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如何運用地圖進行歷史教學

如何運用地圖進行歷史教學

發布時間:2022-12-20 21:32:59

A. 如何在歷史課堂中提高學生的時空素養

簡述培養學生歷史時空觀念的途徑
作者:王杏梅
摘要:歷史時空觀念是高中歷史學科五大核心素養之一,是學生學習歷史的關鍵,培養學生的歷史時空觀念的主要途徑有:確定明確的教學目標;掌握扎實的基礎知識;講清楚關於歷史時間的名詞;利用時間軸、空間軸構建知識體系;利用地圖、視頻等再現歷史時空;用「大歷史觀」看待歷史時空。
關鍵詞:時空觀念 培養 途徑 知識體系 大歷史觀
歷史研究的是人類的過去的經歷,歷史的連續性最突出的表現為時空性,這也是歷史學科最為突出的特點。歷史的時空觀念是指將所認識的史事置於具體的時空條件下進行觀察、分析的觀念,是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之一。掌握時空觀念是學生學習歷史的基本要求,也是培養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基本途徑。因此,在歷史教學中,一定要讓學生建立起清晰的時間概念,在考慮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時能夠聯繫到它所處的宏觀時間,只有對時間有了准確的定位只有才能聯系其時代進行分析,得出的結論才不會脫離歷史。同時歷史也在一定的空間發生,因此我們要培養學生構建歷史時空,整合歷史信息,把對歷史的認識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下面提出在高一新生教學和高二學業水平測試復習中培養學生時空觀念的一些主要途徑。
一、確定明確的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一節課的指揮棒和出發點。教學目標的制定直接影響到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 因此,教師在設計教學目標時,要透徹理解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內涵,潛心鑽研歷史課程標准,准確把握學業水平測試的考試要求,將三者相結合,綜合考慮。把握好歷史時空觀念和教學目標之間的關系,並循序漸進地、持之以恆地貫徹下去。衡量一節課的教學目標是否有效,要看它是否准確、是否符合學生的心理特徵和認知水平,是否具有可操作性,是否能夠落實到位等等。例如,針對「時空觀念」這項核心素養,在設計《新民主主義革命》這課的教學目標時,針對長征和遵義會議,不能簡單地設計為「了解紅軍長征和遵義會議,形成時空觀念」,應該將其設計為:「能夠運用紅軍長征的路線圖,明確紅軍長征的出發時間、路線和勝利會師的時間和地點」。這樣設計的教學目標,不僅時空觀念的指向性明確,而且具有操作性和檢測性,通過課上的學習便可讓學生達到這一目標。
二、掌握扎實的基礎知識
學生掌握扎實的基礎知識,對基本的歷史史事有清晰的了解,這是構建時空觀念的基礎。學生獲取歷史知識的直接來源是歷史教材,因此,教師在進行歷史教學時要注重歷史教材的運用,在歷史教學中要緊扣課本知識,夯實學生的歷史基礎,為學生熟練掌握和運用知識打下基礎。
教師一定要嚴格按照時間順序教授歷史知識。歷史知識長河的標志就是時間,只有按照嚴格的時序傳授歷史知識,才能讓學生明白歷史事件之間的因果聯系和歷史人物的活動經歷,理清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和客觀規律。有時序的歷史知識體現出歷史學科的科學性、具體性。於此同時,在課堂教學中還要注意消除及糾正學生在時間觀念上產生的錯覺。由於現在的教材採用模塊形式編制的,時間的連續性不是特別強。比如在講必修三專題一儒家思想的演變過程中,講到春秋戰國時期、漢代、宋明時期、明末清初時期儒家思想的演變,為保證時序的嚴謹,教師給學生補充秦朝、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儒家思想發展狀況。
三、講清楚關於歷史時間的名詞
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可以適時地提供給學生一些關於時間概念的名詞。比如說世紀、年代、前期、中葉、後期、某時期等關於時間的表達方式。具體如下:
(1)時間表達:時、刻、日、月、紀年(王公、干支、公元、年號、民國)、年代、朝代、世紀、公元前(後)等。
(2)分期方式:史前、古代、近代、現代;先秦時期、秦漢時期、魏晉南北朝時期、隋唐時期、宋元時期、明清時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時期;資本主義萌芽時期、地理大發現時期、文藝復興時期、資產階級革命時期、一戰時期、二戰時期、戰後、冷戰時期等。
(3)使用兩種以上的時間術語描述某一特定時間(例如,1905 年與 20 世紀初、一次大戰前等用語的交替使用;又如,民族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時期:民國初期、一戰期間)。[1]
以「紀年」為例。所謂「紀年」,指的是歷史上計算年代的時間標准。各國、各名族的紀年時間標准不同。古代希臘人則以公元前776年為標准算起的;古羅馬以公元前753年為標准算起的……。這些紀年標准也被稱為「紀元」。在歷史教材中和歷史史料中存在不同的紀年。包括公元紀年、干支紀年、年號紀年、民國紀年等。比如民國紀年,在講到《辛亥革命》一課,1912年元旦,孫中山在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宣告中華民國正式成立,以中華民國紀元,簡稱民國紀年。教給學生換算民國某年等於公元某年,需要在民國年代數上加11,公元某年等於民國某年,需要在公元年代數上減去11即可。
四、利用時間軸、空間軸構建知識體系
歷史的發展和變化等狀況都可以從時間和空間中體現出來,對的歷史認識也是在具體的時空下進行的。
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要幫助學生按照相應的時間軸、空間軸建立一個個的「時空架構」,以此說明某個或某些歷史事件或者歷史人物的活動軌跡或歷史現象。除此之外,還要培養學生聯系時空進行思考的意識,讓學生能夠明白特定的事是和特定的時空相聯系的;能夠運用歷史時空的劃分敘述過去;能夠利用「時空架構」對事實進行合理的解釋;能夠在認識現實中的社會現象時把該現象置於具體的時空下進行考察和解釋。比如,人民版必修一《新民主主義革命》一課,自主學習過程中可以讓學生利用時間軸,記錄新民主主義革命大事記,構建歷史事件的時間順序。
五、利用地圖、視頻等再現歷史時空
通過歷史地圖構建歷史時空。比如,用歷史地圖顯示秦統一六國後秦朝的疆域。用歷史地圖和動態的箭頭展示柏拉圖游歷的路線,學生更加形象地了解具體的空間位置。如果只用語言描述柏拉圖到達什麼地點,學生很難形成空間概念。
適當地利用教材中插圖。教材中的插圖主要有歷史人物畫像、歷史人物活動的畫面、文物圖、革命遺址圖等。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都不可忽視插圖的作用。藉助歷史插圖不僅能再現歷史的時空,而且能寓歷史的價值觀於其中。
利用影視直觀再現歷史時空。為了增強教學的效果,利用視頻等現代多媒體手段進行一些教學活動。例如《大國崛起》、《世紀行》、《世界歷史》等記錄片,輯錄了大量的珍貴史料,能跨越時空,通過聲音、畫面、色彩等再現歷史形象,這對於培養學生形成時空觀念具有直觀的作用。除此,在有條件的地方,可組織學生進行參觀、訪問活動。如參觀博物館,現場參觀文物考古遺跡,考察革命遺址等。
六、用「大歷史觀」看待歷史時空
「『大歷史觀』是把歷史演變放在一個總體性的坐標上,觀察其流向,而偶然性事件則相對忽略」。「換言之,大歷史觀就是長時段、寬范圍、多視角地思考歷史問題,宏觀地看問題」。[2]
運用大歷史觀建立歷史時空要引導學生進行發散思考、重新梳理知識結構、對歷史知識進行遷移,避免學業水平復習中的單純的機械記憶和重復。因此,教師要在課程標准和考試說明的基礎上,從宏觀上,針對有關內容進行合理變通,通過變換視角、重新組合,緊扣固有的內在聯系,通過主題、線索和歷史時空設立全方位知識情境,讓師生從繁瑣的、重復的復習中解脫出來。比如圍繞中國古代史構建歷史知識的聯系,把中國古代的政治制度、經濟、儒家思想進行整合,相互聯系。比如在人民版必修二《「蒸汽 」的力量》一課中,首先,能夠看懂歷史地圖,明確進行工業革命的國家及其地理位置。其次,依據時間順序,梳理出工業革命發展的歷程並能夠說明各階段的特徵;在空間的基礎上,思考工業革命首發英國的原因。再次,將時空結合,構建起以工業革命為中心的中外歷史的大框架,梳理出共時性的中外大事,在「大歷史」的視野下探究工業革命對中國的影響,探究工業革命對中國經濟、政治、思想文化的影響。另外,教會學生用不同的史觀看待歷史事件的影響,比如「新航路的開辟」可以用文明史觀、全球史觀、近代化史觀、社會史觀看待,得出不同的認識。從宏觀上,站在高處,看待歷史時空的變遷。
歷史的時空觀念是歷史核心素養的重要方面。可以從時間分段、地圖、文獻史料、視頻等資源載體,採取多樣的教學模式,細致、具體地進行。歷史時空觀念是一種素養,也是能力和思維的體現。其培養不是一朝一夕的,需要長期的培養。
參考文獻:
[1] 張華中:《基於實踐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體系芻議——以普通高中為例》,《歷史教學(上半月刊)》,2015年第9期。
[2] 史智紅:《大歷史觀教學見識大歷史——以「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教學為例》,《雲南教育(中學教師)》,2014年第3期。
[3] 李超:《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構成與培養》,《福建教育學報》,2016年第1期。
[4] 陳箐:《史學閱讀與歷史時空觀培養》,《新課程(綜合版)》,2015年第12期。

[1]張華中:《基於實踐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體系芻議——以普通高中為例》,(上半月刊)》,2015年第9期。
[2] 史智紅:《大歷史觀教學見識大歷史——以「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教學為例》,《雲南教育》,2014年第3期。

B. 如何運用地圖在地理教學中的運用

地圖對地理教學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我是個地理愛好者,就個人認為,能夠把地圖看懂看透,學習地理其實超簡單和有趣!書本講的我認為都是學習方法,平時記在心上,再帶到地圖中去理解,你會有更深層次的領悟,而且你會永遠記在心裡不會輕忘記,不需死記硬背,學習異常輕松,我當年就是喜歡看地圖,老師講課,我看地圖,書都不用看的,地理學起來好輕松,不用復習不用預習,考試都是前幾名,我覺得這是種學習方法,就這樣興趣就培養起來了,我想你也會愛上地理的!

C. 如何發揮插圖在中學歷史教學中的獨特作用

一、創設情境,設疑激趣
「對學生最好的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有了興趣,才能產生某種憧憬和追求,而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願望總是在一定情景中發生的。在教學中利用教材的插圖創設生動、形象的歷史情境,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在科學、准確地把握圖畫內涵的前提下,要運用生動、精煉、直觀的語言對歷史圖畫進行細膩描繪,將學生帶入特定的歷史情境中,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比如,在講述人教歷史七年級下冊第10課《經濟重心的南移》時,筆者和學生一起了解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關於交子究竟什麼樣,為什麼會出現,如何使用,學生都非常感興趣。筆者充分利用課本關於交子的兩張圖片,和學生一道讀圖、看圖、分析圖,甚至饒有興趣地和他們分析交子圖片上的文字。分析完後,提出問題「對比北宋的交子,請你說說現在我們使用的人民幣和它有什麼異同?」這個問題現實感很強,學生對此很感興趣,紛紛舉手要發表自己的意見。這樣,既很好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提高了教學效果。
又如《萬千氣象的宋代社會風貌》一課,利用多媒體把整幅《清明上河圖》搬上銀幕,同時進行配音解說。學生在優美的音樂中追尋著歷史的足跡,看到了宋朝汴河兩岸的風光和繁榮景象,耳邊彷彿聽到了街上小販們的叫賣聲,再配合課文中的幾幅插圖和設置的相關問題,使本課的知識點很快得到了落實。
二、簡單實用,導入新課
俗話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新課導入是一節課的開始,也是一節課成敗的關鍵。利用插圖導入新課,可謂形象直觀,學生喜聞樂見。
比如,在講人教版歷史七年級下冊第15課《明朝君權的加強》時,首先讓學生對教材提供的朱元璋畫像進行描述,接著出示朱元璋的另外一種畫像,同時進行說明。朱元璋的相貌一說其方面大耳,慈眉善目,胡須稀疏,面白細潤,身穿龍袍,五官端正,相貌堂堂;一說其臉頰狹長,立眉深目,大耳隆鼻,胡須濃密,臉上長滿了麻子,可以說五官不正,相貌醜陋。究竟朱元璋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他是如何登上皇位,在位時又採取了哪些措施來加強君權?這樣通過利用教材的插圖,簡單自然地導入了新課,誘發了學生急切了解新課內容的求知慾望。
三、巧妙設問,培養能力
觀察是識圖的首要步驟。學生對某一插圖的觀察應首先讓其明確觀察目的。明確觀察目的就不得不依靠歷史教師巧妙設置問題了。而探究式學習是以問題為核心的教學。在歷史學科的探究性學習中,問題的趣味性和啟發性以及探究方法的指導決定著探究能否真正展開,問題的適度性、問題的價值性決定著探究學習的效果。比如在讓學生觀察「半坡彩陶盆」時,就這樣設問:①這幅圖給我們哪些信息?②照圖上的信息邏輯,如果彩陶盆上有多個符號,可能會是哪些?有可能有水稻和木結構房屋的圖案嗎?這樣問題一出,學生積極思考,踴躍查找書上相關內容,各個學習小組也紛紛議論、醞釀……這樣的問題設置就使學生真正感受到了自己是學習的主人,從教師的「要我學」變成了「我要學」,真正體驗到了學習之樂,教師也從一味講解、講述的桎梏中解脫了出來。
比較法是培養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重要方法,有比較才有鑒別,才能認識歷史事物的本質特點。在教學中讓學生把具有共同主題或共同表示內容的歷史地圖進行比較分析,可以啟發學生思維,向廣度、深度發展,有利於積極發揮學生學習歷史的主動性。例如,講述「北宋東京城」時就把《唐長安城》和《北宋東京城》兩幅城市布局圖進行比較分析,通過比較北宋東京和唐都長安在城市布局和商業活動上的不同特點,得出宋代都城商業繁榮程度超過前代的結論,從而培養了學生運用對比方法觀察歷史事物的思維分析能力,並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
另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的引導學生分析總結插圖,可以在潛移默化中培養他們的歷史自學能力。
比如,在講人教歷史七年級上冊第1課《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時,教材有一個「動腦筋」欄目:對比古猿、北京人和現代人的頭部有什麼區別?而在書本第3頁又展示了「古猿頭像」、「北京人頭部復原圖」和「現代人頭像」三幅插圖。上課時,筆者讓學生先自己看圖,然後再請學生總結出他們之間的異同。這個教學過程看似簡單,但卻在潛移默化中培養了學生仔細觀察的習慣,以及自主學習、探究學習的能力。
四、化難為易,突破要點
針對教學中的一些重點難點知識,尤其是抽象的知識,如果離開插圖教學,往往重點難以突出,難點不易講清。教師運用插圖進行適當的補充說明,則可以化難為易,化抽象為具體。
如在學習元朝行省制度前,筆者先出示漢唐版圖和元朝疆域圖進行比較,強調元朝疆域空前遼闊。為了進行有效管轄和統治,元政府建立行省制度,中央設中書省,地方設行中書省,指導學生在地圖中找出中書省和其他11個行省,指出行省制度有利於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對後來的政治制度影響深遠。提問我們處於什麼省?從而理解「我國省級政府設立始於元朝」。
如「洋務運動為何未能使近代中國走上富強道路」是中國近代史學習的一個重點又是一大難點,使用八年級《中國歷史》上冊「洋務運動」內容中的「天津機器製造局」插圖就可形象地淺化這一重難點,教師在教學中可引導學生進行觀察,從而可以清楚地看到天津機器製造局在外觀上是中國封建傳統宮殿式建築為主,又加上了一些西洋式廠房和高大煙筒,對此教師可加以啟發,由學生思考這一建築的特點是什麼以及與洋務運動在本質上的相似點,即洋務派只不過是將西方資本主義先進生產力的枝芽嫁接到了滿清封建主義腐朽的病枝上,又怎能「師夷長技以自強」,學生在這種形象類比的輕松一笑中,深刻地認識了洋務運動的本質所在。
五、資源整合,優化復習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歷史插圖作為考試內容中一個重要板塊已不容置疑了。利用教學插圖來復習歷史知識,不僅能起到很好的鞏固作用,還可以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歷史知識的能力。
比如說,在復習「赤壁之戰」這一節內容時,並沒有直接問同學赤壁之戰的時間、作戰雙方、結果等等內容,而是從給學生看一張教學插圖開始的。筆者把人教歷史七年級上冊104頁的插圖《曹操慌忙逃走》印發給學生,請學生看圖思考:圖中曹操為什麼慌忙逃走?他當時從哪裡逃走?要逃到哪裡去?學生看圖思考後一一回答問題。這樣的提問,不但復習了知識點,同時還培養了學生看圖、辨圖的能力。
很多時候,一幅插圖可以反映一個歷史事件或者一個知識點,而多幅相關插圖放在一起則可以反映幾個相似或相關的事件或知識點。結合運用不同歷史階段相同方面的圖,來加深對歷史知識線索或專題的理解。例如,中國近代史上,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在中國開辟通商口岸,破壞中國的貿易主權、領海主權、內河航運權,是自由資本主義時期資本主義國家侵華的主要內容。教師可以讓學生綜合比較地圖冊或教科書中的《鴉片戰爭形勢示意圖》、《第二次鴉片戰爭形勢示意圖》、《帝國主義國家在華劃分勢力范圍示意圖》(《馬關條約》的內容可以結合此圖分析)等圖。通過比較可以看出,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開辟通商口岸的特點是:從東南沿海到整個沿海地區,從沿海到長江中下游,直至西南內地。總的來說就是步步深入。把以上信息放到當時中國的大背景中分析,可以得出以下認識:資本主義國家用槍炮打開了中國的大門,大量的商品輸入一方面造成白銀外流,給中國帶來災難;另一方面,破壞了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客觀上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創造了條件。19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的民族資本主義就是誕生在最早成為通商口岸的沿海地區。近代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侵略對中國造成的影響,既有惡劣的消極作用,也有客觀上的積極作用。
六、自己動手,以圖創新
1.自製圖表,體驗歷史
新課程目標對學生知識與能力的要求特別提出:「初步掌握識讀和使用歷史圖表的技能」,平時教學過程中除了要求學生識別歷史地圖和各種圖片資料,學會讀懂各種歷史表格,還要求學生自己動手畫一些簡單歷史地圖,繪製表格,在體驗、理解、認識歷史的過程中,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如學習燦爛的宋元文化(一)時,指導學生製作《宋元時期的科技成就簡表》。
通過表格繪制有助於學生牢固掌握知識,提高動手能力,學會總結,歸納的學習方法。並使學生認識到我們的祖先在和文化方面居世界領先地位,中華民族對人類文明的巨大貢獻,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2.整合插圖,激發情感
每學期筆者都會利用插圖進行活動課教學。如「我心目中的唐王朝」一課,學生利用網路下載各種相關的圖片,剪切、復印,自己動手歸類比較,並要求學生進行相應的文字介紹,做成歷史小報。這樣既激發了學生學習歷史的高度熱情,又體現了歷史教學課堂以人為本,注重學生發展的新課程理念。
在動手的過程中,放手讓學生開展自我思考、自我探究的活動,鼓勵學生相互合作。在合作探究的過程中,學生充滿好奇,不斷迸發出奇異的思維火花。學生通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決了問題,激發了更強烈的求知慾,從而體驗到了學習的成功。
隨著教育教學改革的深入開展,插圖不僅是教科書的輔助材料,而且是實用性極強的直觀教材。插圖教學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可以幫助學生以較感性的方式接觸歷史知識,是培養學生主動參與、獲取歷史信息、主動探究能力的重要一環。

D. 如何指導初中學生掌握歷史學習的方法

一、改進教學方法和手段,激發興趣,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所謂「自主學習」,就是讓學生自己做學習的主人,即樂學、會學。在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時,一是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二是要把方法教給學生。基於此,在教學中教師應盡可能地將學習材料以學生樂於學習的形式呈現出來,吸引學生主動學習、快樂學習,在此基礎上指導學生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線索。例如,需要收集哪類材料,何處獲取有關的信息資料及類似問題的解決方法。在這個過程中,讓學生自主的去思考、去學習,從而使學生對教師的依賴性減少,走向自主學習。
為激發學生的學史興趣,教師要增強語言和教態的親和力,營造一種和諧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在自然放鬆的狀態下對所學內容產生興趣;其次是運用新的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如電腦教學法、情景復現方法以及歷史研究教學法等。在激發興趣的基礎上,精心設計問題,指導學生帶者問題閱讀課文、查閱資料、仔細觀察課文圖畫和形勢圖等,提示或教給學生一些思考問題的方法,訓練學生從材料中獲取有效信息,分析史實。這樣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掌握了學習方法,形成了自主學習的能力。通過演課本劇、討論,可以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並通過查找資料、討論探究,進而學會一些思考問題的方法,達到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目的。
二、引導學生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探究、合作
探究式學習是以問題為核心的教學。它要求把學習設計在相對復雜的有意義的問題情景當中,通過讓學習者合作解決真正的問題,來學習隱含於問題背後的科學知識,形成解決問題的技能和自主學習的能力。教師通過引導學生解決、回答這些問題,使學生構建起寬厚而靈活的基礎知識,培養學生理解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學生自主學習、終身學習的技能,成為有效的合作者,並激發學生學習的內部動機。
學生在積極探究的過程中形成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交流越頻繁,合作就越成功。在不斷探究、合作的過程中,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合作學習能力就會得到提高。探究式學習在歷史教學中一般有以下幾個環節:激疑啟思(創設問題情景)――確定問題――引導探究――交流討論――歸納論點――啟迪反思。在教學實踐中,精心設置問題情景,喚起學生學生學習動機是關鍵,之後在引導學生搜集、整理、分析、運用資料的基礎上,採用討論、辯論的方式交流,形成合作學習的夥伴關系,在合作交流中使問題得到解決。在川教版歷史教材中,每節課後都設有「學習與探究」可以設置各種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合作探究。例如在學習初中歷史七年級上冊時,可以安排一節活動課,「尋訪絲綢之路」。提前給學生布置任務,將學生分成四個小組,即歷史小組、語文小組、地理小組、生物小組,並指導他們去分頭搜集資料,確定小組長。上課時,由各小組長完成相關內容的發言。歷史小組介紹絲綢之路上的名勝古跡,如西安市、鳴沙山月牙泉、敦煌莫高窟、陽關、玉門關、樓蘭故地、火焰山等,再現了絲綢之路的歷史風貌。尋訪名勝古跡、真正觸摸的歷史,歷史就不再是抽象的過去,而是實實在在的今天。地理小組則向全班展示絲綢之路的地形、地貌特點及古今地名考證,河水、南山、蔥嶺等古地名的釋讀,這是學生識讀歷史地圖的基礎。絲綢之路從黃土高原出發,跨越黃河,經由河西走廊進入茫茫戈壁灘,然後向西南亞延伸,顯示了我們祖國征服自然的決心和勇氣,並且密切了中國與世界的聯系。語文小組搜集大量的詩歌,如王之渙、張籍、王瀚的《涼州詞》,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和《使至塞上》,王昌齡的《從軍行》,在課堂上朗讀,活躍了課堂氣氛。生物小組從生態環境的保護出發,重點探討了絲綢之路上繁榮一時的小國樓蘭消失的原因,體現了「人類必須愛護自己唯一的家園――地球」這一主題。最後,各個小組將搜集的資料加以整理,小組共同撰寫一篇調查報告,以調查報告的質量作為小組的集體成績。整節課,學生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探究、合作,既掌握了新知識,又培養了積極進取的探究精神和團結合作的精神。
三、導學生藉助其他學科知識進行立體思維
歷史知識包羅萬象,涉及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歷史學科直接或間接地與其他學科內容相關聯,而各學科綜合化又是課程改革的趨勢。因此,在教學中充分運用有關內容引導學生進行立體思維,將孤立分散於各學科中的知識以歷史為中心加以整合,形成一個有機整體,將有利於學生構建起寬厚靈活的基礎知識,有助於培養起現代公民應具有的人文素質和社會責任感。
在教學中可以充分利用地圖指導學生形成歷史時空觀念,靈活運用詩詞等文學作品,讓學生了解歷史原貌、體會人物情感、並合理使用相關學科內容讓學生探究自然科學知識等。例如在上七年級上冊《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時,我分別以曹操的《蒿里行》和《龜雖壽》兩首詩,引出東漢末年的社會現狀以及曹操暮年依然懷有的一統天下的壯心。接著出示《東漢末年軍閥割據形勢圖》,希望在提高學生對中國深厚文化底蘊認識的同時,也使學生能客觀評價曹操,明白在東漢末年軍閥割據的時代中,誰能結束軍閥混戰的現狀,誰能讓百姓重新過上安定的生活,誰就是那一時代所呼喚的真正英雄。可以說正是由於語文、地理學科在這節課中的綜合滲透,才體現出了歷史學科在培養學生人文素養中的獨特作用。當然指導學生掌握多學科立體思維的方法不能靠一節課來完成,必須貫穿於整個教學過程之中,要在教學中始終堅持利用每節課進行觸類旁通,久而久之,就會幫助學生形成知識網路和進行多學科整合的能力。
由以上分析,不難看出,在歷史教學中,教師對學生進行學習方法的指導是學生愛學歷史、會學歷史的關鍵。教無定法,只要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關注學生學習能力本身的培養的方法都是值得探索和實施的~

E. 歷史課堂常用的教學方法

教學 方法 包括教師的教授方法和學生的 學習方法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好的教學方法關鍵取決於教師,下面我們來看看歷史的教學方法都有哪些吧。

歷史的教學方法

第一,講述法。歷史是過去發生的事實,歷史知識中涉及的歷史事件、歷史現象、歷史人物,是要通過教師的具體講述傳遞給學生。教師生動的講述有助於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了解歷史的過程。教師幫助學生記憶歷史史實一般遵循以下原則:將學習內容與學習興趣相結合。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應該通過深入淺出的講述,並結合學生的年齡特徵和 興趣 愛好 ,讓學生在情感上產生共鳴;新知識與學生個人 經驗 相聯系,歷史知識具有連續性,只有將新知識與學生已有知識結合起來,才有利於新知識的學習。心理學研究表明,將舊經驗與新知識聯系起來,有助於新知識的掌握;鼓勵學生結合史實回答問題,如讓學生找出某段史料中存在的錯誤,結合所學內容分析某一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等等;布置多樣化的作業,如:編 順口溜 、列大事年表、構建知識結構圖等。

第二,講解法。講解是對事物進行解釋和說明的一種方法。講解法常常是用於闡釋歷史上的政治制度、經濟制度、民族關系、國際關系、會議和條約的內容、時間的因果分析、人物評價、事物的性質及影響等方面。講解法要遵循以下原則:邏輯清晰,深入淺出地分析和論證事理;以事實為依據,即以有價值的史料為依據,進行全面的、辯證的、客觀的闡釋。

第三,講讀法。這是指教師指導學生閱讀歷史教科書和相關的歷史材料,並配合講解的教學方法。其目的是使學生學會運用教材掌握歷史知識,並提高其閱讀理解能力。講讀法重點在閱讀,關鍵在講解。運用講讀法最忌諱用大部分課堂時間來讀書,那樣等於取消歷史教學活動。

第四,談話法。即歷史教師與學生在課堂上進行對話、問答的方法,教師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圍繞學習的重點內容提出問題,啟發學生的思考,引導學生對歷史進行認識。著名 教育 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在歷史課和文學課上,談話起著特殊的作用:它能促進道德信念的形成。”談話法運用得當,關鍵是教師運用好談話的技巧,掌握提問的藝術。問題的設計,要依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從低到高,循序漸進。

第五,圖示法。圖示法也稱為綱要信號圖示法、圖文示意法,這是指藉助詞語、概念、數字、圖表以及符號等形式傳遞歷史信息的教學方法。其功效是提綱挈領,化繁為簡,化難為易,有利於學生把握歷史概念的邏輯關系,掌握歷史知識的整體結構和內在聯系。素材的選取,要圍繞教學重點、難點,做到寧缺毋濫。

第六,這種方法主要是運用直觀教具進行教學。歷史教學中的直觀教具有很多種類,如實物、模型、地圖、圖片、圖表等,以及一些電子視聽技術如投影、幻燈、計算機所呈現出的各種圖像。在歷史課堂上 運用直觀教具是經常性的手段,關鍵是要目的明確,突出教學重點,講究操作方法,注意教學效果,尤其是要與講述、講解、談話等方式緊密結合,注意引導學生進行觀察與思考。

第七,板書。這是指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運用黑板書寫傳遞教學信息。設計板書的原則有:掌握要領,明確重點,把握結構,分清層次。

中學歷史教學 反思 範文

現在的歷史教學開放性比較強,學生喜歡一些新鮮的觀點,一些好的 歷史 故事 ,但我們總是將重點放在所謂的“考點”上,使我們的歷史教學缺少了思想性,學生的思維火花碰撞不起來,有些有一定見解的學生受到壓制,課堂的民主氛圍不夠活躍,讓我們的課堂變成“讀、記、背、做”的重復模式,學生的興趣自然就降低了。

新的課程標准要求我們給學生足夠的發揮空間,讓學生學會探究、學會一定的觀點來表述問題的能力。所以在授課過程中,教師要讓學生多發言,多從不同角度看問題,如對秦始皇、武則天等人物的評價,現在史學界有不同的看法,學生都有自己的關於這些人物的見解,教師不妨開個討論會,讓學生見仁見智,展開激烈的 辯論 。當然有些老師認為這樣是在浪費時間,就是討論也不會有什麼結果,並且不會有一個統一的答案。這樣會讓學生認識上產生模糊,會影響學生考試時的“標准答案”。我覺得學歷史就是為了讓學生有自己的觀點、見解,沒有必要強求統一,只有從中悟出一定的道理,做到“以史為鑒”就可以了,死記硬背那些條條框框有什麼用呢?

歷史包含豐富的人生哲理,給學生的生活學習提供了很多的經驗教訓,這才是我們學習歷史的根本目的。但現在我們都將經給念歪了,認為只要熟記答案,考出好成績就是學好歷史了,我覺得對學生人生理想、未來發展沒有多大益處。因為我們的教育是著眼於未來的,不是讓學生為了“分”而學,是為了“成人”而學,為了健全人格而學。

歷史知識博大精深,需要獲得的思想很多很多,如從歷史人物上學做人,通過歷史事件學會國家興衰的道理,通過比較、概括學會辯證地看問題等等。學生有了對歷史規律的認識之後,就能獨立地分析問題,實現“教是為了不教”的終極目的。

初中階段學生認識問題的能力尚欠缺,有些想法還很幼稚,但也有閃光的地方,我們教師要及時鼓勵、引導,要讓他們積極地去探究、去發現。要讓學生學會思考問題,學會針對一個小問題展開研究,搜集資料,最終形成自己的歷史思維。

總之,要學好歷史這門課不是很容易的,學生不重視,課時量又少,展開探究的空間也不能過分擴大,以免給學生造成負擔。課上要兼顧知識傳授和思維拓展,兩者不可偏廢。

F. 作為中學的地理老師,如何教學生運用地圖

1、先讓學生熟悉有關教學地圖的一些基本知識,這是我們地理教學中運用教 學地圖的前提。 不僅要使學生明確地圖的圖例、注記、符號和顏色所表示的意義,而且還要 使學生知道不同的地圖的不同的用途,例如教學掛圖中的地形圖、政區圖、氣候 類型分布圖、等溫線分布圖、等降水量分布圖、 人口分布圖、交通圖、河流水系 分布圖、 某種資源或物產分布圖等等。其中的地形圖是專門用於地形的、 交通圖 是專門用於交通的等, 行政圖主要是地理地界以及大的道路國道、高速公路、 鐵路以便使學生在需要的時候能夠迅速地找到自己需要的地圖。
2、把握好使用教學地圖的時機。 教學地圖雖然是地理教學中不可缺少的媒體, 地 但由於課堂上的時間有限, 理教師必須把握好使用教學地圖的時機。要盡可能的使用教學地圖,能讓學生直 接感知的, 都要通過地圖爭取讓他們直接感知。 要根據教學目的和學生的實際情 況選擇和設計教學地圖, 避免為使用地圖而使用地圖。當堂繪制地理板圖、板畫 時, 以簡明、 清晰能表達教學意圖即可, , 不可因過於講究繪畫技巧而佔用時間。 如復習世界地理「東南亞」一節內容時,先把東南亞圖展示在黑板上,開門見山 講:「2004 年 12 月 26 日,印度洋發生強烈地震並引發海嘯,造成周邊國家重 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然後給學生適當地講一些在此次海嘯中的真實故 事,頓時,學生議論紛紛,情緒高昂,教師進而在圖上指出此次地震的位置及海 嘯的影響地區, 接著開始講東南亞的經緯度位置、海陸位置簡短的開場白, 一下子凝聚了學生的心,引起學生的注意,饒有興趣的傾聽教師進一步的講解。
3、注意將多種教學地圖組合使用。 地理事物是相互制約又相互聯系的, 把分別表示地理事物不同側面的地理地 圖組合起來使用, 不僅鍛煉學生對知識的遷移、運用能力,而且會使學生對地理 事物的認識更全面、更真實。例如在學習中國的三級階梯時,可以把中國的政區 圖疊加進去, 就很明顯的得出我國的哪些省份在第一階梯、 哪些省份在第二階梯、 哪些省份詰諶滋藎在中國輪廓的板圖上, 按照實際分布畫上表示地區氣溫和 降水量的統計圖, 就能大體得出我國氣候分布。
4、要注意圖文結合。對所用地理地圖進行解說,是地圖教學的重要環節。解說可由教師進行,也 可由學生進行。 適當的解說可以幫助學生深刻理解地圖的含義, 並培養學生的讀 圖能力。有些教學地圖本身就有文字說明或與相應的課文呼應, 教師要充分運用 這些圖文的結合,例如,人教版教材世界地理給出了「世界氣候類型」景觀圖, 旁邊並附有文字。教師在使用這幅時,以引導學生閱讀這段文字,如果需要,還 可以展開講解。要避免只是把地圖拿來一晃,不做任何解說或引導的使用方法。
5、注意引導學生參與到地圖教學中, 培養學生的析圖、 讀圖能力。 讓學生積極參與到地圖教學過程中來,以最大限度地發揮地圖的作用。 教學 地圖中往往包含著豐富的地理信息, 如果不能充分利用,從中獲取地理信息也 許會錯過很好的機會。所以,教師可以盡量讓學生自己分析地圖,找出蘊涵其中 的地理知識、 地理原理和地理方法如果用兩張或兩張以上的同類地圖,讓學生進 行比較分析, 更是一種培養學生通過比較發現特徵的好方法。 學生讀圖能力的培 養包括能夠在地圖上辨認方向、 會進行比例尺的換算、會使用圖例等。讀圖能力 還包括更深層次的意義,即能夠讀懂地圖上地理事物之間的空間關系和因果關 系。 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 主要是通過在教師的指導下多用。不少教材都給出了 讀圖指導, 這就要求我們地理教師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讀圖指導來合理的安排學生 的活動, 多讓學生自己從地圖上查找地理信息, 從而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
6、運用教學地圖時,要善於聯系。 在課堂上講解地圖內容時,要注意知識的連貫性, 突出所講內容的重點和難 點, 而且還要將新出現的地理事物與已知事物進行聯系,是新近知識形成網路。 如在《我國的河流和湖泊》這一節,講到內流區和外流區的范圍時, 應及時聯系 我國的季風區和非季風區的劃分, 找出二者之間聯系的必然性、規律性等。
7、注意教學地圖的運用技巧。 在教學地圖的運用過程中,需要教師注意常規,經常訓練,養成良好的的教 學習慣。
(1)使用 教學掛圖時教師在指圖時要注意站在圖的一側, 以不影響學生看圖為 宜; 如用圖較多,要事先安排好出示的順序和時間。指圖時要用指圖桿,指圖要 有目的性,要和解說協調一致;指圖時要准確,山脈按走向指,河流按流向指, 國家或地區范圍要指輪廓,城市要指准位置,交通線要指起點和終點;指圖的速 度要適當,以學生能夠接受為准;教師還要時時提醒學生注意看圖。指圖時不要 用手指隨便點劃,那樣既不嚴肅,又很難使學生獲得准確的位置概念。
(2)、黑板略圖的運用技巧:教師在使用黑板略圖時,不須計較細節,目的在 於突出重點,節約時間,可以邊畫邊講或要求學生也筆記上畫出, 隨講隨填其他 內容, 學生在動態中接受信息, 眼、手、 耳、腦都在活動,這比只聽、看而不動 筆要深刻多。板圖多為單項內容陸續出現,比同時出現多項內容重點突出,可起 到化繁為簡、切中要點的作用。可以板圖與與教學掛圖配合相互對照使用,效果 會更好。 教學過程中教師繪制板圖時要注意組織學生活動,如讓學生觀察某地地 圖輪廓,查閱相關地名、河流等。
(3)、地圖冊的運用技巧:地圖冊是培養學生讀圖能力的重要工具。 首先要使 學生會閱讀地圖, 即要求學生在了解地圖基礎知識後, 能應用地圖和地理知識進 行分析, 掌握地圖的語言。只有能看懂地圖,說出圖上地理事物及其特徵,能夠 根據地圖上提供的信息找出地理事物之間存在的聯系,並能作出正確的結論,才 算掌握了地圖。
(4)、教科書中的地圖使用技巧:教科書中的地圖包括地理景觀圖、地理示意 圖、地理統計圖和地理漫畫等, 教師一定要按教科書的要求來組織教學。要明確 使用目的, 計劃好出示的時機。 最好安排在對講授內容剛有了部分了解急於想知 道其具體情況的時候, 這樣易喚起學生的注意力及學習興趣,使他們關注地圖的 內容,感到新穎好奇。
教師要給學生創造讀圖、用圖機會,鼓勵學生去探索、去實踐。讓學生重視 地圖,抓住地理核心,養成讀圖、用圖、畫圖的習慣。經常讀圖、用圖,久而久 之,可改變學生的思維方式,幫助學生形成直觀的空間觀念,理解和鞏固學過的 地理知識, 而且能使學生獨立獲取新的地理知識。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以地理圖 象為主線, 指導學生去分析歸納地理圖象,從中學會推理和探究地理知識,能用 已學知識解決新問題,提高學生的讀圖能力和創造性思維。

G. 中學歷史教學中的如何合理有效地使用地圖

由於歷史地圖既是歷史教學的重要輔助工具,又是歷史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所以我們要對其重視。通過運用歷史地圖,寓「動」於「靜」,激發學生求知慾望。運用歷史地圖形象地再造歷史情境,則能使學生對某一知識點產生強烈的印象,形成鮮明的歷史感。在講授新知識時運用歷史地圖,能把內容和歷史地圖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能加深學生對知識的思考、理解和鞏固。歷史課堂教學的任務之一就是設法讓學生更快捷有效地記憶重大歷史事件和知識點。我們要在教學中有目的地培養學生對歷史地圖良好的形象記憶,使學生能藉助歷史地圖與所學的歷史知識,形成知識點的記憶框架。

H. 地圖有哪些作用

地圖在歷史教學中的運用和作用
一、運用地圖,幫助學生提高記憶能力

我們常說「史地不分家」,可見歷史和地理是密不可分的。學習歷史時,要求記憶的地理概念、地名非常多,很多同學缺乏空間概念,對地理位置、地形、自然環境、經濟特徵缺乏了解,從而影響了學習的效果。如果適當運用地圖,使其形象化,就會克服這一障礙。

例如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清政府被迫簽訂《天津條約》,開辟了10個通商口岸。這10個地名如果要求學生死記硬背,不僅枯燥無味,而且不容易記牢。對此,我們可以藉助教材所配的《第二次鴉片戰爭形勢示意圖》來記憶:首先把這10個地名分為3類,長江沿岸的從東到西依次為鎮江、南京、九江、漢口,沿海的從北到南依次為營口、煙台、汕頭,位於島嶼的有瓊州、台灣、淡水。然後把這10個地名編成口訣:長江鎮南和九漢,沿海營煙再加汕,島上還有瓊台淡。通過這種方式,不僅能幫助學生弄清它們的方位,記住它們的名字,還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運用地圖,加以口訣記憶」——掌握了這—方法,記憶力就會隨之提高。

二、藉助地圖,培養學生的比較能力

培養學生的比較能力,既是《教學大綱》的要求,也是高考《考試說明》的規定。通過比較,不僅能提高學生的鑒別能力,而且能使學生更深刻地認識歷史的發展趨勢。

例如《中國近代現代史》下冊在講第一個五年計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十年文革」以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這4個時期時,都提到了每個時期建設所取得的重大成就,這是學生容易混淆的一個重要知識點。通過對比和區分每個時期的示意圖,我們就會從中挖掘出這樣一些知識:在《第一個五年計劃工業交通建設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圖》中,一五計劃建設的一些大型重工業項目主要集中於東北三省,其主要原因是得益於蘇聯的幫助,反映50年代中期以前中蘇關系非常友好,鐵路建設主要集中在東部;在《1957—1966年工業交通建設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圖》中,鐵路建沒開始向西部推進;在《1966-1976年主要建設成就示意圖》中,建設成就明顯比前兩個示意圖中減少了,說明穩定的政治環境是進行經濟建設的重要條件;在《1978—1999年工業建設部分重要工程示意圖》中,世界先進技術水平的大型工程項目明顯增多,反映通過對外開放,吸收世界先進的科學技術,與發達國家的差距逐漸縮小。通過對比4幅地圖,學生就能掌握各個時期建沒的主要特徵,把散亂的知識形成完整的體系。如果在教學中隨時提醒學生把類似地圖進行對比,養成一種習慣,比較能力肯定會有顯著提高。

三、巧用地圖,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列夫·托爾斯泰曾說:「如果學生在學校里學習的結果是使自己什麼也不會的話,那他的一生將永遠是模仿和抄襲。」傳統的教學模式培養出的學生往往是眼高手低,缺乏應變能力和創造力。因此,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應該積極探索,把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作為教學的主要目標之一。通過做學生的感受,加之4年教學經驗的積累,我覺得如果對課本中的一些地圖加以深入研究,就能夠運用它來激發學生的靈感,培養其思維能力。

例如在看《中國工農紅軍長征路線示意圖》時,單憑老師的講述,學生對長征所經地名的先後順序會非常模糊。對此,我在講完之後,讓學生把重要地名列舉出來,然後加以聯想,用一個類似的圖形來形容。結果他們各抒己見,有的認為象「L」形,有的認為象「C」形,有的則用「月牙」二字來形容。講到《太平大國形勢示意圖》時,學生又總結出:太平軍從起義到3次軍事征伐所涉及的地名呈「S」形,而且「S」形的兩頭分別是北伐的最北地點靜海和運動的發源地金田,其中以都城天京作為一個轉折點。學習秦朝的疆域時,可以用「+」字形對秦朝疆域四至進行形象記憶,學習清朝疆域時,可以剛「*」字形加以形象化。類似例子不勝枚舉,只要善於發掘,注意左圖右史,史地結合,就能使學生易於學,樂於學,提高思維能力。

總之,尺水可以興波,三尺講台就是創造的天地。我們歷史教師在教學中應多做教研、教改工作,注意培養學生對歷史的興趣和自信心,使之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學習方法。

謝謝!

閱讀全文

與如何運用地圖進行歷史教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38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3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49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41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83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07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98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00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6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22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54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83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98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68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46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6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49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2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5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