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集裝箱的起源
集裝箱是為便於物品運送而專門設計的,在一種或多種運輸方式中無需中途換裝的集合裝載裝置。集裝箱具有這樣一些特點:具有耐久性而能反復使用;設有便於搬運和裝卸的裝置,很容易從一種運輸方式轉換為另一種運輸方式;便於貨物裝滿和卸空,具有一立方米以上的容積。
集裝箱是集裝裝備最主要的形式,它在鐵路、公路和水路運輸廣泛應用。集裝箱能一次裝入若干包裝件或散裝貨物,運輸途中更換車、船時,無須將貨物從箱內取出換裝,可以有效減少裝卸搬運次數。
集裝箱外形的構思最早起源於卡車的車斗。很早以前,在運輸過程中有時會發生卡車運輸的貨物,需通過渡輪或一段火車運輸的過渡。為減少貨物裝上卸下的工作量,偶爾會有人將整個卡車車廂吊上渡船或火車,到達目的地後再將整個卡車車廂吊到卡車底盤上。這就給了人們一種「集裝箱運輸方式」的啟示。
(一) 早期的集裝箱運輸設想與實踐
早在19世紀初(1801年),英國的安德森(James Anderson)博士就提出了集裝箱運輸的設想。1830年,在英國鐵路上首先出現了一種裝煤的容器,接著出現了在鐵路上使用容器來 裝運百雜貨。1853年美國鐵路也採用了「容器裝運法」。1845年,英國鐵路上開始出現載貨車廂,這種車廂酷似現在的集裝箱。發展到19世紀的下半世紀,英國蘭開夏使用了一種運輸棉紗和棉布的帶有活動框架的托盤,俗稱「蘭開夏托盤」(Lancashire Flat)。它可以看作最早使用皺形集裝箱。
1880年,美國試制了第一艘內河用集裝箱船,在密西西比河上進行試驗,但當時這種新的運輸方式沒有產生大的影響,未被廣泛接受。
直到20世紀初期,由於世界經濟的發展,某些西方國家陸上運輸量迅速增長,鐵路運輸得到了較快的發展。這時,英國鐵路才正式使用簡陋的集裝箱運輸。這種新的運輸方式在英國採用以後,很快在歐洲推廣。1926年這種方式傳到德國,1928年傳到法國。
1933年在法巴黎成立了「國際集裝箱運輸局」(ICB),這是一個民間的集裝箱運輸組織,它以協調有關集裝箱各方的合作關系為目的,並進行「集裝箱所有人」登記業務。1931—1939年期間,由於公路運輸的迅速發展,鐵路運輸的地位相對下降。公路與鐵路之間為爭奪貨源,展開了劇烈的競爭。競爭的結果,導致這兩種運輸方式不能緊密配合和相互協調,致使集裝箱運輸的經濟效果得不到充分發揮。這個時期集裝箱運輸發展極為緩慢,其主要原因,一個在於鐵路運輸和公路運輸的割裂,另一個在於社會生產力還較落後,沒有達到開展集裝箱運輸所需的水平,沒有充足面穩定的適箱貨源,集裝箱運輸所需的技術基礎與配套的設施落後,集裝箱運輸有組織管理水平也較差,使集裝箱運輸的優越性不能很好發揮,影響集裝箱運輸的開展。
(二) 現代集裝箱運輸的開始
早期集裝箱運輸實踐的時期很長,但發展緩慢,其主要特徵是僅限於陸上運輸。到20世紀50年代中葉,美國有人提出集裝箱運輸應該實行「海陸聯運」,才真正開始了現代意義上的集裝箱運輸,集裝箱運輸的優勢也開始展現。
對於運輸業來說也不例外。運輸企業要想大大提高勞動生產率和降低運輸成本,也必須遵循生產合理化的原理,採用大批量運輸的生產方式,並促使裝卸工具實現機械化和自動化。
海上運輸業的大型化、機械化、自動化趨勢,開始於「液體運輸」和「散貨運輸」,並很快取得成果。戰後出現了56萬噸級的超級油船,30多萬噸級的大型散貨船以及各種各樣的專用船。這些大型船舶的出現,有賴於裝卸過程的機械化和自動化。如石油運輸採用了高效率的自動泵,散貨運輸條用了自卸設備等。石油和散貨船舶實現了大型化、裝卸工作實現了機械化和自動化以後,使散貨和液體貨海上運輸成本大幅降低,效率大大提高。這使得件雜貨運輸技術落後顯得更為突出。這個期間,主要件雜貨的運輸,裝卸工作的機械化程度仍然很低。這主要是由於採用人工作業裝卸的「瓶頸」多年來沒有被突破,這使得船舶大量時間停泊在港內裝卸,每年航次天數不超過200天。
由於件雜貨本身的特點(如外形不一、體積不一、比重不一等),要提高裝卸效率,首先要擺脫沉重與低效的人力裝卸狀況。而要擺脫依賴人力的裝卸,人們首先著眼於「貨件」的標准化與擴大「裝卸單元」,也就是使得外形、大小不一的件雜貨,通過某種組合方式,變成外形、大小不一致的「貨件」。於是出現了「成組運輸」這一改進。
所謂「成組運輸」,就是把單件雜貨,利用各種不同的「成組要具」,組成一個個同一尺寸的標准「貨件」,並使其在鐵路、公路、水路等不同的運輸方式間,可以不拆組快速轉移。採用這種運輸工藝,不僅提高了每個「貨件」的重量,而且使每個「貨件」定型化、標准化。從而促進了件雜貨運輸的機械化和自動化。
成組運輸的進一步改進,就是集裝箱化。托盤貨件被裝進集裝箱,克服了托盤運輸的上述缺點。於是,集裝箱化就代替了托盤化。
成組工具的不斷改進,提高了成組運輸的效率,使成組運輸系統得到了進一步的完善,徹底改變了件雜貨運輸中的落後面貌,從而引發了世界運輸史上的一次變革
將集裝箱運輸海陸溝通起來的最早實踐者是美國人馬克林。1956年,由馬克林收購的泛大西洋輪船公司(Pan-Atlanfic Steamship Corp.)在一艘未經改裝載了58個大型集裝箱。從紐約駛往休斯敦,首開「海上集裝箱運輸」的先河。首次運輸便取得了令人興奮的成功,每噸貨物的裝卸成本從5。83美元降低到0。15美元。首航成功以後,在1957年10月,第一艘經改裝的全集裝箱船「蓋脫威城」(Gateway City)號在馬克林的泛大西洋輪船公司投入動營,由此開創了集裝箱運輸的新紀元。1960年,該公司更名為「海陸聯運公司」(Sea-land Service Inc.)。1965年,海陸聯運公司制定了大型集裝箱船環航世界的計劃。從此,海上集裝箱運輸成了國際貿易中通用的運輸方式,許多大的航動公司紛紛仿效海陸聯運公司的做法。
現代物流活動基本上離不開集裝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