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石頭城與哪個歷史人物有關

石頭城與哪個歷史人物有關

發布時間:2022-02-18 01:58:10

① 石頭城的歷史

公元208年,霸氣十足的曹操下給孫權的戰書:『今統雄兵百萬,上將千員,欲與將軍會獵於江夏。』為共商破曹大計,諸葛亮出使東吳,途中經過石頭山,也就是現在的清涼山。諸葛亮躍馬登上山頂,遠眺近觀,不由失聲驚嘆:『鍾山龍蟠,石頭虎踞,真乃帝王之宅也』。諸葛亮建議孫權遷都。現在清涼山還留有『駐馬坡』的地名。

「公元211年,孫權遷都秣陵,在石頭山上金陵邑原址築城,取名石頭。石頭城以清涼山峭壁為城基,環山而建。石頭城內設置石頭庫、石頭倉,貯放糧食、武器。石城上修建了烽火台。石頭城還是孫權重要的水軍基地。自東吳之後,東晉、南朝的宋、齊、梁、陳,全以建業為都城,石頭城也一直是拱衛都城的軍事要塞。

「唐代以後,江水日漸西移,石頭城便開始廢棄。在中唐詩人劉禹錫的筆下,石頭城已是一座荒蕪寂寞的『空城』了。將近2000年過去,飽經滄桑的石頭城牆上,礫石剝落,怪石嶙峋,紫黑相間的岩塊雜於其中,遠看耳目口鼻宛然,儼然一副猙獰的鬼臉,王朝的刀光劍影,奇異地鐫刻在了這至丑的怪臉之上,這怪臉,又倒映在城下的碧水當中,怪石無言,但從這無言的山水之中,我們不難讀出歷史的輝煌與悲愴,荒唐和偶然。

「這種鐫刻在石頭上的歷史,其實就是這個城市之魂。目前石頭城公園已經修葺一新,『鬼臉照鏡子』的景觀已然重現。但是,我們並沒有把石頭城作為一個城市的特徵景觀加以凸現。

「凸現歷史石城,方法多種。譬如,將金陵城的歷史用石刻的方式,長卷展示,將公園建成一個石城歷史博物館。在現在原址,再現當年古城垣、烽火台、水寨、石庫、石街,這是讓市民了解城市歷史的最好窗口,相信也會是南京旅遊的新亮點。」

「讓時間不再剝蝕千年藝術」

「不知為什麼,奢靡浮華而戰亂頻繁的六朝時代,竟能生長出如此充滿質與力的藝術。從某種程度上講,六朝石刻是不可重復的藝術之峰。

「南朝陵墓石刻,南京地區有19處,分布在江寧、棲霞等處,其年代最早始於南朝劉宋,距今約1500年,19處陵墓石刻中,帝陵共3處,另有失考墓7處。

「這些陵墓大多取坐北朝南方向,一般都包括鎮墓神獸、神道石柱、神道碑等幾種。鎮墓神獸分雙角天祿、獨角麒麟與無角辟邪三種,形態基本相似,均體形高大,昂首挺胸,神態威猛庄嚴。

「位於棲霞區獅子沖陳文帝陳倩永寧陵前的天祿、麒麟,是帝陵石獸的代表作。它們相向而立,造型矯健靈活,雕刻手法細致圓熟,已脫盡漢代簡朴作風,給人以挺拔、豐滿的印象。而位於仙鶴門張家庫村的梁臨川王蕭宏墓,墓前的辟邪雄渾簡練,雕刻技法嫻熟,造型的整體和局部皆十分和諧,顯示出一種勻稱美,是王侯墓前石辟邪的代表作。

「南朝陵墓石刻上承秦漢,下啟隋唐,而與同時代的北朝石窟藝術遙相媲美,在中國石雕藝術史上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它不僅是中國古代石雕藝術的傑作,也稱得上是世界藝術寶庫中的珍品。

「盤點南京的六朝石刻,在驚嘆甚至驚愕的同時,我們卻又痛心地看到這長長一串破損的名單。

「劉裕初寧陵石刻:在江寧麒麟門外麒麟鋪,有石麒麟石天祿各一。天祿四足已殘缺,今人另作四石墩置於下面。麒麟三腿斷裂,一腿完好,今人在下面墊以石墩。

「蕭墓石刻:蕭墓位於南京市棲霞鎮新合村甘家巷四隊農田中,在蕭恢墓西。墓前石碑一、石龜趺二、石辟邪二。西石辟邪僅存後胯殘部。

「蕭恢墓石刻:墓在甘家巷西側。墓前遺物僅石辟邪二,東石辟邪由頭至尾、從上到下破裂為二;西辟邪頭部殘缺,軀體風化,裂紋遍體。

「拿20年前拍的照片跟現在相比,就發現,原來非常清晰的紋飾現在變得很模糊了,石刻上出現了很多裂紋,有的石刻發生斷裂。很多石刻被垃圾、雜草或民房包圍,有的甚至淹沒在水中。

「天若有情天亦老,傾注了先人那麼多生命激情的六刻石刻也無可避免被時光剝蝕。近些年來,因為工業化城市化的狂飆突進造成的污染和破壞,使得原本緩慢的風化,以成百甚至上千倍的速度加速惡化,對於六朝石刻搶救性的保護已經刻不容緩。目前有『就地保護』和『集中保護』兩種聲音,但一味的爭執只會延誤石刻的保護,我們必須馬上動手。在立足原址保護的原則下,對於無法在原址實地保護的,要立刻集中保護。」

「讓棲霞石窟成為『東部敦煌』」

「據傳,棲霞寺創建人僧紹曾夢見西岩壁上有如來佛光,於是立志在此鑿造佛像。

「他病故後,其子在南齊永明二年(484年)開始在西壁上鑿佛龕,鐫刻了三尊佛像,這三佛合稱『西方三聖』,該殿也稱『三聖殿』。所有佛像或五六尊一龕,或七八尊一室。佛像始有515尊,分鑿於294個佛龕中,望之如峰房鴿舍,號稱千佛崖。

「後來,唐、宋、元、明各代相繼在紗帽峰都有開鑿,連南朝在內,共有700尊。佛像大者高數丈,小者僅盈尺。其中『大佛閣』為開鑿時間最早、規模最大的一座石窟,鑿於南齊永明七年(公元489年),正中無量壽佛坐像高達12米。

「1924年,寺僧竟以水泥將所有佛像塗上。『文化大革命』期間又遭洗劫,保存完整者寥寥無幾。最近個別佛像水泥剝落,可見石質部分仍保存較好,服飾衣紋清晰。其造像的雕刻風格圓潤細致,秀美典雅,與北朝的雲岡、龍門石窟遙相輝映。

「2000年,棲霞山發現『飛天』,這個小小的洞龕中共有5座佛像,洞頂的兩組飛天為橙色,線條清晰可辨,中間佛像頭頂的火焰隱約可見。雖然僅有這么兩對飛天,但這是我國所發現的最東部的『敦煌遺跡』。

「西部的敦煌已成為全世界藝術家『朝聖』之地,而打上了歷朝歷代藝術風格之印跡的棲霞石窟卻是默默無聞。作為南京人,我可以說是心急如焚,我渴望有一天,棲霞石窟能像敦煌一樣,能夠完美地展現於世人面前,讓人們驚愕於它高超的技藝和精美的表現。」

「讓石頭城真正擁有石頭魂」

「以石頭命名的城市,大自然格外垂青地以最美的石之精靈相贈。雨花石又名雨花瑪瑙,經過了煉獄般的煎熬和冷入骨髓的凝聚,才成就了攝人心魄的美麗。雨花石的歷程正如同它的產地南京,這座古城,歷經無數磨難卻依然開出了璀璨的文明之花。

「『說法高僧靜不嘩,繽紛天上雨奇葩。至今台畔靈岩石,猶作爛斑五色花。』關於雨花石有這樣一個神奇的傳說。公元507年,南朝梁武帝時期,南京城南門外高座寺的雲光法師是當時有名的高僧。一天,他在城南一個小山崗上打座說法,雲光和尚舌吐蓮花,口若懸河,聽者如聆天籟,如痴如醉。如此說法一連數日不散。忽然,晴朗的天空飄滿了花朵,一時天花亂墜,花落如雨,雨花落地化作五色石子。人們把這石子稱之為雨花石。而雲光說法的小山崗,就是現在的雨花台。

「這是傳說。因為這傳說,瑰麗的雨花石,像是有了生命,通了靈性。歷朝歷代的文人墨客,紛紛為之傾倒、膜拜。他們從這石子之中發現了人之性靈,看到了人的愛恨情仇,國之興盛衰亡。

「相比較而言,在南京石文化的歷史遺存中,雨花石可以說是人們萬千寵愛於一身,文人雅士喜歡它,平民百姓喜歡它,然而不恰當的愛有時也是一種傷害。

「雨花石開發企業多為民營性質,管理混亂,亂采亂挖現象普遍,對資源破壞性較大。為了讓雨花台有個很好的賣相,雨花石的「美容業」也因此繁榮。最終的結果是,人工打磨的閃著俗氣光澤的雨花石大行其道,真正精品難覓蹤跡。

「許多精品在藏家手中秘不示人,作為凝聚了南京城精神特質的石頭魂,卻不能為南京人所欣賞與解讀,這是極大的遺憾。我們應該多多開辦賞石展覽、評比,推出精品名石,提升南京人的精神品位,讓南京人真正成為擁有城市精神的高素質市民。」

對孫大亮的采訪讓作者對生活著的城市有了更為深刻的了解與理解之後的深深認同。我不知道,大方之士會如何評價他的建議,而我從中看到的,是一個普通市民的拳拳之心。是的,在歷史長河之中,石頭城被無數次地撞擊與席捲。當年喧囂一時的塵煙和氣吞萬里的雄心,一一沉寂了,但是並沒有就此消失,它們留在了一塊塊的石頭之上。只不過印跡或深或淺。留住這些印跡,是我們這代人的責任。

② 石頭城是對哪一座城市的美稱有什麼典故

南京石頭城全長約3000米。中段幾塊突起的紅色水成岩,酷似丑臉,故稱鬼臉城。原為楚威王的金陵邑,築於楚威王七年(前333年)。東漢建安十六年(211年),吳國孫權遷至秣陵(今南京),在石頭山金陵邑原址築城,取名石頭。扼守長江險要,為兵家必爭之地,有石城虎踞之稱。
在南京的清涼山西麓,自虎踞關龍蟠里石頭城門到草場門,可以看到城牆逶迤雄峙,石崖聳立,這就是依山而築的石頭城。同治《上江兩縣志.山考》載:「自江北以來,山皆無石,至此山始有石,故名。」《建康志》也說:「山上有城,又名曰石城山。」這里所說的「城」,也就是石頭城。 關於石頭城的由來,要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時代。據史書記載,周顯王三十六年(公元前333),楚國(都城郢,即今湖北江陵)滅了越國(都城吳,即今蘇州),楚威王設置金陵邑,並在今清涼山上築城。秦始皇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楚國滅亡,秦改金陵邑為秣陵縣。相傳三國時,諸葛亮在赤壁之戰前夕,出使東吳,與孫權共商破曹大計。據說,諸葛亮途經秣陵縣時,特地騎馬到石頭山觀察山川形勢。他看到以鍾山為首的群山,像蒼龍一般蜿蜒蟠伏於東南,而以石頭山為終點的西部諸山,又像猛虎似地雄踞在大江之濱,於是發出了「鍾山龍蟠,石頭虎踞,真乃帝王之宅也」的贊嘆,並向孫權建議遷都秣陵。 孫權在赤壁之戰後,遷移到秣陵(今南京),並改稱秣陵為建業。第二年就在清涼山原有城基上修建了著名的石頭城。當時長江就從清涼山下流過,因而石頭城的軍事地位十分突出,孫吳也一直將此處作為最主要的水軍基地。此後數百年間,這里成為戰守的軍事重鎮,南北戰爭,往往以奪取石頭城決定勝負。 石頭城以清涼山西坡天然峭壁為城基,環山築造,周長「七里一百步」,相當於現在的六里左右。北緣大江,南抵秦淮河口,南開二門,東開一門,南門之西為西門,城依山傍水,夾淮帶江,險固現時勢威。城內設置有石頭庫、石頭倉,用以儲軍糧和兵械。在城牆的高處築有報警的烽火台,可以隨時發出預報敵軍侵犯的信號。至南朝時,石頭城作為保衛都城的軍事要塞的地位依舊未變。 古代長江繞清涼山麓東去,巨浪時時拍擊山壁,將山崖沖刷成峭壁。唐代以後江水日漸西移,自唐武德八年(625年)後,石頭城便開始廢棄,故中唐詩人劉禹錫作《石頭城》一詩雲:「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牆來。」詩人筆下的石頭城,已是一座荒蕪寂寞的「空城」了。五代時期(924年)。石頭城上興建了第一座寺廟——興教寺,以後這里就成為寺廟、書院集中的風景名勝區了。直到今天,它仍以「石城虎踞」的雄姿享譽中外。 如今,我們漫步在石頭城下,不僅赭紅色卵石牆基清晰可見,而且還能看到歷代在岩牆上增砌的城磚。據地質學研究,這里的岩層是距今大約1億年到7000萬年前的晚白堊紀的浦口組地層, 在清涼門到草場門之間的城牆下面,有一塊突出的橢圓形石壁,長約6米,寬3米,因為長年風化,礫石剝落,坑坑窪窪,斑斑點點,中間還雜有紫黑相間的岩塊,怪石嶙峋,遠看隱約可見耳目口鼻,酷似一副猙獰的鬼臉,被稱為「鬼臉城」。南京民間中有關鬼臉城的傳說很多。相傳這塊岩石原來猶如刀削一般,光滑如境。如今在鬼臉城西側確有一處清亮的池塘,從水面的一側可以看到鬼臉城的倒影,老南京人俗稱之為「鬼臉照鏡子」。這一神奇的傳說,吸引了無數的中外遊人。現在石頭城遺址已被列為江蘇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成為人們踏青覓翠、發思古之幽情的好去處。
南京石頭城位於南京城西北的清涼山後。古時為楚威王的金陵邑,築於楚威王七年(前333)。東漢建安十六年(212),孫權在金陵邑原址石頭山上築城,故稱石頭城。城基因就自然山岩鑿成,中段有幾塊盪紅色砂礫岩因經古時長江水沖刷而凹凸不平,有如獸面,故俗稱鬼臉城。石頭城周長約3000米,南面開2門,東面開1門,西北因緊靠長江,故不設城門。當時,石頭城為孫吳水師的總部,江泊常有上千艘船隻。城內建有石頭倉庫,用來儲存糧食、兵器等物資。城西最高處還建有孫吳的烽火台。據說一旦發現敵情,在烽火台一舉烽火,半日內即可傳遍長江沿線。石頭城地勢險峻,自古就有「石城虎踞」之稱。以後由於長江河道逐漸西移,石頭城的軍事價值有所減弱。明代朱元璋定都南京後,於洪武二年興建城牆,此處石頭城便成了南京城牆的一部分。如今石頭城已是聞名中外的歷史古跡,也是南京重要的旅遊勝地之一。
在南京石頭城城西,景色清幽,有「城市山林」之稱。清涼山上,名勝古跡隨處可尋,有「駐馬坡」、「南唐古井」、「清涼寺」、「崇正書院」及「掃葉樓」等。石頭城在清涼山後,南北全長約3000米。城基遺跡為赭紅色,內有大量河光石,一般高出地表0.3-0.7米,最高處為17米,系自然山岩鑿成。中段幾塊突起的紅色水成岩,酷似丑臉,故稱鬼臉城。此城原為楚威王的金陵邑,築於楚威王七年(前333年)。東漢建安十六年(211年),吳國孫權遷至秣陵(今南京),翌年在石頭山金陵邑原址築城,取名石頭。東晉義熙年間(405-418)加磚累甓,明洪武二年(1369年)石頭城為應天府城(今南京)的一部分重加修建。扼守長江險要,為兵家必爭之地,有「石城虎踞」之稱。交通:乘游4路,6、21、23、60、75、91、302路車可達。

③ 寫出四大名著與石頭有關的事物或人物!

《三》 八陣圖 石頭城
《水》 石碣
《紅》 通靈寶玉
《西》 孫悟空前身就是一塊仙石

④ 石頭城的由來是什麼

石頭城故址在清涼山。石頭城簡稱石城,南京別名石城即源於此。「石城霽雪」是清代「金陵四十八景」之一,為文人騷客們所贊賞。「石城」或「石頭城」作為南京的別名之一,它與使用最早和最廣泛的「金陵」一名同樣廣為人知。石頭城的得名與由來,與「金陵」有很深的淵源。

公元212年,三國東吳孫權改秣陵為建業,並在清涼山建石頭城,城周「七里一百步」。它和金陵邑舊城一樣,仍然依山傍水,築土為城,南開二門,東開一門,西北因面臨大江,以紅赫色礫岩所形成的峭壁作為天然城牆,不設城門。東晉義熙五年(409年)改築磚城。就是這座不起眼的土塢,當年卻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石頭城是一個突出江岸的制高點,西臨長江,江潮直逼城下,李白《金陵歌送別范宣》詩雲:「石頭如虎踞,凌波欲向滄江去。鍾山龍盤去勢來,秀氣橫分歷陽樹。」把石頭城的這一地理形勢描繪得氣勢磅礴,極有情致。石頭城南控秦淮河入江口,形勢奇險。城內駐扎軍隊,東吳以水軍為軍事主力,石頭城優越的地理位置自然就成為東吳水軍的根據地,甚至堪稱水軍總部。這里又是當時長江沿線最大的碼頭之一,舟船穿梭不絕,江邊停泊的中外船隻多以千計,為長江南北交通之要沖,古人有「戎車盈於石城,戈船掩於江湖」之語。城內設有倉庫,稱石頭倉,用以貯藏兵器、糧食,供生活、戰備之需。城牆高處還築有東吳境內報警烽火總台,傳遞敵軍侵犯的警訊,並以石頭城為中心,沿上、下遊方向,在江岸險隘之地遍設烽火台,相互聯絡。

孫權把石頭城作為軍事要塞,與曹操幾番爭奪淮南。西晉大將王從益州順流而下滅吳時,截斷了東吳的攔江鐵鎖,直抵石頭城下,吳主孫皓只得投降。唐劉禹錫《西塞山懷古》詩說:「王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指的就是這件事。以後的南北戰爭,各方均視石頭城為必爭之地,往往以奪取石頭城決定成敗。東晉初年,王敦起兵造反,搶先佔領了石頭城,致使晉元帝憂憤而死。劉宋時,北魏大軍南侵,宋文帝親臨石頭城部署江防計劃。梁武帝時,侯景勾結叛軍,佔領了石頭城,之後便攻陷了首都建康。

東晉、南朝、隋、唐等朝雖曾不斷修築石頭城,但由於屢屢遭受戰火的毀壞,加上江水西移,石頭山離江漸遠,山為城隱,石頭城江防的重要性日益降低。唐武德八年(625年)以後,石頭城便開始廢棄。中唐詩人劉禹錫於寶歷二年(826年)所作《石頭城》詩雲:「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牆來。」詩人筆下的石頭城,已是一座荒蕪寂寞的「空城」了。至楊吳築金陵城,雖「西帶石頭城」,以其為西北屏障,但保衛金陵,已主要依靠規模宏大的金陵新城,石頭城從此完全廢棄。元代著名詩人薩都剌曾登臨石頭城,遙想當年虎踞雄姿、戰火紛飛,不禁感慨萬千:「石頭城上,望天低吳楚,眼空無物。指點六朝形勝,惟有青山如壁。蔽日旌旗,連雲檣櫓,白骨粉如雪。一江南北,消磨多少豪傑。」

明代朱元璋定都南京後,於洪武二年(1369年),興建城牆,石頭城便成了著名南京城垣的一部分。

經過1700多年的風雲滄桑,石頭城遺址已難尋舊蹤。今南京清涼山西麓的鬼臉城,相傳為六朝石頭城,實際上是明朝城垣的一部分。

⑤ 石頭城的來歷 簡略 快!!!

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踐滅吳之後,企圖進一步吞並楚國,他看中了位於現在南京中華門的長干里一帶,召見他的謀士范蠡監理建城,定名「越城」,又叫「范蠡」城。當時的「越城」很小,城周只有1公里又80步,佔地面積也只有6萬平方米,稱作「越台」。到了公元前333年,楚威王滅越,又在南京清涼山(又叫石頭山)築城,稱為「金陵邑」,這也是南京又稱「金陵」、「石頭城」的來歷。到了公元前211年,孫權又在金陵邑故址構築「石頭城」,即今日南京的重要歷史遺存「鬼臉城」,這是當時的軍事要塞,它依山為城,因江為池,地勢十分險要。

⑥ 雲南寶山石頭城的相關傳說

寶山石頭城北面的陡峭岩峰,納西人稱為「刺伯太子關」,是為紀念忽必烈率領蒙古軍隊過此險關而取名的,當年千軍萬馬的蒙古軍隊就是從寶山寶山石頭城下的金沙江對岩革囊渡江,南征大理國。
1206年,鐵木真統一了大漠南北,建立了軍事奴隸制的蒙古汗國。蒙古貴族採取先征服西南諸番,而後形成南北夾攻南宋的戰略。為此,他們先征服大理。1253年,蒙古汗蒙哥派其第忽必列率領10萬大軍,分兵三路,直指雲南。中路由忽必列親自率領,南下過大渡河,西向金沙江,入麗江東部,入麗江東部,在南攻大理。是年9月,忽必列率軍到達金沙江西岸,命令將士殺死牛羊,塞其肛門,「令革囊以濟」,用做渡江之用(地點在現在的長江第一灣),渡江後入麗江,大敗大理守軍。這就是昆明大觀樓長聯里「元跨革囊」典故的出處。「元跨革囊」,促進了忽必烈平大理國和元代的統一,結束了中國歷史從唐末以來的分裂局面。「元跨革囊」是麗江歷史上的重大事件之一,麗江地區是這一事件發生的具體地點。雖時代湮遠,但仍能找到當年刀光劍影、鐵馬金戈古戰場的歷史蹤跡。另外一個傳說是關於寶山石頭城的來源,寶山石頭城,遠看像一個龍頭,故而有很多關於石頭城的來歷的傳說:相傳,那裡是一塊風水寶地,盛產米糧,也出過不少人才。木天王十分懼怕那裡的能人猛士奪他的江山,派人日夜監視。一天晚上,一顆明星落到江對岸的阿主山上,木天王知道那裡真的要出聖人,急忙帶上寶刀,領著兵馬到寶山坐鎮。果然,有一天狂風大作,濃雲亂卷,一條閃閃發光的龍從半空飛向阿主山,一到江邊就低頭喝起水來。木天王妒火發作,乘龍不備,舉起寶刀就砍,把龍脖子斬斷了。這條龍原來是阿主山聖人的前身,被害後,龍頭變成了石頭城,龍身變成了阿刷山。

⑦ 南京又稱石頭城與哪個歷史人物有關

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踐滅吳之後,企圖進一步吞並楚國,他看中了位於現在南京中華門的長干里一帶,召見他的謀士范蠡監理建城,定名「越城」,又叫「范蠡」城。當時的「越城」很小,城周只有1公里又80步,佔地面積也只有6萬平方米,稱作「越台」。到了公元前333年,楚威王滅越,又在南京清涼山(又叫石頭山)築城,稱為「金陵邑」,這也是南京又稱「金陵」、「石頭城」的來歷。到了公元前211年,孫權又在金陵邑故址構築「石頭城」,即今日南京的重要歷史遺存「鬼臉城」,這是當時的軍事要塞,它依山為城,因江為池,地勢十分險要。
石頭城
在南京的清涼山西麓,自虎踞關龍蟠里石頭城門到草場門,可以看到城牆逶迤雄峙,石崖聳立,這就是依山而築的石頭城。同治《上江兩縣志.山考》載:"自江北以來,山皆無石,至此山始有石,故名。《建康志》也說:「山上有城,又名曰石城山。」這里所說的「城」,也就是石頭城。

關於石頭城的由來,要追溯到兩千多年前戰國時代。據史書記載,周顯王三十六年(公元前333),楚國(都城郢,即今湖北江陵)滅了越國(都城吳,即今蘇州),楚威王設置金陵邑,並在今清涼山上築城。秦始皇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楚國滅亡,秦改金陵邑為秣陵縣。相傳三國時,諸葛亮在赤壁之戰前夕,出使東吳,與孫權共商破曹大計。據說,諸葛亮途經秣陵縣時,特地騎馬到石頭山觀察山川形勢。 他看到以鍾山為首的群山,像蒼龍一般蜿蜒蟠伏於東南,而以石頭山為終點的西部諸山,又像猛虎似地雄踞在大江之濱,於是發出了「鍾山龍蟠,石頭虎踞,真乃帝王之宅也」的贊嘆,並向孫權建議遷都秣陵。 孫權在赤壁之戰後,遷移到秣陵(今南京),並改稱秣陵為建業。第二年就在清涼山原有城基上修建了著名的石頭城。當時長江就從清涼山下流過,因而石頭城的軍事地位十分突出,孫吳也一直將此處作為最主要的水軍基地。此後數百年間,這里成為戰守的軍事重鎮,南北戰爭,往往以奪取石頭城決定勝負。

石頭城以清涼山西坡天然峭壁為城基,環山築造,周長「七里一百步」,相當於現在的六里左右。北緣大江,南抵秦淮河口,南開二門,東開一門,南門之西為西門,城依山傍水,夾淮帶江,險固現時勢威。城內設置有石頭庫、石頭倉,用以儲軍糧和兵械。在城牆的高處築有報警的烽火台,可以隨時發出預報敵軍侵犯的信號。至南朝時,石頭城作為保衛都城的軍事要塞的地位依舊未變。

古代長江繞清涼山麓東去,巨浪時時拍擊山壁,將山崖沖刷成峭壁。唐代以後江水日漸西移,自唐武德八年(625年)後,石頭城便開始廢棄,故中唐詩人劉禹錫作《石頭城》一詩雲:「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東邊時月,夜深還過女牆來。」詩人筆下的石頭城,已是一座荒蕪寂寞的"空城"了。五代時期(924年)。石頭城上興建了第一座寺廟--興教寺,以後這里就成為寺廟、書院集中的風景名勝區。直到今天,它仍以「石城虎踞」的雄姿享譽中外。

如今,我們漫步在石頭城下,不僅赭紅色卵石牆基清晰可見,而且還能看到歷代在岩牆上增砌的城磚。

據地質學研究,這里的岩層是距今大約1億年到7000萬年前的晚白堊紀的浦口組地層。

在清涼門到草場門之間的城牆下面,有一塊突出的橢圓形石壁,長約6米,寬3米,因為長年風化,礫

石剝落,坑坑窪窪,斑斑點點,中間還雜有紫黑相間的岩塊,怪石嶙峋,遠看隱約可見耳目口鼻,酷似一副猙獰的鬼臉,被稱為「鬼臉城」。南京民間中有關鬼臉城的傳說很多。相傳這塊岩石原來猶如刀削一般,光滑如境。如今在鬼臉城西側確有一處清亮的池塘,從水面的一側可以看到鬼臉城的倒影,老南京人俗稱之為「鬼臉照鏡子」。這一神奇的傳說,吸引了無數的中外遊人。現在石頭城遺址已被列為江蘇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成為人們踏青覓翠、發思古之幽情的好去處。

⑧ 南京石頭城的來歷是什麼

具體來歷如下:

越王勾踐滅吳之後,企圖進一步吞並楚國,他看中了位於現在南京中華門的長干里一帶,召見他的謀士范蠡監理建城,定名「越城」,又叫「范蠡」城。

當時的「越城」很小,城周只有1公里又80步,佔地面積也只有6萬平方米,稱作「越台」。到了公元前333年,楚威王滅越,又在南京清涼山(又叫石頭山)築城,稱為「金陵邑」,這也是南京又稱「金陵」、「石頭城」的來歷。

到了公元前211年,孫權又在金陵邑故址構築「石頭城」,即今日南京的重要歷史遺存「鬼臉城」,這是當時的軍事要塞,它依山為城,因江為池,地勢十分險要。

石頭城 在南京的清涼山西麓,自虎踞關龍蟠里石頭城門到草場門,可以看到城牆逶迤雄峙,石崖聳立,這就是依山而築的石頭城。同治《上江兩縣志.山考》載:"自江北以來,山皆無石,至此山始有石,故名。《建康志》也說:「山上有城,又名曰石城山。」這里所說的「城」,也就是石頭城。

關於石頭城的由來,要追溯到兩千多年前戰國時代。據史書記載,周顯王三十六年(公元前333),楚國(都城郢,即今湖北江陵)滅了越國(都城吳,即今蘇州),楚威王設置金陵邑,並在今清涼山上築城。秦始皇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楚國滅亡,秦改金陵邑為秣陵縣。

相傳三國時,諸葛亮在赤壁之戰前夕,出使東吳,與孫權共商破曹大計。據說,諸葛亮途經秣陵縣時,特地騎馬到石頭山觀察山川形勢。 他看到以鍾山為首的群山,像蒼龍一般蜿蜒蟠伏於東南,而以石頭山為終點的西部諸山,又像猛虎似地雄踞在大江之濱,於是發出了「鍾山龍蟠,石頭虎踞,真乃帝王之宅也」的贊嘆,並向孫權建議遷都秣陵。

孫權在赤壁之戰後,遷移到秣陵(今南京),並改稱秣陵為建業。第二年就在清涼山原有城基上修建了著名的石頭城。當時長江就從清涼山下流過,因而石頭城的軍事地位十分突出,孫吳也一直將此處作為最主要的水軍基地。此後數百年間,這里成為戰守的軍事重鎮,南北戰爭,往往以奪取石頭城決定勝負。

石頭城以清涼山西坡天然峭壁為城基,環山築造,周長「七里一百步」,相當於現在的六里左右。北緣大江,南抵秦淮河口,南開二門,東開一門,南門之西為西門,城依山傍水,夾淮帶江,險固現時勢威。城內設置有石頭庫、石頭倉,用以儲軍糧和兵械。在城牆的高處築有報警的烽火台,可以隨時發出預報敵軍侵犯的信號。至南朝時,石頭城作為保衛都城的軍事要塞的地位依舊未變。

據地質學研究,這里的岩層是距今大約1億年到7000萬年前的晚白堊紀的浦口組地層。 在清涼門到草場門之間的城牆下面,有一塊突出的橢圓形石壁,長約6米,寬3米,因為長年風化,礫 石剝落,坑坑窪窪,斑斑點點,中間還雜有紫黑相間的岩塊,怪石嶙峋,遠看隱約可見耳目口鼻,酷似一副猙獰的鬼臉,被稱為「鬼臉城」。

南京民間中有關鬼臉城的傳說很多。相傳這塊岩石原來猶如刀削一般,光滑如境。如今在鬼臉城西側確有一處清亮的池塘,從水面的一側可以看到鬼臉城的倒影,老南京人俗稱之為「鬼臉照鏡子」。

這一神奇的傳說,吸引了無數的中外遊人。現在石頭城遺址已被列為江蘇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成為人們踏青覓翠、發思古之幽情的好去處。

⑨ 南京的別稱中石頭城的來歷

從南京清涼山的西麓,自虎踞關龍蟠里石頭城門到草場門,可以看到城牆和陡峭的懸崖,這是建在山上的石頭城。

石城以清涼山西坡的天然懸崖為基地,圍繞山體而建,周長是「七英里一百步」,大約相當於現在的六英里,北邊的大河,南到秦淮河口,南到兩個閘門,東到一個閘門,南門的西閘門是西閘門,城市被群山和河流環繞,淮河引江,該市有石頭倉庫和石頭倉庫,用於存放軍事口糧和武器。

警報信標建在城牆的高處,可以隨時發出信號以預測敵人的入侵,到南朝,石頭城作為保衛首都的軍事要塞的地位保持不變。


(9)石頭城與哪個歷史人物有關擴展閱讀:

南京是寧鎮鎮的丘陵地區,它以低丘陵和低丘陵為主,低丘占土地總面積的3.5%,丘陵佔4.3%,丘陵佔53%,平原,窪地和江湖佔39.2%,在寧貞山和城市北部的La山中間,秦淮河流域的丘陵地帶南部有衡山和東麓山。

南京的飛機位置從北到南長,從東到西窄,從北到南,它從北到南直達150公里,從東到西寬50至70公里,南部是一個地形群,由低窪的山脈,丘陵,山谷平原,湖泊平原和河濱地貌組成。

⑩ 藍百陽的石頭城中的主要人物有哪些

摘要 親親,您好

閱讀全文

與石頭城與哪個歷史人物有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03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7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16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09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46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68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59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70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49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988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21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47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58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26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12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00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05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387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51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