人之上,獨火器乃不能及」。於是,他們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師夷長技以自強」的思想。

3、目的:洋務派肯定封建制度,強調以封建綱常倫理作為國家安身它命的根本,同時主張採用西方先進科學技術,挽救江河日下的封建統治。

4、實踐:掀起一場洋務運動,創辦了一批近代企業,開設了一批新式學堂,邁出了中國進代化歷程的第一步。

三、維新變法思想

1、背景:

(1)洋務運動的展開和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

(2)早期維新思想的出現。代表人物有王韜、鄭觀應等。

(3)思想主張:

a.經濟上主張發展民族工商業,與外國進行商戰;

b. 文化 上主張興辦學校,學習西方 自然科學知識 ;

c.政治上主張革新,實行君主立憲制度。

(4)特點:早期維新派還沒有形成完整的理論。

2、維新變法思想的形成:

(1)時間:19世紀90年代初。

(2)這時主要代表人物:康有為、梁啟超、嚴復等。

(3)過程:

a.康有為在廣州辦萬木草堂,宣傳維新思想.

b.撰寫《新學偽經考》,將封建統治者奉為儒學正統的古文經典斥為偽書。

c.撰寫《孔子改制考》一書,藉助經學的外衣,否定君主專制統治,宣傳維新變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3、梁啟超發表《變法通議》,抨擊封建專制制度的危害和頑固派的因循守舊,宣傳伸民權、設議院、變法圖存的思想。

4、實踐:1898年,在維新思想的推動下,光緒帝實行變法,這就是戊戌變法。

5、影響:盡管變法失敗了,但資產階級維新派反對封建專制,主張興民權,提倡新學,起到思想啟蒙的作用,促進了人民的覺醒,是中國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第15課 新文化運動與馬克思主義的傳播

一、《新青年》的誕生

1、誕生的背景:

(1)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封建統治,民主、自由、平等、博愛等思想得到進一步傳播。

(2)中國資本主義有了進—步發展。資產階級強烈要求沖破封建思想牢籠,實行民主制度。

(3)竊取大總統職位的袁世凱在思想文化領域掀起一股尊孔復古的逆流。

(4)以陳獨秀為代表的中國先進分子奮起反擊,力圖「根本之救亡」。

2、過程:

(1)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雜志》,在創刊號上發表《敬告青年》一文,提倡民主與科學,反對封建文化,揭開了新文化運動的序幕。

(2)著名 教育 家蔡元培任北京大學校長。他銳意改革,實行「思想自由,兼容並包」的辦學方針,推動了新文化運動的發展。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魯迅等一批具有新思想的學者紛紛到北大任教,北大學術思想空前繁榮。

(3)《新青年》編輯部遷到北京。李大釗、胡適、魯迅等成為《新青年》的編輯和主要撰稿人。這樣,《新青年》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主要陣地;北大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主要活動基地。

二、新文化運動

1、主要內容:

(1)提倡民主與科學,反對專制和愚昧、迷信。「民主」,是指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科學」,是指科學精神和近代自然科學法則。

(2)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有人甚至提出「打倒孔家店」的 口號 。

(3)它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1917 年,胡適在《新青年》上發表《文學改良芻議》,提出寫 文章 「須言之有物」,「不作無病之呻吟」;主張用白話文代替文言文。陳獨秀發表《文學革命論》,主張推倒陳腐、雕琢、晦澀的舊文學,建設新鮮、平易、通俗的新文學。文學革命由此開始。魯迅寫出《狂人 日記 》《孔乙己》等小說,深刻揭露封建禮教「吃人」的本質,成為新文學的典範。

2、影響和評價:新文化運動猛烈地沖擊了封建思想的統治地位,使人們的思想,尤其是青年人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中國知識分子在運動中受到一次民主與科學的洗禮,也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創造了有利條件。但在運動中出現一概否定的偏激思緒。

三、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

1、1918年,李大釗發表《法俄革命之比較》、《庶民的勝利》和《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等文章,率先舉起社會主義旗幟。

2、五四運動爆發,促進了馬克思主義的傳播。李大釗的《我的馬克思主義觀》,比較全面地介紹了馬克思主義。

3、一批研究馬克思主義的社團出現,建立了一些中國共產黨早期組織。

4、1921年,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工人階級政黨——中國共產黨誕生。

第16課 三民主義的形成和發展

一、三民主義的提出

1、孫中山創立三民主義的背景:

(1)鴉片戰爭以後,民族危機不斷加深。

(2)許多先進的中國人提出不同的救國主張,通過這樣或那樣的改良,使中國免遭列強侵略、擺脫危機。

(3)19世紀末,當中國面臨瓜分危機的時刻,以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派登上歷史舞台。

2、三民主義的創立:

(1)1895年,孫中山學習西方資產階級政治理論,豐富了民主革命思想。

(2)1905年,孫中山同黃興、宋教仁等在日本東京組建了中國同盟會。

(3)在《中國同盟會總章》中,孫中山提出同盟會綱領「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不久,又將這個綱領進一步闡發為以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為目標的「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作為革命的指導思想。

3、三民主義的基本內容:

(1)民族主義即「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就是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國主義支持的清朝封建統治;

(2)民權主義指「創立民國」,通過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

(3)民生主義即「平均地權」,主張核定地價,現有地價歸原主所有,革命後因社會進步所增漲的地價歸國家所有,由國民共享。

二、三民主義的實踐活動

(1)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建立了中華民國,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統治。辛亥革命的成功,是孫中山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的一次實踐。

(2)1912年,頒布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確認國家主權屬於全體國民,國民在政治上一律平等。

二、舊三民主義發展為新三民主義

1、原因:

(1)共產國際和中國共產黨的援助。在共產國際和中國共產黨的影響與幫助下,孫中山決定吸收共產黨員加入國民黨,改組國民黨。

(2)孫中山本身的與時俱進的精神。

(3)當時革命斗爭形式的需要。

2、過程:1924年1月,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宣言,接受中國共產黨的反帝反封建主張,實際上確立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重新解釋了三民主義,把舊三民主義發展為新三民主義。

3、基本內容:新三民主義的民族主義,有兩方面含義:一為中國民族自求解放;二為中國境內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權主義則指民權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對帝國主義之個人及團體,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權利。民生主義指平均地權,節制資本,實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

4、影響及評價:新三民主義和中國共產黨的民主革命綱領有著基本相同的革命目標,即反對帝國主義侵略,反對封建軍閥統治,這成為國共合作的政治基礎和國民革命時期的旗幟。此後,轟轟烈烈的國民革命在全國展開。但是,新三民主義仍屬於資產階級民主主義范疇。

學習歷史的竅門

需要一定的理解。很多時候,歷史知識點不是不需要記憶,而是需要去理解。我們能夠理解某個歷史事件或者歷史人物,往往並不是依靠硬記。但是,對於初學者來說,單獨閱讀書上的文字,還不足以真正理解了這些歷史內容。我們可以藉助地圖、表格、繪畫,以及改編的 故事 來理解。

歷史比較法的運用。比較分析法在很多學科得到廣泛應用。歷史比較分析法可以能夠更好的幫助你理解和分析歷史現象、歷史事件、歷史人物,以及所起的作用和影響力。如古代兩河流域和古代埃及文明的比較;唐代和宋代制度的對比;英國、法國、美國、德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比較。

地圖和圖表的使用。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很多歷史讀本都配有大量的地圖、表格和繪畫。這些設計有助於學習者理解和把握基本的歷史。地圖可以清晰的看出歷史的地理沿革、關隘位置、行政區劃。一般來說,歷史表格主要是對某些歷史事實的歸納和 總結 ,有時候會採用經濟學和統計學的方法。

對人名、地名的記憶。很多歷史人物的名字不是很好記憶,或者記在後面,忘記前面了。我們可以把某一個歷史人物與相關的事件聯系起來,這樣就好記憶了。如漢武帝,三次攻打匈奴;派遣張騫出西域;建立察舉制。單一記憶人名、地名難以牢固記憶,需要我們把人物、地名、事件聯系起來。這樣記憶還比較全面些。

如何短時間提高歷史成績

1、 抓住書本框架,背熟目錄和小標題。因為每一本歷史書都是按照一定的秩序和規律編排的。我們接受的不是零散的知識點而是知識的整體,背熟目錄才能准確把握歷史發展的線索,建立知識點之間的深入聯系,為知識的遷移和運用奠定基礎。考場答題時,才能做到大跨度和宏觀概括,盡量避免因遺漏觀點而失分。

2、不放過任何角落。大字小字一起看,還有批註,插圖及其說明等。還要適度涉及未列入綱的內容。因為試題"超綱"現象常有發生,比如今年廣西歷史選擇題就把大部分考生弄得措手無策。


高一歷史必修一知識點歸納相關文章:

★ 高一歷史必修一單元知識點總結

★ 高一歷史必修一的知識點

★ 高中高一歷史必修一知識點梳理

★ 高一歷史必修一知識點整理

★ 高一歷史必修一的知識點詳解

★ 高中歷史必修一知識點總結歸納

★ 高一歷史必修一專題一知識點總結

★ 高一歷史必修一知識點歸納

★ 高中歷史必修一、二、三知識點總結人教版(完整版)

★ 高中歷史必修一第6課知識點及練習題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com/hm.js?";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

⑥ 高一歷史必修考試的知識點概括

把識記過的材料再拿來識記,使之鞏固。其生理基礎是對暫時神經聯系不斷強化,使它的痕跡進一步鞏固。由於遺忘是先快後慢的,因此復習必須及時,要在遺忘尚未大規模開始前進行。以下是我給大家整理的 高一歷史 必修考試的知識點概括,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高一歷史必修考試的知識點概括1

一、中華民國的成立

1.背景

(1)帝國主義「嚴守中立」

①原因:武昌起義爆發後,革命力量在全國的迅猛發展,使帝國主義看到,公開的武裝干涉難以達到阻止革命的目的。

②實質:積極扶植新的代理人作為他們統治中國的工具。

③實施:列強強烈要求清政府起用北洋軍閥的頭子袁世凱。

④影響:袁世凱被清政府任命為內閣總理大臣,掌握了清朝的全部統治大權。

(2)「南北議和」

①原因:袁世凱一方面對革命黨人進行武力鎮壓,另一方面又迫使清政府接受議和;軍政府中的立憲派和舊官僚竭力主張同袁世凱妥協,革命黨人也同意停戰議和。

②概況:南方代表伍廷芳和北方代表唐紹儀在上海英租界舉行和平談判。

(3)孫中山回國

①1911年底,孫中山從海外回國。

②各省代表在南京集會,推其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2.成立

①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宣告中華民國成立。

②中華民國定都南京,採用五色旗為國旗,改用公歷,以中華民國紀元。

③各省代表選舉黎元洪為臨時副總統,並成立了南京臨時參議院。

3.性質:是一個以資產階級革命派為主體的政府。

4. 措施

(1)對內

①臨時政府成立後,頒布了一系列法令和措施,對於發展民族資本主義經濟、資產階級民主政治和 文化 教育 以及改革社會風氣,都起了積極的作用。

②頒布《臨時約法》:其目的在於限制袁世凱獨裁,維護共和制度。它規定中華民國的主權屬於國民全體,國內各民族一律平等,國民享有一系列自由和權力;確立了三權分立的政治體制;特別規定實行責任內閣制。這是中國歷第一部資產階級民主憲法,具有反對封建專制制度的進步意義。

(2)對外——發表《告各友邦書》

①目的:為了爭取帝國主義的支持。

②內容:承認清政府與各國簽訂的一切不平等條約繼續有效。

二、袁世凱竊取革命果實

1.原因

(1)帝國主義對革命政權採取軍事威脅、外交孤立和經濟封鎖等手段施加壓力,幫助袁世凱篡奪革命果實。

(2)革命政權中的立憲派和舊官僚乘機向革命派進攻。

(3)孫中山被迫妥協,表示如果清帝退位,袁世凱宣布贊成共和,可以保舉他為臨時大總統。

(4)袁世凱掌握清朝全部大權,擁有北洋軍,還大搞反革命陰謀。

2.經過

(1)逼迫清帝退位:指使段祺瑞等通電要求清政府立即採用共和政體,1912年2月12日,宣統帝下詔退位,清王朝的統治宣告結束。

(2)通電贊成共和:2月13日,袁世凱通電贊成共和,參議院選舉其為臨時大總統。

(3)就任臨時大總統:1912年3月,袁世凱在北京就職。

(4)竊取革命果實的標志:臨時政府遷往北京。

三、辛亥革命的性質、歷史意義和教訓

1.性質:是一次偉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2.歷史意義

(1)_了清王朝的統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資產階級共和國,使人民獲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權利,從此,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

(2)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從此他們再也無力在中國建立起比較穩定的統治秩序。

(3)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4)對近代亞洲各國被壓迫民族的解放運動產生了比較廣泛的影響。

3.教訓:資產階級共和國的道路在中國行不通;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由於具有軟弱性和妥協性,他們不能領導中國民主革命取得徹底勝利。

高一歷史必修考試的知識點概括2

1.羅斯福新政(1933—1939年)

(1)背景:世界經濟大危機下胡佛的自由放任政策使美國經濟病入膏肓。資本主義制度面臨崩潰的邊緣。

(2)特點:國家全面干預經濟。(新政的「新」之處)

(3)過程:兩個階段及階段成果

第一階段:1933年3月到1935年初,主要是採取應急措施,直接穩定人心,擺脫危機;

第二階段:1935年到1939年,主要是鞏固和發展已取得的成就。(4)主要措施:

整頓銀行、恢復工業生產(中心措施)——《全國工業復興法》)、調節農業生產——《農業調整法》、舉辦救濟和公共工程(作用:增加就業,刺激消費,恢復生,穩定社會秩序。)、保護勞工權利、建立社會保障體系。

(5)實質: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局部調整。

(6)影響:

①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經濟危機對美國經濟的嚴重破壞,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②緩和了社會矛盾,遏制了美國的法西斯勢力,鞏固了資本主義統治。

③從深遠影響看,開創了國家干預經濟發展的新模式——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對二戰後的歐美各國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起了促進作用。

(7)局限性:不能從根本上消除資本主義的經濟危機。

列舉羅斯福新政的主要內容,認識羅斯福新政的特點,探討其在資本主義自我調節機制形成中的作用

★主要內容:大力加強國家對金融、農業、工業、社會救濟、公共工程以及財政等方面

干預,使美國政府承擔起保障經濟穩定和發展的責任。

具體措施如下:

(1)整頓銀行與金融業:恢復銀行信用,實行美元貶值,擴大聯邦儲備委員會權力,

管制證券業。

(2)復興工業〖核心內容〗:政府加強對工業的計劃指導,通過《全國工業復興法》,

將生產置於國家監督之下。防止盲目生產引起過剩。

(3)調整農業政策:政府成立農業調整署,用行政手段調整農業政策,調控市場,

為受損農民提供補貼。

(4)社會救濟與公共工程:建立聯邦緊急救濟署;加強社會福利保障措施;

推行「以工代賑」,興辦公共工程,增加就業。

★特點:在未觸動資本主義制度的前提下,全面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

且措施多以立法形式出現。

★作用:新政使美國度過了經濟大危機;

在很大程度上緩和了美國的社會矛盾;

開創了國家干預經濟的新模式——國家壟斷資本主義。

新政以後,資本主義告別「自由放任」政策占統治地位的時代,迎來以國家干預經濟為特徵的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時期。

高一歷史必修考試的知識點概括3

一、國民黨政策轉向反動

原因:

①國民黨政權性質決定;

②日本誘降的影響;

③中共敵後武裝力量的發展。

標志:

1939年初。國民黨五屆五中全會確定了「溶共、防共、限共、_」的反動方針,標志著國民政府自抗戰以來在政策上的重要轉變,蔣介石把政策重心由對外轉向對內,開始執行一條消極抗日,積極_的路線。

中共中央的三大 口號 :

堅持抗戰,反對投降;

堅持團結,反對分裂;

堅持進步,反對倒退。

二、皖南事變(1941年初)

經過:

新四軍9000餘人遵照國民黨軍事_的命令並經中共中央同意,從安徽涇縣雲嶺出發北上,在茂林地區遭到國民黨軍隊包圍襲擊。血戰七晝夜,除少部分人突圍外,大部分壯烈犧牲。軍長葉挺被扣押,副軍長項英被害,這就是「皖南事變」。

中共中央的對策:

堅決回擊;重建新四軍軍部;揭露國民黨破壞抗戰的陰謀。

認識:

①中國共產黨已經成熟,能從實際情況出發,實事求是地制定政策。

②中國共產黨是一個以民族利益、國家利益為重的政黨。

三、正面戰場形勢的惡化

棗宜會戰:

1940年5月。國民黨第33集團軍總司令張自忠犧牲。

豫湘桂戰役:

1944年。日軍為打通中國通往南洋的大陸交通線發動。它是抗戰後期日軍向國民黨正面戰場發動的規模的一次戰役,國民黨潰敗。這是國民政府消極抗日、積極_政策造成的惡果。

四、治外法權等特權被廢除

1943年11月,國民政府分別與英美簽訂協議,廢除了英美等國通過不平等條約而攫取的一些治外法權,這是國民政府對外政策取得的重要成果。

五、獨裁統治和經濟掠奪

獨裁統治的特徵:_、特務統治、保甲制度三者相結合、滲透。

四大家族的經濟掠奪:國民政府實行統制經濟政策,加強經濟壟斷地位,官僚資本急劇膨脹。


高一歷史必修考試的知識點概括相關 文章 :

★ 高一歷史必修一知識點歸納總結

★ 高一歷史必修一知識點的總結

★ 高一歷史必修一重點知識點總結

★ 人教版高一歷史必修一知識點總結

★ 高一歷史必修1知識點總結歸納

★ 2020高一歷史知識點總結歸納

★ 高一歷史必修一知識點歸納

★ 高一歷史必修一知識點總結歸納

★ 高一歷史必修一常考知識點

★ 高一歷史必修一知識點整理歸納

閱讀全文

與高一歷史書怎麼概括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05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72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18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11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49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7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6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7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51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989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2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49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5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36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13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01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08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388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5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