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
一、上好起始課,誘發興趣
良好的開端意味著成功的一半。「歷史是副科」,不少學生尚未學習就有此認識,帶著這樣的心態去學習怎麼能有起色呢?所以說要使初中歷史教學有一個好的起點和基礎,上好起始課顯得尤為重要。教師要精心准備,在課堂上要深入地討論和講述學習歷史的目的和意義,糾正學生對歷史這門課程的不正確的認識,引起學生應有的重視,這是誘發學生興趣的奠基性的工作。事實證明,如果教師能把起始課上得扣人心弦,妙趣橫生,容智怡情,賞心悅目的話,那將能抓住學生的求知心理,把學生的心緊緊地栓住,使他們懷著無限的期待和渴望投入到歷史學習中去。我上起始課時,往往用圖片和錄像把學生有所了解的歷史人物展示出來,讓學生自由地討論和評價,然後我再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去正本清源,幫助學生去偽存真,使學生深深地認識到「歷史並不是死記硬背的」。因此,一節精彩的起始課將會起到一錘定音的作用。
二、幽默的語言,觸發興趣
語言是最普遍,最直接的教學手段,語言的魅力是一堂課的關鍵。一句幽默的話語,既像「興奮劑」一樣調動學生積極性,又像「調料」一樣調節學生情緒,活躍課堂氣氛。如講鴉片戰爭清朝的腐敗無能時,用幽默的語言講述「奕山馬桶御洋兵」的故事,既可以吸引學生聽講,又深刻地揭露了清朝的腐敗無能,官僚的愚昧無知,中國的封建落後。教師應有目的地藉助幽默地語言傳授歷史知識,啟迪思維,打破課堂的沉悶,讓學生在會心的笑聲中主動學習和思考。
三、質疑設問,引發興趣
學起於思,思源於疑。學習新知識,實際上就是設疑、解疑的過程。教師在教學中要有意識地設置一些疑問,把它擺在學生的面前,使他們先感到「山重水復疑無路」,後激勵他們去尋求「柳暗花明又一村」。當學生找到「又一村」後,就會產生一種成功的快感,這種快感又能引發學生進一步學習的興趣。只有當學生對所學內容產生問題時,才能引起他們的思維的積極性,巧妙地質疑設問,能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打開學生心靈之窗,從而引發學習的興趣。
四、運用歷史故事,激發興趣
歷史是一門有血有肉,內容豐富,同時趣味性又很強的學科。它包括一定時間,一定地點,一定條件下人物的動態和事件的發展。因此,它是有情節有過程的,是有善惡是非和喜怒哀樂的,歷史本身就含有構成故事的各種因素。初中歷史教材中涉及的史實往往只是梗概,如果教師照本宣科,只有條條框框,不見情節和過程,那麼學生會感到枯燥乏味的。初中生活潑好動,求知慾強,對新鮮事物尤其感興趣。根據這一興趣特點,教師應根據教材內容,將歷史知識揉入故事情節中,把史實故事化,在教學過程中巧妙地穿插一些與教材相關的典型短小有趣的故事,這樣會使課堂氣氛活躍,學生注意力集中,從而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最終將學生引入樂而忘返的勝境。例如在講授《春秋五霸》時,我插入了「老馬識途」、「退避三舍」和「卧薪嘗膽」等成語故事,在講《戊戌變法》時,我穿插了「康有為如何擺脫慈喜太後追捕的」那段驚險刺激的歷史,學生興趣相當濃厚,從而輕松地掌握了這些內容。值得注意的是,運用歷史故事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其最終目的是讓學生更好地掌握歷史知識。因此在歷史教學中歷史內容忠於歷史的真實,不能隨意編制一些情節內容,以虛構和編造來換取學生的興趣。
五、貼近生活,聯系現實,深化興趣
由於歷史學科所講述的內容大都遠離現實生活,而初中生知識范圍狹小,抽象思維能力較低,所以許多歷史問題是很難理解的,時間久了,他們總感到歷史教學老是陳年老帳,盡放馬後炮,中看不中用,會產生厭煩情緒。事實上歷史與現實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歷史是過去的現實,現實是歷史的延伸,是正在譜寫的歷史。作為初中歷史教師,應及時捕捉歷史教學與現實聯系的契機,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促進思維能力的發展。事實證明,一旦歷史與時事和現實生活相聯系,學生的情緒馬上會高漲起來,興趣被激發,學習氣氛變得非常活潑。
六、利用各種教學手段,創設情境,調動興趣
在教學中,依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特點,堅持情感教育即在教學中創設能激發學生情感,用吸引力的環境,把學生引入課文內容所描述的情境中,使學生在感情上受到震動,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從而達到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的目的。創設情境的手段是多種多樣的。1、利用直觀形象的教學手段,創設情境。例如利用插圖、掛圖、實物模型等來調動學生的興趣。2、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創設情境。利用投影、電視、計算機等多種媒體手段,以多種形式呈現在學生面前,不僅形式多樣化,且新穎、獨特,易吸引學生注意和調動學生學習興趣,使已過去的歷史現象生動、具體、形象地展現在學生面前,學生彷彿身臨其境,壓縮了空間感和距離感。使學生置身於當時的歷史情境中,既生動展示了文天祥寧死不屈的決心,同時又展現了當時抗擊元軍的壯烈場面,在這種氣氛中,其教學效果不言而喻。另外隨著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網路已來到我們身邊,給教學手段的現代化注入新的活力。
七、搞好課外活動,提高興趣
在課堂教學的同時,還可以開展一些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來開拓視野,強化知識,提高學習興趣。例如舉辦歷史故事會、編演歷史劇、知識競賽等活動。我在初一時課外指導學生製作教具,在初二時,我們組織學生編演《戊戌變法》歷史劇,讓同學分別扮演各種歷史人物,把當時那場驚心動魄的歷史變革表演出來。學生在活動中潛能被挖掘,動手能力、創新能力和審美能力也有了提高,更重要的是通過再現「歷史文物」和「歷史場景」,使他們對祖國光輝燦爛的文化和中國歷史上的政治斗爭有了更深層次的了解,增強了學好歷史的信心,從而提高他們學習歷史的興趣。總之,組織多種多樣的歷史課外活動,使學生在活動實現學習興趣的提高,同時能穩定學習動機,是提高歷史課堂學習效果的輔助手段。
② 想要培養對歷史的熱愛,有哪些好的方法
引言:歷史這門學科,在中學里可以說是被打入了「冷宮」。他的地位遠遠不及語文數學外語理化等學科。課時量非常少。但還是有相當多的學生喜歡這門學科。
三、正確看待歷史
「忘記過去就等於背叛」,歷史教學是向學生展現一幅幅生動形象的歷史畫卷,在這些歷史畫卷中有數以萬計的歷史故事、歷史人物及人類歷史長河中的無數優秀的成果、精華。如果教師能把精彩的歷史故事、活鮮的歷史人物引入課堂,就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信心,讓學生認識到學習歷史不僅是為了考試,也是為了增長知識,拓寬視野,提高自身的歷史素養。學習歷史知識,還能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感、價值觀和愛國主義精神,塑造學生人格,從而使枯燥無味的歷史課變得有血有肉、充滿魅力。
③ 如何培養初中歷史學習興趣
興趣是引導學生獨立學習的重要源泉和動力之一,它能激發和引導人的思想和意志去努力探討事物的奧秘,能促進其智力的發揮和學習效率的提高。學生有了興趣,才會有求知的慾望,才能積極思維努力探索。所以說興趣是學習最好的老師,正如孔子所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然而興趣不是天生的,如何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呢?下面我就結合初中歷史教學,淺談如何激發和培養初中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一、教師要有很好的專業素養,這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最重要因素
興趣不足是和個人的認識和情感密切聯系著的。如果一個人對某些事物沒有認識,也就不會產生情感,因而也就不會對它發生興趣。相反,認識越深刻,情感越豐富,興趣也就越深厚。而初中歷史特點之一就是強化主題性淡化體系性,學生學習歷史僅僅是拘泥於書本這樣的認識是遠遠不夠的,如果教師的教學只是一味的照本宣科,學生是不會對這一學科有足夠的認識,學習興趣就無從談及。
我們要相信自己的學生,給他們充足的空間自主學習。書本知識他們通過預習、自學就會消化大部分,而上課這些知識就不用再次強調了,我們可以擴展與深化歷史教學。這里的擴展與深化指的是對歷史知識的橫向擴展與縱向深化。這就需要歷史教師具備淵博的知識素養,比如說在講授關於岳飛的歷史知識時,根據這個人物的歷史與現實意義,我專門用了將近兩課時來講解這一歷史人物。由於學生在大量的影視作品及武俠小說當中對這個人物有所認識,在他身上有很多見聞和疑問,所以讓學生們在課下廣泛的搜集資料,在課上我在對這些內容分類,哪些是歷史真實的面貌,哪些是後人杜撰的,最後給這一歷史人物一個客觀准確地評價。這時候教師本身的專業素養就會發揮作用,讓學生在擴展知識面的基礎上掌握歷史學習的基本方式與方法,不僅讓學生積極地參與,而且獲得了更多的知識,激發了學習興趣。
二、教師要有良好的精神面貌,或言語幽默,或激情四溢,感染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教師幽默風趣的課堂往往充滿了笑容,活躍了課堂氛圍,同時也最能吸引和提高學生的興趣。但實際教學中很多老師認為幽默風趣是由個人的性格決定或者是一種語言藝術,與知識豐富無太大關系,是因人而異的。幽默風趣固然與個人有關,但我認為淵博的知識是幽默風趣的基礎,只有當你博覽群書你才能在知識的海洋中找到相關的趣聞,然後採用適當的語言加以組織達到意外的效果。
另外教師在課堂上如果充滿激情,那肯定會感染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可是怎樣做到有激情呢?首先要具備歷史正義感,即對於歷史的是非曲直必須要一個客觀公正的評價,對歷史上的丑惡現象應給與無情的抨擊,對正義的行為則大加贊揚,這對於初中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非常重要。其次要具備一定的表演能力,在講台上老師就是一個演員,把自己置身於歷史中,如在分析甲午中日戰爭戰敗原因時,老師盡可能把慈禧對大臣的說話時的丑惡神態充分表現出來。教師應注意語言上的抑揚頓挫。語言上抑揚頓挫直接將老師的情感表現出來,如講到近代歷史上清政府簽訂的一個個不平等條約的時候,表現出對清政府的憤怒,對國家不幸的惋惜;講到五四運動時用激昂的語言表達對青年愛國行為的崇敬。第四、舉止得體是激情在姿體語言上的表現,課堂上除了慷慨激昂的語言外,姿體語言也非常重要,講述歷史人物模仿他們動作,當講到精彩處可以揮動雙手或者緊攥拳頭等。實踐表明一個充滿激情的老師最能感染學生和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三、教師要充分利用好多媒體教學手段,從而來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伴隨科學技術的發展,多媒體在歷史教學中得到廣泛的運用。它能通過圖片、動畫效果、影音資料等再現已經發生過的事件,這能夠極大地激發和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初中學生仍然處於感性思維狀態,多媒體對於初中歷史教學尤為重要,多媒體教學軟體中豐富多彩的視頻圖像,優美動聽的聲音,色彩鮮艷的圖片,歷史影片的剪輯都是能吸引學生看、聽、動手和動腦的興奮點,對這些因素加以綜合運用,加上教師的及時講解,定能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 那麼如何充分發揮出多媒體在歷史教學中的作用?首先,選好課文,在中國近代史中五四運動、紅軍長征、抗日戰爭由於涉及的知識較為廣泛,教師很難把握,多媒體的優勢較為突出。例如講述紅軍長征時,通過多媒體的動畫效果可以將長征路線生動形象展現出來,同時也可以通過圖片和影視剪輯展示紅軍長征中的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故事,這些通過學生自己觀察並歸納長征精神,遠比老師直接講解的效果好。其次,精心准備課件,課件的對老師的技能素質提出了較高要求,如影片的剪輯,簡單的製作動畫,一個精美的課件往往最能吸引學生的眼球;課件的選材也非常重要,一個內容精彩的課件往往最能震撼學生的心靈,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例如講到紅軍飛奪瀘定橋、翻雪山、過草地這些長征故事的時候,一定要選擇最能展現長征精神的畫面和影片。第三,老師一定要及時講解,以前很多歷史老師反對多媒體課的原因之一就是多媒體熱熱鬧鬧,學生只關注那些圖片和影視忽略了知識。多媒體是教學的一種輔助手段,老師在教學中的作用是永遠都無法取代的,因此在多媒體課中,老師必須注意好引導和講解,通過這些圖片、動畫、影視達到更好的效果。
四、巧妙設置問題,來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問題教學是當今課堂教學普遍採用的方法。關鍵是如何從問中引趣,問題要環環緊扣,由淺入深。問題設計既不能有過去的滿堂灌到滿堂問,學生嫌煩,又不能設計得過難使學生產生畏懼感,這不僅會使學生喪失學習興趣,而且還可能會厭惡學習歷史。所以,問題的設計要有科學性。首先要有「問」的價值,書本上已經有的,一看就會的,最好不要作為問題去設計;太難的問題,又必須解決的,可以把問題分散開,變成幾個小問題來解決,或者老師給出背景材料加以引導,創設情境。
例如在講述《五四運動和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一課,五四運動爆發時,我先讓學生閱讀課本後回答「五四運動爆發的導火線是什麼?」學生回答:「中國在巴黎和會上外交失敗」,我再追問:「巴黎和會上中國提出了哪些正當要求?」當學生興奮地回答「中國要求廢除帝國主義在中國的一切特權,要求把戰前德國在中國山東的侵略權益歸還中國」後,我用沉重地語氣說:「作為戰勝國的中國參會提出的這些的正當要求為什麼遭到無理拒絕?」同學們一片愕然,我再提示到「日本曾經以退出巴黎和會迫使西方列強答應就德國在中國的侵略權益轉交給日本,最終西方列強答應了日本的要求,為什麼中國的正當要求他們卻不予理睬?」學生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立即展開積極的討論,紛紛發表個人的見解,最後大家通過相互討論後認識到「是因為中國太落後,落後就要挨打」。這樣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到中國的落後是中國在外交上失敗的根本原因,從而鼓勵他們要認真學習,長大後為國家多做貢獻,爭取祖國的早日強大,揚眉吐氣。因此只有當學生對所學內容產生疑問時,才能引起他們的思維的積極性,巧妙地質疑設問,能碰撞出學生思維的火花,打開學生心靈之窗,從而引發學習的興趣。
五、教師要豐富課外活動,強化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教師搞好多種形式的歷史課外活動,這樣也能激發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針對初中歷史教育方式單一死板,難以適應時代的發展和提高學生素質的需要,以及初中學生求知慾強,接受能力快和活潑求新的特點,我們可以對歷史課外活動的形式進行積極探索,如可以採用:(1)歷史專題報告會。(2)播放錄像片。(3)歷史故事會或演講會。(4)結合紀念重大節日,開展系列教育活動等。通過這些活動,定能有力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④ 如何激發學習歷史的興趣
首先,要讓學生感受到歷史知識的價值。歷史知識的過去性特點,使得很多學生感覺歷史「無用」 ,若教師再不充分發掘歷史學科知識的價值,把課上得枯燥乏味,就很難使學生產生主動學習的熱情。眾所周知,歷史知識是豐富多彩的,歷史又是與現實緊密聯系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要注重聯系現實生活,聯系社會實際,讓學生認識到學好歷史知識用處很大,就能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興趣。今天,我們的改革開放事業要推向前進,也需要處理好這幾個方面的問題。這樣一分析,學生就感到學歷史很有用處,從而,就對學好這門課程有了積極的認識,學習的興趣也就提高了。 其次,利用新穎多樣的教學方法和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引發和維持學生的興趣。傳統的歷史教學大多是「一支粉筆一本書」 ,教師講重點,學生劃重點,考試考重點,一味的「滿堂灌」自然提不起學生的興趣。現在,各學校電化教學手段都比較齊全,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多媒體、投影儀、錄象片等先進教學方式,適時播放一些歷史或考古記錄片,展示一些圖文資料,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設計上,可以採取自由辯論、小品表演、論文答辯等適合學生特點的活動,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讓學生走進歷史遺跡,走進歷史博物館,搞社會調查,讓學生體驗「走進歷史」的真切感受。 第三,多角度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探究欲和思維的積極性。歷史課堂提問應該摒棄那些只做「是」或「不是」之類簡單判斷的缺乏思維性的問題,多設置思維含量高的有效問題。一是要設置揭示教材隱性知識的問題。所謂隱性知識就是教材中隱含的、並非一目瞭然的知識點,如知識的實質、知識的區別和聯系等,將這些知識點以問題的形式提出來,有一定的深度,既能提高學生的探求興趣,也能培養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比如,讓學生分析康有為和孫中山思想的不同特點,並分析產生這些特點的原因,就可以有效地激起學生探究的興趣。二是要多設置一些指向明確,符合學生思維實際的小切口、深分析類問題,避免那些大而空的問題出現在課堂上。中學生正處於從形象思維向邏輯思維轉化的時期,他們已經不滿足於只是簡單地、機械地記憶歷史知識,而是渴求利用歷史知識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從而提高自身的素質。因此,在課堂上多提出一些思維含量高的問題也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好方法。
⑤ 怎樣培養對歷史的興趣
近幾年來,歷史考題發生了很大變化:題量大,知識面涵蓋廣,知識點運用靈活性強,大多問題要求聯系時政熱點,史論結合。如果教師在平時教學中採用「滿堂灌」、「填鴨式」等傳統教學模式,則只會讓學生感到枯燥無味,甚至對歷史學科產生抵觸情緒,失去學習興趣。教師很難駕馭學生,改進教學方法,這將直接影響到學生成績的提高。
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知者。」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想讓學生學好歷史,提高歷史學科成績,興趣是打開成功大門的一把鑰匙。結合近幾年來的教學觀察,我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1.讓學生認識到歷史學科學習的重要性
「忘記過去就等於背叛」,歷史教學是向學生展現一幅幅生動形象的歷史畫卷,在這些歷史畫卷中有數以萬計的歷史故事、歷史人物及人類歷史長河中的無數優秀的成果、精華。如果教師能把精彩的歷史故事、活鮮的歷史人物引入課堂,就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信心,讓學生認識到學習歷史不僅是為了考試,也是為了增長知識,拓寬視野,提高自身的歷史素養。學習歷史知識,還能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感、價值觀和愛國主義精神,塑造學生人格,從而使枯燥無味的歷史課變得有血有肉、充滿魅力。
2.師生互動,學生自主學習,教師引領
傳統課堂教學中,教師照本宣科,學生聽得昏昏欲睡,教師唱獨角戲,對牛彈琴,整個課堂氣氛既沉悶又壓抑,學生失去學習的生機和活力。現代教育課堂要求教師導,學生演,師生互動,共同完成教學任務,如在講《戰略大決戰》這一課時,我設置疑問,復習導入:蔣介石為什麼要發動內戰?人民解放軍運用什麼戰術粉碎了國民黨的全面進攻和重點進攻?為什麼說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是人民解放軍轉入戰略反攻的開始?學生通過回憶,復習,解決以上問題。接下來我承上啟下地講授:隨著決戰時機成熟,解放軍進入戰略大決戰階段,然後由學生自主學習回答問題。第一步:先讓學生在書上做標記,A.東北——遼沈戰役——「關門打狗」——解放東北全境;B.以徐州為中心的廣大地區——淮海戰役——「中間突破」——基本解放了長江以北的華東和中原廣大地區;C北平、天津、張家口等地——平津戰役——「瓮中捉鱉」——華北全境基本解放。然後小組討論;三大戰役為什麼選擇以東北為突破口,遼沈戰役為什麼要先打錦州,陳毅的話說明了什麼?為什麼要用和平手段解放北平,最後採用同桌一小組—師生合作探究的形式解決,由我歸納三大戰役的歷史意義。整節課下來,課堂氣氛活躍,學生討論熱烈,甚至爭得面紅耳赤,學生那種活潑的天性、好奇的心理、大膽的質疑都得到了發展,教學效果顯著。
3.採用多媒體教學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多媒體教學圖文結合,生情並茂,如臨其境,它以鮮明逼真的動態畫面、情感豐富的音響效果刺激學生的視聽,使學生眼見其人,耳聞其聲,從而激發學生歷史學習的興趣。如在講授《明清反侵略斗爭》這一課時,把「戚繼光抗倭」、「鄭成功收復台灣」、「雅克薩之戰」的故事情節通過影視資料展現出來,讓學生看到了一個個活生生的抗擊外來侵略的民族英雄,培養了學生的愛國情感,使學生對侵略者無比憎恨。又如在講授《新航路的開辟》時充分利用地圖,並設計成動畫,在屏幕上展現了三條不同顏色的航海路線,這樣學生在顏色的變化中、地圖的運動中輕松地掌握了這三位航海家遠航的起止點,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4.巧用故事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歷史科目涉及不同歷史人物,不同歷史事件。在歷史課教學中,採用師生互講故事法可以使學生對歷史課充滿興趣,從而加深學生記憶,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如在講《國家產生和社會變革》這一課時,我就講了「退避三舍」、「問鼎中原」的故事,使學生明白了晉文公和楚庄公為什麼會先後成為春秋五鼎中的中原霸主;在講述商鞅變法時為了取信於民,在城門「懸目賞金」和「處罰太子師傅」的故事,從而增強對商鞅變法對秦國的影響的認識。有時讓學生講析自己熟悉、喜歡的歷史人物,如在講到《明清時期文化》時讓學生自己講述喜歡《三國演義》中哪一人物、《水滸傳》中的好漢,描繪一下《西遊記》中唐僧、孫悟空的性格,如何看待《紅樓夢》中賈寶玉林黛玉的愛情故事,這樣既可以培養學生的藝術欣賞能力,又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5.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自信,長久保持學習興趣
信心的力量是驚人的,充滿自信的人,永遠擊不倒,他們是人生的勝利者,自信可以克服困難。因此,在平時的思想品德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經常使用一些肯定性的、激勵性的語言贊美學生,使其形成並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莎士比亞說:「贊美是照在人心靈上陽光,沒有陽關,我們就不能生活。」由此可見,人性最深切的需求就是渴望別人的欣賞。在與學生交往中,適當贊美學生,會產生一種和諧、溫暖和美好的感情,而且以激勵代替批評,以贊美激發學生潛在的動力,自覺地克服缺點,彌補不足,這比責怪、埋怨有效得多。
總之,在歷史教學課中,只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使師生產生情感共鳴,融為一體。
⑥ 新課標下如何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作為在教學第一線的中學歷史教師,為什麼教、教什麼、怎樣教和如何才算教得好,這些問題一直是我想要努力解決的。特別是採用什麼樣的教學方法才能很好地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說是我經常要思考的問題之一。」現代心理學家布魯納強調:「學習最好的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心理學研究和實踐證明:初中生年齡尚小,注意力不易穩定集中,意志力比較薄弱,往往憑興趣認識事物。因此,培養初中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激發他們學習的積極性是做好中學歷史教學工作的重要任務之一。然而興趣不是天生的,如何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呢?
一、上好起始課,誘發興趣
良好的開端意味著成功的一半。「歷史是副科」,不少學生尚未學習就有此認識,帶著這樣的心態去學習怎麼能有起色呢?所以說要使初中歷史教學有一個好的起點和基礎,上好起始課顯得尤為重要。教師要精心准備,在課堂上要深入地討論和講述學習歷史的目的和意義,糾正學生對歷史這門課程的不正確的認識,引起學生應有的重視,這是誘發學生興趣的奠基性的工作。事實證明,如果教師能把起始課上得扣人心弦,妙趣橫生,容智怡情,賞心悅目的話,那將能抓住學生的求知心理,把學生的心緊緊地栓住,使他們懷著無限的期待和渴望投入到歷史學習中去。我上起始課時,往往用圖片和錄像把學生有所了解的歷史人物展示出來,讓學生自由地討論和評價,然後我再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去正本清源,幫助學生去偽存真,使學生深深地認識到「歷史並不是死記硬背的」。因此,一節精彩的起始課將會起到一錘定音的作用。
二、 幽默的語言,觸發興趣
語言是最普遍,最直接的教學手段,語言的魅力是一堂課的關鍵。一句幽默的話語,既像「興奮劑」一樣調動學生積極性,又像「調料」一樣調節學生情緒,活躍課堂氣氛。如講鴉片戰爭清朝的腐敗無能時,用幽默的語言講述「奕山馬桶御洋兵」的故事,既可以吸引學生聽講,又深刻地揭露了清朝的腐敗無能,官僚的愚昧無知,中國的封建落後。教師應有目的地藉助幽默地語言傳授歷史知識,啟迪思維,打破課堂的沉悶,讓學生在會心的笑聲中主動學習和思考。
三、 質疑設問,引發興趣
學起於思,思源於疑。學習新知識,實際上就是設疑、解疑的過程。教師在教學中要有意識地設置一些疑問,把它擺在學生的面前,使他們先感到「山重水復疑無路」,後激勵他們去尋求「柳暗花明又一村」。當學生找到「又一村」後,就會產生一種成功的快感,這種快感又能引發學生進一步學習的興趣。只有當學生對所學內容產生問題時,才能引起他們的思維的積極性,巧妙地質疑設問,能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打開學生心靈之窗,從而引發學習的興趣。
四、運用歷史故事,激發興趣
歷史是一門有血有肉,內容豐富,同時趣味性又很強的學科。它包括一定時間,一定地點,一定條件下人物的動態和事件的發展。因此,它是有情節有過程的,是有善惡是非和喜怒哀樂的,歷史本身就含有構成故事的各種因素。初中歷史教材中涉及的史實往往只是梗概,如果教師照本宣科,只有條條框框,不見情節和過程,那麼學生會感到枯燥乏味的。初中生活潑好動,求知慾強,對新鮮事物尤其感興趣。根據這一興趣特點,
教師應根據教材內容,將歷史知識揉入故事情節中,把史實故事化,在教學過程中巧妙地穿插一些與教材相關的典型短小有趣的故事,這樣會使課堂氣氛
活躍,學生注意力集中,從而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最終將學生引入樂而忘返的勝境。例如在講授《春秋五霸》時,我插入了「老馬識途」、「退避三舍」和「卧薪嘗膽」等成語故事,在講《戊戌變法》時,我穿插了「康有為如何擺脫慈喜太後追捕的」那段驚險刺激的歷史,學生興趣相當濃厚,從而輕松地掌握了這些內容。值得注意的是,運用歷史故事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其最終目的是讓學生更好地掌握歷史知識。因此在歷史教學中歷史內容忠於歷史的真實,不能隨意編制一些情節內容,以虛構和編造來換取學生的興趣。
五、 貼近生活,聯系現實,深化興趣
由於歷史學科所講述的內容大都遠離現實生活,而初中生知識范圍狹小,抽象思維能力較低,所以許多歷史問題是很難理解的,時間久了,他們總感到歷史教學老是陳年老帳,盡放馬後炮,中看不中用,會產生厭煩情緒。事實上歷史與現實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歷史是過去的現實,現實是歷史的延伸,是正在譜寫的歷史。作為初中歷史教師,應及時捕捉歷史教學與現實聯系的契機,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促進思維能力的發展。事實證明,一旦歷史與時事和現實生活相聯系,學生的情緒馬上會高漲起來,興趣被激發,學習氣氛變得非常活潑。
六、利用各種教學手段,創設情境,調動興趣
在教學中,依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特點,堅持情感教育即在教學中創設能激發學生情感,用吸引力的環境,把學生引入課文內容所描述的情境中,使學生在感情上受到震動,在潛
⑦ 如何培養對歷史學科的興趣
歷史是指對人類社會過去的事件和行動,以及對這些事件行為有系統的紀錄,詮釋和研究。它內容豐富,涉及社會各個領域: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是一門包羅萬象的人文學科。
一. 一、認識歷史科的作用,喚起學生學習興趣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這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皇帝李世民說的一句話,英國著名的政治家,作家培根也曾說:「讀史使人明智。」由此可見,學生學習歷史有很大的作用。從人類的歷史中,可以認識祖先的歷史,知曉民族的興衰,了解古今中外曾經發生的事件,吸取古代的經驗教訓,增長見識,認識社會,提高預見未來的悟性,陶冶一個人的情趣,提高一個人的素質修養,培養對自然、生命、祖國、和人類的責任感,使學生繼承和弘揚人類文明的優秀傳統,吸取歷史智慧,認同民族文化,具備開放的世界意識,養成積極向上和不斷進取的人生態度,讓學生真正學會做事,學會做人,為將來適應社會,解決社會問題奠定基礎。因此一定要使原來存在於學生頭腦中的歷史無用論思想徹底去掉,使他們自覺培養起對歷史的興趣。
二. 二、培養學生學習歷史興趣的方法
1. 1、 利用提問方法引起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歷史課程提問會對學生的大腦皮層產生刺激,一旦所提出的問題富有啟發性,就會引起學生鑽研教材,探討問題的興趣。比如在講「淝水之戰」前,教師可以在黑板上寫出「投鞭斷流」,「草木諧兵」,「風聲鶴唳」三個成語,然後提問:「同學們,這三個成語出自什麼歷史事件?其具體內容如何?」當教師提出這些問題後,往往會使學生的注意力處於一種高度集中的狀態,有的學生在相互討論,有的學生在獨立思考,使課堂教學秩序動中有靜,靜中有動,朝著解決問題的目標前進。當學生正確地回答了提問後,會產生一種獲得新知識的振奮和解決問題的愉快,從而激發學生繼續學習歷史的興趣。
2. 2、 利用對比方法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對比法就是用某些有共同聯系的史實來進行比較異同的方法。在歷史教學中適時,恰當地運用對比法,能使學生學得輕松,學得愉快,學得扎實,從而增強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也有效地提高學習的效率。比如上《武士領導的社會變革》這節課時,講到日本明治維新,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回憶一下中國歷史關於戊戌變法,然後比較日本的明治維新為什麼會取的成功,而中國的戊戌變法為什麼會失敗?他們兩者有什麼不同?通過這種比較,學生加深了對日本歷史的認識,鞏固了已有的舊知識,也就提高了學習歷史的興趣。
3. 3、 利用分析方法增強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在歷史教學中,教師要對歷史事件,歷史現象的各個方面進行具體的分析,使學生形成對歷史事件,歷史現象的總體認識。例如,在講秦末農民戰爭的歷史意義,首先就需要對戰爭過程進行具體分析:第一個提出了「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口號,號召人民為爭取生存而斗爭;第一次「斬木為兵,揭竿為旗」,把斗爭鋒芒直指秦朝統治者;起義軍隊伍由開始的900人,發展到幾十萬人;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農民政權——「張楚」政權;第一次推翻了封建王朝。然後得出「秦末農民戰爭,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戰爭;陳勝、吳廣的革命首創精神,在中國歷史上閃耀著永不磨滅的光輝」。 通過這種分析,使教材有限的知識進行系統的整理,建立整體完整的知識結構,揭示歷史發展的內在規律,幫助學生重構歷史,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4. 4、 利用音像資料增強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音像資料包括錄音帶,照片,錄像帶,光碟等等。在歷史教學中,有些內容可以重新利用音像手段,再現歷史現象產生的時間,地點,歷史背景及其過程,給學生以充分的感性認識。比如在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這一節的「開國大典」時,教師可以先簡單介紹一下開國大典的盛況,然後播放開國大典的音像資料:毛澤東和朱德兩位偉人一前一後,沿著天安門城樓西側的古磚梯道,最先登上了天安門城樓,當林伯渠宣布開會後,在國歌《義勇軍進行曲》的樂曲聲中,毛澤東庄嚴宣布:「同胞們,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這個洪亮的聲音震撼了北京城,震撼了全國,震撼了全世界,開創了中國各民族人民的新世紀。通過這些音像資料,再現了偉人的音容笑貌,這是最生動,最傳神,最真實的歷史,最能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對歷史事實的記憶。
5.5、 利用歷史故事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在中學歷史教學中,學生普遍認為歷史課是枯燥無趣的,不願意學習的課,學習起來就成為一些歷史事件的簡單機械的背誦,這樣就大大禁錮了歷史教學的豐富性和趣味性。如果在課堂上結合教學內容適當穿插一些歷史故事,歷史知識就會變得真實而生動,從而使歷史課變得趣味盎然。例如在上《藍色的地中海文明》這節課時,可以補充羅馬建城的傳說——「母狼乳嬰的故事」。 傳說古希臘特洛伊戰爭中的特洛伊英雄埃涅阿斯在特洛伊稱陷落後,來到了義大利中部一個叫作「拉丁」的地方居住下來。埃涅阿斯的後人在這里建了一座城市,並成為了這里的國王。當王位傳到努米托爾時發生了內訌,他的弟弟阿穆留斯篡奪了王位。為絕後患,阿穆留斯下令殺死了努米托爾的兒子,並強迫他的女兒西爾維婭去當祭司。依據規定,祭司是不能結婚的。西爾維婭違背了他的約束,與戰神瑪爾斯相愛生下了一對雙胞胎兒子。阿穆留斯得知此事,下令把這對雙胞胎投入台伯河溺死。兄弟倆被沖上了岸,被一隻母狼用奶水養活。此後,這對雙胞胎兄弟被路過的牧羊人收養,分別被取名為「羅慕路」和「勒莫」。兄弟倆長大後,重新奪回了王位,並在當初他們被遺棄的台伯河邊建了一座新城。但是兄弟二人在用誰的名字命名這座城市的問題上發生了爭吵,最後羅慕路殺死弟弟,並按照自己的意願舉行了城市奠基儀式:羅慕路把一對公牛和母牛套在犁上,趕著他們繞著帕拉丁山犁出了一道深溝,到預定開設城門的地方,羅慕路把犁頭抬起,城市的輪廓就這樣確定下來了。羅慕路用自己的名字命名這座城市為「羅馬」,羅馬由此立國。通過這種歷史故事的補充,可以營造「寓教於樂」的氛圍,讓學生在主動探索和充滿興趣的學習中獲得知識。
以上這些培養學習歷史興趣的方法,是我在多年歷史教學中的體會。然而教無定法,今後我將在這方面多做探索,更好的提高學生學習成績,更有效的促進學生身心全面和諧發展。
⑧ 如何培養歷史學科的興趣
看這篇論文
談歷史教學如何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增強自主學習能力
作者 彭中東
新課程改革的主題是強調學生的主體作用,突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探究能力的培養。如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是新課程改革以來許多教師一直在思考的問題,也是關繫到教改成功的關鍵。教學實踐證明,學習興趣是培養學習能力的最大動力。一位心理學家說過:學習最好的刺激是對所學教材的興趣。因而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是把自主學習引向深入的重要工作之一。實踐證明,只有學生感興趣的東西,他才樂意學,只有樂意學才有主動性。因而歷史學科要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一、巧設導語,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開頭是激發學生求知慾和學習興趣的關鍵,決定一節課的成敗。因此教師應特別注重新課導入的科學性和藝術性,要根據學生思想實際和教學內容,巧設教學情景渲染氣氛,使學生覺得聽課有意思,越聽越想聽,這樣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使之進入最佳求知慾的亢奮狀態,使他們懷有無限的期待和渴望投入到歷史學習當中去。如在講授《領先世界的科學技術》(七年級上冊)一課時我是這樣引入的:同學們,我們今天先來做個智力游戲,給你三根小棍,你能拼出一個比三大比四小的數嗎?有的同學已知道答案面帶微笑,有的同學則拿起筆在桌子上比畫,等到最後公布答案是「∏」時才恍然大悟。課堂氣氛被很好的調動起來,由此引出祖沖之,學生帶著濃厚的興趣參與到學習當中去。
二、構建和諧民主的課堂環境,促進學生的學習興趣 和諧民主的課堂環境最主要是師生關系的和諧民主。學生對歷史課是否感興趣與學習積極性常常體現在對教師的情感上。教師能夠創設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學生就能從情感上認同這個 教師。和諧民主的課堂環境中,學生的心態是開放的,主體性能得以凸現,個性得以張揚,創造性得到解放。在這樣的課堂中,學生的心靈是安全和舒適的,學生對學習是充滿樂趣的。而傳統的教學模式是師教生學,師講生聽,課堂上 教師講得「頭頭是道」,學生聽得「暈頭轉向」,可謂「你講你的道,我睡我的覺」。這種「一言堂」的方式極大地扼殺了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不僅使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難以調動和發揮,而且會使學生逆反心理,更談不上學習歷史的興趣了。因而歷史教師要善於創設和諧民主的教學氛圍,由學生充當教學活動的「主角」,讓課堂充滿和諧民主氣氛,變「一言堂」為「群言堂」,這樣使學生的心理需求驅使思想動機產生積極效應,使歷史課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學貴知疑,教貴設疑」。歷史學科是基礎性教育較強的一門學科,它所涉及的知識和內容包羅萬象,具有廣泛性、綜合性的特點和功能。它涉及到人類社會古往今來的各個時期,又涉及人類社會的各個領域。歷史教師應抓住這些有利條件提出和精心設計一些難易適度,並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思考的問題進行啟發誘導,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培養學生的餓自主學習能力。
在教學《匈奴的興起及與漢朝的和戰》時,先進行了這樣的描述:秦漢末年,中原長期戰亂,匈奴乘機奪取河套地區並繼續南下。西漢初年限於國力,對匈奴實行和親政策,漢朝每年還送給匈奴大量穀物和紡織品,並開放邊境市場。但匈奴仍然年年揮兵南下。然後提問:1.這對黃河流域的人民有什麼影響?2.為什麼當時漢朝不出兵反擊呢?3.什麼時候漢朝政府才具備了反擊的條件呢?這樣引起學生的內部認知沖突,學生的學習慾望被激發出來。學生積極的討論並發表自己的觀點,既掌握了知識又活躍了思維。所以說只有當學生對所學內容產生問題時,才能引起他們的思維積極性,精心巧妙的設疑,能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打開學生心靈之窗,從引發學習的興趣。
三、適當的利用歷史故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歷史學科不同於其它學科就在於它是有血有肉、內容豐富,趣味性又很強的學科。它包括一定的時間,一定的地點,一定的條件下人物的動態的事件的發展。因此它是有情節有過程的,是有善惡是非和喜怒哀樂的,歷史本身就含有構成故事的各種因素。初中歷史教材中涉及的史實往往只是梗概,如果教師只是照本宣科,一堂歷史課盡是大一、二、三,小1、2、3,只有條條框框,不見情節和過程,那麼學生會感到枯燥乏味。初中學生活潑好動,求知慾強,對新鮮事物尤為感興趣。根據這一特點,教師
應根據教材內容,將歷史知識糅入故事情節中,把史實故事化,在教學過程中巧妙地穿插一些與教材有關的典型短小有趣的故事,這樣會使課堂氣氛活躍,學生注意力集中,從而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最終將學生引入樂而往返的勝境。例如在講授《春秋五霸》時我插入了「老馬識途」、「退避三舍」和「卧薪嘗膽」等成語故事,講《百日維新》時,我穿插了「康有為如何擺脫慈禧太後追捕的」那段驚險刺激的歷史,學生學習興趣相當濃厚,從而輕松地掌握了這些內容。值得注意的是,運用歷史故事激發學生興趣,其目的是讓學生更好的掌握歷史知識。因此在歷史教學中歷史內容要忠於歷史的真實,不能隨意編制一些情節內容,以虛構和編造來換取學生的興趣。 四、聯系現實,貼近學生生活,深化學生學習的興趣 初中生知識范圍小,抽象思維能力較低,而歷史學科所講述的內容大多又離現實太遠,學生會覺得學歷史沒有用,不免會產生厭學情緒。事實上歷史與現實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歷史是凝固的現實,現實是流動的歷史。因此作為歷史教師,應及時捕捉歷史教學與現實的聯系的挈機,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如在介紹秦漢兩位名醫張仲景和華佗時,發現如果按教材的順序講授,可能比較乏味。為了既能讓學生了解兩位名醫的特色又在講課形式上出新,激起學生的興趣,我問:如果這兩位名醫開專家門診的話,我們應該找哪個醫生看什麼病?「專家門診」一詞一下子縮短了與歷史的距離,學生紛紛討論起來,積極舉手發言,起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再比如在講「造紙術的發明」時,我聯系現實生活,請一位學生背著許多竹片吃力地走進教室,使學生認識到:假如沒有發明紙的話,我們今天上學來將要有多麻煩,從而使學生理解當時紙產生的原因和意義。事實證明,一旦歷史與現實生活相聯系,學生的情緒馬上會高漲起來,興趣被激發,學習氣氛變得非常活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