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史上發生的哪一重大歷史事件
1900年01月30曰中國歷史學家呂振羽誕辰
·1902年01月30曰本成為英國在太平洋地區的盟國
·1911年01月30曰湖北革命黨人在武昌成立文學社
·1912年01月30曰英上院否決愛爾蘭自治提案
·1914年01月30曰好萊塢成為世界電影中心
·1926年01月30曰英軍撤出萊茵區
·1928年01月30曰兩廣戰爭:桂系勝粵系
·1933年01月30曰希特勒被任命為德國總理
·1937年01月30曰希特勒保證不侵犯比利時與荷蘭的中立
·1943年01月30曰英美空軍襲擊柏林
·1946年01月30曰聯合國大會在倫敦召開首次會議
·1947年01月30曰山東、華東兩野戰軍合並,新四軍番號撤消
·1948年01月30曰飛機的發明人之一美國人奧維爾
·1948年01月30曰聖雄甘地遇刺身亡
·1960年01月30曰美軍裝備新型M14式步槍
·1964年01月30曰越南發生軍事政變
·1966年01月30曰紫金山天文台發現一顆小行星,後命名為「安徽」
·1968年01月30曰越共發動新春攻勢
·1968年01月30曰北朝鮮俘獲美艦普韋布洛號
·1969年01月30曰李宗仁逝世
·1978年01月30曰加政府證實:蘇聯間諜衛星墜入加拿大
·1993年01月30曰美軍撤離索馬里
㈡ 中國的十大歷史事件是什麼
秦始皇統一六國
漢武帝滅匈奴
五胡亂華
唐朝興起
宋朝滅亡
清朝入關
左宗棠收復新疆
八國聯軍燒北京
日本鬼子侵華
毛澤東宣布中國站起來了
㈢ 這是再講哪個歷史事件
古巴導彈危機,上圖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初期蘇聯的漫畫《華盛頓的「和平鴿」》
解析:一個人正將嘴銜橄欖枝的和平鴿形狀的外殼套裝到黑色的炸彈前端;另一個戴著船形軍帽的胖子蹲著在炸彈的腹部安裝第二條鴿子腿,他的身邊還擺著一具翅膀;炸彈的尾部也沒閑著,白色的羽毛正被插在炸彈的尾巴上;炸彈的肚子上,赫然寫著「US」——原來是三個美國人正在把一枚炸彈「化裝」成和平鴿!如此情景,真是令人發笑又耐人尋味。
意義:這是冷戰期間美蘇兩大國之間最激烈的一次對抗。
這次危機雖然僅僅持續了13天,美蘇雙方在核彈按鈕旁徘徊,使人類空前地接近毀滅的邊緣,世界處於千鈞一發之際。最後以雙方的妥協而告終,其中有不少值得總結、反思的經驗教訓。
迄今為止,古巴導彈危機仍然被認為是人類存亡的最危險時刻,它差點兒釀成熱核戰爭,肯尼迪與赫魯曉夫對此看法高度一致。
望採納
㈣ 這是哪個歷史事件,實在不知道了
靖康之恥 又稱靖康之亂 、靖康之難 、靖康之禍、靖康恥。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次著名事件,發生於北宋皇帝宋欽宗靖康年間(公元1126~1127年)因而得名。靖康二年四月金軍攻破東京(今河南開封),除了燒殺搶掠之外,更俘虜了宋徽宗、宋欽宗父子,以及大量趙氏皇族、後宮妃嬪與貴卿、朝臣等共三千餘人北上金國,東京城中公私積蓄為之一空。靖康之恥導致北宋的滅亡,深深刺痛漢人的內心,南宋大將岳飛在《滿江紅》中提到:"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
㈤ 在有關黨的歷史事件中,你最熟悉哪一個歷史事件
1921年在嘉興的船上,中國共產黨成立
㈥ 中國各個朝代著名歷史事件
商朝:盤庚遷殷
西周:烽火戲諸侯
東周:戰國時期的商鞅變法
秦朝:統一國家,統一貨幣,統一度量衡,書同文,車同軌,焚書坑儒,陳勝吳廣起義。
西漢:文景之治,七國之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東漢:光武中興,發明造紙術,地動儀,
東漢末年到三國時期:黃巾起義,官渡之戰,赤壁之戰
西晉:八王之亂
東晉十六國:肥水之戰
隋朝:三省六部制,瓦崗軍起義
唐朝:玄武門之變;貞觀之治;武則天稱帝,改國號為周;開元盛世;設置西域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實行均田制,租庸調制;安史之亂,黃巢起義
五代末期:陳橋兵變
宋朝:北宋-杯酒釋兵權,四川出現我國最早的紙幣交子,
南宋-岳飛抗金
明朝:葡萄牙佔領澳門
清朝:康乾盛世;鴉片戰爭,簽定《南京條約》,我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是我國近代史的開端;甲午中日戰爭,簽定《馬關條約》,我國半殖民地化進一步加深;八國聯軍進北京,簽定《辛丑條約》,我國正式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戊戌變法;五大臣出洋考察;頒布《定國是詔》;辛亥革命
民國:袁世凱稱帝;抗日戰爭;解放戰爭
㈦ 中國歷史上比較出名的十大歷史事件
1、夏王朝的獎勵2、商王朝的建立,3、武王伐紂,開始了周朝八百年的歷史4、秦滅六國統一中原5、漢王朝的建立及漢武帝時期遠擊匈奴6、唐王朝建立,貞觀之治,7、宋朝時期幾個政權並立8、強大的元9、明王朝的建立,歷史上最後一個漢民族統治的王朝10、清王朝,歷史上最後一個少數民族統治的王朝。
㈧ 反映的是哪個歷史事件的場景
電影來源於生活。影片《英雄兒女》《上甘嶺》反映的是哪個歷史事件的場景?( )
A.越南戰爭 B.抗日戰爭
C.抗美援朝戰爭 D.解放戰爭
答案C
㈨ 中國有名的歷史事件是什麼,它在哪個朝代
西晉為什麼是一個短命的王朝?
(1)西晉統一以後,統治集體迅速腐朽;(2)第二代皇帝晉惠帝智力低下,無力治理國家.西晉的皇帝紛紛起兵爭奪皇帝,耗竭了西晉的國力;(3)內遷各族趁西晉內亂,起兵反晉.總之,西晉的滅亡是因為階級矛盾,民族矛盾和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交織在一起,不斷激化而發生的.
317,司馬睿建立東晉
376,前秦王苻堅統黃河流域
383,淝水之戰
江南地區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為什麼能得到開發?開發的情況怎麼樣?有何影響?
原因:(1)江南地區雨量充沛,土地肥沃,具有發展農業的優越條件;(2)從東漢末開始,許多人為了躲避北方的戰亂,逃往江南地區帶去了勞動力、先進的生產技術和不同的生活方式;(3)江南地區的戰爭相對較小,社會秩序比較安定;(4)經過南北方勞動人民的辛勤努力,江南的經濟迅速發展起來.
情況:(1)修建了許多水利工程,大片的荒地被開懇為良田;(2)江南以種植水稻為主,稻田裡開始使用綠肥,你牛耕和糞肥也得到推廣;(3)小麥的種植,推廣到江南;(4)東晉、南朝時期,長江中下游一帶的農業發展迅速.福建、廣東等地也得到一定的開發.
影響:江南地區的開發對我國經濟產生了深遠影響,為濟重心逐漸南移奠定了基礎.
4世紀後期,北魏建立
439,北魏統一黃河流契丹族
遼(契丹國)
10世紀初
阿保機(遼太祖)
上京(今內蒙古巴林左族)
與北宋簽訂澶洲之盟,此後雙方保持長時間和平局面;後被金滅亡.
漢族
北宋
960年
趙匡胤(宋太祖)
東京(今開封)
1127年被金滅亡.
黨項族
西夏
11世紀前期
元昊
與北宋議和;後被蒙古軍滅亡.
女真族
金
12世紀初期
阿骨打(金太祖)
興慶(今銀川)
後被蒙古軍滅亡.
漢族
南宋
1127年
趙構(宋高宗)
會寧(今黑龍江阿城)
與金議和,雙方以淮水至大散關一線劃定界線,宋金對峙局面形成;後於1276年被元軍滅亡.
蒙古族
蒙古國
1206年
鐵木真(成吉思汗)
元
1271年
忽必烈(元世祖)
大都(今北京)
元滅南宋後不久統一,結束了唐後期以來長期的分裂局面;1368年被明軍滅亡.
女真族
後金
1616年
努爾哈赤
赫圖阿拉(後遷盛京)
滿洲
清
1636年
皇太極
盛京(後遷北京)
1644年入關,逐步建立起對全國的統治.
七年級歷史 第二單元復習提綱(下)2007-10-27 16:02
5元世祖發展農業生產的措施有哪些?
答:農業:(1)多次下令禁上蒙古貴族圈佔農田做牧場;(2)治理黃河;(3)推 棉花的種植.
6元朝為什麼要實行行中書省制度這一制度的內容如何?有何影響?
答:內容:(1)在中央設中書省,地方設行中書省,簡稱「行省」;(2)加強對西藏的管轄; (3)加強對琉球的管轄.
影響:我國省級行政區的設立,始於元朝.從此,行省成為我國的地方行政機構,保留至今.
6為什麼說元朝的統一促進了民族融合?元朝民族融合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答:元朝統一後境內大規模的人口流動,促進了各族經濟、文化的發展與融和.
(1)許多漢族人來到邊疆,為那裡的開發作出貢獻;
(2)邊疆各族包括蒙古族,大量遷入中原和江南,同漢族等雜居相處;
(3)原先進入黃河流域的契丹、女真等族,經過長期共同生活,已同漢族沒有什麼差別;
(4)形成一個新的民族—回族.
7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包括名稱、時間、發明過程和影響)是什麼?宋元時期我國有哪些領先世界的科技成就?
名稱
時間
發明過程
影響
造紙術
西漢
用麻做的紙,也是世界上已知最早的紙.
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化發展的重大貢獻.
東漢
宦官蔡倫總結西漢以來的經驗,用樹皮、破布、麻頭和舊魚網做原料造紙,改進了造紙術.
印刷術
隋唐時期
已有雕版印刷術
北宋
雕版印刷術出現之後,我國刊登了大量精美的書籍.北宋時,畢升又發明了話字印刷術.
指南針
戰國
人們已發現磁石指示南北的特性,製成「司南」這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儀器.
北宋
製成了指南針,並開始用於航海事業.
火葯
唐代中期
唐朝中期的書籍里,已有火葯配方的記載.
唐朝末年
火葯開始用於軍事上.
宋元時期
火葯武器廣泛用於戰爭,主要有突火槍、火箭、火炮等.
領先世界的科技有:火葯、印刷術、指南針(「十二氣歷」),夏朝(前2033?-前1562?)是中國歷史上第一王朝.
四千多年前,夏部落首領禹因治水有功,得到了虞舜的重用並最終將部落聯盟首領之位禪讓於他,是夏王朝的開端.大禹死後,其子啟即位,即歷史上所謂的「大禹傳子」,宣告了部落聯盟「禪讓制」的結束和封建世襲制的開始.
然而夏的統治並不鞏固,啟在位的時代就發生了伯益叛亂;啟之子太康也治國無方,當政期間更是戰亂紛紛,最後被東夷的後羿奪取了統治權,史稱「太康失國」.後羿與太康相同,也是一個無能的統治者,終日沉溺於游獵之中,將政事完全交與寒浞手中.寒浞掌權後,殺後羿而代之,自立為王.
後,太康弟仲康之孫少康與夏朝遺臣伯靡聯手,起兵打敗寒浞,恢復夏朝的統治地位,史稱「少康中興」;夏朝的統治這才得以鞏固,進入了國勢向上的相對穩定時期.自少康以後的杼、槐、芒、泄、不降、扃、胤甲等八代的統治,政治穩定,經濟繁榮.
到夏代的第十三個國王孔甲執政,夏朝開始走向了衰亡.孔甲「好方鬼神,事淫亂」,引起人民的不滿和諸侯的叛亂.夏朝的統治從此發生危機,只過了四代便導致了亡國之禍.故而史書記載「孔甲亂夏,四世而隕」(《國語·周語》).
夏朝的最後一個國王夏桀,是歷史上一個有名的暴君.他在位期間,大量驅使百姓為其建造了無數的宮室台榭,又大肆興兵對外征伐,使得諸侯紛紛離之而去.而這時,黃河下游的一個夷人部落——商在其首領成湯的領導下興盛起來.成湯以討伐暴君夏桀為名,發動了滅夏的戰爭;夏桀兵敗,死於南巢(今安徽壽縣),夏朝宣告滅亡.
夏朝距今大約有四千年的歷史,由於年代久遠,加之至今我們仍未發現任何原始的文獻與文字記載,故而,我們今日了解夏朝只能從一些上古典籍及一些傳說中略知一二.近年來,通過對夏都遺址的考古工作及「夏商周斷代工程」的研究,使我們對夏代的政治、經濟及文化等方面的發展又有了新的認識.在河南偃師縣二里頭村發現的二里頭文化正是夏朝文化的代表.其中,發現了大量青銅器、陶器及大面積宮殿遺址群.由此看來,夏朝已由石器時代進入了青銅器時代,並且掌握了冶金與鑄造技術.與石器時代相比,生產力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為農業生產提供了有利的條件.(據傳說,釀酒業也是由夏朝開始的.《世本.作篇》有「伐狄作酒」的記載.)另外,從一些古典籍中我們可以看到,夏朝已經採用干支紀年,並且出現了我國歷史上最早的「夏時」,這都是當時科學文化水平的見證.
夏朝共經歷十三世、十六王,他們分別是:禹—啟—太康—仲康—相—少康—杼—槐—芒—泄—不降—扃—胤甲—孔甲—皋—發—夏桀,前後約四百七十一年 .夏王朝是一個古老的王朝,雖然距我們已經四千年,但關於夏的一些傳說至今還廣為流傳.由此可見,其對後世的深遠影響.夏作為上古三代的開始,為華夏文明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可以說,沒有夏朝就沒有此後中華民族的三千多年光輝燦爛的文明歷史.
商朝(前562年?—1066年?)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二個王朝,與夏、周並稱為中國的「三代」,在中國歷史上有著相當重要的地位.據傳說,商王的祖先是五帝的後代之一.
約在公元前16世紀,一個以鳥為圖騰的氏族——商在黃河下游崛起,其首領成湯深得民心;在大臣伊尹、仲虺等人的大力輔佐下,開始了伐桀的戰爭.先消滅了個葛、韋、顧、昆、吾等夏的盟國,翦除了夏桀的羽翼,後又在有娀之墟與鳴條兩次大敗夏桀軍隊.成湯回師毫邑後,便正式即位為王,各路諸侯前來朝賀,商王朝正式建立.
成湯在位十二年而死,死後由外丙即位.自外丙經仲壬至太甲幾代執政時間都很短,商朝的大權實際掌握於伊尹手中.太甲即位後,不遵先法,胡作非為,伊尹便把他放逐到桐.及至悔過,伊尹又親迎太甲回來繼續執政,商的統治又呈現出清明氣象.
太甲死後,傳位於其子沃丁,其後歷經太庚、小甲、雍、太戊四代,商朝統治曾一度衰落,直至太戊執政期間,商朝才再度興盛起來,出現了繼成湯之後最好的政治局面,故商人稱太戊為「中宗」.
商朝中期的幾百年間,歷代統治者由於朝廷內部的分爭及經濟等各方面的原因,曾多次遷都:仲丁自毫遷於囂;河檀甲自囂遷於相;祖乙居庇;南庚自庇遷奄;盤庚自奄遷殷.自盤庚遷都到殷起,商朝的國勢又開始上升.武丁即位後,大力選拔人才,任用傅說、甘盤、祖已等賢能志士,征服了周圍的各方國,大大的擴充了商朝的疆域和人口,為生產的發展創造了條件.這段時間,商朝的政治、經濟、文化都有了空前的發展,達到商朝後期的鼎盛時期,史稱「武丁中興」.
武丁之後的商朝,開始逐漸走向了衰亡.武丁之子祖庚、祖甲相繼即位後,在政治上沒有才能,又荒淫無道,致使社會混亂,民不聊生.而自祖甲之後的六個國王(廩辛、康丁、武已、文丁、帝已、帝辛)則比祖甲有過之而無不及.至帝辛(商紂王)時,商王朝終於走到了崩潰的邊緣.商紂王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暴君,寵愛美女妲己,將商容、比干、微子、箕子等賢臣逐一廢除貶斥,將政務完全交給費仲等弄臣.為此,不僅朝中大臣、貴族反對紂王,而且諸侯和各方國也於商王朝離心離德.公元前一零二七年(?),西方周族在周武王的領導下,在牧野一舉擊潰商軍,從而結束了商王朝六百多年的統治.
商王朝經過六百多年的發展,在政治、經濟以及科學等各方面都比夏代有了長足的進步.從我們考古出土的殷墟遺址來看,商朝已完全脫離了原始部落的生活方式,由游牧而改為定居.在殷墟中還出土了大量的占卜龜甲及精美的青銅器、玉器等物品.其中,在安陽發現的「司母戊大方鼎」是我國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大的青銅器.這說明商朝的的青銅冶煉和鑄造技術以達到相當高的水平.而在占卜龜甲上發現的甲骨文,被普通認為是商時代的文字,這是我們今天可以識別的最早的中國象形文字,為我們今天研究商文化提供了有力的依據.
商王朝共歷十七世三十一王,前後約四百九十六年.
西周(前1027年?—前771年)是我國繼夏商之後的第三個王朝,是中國遠古社會的鼎盛時期.
周的先祖起源於黃帝族,在夏朝時,周族首領棄為「後稷」,負責管理農事,故而,周族是一個善於農業耕作的部落,這大大促進了周的經濟發展.至周文王時,周已發展成為一個可與殷商抗衡的大諸侯國.文王是周朝歷史上卓有政績的統治者之一.他在位期間,在軍師姜尚的輔佐下,開始了「翦商」的准備,先後滅耆、邗、崇等國,又遷都於豐(今西安市西南),於是完成了對商都的鉗形包圍.在遷都後的第二年,文王卒,其子姬發繼承王位,即赫赫有名的周武王,繼續周朝的滅商行動.武王九年,周於孟津大會諸侯,並與諸侯結下同盟,共同討伐商紂.此後,武王又打敗商軍於牧野,攻佔商都朝歌,結束了商朝的統治.
武王死後,其子誦即位,是為成王;因成王年幼,由武王之弟周公旦攝權.在他的統治下,周消滅了各個叛亂勢力,東遷國都於「雒邑」,加強了對東方諸部的統治.分封周室親戚及有功大臣為諸侯.建立「周刑」穩定了社會秩序.通過一系列的政治治理,西周王朝的統治得到了鞏固,開始走向繁榮.西周自成王,經康王、昭王、至穆王,是向外擴張的時期.成王時代周公旦平定了東方的小諸侯國,而康王、昭王、穆王等人也都使周王朝的疆域和人口有所擴大,政治經濟文化空前繁榮,達到了周朝的鼎盛時期.昭王後期,周王朝又開始了南征.十九年,昭王親率大軍伐楚,但卻因不得民心而失敗了,昭王也死於南方.
厲王是周朝的第十代統治者,也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暴君.他在位期間,對人民大肆壓迫,卻又禁止人們議論國事,致使人民怨聲載道.最後,憤怒的人民沖入王宮,趕走了厲王,結束了厲王的殘暴統治.至此,周王朝開始走向衰落.
厲王逃走後,諸侯推舉共伯和攝理王事,這一年被稱為共和元年(司馬遷著《十二諸侯年表》就從這一年開始,自此中國才有了准確的紀年).共伯和好行仁義,在諸侯中有很高的威信,他代國王行使權力長達十四年.逃亡的周厲王薨後,共伯和立太子靜繼位,是為周宣王.宣王是位開明的君主,以昭公、周公二相為輔,又任用尹吉甫、仲山甫等賢臣,使得國家逐步恢復了往日的統治,各國諸侯紛紛來朝見周天子,這一時期被後人稱為「宣王中興」.然而,中興的局面並沒有長久保持下去,宣王薨,子宮涅繼位,是為幽王.幽王是西周的最後一個皇帝,與厲王一樣,他也是昏庸之君.他為博得愛妃褒姒一笑,不惜「烽火戲諸侯」,結果,當犬戎舉兵大舉進攻的時候,幽王再次點燃烽火,竟沒有一個諸侯發兵相救.幽王兵敗,死於驪山腳下.他死後,申侯、魯侯和許文公擁立宜臼為平王.平王東遷,史稱「東周」.自此,西周王朝宣告滅亡.
周朝禮儀制度比較健全,有自己的官制、兵制、刑法、地制以及禮制.直至春秋時期,孔子還在崇尚周禮,這說明周禮對後代的影響很大.周的先祖是夏時的農官,所以它的農業生產技術比較先進,這為社會的進步提供了最初的物質基礎.隨著物資的豐富,手工業、商業以及自然科學的發展也得到了促進.在當時, 已有專門的人員負責觀測天象,記錄歷法,而中華民族傳統的五行、八卦之說也極有可能起源於周朝.這些都無疑證明了當時社會在科學上的進步和發展.
西周王朝共歷約二百五十七年,傳十一世、十二王.
東周時期又稱春秋(前770年-前476年),是我國歷史上的第一次全國性大分裂形成的時期.史家一般以「三家分晉」作為春秋時代的結束和戰國時代的開始.
公元前七七零年平王東遷,建立了東周王朝.但此時周已衰弱到了極點,統治范圍方圓不足六百里,各諸侯國紛紛割據稱雄,不再朝見周王,其統率諸侯的權利也是名存實亡.此間,全國共分為一百四十多個大小諸侯國,而其中以楚國、齊國、晉國、吳國、越國、秦國為大.
楚
楚國是三苗人在長江中下游建立起的一個國家,它在周初曾參加了武王發紂的戰爭,後得到周的封號,居楚地丹陽(今湖北姊歸縣).春秋初期,楚國日益強大.前七零四年,楚君熊通字型大小為武王,有地千里.因其地處中國南方,故而楚國與中原的華夏各諸侯經常發生一些戰事.通過戰爭,楚國先後吞並了四十五個較弱小的諸侯方國,並逐步成為春秋前期中國南方的主要強國之一.
齊
齊國的祖先是周文王的謀臣姜尚之族,姜尚因助周滅商有功被封為齊侯,同時周統治者賜予齊國一種特權——可以討伐有罪的諸侯,憑借這項特權,齊國在西周時期以發展成為東方的大國.春秋年間,齊國出現了一位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齊桓公.他依靠謀士管仲整頓國政,設各種官吏,各司其職,並分全國為二十一鄉,其中工商六鄉、士十五鄉,此十五鄉即為農鄉,鄉中之人在 和平時專心務農,戰時當兵.如此幾年之間,齊國國富民強,到公元前六七九年,齊國以稱霸北方.後來,齊國又於前567年消滅了東夷大國——萊,使之土地擴大了一倍以上,成為真正數一數二的大國.
晉
晉國原處於戎狄游牧地區,東周初期,晉獻公(前676年-前651年)建都絳(山西翼城縣),開始了晉國的霸業.晉國先後消滅霍、耿、魏、虞、虢等一些北方小諸侯國,統一了汾河流域.前六三六年,獻公之子重耳即位,他曾被獻公放逐十九年之久.在這十九年之中,重耳周遊列國,積累了豐富的政治經驗,故而他回國後便立即著手整頓政事,他於大臣們君臣一心,先後兩次率晉、秦、宋、齊四國聯軍南擊楚國,佔領了南方的大片領土.晉軍南征促使華夏文明進一步流傳到長江以南地區,加快了中華民族大融合的步伐.到了春秋後期,晉國的統治出現危機,並最終分裂成韓、趙、魏等幾個獨立的諸侯國家,史稱「三家分晉」.
吳
吳國是春秋中前期發展起來的新興諸侯國家,它本是楚國的屬國,但隨著後來的強大逐漸脫離了楚國的統治.前五零六年,吳國打舉進攻楚國.在戰爭中,吳國五戰五捷攻破了楚國兩百年經營的都城成郢(今湖北江陵),掠去大量的物資.這場吳楚大戰是春秋時期的第一大戰事,戰爭的結果使楚國受到空前的創傷,而吳國則漸漸取代了楚國的位置成為南方大國.
越
越國與吳國相同,都是楚的屬國,但越的興起比吳還要晚一些,直至允常執政時期,越主才始稱為王.在此之後,越王在楚的舊臣文種和范蠡的協助下,擊退來犯的吳國.後吳王夫差任又用吳子胥為將,大勝越國,使之臣服.但越王勾踐並不甘心失敗,他住於薪柴之中,並每日嘗一次苦膽,以示不忘國仇.經過幾年的准備,越王勾踐於公元前四七三年滅吳,成為繼吳之後的又一個南方大國.
秦
在幾大強國中,秦國並不是最強大的國家,但憑借優越的地理位置,秦成為春秋時期發展最快的國家.在秦穆公執政期間,曾任用謀臣百里溪,使秦國強盛一時.但秦國地處中原之北,與戎狄、羌等北方諸族混居,故華夏諸侯一直以秦為戎狄國,禁止其會盟中原,而這卻給了秦一個良好的發展機會,到後來戰國時期,秦才能以強大的實力消滅六國統一天下.
春秋時期,各個諸侯國紛紛兼並其他小國,其中以楚、齊等大國甚之.到春秋末年,大部分中小國家以逐漸退出歷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秦、楚、燕、韓、趙、魏、齊七國統治的的時代.至此,中國歷史上的春秋時代便告一段落,隨之而來的是另一個割據時代——戰國.
公元前365,商鞅變法
公元前221,秦統一六國
秦始皇鞏固統一的措施:(1)政治上:創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2)經濟上:統一貨幣,規定在全國統一使用圓形方孔銅錢;統一度量衡,對尺寸、升斗、斤兩,作出統一的規定;(3)文化上:統一文字,把小篆作為全國規範文字,後來又推廣隸書;(4)思想上:加強思想控制,分布焚書令,實行「焚書坑儒」;(5)軍事上:北擊匈奴修長城,開發南疆修靈渠.
公元前209,大澤鄉起義 大澤鄉起義爆發的根本原因:a.秦的暴政 b.徭役繁重 c.賦稅沉重 d.刑法殘酷 e.秦二世更加殘暴.(2)直接原因:陳勝、吳廣等九百多個窮苦農民,被征發到漁陽戍守長城途中遇雨而誤期,按照秦法,誤期者要被處斬,被迫舉行起義.時間:公元前209年.地點:大澤鄉.政權的地點:陳建;歷史作用:他們的革命首創精神,鼓舞了後世千百萬勞動人民起來反抗殘暴的統治.
公元前207,巨鹿之戰,劉邦攻入咸陽,秦朝覆滅
公元前202,劉邦建立西漢
公元前138,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
公元前119,漠北戰役,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
漢武帝大一統措施:(1)政治上:削弱諸候國的勢力,諸候國越分越小;(2)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就把儒家學說作為封建正統思想,持法家,道家等各家學說的讀書人,均受到排斥;(3)文化上:在長安舉辦大學,以儒家的五經為教材,大力推行儒家教育;(4)軍事上:反擊匈奴,鞏固了國家的大統一.(5)民族關繫上:張騫出使西域,進一步加強了漢朝同西域各國的友好往來
公元前60,西漢政府設立西域都護,總管西域事務
公元9,西漢滅亡
公元25,劉秀建立東漢
公元75,東漢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
166,古羅馬派使臣訪問洛陽
200,官渡之戰 為曹操統一北方奠定基礎
208,赤壁之戰 為三國鼎立局面奠定基礎
220,魏國由曹丕建立,標志東漢滅亡
221,蜀國由劉備建立
222,孫權稱王,吳國.標志三國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229,孫權稱帝
230,孫權派人訪問夷洲,也就是台灣.
266,司馬炎建立西晉
280,統一三國
316,西晉滅亡
㈩ 中國古代歷史有哪些大事件
1、塗山之會
禹在確立王權的過程中,又繼續征伐三苗。他統領眾多邦國君長,並以奉行天命自居,這表明他已掌握了最高的王權,取得了「夏後」的地位。經過激烈的戰斗,三苗戰敗了。這是一次規模較大的武力征伐,通過這些征伐活動,不斷加強了夏禹的王權。
禹在確立王權後,就在有崇氏部落所在地——嵩山之陽建立了陽城(河南登封縣告成鎮)作為都城。後又遷往陽翟(河南禹縣)。
為了鞏固王權,禹又沿潁水南下,在淮水中游的塗山(安徽蚌埠西郊懷遠縣境),大會夏、夷諸部眾多邦國和部落的首領,這就是「塗山之會」。
原來的眾多部落首領,到此時大都轉化成世襲貴族,分別成為各個邦國的君長。這次大會,是夏王朝正式建立的重要標志。
2、巨鹿之戰
巨鹿之戰,是秦末大起義中,項羽率領數萬楚軍(後期各諸侯義軍也參戰),同秦名將章邯、王離所率四十萬秦軍主力在巨鹿(今河北平鄉)進行的一場重大決戰性戰役,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之一 。
項羽破釜沉舟,以大無畏精神在各諸侯軍畏縮不進時率先猛攻秦軍,帶動諸侯義軍一起最終全殲王離軍,並於八個月後迫使另二十萬章邯秦軍投降。從此項羽確立了在各路義軍中的領導地位。經此一戰,秦朝主力盡喪,名存實亡。
3、張騫通西域
張騫出使西域又稱張騫通西域,指的是漢武帝時期希望聯合月氏夾擊匈奴,派遣張騫出使西域各國的歷史事件。
建元元年(公元前140),漢武帝劉徹即位,張騫任皇宮中的郎官。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漢武帝招募使者出使大月氏,欲聯合大月氏共擊匈奴,張騫應募任使者,於長安出發,經匈奴,被俘,被困十年,後逃脫。
西行至大宛,經康居,抵達大月氏,再至大夏,停留了一年多才返回。在歸途中,張騫改從南道,依傍南山,企圖避免被匈奴發現,但仍為匈奴所得,又被拘留一年多。
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匈奴內亂,張騫乘機逃回漢朝,向漢武帝詳細報告了西域情況,武帝授以太中大夫。因張騫在西域有威信,後來漢所遣使者多稱博望侯以取信於諸國。
張騫出使西域本為貫徹漢武帝聯合大月氏抗擊匈奴之戰略意圖,但出使西域後漢夷文化交往頻繁,中原文明通過「絲綢之路」迅速向四周傳播。
因而,張騫出使西域這一歷史事件便具有特殊的歷史意義。張騫對開辟從中國通往西域的絲綢之路有卓越貢獻,至今舉世稱道。
4、黃巾起義
黃巾起義,是東漢晚期的農民戰爭,也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宗教形式組織的民變之一,開始於漢靈帝光和七年(公元184年),當時朝廷腐敗、宦官外戚爭斗不止、邊疆戰事不斷,國勢日趨疲弱,又因全國大旱,顆粒不收而賦稅不減。
走投無路的貧苦農民在巨鹿人張角的號令下,紛紛揭竿而起,他們頭扎黃巾,高喊「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號,向官僚地主發動了猛烈攻擊,並對東漢朝廷的統治產生了巨大的沖擊。
為平息叛亂,各地擁兵自重,雖最終起義以失敗而告終,但軍閥割據、東漢名存實亡的局面也不可挽回,最終導致三國局面的形成。
5、靖康之變
靖康之變是指靖康二年(金天會五年,1127年)金朝南下攻取北宋首都東京,擄走徽、欽二帝,導致北宋滅亡的歷史事件。又稱靖康之亂、靖康之難、靖康之禍。
北宋宣和七年(金天會三年,1125年),金軍分東、西兩路南下攻打宋朝。東路由完顏干離不領軍攻燕京。西路由粘罕領軍直撲太原。東路金兵破燕京,渡過黃河,南下汴京(今河南開封)。
宋徽宗見勢危,乃禪位於太子趙桓,是為宋欽宗。靖康元年(金天會四年,1126年)正月,完顏宗翰率金兵東路軍進至汴京城下,逼宋議和後撤軍,金人要求五百萬兩黃金及五千萬兩銀幣,並割讓中山、河間、太原三鎮。
同年八月,金軍又兩路攻宋;閏十一月,金兩路軍會師攻克汴京。宋欽宗親自至金人軍營議和,被金人拘禁。
除徽欽二帝之外,還有大量趙氏皇族、後宮妃嬪與貴卿、朝臣等共三千餘人北上金國,東京城中公私積蓄為之一空,靖康之變導致北宋的滅亡。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塗山之會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巨鹿之戰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張騫出使西域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黃巾起義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靖康之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