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歷史單元目標設計怎麼寫

歷史單元目標設計怎麼寫

發布時間:2022-12-19 10:39:35

1. 七年級上學期歷史教學計劃

時光在流逝,從不停歇,我們又將接觸新的知識,學習新的技能,積累新的經驗,寫好計劃才不會讓我們努力的時候迷失方向哦。什麼樣的計劃才是有效的呢?下面是我為大家收集的七年級上學期歷史教學計劃7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七年級上學期歷史教學計劃 篇1

一、指導思想:

著眼於學生的發展,注重弘揚中國各民族的優秀文化,重視學生的思想情感教育,培養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注意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倡導教師探索新的教學途徑,改進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開展豐富多彩的教學實踐活動,營造良好的教學環境。

二、教學目標:

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重要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現象及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理解重要的歷史概念,引導學生學會收集、整理和運用相關的歷史學習材料,啟發學生對歷史事物進行想像、聯想和分析、綜合、比較、概括等認知活動。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以及與他人合作和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能力。進一步認清歷史前進的大趨勢和當代中國的基本國情,堅定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樹立為實現共產主義而奮斗的遠大理想,肩負起時代賦予的社會責任和崇高使命,當好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進一步培養學生運用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自主學習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各方面素養。

三、學生基本情況分析:

初一年級學生處在長身體、長知識的階段,每天都接觸社會,他們的一些想法是對社會現實的反映,而他們受到年齡與知識的限制,社會分辨能力正在形成之中,雖然是不定型的思想,但也會影響其行為。教師有責任幫助他們正確認識社會,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端正學習態度,應經常了解、分析學生的心理與思想狀況,以便做到心中有數。其次要切實了解學生的知識結構,認真分析其學習狀況,發現其長短處,在此基礎上制定切實可行的教學方案,從大多數同學的實際情況出發,同時也要兼顧兩頭。

四、教材分析: 本學期所授的內容是中國歷史古代史部分,由文化課和活動課兩種課型組成,以課為單位。課本按歷史時期或學習主題編寫了「單元回眸」,梳理基本線索,小結重要內容。書中還設計了一些開放性習題以及「暢想天地」等欄目,旨在啟發思維,提倡各抒己見,答案不求唯一。

五、教學措施:

1.注重學科間知識的融合與滲透

在把握教材時,教師應從總體上突破原有學科之間的界限,使學生能在多學科的背景下掌握教學內容。在宏觀上,應保持合理的綜合結構;在微觀上,更要注重各人文學科知識間的合理滲透、相互融合和必要聯系。

2.注重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倡導真正立足於學生發展的新的學習方式,即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在教學中,通過那些能夠帶給學生理智挑戰的教學;通過那些在教學內容上能夠切入並豐富學生經驗系統的教學;通過那些能夠使學生獲得積極的、深層次的體驗的教學;通過那些給學生足夠自主的空間、足夠活動的機會的教學,真正做到「以參與求體驗,以創新求發展」的教學,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

3.突出能力目標的主導

即強調學生思考能力、創造精神和自主探究能力的培養。以能力目標為主導,就是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以平等、理解、信任的態度,創造融洽的教學環境,給學生足夠的空間,促使學生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在教學中,始終圍繞能力目標的實現,努力探討用能力目標主導教學的途徑和方式,真正地把知識、能力和人格培養有機結合起來。

六、教學進度安排:

初一《歷史》課程設置為2課時/周,全學期約36課時,現將教學進度安排如下:

九月份:第一、二單元

十月份:第二單元

十一月份:第三單元

十二月份:第四單元

七年級上學期歷史教學計劃 篇2

一、學期簡析

1、教學特點

本學期初一歷史第一冊選用的是人教版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學性、知識性於一體。可讀性強,圖文並茂,新增了許多趣味性較強的課堂知識活動。

2、教學內容

《中國歷史》第一冊的內容是從我國的遠古居民寫到的魏晉南北朝,各個時期的興衰過程及其經濟、文化的改革和發展,共22課。

3、教材重點、難點

教材重點在於與歷史發展的線索相關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經濟、文化的發展。難點在於向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及對歷史事件、人物的評價。

二、學情分析

初一學生總體水平查不多。歷史是他們新接觸的一門新學科,所以大部分同學求知慾較強,課堂紀律較好。但缺乏綜合歸納能力,且有部分同學學習目的不明確,學習欠積極。

三、本學期教學目標與課標要

求七年級歷史教學,要求學生學習和掌握基本的歷史知識,即了解歷史的基本線索,了解重要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和歷史觀點,以及理解重要的歷史概念。

歷史教學,要指導學生初步學會按時間順序觀察歷史發展和變化,引導學生學會收集整理和運用相關的歷史學習材料,啟發學生對歷史事物進行想像,聯想和初步的分析,綜合,比較,概括等認識活動,對有關的歷史問題進行簡要評述,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以及與他人合作和參與社會實踐的能力。

四、主要工作目標和措施

第一、認真備好課,在備課中真正做到備教材、備學生、備教法、備學法。

第二、落實好課堂的教學目標

1、目標統一,准確

2、以的要求為依。

3、體現統一要求與個性發展統一。

第三、使學生主動叄與到課堂教學中,如課堂上答題、動腦筋、小討論,故事會,通過這些活動開發學生的思維潛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同時也使學生主動復習當天所學的內容。這樣就使學生上課的注意力集中,加強課堂紀律的管理。及時發現不足,及時總結。

第四、積極開展歷史活動課,鼓勵學生參與歷史小製作,通過課外讀物,網上探訪古跡、名人軼事,擴大歷史的知識面,通過自主的學習方式,提高探究學習能力。加強培養學生創造精神實踐能力。

第五、集體備課強化教學質量,讓教師之間取長補短,資源共享,每周進行集體備課一次。

第六、上公開課及聽課,課後評議互相促進,提高教學效果。

五、教學進度安排

七年級上學期歷史教學計劃 篇3

一、指導思想

以學校教學計劃為指導,落實推進課程改革,形成先進的課程結構和綜合的教學理念,提高語言能力、教學能力;在歷史與其他學科之間建立對話的能力,努力提升教學的境界;實施綜合性學習,提高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

二、學生情況分析

七年級學生總體水平差不多。歷史是他們新接觸的一門新學科,所以大部分同學求知慾較強,課堂紀律較好。但缺乏綜合歸納能力,且有部分同學學習目的不明確,學習欠積極。

三、教材分析

1、教材特點

本學期七年級歷史第一冊選用的是人教版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學性、知識性於一體。可讀性強,圖文並茂,新增了許多趣味性較強的課堂知識活動。

2、教材內容

《中國歷史》第一冊的內容是從我國的遠古居民寫到的魏晉南北朝,各個時期的興衰過程及其經濟、文化的改革和發展,共21課。

3、教材重點、難點

教材重點在於與歷史發展的線索相關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經濟、文化的發展。難點在於向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及對歷史事件、人物的評價。

四、主要措施與教學目標

針對以上幾點,本學期教學措施:

第一、落實好課堂的教學目標:

1、目標統一,准確。

2、以「內容標准」的要求為依。

3、體現統一要求與個性發展統一。

第二、使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如課堂上答題、小討論,故事會,通過這些活動開發學生的思維潛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同時也使學生主動復習當天所學的內容。這樣就使學生上課的注意力集中,加強課堂紀律的管理。及時發現不足,及時總結。

第三、積極開展歷史活動課,鼓勵學習參與歷史小製作,通過課外讀物,網上探訪古跡、名人軼事,擴大歷史的知識面,通過自主的學習方式,提高探究學習能力。加強培養學生創造精神實踐能力。

第四、上公開課及聽課,課後評議互相促進,提高教學效果。

七年級上學期歷史教學計劃 篇4

一、指導思想

著眼於學生的發展,注重弘揚中國各民族的優秀文化,重視學生的思想情感教育,培養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注意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倡導教師探索新的教學途徑,改進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開展豐富多彩的教學實踐活動,營造良好的教學環境。

新課標教材七年級歷史下冊在全面貫徹基礎知識,能力培養和思想教育三項教育目標的前提下,突出了三點:一是減輕學生負擔,降低難度;二是增加啟發性和生動性;三是培養創新實踐能力。

二、學生基本情況分析

七年級學生總體水平查不多。歷史是他們新接觸的一門新學科,所以大部分同學求知慾較強,課堂紀律較好。但缺乏綜合歸納能力,且有部分同學學習目的不明確,學習欠積極。

七年級學生處在長身體、長知識的階段,每天都接觸社會,他們的一些想法是對社會現實的反映,而他們受到年齡與知識的限制,社會分辨能力正在形成之中,雖然是不定型的思想,但也會影響其行為。教師有責任幫助他們正確認識社會,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端正學習態度,應經常了解、分析學生的心理與思想狀況,以便做到心中有數。其次要切實了解學生的知識結構,認真分析其學習狀況,發現其長短處,在此基礎上制定切實可行的教學方案,從大多數同學的實際情況出發,同時也要兼顧兩頭。

三、教材分析

1、教材特點

本學期初一歷史下冊選用的是人教版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學性、知識性於一體。可讀性強,圖文並茂,新增了許多趣味性較強的課堂知識活動。

2、教材內容

本學年繼續講授中國古代歷史,主要以課為單位,敘述我國原始社會至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歷史,各個時期的興衰過程及其經濟、文化的改革和發展,共22課,每課教學一課時。

3、教材重點、難點

教材重點在於與歷史發展的線索相關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經濟、文化的發展。

難點在於向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及對歷史事件、人物的評價

四、教學目標:

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重要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現象及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理解重要的歷史概念,引導學生學會收集、整理和運用相關的歷史學習材料,啟發學生對歷史事物進行想像、聯想和分析、綜合、比較、概括等認知活動。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以及與他人合作和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能力。進一步認清歷史前進的大趨勢和當代中國的基本國情,堅定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樹立為實現共產主義而奮斗的遠大理想,肩負起時代賦予的社會責任和崇高使命,當好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進一步培養學生運用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自主學習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各方面素養。

五、主要措施

實施素質教育主渠道在課堂,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在教師。因此我計劃做到以下幾點:

1、教材貫穿一些材料閱讀,「想一想」等雖然不是教材的正文,卻是教材正文的擴展,實際上是給了學生一定的思考空間,讓學生更自主的學習,有助於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形容視野,發展學生的智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又實施了愛國主義教育,人文精神教育,因此,教學時要充分利用教材,同時讓學生分組討論,人人參與觀察、猜想、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教學活動。

2、同時,在課堂教學中倡導師生平等,民主的人際關系,應尊重學生的差異,崇尚個性和主體性,鼓勵探索真理,在教師啟發、誘導下,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這給教師提出更高要求,學生在擁有發揮個人才智的機會和空間的同時,壓力感又會促進學生去主動涉獵知識,獨立思考問題和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所以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創設一個良好的氛圍,注意師生雙方交往、互動、分享彼此的思考,見解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觀念與理念,彼此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

3、落實好課堂的教學目標。

目標統一,以「內容標准」的要求為依;體現統一要求與個性發展統一。

4、使學生主動叄與到課堂教學中,如課堂上答題、小討論,故事會,通過這些活動開發學生的思維潛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同時也使學生主動復習當天所學的內容。這樣就使學生上課的注意力集中,加強課堂紀律的管理。及時發現不足,及時總結。

5、積極開展歷史活動課,鼓勵學習參與歷史小製作,通過課外讀物,網上探訪古跡、名人軼事,擴大歷史的知識面,通過自主的學習方式,提高探究學習能力。加強培養學生創造精神實踐能力。

6、集體備課強化教學質量此文來自優秀,讓教師之間取長補短,資源共享,每周進行集體備課一次。

7、上公開課及聽課,課後評議互相促進,提高教學效果。

六、教學進度

新教材初一歷史第一冊總共有22課,其中新課講授佔二十二個課時,單元復習佔四個課時,期中復習占兩個課時,期末總復習佔四個課時。

七年級上學期歷史教學計劃 篇5

一、學生基本情況

本期初一年級共五個班,兩百五十多個學生。從學生入學成績看,本界學生學困生較多,優生不優。學生普遍自我感覺良好,無論是家庭還是學校都沒讓他們感受過挫折,耐挫能力差。容易對自己不擅長的學科產生厭學和對抗情緒,喜歡推卸責任。其中百分之五十以上的學生是父母不在身邊或是單親家庭,欠缺來自家庭監督和幫助。歷史學科,學生不曾涉及過,好奇心濃厚,但一旦考試失敗很容易喪失信心。教師應該積極調動學生的好奇心,化難為易,化遠為近。使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教學過程。

二、教材內容及分析

根據新課標編寫的新教材,七年級上冊共四單元,包括22課和5個活動課 。每課都由導入框、正文、閱讀文字、文獻資料專欄、動腦筋、練一練、活動與探究、自由閱讀卡等部分組成,既生動有趣,又與學生生活相聯系。課文中間安排了活動課 ,全書後面安排了 「大事年表」和 「好書堆薦」等以便學生探究學習,努力獨立學習,但由於學校條件局限,不太具備條件,故在教學過程中要當好學生導師。從總體來看,教材難度不大,適合學生心身發展特點。本著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在利用教材過程中,我會努力迴避專業化,成人化傾向,克服重知識。輕能力的弊端。以學生為主體,創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學途徑,改變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激發學生興趣,最終達到不教的目的。

三、教學目的及教學重點和難點

本期通過七年級上期歷史教材的教與學,具體的說:

1、掌握基本的上冊歷史知識,初步形成歷史知識的表達能力和知識遷移能力。

2、通過培養樣學生主體學習地位,注意探究式學習方法,初步培養對中國古代史的理解能力。

3、在教學上讓學生逐漸了解中國國情的發展,形成健全人格和國家責任感,並尊重和理解他國文化和國情。

四、教學措施

為了達到教學目標,妥善處理教學重難點,轉變學生學習方式和教師教育方式,以學生為主體,加強趣味性、應用性,使學生學會自主學習。

五、教學安排時間

在教學時間上:《致同學們》及課本全面介紹1課時,其餘每課爭取各用1課時完成,每節活動課及單元總結各2課時,加上靈活的檢查,自由復習全冊7—8課時,預計總課時為40節

七年級上學期歷史教學計劃 篇6

一、指導思想

本學期將根據學校的工作精神,以學校教學計劃為指導,落實推進課程改革,形成先進的課程結構和綜合的教學理念,提高語言能力、教學能力;在歷史與其他學科之間建立對話的能力,努力提升教學的境界;實施綜合性學習,提高學生的識記、理解和綜合分析能力。加強常規教學的研究力度,切實深化七年級歷史教學,努力提高教學質量。

二、教學任務及要求

歷史教學,要指導學生初步學會按時間順序觀察歷史發展和變化,引導學生學會收集整理和運用相關的歷史學習材料,啟發學生對歷史事物進行想像,聯想和初步的分析,綜合,比較,概括等認識活動,對有關的歷史問題進行簡要評述,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以及與他人合作和參與社會實踐的能力。

三、學生情況分析

1。學生知識能力基礎方面:初一學生活躍開朗熱情,上課積極發言。經過小學六年的學習,七年級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學習技能諸如:閱讀簡單材料,從圖片、表格中獲取歷史信息,歸納整理等;但是由於學生的學習習慣不是很好,惰性較強,所以歷史成績也不是很理想。

2。個別差異: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高,但是不會聽講和自學、不會做筆記、個別學生不交作業、課堂吵鬧、回答問題天馬行空。

3。疑難困惑:老師的最大難題是課堂常規管理、學習習慣的培養,學生行為的管理和規范,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學生的最大難題是知識點龐雜,對歷史事件、人物的評價,對當今社會的一些問題的正確理解和分析。

四、教材分析

《中國歷史》第一冊,主要包括四個單元的內容:即中華文明的起源、國家的產生和社會的變革、統一國家的建立、政權分立與民族融合。闡述了從我國的遠古居民到魏晉南北朝,各個時期的興衰過程及其經濟、文化的改革和發展

五、教材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夏、商、周的更替及青銅文明;秦的統一和滅亡;大一統的漢朝;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魏晉的建立;不同時期的文化科技成就。

教學難點:主要是在教學中,對學生進行能力訓練,教會學生靈活運用知識。

六、主要教學措施

1、夯實基礎,培養學生能力。

這學期的教學內容是授完七年級中國歷史上冊。理清每個階段的歷史線索,概括每個階段的歷史特徵,找到人類歷史發展的規律,是本學期教學最核心的內容。這就必須夯實基礎,引導學生自己來探索歷史發展規律,從而培養學生的能力。

2、優化課堂教學結構,課堂上做到精講多練,課後認真做好培優補差工作。

3、注重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的多樣化和現代化。積極運用幻燈、投影、錄音、錄像、影片,模型多媒體,網路等進行輔助性教學。

4、加強對個別學生的檢查和督促工作。

通過每天的抽考和每月的月考,及時查漏補缺。做到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解決。抓好後進生的個別輔導工作,從端正其學習態度,積極參與課堂的讀、思、練活動,使其成績在原有基礎上更進一步。

5、使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中。

如課堂上答題、小討論,故事會,通過這些活動開發學生的思維潛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同時也使學生主動復習當天所學的內容。這樣就使學生上課的注意力集中,加強課堂紀律的管理。及時發現不足,及時總結。

6、集體備課強化教學質量,讓教師之間取長補短,資源共享,每周進行集體備課一次。

七、教學進度

嚴格按照市教研中心安排的進度表進行。

七年級上學期歷史教學計劃 篇7

一、指導思想

著眼於學生的發展,注重弘揚中國各民族的優秀文化,重視學生的思想情感教育,培養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注意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倡導探索新的教學途徑,改進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開展豐富多彩的教學實踐活動,營造良好的教學環境。

二、教學目標:

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重要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現象及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理解重要的歷史概念,引導學生學會收集、整理和運用相關的歷史學習材料,啟發學生對歷史事物進行想像、聯想和分析、綜合、比較、概括等認知活動。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以及與他人合作和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能力。進一步認清歷史前進的大趨勢和當代中國的基本國情,堅定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樹立為實現共產主義而奮斗的遠大理想,肩負起時代賦予的社會責任和崇高使命,當好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進一步培養學生運用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自主學習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各方面素養。

三、學生基本情況分析:

初一年級學生處在長身體、長知識的階段,每天都接觸社會,他們的一些想法是對社會現實的反映,而他們受到年齡與知識的限制,社會分辨能力正在形成之中,雖然是不定型的思想,但也會影響其行為。有責任幫助他們正確認識社會,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端正學習態度,應經常了解、分析學生的心理與思想狀況,以便做到心中有數。其次要切實了解學生的知識結構,認真分析其學習狀況,發現其長短處,在此基礎上制定切實可行的教學方案,從大多數同學的實際情況出發,同時也要兼顧兩頭。

四、教材分析:

本學期所授的內容是中國歷史古代史部分,由文化課和活動課兩種課型組成,以課為單位。課本按歷史時期或學習主題編寫了xxx,梳理基本線索,小結重要內容。書中還設計了一些開放性習題以及xxx等欄目,旨在啟發思維,提倡各抒己見,答案不求唯一。

五、教學措施:

1.注重學科間知識的融合與滲透

在把握教材時,教師應從總體上突破原有學科之間的界限,使學生能在多學科的背景下掌握教學內容。在宏觀上,應保持合理的綜合結構;在微觀上,更要注重各人文學科知識間的合理滲透、相互融合和必要聯系。

2.注重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倡導真正立足於學生發展的新的學習方式,即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在教學中,通過那些能夠帶給學生理智挑戰的教學;通過那些在教學內容上能夠切入並豐富學生經驗系統的教學;通過那些能夠使學生獲得積極的、深層次的體驗的教學;通過那些給學生足夠自主的空間、足夠活動的機會的教學,真正做到xxx的教學,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

3.突出能力目標的主導

即強調學生思考能力、創造精神和自主探究能力的培養。以能力目標為主導,就是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以平等、理解、信任的態度,創造融洽的教學環境,給學生足夠的空間,促使學生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在教學中,始終圍園繞能力目標的實現,努力探討用能力目標主導教學的途徑和方式,真正地把知識、能力和人格培養有機結合起來。

六、教學進度安排:

七年級《歷史》課程設置為2課時/周,全學期約40課時,現將教學進度安排如下:

九月份:第一、二單元

十月份:第二單元

十一月份:第三單元

十二月份:第四單元

一月份:復習迎考

2. 七年級歷史工作計劃

時間流逝得如此之快,相信大家對即將到來的工作生活滿心期待吧!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工作計劃了。工作計劃怎麼寫才不會流於形式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整理的七年級歷史工作計劃(通用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七年級歷史工作計劃1

一、學生基本情況:

本學期,我擔任七年級1、2、3、4班的歷史科教學工作。這4個班基礎水平都差不多,但1、3班相對來說氣氛沒有2、4班那麼活躍,思維與整體的反應程序相對來說比較慢一點。1、3班的優勢在於能夠按照老師的要求做好各項工作。

二、教學目的和任務

要求學生學習和掌握歷史的基礎知識,即通過學習能了解中國歷史的基本情況,了解中國歷史的重要歷史事件、人物、歷史現象、歷史概念等。

對學生初步進行唯物主義教育,社會發展規律教育,國情教育,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教育,培養學生具有為社會主義現代建設和人類和平事業,進步事業而獻身的精神和歷史責任感。 要求學生能初步掌握記憶、分析綜合、比較概括等方法,培養學生表達歷史的能力並能初步運用唯物主義來觀察問題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標;基礎知識教育目標;能力培養目標

思想教育目標:A愛國主義教育;B維護國家統一與民族大團結的觀念;C社會發展的觀點;D人民群眾創造了歷史的觀點E階級與階級斗爭的觀點;F歷史辯證的觀點;G理想情操、道德品質的修養基礎知識教育目標:A、掌握年代、世紀的計算方法

B、了解從人類的起源到民族大融合時期的歷史發展線索C掌握重要的歷史事件、人物現象概念等。

能力培養目標:A能填寫歷史填充圖;B提高對歷史史實物件的閱讀理解能力;C能解釋重要的歷史概念;D能用正確的觀點對歷史事件和人物加以分析及談自己的看法。

四、各單元基礎知識重點、難點

1、重點:元謀人、北京人的生產生活的情況;南北方農耕文化的基本情況;中華民族的祖先;大禹治水;啟建立夏朝;分封制;宗法制;春秋五霸;戰國七雄;商鞅變法;秦始皇統一中國加強中央集權採取的措施;陳勝、吳廣起義;西漢的休養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漢武帝的大一統;光武中興;漢朝的對外關系;三國鼎立的基本情況;孝文帝改革;古代科技和文化的成就。

2、難點:歷史年代世紀的計算方法;猿為什麼向人轉化;南北方農耕文化有何不同;「公天下」與「家天下」有何不同;宗法制;商鞅變法的原因;如何評價農民起義;漢朝的對外交往;三國鼎立如何形成;民族大融合的趨勢;對漢武帝大一統的評價;諸子百家的思想本質。

五、提高教學質量的措施:

1、用精彩、引人入勝的導入把學生帶入每一節課中。

2、用嚴格的要求來規范學生,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3、加強與學生的思想交流,切實了解學生的需要。

4、平時的工作要做到勤奮。

5、抓好學生的課堂知識的過關工作。

七年級歷史工作計劃2

一、內 容分析

1、教材特點:本學期七年級歷史第一冊選用的是人教版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學性、知識性於一體。可讀性強,圖文並茂,新增了許多趣味性較強的課堂知識活動。有利於進行生動形象的中華文明發展歷史的教育。

2、知識結構:本學期中國歷史教學內容共分為四個單元,敘述從中華文明的起源祖國境內遠古居民時代到魏晉南北朝各民族融合及文化的歷史,共22課,每課教學1課時,復習課需要4課時。

3、知識內在聯系:橫向比較和縱向比較尤其是歷史與現實的聯系。

二、學情分析

學生知識能力基礎方面:七年級學生活躍開朗熱情,上課積極發言。經過小學六年的學習,七年級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學習技能諸如:

1、閱讀簡單材料,從圖片、表格中獲取歷史信息,歸納整理等;但是由於學生的學習習慣不是很好,惰性較強,所以歷史成績也不是很理想。

2、個別差異: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高,但是不會聽講和自學、不會做筆記、個別學生不交作業、課堂吵鬧、回答問題天馬行空。

3、疑難困惑:老師的最大難題是課堂常規管理、學習習慣的培養,學生行為的管理和規范,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學生的最大難題是知識點龐雜,對歷史事件、人物的評價,對當今社會的一些問題的正確理解和分析。

三、教學目標

本學期學科教學目標

1、要求學生了解中華文明的起源,祖國境內遠古居民時代到魏晉南北朝各民族融合及文化的這段歷史。

2、理清這段時期的歷史脈絡,掌握重要的歷史時期的有關知識。

3、培養學生學會用運所學的歷史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學生學會做人,學會思考和處理問題。

四、 教學措施

1、夯實基礎,培養學生能力。

2、 優化課堂教學結構,課堂上做到精講多練,課後認真做好培優補差工作。

3、以多媒體教學為突破口,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注重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的多樣化和現代化。

4、加強對個別學生的檢查和督促工作。做到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解決。

5、強化綜合訓練,抓住學科的薄弱環節,及時補救。 六、作業與輔導

布置適當的作業和練習,及時檢查。加強課外輔導,培優補差

七年級歷史工作計劃3

一、指導思想:

以學校教學計劃為指導,落實推進課程改革,形成先進的課程結構和綜合的教學理念,提高語言能力、教學能力;在歷史與其他學科之間建立對話的能力,努力提升教學的境界;實施綜合性學習,提高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

二、教學目標

1、完成七年級上冊所學內容;

2、提高教學質量,期末測試綜合評價力爭進入全區前列。

三、具體思路

1、加強思想政治工作和常規管理,重視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對「學困生」既要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習的自覺性,更要對他們進行學法指導。

2、強化理想前途教育、學習目的性教育和形勢教育,學生學得好,以確保考試取得圓滿成功。

3、強化質量意識,優化課堂教學結構,課堂上做到精講多練,課後認真做好培優補差工作。

4、加強對薄弱學生的檢查和督促工作。做到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解決。

5、復習階段,要認真制定復習計劃,精心組織復習,以書為本,講清概念,提示規律,指點迷津,提高學生的審題、解題的能力及速度。

6、引資料、學經驗。經常向老教師學習,經常聽課。

7、認真組織測試,強化綜合訓練,抓住學科的薄弱環節,及時補救。

四、教學任務和要求

七年級歷史教學,要求學生學習和掌握基本的歷史知識,即了解歷史的基本線索,了解重要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和歷史觀點,以及理解重要的歷史概念。

歷史教學,要指導學生初步學會按時間順序觀察歷史發展和變化,引導學生學會收集整理和運用相關的歷史學習材料,啟發學生對歷史事物進行想像,聯想和初步的分析,綜合,比較,概括等認識活動,對有關的歷史問題進行簡要評述,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以及與他人合作和參與社會實踐的能力。

五、教學設想

1、歷史教學要充分體現時代精神,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對歷史作出正確的敘述和分析,做到思想性科學性的統一,觀點和材料的統一。

2、繼續深入課堂教改,在傳授基礎知識的過程中,加強對學生思想的教育和能力培養,樹立學為主體,教為主導,學導結合的教學觀,充分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樹立全面發展,主動發展的育人觀,堅持教書與育人統一,提高課堂效率重視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和學習習慣的培養,鼓勵學生主動探求新知識,提高學習素質和學習效率,嘗試歷史活動課的教學。

3、開展歷史第二課堂,通過舉辦歷史講座,故事會,創辦歷史報等形成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分析綜合,比較、概括問題的能力。跟蹤輔導,找學困生談心,了節其學習差的原因,做到因材施教,分類指導,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

七年級歷史工作計劃4

本學期按照學校的安排,我負責七年級(1)班的歷史教學工作。為了讓學生打好歷史基礎,根據學校教學計劃的要求和本學期的特點,結合初一學生的實際水平,開展本學期的教學工作,使學生學會歷史知識的一些方法,提高學生學習成績。本學期要力抓學生的歷史史實學習,並培養學生的歷史觀和歷史思維。

一、學生情況分析

七年級學生剛剛從小學升入初中,表現為:好奇,好動,上進心強,學習的積極性高;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學習技能諸如:閱讀簡單材料,從圖片、表格中獲取歷史信息,歸納整理等;但是不會聽講和自學,不會做筆記,個別學生不交作業,課堂吵鬧,回答問題天馬行空,學習習慣差。每個班級人數在40人左右,各個班級在班風、學風上存在著差異,許多學生不重視歷史課的學習。雖然絕大部分學生上課時能圍繞著老師思路轉,但仍有學生上課不注意聽講。由於學生學習習慣較差,認識又不足,故要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有一點困難,所以從學期初就要抓課堂常規管理、學習習慣的培養,嚴格管理和規范學生的行為,在教學中必須加大力度備好課,及時鞏固消化,力求每一節課都能有實際成效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特點:

本學期初一歷史第一冊選用的是人教版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學性、知識性於一體。可讀性強,圖文並茂,新增了許多趣味性較強的課堂知識活動。

2、教材內容:

本學期中國歷史教學內容共分為四個主題(「中華文明的起源」「國家的產生和社會的變革」「統一國家的建立」「政權分立與民族融合」等),敘述從中華文明的起源祖國境內遠古居民時代到魏晉南北朝各個時期的興衰過程及其經濟、民族融合及文化的歷史,共22課。5主題活動,共需46課時(其中新課講授佔29個課時,期中復習佔2個課時,平時測驗講評9個課時,復習佔6課時)

三、教學目標

1、要求學生了解中華文明的起源,祖國境內遠古居民時代到魏晉南北朝各民族融合及文化的這段歷史。

2、理清這段時期的歷史脈絡,掌握重要的歷史時期的有關知識。

3、培養學生學會運用所學的歷史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學生 學會做人,學會思考和處理問題。

四、教學重點:

教材重點在於與歷史發展的線索相關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經濟、文化的發展。

五、教學難點:

教材難點在於向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及對歷史事件、人物的評價。

六、教學措施

1、抓實基礎,培養學生能力。

這學期的教學內容是授完七年級中國歷史上冊。理清每個階段的歷史線索,概括每個階段的歷史特徵,找到人類歷史發展的規律,是本學期教學最核心的內容。這就必須抓實基礎,引導學生自己來探索歷史發展規律,從而培養學生的能力。

2、優化課堂教學結構,課堂上做到精講多練,課後認真做好培優補差工作。

3、加強對個別學生的檢查和督促工作。通過每天的課前提問和單元檢測,及時查漏補缺。做到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解決。抓好後進生的個別輔導工作,從端正其學習態度,積極參與課堂的讀、思、練活動,使其成績在原有基礎上更進一步。

4、使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如課堂上答題、小討論,故事會,通過這些活動開發學生的思維潛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同時也使學生主動復習當天所學的.內容。這樣就使學生上課的注意力集中,加強課堂紀律的管理。及時發現不足,及時總結。

5、強化綜合訓練,抓住學科的薄弱環節,及時補救。

七年級歷史工作計劃5

一、指導思想

著眼於學生的發展,注重弘揚中國各民族的優秀文化,重視學生的思想情感教育,培養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注意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倡導教師探索新的教學途徑,改進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開展豐富多彩的教學實踐活動,營造良好的教學環境。

二、教學目標:

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重要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現象及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理解重要的歷史概念,引導學生學會收集、整理和運用相關的歷史學習材料,啟發學生對歷史事物進行想像、聯想和分析、綜合、比較、概括等認知活動。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以及與他人合作和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能力。進一步認清歷史前進的大趨勢和當代中國的基本國情,堅定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樹立為實現共產主義而奮斗的遠大理想,肩負起時代賦予的社會責任和崇高使命,當好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進一步培養學生運用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自主學習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各方面素養。

三、學生基本情況分析:

初一年級學生處在長身體、長知識的階段,每天都接觸社會,他們的一些想法是對社會現實的反映,而他們受到年齡與知識的限制,社會分辨能力正在形成之中,雖然是不定型的思想,但也會影響其行

為。教師有責任幫助他們正確認識社會,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端正學習態度,應經常了解、分析學生的心理與思想狀況,以便做到心中有數。其次要切實了解學生的知識結構,認真分析其學習狀況,發現其長短處,在此基礎上制定切實可行的教學方案,從大多數同學的實際情況出發,同時也要兼顧兩頭。

四、教材分析:

本學期所授的內容是中國歷史古代史部分,由文化課和活動課兩種課型組成,以課為單位。課本按歷史時期或學習主題編寫了「單元回眸」,梳理基本線索,小結重要內容。書中還設計了一些開放性習題以及「暢想天地」等欄目,旨在啟發思維,提倡各抒己見,答案不求唯一。

五、教學措施:

1、注重學科間知識的融合與滲透

在把握教材時,教師應從總體上突破原有學科之間的界限,使學生能在多學科的背景下掌握教學內容。在宏觀上,應保持合理的綜合結構;在微觀上,更要注重各人文學科知識間的合理滲透、相互融合和必要聯系。

2、注重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倡導真正立足於學生發展的新的學習方式,即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在教學中,通過那些能夠帶給學生理智挑戰的教學;通過那些在教學內容上能夠切入並豐富學生經驗系統的教學;通過那些能夠使學生獲得積極的、深層次的體驗的教學;通過那些給學生足夠自主的空間、足夠活動的機會的教學,真正做到「以參與求體驗,以創新求發展」的教學,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

3、突出能力目標的主導

即強調學生思考能力、創造精神和自主探究能力的培養。以能力目標為主導,就是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以平等、理解、信任的態度,創造融洽的教學環境,給學生足夠的空間,促使學生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在教學中,始終圍繞能力目標的實現,努力探討用能力目標主導教學的途徑和方式,真正地把知識、能力和人格培養有機結合起來。

3. 歷史工作計劃

時間稍縱即逝,我們又將迎來新的喜悅、新的收獲,讓我們對今後的工作做個計劃吧。工作計劃怎麼寫才不會流於形式呢?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歷史工作計劃4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歷史工作計劃 篇1

這個學期按照學校的安排,本人擔任七年級1—5班歷史教學工作,為更好的抓好七年級的教學工作任務,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制定如下教學計劃。

一、學生情況分析

七年級學生剛從從小學升入初中,表現為:好奇、好動、上進心強、學習的積極性高;但是不會聽講和自學、不會做筆記、個別學生不交作業、課堂吵鬧、學習習慣差。三個班每個班級人數在60人左右,各個班級在班風、學風上存在著差異,許多學生不重視歷史課的學習。雖然絕大部分學生上課時能圍繞著老師思路轉,但仍有學生回答問題跑調。由於學習態度不端正,習慣又較差,認識又不足,故要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較難,整體看來不願讀書及低智力者大有人在。所以從起始年級就要抓課堂常規管理、學習習慣的培養,嚴格管理和規范學生的行為,在教學中必須加大力度備好課,做好每一個課件,及時鞏固消化,力求每一節課都能有實際成效。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特點

這個學期初一歷史第一冊選用的是人教版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學性、知識性於一體。可讀性強,圖文並茂,新增了許多趣味性較強的課堂知識活動。

2、教材內容

這個學期中國歷史教學內容共分為四個單元,敘述從中華文明的起源祖國境內遠古居民時代到魏晉南北朝各個時期的興衰過程及其經濟、民族融合及文化的歷史,共22課。共需32課時(其中新課講授佔22個課時,單元復習佔4個課時,期中復習佔2個課時,期末總復習佔4個課時)。

3、教材重點、難點

教材重點在於與歷史發展的線索相關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經濟、文化的發展。難點在於向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及對歷史事件、人物的評價。

三、主要教學措施

1、夯實基礎,培養學生能力。

這學期的教學內容是授完七年級中國歷史上冊。理清每個階段的歷史線索,概括每個階段的歷史特徵,找到人類歷史發展的規律,是這個學期教學最核心的內容。這就必須夯實基礎,引導學生自己來探索歷史發展規律,從而培養學生的能力。

2、 優化課堂教學結構,課堂上做到精講多練,課後認真做好培優補差工作。

3、注重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的多樣化和現代化。積極運用幻燈、投影、錄音、錄像、影片,模型多媒體,網路等進行輔助性教學。

4、加強對個別學生的檢查和督促工作。通過每天的抽考和每月的月考,及時查漏補缺。做到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解決。抓好後進生的個別輔導工作,從端正其學習態度,積極參與課堂的讀、思、練活動,使其成績在原有基礎上更進一步。

5、使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如課堂上答題、小討論,故事會,通過這些活動開發學生的思維潛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同時也使學生主動復習當天所學的內容。這樣就使學生上課的注意力集中,加強課堂紀律的管理。及時發現不足,及時總結。

6、集體備課強化教學質量,讓教師之間取長補短,資源共享,每周進行集體備課一次。

歷史工作計劃 篇2

一、指導思想

以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准為指導,根據歷史學科和歷史教學的特點,全面發揮歷史教育的功能,在掌握基本歷史知識的過程中,進一步提高閱讀和通過多種途徑獲取歷史信息的能力;通過對歷史事實的分析、綜合、比較、歸納、概括等認知活動,培養歷史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注意教學設計與學生的學習方式整合,使歷史學習成為一個不斷積累歷史知識、不斷加深對歷史和現實的理解過程;成為一個主動參與、學會學習的過程,一個逐漸掌握歷史學習的基本方法的過程。通過歷史學習,弘揚愛國主義精神,陶冶關愛人類的情操,使學生增強歷史意識,汲取歷史智慧,開闊視野,了解中國和世界的發展大勢,增強歷史洞察力和歷史使命感。

二、總體教學目標

依據高中歷史課程標准,整合人民版歷史教材,在改革中創新,在探索中提高,逐漸建構帶有清河中學學校特色的高中歷史教學模式,爭取高一年級歷史學科能取得更好的成績。

三、教學措施

1、深入鑽研新課程教材,依據歷史課程目標,針對學校和學生的實際,精心地設計歷史教學課堂。在集體研究的基礎上備大綱、備教材、備學生、備教法。

2、認真教好每一堂課。上課是整個教學的中心環節,把創新教育和素質教育引入課堂,採用問題教學法和討論法,激勵學生自主學習,激活學生思維。同時重視基礎知識,搞好學科內專題研究。在教學過程中,構建知識體系,注重知識遷移,培養對歷史事實的分析、綜合、比較、歸納、概括等能力和歷史思維能力。

3、採用「情境教學」,精心設計多媒體課件,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在愉快中學到知識,拓寬學生視野,培養學生能力,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4、習題要精選。教師要立足校情、學情、優化精選習題。做到習題要精選,反饋要及時。要通過習題講評評出方法、規律,同時還要強化學生對試題的掌握。進行復習時,重在理清每一專題的框架,盡量使每一專題重點突出,邏輯清晰。

歷史工作計劃 篇3

時間過的很快,一個學期又開始了。本學期我擔任了七年級兩個班的歷史教學。在這里我對本學期的歷史教學工作做一計劃。

本冊教材是中國地圖出版社出版的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共五個單元,每單元4—6課不等,共20課。每一課課前有課文提示,它雖然很短,但內容卻是這一課學習中最重要的。關於課文的正文,你會發現有宋體字敘述的內容,是我們學習的主要內容;紅體字敘述的內容,是我們的閱讀內容,是幫助理解宋體字內容的。在課文中還安插了許多有趣的圖片和地圖,以及那些小框框里的想一想、說一說等,令我們對所學內容更感興趣,引導我們去思考更多的問題。

通過對本冊教材的內容分析,我們發現與以往的教材有很大的不同,這對任課教師來說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過一個學期的歷史教學,我的感觸是很深的。

首先談一下自己認為做的好的方面。

一、注重研究教材。

對每一篇課文在上課前都做了深入的研讀,並翻查了大量的資料,力求在給學生一杯水的時候自己能夠有一桶水,力求把課文上得生動有趣,學生愛聽。

二、認真備課。

不光是備教材,更是注重備學生。新課標的精神之一就是要突出以學生為主體。這首先就要體現在備課上,根據不同的個體設計相應的教案。力求做到不光要因材施教,更要因人施教,根據學生的特點去點撥引導。

三、加強師生交流,充分體現學生的主導作用。

新課標精神講到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主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認識到這一點,不光要以學生為主體,還要尊重學生,與學生進行平等的交流對話。

四、積極推進素質教育。

在教學過程中不只要讓學生掌握歷史知識,還要讓學生對過去、現在、未來有一個具體的、理性的認識,讓他們參與到歷史研究中來,培養他們的健康的價值觀與人生觀。

以上四點,本人在教學過程中基本上是做到了。只不過在深度與廣度方面可能還不夠,有待於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進一步加強與改進。

下面來談談本學期自己認為做得不夠好的幾方面:

一、上課時有時後會好高騖遠,脫離中學歷史教育實際,超出了中學生思維水平,這樣不僅讓學生沒聽懂本課內容,也對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起到不良影響。

二、信口開河,離題萬里。有時候針對一個歷史事件一講就一發不可收拾,雖然學生愛聽,但一節課下來教學任務沒完成,重點也體現出來。

三、面面俱到,沒有重點。上課時生怕會遺漏知識點,眉毛鬍子一把撈,這樣不僅加重學生的學習負擔,學生對於本課的內容也印象不深。

四、探究與實踐課沒有積極開展起來,新課標精神中是很重視探究與實踐的,但在教學過程中總是找借口予以推掉。

以上幾方面是本人在這個學期中做得很不好的地方。但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一定會改正的。

總之,在經過一個學期的歷史教學,收獲很多,感悟也很多。通過努力,本學期期末考試學生的三率情況良好。存在的`不足是,學生的知識結構還不是很完整,知識系統還存在很多真空的部分。這些都有待以後改進。

歷史工作計劃 篇4

本學期歷史教研工作要繼續以課堂教學改革為突破口,提高中學歷史教師的業務水平與教學能力;繼續樹立與時俱進知難而上不斷進取的精神,進一步確立「以研促教」的思想,努力執行貫徹好教育局、教研室的工作思路,結合學科特點,扎扎實實地開展教學研究活動。以《歷史課程新標准》為契機,以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為重點,以全面提高未來勞動者的素質為宗旨,努力學習不斷探索。針對我市學科師資現狀,通過多種途徑,以研育師,加快提高教師素質,為推進我市素質教育的深化而努力。為此,在歷史教研活動中追求以下四個原則:①教材培訓實效化;②教研工作課題性化;③教研活動專題化;④教師培訓能力化。從而充分發揮教研室積極指導作用。

一、教材培訓實效化

以課程改革以及新教材的實施使用為契機,進一步改革課堂教學突出培訓工作,注意培訓的實效,把課程改革的實施作為教研工作的重點,在實施時,必須堅持「以科研為先導,以教學為載體,以活動為紐帶,以管理為保證,以質量為歸宿」。忠實地執行國家、地方課程,積極建設好校本課程,保證課程改革實驗的完整性;組織好形式多樣的教育活動;不斷探索課必中的問題,把握好課程改革的先進理念和新教材的操作

規程;加強管理,能把課程理想轉變為理想課程,把政策的課程轉變為學生的習得課程;按規律,扎扎實實抓好質量,使課程改革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注重教學骨乾的培養,實行以點帶面,全面提高,努力做到課改工作研究化,課改研究過程化。

二、教研工作課題化

歷史教研活動要立足於為全面提高未來勞動者的素質奠定基礎,立足於提高全體教師的思想政治和文化業務素質,立足於全面提高基礎教育的質量。基於這三方面的認識,尋找歷史學科師資狀況和課堂教學的薄弱環節,有針對性地選擇重點難點,按教育科研的規范和要求,開展課題研究,重視經驗的提升和規律的總結推廣和應用,真正實現教研室提出的「以研促教」的工作 要求。本學期我們要結合各種教研活動,組織教師學習先進的教育教學理論,結合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和改革,通過專題和課題研究,來總結自身的教學經驗。這樣促使教師更新教育觀念,改革教學方法,提高自身業務素質及水平。為使教研工作課題化,我們確立工作目標是:

①繼續以蘇州市級課題「中學歷史學業成績評價模式探索」研究為抓手,努力探索歷史教學改革,提高實驗學校教師的組織能力和科研水平,同時將課題研究方向由課內向課外延伸,擴大

教學時空,增強實踐性,力求突出課題階段性成果的實效性和示範性。

②針對骨幹教師的培養工程,結合教研活動,本學期我們要求吳江市級學科帶頭人、教學能手、教壇新秀,每人必須確立或參與一項教研教科專題研究,將課題由課題組輻射到全體骨幹教師,以骨幹教師來帶動本校本組學科教研工作,從而形成校校有課題,教師人人都參與的課題研究的氛圍。

③不斷總結經驗提升課題研究的科學含量,力求教研工作課題化有一個階段性成果。近幾年我市歷史教研成果顯著,新人輩出。為提高廣大教師參與課題研究的積極性,我們准備將具有實踐價值和理論水平的課題成果或教學論文匯編成冊,供全體歷史教師學習和參考。

三、教研活動專題化

針對以往教研活動存在著弊端和不足,本學期教研活動力求實效性和針對性,每次教研活動都確立一個專題,注重在教學理念、教學方法、課堂改革、實踐性課題課程活動、教學評價等方面下功夫,豐富教研活動的內容和活動形式,不斷提高教研活動的效益。教研活動專題化必須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①加強學習教育新理論,不管是哪一級的教研活動,教育理論學習是必備內容之一,尤其是現代教學方法、教育名家經驗、多媒體網路資料等,要創設學習研究的氛圍,引導廣大教師自覺學習和研究。

②把課堂教學改革作為教研活動的重點。加強示範課、新老教師的對比課、新課型的研討課、錄像觀摩課的評議工作,組織教師帶著問題參加聽課和評議。

4. 如何設計歷史教學目標.ppt

整、准確地把握歷史教學目標的制定
濰坊外國語學校 梁芹
現代教學理論告訴我們: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且對教學活動起著明確的導向和激勵作用,並為教學評價提供依據.因此,備課時,教師要在新歷史課程目標的指導下,根據學生個體的情緒、興趣、思維、意識等方面的差異,准確把握教材,制定出適合本節課各層教學的多元的、有差異的、具體可行的目標及教學方法.教學目標的制定一定要依照內容標准,准確把握內容標準的要求,尤其是歷史學科,特別要注重歷史課程在情感教育方面所具有的獨到功能,加強對學生人文精神的熏陶,培養學生科學的歷史觀和健全的人格.
(一)知識與能力
"內容標准"將歷史知識與能力的學習分為三個層次要求:(1)凡在內容標準的陳述中使用"列舉""知道""了解""說出""講述""簡述""復述"等行為動詞的,為識記層次要求;(2)凡在內容標準的陳述中使用"概述""理解""說明""闡明""歸納"等行為動詞的,為理解層次要求,即了解知識所反映的事物的內在聯系;(3)凡在內容標準的陳述中使用"分析""評價""比較""探討""討論"等行為動詞的,為運用層次要求,即將所學的知識在實際中加以運用,用於解決新的問題. -
但是在學習過程中,知識和能力是不可分割的統一體,知識的獲取及呈現都伴隨著相應的能力,同樣,能力也在知識、技能的掌握過程中形成和發展,並為進一步掌握知識、技能准備條件.從學會學習的角度上講,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是更為重要的.因此,與知識相比,能力更具有一般性,發展良好的能力,比掌握一定范圍內的知識有更廣泛的遷移作用.歷史學科能力"指的是學生適應並完成歷史學科學習活動和調節自身學習行為的心理可能性與現實性相統一的品質,是掌握和運用歷史知識、技能的條件並決定是否順利完成歷史學習任務的特定的個性心理特徵",包括觀察力、記憶力、思維力、想像力、創造力,其核心是歷史思維能力.以「夏商周時代的社會」一課為例,首先設計它的知識技能目標,如識記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內容;理解宗法制與分封制的關系;認識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等,其中課堂的主要目標是理解宗法制與分封制的關系,認識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在此基礎上再確定與雙基目標相對應的其他范疇的目標.
(二)過程與方法
"內容標准"沒有對歷史教學的過程與方法作出具體要求,師生應根據"課程目標" 中有關"過程與方法" 的總體目標,參照"教學活動建議",結合教學實際,靈活地、創造性地採用不同的教學過程與方法.
教師必須讓學生成為歷史學習真正的主人.要擺脫以往教學中學生只有學習,而沒有運用、鞏固、總結機會的舊模式,要創造條件使學生能夠充分展示學習的效果.應該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狀況及教學條件而展開.根據初中生所具有的身心發展特徵,建議學習過程能夠使知識學習融於形象直觀的活動中,使學生具有自主學習和思考的權利,有表現和表達自己的機會,這樣的學習才更容易被接受.
提倡教學形式的多樣化,積極探索多種教學途徑,組織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充分開發和利用課程教育資源.應多層次、多方位地創造有利的教學條件,如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多樣化,提供多種輔助性教學材料,以利於教學方法和學生學習方法的改進,特別要為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提供良好的條件.例如:開展課堂討論,組織辯論會,結合時事熱點如關於台灣問題、中國加入WTO的利弊等問題進行討論、辯論;舉行歷史故事會,舉辦歷史講座、講演會;進行歷史方面的社會調查與訪談,如調查改革開放以來農村和城市的巨變等;對歷史上一些重要人物和事件如秦始皇、武則天、拿破崙、洋務運動、戊戌變法等進行評價與討論;參觀歷史博物館、紀念館及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考察歷史遺址和遺跡,仿製古代錢幣、兵器、農具、服飾等歷史文物;鑒賞歷史文物,如中國古代陶瓷等;采訪歷史見證人,編演歷史劇,如西安事變、戊戌變法、雅爾塔會議等;觀看並討論歷史題材的影視作品,如《二戰警示錄》《珍珠港》等,欣賞歷史文學藝術;撰寫歷史小論文,寫家庭簡史、社區簡史和歷史人物小傳,編輯歷史題材的板報、通訊、刊物,舉辦小型歷史專題展覽,等等.
完成歷史學習"過程與方法" 目標的教學,更重要的是使學生掌握學習歷史科學知識的方法,所以以上概述的學習方法的四個要素的動作執行者都是學生.如"概述世界經濟全球化加速發展的趨向,理解世界各國相互依存、相互競爭的復雜性"的學習內容,就可以使學生"通過查閱報刊雜志、收聽收看廣播電視、進行社會調查等形式,了解當前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並從中學習收集資料、社會調查等方法."過程與方法" 目標實施的過程,是學生體驗學習並學會學習的過程.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情感,從心理學角度來說,是與人的社會性需要相聯系的一種比較復雜而又穩定的態度體驗,包括道德感、美感、理智感.道德感是人們運用一定的道德標准評價自身或他人行為時產生的一種情感體驗,表現形式有愛國主義情感、國際主義情感、友誼感、同情心、責任心、良心、榮譽感、自尊心等;美感是在人對外界事物的美進行評價時產生的一種肯定、滿意、愉悅、愛慕的情感;理智感是在人對認識活動成就進行評價時產生的情感體驗,表現為成功感、懷疑感、對成就的歡喜與自豪、對科學的熱愛、對真理的追求等.正確、積極的情感體驗來自於正確的價值觀,價值觀對人的思想、態度、行為傾向等具有統領作用和整合作用.
在《美國獨立戰爭》一課可以設計「英國議會制、美國總統制有何異同?中國封建君主制和英國議會制、美國總統制的根本區別是什麼?」這一比較題,以此來引導和啟發學生認識資本主義民主制度也是人類政治智慧的精華,民主政治也是多樣性和獨特性的,而且在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時也是可以借鑒的,從而來落實「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5. 歷史細節課題研究目標如何寫

確定研究課題或取得批准立項課題後,怎樣開展課題研究?這是教育工作者特別是中小學教師,經常提到的一個重要問題。課題研究做法多樣,但總有一個基本程序。 課題研究程序,包括制訂課題研究方案、研究開題、收集資料、整理資料、課題總結等。一、制訂課題研究方案教育科研在完成選題後,如何把握研究問題,如何理清研究的思路,合理和規范地設計好課題及課題研究方案,是目前中小學教師常常遇到的困難。制訂課題研究方案,內容包括:准確表述研究問題和分解研究問題,將研究問題轉換成假設,確定採用研究方法,安排研究計劃及人員分工,課題研究的組織和協調等。(一)分解課題研究目標,抓准研究切入點。1、確定研究目標 確定研究課題,一般是確定研究方向或研究主題、總體目標。一項研究課題不可能面面俱到,而必須考慮研究背景,縮小研究范圍,把握好研究角度,找准研究「題眼」。開始研究前必須進一步研究,做到准確把握研究主題,分解研究問題,把總體目標分解為若干個具體目標,抓准研究切入點,做好研究整體計劃。研究目標可分平行目標、層次目標和綜合目標等。 2、選定研究切入點一是從基礎性的、容易的、關鍵性的問題中選定;二是從已經成功的經驗中去尋找;三是從學校教育面臨的實際問題中去尋找;四是從教育發展的趨勢中去尋找;五是從教育科學理論中去尋找。 (二) 明確研究思路,確定研究方法。1、理清研究思路一個課題特別是比較綜合的課題,涉及的研究內容十分豐富,包含著多重關系、多重矛盾和多層次的問題,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廣度,其中必定有一對基本的關系、矛盾或問題,准確找出基本關系的意義就在於找到研究的切入口,使研究思路變得清晰且可操作。通過對研究問題進行正向分析、逆向分析和化歸分析等方法,理清和形成研究思路。2、課題研究的基本方法教育研究方法有主法和輔法。主法有觀察法,調查法,文獻資料法,教育實驗法,經驗總結法,比較研究法,個案研究法,行動研究法,反思研究法,質的研究法,等等;輔法有統計法,測量法,問卷法,等等。3、課題研究方法的使用與選擇 教育科研方法的使用有多種選法:有一種為主、多法綜合運用;多法並用、交替使用、各法互補;單一方法也有,但較少。不同類型(內容、條件)的研究課題有不同的研究方法,可以從不同角度、按照不同的標准選擇研究方法。一是以課題研究的延續性為標准,按延續方向確定方法。如,對事物發展過程的追蹤研究,選擇縱向研究法;對同一時間內不同對象的研究,選擇橫向研究法等。二是以研究所採取的技術手段劃分,選擇不同的研究方法。如,進行常規研究時,選擇自然觀察法、測試式實驗法、調查談話法,等;採用現代技術手段研究,選擇不同的技術設備的測試及調控等。(三)開展理論思維,提出研究假設什麼叫研究假設?研究假設就是研究者對研究問題中的概念轉變為能通過觀察來計量的變數思考時預測的研究結果(也稱「半成品」)。研究假設是陳述兩個(或多個)變數之間關系的命題,是科研工作中的重要環節,必須積極開展理論思維,提出研究假設。一是積極開展理性思維。假設就是尚未得到實踐證明姑且認定的預想,它是人們思維過程中推理與判斷相結合而產生的一種暫定的理論。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歷來是科學研究探索的正確途徑。根據對研究對象的了解,從已知推未知的猜想、推斷,包括各種可能性理論認識或初步結論,在進行研究之前推測出來。 二是掌握研究假設的基本標准。研究假設應有4條標准:一是能說明兩個或兩個以上變數間的期望關系;二是研究者應有該假設是否值得檢驗的明確的理由;三是假設應是可檢驗的;四是假設應盡可能簡潔明了。三是明確研究假設形成的基本步驟。研究假設是主觀因素和客觀因素相結合的產物,是從觀察發現到理論發現的中間環節,是由個別到一般、由特殊到普遍發現的主式。基本步驟是:⑴要在搜集一定數量的事實、資料基礎上,提煉出科學問題;⑵尋求理論支持、形成初步假設;⑶推演出各相關現象的理論性陳述,使假設發展成比較系統的形態、具有嚴謹而穩定的結構;⑷充分運用各種有關的科學知識,靈活展開歸納和演繹、分析和綜合、類比和想像等各種思維活動,形成基本觀點;⑸對基本觀點再提煉,形成假設的核心。 四是明確研究假設形成的基本條件。研究假設形成的基本條件有:⑴要以科學觀察和經驗歸納為基礎;⑵要以科學的思想方法為指導,通過類比、歸納、演繹等方法,做出合乎邏輯的某種命題;⑶研究者要有豐富的知識、經驗。五是明確研究假設表述的方式。研究假設的表述應該是有傾向性的,可以是肯定式或否定式,而且所舉的變數與變數之間的關系應該是能夠操作,能夠觀察和驗證。研究假設可分為描述性假設和解釋性假設。(四)根據課題類型,搞好研究設計課題研究的設計,基本要求包括研究總目標和分目標、研究工具和方法、人員分工等,不同類型的課題也有不同的設計,突出研究類型,反映課題特點。1、應用性研究課題的設計應用性研究課題是運用基礎課題研究取得的基礎理論知識,探尋有具體實用目的的教育方面的新知識、新的教育途徑和新的教育措施,以解決教育工作中的實際問題的研究;是對教育原理的嘗試性應用,是聯結教育理論和教育實際的承上啟下的中間環節和橋梁。這類課題,重點是研究如何把教育科學的基礎理論知識轉化為教育技能、教育方法和手段,使教育科學知識同實際教育教學銜接起來,達到某種預定的實際目標。 應用研究又有宏觀、中觀、微觀等不同層面。課題特點:應用性、時代性、效益性和靈活性。課題設計:要突出「應用」,包括應用性研究的內容、范圍、操作等,有應用研究事實性目標和理論性目標。課題設計包括研究目標、研究途徑(思路、方法)和研究組織等,按照不同內容有不同的設計。 2、經驗研究性課題的設計經驗研究性總結分為一般性經驗總結和科學性經驗總結兩個層次。一般性經驗總結是對教育活動進行回顧、反思、分析、總結,將對教育措施、教育現象和教育效果之間關系的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科學性經驗總結是指運用科學的方法,對積累的教育經驗進行分析概括,深入、全面而又系統地揭示經驗的實質,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論高度,找出別人可以借鑒的規律性的東西。 研究特點:在教育實踐中進行的教育科研;具有預先提出的、十分明確的科研目的,工作目的與科研目的一致;有意識地運用教育科研的有關方法;依據科研思路,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採用一定的方法,有意識、有目的地搜集資料,搜集的資料全面、完整;等等。 課題設計:要突出通過經驗總結得出理性認識和揭示規律的主題。這類課題設計,內容包括:研究主題(什麼經驗?),研究對象(誰的經驗?),研究內容(什麼樣的經驗?),搜集資料,概括經驗。這類課題研究,一要認識經驗研究與經驗總結的聯系與區別,二要廣泛搜集教育事實性資料,三是重視以理論指導分析教育現象、概括教育經驗、揭示教育規律。3、實驗性課題設計實驗性課題是在一定教育理論或假設指導下,通過實驗探究變數關系揭示教育規律的活動。在教育實驗研究中,一般有三種變數關系,即自變數(研究者主動操縱的條件和因素)、因變數(隨著自變數變化而產生反應、發生變化的變數,研究中需要觀測的指標和能否成功的證據)和無關變數(也叫控制變數,是指與研究目標無關,但卻影響研究結果的變數),只有通過控制,處理好三種變數之間的關系,才能實現驗證假設、探究因果關系的目的,才能較為科學地、准確地揭示規律。實驗性課題要求:研究者必須有一個關於解決該問題的設想或初步的特徵理論;用比較嚴密的研究程序組織研究,便於重復驗證;預設實驗條件,把變數明確區分,加以控制;對測量的事物規定操作定義。實驗性課題設計:要突出「實驗」的特點,充分體現實驗要求。實驗性課題設計內容包括:提出實驗假設;確定實驗被試;選定實驗變數;明確實驗控制;設計實驗步驟;記錄實驗結果。怎樣選定實驗變數?變數是指與本課題有關的條件、現象或特徵。根據課題研究的目標,詳細地列出所有變數,分析與目標相關因素之間的關系,排出相關程度和課題要求、研究力量、實驗條件,認真篩選,做到變數適當少、實驗結果准確度盡量高,以實現對教育現象本質和規律的認識。 怎樣設計實驗控制?實驗控制是實驗性課題研究極為重要的研究技巧。實驗性課題的設計,必須對實驗過程中的無關變數加以控制,努力排除其混淆效應,將自變數的作用分離出來。實驗控制的辦法有:消除無關變數;平衡無關變數的影響;使無關變數保持恆定;統計處理;等等。 二、研究課題開題研究課題開題,也稱課題設計和論證。研究課題的設計和論證是教育科研的一個重要環節。設計和論證課題,就是研究人員從科學性、創新性、應用價值以及進行研究的條件等方面對所選課題的目的意義、研究現狀、研究內容、研究價值、研究基礎、研究條件、研究分工、研究經費等進行分析、設計和論證。 課題設計和論證,要抓住重點和關鍵。目的意義、研究現狀、研究內容是重點。(一)開題意義主要是從理論價值和實踐價值兩方面,闡明選題的意義。對所選課題的目的意義、價值作用進行論證,課題研究的目的意義、價值、思路,要闡明和論述清楚,把選題時已經有的基本思考或初步設想進一步細化,提出明確的認識。(二)開題內容開題內容:報告研究現狀,研究內容,研究思路,研究目標,研究方法,以及計劃安排和分工等。報告研究現狀:就是對所選課題涉及到的研究內容進行資料調研,研究國內外同類研究的歷史和現狀,對本課題國內外研究現狀進行述評,明確所選課題所要解決的問題,指出可能實現的突破等。報告研究內容:經過系統分析,列出完成課題研究任務所涉及到的全部研究內容並進行整理,形成研究內容的基本框架和基本構成情況。報告研究思路:闡明本課題研究的主要思路,課題研究的視角、方法、途徑和目的,闡述本課題研究的重要觀點。報告研究目標:教育科研的目的是為了探索未知的教育規律,在獲得了對教育規律的正確認識以後,通過指導日常的教育教學工作,間接地為提高教育質量服務。課題研究成功的標志是達到了預定的研究目標,獲得對某些教育現象的規律性認識。因此,要明確研究目標,把本課題研究要解決的問題經過分析歸納,形成具體的研究目標並明確地定下來。確定研究方法:研究方法是完成研究任務達到研究目的的程序、途徑、技術、手段或操作規則。研究方法要服從於研究目的。確定研究方法時需要考慮:本課題採用哪些研究方法;用什麼方法和技術手段收集研究材料,整理和分析材料;如何安排具體的研究程序。(三)開題方式開題可在立項前,也有在立項後。 開題的方式一般是召開課題組成員會議,由課題負責人報告課題研究方案,課題組成員進行討論,統一認識,確定任務,明確分工。也可邀請專家作相關內容的學術報告。三、實施課題研究實施課題研究,主要是搜集資料、整理資料、分析資料和概括結果。資料是研究者思想、科學文化知識和科研實踐活動賴以記錄、保存、交流和傳播的文字材料、音像製品等的總稱。資料在課題研究中佔有重要地位,它是課題研究工作的基礎,是課題研究成果概括的依據。(一)搜集資料搜集資料是科研工作的重要環節。搜集資料是指在課題研究中,圍繞課題研究目的、運用既定研究方法進行研究,把所取得的有關研究對象的資料。在課題研究搜集資料方面,存在問題主要是:⑴文獻資料不註明出處;⑵事實性材料沒有時間、地點,沒有背景;⑶對資料的可靠性缺乏考證;⑷對代表性的事實性材料沒能科學選擇,有時使用數據前後自相矛盾,經常看到採用舉例法,不知道該典型在所屬群體中的位置;⑸搜集資料的方法,使用的工具,調查問卷,往往是欠科學;⑹對材料缺乏綜合分析,有時變成材料堆砌,不知道為了說明什麼問題;等。1、認真搜集資料怎樣搜集資料?一是堅持圍繞研究主題的指導思想,根據課題研究需要,設計資料收集、數據採集的計劃;二是設計科學、明確的搜集資料的工具;三是採用適當的科學的方法,主要通過查閱文獻檔案、調查訪問、發放問卷、實驗觀察、實驗測試、學生作業等多條渠道、多種手段,傳統手段、現代手段,廣泛搜集能夠反映研究對象實際的包括文字、實物、聲像等各種資料;四是按計劃進行收集和採集,力求收集基礎材料,採集原始數據;五是注重資料、數據的客觀性。2、 制訂調查計劃通過調查手段搜集資料,必須搞好調查計劃設計。調查計劃的內容是對調查全過程的分步驟、分階段的細化的描述。設計調查計劃內容包括明確調查題目、闡明調查目的、選定調查單位、規定調查規模、研究調查對象、說明調查方法、編寫調查提綱、擬定調查順序和時間安排等等,調查採集數據要製成表格。調查設計分為縱向設計和橫向設計兩種。縱向設計是涉及隨著時間推移收集資料的調查和在特定時間內及時收集資料的調查。一種縱向設計是趨勢研究。這種研究,是在一段時間內對研究總體的縱向研究,通常要從總體中取樣,再測量隨機抽樣。另一種是群體研究。這種研究,是在一段時間內對特定群體進行的縱向研究。再一種是專門對象研究。這種研究,是對同一樣本進行兩次或兩次以上測量的縱向研究,其樣本可以代表一個特定總體或一般總體。橫向設計是指在某一時間從一個樣本或者從一個以上代表兩個或兩個以上總體的樣本中收集數據。這種設計不能測量個體的變化,但能以不同調查對象間的差異反映總體的變化。3、設計調查問卷問卷是一種書面的個別調查。問卷設計要求:一是題目,要與調查目的相符,不要給被調查者以不良的心理刺激;二是指導語或說明信,包括稱謂、調查目的、調查意義及與被調查者的利益關系、回答問題的要求、兩方的責任,最後註明聯系人、聯系地址及電話等;三是問卷的具體內容有事實問題、態度問題(意見、情感、動機、觀點等);四是編號。注意事項:問題內容切忌與主題無關,或模稜兩可,或難理解,或有誘導性;文字表述要通俗、簡煉、具體;問題順序,時間順序由近及遠,內容順序由淺入深、由易到難,類別順序由靜態到動態;問卷長度要適當。問卷可分為開放式和封閉式兩種。開放式問卷,就是不事先給出問題選擇答案有由問答者自己作答的一類問卷。這種問卷任由調查對象發表己見,更有利於反映真情,了解調查對象的獨特觀點、思想;但數據不標准化,處理就困難。對於不能用幾種簡單的答案就能概括清楚而要詳加討論的復雜問題,使用開放式問卷比較恰當。封閉式問卷,就是已經明確給定問題可選擇答案的問卷。這種問卷,問題和答案標准化,方便回答,易於處理。在實際中,更多的問卷調查是兩者相結合,既有關於基本變數的封閉性問題,又包括一些開放性的探究性問題。問卷調查,要設計好選配得當、措詞精確的一套問題,編製成問卷。問卷格式,主要有:問答式;劃記式;排列式;評判式;是否式;數量式;等等。設計調查問卷,要注意寫好問卷說明或導語。4、確定研究樣本在課題研究中,不管採用什麼方法都涉及「研究樣本」問題。「研究樣本」是研究總體的一個子集,研究者往往從樣本特徵推斷出它所屬的總體的特徵。一項科學研究活動,可以包含整個總體的所有個體,在教育科學研究中受到時間和工作精力的限制往往不容易做到,而往往是採用抽樣的方法。這就涉及「研究樣本」的確定問題。怎樣確定樣本,是教育科學研究必須解決的重要問題。怎樣選擇研究樣本?要根據研究目的和實際可能選擇樣本,抽樣設計應是可行的並能充分包容所要研究的問題。選擇樣本應注意:一是樣本要保證從數學的觀點看具有代表性;二是從時間和精力看是可能的,選擇樣本的量要適當;三是選擇樣本的方法要科學。一個優秀抽樣設計應滿足目標定向、可測性、可行性和經濟性等4個方面的標准:抽樣設計應滿足目標定向:對抽樣方法進行設計時要以研究方案和研究目標為依據;抽樣設計應滿足可測性:抽樣設計要為必要的分析提供數據,能從樣本數據推斷出總體特徵;抽樣設計應滿足可行性:抽樣設計的實際活動在現實情境中是行得通的;抽樣設計應滿足經濟性:抽樣設計達到的研究目標要與時間、財力、人員等研究資源相吻合。樣本可分為「隨機樣本」和「非隨機樣本」。(二)整理資料整理資料是指把收集到的文獻資料和採集到的數據資料進行一定的加工整理,使獲得的資料整齊、有序,便於下一步的研究工作順利進行。整理資料一般需要經過核對、分類、挑選等步驟。核對的任務是對獲得的資料,從資料來源、資料的完整和准確等角度進行核實、查對,以保證基本事實資料的可靠。分類的主要任務是根據研究需要,把獲得的事實資料分分門別類地加以整理。材料的加工整理是科學研究重要的輔助工作,通常採用核對資料、選擇論據、匯總統計、綜合加工的辦法進行加工整理。1. 核對資料。就是把搜集起來的材料核實、鑒定,了解它的真實性、科學性、整體性和可比性等,從而對材料的准確性與可靠性做出全面評價。核對資料也要講方法。2. 選擇論據。就是對搜集來的材料經過處理,把所需要的論據材料特別是支持論點的材料選擇出來。挑選的主要任務是確定事實資料對研究的有用程度,在分類的基礎上,挑選富有代表性或典型性的資料,淘汰錯誤的、用途不大的資料。要注意四個原則:材料的真實性與客觀性;材料的有效性;材料的代表性;抽樣選取的正確性。3. 匯總統計。注意按照課題設計的要求,進行不同序列和專題的匯總統計,以利於分析和揭示規律。 4. 綜合加工。注意綜合分析,進行必要(縱向、橫向)的比較,要通過理論思維,以敏銳的目光發現科研資料中的閃光點,從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進行整合加工,謀求新發現,形成新認識,以利於研究結果的概括。(三)分析資料。教育科研的目的是要揭示本質和規律。任何事物都有其質和量兩個方面,都是一定的質和量的統一體。所以,對教育科研結果進行分析處理,既要從質的角度進行定性分析,也要從量的角度進行定量分析。定性分析是定量分析的基本前提,沒有定性的定量是一種盲目的、毫無價值的定量;定量分析又能使定性分析更加科學、准確,它可以促使定性分析得出廣泛而深入的結論。1. 定性分析。定性分析就是對研究對象進行「質」的方面的分析。具體地說是運用歸納與演繹、分析與綜合、抽象與概括等方法,對獲得的各種材料進行思維和加工,從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裡,對事物認識產生飛躍,達到認識事物本質,揭示內在規律,乃至有所發現,有所創新。定性分析是一種最基本、最重要的分析研究過程。

6. 歷史學習計劃怎麼寫

歷史學習計劃

對學習歷史的目標要明確,實現目標也有保證。學習計劃就是規定在什麼時候採取什麼方法步驟達到什麼學習目標。短時間內達到一個小目標。長時間達到一個大目標。在長短計劃指導下,使學習一步步地由小目標走向大目標。
(一)制定一個學習計劃,有彈性地安排時間去學習,使學習有秩序地進行,有了計劃可以把自己的學習管理好。到一定時候對照計劃檢查總結一下自己的學習,看看有什麼優點和缺點,優點發揚,缺點克服,使學習不斷進步。
(二)對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大有幫助。良好習慣養成以後,就能自然而然地按照一定的秩序去學習。有了計劃,也有利於鍛煉克服困難、不怕失敗的精神,無論碰到什麼困難挫折也要堅持完成計劃,達到規定的學習目標。
(三)提高計劃觀念和計劃能力,使自己成為能夠有條理地安排學習,生活的人。這種計劃觀念和計劃能力,學生都應該學習和具備,這對一生都有好處。
(四)知識要扎實,條理要清楚,邏輯要連貫。要有扎實的歷史基礎知識,對課文中不能理解的地方,先自己思考,實在搞不清楚就准備一個歷史問題本寫下來,明天問老師
(五)在歷史課堂上,同學們要主動參與教學活動,勇敢的提出問題,大膽的進行辯論。
(六)在課余時間,多參加一些有益的活動,多看一些有關歷史的節目,開闊一下視野,積累課外知識,豐富自己的大腦。

7. 高中歷史三維目標怎麼寫,最好以一節課的三維目標為例。謝謝(照抄教師用書、復制粘貼的勿擾)

知識與能力是按照課程標准來寫的 過程與方法是你自己這節課的設計和重難點的突破 情感態度價值觀是你要通過這節課渲染什麼情感 除了第一點 剩下全是你自己的 沒有必要去看別人的 這就是三維目標的寫法 注意現在的教學不是讓學生學會什麼 而是讓學生了解什麼 這樣說 還明白嗎 當一個好的歷史老師真的很難 所以 你要有一個長期准備 另外 你可能是為了應付大學教法作業 這些都理解 但是千萬別把知識弄錯了 另外 聽你教授乾巴巴的講 不如抽時間去學校聽聽課 學習學習

8. 九年級上第15課歷史課教學設計怎麼寫

(一)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部分的寫作要求:三個操作要求:(1)分析《課程標准》的要求。(2)分析每課教材內容在整個課程標准中和每個模塊(每本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3)分析高中每課教材內容與初中教材相關內容的區別和聯系。
(二)學生分析
學生分析部分的寫作要求:三個操作要求:(1)分析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和能力狀況。(2)分析學生存在的學習問題。(3)分析學生的學習需要和學習行為。
(三)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部分的寫作要求:三個操作要求:(1)確定知識目標。(2)確定能力、方法培養目標及其教學實施策略。(3)確定引導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的教學選點及其教學實施策略。

9. 如何寫初中歷史教學設計

舉例如下:
第13課 海峽兩岸的交往
教材與學情分析:
教材分析:本課為八年級下冊第13課《海峽兩岸的交往》,以講述建國以來黨和政府對台政策的變化、發展及在此影響下,兩岸民間交流的種種表現為主要內容。由於第12課明確的解釋了什麼是「一國兩制」,學習本課的理論基礎,已經具備……
學情分析:學生對台灣問題比較熱心,從前課學習中已經對「一國兩制」有所認識,報紙電視網路也成為他們獲取知識的渠道,所以,備課教學需要把握住學生,圍繞關鍵性的知識點進行思考,拓展。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通過對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對台方針;「汪辜會談」……
過程與方法: 通過欣賞歌曲、圖片、詩歌和聯系實事熱點等環節來講授新課,同時本課的講授過程中以台灣歌曲作為暗線襯托「和平統一」的主題。學生結合課本內容及其課前收集的資料,介紹寶島台灣的歷史沿革,自然地理情況,了解台灣問題的由來,激發學生……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中國共產黨推進祖國統一大業方針的歸納和分析,使學生認識到……
教學重點、難點及解決方法:
重點:黨和政府確立的和平統一祖國的大政方針。
策略: 運用表格法,輔以圖片幫助學生理清線索,加深印象
難點: 「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對台基本方針
策略: 通過表格及回顧12課內容,進一步理解「一國兩制」構想的科學性與可行性,並通過兩岸關系在此基本方針指引下健康發展的種種表現,告知學生,兩岸關系交流密切的主要原因即在於該方針的確立。。
教學過程預設:
教師活動設計學生活動設計設計意圖與方法
導入新課:
投影:台灣詩人舒蘭的詩歌——《鄉色酒》
問題1:詩文流露了怎樣的情感朗誦詩歌,體會思鄉之情
引導回答1:哀嘆兩地相隔,期盼統一團圓創置情境,為學習本課,培養學習嚮往統一的情感。
簡述解放戰爭以來台灣問題的成因,由親人兩岸相隔過渡到三度「陳江會」引入兩岸關系的發展。
新課教學:
人們都說台灣與大陸是同根同源,引出台灣與大陸的情緣。
投影:割不斷的兩岸情緣
問題2:說說台灣與大陸的情緣
血終究濃於水,引用胡主席所說:「淺淺的海岸,深深的鄉愁」。一灣海峽阻隔不了血脈相連的心,兩岸人民最企盼的是什麼呢?看過下面兩位大明星大家便知道了!
投影:團團圓圓照片,簡述其命名
投影:兩岸同胞重逢場景,以兩個子概括人們的共同心願——統一。
過渡至推進祖國統一大業,首先學習黨和政府的政策變化發展。
問題3:閱讀課文65至66也,填寫黑板上表格。(《黨和政府對台灣問題的政策》 )
問題4:配合「江八條」說說何為「適當身份互訪?」
統一大業僅靠大陸努力不夠,需要台灣當局在正確的立場上積極的配合。過渡至兩岸共同推進統一事業。
說明1987年、1990年、1991年、1992年主要兩岸民間組織交流情況,強調「九二共識」
投影:陳水扁照片及觀點
問題5:中國能否完成統一大業?
正視因為統一乃大勢所趨,在「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方針的指引下,兩岸交往更加密切
知識回顧:

回顧本課所學基本內容
投影「大三通」新聞和近年來兩岸政治交往圖片
活動一:……活動二:……引導回答2:……
自讀填空,教師配合圖文輔助填寫
讓學生大膽設想,充分展開想想,為兩岸交流增加新方法,但要銘記兩岸交往的原則。
回顧舊知,鞏固新知
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進行拓展性學習,大膽嘗試編寫課文,並鼓勵其上台朗讀。

10. 歷史教案怎麼寫

怎樣寫好歷史教案?

(一)教學任務

新課程理念下,課堂教學不再僅僅是傳授知識,教學的一切活動都是著眼於學生的發展。在教學過程中如何促進學生的發展,培養學生的能力,是現代教學思路的一個基本著眼點。因此,教學由教教材向用教材轉變。以往教師關注的主要是「如何教」問題,那麼現今教師應關注的首先是「教什麼」問題。也就是需要明確教學的任務,進而提出教學目標,選擇教學內容和制定教學策略。

(二)教學目標

教學設計中對於目標闡述,能夠體現教師對課程目標和教學任務的理解,也是教師完成教學任務的歸宿。

新課程標准從關注學生的學習出發,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中師生共同追求的,而不是由教師所操縱的。因此,目標的主體顯然應該是教師與學生。

教學目標確立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位一體的課程教學目標,它與傳統課堂教學只關注知識的接受和技能的訓練是截然不同的。體現在課堂教學目標上,就是注重追求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的有機整合,突出了過程與方法的地位,因此在教學目標的描述中,要把知識技能、能力、情感態度等方面都考慮到。

(三)教學策略制定

所謂教學策略,就是為了實現教學目標,完成教學任務所採用的方法、步驟、媒體和組織形式等教學措施構成的綜合性方案。它是實施教學活動的基本依據,是教學設計的中心環節。其主要作用就是根據特定的教學條件和需要,制定出向學生提供教學信息、引導其活動的最佳方式、方法和步驟。

1.教學組織形式。2.教學方法。3.學法指導 。4.教學媒體

特別要指出的是,板書作為傳統的、常規的媒體在我們的教學中還應該有一席之地,而且還佔有相當大的比重,所以在設計媒體時千萬別忽視了對板書的設計。

(四)教學過程

眾所周知,現代教學系統由教師、學生、教學內容和教學媒體等四個要素組成,教學系統的運動變化表現為教學活動進程(簡稱教學過程)。教學過程是課堂教學設計的核心,教學目標、教學任務、教學對象的分析,教學媒體的選擇,課堂教學結構類型的選擇與組合等,都將在教學過程中得到體現。那麼怎麼樣在新課程理念下,把諸因素很好地組合,是教學設計的一大難題。

(五)教學設計自我評價

新課程理念下,教學設計的功能與傳統教案-有所不同的在於它不僅僅只是上課的依據。教學設計,首先能夠促使教師去理性地思考教學,同時在教學元認知能力上有所提高,只有這樣,才能夠真正體現教師與學生雙發展的教育目的。

二、教學設計書寫

1.書寫內容及步驟

(1)教學設計說明:寫出本教學設計意圖和整體思路(突出新課程特點); (2)教學分析:包括教學內容的分析和學情的分析;(3)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4)教學策略(或學法指導):選用的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媒體及板書設計;(5)教學過程;(6)教學反思、評價。

2.書寫說明

(1)書寫的形式。書寫可以是文本的,也可以是表格的,也可以將文本和表格二者結合。

一般文本形式可以比較充分地表達思想和具體的內容,信息量大,但不宜直觀地反映教學結構中各要素之間的關系。而表格形式能夠比較簡潔、綜合體現教學環節教、學諸因素的整合。因此,我們認為,或者以表格書寫,或者將文本和表格書寫形式合二為一,後一種方式是比較理想的呈現,採用文本形式書寫前端分析,教學過程則一般以表格形式書寫,從而組織成為一篇教學設計方案。

(2)教學設計書寫形式不是一成不變的,可以根據具體的內容要求靈活展現,所以不拘一格,寫出個性,寫出創意,寫出風采。

(3)教學反思評價作為教學設計來說也是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

最後還需要說明的是,教學設計內容和形式應該根據需要而定,如果為了同行間探討、交流而進行設計外,則應選擇較為詳細和較強的理論展現為主要內容和相應的形式,如果是教師本人為了作為上課前對課的理解和策劃,則可以相對淡化理論色彩並簡化分析要素,更多地關注過程方法策略以及教學流程和板書的設計。總之,課堂教學設計方案的多元化和創新是我們所追求的目標。

三、教學設計與教案的區別

我們用表格形式將教案與教學設計進行比較從中可以看出,從關注「具體的教材教法的研究」轉變為關注「以促進學生學習的有效的教學策略研究」是從傳統教案走向現代教學設計的根本轉折點,我介)只有弄清了二者的區別,才能夠真正理解並掌握現代教學設計的理念和技術,在進行教學設計時不會將二者混淆。

①脈絡要「准」——是教學設計的「出發點」;

②目標要「明」——是教學設計的「方向」;

③立意要「新」——是教學設計的「靈魂」;

④構思要「巧」——是教學設計的「翅膀」;

⑤方法要「活」——是教學設計的「表現形式」;

⑥練習要「精」——是教學設計的「綜結點」。 文章

閱讀全文

與歷史單元目標設計怎麼寫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38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3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49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41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83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07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98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00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6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22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54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83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98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68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46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6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49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2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5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