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包含哪幾個部分
1、時空觀念:在特定時間和空間中對事物進行觀察、分析的觀念。
2、史料實證:指對獲取的史料進行辨析,並運用可信史料努力重現歷史真實的態度與方法。
3、歷史理解和解釋:對史事的敘述提升為理解其意義的理性認識和情感取向,以史料為依據,以歷史理解為基礎,對歷史事物進行理性分析和客觀評判的態度與能力。
4、歷史價值觀:對歷史的事實判斷與價值判斷的辯證統一,從對歷史真實和歷史意義的追求中凝練出來的價值取向。
歷史學是科學。它的科學性的一般根據有二:
一是它的研究對象的客觀實在性和真實性。歷史學研究的對象——世界各民族、國家的歷史現象、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等等,以及由它們所構成的歷史運動事實和過程,——作為歷史存在,是客觀實在的東西,它不以歷史認識者的主觀意志而改變,具有客觀實在性和真實性。
一是它所承擔的任務。歷史學的任務在於揭示世界各民族、國家的歷史發展的特殊規律和特點,歷史研究是一種旨在探討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特殊規律的認識活動。僅憑這兩條,歷史學就具有了一般科學所具有的科學性。
㈡ 初中歷史學科的核心知識是指什麼
其實最核心就是新中國、中國現代史特別重要、中考考得特別多就是中國現代史、近代史
㈢ 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包含哪些具體內容
歷史素養的基本要素包括歷史知識、歷史思維能力、歷史意識和價值觀。
1、歷史思維能力是用以再認識和再現歷史事實,解釋和理解歷史現象,把握歷史發展進程,分析和評價歷史客體的一種素養。
2、歷史意識和價值觀是人們在歷史認知基礎上凝聚、升華而成的經驗性心理、思維、觀念和精神狀態。
3、歷史知識是發現問題、思考社會和人生的基礎。
(3)什麼是歷史核心概念擴展閱讀:
歷史素養的好處:
1、有利於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和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歷史教育把育人、立人作為基本目標。
2、有利於激發青少年對自己民族、國家、文化的認同感、自豪感和責任感。歷史是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礎和精神家園。歷史素養體現著民族精神和國家意識。
3、有利於形成開放意識和世界意識。歷史縱貫古今,橫聯中外,中囊網路,包含著豐富的人類文明成果。歷史素養的養成,能夠認識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基本趨勢及人類文化的多樣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國、各民族的文化傳統,汲取人類創造的優秀文明成果,認識和平與發展是當今時代主題,追尋歷史演進的規律,形成面向世界的視野和意識。
㈣ 歷史核心素養
時空觀念:歷史的時空觀念是指將 所認識的史 事置於具體的時空條件下進行觀察、分析的觀念。掌握「時空 觀念」是學生學好歷史的最基本要求,也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基本途徑。 在學習歷史過程中,教師要培養學生科學地使用與時空有關的概念術語、古今地圖、大事年表等闡述中國及世界進程;依據歷史的紀年與時序建構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現象之間的相 互關聯性;從歷史年表、歷史地圖中獲取所需的信息;有意識地將重大歷史事件、歷史現象置於具體的時空框架下進行考察。
史料實證:史料實證是指通過嚴格的檢驗獲取可信史料,並據此努力重現歷史真實的態度與方法。歷史學是一門實學,對歷史的探究是以求真求實為目標,以史料為依據,通過對史料的辨析,將符合史實的材料作為證據,進而形成對歷史的正確、客觀的認識,「有一分史料說一分話」。 史料既是我們揭示歷史真相不可或缺的證據,更是我們評析歷史人物、歷史現象與歷史事件的基石。因此,「史料實證」既是歷史學習與研究的重要方法,也是解釋歷史和評判歷史的重要能力體現。在學習歷史過程中,教師要培養和發展學生運用史料進行實證的能力,教會學生如何搜集、辨別、選擇和使用各種歷史資料,在史料中發現線索和有效信息,並經過思辨與探究而判斷史料是否可以作為實證的證據;引導學生根據學習與探究的問題自行進行史料的甄別,考察史料的可信度和使用價值;教會學生運 用相關史料形成新的問題視野,構建屬於自己的歷史敘述,從而培養學生「史由證來,論從史出」的證據意識。
歷史價值觀:「歷史價值觀」是從歷史研究的求真、求通、立德追求中凝練出來的價值取向,即對歷史的探究以不斷接 近 歷史 的 真 實 為目 的;以「通 古 今之 變、成 一 家之言」,揭示歷史發展的趨勢;以豐富的思想觀念、文化傳統、情感認同等,提供歷史的經驗、人生的哲理和人類的共同追求。 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歷史價值觀,就是要幫助學生養成求真求實的意識和精神;從歷史發展進程中汲取有益的精神財富,養成積極、健康的人生觀、價值觀;從歷史的角度認識中國的具體國情,形成對祖國和中華民族的認同感,具有關注國家命運的情懷;理解中華文明的歷史價值和現實意義,形成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信念;同時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國際理解意識,尊重、理解、包容世界各國、各民族的文化傳統,形成面向世界的開放心態和胸懷。
㈤ 什麼是核心概念 核心概念的解釋
1、核心概念:拼音:hé xīn gài niàn,釋義:中心;主要部分的反映對象的本質屬性的思維形式。
2、例句:《英烈傳》第四三回:「 胡深大怒,領三千鐵甲兵,殺入重圍,把那賊大寨柵登時斫倒,殺到核心。」 毛主席《黨是全中國人民的領導核心》:「黨是全中國人民的領導核心。沒有這樣一個核心,社會主義事業就不能勝利。」
㈥ 中國古代歷史文化核心是什麼
是「道」:儒家的智商,法家的手段,縱橫家的情商,其實大家都愛道家逍遙游:
「道」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核心理念,本意是道路,引申為自然法則,稱為「天道」,而「人道」則是關於社會和人自身的道理、即社會和人的價值標准。「天道」和「人道」相互關系的研討,與中國古代農業生產密切相關。《周易·賁卦·彖辭》:「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天文」是關於季節、時令變化的學問,使人們能適時地進行農耕活動;「人文」則是「文明」的同義語,含人的道德情操和社會制度。先秦時期、特別是春秋戰國「百家爭鳴」的一個焦點就是:如何理解「天道」與「人道」。
㈦ 什麼是歷史概念
歷史概念
歷史概念是人們對歷史事實的概括和總結,它包含著特定的含義。歷史概念的種類有人物、事件、文獻、典籍、法律、制度、著作、會議、黨派、思想、學說等。構成歷史概念的基本要素根據類型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歷史概念的邏輯體現
1、確定的時空定位 歷史概念所界定的時間、空間、人物、事件等都是確定的。在人們現在認識能力達到的歷史長河裡都有一個固定的坐標。雖然逝者如斯,但「故壘仍在」,研究歷史概念的確定性為的就是給歷史更准確定位。如「改革開放」,雖然開始於1978年,今天人們仍然可以體會到「生於1977/1978」的快樂,30年後,人們更能理解新時期最鮮明的特點是改革開放,新時期的標志就是改革開放。1978年因改革開放而獲得了坐標意義。 2、歷時性和共時性 歷時性是指歷史概念所界定的歷史事件經歷了產生、發展(或轉變)、結束(完成或消亡)的縱向發展過程。共時性是指歷史概念所界定的歷史事件與同一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空間等的橫向聯系。如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根據縱向發展,歷時性經歷了新航路開辟開始形成,19世紀中期初步形成,20世紀初期最終形成三個時期。一直到今天,這個市場還在發展呈現出經濟全球化趨勢。根據橫向聯系我們在探討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初步形成時,就要注意19世紀中期的共時性問題,如工業革命、政治變革(改革與革命)、殖民擴張、交通運輸的進步等。 3、結構性 所謂歷史概念的結構關系就是指概念自身隨時間變化而演變的時序性結構以及概念與其他概念相關聯而形成的邏輯性結構。如壟斷組織,隨時間演進經歷了私人壟斷→國家壟斷→國際壟斷的時序性結構。壟斷組織又可以和第二次工業革命這個概念形成因果的邏輯結構。考查歷史概念的結構關系,更能測試考生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把握歷史發展的階段特徵或趨勢的能力以及邏輯思維能力,能有效區分不同層次的考生的能力水平,拉開其差距。很多考生在這種類型的題目面前丟分。
㈧ 歷史五大核心素養的解釋是什麼
歷史五大核心素養分別是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在學習歷史、認識歷史、解釋歷史、評判歷史的過程中,必須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確立正確的價值取向,明辨是非,揚善去惡。
歷史五大核心素養的特點
唯物史觀是揭示人類社會歷史客觀基礎及發展規律的科學歷史觀和方法,包含: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人生的真正價值在於對社會的貢獻等。
時空觀念是指對事物與特定時間及空間的聯系進行觀察、分析的觀念,以歷史紀年、歷史時序、年代尺、階段特徵、歷史大事年表、歷史地圖等形式呈現。
史料實證是指對獲取的史料進行辨析,並運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現歷史真實的態度和方法,以史料分類、史料辨析、史料運用、觀點論證的形式進行呈現。
歷史解釋是指以史料為依據,以歷史理解為基礎,對歷史事物進行理性分析和客觀評判的態度、能力與方法,以材料整理、對史料的解讀、追溯起源、探討因果、分析趨向、說明影響、判定地位等形式進行考查,培養敘述歷史和形成歷史認識的能力。
家國情懷是學習和探究歷史應該具有的社會責任和人文情懷,包含優秀傳統文化、民族精神、民主法治、科學精神、世界意識、積極的人生態度和健全的人格、聯系現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