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被盛贊為「文武全才」王陽明,究竟是一位怎樣的奇人能士
王陽明這個名字,相信很多文學學者都不陌生了。不管是初中的歷史書上,還是高中的語文書上,這個名字出現的次數和頻率都很多。最著名的便是他的理論,知行合一,也給了許多的人一些啟示。他的思想也得到了許多名人的認可,但是歷史上的王陽明,遠不止我們所看到的這個樣子,我們看到的王陽明,只是一個文人雅客,未曾想到,在歷史上,他卻是一個文武雙全,才德兼備的奇人能士。
王陽明是陸王心學的集大成者,他弟子眾多,大多都桃李滿天下。他的心學即使到了21世紀也還沒過時,現代的很多人都崇尚他的知行合一的理念,他也在各個領域留下了自己的足跡。
2. 王陽明為什麼在大陸默默無聞,而在境外特別推崇
王陽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
王陽明在日本、台灣備受推崇的原因如下:
一、王陽明的個人魅力非凡
王陽明是中國歷史上屈指可數的符合「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的幾位人物之一。同時也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集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教育家為一體的偉大人物。
有一種說法是:中國有兩個半聖人,一個是孔子,一個是王陽明,半個是曾國藩。如此評價,可見王陽明的地位之高。
二、陽明思想成就了日本明治維新
曾國藩、蔣介石等人對王陽明非常推崇,蔣介石甚至認為「中日兩國的差距就在於一個王陽明」。
1908年,蔣介石留學日本,目睹陽明心學在日本的盛行後,在日記中這樣記載道:「不論在火車上、電車上或渡輪上,凡是旅行的時候,總看到許多日本人在閱讀王陽明《傳習錄》,許多人讀了之後,就閉目靜坐,似乎是在聚精會神、思索精義。」
陽明心學之所以在大陸默默無聞,無非是以下幾個原因:
一、大陸判定陽明心學為唯心主義
首先受政治影響,大陸堅信唯物主義,反對唯心主義。而陽明心學同樣被判定為唯心主義的產物,因此不受推崇。
其實,唯心主義與唯物主義是馬克思在近代提出來的哲學概念,並不適用於衡定中國古代的傳統哲學。我個人認為將陽明心學判定為唯心主義不甚合適。
二、儒家思想在大陸不受重視
儒家思想作為中國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受封建社會的牽連,被主流社會排斥。現如今,有多少人通讀過四書五經?儒學漸微,儒釋道漸微,這就是事實。陽明心學作為儒家思想中的一部分,處境同樣尷尬。
王陽明究竟何許人也?竟在海外有如此名聲,甚至令東鄉平八郎這樣世界級的海戰名將都深深折服。王陽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據說他少年時就聰慧異常,初入仕途就因得罪權閹劉瑾而被貶為貴州龍場驛棧驛丞,正是在這里他開創了他的陽明心學。
王陽明雖只是一介書生,但卻以一己之身在未得朝廷授權之前募集義兵並率兵平定寧王朱宸濠叛亂以及江西地區的各路匪患,真正可謂是文武雙全。那麼王陽明何以能做到文武雙全呢?原因就在於他的陽明心學提倡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王陽明從不提倡所謂「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的坐而論道,而是提倡為解決實際問題而學習,他少年時就曾游歷燕山長城等地,對明朝的邊防局勢有很清晰的洞見,被貶龍場使他直接和底層人民接觸,相比朝中權貴他很了解老百姓真正需要的是什麼。當大明王朝的其他讀書人都在以寫八股文為榮的時候他卻對整個大明王朝的吏治、民生、邊防等各種問題思索出了一系列對策。
事實上陽明心學是對宋明時期一度流行的程朱理學的一種揚棄。程朱理學在當時的特定歷史環境下也自有其價值和意義,但程朱理學最大的缺陷在於忽視人們的內心感受,最為後人詬病的當屬那句「餓死事小失節事大」,所以程朱理學就成為了魯迅先生口中「吃人的禮教」——為維護封建專制的統治秩序完全不顧及人命。陽明心學在某種程度上也繼承了程朱理學的部分理念,但卻旗幟鮮明地提倡人性解放。事實上明末清初江南地區出現所謂資本主義萌芽以及一大批戲曲小說紛紛問世,西方人將其稱之為東方的文藝復興,而這場東方的文藝復興的思想源頭其實就是陽明心學,陽明心學所提倡的人性解放使人們不再避諱逐利之心和男女愛情。
當陽明心學流傳到海外後其實是產生了重大影響的,尤其是在日本——陽明心學所提倡的人性解放理念和知行合一的學習態度被日本人發揚光大,他們用思想的自由換取行動的自由,他們無拘無束毫無顧忌地改造著自己的國家,他們學習一切先進的政治理念、經濟制度、兵法韜略,所以他們對王陽明格外崇拜,可以說沒有王陽明的思想影響也許日本近代史回和我們今天看到的很不一樣。
反觀陽明心學的誕生地中國雖然在明末清初一度也甚為流行,但隨著滿清王朝日益強化專制統治大興文字獄的舉動陽明心學在中國逐漸沒落。畢竟對專制統治者而言:老百姓都去追求自己的自由和幸福是對專制統治的極大威脅,於是所謂「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的「吃人禮教」又回來了,直到今天王陽明相比朱熹這些所謂的大師至少在中國他是默默無聞的,但在海外他的理念卻大放光彩,真是應了那句老話「牆內開花牆外香」。
王陽明在大陸不是默默無聞,是五四新文化運動以後,儒家文化的缺失。新文化運動以來,大家都崇拜西洋文化,覺得中國落後,是因為我們文化的落後,這種盲目地自我否定和盲目地崇洋媚外,導致整個儒家文化的缺失。
王陽明是儒家集大成者,儒學不彰,教育也丟了儒學精髓,導致中國人不識王陽明。現在重新回歸正道,重新提倡國學,那國學里最重要的儒學當然會得以傳播。而孔孟之後,對儒學的註解和認識最深刻的,就是王陽明,日本人推崇王陽明是因為日本從來沒有否定過儒學。
3. 名人對王陽明的歷史評價
悠悠中華五千年的歷史,有兩個半的聖人,一個是我們的「至聖先師」孔夫子,一個是心學集大成者王陽明,另外半個就是「晚清名臣」之一的曾國藩。王陽明何以能夠成為中國歷史上的一個聖人?
關於王陽明,近現代名人有話說。
嚴復說他:「夫陽明之學,主致良知。而以知行合一、必有事焉,為其功夫之節目。」「獨陽明之學,簡徑捷易,高明往往喜之」。
梁啟超贊嘆道:「他在近代學術界中,極具偉大,軍事上、政治上,多有很大的勛業。」「陽明是一位豪傑之士,他的學術像打葯針一般令人興奮,所以能做五百年道學結束,吐很大光芒」。
章太炎有言:「文成以內過非人所證,故付之於良知,以發於事業者或為時位阻,故言『行之明覺精察處即知,知之真切篤實處即行』,於是有知行合一之說。」「文成之術,非貴其能從政也,貴乎敢直其身,敢行其意也。」
孫中山認為:「日本的舊文明皆由中國傳入,五十年前維新諸豪傑,沉醉於中國哲學大家王陽明的『知行合一』說」。
蔡元培言說:「明之中葉王陽明出,中興陸學,而思想界之氣象又一新焉」。
郭沫若指出:「王陽明對於教育方面也有他獨到的主張,而他的主張與近代進步的教育學說每多一致。他在中國的思想史乃至日本的思想史上曾經發生過很大的影響。」
錢穆談到:「陽明思想的價值在於他以一種全新的方式解決了宋儒留下的『萬物一體』和『變化氣質』的問題。……良知即是人心又是天理,能把心與物、知與行統一起來,泯合朱子偏於外、陸子偏於內的片面性,解決宋儒遺留下來的問題」。
蔣介石曾說過:「王陽明的眼光,超過他同時代的一切讀書人。」「王陽明哲學是非常之有價值的。」「我們要革命、要救國,就必須奉行陽明學說。」
偉大人物毛澤東認為:「名世於今五百年,諸公碌碌皆餘子。」
……
受到如此多近現代知名人物的崇敬和推崇的王陽明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人?他究竟有何魅力?且看董平先生解讀世人對陽明先生的認知。
一個離經叛道者?
陽明先生提出的觀點,與當時整個學術界所流行的觀點很不相同,他不過是還歸事情的本來面目而已。
一個不修邊幅的人?
陽明先生的「不事邊幅」實際上是說是他自然天生,待人真誠,不裝模作樣。
一個標新立異的人?
陽明先生少年時豪邁不羈,12歲就立志要做聖人;15歲一個人去考察邊關,向少數民族青年學習騎射之術,豪邁非常;曾經專門結「龍泉詩社」,和當時的學術界、知識界第一流的文人相馳騁,和「前七子」名不相上下;又學習佛道之學,所學甚雜。但他卻能「居夷三載,處困養靜,精一之功,固已超入聖域,粹然大中至正之歸矣。」在龍場時,他面對各種各樣的生活壓力、政治壓力、環境壓力、生死考驗和艱難困苦,最後實現了自我思想境界的突破,實現了關於生死觀念的突破,完成了「龍場悟道」。
一個唯心主義哲學家?
唯心主義或者唯物主義,單純地基於西方哲學背景所概括出來的這樣的兩種關於世界的觀念,未必全然合乎中國思想的基本事實。唯物主義、唯心主義的概念,既沒有出現在四書五經的作品當中,也沒有出現在王陽明的作品當中。中國自古以來的傳統,沒有哲學、倫理學這一類的分野,因為人是一統體,天下萬物一統體,人就是在這個天下萬物之中,不管你是否願意,只要你獲得你自己的生命,就生活在這樣的一個世界中。我們常說,學問便是生活,生活便是學問。不能說王陽明是一個唯心主義的哲學家,這不符合中國思想和王陽明思想的基本事實。
一個儒家傳統的聖人?
陽明先生是以儒家思想為主幹的中國文明傳統當中的一位聖人,是中國歷史上「兩個半聖人」中的一位。他繼承周公、孔子、孟子以來,關於天道的一種內在的自我覺醒。
一個了不起的人?
陽明先生從小立志成為聖人,歷盡艱辛卻百折不撓,將生命的志向非常清晰地落實到自己的日常生活當中,並且努力去做的這樣的人,最終究成就其偉大的人格。
一個不朽之人?
古人講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陽明先生是從古至今很少的,在自己短短的一生當中真正實現了「三不朽」的人物。陽明思想傳承五百年,在現代社會越來越受人們推崇,其思想和精神也是不朽的。
4. 至今還被稱為千古第一人的王陽明,究竟有多厲害
儒家學說之所以能夠貫穿中華民族思想文化,是因為它一直在不斷進步。陸王心學可謂是儒家學者中的一大分支,具有著跨越世紀的進步,而王陽明則是陸王心學的集大成者。王陽明的“致良知”、“知行合一”等思想遠遠流傳,影響著萬千子孫後代。王陽明的思想不僅在中國遠遠流傳,在日本崇信王陽明學說的信徒人數也十分眾多,王陽明不僅憑借著自己的實力流傳千古,而且名揚海外,很是優秀。
王陽明的一生都致力於追求真理,追求自己的一片初心,王陽明的思想學說是中國思想史上的巨大進步發展。王陽明為人光明坦盪,仗義執言,他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跟隨著自己的本心,跟隨著自己的良知,是名副其實的聖人。
5. 王陽明到底有什麼功績,為什麼史上對他評價很高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漢族,幼名雲,字伯安,別號陽明。
個人功績
正德十三年(1518年),王守仁恩威並施,平定為患江西數十年的民變禍亂。
正德十四年(1519年),王陽明在鄱陽湖中仿效赤壁之戰,平定洪都的寧王朱宸濠之亂。
嘉靖七年(1528年),平定西南部的思恩、田州土瑤叛亂和斷藤峽盜賊。
(日本名將東鄉平八郎曾說:「一生俯首拜陽明。」)
個人作品
文學
《古文觀止》中收錄有王守仁的名篇《瘞旅文》、 《教條示龍場諸生》。王守仁早年作詩刻意求工整,晚年融會哲理。
書法
王守仁 草書七言詩 立軸 水墨紙本
王守仁在書法作品以行草為主。王守仁將心學融入書法,豐富了中國的書法理論。
思想
陽明學,又稱王學、心學,作為儒學的一門學派,最早可推溯自孟子,是由王守仁發展的儒家學說。根據王守仁一生中的經歷,其受到道家的影響明顯多於佛家,但其終究不離儒學本質,王守仁繼承陸九淵強調「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對程頤朱熹通過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為事理無窮無盡,格之則未免煩累,故提倡「致良知」,從自己內心中去尋找「理」,「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萬物,人秉其秀氣,故人心自秉其精要。在知與行的關繫上,強調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謂「知行合一」,二者互為表裡,不可分離。知必然要表現為行,不行則不能算真知。
陽明學是明朝中晚期的主流學說之一,後傳於日本,對日本及東亞都有較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