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正定隆興寺有多少年歷史

正定隆興寺有多少年歷史

發布時間:2022-12-21 22:44:48

⑴ 正定隆興寺簡介 關於隆興寺簡介

1、隆興寺,別名大佛寺,位於河北省石家莊市正定縣城東門里街,原是東晉十六國時期後燕慕容熙的龍騰苑,公元586年(隋文帝開皇六年)在苑內改建寺院,時稱龍藏寺,唐朝改為龍興寺,清朝改為隆興寺;是中國國內保存時代較早、規模較大而又保存完整的佛教寺院之一。

2、寺院佔地面積82500平方米,大小殿宇十餘座,分布在南北中軸線及其兩側,高低錯落,主次分明,是研究宋代佛教寺院建築布局的重要實例。

3、隆興寺核定為中國AAAA級旅遊景區、全國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十大名寺之一。

4、2020年2月,為了致敬奮戰在防控一線的廣大醫務工作者們,隆興寺景區自恢復運營之日起至2020年12月31日,對全國持有醫師證、護士證的醫務工作者實行免費游覽。

⑵ 佛國勝境,華北巨剎—正定隆興寺

河北正定 歷史 悠久,有1600多年的建城史。自北魏至清末1500多年間,是郡、州、路、府治所。正定城內有「九樓四塔八大寺,二十四座金牌坊」,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就有十處,密集程度在全國縣城中首屈一指。


正定和很多北方小城比,格外干凈整潔,還點綴著許多綠地和花園,這應該是近年規劃妥善的功勞。作為京畿重地的河北,確實需要這樣一座優美的古城作為名片。本來想一篇文章介紹正定各個景點,但發現那樣過於草率,也背離寫作的初衷,所以先詳細介紹隆興寺,下一篇再介紹城中四塔和繪滿壁畫的毗盧寺。


古寺千年


隆興寺始建於隋開皇六年(586年)隋稱龍藏寺,唐改額龍興寺,是我國現存時代較早、規模較大而又保存較完整的一座著名的佛教寺院。北宋開寶二年(969年),宋太祖趙匡胤敕令於龍興寺鑄大悲菩薩金身,並蓋大悲寶閣。開寶四年興工,至八年落成,並以此為主體,採用中軸線布局大興擴建,形成了南北縱深、規模宏大、氣勢磅礴的宋代建築群。



寺院於元、明、清又經歷擴建和重修,並於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在西側增建帝王行宮,形成東為僧舍,中為佛事活動場所,西為行宮三路並舉的建築格局,寺院達到鼎盛時期。


至清末,西路的行宮被天主教會侵佔(現華北大學舊址),中、東兩路建築也是殿閣傾頹。至梁思成初訪正定的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大悲閣已經損壞到不可收拾的地步。但所謂「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寺廟在修葺後依舊美輪美奐,還有六處文物堪稱全國之最。


1961年,隆興寺成為國務院公布的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幸運地逃過文革劫難。


藝臻極品 — 摩尼殿


摩尼殿始建於北宋皇祐四年(1052年),主體建築是一座進深七間、面闊七間的正方形殿堂。建築長33.32米,寬27.08米,總面積約為1400平方米。大殿屬抬梁式木結構,四面殿身正中各有一山花向前的歇山式抱廈,使平面成十字形。




摩尼殿正門處擺放著一件北宋佛缽,外側缽身陽刻葯師佛及十二葯叉大將圖像。佛像和護法共用一個蓮花台。介紹牌寫這是石香爐,但此缽更可能是葯師缽。修葯師法時,將此缽盛滿凈水,供於葯師佛像前或者葯師壇城之中,持咒修法。此後,缽中之水被當作吉祥的象徵分予信眾。



摩尼殿檐下斗拱宏大,分布疏朗。殿里的幾十根木柱都是從宋代保存至今,絕無替換痕跡。四面抱廈有門窗,僅有栱眼壁略通光線,故殿內採光欠佳。當然,這種昏暗也營造了神聖幽深的氛圍,讓人不敢高聲言語。





梁思成曾四次探訪摩尼殿,可見這棟建築的重要性:


第一次考察摩尼殿在1933年4月,時任營造學社法式部主任的梁思成,慕名來到正定,他對隆興寺摩尼殿十字形平面建築格局、四面各出一歇山式抱廈驚嘆不已,稱「只在宋畫里見過」;「與《營造法式》完全相同的斗拱,和許多許多精美的構造,使我們高興到發狂」。


梁思成1933年繪制的摩尼殿結構草圖


第二次考察在同年11月,他攜林徽因一同詳細地校正了舊時圖物,並做了細致測量,稱摩尼殿「重疊雄偉,可以算是藝臻極品,而在中國建築里也是別開生面」。在以後的著述和教學中,梁先生將摩尼殿作為實物中罕見珍例,列入《歷代木構殿堂外觀演變圖》,使這一生動典範永載建築史。


梁思成繪歷代木構殿堂外觀演變圖,右上角為摩尼殿。


第三次考察是在1952年,出任清華大學土木建築系主任的梁思成,專門利用暑假帶學生來到正定,不顧酷暑,歷時一個多月,繪制摩尼殿整個建築結構。


第四次探訪是在1963年,由於摩尼殿的建築年代, 歷史 文獻均無記載,梁思成根據建築形制反復深思後提出,摩尼殿可能建於宋仁宗年間1050年左右。梁當時的判斷與落架大修時發現的多處墨書題記正相吻合——摩尼殿始建於公元1052年。


摩尼殿集多種藝術於一身。殿內佛壇上,供奉五尊金裝彩塑佛像。正中為釋迦牟尼佛坐像,庄嚴凝重,睿智脫俗。左側站立弟子迦葉,雙手抱拳,老誠持重。右側站立弟子阿難,雙手合十,聰慧虔誠,顯示了宋代匠師的高超技藝。




殿內各壁還滿布以佛教故事為題材的壁畫,壁畫原面積應為388.64平方米,現存335.06平方米,多為明代繪制,色彩絢麗,結構嚴謹,線條流暢,堪稱上乘之作。



1977年至1980年,摩尼殿進行了落架大修。隨著大殿牆體的拆除、重砌,檐牆牆體內壁的壁畫也經歷了揭取、修復和原位歸安。


揭取時,在事先測量設計和盡量不損壞畫面的前提下,將壁畫分為65塊。現摩尼殿抱廈及檐牆所存壁畫仍可見鋸割及修復的痕跡。



倒座觀音


殿內最震撼人心的是內槽背壁後的五彩懸山,其中的倒坐觀音被魯迅稱為「東方美神」。在北京魯迅故居內的書案上,也陳列著一張魯迅在山本照相館購買的倒坐觀音照片。


有資料寫此像重塑於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依據是摩尼殿內一段碑文。但正定文保所認為其是宋代原塑,只是在後世修補殘損的過程中,改變了不少。無論如何,這尊雕塑還是保留了宋代韻味。



倒座觀音塑像高3.4米,比例勻稱,姿態優雅端莊,具有溫文的女性風姿。她一改以往端坐蓮台,手持凈瓶的形象,閑逸自若踞坐懸山正中。她左足踏蓮,右腿踞起,兩手抱膝,身體稍向前傾斜,右手繞膝輕撫左手腕部。這尊觀音體現了佛教的人性化,尤其是修之前,眼神微微向下,恰與禮佛者仰視時形成感情上的交流。



觀音表情的變化在解放前似乎就已經發生,在1940年左右拍攝的舊照中,觀音塑像已經被改變了眉目,眼神不再低垂。菩薩睜眼,或許是苦難時期民眾的心理訴求?



和40年左右的舊照對比,我發現觀音踏足的蓮花已被魔改。原塑花型飽滿碩大,有自然主義的生氣,但被改後蓮花則僵硬扁平。褲腿部分也能反映工匠技術的優劣,原本柔順的織物輪廓,變成了一灘黃泥。古典之美的消亡,看細節就知道了。


平日里,五彩懸山不讓遊客拍照,旁邊還有專人看守。但我去的時候,恰逢一個紀錄片劇組(聽說是冬奧會宣傳)在拍攝,旁邊甚至還架上了兩個LED燈。我感覺自己實在是太幸運了,當天拍照彷彿拿了許可證,體驗極佳。






轉輪藏閣


轉輪藏閣建於北宋,高二層,面闊3間,進深6架椽(3間),歇山頂。轉輪藏殿不僅本身就是一座結構被梁思成先生贊不絕口的珍稀北宋樓閣式建築,更難得的是殿內還保留了北宋的轉輪藏。



梁思成所繪的轉輪藏閣平面及斷面圖


「轉輪藏是一個中有立軸的八角形旋轉書架,為此類構造中一個罕見的實例。它的外形如一座重檐亭子,建築構件的處理極為精緻。下檐八角形,上檐圓形,兩檐都採用了復雜的斗拱。由於這項小木作嚴格遵循了《營造法式》中的規定,所以是宋代構造的一個極有價值的實例。」

——《圖像中國建築史》梁思成


轉輪藏中設有經屜,可以存放佛經,推之可轉動。取佛教「法輪常轉,自動不息」之意,喻佛法猶如輪子輾轉相傳,永不停息。佛教中亦有推其旋轉與誦讀經文同功之說。這種建築形制國內保存下來的甚少,隆興寺轉輪藏閣內的宋代轉輪藏,為中國現存最早。




轉輪藏中設有經屜,可以存放佛經,推之可轉動。取佛教「法輪常轉,自動不息」之意,喻佛法猶如輪子輾轉相傳,永不停息。佛教中亦有推其旋轉與誦讀經文同功之說。這種建築形制國內保存下來的甚少,隆興寺轉輪藏閣內的宋代轉輪藏,為中國現存最早。




從日本學者關野貞在20世紀初考察隆興寺所拍下的照片可以看出,當時轉輪藏的保存得還是相對完好的,而10年後,梁思成考察隆興寺時,轉輪藏柱子的纏龍、勾欄都已經不知所蹤。動盪年代,凡是能移動的珍寶古董皆如魚肉,留下骨架已經是刀下留情。




慈氏閣


慈氏閣與轉輪藏殿對稱,外觀極為相似,高二層,面闊3間,進深6架椽(3間),歇山頂,也為隆興寺內僅存的三座宋代建築之一。




慈氏閣檐柱採用了「永定柱」造法,即在檐柱外附一柱,以增強支撐力。這種做法在唐以前使用較多,宋代逐漸被淘汰了,而慈氏閣的永定柱是僅存的實例。


梁思成繪制的慈氏閣平面及斷面圖


慈氏閣內彌勒菩薩雕像身軀偉岸,雙足開立於兩朵青蓮上,高7.3米,相傳是用五台山的一根獨木雕刻而成。雖不及承德普寧寺的木質觀音菩薩和北京雍和宮彌勒木像大,但雕制時間卻比二者早了六百多年。





大悲閣


大悲閣為隆興寺主體建築,始建於北宋開寶四年(公元971年)。現存大悲閣為1997年至1999年依照宋代《營造法式》重修,高33米,是繼西藏布達拉宮後我國修繕的最大單體建築。




自清朝末葉後,寺廟失修,至民國初年,樓閣上部坍塌,銅鑄大佛無以遮羞,任憑風吹雨淋。



1933年,寺院住持純三採取權宜之計,在閣內古須彌座上砌起了一個十丈多高的佛龕以保護佛像。



1944年,在民國政府的援助下,大悲閣落架重修,但受當時條件限制,重修後的大悲閣不僅平面縮小三分之一,還拆毀了兩側樓閣,造成了一處國寶的覆滅。


消失的壁塑


大悲閣內東、西、北壁本皆為佛教題材壁塑。北壁滿塑一尺高的小佛像,東、西皆分為三區,壁塑佛、菩薩、羅漢、天王和山水、塔閣等。20世紀20 30年代,東牆壁塑保存尚好,其中尤以南始第一區保存完整。


此行以下引用 歷史 圖片皆出自《中國文化史跡》,常盤大定、關野貞合著。



梁思成認為大悲閣壁塑在美術史上雖不及唐代楊惠之的壁塑,但「宋塑壁遺物以正定龍興寺為重要」。他對這些壁塑的命運倍感擔憂:「這些塑壁的前途的確是我們不宜忽略的一件要事。」 遺憾的是,梁先生的擔心最終變成了事實,1944年大悲閣落架重修時,未對這一堂不可多得的壁塑進行保護,致使其毀壞無遺。



除上述整面壁塑外,大悲閣內槽東扇面牆外壁山石狀牆面之一隅,浮塑一尊飾火焰紋頭光的觀音菩薩半結跏像,在的山石中十分引人注目。觀音盤右腿,左腿下垂,自然閑適地坐於蓮座上。其面相端嚴,雙目俯視,整體比例適度,塑工精良,被視為宋代雕塑之傑作,同樣不存。



古代最大銅佛


所幸大佛寺中大佛猶在,大悲閣內供奉千手千眼觀音,系北宋開寶四年(971年)宋太祖敕令鑄造,高19.2米,立於2.2米高的須彌石台上,是中國最高的古代銅造像。當時採用自下而上分段續接的方法,共分了7段才將整座大佛鑄造完工。為造此像,趙匡胤從開封國庫中調撥了120噸銅,相當於北宋一年銅產量的十分之一。




像下須彌座同樣不容忽視,甚至在當時比大佛更得梁思成的贊賞。石雕皆為北宋原作,金剛力士、歌舞伎樂、妙音鳥等形象環繞,異彩紛呈。



為顯示力士雄健有力的特點和所承之物的沉重程度,他們被刻畫為身軀被壓彎的形象,雙臂支撐在雙腿上,肩、臂肌肉突起,神情威猛。






大悲閣後還有一棵古槐樹,距今已生存了一千三百餘年,為正定古樹中最長者,因此又叫壽槐。槐樹主幹高約25米,胸徑接近3米,雖經歷了漫長歲月,依然枝繁葉茂。



隋碑與明佛


隆興寺內龍藏寺碑被譽為隋碑之冠,隋代楷書之首,在中國書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響。龍藏寺碑通高3.15米,寬0.90米,厚0.29米。碑文楷書30行,行50字,共1500餘字。碑為龜趺,碑額呈半圓形,浮雕六龍相交,造型別致,具有隋唐蟠龍的古樸風格。




毗盧殿原是正定八大寺之一崇因寺的主殿,始建於明萬曆年間(1573—1620年),重檐歇山頂,覆以青瓦,綠琉璃瓦剪邊。1959年因寺院殘破,為便於保護將其遷建於隆興寺內。


毗盧殿內供奉有明鑄銅質毗盧佛像。「毗盧」是梵文,意為「光明遍照」。這尊毗盧佛高6.72米,整體似塔形,石須座上的銅象由三層蓮座、三層佛象摞置而成。三層蓮座周身鑄刻1000尊形態各異的小佛,每層蓮座之上端坐四尊頭戴五佛冠的毗盧佛,通體共有佛象1072尊,構思奇特,造型優美,人稱「千佛墩」,為國內珍品。





文物療養院


寺廟的主體建築之外,還有大片區域用作文物的保存,很多石像、石碑也從周邊遷移至龍騰苑。堆放文物的方式產生了廢墟遺址的效果,更顯得世事無常,令人感嘆。





龍騰苑內有57尊石造像擺在一起,分為台座上和平地上兩部分,台座上三尊站立佛像並非正定文物,而是元氏縣開元寺遺物,1965年遷址此處。佛像為漢白玉雕刻,主尊為釋迦牟尼佛。須彌座上飾供養人、雙獅、神王等,內容豐富,刻工精良。兩側的二比丘為明代所刻。




54尊坐像上的銘文顯示他們的鑄造時間為明萬曆七年至十二年(公元1579-1584年),捐造者多為地方信士,原安放於隆興寺大覺六師殿,民國初年殿毀,石像移存於此。這些石造像均被人為搗毀了頭顱,往好處想,「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大概如此。





我去過的寺廟中,屬隆興寺藝術品味最高, 歷史 氛圍最濃,參觀時我甚至產生了一些失落——中國這樣完好的唐宋遼金寺院過於珍貴。雖然寺廟之間沒什麼好比的,但還是預感自己在看到比例失調的仿古建築,僵硬粗糙的現代佛像時,會發出孟子「觀於海者難為水」的感嘆。


「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年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宋朝是中華文化的巔峰。之後歷朝歷代,人性被逐步禁錮,藝術走向僵化和保守。唐風宋韻,珍貴之處不僅在於它們時間久遠,更在於其中蘊含這個民族被遺忘、被壓抑的天性。

⑶ 正定大佛寺簡介

河北正定隆興寺(大佛寺)隆興寺,位於河北正定縣城東門里街。
隆興寺是中國現存時代較早、布局較為完整的大型寺院,原來是十六國時期後燕慕容熙的龍騰苑,隋文帝開皇六年(586年)在苑內改建寺院,初名龍藏寺。宋初開寶四年(971年)宋太祖趙匡胤敕命擴建,改名為龍興寺。清康熙、乾隆年間兩次增建,並改名為隆興寺,因寺內供奉著一尊巨大的銅鑄菩薩,因此又俗稱大佛寺,河北民間有「滄州獅子定州塔,正定府的大菩薩」之說。
寺院佔地約5萬平方米,平面呈長方形,布局和建築保留了宋代的建築風格,主體建築都分布在南北中軸線及其兩側,依次為天王殿、大覺六師殿(今存遺址)、摩尼殿、戒壇、慈氏閣、轉輪藏閣、御碑亭、大悲閣、彌陀殿等。
隆興寺因為創建年代久遠,寺內碑碣林立,最珍貴的一件當推龍藏寺碑,為隋開皇六年(586年)恆州刺史王孝?ト敖敝菽謔渴?萬餘人修建龍藏寺後所立,書法??勁有力,上承南北朝書法藝術的遺風,下開盛唐諸家書法之先河,在中國書法藝術史上佔有重要地位,清末著名學者康有為稱贊曰;「此六朝集成之碑,非獨為隋碑第一也。」

⑷ 世界古建築的孤例——隆興寺

「世界古建的孤例」宋代摩尼殿和「東方美神」倒座觀音

摩尼殿牆壁上布滿壁畫,故事連貫,精彩紛呈

大悲閣內富有宋代藝術風格的銅鑄千手觀音



時代:宋

地址:河北省正定縣城東隅



中國十大名寺之一的隆興寺,始建於隋代開皇六年(586年),當時叫龍藏寺 。唐朝改名為龍興寺。北宋開寶四年(971年)宋太祖下旨在寺內建大悲閣,鑄造高度超過21米的千手觀音銅像。從此,龍興寺香火鼎盛不衰。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皇帝賜額「隆興寺」。





這尊令寺廟興隆的千手觀音銅像,又叫大銅佛或大悲菩薩。銅佛矗立在2.2米高的石須彌座上,通高近22米,是我國早期銅像中最高者之一。大銅佛鑄有42臂 ,其姿勢各不相同,所執法器也各異。或曲或垂,或抱或伸,或持日托月,或持蓮握珠,或仗劍使鉞。遠看,猶如奇特的翅膀。大銅佛神態自若,恬靜端莊。全身頎長,比例勻稱,衣衿流暢,富有宋代藝術風格。可惜的是,清末,大佛手臂除正面合掌兩臂外,其餘均換成木臂。





與這尊千手觀音銅像齊名的是位於佛壇後壁懸塑的 倒座觀音像 ,被魯迅先生譽為 「東方美神」 。這尊觀音頭戴寶冠,肩披瓔珞飄帶,胸臂裸露,圓潤豐滿,一足踏蓮,一足踞起,雙手撫膝,細眉之下,雙目俯視,神態安詳,姿態端莊優雅,是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





寺內獨特建築,當推摩尼殿。其平面呈十字形,正殿七間,進深七間,重檐九脊歇山頂,布瓦心,綠琉璃瓦剪邊。四面各出抱廈,以山花向外,建築主體富於變化,主次分明,形制頗為奇特, 古建專家梁思成將這座殿稱為「世界古建的孤例」 。大殿雄偉壯觀,又不失矯健優美。殿脊、飛檐曲線如波,自然流暢;四角微翹,如鳥振翅欲飛。大殿和抱廈內的牆壁上布滿壁畫,以佛教故事為題材,畫面精緻,故事連貫,精彩紛呈。






有著一千四百多年 歷史 的名寺,卻不設山門,天王殿下設拱券大門,上覆琉璃碧瓦,與過街照壁相對,中間通三路石拱橋。兩旁八字影壁也是紅牆綠琉璃頂,門前雄踞石獅,古剎的庄嚴氣氛撲面而來。隆興寺的布局嚴謹而規整,在6萬2千平方米的寺院內,主體建築呈南北向排列於中軸線上,兩側對稱分布著碑亭和閣堂,主從分明,錯落有致,是今人研究宋代佛寺布局風格的寶貴實例。



⑸ 快樂暢游,駕駛長安CS75 PLUS游京外第一名剎正定隆興寺

截止目前,國內疫情形勢持續向好,重點是外防境外輸入病例。石家莊目前跟全國一樣形勢大好,可以走出家門,開上車去附近轉轉了,但上班還是要測體溫、戴口罩,畢竟我們距離京津比較近,大意不得。我也開始整理一下前一陣的照片,把一月份與車友們赴正定隆興寺旅遊的帖子分享給大家。二月份整個疫情期間,我們響應黨中央號召,人宅家抗疫,車也宅院,都經歷了令人煎熬的一段時間。疫情之前,我幾乎每周六日都開著我的長安CS75PLUS出遊,這款車屬於緊湊型SUV,但車內比較寬敞,特別是後備箱比較大,適合長途旅行,能放比較多的物品。長安CS75PLUS的智能語音我是最喜歡的,可以幫著我導航、調控車內溫度、點歌等等用途,真是用起來特別方便。長安CS75PLUS我買的是1.5T尊貴版的,178馬力也足夠用,比較節能,低油耗也特別適宜普通家庭用車。長安CS75PLUS在高速上還有停走式自適應功能,這使得開車變得更為簡單和舒適了。長安CS75PLUS有一個大天窗也是我特別喜歡的,使車里亮亮堂堂。總之這款車我是感覺買著了,性價比高。隆興寺始建於隋開皇六年(公元586年),初名龍藏寺,唐朝時改為龍興寺。宋開寶四年(公元971年),奉宋太祖趙匡胤之名,擴建龍興寺,修建大悲閣,並鑄造起21.3米高的千手千眼銅觀音像,一組宋代建築從此拔地而起。金、元、明均進行過修葺和增建。清康熙、乾隆年間曾兩次重修,並在兩側建了帝王行宮。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重修後,改名「隆興寺」。隆興寺是全國十大名寺之一,其主體建築大悲閣和閣內的銅鑄菩薩,是隆興寺的心臟和象徵。1997年至1999年,經過三年的維修,大悲閣恢復了宋代風貌。修復後的大悲閣,高35.5米,三檐四梯,閣內有供遊客上下的樓層,從任何一層都可仔細地觀佛。大悲閣兩側的御書樓和集慶閣也進行了精心修建,如今三閣並立,巍峨壯觀。

美女在這里留影,我也趁機拍一張,效果還不錯,真是賺著了。

大佛寺內還有康熙和乾隆的兩座碑亭,著名的龍藏寺碑也藏在這里,由於時間關系我就不一一介紹了,也希望您有機會能夠光臨這里再詳細參觀吧!不足之處,請大家多留寶貴意見,感謝您的分享和評論!

⑹ 隆興寺始建於哪個朝代

隆興寺位於石家莊市正定縣城東門里街,是國內現存時代較早、規模較大而又保存完整的佛教寺院之一。

原來是十六國時期後燕慕容熙的龍騰苑,隋文帝開皇六年(586年)在苑內改建寺院,初名龍藏寺。唐改額龍興寺。宋開寶四年(公元971)年,奉宋太祖趙匡胤之命,擴建龍興寺,修建大悲閣,並鑄造起七丈三尺高的千手千眼銅觀音像,因此又俗稱大佛寺,河北民間有「滄州獅子定州塔,正定府的大菩薩」之說。 由此一組宋代建築拔地而起,主體採用中軸線布局大興擴建,形成了一個南北縱深規模宏大、氣勢磅礴的建築群。由此,龍興寺遂躍為「河朔名寺」而倍受歷代封建皇室的重視。歷代帝王曾多次到此巡境幸駐蹕,上香禮佛,題詩書匾,刻碑立石。可見當年這里晨鍾暮鼓,鍾磬齊鳴,香煙繚繞,「南無」聲聲的歷史盛況。

元代曾多次賜金重修,並賜田畝、經卷、長明燈錢資助寺院的經濟和佛事,致使龍興寺僧徒增多,規制完善,日臻隆盛。著名高僧膽巴曾一度住持隆興寺,並施白金千兩重修大覺六師殿。明萬曆年間敕修寺內主要建築和佛像。清朝康、乾二帝出巡曾多次與此住架,拈香禮佛,以祈皇圖永固。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至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年)至四十六年(公元1781年)兩度奉敕大修,並於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在西側增建帝王行宮,形成了東為僧徒起居之處、中為佛事活動場所、西為行宮三路並舉的建築格局,達到了鼎盛時期。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賜額「隆興寺」,並被譽為「海內寶剎第一名區」清朝末葉至民國年間,政治腐敗,經濟凋敝,戰爭頻仍,隆興寺也隨之頹敗。清咸豐八年(公元1858年),西路行宮被天主教堂侵佔,中、東兩路建築也是殿閣傾圮,僧堂損漏。寺院游僧日少,門庭冷落。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隆興寺受到了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視和科學保護。1961年由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自1953年成立專門文物保管機構至今,國家屢撥巨款對寺院進行修葺和擴建,使古剎逐漸恢復其盛世風貌。正定是一座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位於河北省省會石家莊北15公里的地方。西望太行山,南臨滹沱河,素有「燕南古都,京畿屏障」之譽。京廣鐵路、京深高速公路分別從縣城東西兩側穿過。城內現存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4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7處。隆興寺是國務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坐落在正定縣城東隅。

隆興寺現有面積85200平方米,平面呈長方形,布局和建築保留了宋代的建築風格,主要建築分布在南北中軸線及其兩側。 南面迎門為一座高大的一字琉璃照壁,自三路單孔石橋向北依次為天王殿、天覺六師殿(遺址)、摩尼殿、牌樓門戒壇、慈氏閣、轉輪藏閣、康熙乾隆二御碑亭、大悲閣、御書樓和集慶閣、彌陀殿、龍泵牛亭、中軸線末端為1959年正定城內崇因寺遷來的毗盧殿。院落南北縱深,重疊有序,殿閣高低錯落 ,主次分明,是研究宋代佛教寺院建築布局的重要實例。 隆興寺因為創建年代久遠,寺內碑碣林立,最珍貴的一件當推龍藏寺碑,為隋開皇六年(586年)恆州刺史鄂國公為國勸造龍藏寺碑,碑身楷書30行,行50字。碑文記述了恆州刺史王孝(單人加零)奉命勸獎州內士庶萬餘人修建龍藏寺的經過。書法蒼勁有力,上承南北朝書法藝術的遺風,下開盛唐諸家書法之先河,在中國書法藝術史上佔有重要地位,清末著名學者康有為稱贊曰;「此六朝集成之碑,非獨為隋碑第一也。」

大悲閣是隆興寺的主體建築,五檐三層,高33米。閣內正矗立著高大銅佛鑄像,這就是名聞遐邇的正定大菩薩。北宋開寶四年奉采太祖趙匡胤之命修鑄的高21.3米的銅質千手觀音像。與滄州獅子、定州塔、趙州大石橋並稱為"河北四寶"。 大悲閣內千手觀音鑄造於北宋開寶四年(971),其下須彌座當為銅像鑄成後砌築。此須彌座平面呈「了一『」形,全長30.49米。其中正前面長12.52米,東側面長5.54米,西側面長5.36米,東翼長3.62米,西翼長3.45米。由上枋、上梟、束腰、下梟、下枋、圭腳組成,高2.23米。其上依位置和內容的不同,採用淺浮雕、高浮雕、圓雕和透雕多種技法,將整體表現得既華美多變又嚴謹勻稱,有42臂分別執日、月、凈瓶、寶杖、寶鏡、金剛杵等法器。面部情端祥恬靜,仁慈莊重。達到了瞻之彌高、仰之益恭的藝術效果。大佛始鑄於北宋開寶四年(971 年),有三千匠役投身這項工程。

由於佛像超高,所以採取自下而上,分段接續鑄造。第一段鑄蓮花座,第二段澆至膝部,第七段澆鑄至頂部。工程浩大,工序復雜,比承德外八廟普寧寺大乘之閣的觀音木雕像難度要高得多。它是北京周邊地區4尊大佛之一,即北京雍和宮大佛、天津薊縣獨樂寺大佛、承德普寧寺大佛。寺內盡端的毗佛殿,創建於明代。殿內有銅鑄的毗盧佛像,設計精巧,造型奇特,是國內孤例。佛像整體分三層蓮座,每層四尊銅像,各向一方,相背坐於蓮座中央。蓮座的第一蓮瓣上刻一小佛,共計大小佛像1072尊。

魯迅譽為東方美神的觀音彩塑。摩尼殿北側一座五彩懸塑的主體塑像,乍看之下,它最吸引人的便是蹺起二郎腿的姿勢。 它的眼睛往下朝我們看,只微露笑意,似乎不為人來人往所動,一派閑適自若、怡然自得的寫意樣子。塑像高有3.4米,但是離地也有三四米,因此看來也就和真人一般大小。「根據碑文記載,這像是在明朝嘉靖年間重塑,距今也近500年。秦先生指出,梁啟超的兒子梁思成,一位中國著名的古建築專家,曾於1933年把它拍成照片送給魯迅。「魯迅先生視它為珍寶,贊美它為東方美神,還一直把照片放在書桌上,今天在北京的魯迅故居仍然陳列著。」

這魯迅眼裡的「東方美神」,是否就稱得上是中國最美的觀音,似乎不容易有定論,但是它確實讓人對菩薩塑像的感覺有了改觀。看它頭戴寶冠,項飾瓔珞,帔巾自肩下垂,身著紅色長裙,打扮確實不像凡人。然而見它右腿屈起擱在左腿,右手搭於左腕抱住右膝,頭微右側,身略前傾,卻又與凡人姿態無異。

⑺ 隆興寺的歷史由來是什麼

隆興寺位於河北省石家莊市正定縣城內。據文獻資料記載,始建於隋代開皇二年(586),當時叫龍藏寺,規模不大。到了北宋初年,改名為龍興寺,宋太祖趙匡胤於開寶四年(971),因城西大悲寺的銅佛被毀,敕名在龍興寺內,另鑄觀音像一尊。因此,大興土木,營建寺廟。清代康熙年間,龍興寺改名為隆興寺。

⑻ 正定大佛寺是哪年建的

正定大佛寺是哪年建的?

始建於隋開皇六年(586年),原名「龍藏寺」。宋初,太祖趙匡胤敕令在龍藏寺內鑄造銅佛,並蓋大悲閣,遂大興土,以大悲閣為主體的一組宋代建築先後告成。到了清康熙、乾隆年間,又兩次大規模維修和增建,寺院發展到鼎盛時期。

簡要介紹

隆興寺位於距離石家莊15公里的河北省正定縣 城內,始建於隋朝,時稱「龍藏寺」,唐朝改名為" 龍興寺",至宋朝時落成為規模宏大的建築群,之後歷經多次修葺,直至清朝康熙年間,形成了東、中、西三路並舉的建築格局,規制日益完善,達到鼎盛時期。

隆興寺隆興寺佔地面積為85200平方米,坐北面南,建國後,多次撥款修葺,仍按三路建制,正門(南門)外為一座高大的琉璃照壁,寺內建築主要有天王殿、天覺六師殿(遺址)、摩尼殿、牌樓門戒壇、慈氏閣、轉輪藏閣、康熙乾隆二御碑亭、大悲閣、御書樓和集慶閣、彌陀殿、龍泵牛亭,以及從崇因寺前來的毗盧殿等,其中天王殿、摩尼殿、轉輪藏閣、慈氏閣是寺內保存最為完整的四座宋代結構風格的殿宇,尤以摩尼殿的價值最高,摩尼殿建於1.2米的台基之上,為重檐歇山頂 式,面寬和進深均為七間,平面布局為十字形,外觀重疊雄偉,古勁庄嚴。

隆興寺大悲閣內的銅鑄千手觀音,被稱為"正定大菩薩",與滄州獅子、定州塔、趙州大石橋並稱為"河北四寶",這是中國保存最高大的古代銅鑄佛教造像。

隆興寺內還藏有四十餘通古碑,以隋朝時期的龍藏寺碑最為著名,有"隋碑第一"之稱,其碑文書體在中國書法史上佔有非常主要的地位,是魏碑往唐碑過渡時期的代表作,結構樸拙,楷中留隸,方正有致。

⑼ 隆興寺的建築沿革


隆興寺原為東晉十六國時期後燕慕容熙的龍騰苑,隋文帝開皇六年(586年)在苑內改建寺院,時稱龍藏寺。唐改稱隆興寺。
北宋開寶二年(969年)宋太祖趙匡胤來征河東後駐蹕鎮州(後正定),到城西由唐代高憎自覺禪師創建的大悲寺禮佛時,得知寺內原供的四丈九尺高的銅鑄大悲菩薩,後漢契丹犯界和後周世宗毀佛鑄錢的兩次劫難,加之聽信寺僧「遇顯即毀,迢宋即興」之讖言後,遂敕令於城內龍興寺重鑄大悲菩薩金身,並建大悲寶閣。開寶四年(971年)興工,至開寶八年(975年)落成。並以此為主體採用中軸線布局大興擴建,形成了一個南北縱深、規模宏大、氣勢磅膳的宋代建築群。
清咸豐八年(1858年),西路的行宮被天主教堂侵佔,中、東兩路建築也是殿閣傾堪,僧堂損漏。寺院游僧日少,門庭冷落。
1961年由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閱讀全文

與正定隆興寺有多少年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38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3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49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41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83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07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98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00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6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22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54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83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98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66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46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6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49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2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5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