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為什麼說經濟全球化是世界歷史發展的新階段
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動下,特別是在互聯網技術的推動下,經濟全球化已經形成,世界比以往任何時候聯系的都更緊密。故有此說。
B. 為什麼15—18世紀是世界歷史的轉型時期,在這一時期,中國的社會在經濟、思想、文學領域發生了哪些變化
世界由中古向近代過渡。(新航路的開辟,早期的殖民擴張與掠奪,工業革命,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
中國 經濟上,小農經濟依然占據主導地位,但在明中葉已出現資本主義萌芽。
思想上,宋明理學仍佔主導,但明清之際出現了進步思潮,出現了早期的民主
思想(李贄、王夫之、黃宗羲、顧炎武)
文化上,文化專制統治達到頂峰(八股取士、文字獄)
C. 如何理解推動世界歷史大變局的三大動因
第一,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迅速發展,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科學技術發展和產業的興起是推動,人類文明持續進行和,世界不斷前進的不竭動力,回顧近代以來的歷史格局,每一次科技和產業革命都深刻改變了世界發展,特別是自工業革命以來,人類的社會生產力實現大解放,人們生活水平實現大提高,從根本上改變了歷史軌跡,進入21世紀以來,人類社會又進入一個前所未有的創新活躍期,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蓄勢待發,許多重大顛覆性技術不斷地涌現,科技成果,不斷應用於食物上產業組織形式和產業鏈條,更具壟斷性,這些將重新塑造全球經濟結構,給世界帶來無限的發展潛力。
第二,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加快世界的變革,經濟是發展科技的第一要素,之大航海時代開啟以來,資本勞動力技術等要素,以及商品產業甚至信息等開始在世界內自由流動,大大的促進了商品的流通,貿易的繁榮,投資的便利,資本重組,技術發展人員流動形成了更多的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使資源分配更合理,人類的生產力得到更高的發展和釋放,世界的,整體發展水平顯著提高,人類的互動十分頻繁,深入廣泛各個國家的聯系比以往更加的平凡緊密。
第三,世界秩序出現坍塌的危險。在其他重大國際問題上,美國置現行國際規則於不顧,以犧牲別國和世界整體利益為代價,拓展自身利益,變成一個純粹的利益索取者。當今世界已越來越面臨失序的危險。
D. 為什麼說十六世紀前後,人類歷史發生了重大轉折
16世紀前後是指1500年左右,說16世紀前後人類歷史發生了重大轉折,是因為:
(1)、1500年前的世界基本上處於閉塞的狀態,新舊大陸之間更是相互隔絕的,只有到1500年左右完成地理大發現——哥倫布發現美洲,達·伽馬繞非洲的新航路,麥哲倫等繞世界一周之後,這種狀態才開始被打破,過去處於相對隔絕的各地區才開始進行直接的接觸。這是人類向全世界聯系為一體的邁出的第一步。
(2)、從1500年左右地理大發現以後,西歐人走向海外,開始殖民征服,歐洲貿易才走出地中海狹小的范圍而擴大到全世界,為新興的資產階級開辟了新的活動場所,從而促進了歐洲的封建生產方式迅速地向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過渡,對世界其他地區的社會經濟的發展施加了極大的影響。
(3)、在1500以後中,西歐人在向海外擴張的同時,也在文化、思想、宗教及政治領域內完成了重大的變革,而這些變革都象徵著資本主義曙光的來臨。
在以上的分析中第二方面是最主要的,這也是從當時的歷史發展趨勢來說的。
E. 「漸變」的進化史觀是什麼
梁啟超在戊戌變法期間,極力宣揚康有為的「公羊三世說」的進化歷史觀,強調非變不可。他說:「夫變者,古今之公理也」,「變亦變,不變亦變。」(《變法通義》)又說:「歷史者,敘述進化之現象也。」(《新史學·史學之界說》)而且發揮了嚴復的「合群進化」論,認為人類結合成群進化,是一種客觀的必然性。他說,這是「天下之公理」、「萬物之公性」(《說群》)。「故欲求進化之跡,必於人群。」但是,他又否定質變,強調漸變,認為「導中國進步當以漸也」(《變法通義》),循序漸進性是宇宙間的一條「公理」,是社會歷史發展變化的普遍規律。因此,在戊戌時期,他是康有為「三世」循序漸進論的積極宣傳者,指出社會歷史按酋長之世、封建及世卿之世。君主之世、君民共主之世、有總統之世、無總統之世這三世六別進化的。而且「未及其世,不能躐(liè)之;既及其世,不能閼(è,堵塞)之。」(《論君政民政相嬗之理》)戊戌變法失敗後,梁啟超曾出現過激進傾向,大講破壞主義,革命變革等。他說:「破壞主義,又名突飛主義,務摧倒數千年之舊物,行急激之手段。」(《破壞主義》)又說:「破壞亦破壞,不破壞亦破壞。」(《新民說·論進步》)認為國家要興盛,非經過破壞階段不可。然而,這種經過革命破壞求得中國進步的思想,對於梁啟超來說是很有限的。因為他一方面對暴力革命始終恐懼,另一方面對清朝統治者抱有幻想。所以,隨著民主革命的興起,他的思想很快回到和平漸變論上。而且認為英雄豪傑才是社會歷史過程的決定力量,斷言世界是豪傑的世界,「舍豪傑則無世界」(《自由書》),「歷史者英雄之舞台也,舍英雄幾無歷史。」(《中國史界革命案》)作為改良主義者的梁啟超是不可能有革命論和唯物史觀的哲學,然而其破壞舊世界使社會漸進的進化觀則有其進步、革新的一面,也值得後人借鑒。
F. 為什麼說19世紀末20世紀初世界進入一個轉折時期(
原因如下:
這個轉折集中表現為三大發展趨勢:
第一 , 生產力和世界交往的普遍發展大大加快了 民族歷史向世界歷史的轉變;
第二 , 實現民族獨立、 維護國家主權是 20世紀的最強音;
第三 , 從 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不可逆轉。
19世紀末20世紀初最長時間段是1900年前後一二十年間,即從1890年--1910年
G. 斯塔夫里阿諾斯博士為什麼將公元1500年作為世界歷史發展的分水嶺,而且的到全球的一致認可
【1】1500年左右,迪亞士、達迦馬、麥哲倫、哥倫布都完成了各自的航海行動,哥倫布更是發現了美洲大陸。從此之後,世界各地日益開始連為一個整體;並且對歐洲大陸就有的秩序產生了深遠影響(如引起了價格革命與商業革命,這些則導致了封建地主階級力量的弱化。)沿著這些新航路,歐洲各國走上了資本主義原始積累的道路,從而為今後資本主義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所以,1500年是世界歷史上的極具重要意義的一年。
【2】斯塔弗里阿諾斯是全球史觀的重要代表人。他所倡導的全球史觀是一種把世界歷史作為一個整體來研究的史學觀念,它突破了傳統的史學理論上的「歐洲中心論」,而從1500年以後,世界便開始走向了一個整體,所以他會將這一年作為世界歷史發展的分水嶺。准確的說,是世界古代(前3300年——公元1500年左右,包括世界上古史和中世紀史)與近代(1500年左右——1917年)的分界線。
【3】經濟全球化與政治多極化的發展使得當今的世界已經成為了不可分割的整體,「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全球現狀使得全球的史學家們幾乎都認同了斯塔弗里阿諾斯在新時代所提出的新的史學理論。全球史觀所構築的世界歷史體系因而幾乎得到了他們的廣泛認同。
H. 為何說世界歷史從1500年開始
因為在1500年之前,世界各國各民族之前都是孤立隔絕的狀態。1500年後,文明才開始逐漸展開交流融合,世界才趨於一個整體。
1500年前後,西方文明開始了真正意義上的對世界的探索。哥倫布發現美洲、麥哲倫環行全球等一系列航海活動,敲碎了各個大陸之間隔絕的玻璃。直到這時,人們才猛然驚醒,原來在大陸的另一端還存在著這樣的文明。科學、宗教、貿易、戰爭也從這一個時間點開始,逐漸向全世界各個角落蔓延。這一點對美洲、澳洲、非洲等地的人們影響更大,因為以中國為首的東方文明相互之間一直都保持著來往,而美澳非這些地方卻不然,這里生活著大量的土著,文明相對較落後,幾千年來一直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如果不是西方航海家的行動,他們意識的覺醒恐怕還要再慢上不久。
所以說,從1500年開始,世界才由沉寂走向喧囂,各民族文明才開始萌發他們的新芽。
I. 為什麼說1500年前後世界進入一個大動盪時期這個大動盪時期對世界現代化進程有何意義
為什麼世界歷史應從1500年開始?人類及其祖先已在地球上生存了二百多萬年。為什麼要挑選這僅占人類全部歷史的百分之一的一小片斷歷史,予以特別注意呢?
回答是,1500年以前,人類基本上生活在彼此隔絕的地區中。各種族集團實際上以完全與世隔絕的方式散居各地。直到1500年前後,各種族集團之間才第一次有了直接的交往。從那時起,它們才終於聯系在一起,無論是南非的布須曼人、有教養的中國官吏,還是原始的巴塔哥尼亞人。
因此,1500年是人類歷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我們可以拿哥倫布和宇航員進行比較:前者抵達聖薩爾瓦多,打破了地區間彼此隔絕的束縛;後者登上月球,打破了行星間彼此隔絕的束縛。
實際上,嚴格的全球意義上的世界歷史直到哥倫布、達·伽馬和麥哲倫進行遠航探險時才開始。在這以前,只有各民族的相對平行的歷史,而沒有一部統一的人類歷史。如果關於人類起源的一元發生說是正確的,那麼,在人類歷史開始時,就存在一種統一性或共同的起源。但是,在舊石器時代漫長的數百萬年中,人類逐漸分散到地球表面的大部分陸地上。後來,冰期的結束使各大洋的海面升高,從而將非洲和歐洲隔開,將南北美洲和東北亞隔開,將澳大利亞和東南亞隔開--這里僅提及幾次主要的分隔。
從此以後,人類生活在不同程度的地區孤立中。有些人淪於完全與世隔絕的境地,如澳大利亞的土著居民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從他們最後幾次由東南亞移居澳大利亞到詹姆斯·庫克船長抵達澳大利亞,他們與外部世界沒有任何聯系達3000多年。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居民幾乎同樣與世隔絕,他們最後幾批從西伯利亞渡海至美洲的時間是在哥倫市航海之前約10,O00年時。其後,雖然挪威的探險隊曾抵達北美洲的東北海岸,波利尼西亞人可能也曾到達南美洲,但都沒有對印第安居民產生任何持久的影響。約6000年前,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也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淪於與世隔絕的境地,因為那時的撒哈拉沙漠已變得非常乾燥,成為阻止人們遷移的一個巨大障礙。不過,盡管如此,非洲黑人實際上仍與外部世界有著有限的、斷斷續續的聯系。多半是由於這些聯系,他們享有美洲印第安人和澳大利亞土著居民所沒有的某些有利條件。東南亞的航海者帶來了甘薯和香蕉,中東人傳來了開礦、冶煉和鍛鐵的技術,而阿拉伯人則將其文明以及宗教從他們在北非和東非的根據地傳播給黑人。這些和另外一些進步使黑人能更有效地開發自然資源、更大量地生產食物,從而使其人口相應增長、文化水平普遍提高。
世界的其餘部分由歐洲、亞洲和北非組成。北非在整個歷史上與地中海北岸地區的聯系比起與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區的聯系要密切些。為了方便起見,這塊從摩洛哥到堪察加、從挪威到馬來亞的大陸可稱為歐亞大陸。正是歐亞大陸,構成了世界歷史的「中心地帶」。它佔有世界陸地的五分之二,囊括世界人口的十分之九,是人類最早、最先進的文明的發源地。1500年以前的世界歷史實質上正如這里所闡釋的,是歐亞大陸的歷史。只有歐亞大陸,才存在各民族、各文明之間的巨大的、持續的相互影響。雖然澳大利亞土著居民和美洲印第安人生活在完全孤立的狀態中、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區的非洲人生活在半孤立狀態中,達數千年之久,但歐亞混血人卻相反,在這期間一直在不斷地相互交流各種技術、思想、制度和物品。
歐亞大陸內部的相互影響在150O年以前比1500年以後要小得多,因為1500年以後,各地區之間建立了直接的海上聯系。在1500年以前,歐亞大陸內部的相互影響因時代而異。一般說來,早期數千年裡,這種相互影響最受限制,以後,其范圍漸漸擴大、速度漸漸加快。公元前的數千年中,在尼羅河流域、底格里斯-幼發拉底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和黃河流域繁盛起來的諸古代文明,大部分局限於各自范圍有限的所在地。當然,它們彼此之間也有一些交往;實際上,這些地區的文明的真正起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用美索不達米亞文明的各種技術的傳播來說明。不過,事實仍然是,這些早期文明象沙漠中的綠洲,四周為大片大片的野蠻狀態所包圍,越過野蠻狀態而發生的交往是很有限的。
在古典文明的數世紀里,這一格局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到公元100年即古典時代臻於極盛時,羅馬帝國擴展到整個地中海地區,帕提亞帝國伸展到整個中東地區,貴霜帝國征服了印度西北部,中國漢帝國囊括了東至太平洋的所有餘下的地區。因此,這一時期的政治實體佔有的是完整的地區而不僅僅是大河流域;文明世界象一條連續不斷的帶子從蘇格蘭高地伸展到東南亞。結果,各地區間出現了種種新的、大規模的交往。在這一時期里,各種宗教如基督教和佛教開始傳播到歐亞大陸的大部分地區,不僅對這些地區產生了深遠的宗教影響,還產生了廣泛的政治和文化影響。這時,以希臘文化著稱的混合的希臘-中東文化也從地中海東部向四面八方傳播--傳播到西歐、北非、印度,並在一定程度上傳播到中國和日本。在這一時期里,地區間的貿易也大大增加。貿易通過陸路和海路進行。交換的貨物有:羅馬帝國的亞麻布、銅、錫和玻璃,印度的棉織品、香料和寶石,東南亞的香料和中國的絲綢;其中,絲綢居首要地位。
後來,到中世紀時,歐亞大陸諸民族間的相互影響甚至比過去更大,因為這時出現了前所未有的跨地區的龐大帝國。632至750年間,穆斯林攻佔廣大地區,建立起一個從比利牛斯山脈到印度洋、從摩洛哥到中國邊境的大帝國。在以後數世紀里,伊斯蘭教還進一步擴張到中亞、印度、東南亞和非洲內地。給人印象更深刻的是13世紀的蒙古帝國,它囊括朝鮮、中國、中亞的全部、俄羅斯及中東的大部分地區。
這使人們大開新的眼界,當時一些著名旅行家的業績可表明這一點;他們利用穆斯林市國和蒙古帝國境內的和平與安全,來回橫穿歐亞大陸,周遊各地。西方最聞名的旅行家是威尼斯的馬可·波羅(1254-1324年)。他曾為蒙古統治者忽必烈汗效勞,任中國某城市的總督,那城市有居民百萬;當他出遊25年後返歸故里、將自己的種種奇遇告訴同胞們時,他們都驚訝不已。游歷范圍更廣的是穆斯林伊本·拔圖塔(1304-1378年)。他從老家摩洛哥起程,去參拜聖地麥加,然後經撒馬爾罕旅行到印度;在那裡,他當過法官,也出使過中國。後來,他回到摩洛哥,又繼續旅行,先渡海北上西班牙,再泛舟南下中非,最後抵達延巴克圖。景教僧侶拉班.巴·索馬的聞名程度要低一些,他出生於北京,他的旅行是由東往西,橫穿歐亞大陸。1287年,他抵達位於美索不達米亞的蒙古朝廷,然後經君主坦丁堡前往那不勒斯、羅馬、巴黎和倫敦;途中,他曾受到法蘭西國王腓力四世和英格蘭國王愛德華一世的接見。
在歐亞大陸內部,這種一體化和相互影響的進行並不是連續不斷的。諸帝國盛衰不一,時興時亡;交通渠道的情況也是如此,有時暢通,有時阻塞。中國和西方之間的絲綢貿易曾繁榮一時,但隨著羅馬帝國和漢帝國的崩潰,衰萎成一道涓涓細流。同樣,歐洲商人由於蒙古帝國過早的四分五裂,也不能長久地步馬可·波羅的後塵。不過,事實仍舊是,在整個1500年以前的時期里,與非歐亞世界諸分散、孤立的地區相比,歐亞大陸是一個生氣勃勃、不斷自我更新的整體。
歐亞大陸內部各地區與世隔絕的程度與世界其餘地區相比,具有根本的差別;這種差別對世界歷史來說,最為重要。著名人類學家博厄斯曾發表評論,指出這種根本差別的意義。他說:
人類的歷史證明,一個社會集團,其文化的進步往往取決於它是否有機會吸取鄰近社會集團的經驗。一個社會集團所有的種種發現可以傳給其他社會集團;彼此之間的交流愈多樣化,相互學習的機會也就愈多。大體上,文化最原始的部落也就是那些長期與世隔絕的部落,因而,它們不能從鄰近部落所取得的文化成就中獲得好處。
換言之,如果其他地理因素相同,那麼,人類取得進步的關鍵就在於各民族之間的可接近性和相互影響。只有那些最易接近、最有機會與其他民族相互影響的民族,才最有可能得到突飛猛進的發展;而那些與世隔絕、缺乏外界刺激的民族,多半停滯不前。
如果將這一假說應用於全球,那麼,所有較大集團中發展最遲緩的應是遙遠的澳大利亞土著居民,其次是美洲的印第安人,然後是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的黑人,最後是發展最不受阻礙即最先進的歐亞大陸各民族--它們相互間不斷交往,而且交往的范圍日益廣泛。當然,1500年以後,歐洲探險者所發現的文化發展程度的不同正是如此:澳大利亞土著居民仍處於舊石器時代的食物採集階段;美洲印第安人的發展水平高低不等,既有加利福尼亞的仍處於舊石器時代的部落,又有高度發展的墨西哥文明、中美洲文明和秘魯文明;非洲黑人呈現了相似的多樣性,不過其總的發展水平更高;最後,處於完全不同水平上的是歐亞大陸的非常先進、復雜的文明--中東的穆斯林文明、南亞的印度教文明和東亞的儒家文明。
如果博厄斯的假說僅應用於歐亞大陸,那麼,它將有助於說明為什麼中東會在歷史上居首位。中東正好地處三大洲之間的十字路口;實際上,有史以來的大部分時間里,中東一直是開人類進步之先河的地區。除了基督教、猶太教和伊斯蘭教以外,農業、城市生活和文明也都發源於中東。此外,還值得注意的是:文明在中東發展起來的時間早在約公元前3500年前後,在印度生根的時間大約在公元前2500年前後,而在中國和西歐開始生長的時間則在最後,約公元前1500年前後--因為中國位於歐亞大陸與世隔絕的東端,西歐位於歐亞大陸與世隔絕的西端。
1500年以前,西歐幾乎一直是今日所謂的不發達地區。西歐諸民族地處邊緣地帶,從那裡窺視內地,它們充分意識到自己是孤立的、脆弱的;12世紀英國編年史家威廉(馬姆斯伯里的)說的一段話清楚地表明了這一點。他說:
世界的劃分是不公平的。在世界的三大部分中,我們的敵人將亞洲占為他們的世襲家園。亞洲乃世界之一部分;我們的祖先認為它相當於其他兩部分之和,是正確的。從前,我們的宗教就是在這里伸展出它的分支;除兩人外所有的使徒也都是在這里死去。但現在,亞洲一些地區如果還有基督教徒活著的話,他們是靠務農勉強維持生活,他們向自己的敵人納貢,並默默地渴望、期待著我們去幫助他們重新獲得自由。世界的第二部分非洲也是如此,我們的敵人已用武力占據了它200多年;這對基督教世界是一個更大的威脅,因為非洲從前曾供養過這些猶如最有心計的精靈一般的人們,他們的所作所為將使這一停滯不前的時代象拉丁語生存得那麼長久地不受基督教《聖經》的影響。第三部分是世界剩餘的地區--歐洲。我們基督教徒僅居住在歐洲的一部分地區里,因為,有誰願意將基督教徒的名聲給予那些住在遙遠的海島上,彷彿鯨魚似的在冰海中謀生的野蠻人呢?世界的這一小部分雖屬於我們,但現在也被迫接受了好戰的突厥人和薩拉森人:他們已佔據西班牙和巴利阿里群島這300年之久,並期望著吞沒其他地區。
這些膽怯的、中世紀的歐洲人是多麼不同於他們那自信的、敢作敢為的後代啊!他們的後代從被圍困的半島出發,贏得對外洋航線的控制,由被圍攻者成為圍攻者,從而決定了直到現在的世界歷史的主要趨向。這一出人意外的結局提出一個根本問題:為什麼起這一重大作用的是西歐人?為什麼是他們而不是阿拉伯人或中國人將世界各大洲聯系在一起,從而開始世界歷史的全球性階段--尤其是若考慮到他們早先對世界事務的影響僅一般而已?
J. 世界歷史的演變有什麼規律
最佳答案
宇宙最初是一無所有的真空。此時,時間為零(由正負態虛時間相互抵消而表現為零態時間);空間為零(正負態虛空間相互抵消而表現為零態空間);物質為零(正反粒子或正負粒子均未產生);能量為零(但其中蘊藏著無窮大的正能量和無窮大的負能量);信息為零(內含一切正負信息,但對外表現為混沌無信息態);精神為零(此時為無意識狀態,「無意之中是真意」)。此時為「道」、「無極」、「零」、「空在」、「真空」。
由於真空中正負對稱被打破,即物理學上的「對稱的破缺」,宇宙開始孕育出一個虛點(又叫大爆炸宇宙論的「宇宙奇點」)。此時處於「道生一」、「無極生太極」、「虛在」狀態。
宇宙奇點大爆炸,同時釋放產生正負態實時空、正負(或正反)實粒子、正負信息波,宇宙開始大膨脹。即宇宙的外旋。
當宇宙外旋膨脹速度不斷加速至超光速後,物質全部轉化為超高能量的信息波(物理學波粒二象互變原理:超光速後粒子變波,次光速後波變粒子,光速時既是粒子又是波)。同時,按超光速運動則時間倒流的原理,宇宙開始由外旋轉為時間場逆轉的內旋。表現為宇宙大收縮。
當宇宙收縮至當初誕生的奇點處時,正負信息波開始相互湮滅。正N+負N=O,最終整個宇宙都湮滅消失在奇點處。
宇宙千差萬別的現象源自於旋律的不同。而表現為光、磁、聲 、熱、電,表現為五顏六色,表現為春夏秋冬,表現為冷熱、美醜、善惡、陰陽、動靜、生死、虛實、有無等等。
相同的旋律則表現為共振、共鳴、志同道合等等。
人與天的旋律相近,稱為天人合一。
物理學的「孿生子現象」,即為雙胞胎之間由於旋律相同或相近而產生的心靈感應、離奇巧合等。
宇宙信息場的波動,必然會對宇宙萬物產生影響,稱為宇宙全息統一場。
很多問題我們只能增加自己的煩惱,既然我們不會去宇宙外,我們暫時還可以步了解它的外面是什麼。我們看看宇宙的定義:「宇」指無限空間,「宙」指無限時間。一切物質及其存在形式的總體。哲學上又叫「世界」。時間無限,空間也無限,我們真的能了解它的外面嗎?
人類不該只關心自己的走向,去關心一下同是地球住客的生物們吧,有多少已經因為我們人類而滅絕掉了。(今天先回答這么多。11-6)
人類不該去思考遙遠的事情,因為那太不現實,孔子說:不知生,焉知死。佛祖說:來處來,去處去。都是很睿智的回答。誰能肯定人類必定滅亡?
當然,辯證法說了,現存的都是要滅亡的。那麼宇宙是現存的,也要滅亡了?宇宙滅亡後會留下東西,准備重生,人是宇宙的一部分,個人死後也留下了東西,准備重生。所以,將來會如何,不是你說怎樣就怎樣的。
辯證法又說了,物必有其對,有陰必有陽,所以,有宇宙,必定有反宇宙,有物質,必定有反物質。那麼大爆炸似乎就不僅僅是我們的宇宙自己的事情了,還有反宇宙在運作那。正如數字8,你看,如果宇宙在下邊0里,那麼反宇宙就在上邊0里,物質生存和滅亡將透過x來流動。
有大爆炸理論,就有與之相反的沙漏理論,即宇宙和反宇宙中的物質或反物質是在沙漏里到來到去的。
而是誰提供了動力那?上帝,或者神,或者什麼其他的客觀精神,或者「我」這個主觀精神。牛頓為什麼轉向,就在這里。
其實,我是唯物主義者。所以,我推導出了與自己信仰不同的結論。也就是說,前提或許是錯的,即辯證法是錯的。
再有,就是人類非得要給世界以意義。世界本來沒有意義。其實世界或許就是在宇宙滅亡之後便進入了永恆的黑暗,沒有時空,沒有物質,沒有靈魂,只有反宇宙存在。
但是,人類不希望看見這個悲觀的結局。
人類還有上帝,天國是永恆的。雖然我不信,但我卻跟基督徒一樣相信天國是永恆的。
雖然類似於宗教的調和,總比悲觀地斷言世界的末日好的多。(11-7)
其實如果辯證法不錯,則可以推理出很多種可能來,即,宇宙其實是地球上曾經存在過的和將要存在的所有的人的想到的所有的情況,和想不到的所有的情況的總和。
所以,宇宙究竟會怎樣?不是一個人說了算的,又是一個人說了算的。
想想看,你有一個自己的星球,當然不在你身邊,他們按照你的法則生活,你不高行嗎?他們是你的靈魂,是你的臣屬,是你的同類。
但是地球才是你的家,所以你覺得有點孤獨。沒什麼的。世界就是這個樣子的嗎。你會發現太陽每天都會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