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教育具有什麼樣的地位和作用
第一、傳遞功能。
人類文化有一個極其重要的特徵,那就是它只能學而知之,而不能通過遺傳的方式獲得。這就決定了人類文化從它產生的那天起就與人類教育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在人類早期先民那裡,與人類的社會生產和生活融合在一起的教育,通過口頭和行為傳授的形式,傳遞著原始的文化。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人類文化的豐富,特別是由於文字的出現,人類文化單純靠口頭和行為傳播的形式已不能勝任,人類社會有了專門傳授文化的機構的需要。這時,學校教育便產生了。教育傳遞著文化,使得新生一代能較為迅速、經濟、高效地佔有人類創造的文化財富。使一個人從毫無文化內容的「自然人」變成一個具有攝娶鑒賞、創造文化能力的「文化人」。如果人類文化不從上一代傳遞給下一代,那麼,人類文化的保存、積累與發展就將成為不可能。新的一代如果去重復他們的前輩所經歷的事,人類就不可能進化,就永遠只能停留在結繩記事、鑽木取火的蒙昧時代。就世代交替的整個人類而言,人類是文化的創造者,也是文化的承繼者。就其每一代人而言,人們首先是文化的承繼者,然後才是文化的創造者。「人們創造自己的歷史,但是他們並不是隨心所欲地創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承接下來的條件下創造。」〔1〕只有先佔有文化,然後才能創造文化。
第二、選擇功能。
教育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地培養人的過程。這一過程離不開確定的教育內容。而確定教育內容的過程,實際上就是選擇文化的過程。教育內容之所以需要「確定」,一是因為,隨著時代的發展,任何文化都包容著先進與落後、崇高與卑下、文雅與粗野的成份。而學校教育,作為一種有目的文化價值的引導工作,它需要擷取文化的精華編成教材,提供給受教育者適應社會生活發展變化需要的觀念、態度、價值、行為方式以及知識與技能;二是因為,作為教育對象的青少年其身心發展是有一定規律的,人們的認識能力、道德實踐能力的發展都有一個過程,教育內容的確定必須考慮這一點;另外,人腦容量的有限性與人類文化知識的無限廣闊性構成了一對矛盾,教育不可能把人類的全部文化知識在一定的時間內都傳給受教育者,這也就需要確定教育內容。學校教育對文化的選擇還可以通過對教師的選擇得以實現。因為「學校的真正性質和方向並不是由地方組織和良好願望決定,不由學生委員會的決議決定。也不由『教育大綱』等決定。而是由教學人員決定的」〔2〕。蔡元培先生任北京大學校長時,實行「學術自由」、「兼容並包」的辦學方針。因而,在當時的北大,既有講授馬克思主義的,也有宣傳資產階級學說的,還有鼓吹中國傳統儒家學說的。這實質上就是教師在利用教育對文化進行選擇。教育對文化的選擇,在多種文化觀念相沖突的歷史時期表現得尤為明顯和重要。如在我們今天的社會文化觀念中,除了占統治地位的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文化觀念外,還有封建主義的文化觀念,西方的文化觀念,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文化觀念。資本主義的文化觀念。傳播、傳遞什麼樣的文化觀念,我們教育的選擇功能的意義就更加重要和突出。
第三、創新功能。
教育不僅僅是傳遞固有的文化,而且要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變遷,在人類已有的舊文化中力求更新與創新。使之適應新的社會環境。人類為了自身的生存與發展也必須不斷地創造與更新文化。而人類正是通過教育,把已有的文化財富內化為受教育者個體的精神財富,培養、造就他們與文化發展相關的個性和創造力,從而使文化得以發展和更新。新的一代,通過教育,迅捷而有效地分享、佔有人類文化的精華,然後即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進行新的創造。因此,教育作為傳遞人類文化的手段。不僅具有保存文化的功能。同時也具有「文化繁殖」、發展——更新文化的功能。換言之,教育傳遞文化,實質上是一個「文化移植」、「文化增殖」、文化再生產的過程。而這個再生產過程。是一個擴大再生產,且具有經濟、高效、模仿和接受,而是一個不斷重組和建構的過程。人類學家格里庫里·貝特森在《思想生態學的步驟》一書中,強調了這樣一個觀點:「文化本身是復雜的,學習文化的過程也是復雜的,從某種意義上看,每一代人對他們自己的文化,而且重新結構自己的文化。」
急急急! 在線等。
教育對文化的促進作用有哪些
教育可以推動進步,但是中國教育很明顯這方面是個短板、因為古代的教育中注重禮的傳承所以中華更被稱作禮儀之邦,然而現在社會的教育多注重應試,只有接觸到更先進的東西,才能使你站得更高看得更遠。
不是有一句話說,我其實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了。
就是這個道理教育可以推動進步。
然而現今中國的教育制度很少有帶動同學動腦思維的內容,創新是進步的橋梁,孩子的禮儀道德很是落後,教育缺點之一。
教育可以擴寬人的眼界,人在接觸文化先進文化的同時,思想和行為會隨之改變,古代人講究禮儀,現在的動畫產業可以做個例子,孔家學派尤其重視禮教育對於文化的促進作用是很大的。
搞好教育有利於文化的傳承發展。
不得不提的是教育對於中華民族來說是很重要的,現在中國教育文化水平明顯跟不上經濟發展水平。
② 教育在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中有何地位和作用
1、教育的總體發展水平和方向,決定著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體水平和方向;科教競爭力和實力已成為國家綜合競爭力和實力的重要核心內容之一。
2、在知識經濟時代,教育本身就是產業,教育的發展將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巨大動力。
3、教育是社會主義民 主法制建設的重要前提,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的培養離不開教育,這就意味著,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要隨著教育的進步而發展。
教育的環境可以分為:政治環境、家庭環境、學校環境、社會環境、生態環境。
教育的目標可以理解為,自謀求個人的生存技能開始,到謀求國家利益、民族利益、人類命運持續科學化、幸福安全的高科技,用以造福人類,沒有止境!
科學的教育是立體的,它分為4個層面: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和自我教育。
教育的主要功能是:
(1)教育的最首要功能是促進個體發展,包括個體的社會化和個性化;
(2)教育的最基礎功能是影響社會人才體系的變化以及經濟發展。現代社會重教育的經濟功能主要包括:為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提供良好的背景;提高受教育者的潛在勞動能力;形成適應現代經濟生活的觀念態度和行為方式;
(3)教育的社會功能是為國家的發展培養人才,服務於國家的政治、經濟發展。
(4)教育的最深遠功能是影響文化發展,教育不僅要傳遞文化,還要滿足文化本身延續和更新的要求。
③ 教育在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育是一個民族最根本的事業,實現四個現代化要靠知識、靠人才。政策上的失誤易糾正過來,而知識不是立即就能得到的,人才也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培養出來,所以必須緊抓教育。從長遠觀點看,教育是國家發展的大計,因為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離不開科技,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技發展又依賴全民族科學文化水平的提高。鄧小平曾指出:「抓科技必須同時抓教育"(1)教育是現代化建設的戰略基礎,必須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他再三指出:「四個現代化,關鍵是科學技術現代化」(2)「科學技術人才的培養,基礎在教育」(3)要實現現代化,關鍵是科學技術要能上去。發展科學技術,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講不能實現現代化,必須有知識,有人才。教育問題甚至關繫到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全局和社會主義的歷史命運。(4)經濟發展必須依靠科技和教育。
④ 教育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麼
作用:教育是人類傳播知識的橋梁,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教育發揮著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的作用。一方面教育的和諧發展是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礎,另一方面社會的全面和諧又為教育的和諧發展提供有力的支撐。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偉大進程中,教育不僅要培養一大批拔尖創新人才、數以千萬計的高級專門人才,也要培
養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和規模宏大的高技能人才隊伍,這樣才能適應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形成教育事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和諧局面。
構建和諧教育,就是要堅持用改革的辦法和發展的思路解決前進中的矛盾和問題,在教育發展目標上必須做出理性而現實的選擇。現階段,教育發展和改革的任務都很繁重,要逐步解決存在的矛盾和問題,要認真處理好普及與提高、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數量與質量、發展與改革等幾個重要關系,這樣教育才能較好地適應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
地位:教育是社會發展不可或缺的、極為重要的因素。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然以積極健康的文化為重要特徵,而嶄新的和諧社會的文化必然是建立在傳統文化基礎之上的。化民成俗是教育的基本功能,傳承和創新文化是教育的重要使命,教育註定要為形成和諧社會的嶄新文化發揮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