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怎麼讓歷史新舊結合

怎麼讓歷史新舊結合

發布時間:2022-12-23 00:25:22

Ⅰ 如何讓歷史與現實結合成為歷史教學的常態

試論如何提高中學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
萬州二中 鄭林
摘要: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身處教育第一線的教師,越來越認識到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對於學生掌握知識以及實際能力的提高相當重要。課堂教學是新課程改革實施的核心環節,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指通過課堂教學活動,學生在學業上有收獲、有提高、有進步。具體表現在對學生興趣和思維能力的培養、增強課堂提問的有效性,優化課堂結構,使學生在認知上從不懂到懂,從少知到多知,從不會到會;在情感上,從不喜歡到喜歡,從不熱愛到熱愛,從不感興趣到感興趣。本文主要論述提高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方法,從而真正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從而達成教學目標。
伴隨著新課程、新標准、新課改、新理念的不斷出現,中學歷史課堂教學也發生了一些變化。如何在有限的40分鍾內在完成教學基本任務的前提下傳授知識,培養學生學習能力,鍛煉其學習技巧,提高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成為中學歷史教師所面臨的新問題新挑戰。
一、提高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意義
有效教學的理念源於20世紀上半葉西方的教學科學化運動,在美國實用主義哲學和行為主義心理學影響的教學效能核定運動後,引起了世界各國教育學者的關注。20世紀以前在西方教育理論中佔主導地位的教學觀是「教學是藝術」。但隨著20世紀以來科學思潮的影響,以及心理學特別是行為科學的發展,人們意識到,教學也是科學。即教學不僅有科學的基礎,而且還可以用科學的方法來研究。於是,人們開始關注教學的哲學、心理學、社會學的理論基礎,以及如何用觀察、實驗等科學的方法來研究教學問題。有效教學就是在這一背景下提出來的。有效教學:就是在符合時代和個體積極價值建構的前提下其效率在一定時空內不低於平均水準的教學,其核心就是教學的效益。有效教學關注學生需求與心理基礎,倡導尊重學生。因此,提高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實施有效教學,才能切實地關注學生,站在學生的角度看問題、思考問題、理解問題,才能真正地接近學生,使教師與學生能夠在有限的時間與空間里取得更高的教學效益,幫助學生輕松地獲取知識提高技能,從而達成教學目標。
二、提高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途徑
(一) 教育學生全面理解歷史學科的社會功能
當前在相當多的學生意識中都認為學習歷史沒有多大的實際意義,況且在相當多的省市中考考試科目中歷史都是開卷考試,並且分數也只有50分。這樣造成了更多的學生對歷史學科的不重視更不感興趣,從而降低了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因此我們必須教育學生正確理解歷史這門學科,了解其應用功能。歷史學科是人文科學,有其特殊性。正如法國的雷蒙-阿隆所言:「歷史科學不再是曾今存過的東西的完全再現,就象物理學並不是自然的再現一樣。歷史的最後目標,是構建一種人們將絕不會第二次看到的時間的獨特的序列——人類的多種社會和文化的變異。」 歷史科學是在掌握歷史事實的綜合及其聯系的基礎上,研究人類的社會發展過程。它既反映歷史發展過程的規律性,也反映歷史發展過程中的具體的繁復的現象的復雜性。作為中學歷史教育應該培養學生學會生存、生活和發展的經驗。培養學生根據歷史的經驗思考和認識現實問題。所謂「前事不忘後事之師」,「疑今者察之古,不知來者視之往。」 歷史雖然不可再現,蛋可以引導學生從歷史經驗中得到教育,喚起他們對相似社會現象的感慨,能從歷史人物中學習到善惡美醜,形成有利於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社會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
(二) 緊扣課標結合教材創新教學設計
1.以學習為中心開展教學設計
【案例】歷史必修3「新文化運動的興起」一目的教學:教師用PPT展示「提倡民主,反對專制」的材料,引導學生閱讀後提出問題:「什麼是民主?」「為什麼提倡民主,反對專制?」學生思考,教師作答。新文化運動的其餘內容「提倡科學,反對愚昧與迷信」、「提倡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教學流程同上。
分析 : 這一教學過程看起來是在引導學生思考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但實際上沒有以學生的學習活動為中心開展教學活動。其明顯的特徵是從知識本位出發,由教師包辦產生問題,是教師牽著學生走的問答教學。整個教學過程只通過一系列的問題來實現教師對知識的分層分步傳輸,直接體現著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獨斷專行,無視學生主動進行智力勞動的需求,課堂內沒有形成立體、交叉的信息交流氛圍,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多元性。
以學習為中心開展教學設計的基本特徵是: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學生的學習活動是教學活動的主旋律,要保證教學過程中學生和教師角色的恰當承擔。教師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幫助學生學習上,包括適當的思維引領、策劃學習活動、提供相關學習途徑、明確成果交流評價機制等。學生不是被動地聽取知識訓導,而是積極地思考、獲取、交流、整合。教師在教學設計中始終要將學生放在首位,首先考慮的是學生該做什麼、怎麼做,而不是教師教什麼、如何教。因此如果將案例1進行重新設計可以將學生按照新文化運動四個內容分成四個小組,各自分配相應的學習任務,讓學生在共同參與中相互學習相互幫助閱讀教材、利用各自原有的知識與能力優勢互補分析材料歸納基本內容,然後再討論與交流合作中尋求最佳的學習效果,加深對知識的記憶與理解。而教師也可以在充當聽眾的時刻尊重學生的自主學習自主探究過程中針對學習的理解認識從中發現學生的不足與亮點,進而進行一定程度必要的深入分析引導加以補充與鼓勵培養學生的學習信心。
2.圍繞教學主題開展教學設計
在歷史教材中每一個單元都有一個主題(無論哪一版本教材一般一個單元就是《課程標准》中的一個專題)。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首先要把握單元主題,明確單元學習的目標、學習重點和學習難點。而每一單元下的每一節課都有一個中心,而這每課的中心則是單元主題落實的基礎,為單元主題服務。因此教師要結合單元主題把握和突出每節課的中心,圍繞主題開展整個教學活動。要准確的把握單元主題,就要學習和領會《課程標准》。只有明確了《課程標准》的要求,領會《課程標准》的意圖,深刻理解教學內容,抓住教學關鍵,把握教學本質,才能准確的把握單元主題和每一節課的中心,教學就能做到心中有數,輕重適當,高屋建瓴地駕馭教材,避免鬍子眉毛一把抓,事半功倍。如分析太平天國運動失敗的原因,這課的中心是農民階級的局限性導致天平天國運動的失敗,這就應該以農民階級的局限性為中心開展這樣的教學設計:教師:歷史上的中國農民階級有何種特點呢?(此問學生雖然不能准確解答,但多少有一些感性認識,並且具有趣味性)我們先分析中國自然經濟的特點,從自然經濟出發來看中國農民階級的特點......
通過教師的分析講解,得出結論:中國農民階級具有革命性和落後性(保守、自私、分散等),革命性促使農民階級不斷斗爭,而落後性導致農民階級在斗爭的過程中無法提出科學的革命綱領作為指導,而自私性和分散性導致農民在受到殘酷的壓迫後奮起反抗,但在斗爭中取得一點成績和利益後便開始降低自身的革命性,轉而滿足於眼前的利益,更加無法團結起來繼續斗爭分散性漸強。接著結合教材中的內容與材料再次分析歸納農民階級的局限性的表現,找出其失敗的原因。
3.富於創新性的教學設計
歷史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敢於創新,大膽設計。教師要根據新課改的理論和教學設計理論,對不同的課型進行設計,要勇於打破傳統課堂教學的模式,不斷探索。首先,歷史教師要根據不同的課型進行不同的教學設計。例如對新授課課型可採取導入新課、課文探究、自我測評、課文總結、課外活動等過程。對活動課則可在活動主題、活動目標、活動准備、活動過程、活動評價與總結等幾方面進行設計。其次,歷史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注意學科內和學科間的綜合。在學科內要注意橫向和縱向的聯系,即在政治史、經濟史、文化史、民族史、外交史及前後知識間廣泛聯系。例如:在設計《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文化》一課時,在正確處理歷史課與文化課的矛盾與交織;中國文化與外來文化的矛盾與交織;歷史人物與歷史環境的矛盾與交織這三方面的關系,就會使教學既有新授課的特點,又有文化史部分教學共性特點。另外,教師在教學設計時還要注意學科間的綜合,如將歷史和語文、地理、政治等學科綜合。此外,歷史教師在教學設計中要注意信息技術與學科的整合,「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運用多媒體輔助歷史教學,可以增強歷史的生動性和直觀性,大大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多方面的能力,教師在進行設計時要充分考慮這一點,根據現有條件合理的設計。
4.與現實和學生的生活實踐相結合開展教學設計
歷史源於現實和生活,但高於現實和生活,更具有一定的指導功能。生活中處處可以體現歷史,是歷史的最初表現形式,而現實生活周圍的歷史遺跡或者是人文故事則是歷史的典型表現形式。生活中的某些現象和事件則可以用歷史來解釋和分析幫助我們更好的理解現實,指導現實生活。與現實和學生的生活實踐相結合開展教學設計的基本特徵:一是歷史與現實的結合,將歷史教學延伸到當代。引導學生關注現實,多角度、多層面的展示歷史,促進學生時代感和歷史責任感的形成。這首先就要求教師具有時代感,充分的關注現實生活,關注國內外事件與時政熱點,縱橫古今,貫通中外,思維時刻保持開放與活躍,從歷史的理論世界中走到歷史的現實狀態中。二是教學與生活實踐相結合,實現歷史教學與學生的生活感受和生活經驗的結合,從而增強歷史的親切感。當教學內容本身時代感、現實感很強的時候,學生自然會感到有迫切了解的願望從而產生興趣,作為歷史教師要引導學生從歷史課堂走向生活,從書本走向社會。最終培養符合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所需要的新世界人才,共和國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案例】歷史必修2《世界經濟的全球化進程》一節教學時,某教師是這樣進行的:先提出問題「什麼是經濟全球化?」並從生產全球化、資本全球化、貿易全球化說明了其表現,之後分析了經濟全球化的原因,重點分析了WTO的推動作用。最後也提出了問題「中國加入WTO後,面臨怎樣的機遇與挑戰?」讓學生討論。
分析:從課堂教學結構來看,這節課安排是合理的,教學也是圍繞主題而開展的。但經濟全球化本身是時代感很強的話題,學生對經濟全球化的感受和體驗也比較多,教學時不應該就書本而論書本。也就是說我們完全可以歷史學生身邊和學生本身具有的教學資源,教師可以通過學生結合自己生活中的體驗來感受那些是屬於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影響,並舉出實例也可以深印象。這樣既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可以化難為易從最基本的現象去體會全球化,從而提升課堂教學效果。最後可以試著讓學生從中找到一些全球化帶來的利弊從而引入到理解中國在加入WTO後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這樣則既輕松又合理易於理解記憶。
通過以上方法進行教學設計,教學設計具有了一定的操作性,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因為我們的教學設計最終是需要在課堂教學中加以落實,這就需教師考慮到各種情況來加強教學設計的可操作性。因此我們在制定教學設計時應注意到:首先教學設計目標要明確具體可行,不要定得過高過空。要根據《歷史課程標准》和學生所學教材在學生實際情況的基礎上進行設計;其次,教學設計也必須充分考慮師生的實際情況,教師應該根據自己的特點,盡可能發揮自身的優勢避免不足,彌補不足,設計出個性化的教學,創造獨特的教學風格。教師在教學設計時還要考慮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水平,對不同年齡的學生採取不同的方法,對初中生可多用講解、談話、探究、體驗等方法,高中生則可多用討論、研究發現法等,但也不能機械化,一切要從實際出發;最後教師在教學設計時還需考慮到所處的教學環境和教學條件是否符合實際。由於歷史學看看內容的多樣性、復雜性,教師在教學設計、組織教學時一定要注意詳略有當、統籌規劃,真正將教學設計落到實處。
(三) 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1.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興趣
歷史情境教學就是教師運用直觀教學手段再現或創設歷史情境,幫助學生通過具體形象的感知形成歷史表象,掌握歷史知識,並通過具體場景的體驗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創設教學情境的方法有很多,其中最有效的當屬運用多媒體創設教學情境。
多媒體教學以其鮮明逼真的動態畫面,情感豐富的音響效果刺激學生的視聽,使學生眼見其形耳聞其聲,從而激發學生積極主動的思考。歷史教學中可以應用的資料很多,如人物事物圖片,影音資料等。多媒體的直觀性可視性可以拉近學生與歷史的距離,給學生以如臨其境的感覺,變抽象的語言表述為形象的音像展示,易於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即將學習的知識產生一種參與的意向,因此是創設教學情境的一個有效方法,同樣也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一種有力手段。
2.由故事激發學生興趣
歷史是對人物活動及重大歷史事件的記敘,其自身具有極強的趣味性和可讀性。在學習過程中引用歷史故事不僅可以調動學生興趣,同時能有效地對學生進行知識的傳授,因此教學中故事的引用往往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講《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一課中的公民參政情況時,可以對學生講解「雅典人帕帕迪的政治生活」這一故事,通過對雅典公民帕帕迪行使公民權利的見聞和遭遇不僅可以讓學生明白人民主權的概念和輪番而治的體現,同時也能讓學生體味到雅典民主的局限性;在講《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的斗爭》一課時可以用「酎金奪爵」和「杯酒釋兵權」的故事來說明漢武帝和宋太祖加強中央集權的手段;類似的故事數不勝數,如可以用「南門立木」的故事來說明商鞅變法成功的秘訣、用「卧薪嘗膽」的故事來表明越王立志雪恥的決心、用「三顧茅廬」的故事來說明劉備愛惜人才最終使其占據西南一席之地等等。通過故事架橋,活躍了課堂氣氛調動了學生興趣,同時完成了知識的傳授,何樂而不為?
3.通過導入新課激發學生興趣
通過導入新課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濃厚興趣,是提高歷史教學效果的一個重要因素。由於課堂教學是以知識的傳授和技能的形成為核心,滲透思維訓練,促進學生智能發展的過程,因此課堂教學的導入比尋設計和安排得當,使學生在首因效應的影響下產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採用設疑、製造懸念導入法或直觀導入法,也可以是故事導入、開門見山、直接破題等。
4. 創設活動讓學生參與激發興趣
古人曰:「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人們要想深入了解和認識事物,就必須親身參與、體驗。同樣,要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自主學習,也需要教師組織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讓學生參加,這樣不僅能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同步完成了自主學習,可謂一舉兩得。
歷史活動的組織可以有很多種形式,如讓學生編演歷史劇本、歷史知識搶答競賽、歷史謎語競猜、開展辯論會等。就學生感興趣而又存在爭議的人物或事件組織辯論會就是一個很好的途徑:如在《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一課中涉及到對秦始皇功過的評論問題,秦始皇作為歷史上統一中國的第一人,他的千秋功過歷代都有人評說,當時有人稱贊說「今陛下興義兵,誅殘賊,平定天下,海內為郡縣,法令由一統,自上古以來未嘗有,五帝所不及」。晉朝有人指責他「殺人如狗彘」。明朝思想家李贄則說:「始皇出世,李斯相之,天崩地拆,掀翻一個世界,是聖是魔,未可輕議」。在就這個問題組織討論的過程中同學們大多積極參與但意見不一:有些同學側重於對秦始皇歷史功績的肯定,認為他統一六國,結束了長期以來的割據混戰,符合歷史發展的趨勢,統一度量衡、貨幣、文字等促進了各地經濟文化交流鞏固了國家的統一,因此應該給予肯定;也有些同學側重於對秦始皇的批判,認為他殘暴,沉重的賦稅繁重的兵役徭役害得民不聊生,焚書坑儒又嚴重摧殘了文化禁錮了思想,因此應對他持否定態度。辯論過程很激烈也出現了不少亮點,既增強了學生興趣有加深了學生對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的認知水平。對歷史上沒有定論的人物,同學們比較感興趣,設計討論課讓他們發揮自己的觀點是培養學生興趣的很好的途徑。不論學生在辯論中給出哪種觀點,只要言之有理言直有據即可,辯論後教師要進行講評,將正反方的論據進行綜述,使之形成一個比較完整的知識信息系統,反饋給學生。
通過活動的開展,激發學生對歷史人物、事件的了解和對民族命運的關切,既培養了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又啟迪了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的能力。
(四) 加強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豐富歷史課堂教學
1.強化課程意識,深入挖掘歷史教材
課程意識是教師執行課程標准,落實課堂教學設計的內驅力。教師的課程意識需要以一定的教學經驗和理論基礎為先決條件,深入挖掘教材是強化教師課程意識的重要手段之一,而深入挖掘教材則是充分利用課程資源的基礎。歷史教材是歷史課程資源的核心是進行歷史教學的基礎。對教科書的開發和整合利用,是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充分利用好這一資源可以試教學效果大增。特別是本次課程改革實現了教材的多樣化,按照相同的課程標准,可以採用不同的教材版本,這就促使教師一定要結合不同地區、不同學校、不同學生的實際情況,靈活處理、合理使用教材,強化教研和校本意識。
2.充分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和網路技術等教學資源
隨著社會的進步,先進的信息技術和網路技術為歷史學習提供了更方便、更快捷和更豐富的信息來源這是時代的新產物並很快發展成為歷史課程的新資源。 教師可以通過運用多媒體課件教學以及一些歷史音像圖像資料來豐富歷史教學內容、再現歷史過程、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創設問題情境、拓寬課堂形式、啟迪學生思考、強化重點、簡化難點等。通過網路,學生可以訪問世界各地的歷史教育網站、歷史資料資料庫、圖書館等,充分利用有效歷史資源級遠程教育中的歷史課程,使歷史不僅僅局限於課堂、學校,而是朝著更廣闊的空間發展。當然這些只是教學的一種輔助工具和手段,是不能根本上取代教師地位的。實際教學中我們應結合實際和自身特點採取適當的多媒體、網路手段等為教學錦上添花。
3.有效開發社區課程資源,了解身邊的「歷史」
要想充分利用歷史課程資源,校外尤其是我們身邊社區的歷史資源不容忽視,這些資源包括:社區圖書館、資料室、博物館、網路資源、社區歷史遺跡、紀念館、歷史人物或故事等。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文化燦爛,與其他學科相比歷史課程資源更具有豐富性、生動性和現實性的特點。但長期以來教師把教材作為唯一的課程資源而忽視了校外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甚至不願主動開拓各種潛在的課程資源。開發利用各種歷史資源,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陶冶其情操,還可以激發其學習歷史的興趣更加了解身邊的人或事,培養學生細心觀察事物、體驗人生的好習慣。
結語
綜上所述,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推進,如何在短暫的課堂教學時間內有效地提高歷史教學有效性?其形式與方法是多種多樣的,關鍵在於:要有對歷史學科的正確認識形成正確的歷史觀;結合課程標准切實可行的創新教學設計;培養並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良好興趣與積極性;還需要加強對課堂內外學校與社會課程資源的有效開發和利用來豐富歷史課堂教學。

Ⅱ 如何打造自主高效的歷史課堂

如何打造歷史高效課堂 上蔡縣黃埠一中 常銀山
自初中歷史中招開卷考試以來,雖然在考場上學生可以任意攜帶書本和學習資料,但單憑查找書本或資料,學生根本考不了高分,因為歷史試題逐漸演變為像語文試題一樣,題在書本外,答案在書本內。這就要求學生不但要記住歷史知識,更要學會如何運用歷史知識,如何對知識進行歸納整合,把知識活學活用。歷史知識內容多,學習時間少,課余時間很難爭取到,這就需要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進行教育、培養、訓練,知識、方法、能力同步進行,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打造靈活、高效的課堂。 首先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感覺到歷史生動、有趣,教師可以想方設法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比如:
方法一:課前演講──點評歷史,所謂的課前演講不是漫無目的地即興演講,也非脫離現實的東拼西湊。
要求學生在每一新課開始前,去尋找與課文有關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背景及相關新聞報道等。在課上用3~4分鍾演講,既要有歷史內容又要有自己的觀點,即達到有講有評。這里的評就是融入自己的觀點。 按照要求去做,學生就會去主動搜尋,主動查閱資料。一方面,學生的自我成功體驗得以滿足,避免了「一言談」的傳統教法。學生的積極性充分調動,參與性大大提高,課堂氣氛由此改變。另一方面,學生的辯證分析歷史問題,處理現實問題的能力得以鍛煉。進而滲透了歷史唯物主義與愛國主義教育。無形當中,教學的雙邊化得以很好開展,「互動式」的歷史教學也就隨之而生。比如在講授《法國大革命》這一課時,學生按要求做後,事先准備好的那位學生演講的題目是《拿破崙》。其中的一段話很出乎意料。「拿破崙固有的軍事才能和政治家的英明的確讓人欽佩,然而後期的反人民一面又讓人唾棄。歷史的教訓讓我們永遠銘記,背叛人民終究被人民所拋棄。
方法二:利用歌曲引入新課,使課堂變得生動有趣。
比如《九一八事變和抗日救亡運動》一課,可以先播放歌曲《松花江上.》,讓學生感受東北淪陷後到處流浪的悲慘生活,激發他們的愛國之心,以利本課知識的學習。再如《對外開放格局的形成》一課,可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待學生聽完後,教師可以就歌詞進行設問:同學們,你們誰知道歌詞中「春天」指的是什麼?這位「老人」指的是誰嗎?為什麼會神話般的崛起座座城呢?想知道嗎?這就是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內容,請同學們自學今天的內容,導入新課。
方法三:猜謎語——導入新課
比如《抗日戰爭的勝利》一課,可利用「謎語:日本投降的原因, 打一歷史人名」導入新課,請同學們先自學本課知識,再猜這個謎語。無形之中就激發了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其次,在學生自學之後,教師如何設問是檢驗學生學習效果,鍛煉學生靈活運用知識,深挖教材進行知識升華的關鍵。 從一定意義上講,學生的學習過程就是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因此,課堂提問的設置十分關鍵。課堂提問涉及到所提問題的難易程度、提問時機、方式途徑等,要想很好地完成歷史教學中傳授歷史知識、進行思想教育和能力培養的三項任務,就要求教師必須引導學生深入挖掘教材,通過教師巧妙設置的疑問,使學生在「和諧的信息交流之中」得出規律性的東西。
現以《一二〃九運動和西安事變》一課的講授,談談歷史教學中課堂提問的設置。
一、在新舊知識的銜接處設置疑問,培養學生注意歷史發展的縱向聯系。
在講授「西安事變」時我提出:張學良、楊虎城兩位將軍為什麼要發動西安事變?學生通過看書,可以得出兩點:一是中共的影響;二是兩位將軍的愛國之心。這就把本課的第2部分內容「中共制定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策略方針」和西安事變聯繫到一起,同時也說明中共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是深得人心的。另外一點,即全國抗日運動高潮的影響,就需要教師聯系「一二〃九運動」才能使學生得出結論來,由此使「一二〃九運動和西安事變」這兩個貌似獨立的內容有機聯系起來了。
二、在歷史與現實相聯系之處設疑,培養學生用已學過的知識理解、分析當前實際的能力。 在放「一二〃九運動」的錄像前,我設計了一個問題:從「五四運動」到「一二〃九運動」,在中華民族最危險的時候,廣大青年學生身上體現出一種什麼精神?這種精神對我們今天的學生來講有何意義?學生看後,討論很熱烈,經過教師的啟發、引導,最後學生懂得:愛國主義是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的精神支柱。我們今天的青年應大力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樹立把祖國建設好的雄心壯志。
三、在總結概括之處設置疑問,培養學生歷史的、辯證的觀點。
每個具體的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都是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產生的,都要結合當時的歷史情況進行具體分析。在講授「西安事變」中,我先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西安事變後,以宋子文、宋美齡為首的國民黨一派和共產黨都不主張殺蔣介石,但二者的出發點一樣嗎?為什麼?
有許多同學都認識到了蔣宋的私人關系,也知道共產黨人的出發點是要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經過激烈討論,大家逐漸認識到:以宋子文、宋美齡為首的國民黨一派主張不殺蔣介石,是從他們個人或集團的利益出發的;中共不主張殺掉蔣介石卻是體現了為抗日著想、為民族著想的寬大胸襟,也體現了中共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誠意。同時,中共的這一決定也說明,只有中國共產黨才是真正代表人民利益的。
但當我接著提出:就答應「停止剿共,一致抗日」這一點,該如何評價蔣介石?大家的觀點出現了很大的分歧。因為這個問題涉及到了對歷史人物如何評價的問題,一方面要作實事求是的肯定,另一方面又要指出其歷史的局限性。蔣介石是屠殺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的劊子手,是帝國主義在中國的代理人。但就答應「停止剿共,一致抗日」來講,雖然蔣介石是被迫答應的,但他這個承諾畢竟順應了歷史發展的潮流,對抗日、對人民、對祖國都是有利的。 所以我認為,如果在歷史教學中課堂提問設置得好,對於活躍課堂氣氛、發展學生思維能起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別在發展學生的思維方面,通過設置疑問,教師能有計劃、有步驟地引導學生進行綜合分析,使學生不僅僅局限於教材表面,而是深入挖掘、開動腦筋,這對於理解歷史知識,提高思想認識,培養口頭表達能力、自學能力,都是一個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第三,教師在啟發學生思考問題的同時,要適當傳授一些好的學習方法,以利學生提高學習效率。比如在學習三大宗教時,記憶三大宗教產生的時間順序,教師可引導學生這樣記憶:「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按兩個字、三個字、四個字,很容易就記住了,並且永遠不會忘記。再如:
一、順序記憶: 這種記憶是最普通的記憶方法,它是指照事件本身的發展的順序依次記憶。如:美國獨立戰爭的過程就可以這樣記: 1、1775年,來剋星頓的槍聲,第一次大陸會議召開。 2、1776年,第二次大陸會議召開,發表了《獨立宣言》,宣告美利堅合眾國成立。 3、1777年,薩拉托加大捷,轉折點。 4、1781年,英軍總司令康華利把寶劍呈給華盛頓。 5、1783年,英國承認美利堅合眾國獨立。
二、規律記憶: 在學習過程中,我們可以尋找具有規律性的東西,如:英、法、美、日、俄資產階級革命或改革的原因都是:資本主義的發展受到阻礙。革命或改革後這些國家都走上了資本主義的發展道路,都有利於本國資本主義的發展。
三、對比記憶: 如兩次世界大戰的對比。中國與西歐資本主義萌芽的對比。中國近代化的過程與西方近代化的過程做比較。亞非四大文明古國都發源於大河流域,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字等對比。三次工業革命的對比。
四、歸納記憶: 可把不同時間的同類事件歸納。比如:我國古代的水利工程都江堰和大運河。近代列強對中國發動的侵略戰爭和中國軍民的反侵略斗爭的事例。也可以把同一時間的不同事件進行歸納。比如:1945年發生的重要事件有:蘇、美、英雅爾塔會議、中國共產黨「七大」召開、德國簽署無條件投降書、蘇、美、英波茨坦會議、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聯合國成立、台灣回歸祖國。
五、順口溜記憶

第四,努力打造學生自主學習歷史課堂模式。 歷史學科在時間、空間、和內容上的綜合性,決定了它的知識和能力的遷移性。學習歷史過程,就是教會學生更深刻地了解人在歷史發展中的主體地位和力量,使學生掌握如何應用基本的方法論和原則去觀察人類歷史的演變過程和各種社會現象發生、發展的原因,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和人生觀。教師要為學生提供極其豐富的知識天地和極其廣闊的現象空間。自主學習歷史課堂模式是實現這一切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 「自主學習」就是指正確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意向、啟發思維、點撥疑難、指點方法;通過學生自學、討論、師生交流、學生領會內化等方式,讓學生學會、會學,尋找到應該得到的知識,懂得要懂的問題,促使其全身心、積極有效地進行和發展,促進學生德、智體健康地發展等。它的模式可為: 教師 學生 興趣 引 激發意向 增強知識 自學 導 導 啟發思維 學 培養能力 解疑 疏 點撥疑難 發展潛力 內化 扶 指點方法 養成習慣 第五, 充分利用網路的資源共享優勢,最大限度地利用網上歷史資料、圖片等信息,結合教學實際,高效組織課堂教學。 網路為我們提供遼闊的資料空間,傳統的單純使用教學參考書、專業歷史書備課的方法必須改變。備課的過程就是一個最大限度獲取信息的過程,網上的資料經過提煉加工化為教學材料,也可以製作幻燈片,有時直接下載的圖片運用在課堂教學中效果顯著。利用網路我們可以瀏覽頁面,獲取最新學術動態。如我們訪問一些名牌大學的專業網站了解歷史研究的學術成果,有利於教學中的思辯和滲透。網上圖書館資料更為豐富,打開網站,我們在網上就可閱讀到以前難以見到的書籍,按照自己的需要摘取相關內容,便捷、高效,事半功倍。據報道:99年6月世界上最大的電子工程——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問世,意味著我國系統的、成規模的中華文化信息資源將以電子形式參加全球網路共享。例如,上網鍵人「李白」一詞,就可以在《四庫全書》中搜索到39條內容。網路時代對信息的便捷獲取方式,將極大影響歷史教學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 充分利用網路時代的多媒體優勢,結合所定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進行媒體組合教學,達到課堂教學的最優化。多媒體教學的重要特徵是具有形象性、生動性和直觀性,把教材的內容活起來,除了語言藝術外,最重要的就是發揮多媒體的功能了。教師要適時地動用電腦、幻燈、音響、投影儀等媒體,傳授歷史基本知識,讓學生在新情景中產生歷史審美的享受和獲取歷史知識,取得強化和鞏固知識的效果。 第六,保證有充足的時間進行強化訓練。 課堂上,在學生能夠充分自主學習的基礎上,要有足夠的課堂訓練,以檢驗學生學習的效果,達到強化記憶、鞏固知識、查漏補缺的作用,訓練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總之,打造歷史高效課堂,需要以上幾點相互配合,靈活運用,才能達到最理想的效果。這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反復的實踐和揣摩。

Ⅲ 如何把當地歷史文化融入城鎮建設

首先,形成文化遺產保護與城市規劃相結合的良好機制。近年來,介休市按照「慈孝之都、琉璃之城、寒食之鄉、三賢故里」的文化發展定位,堅持「搶救、保護、利用」三位一體,讓文化遺產保護與城市總體規劃、周邊環境整治、民生改善相結合,掀開了歷史文化名城復興的帷幕。聘請西安建築科技大學王樹聲教授制定了《介休市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復興規劃》,所有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嚴格按照規劃方案實施。
其次,老城區規劃保護一切以最大限度享受文化遺產為准。從2010年後半年起,我們先後展開了一批全國、省、市重點文物的保護修繕和文物周邊環境整治,在老城區內文物本體的維修費用投入近億元;加快2.37平方公里老城歷史文化街區保護步伐,探索出一條「碎片重構、新舊共融」的介休文化遺產保護模式,老城范圍內不再審批任何新建築;在實施文化遺產搶救保護工程中,注重文化遺產空間公共化。開工建設順城關歷史文化街區「一街」,介休博物館「一館」,明代古城牆,後土廟、祆神樓、城隍廟「三大廣場」和祆神樓、城隍廟、龍泉觀等文物維修11項重點工程。
最後,構建「新舊兩城、協調發展」的城市格局。「新城」是一座城市創造新文化的產物,是承載新的公共服務和城市功能的載體,是城市新生命力的孕育腹地。「新城」必須突出以空間區域為重點,適度擴大規模、擴張空間。目前,北部新城網路基礎設施陸續完成,文化中心等地標性項目順利推進。義安、張蘭鎮成為全省重點鎮,張蘭古玩市場再現昔日輝煌;張壁古堡新村崛起;城鄉公路星羅棋布。

Ⅳ 怎樣才能把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結合在一起

比較,在相同時間范圍內,中國發生了什麼,世界其他國家發生了什麼。中國與外國的交往,外國侵略中國,比如說鴉片戰爭,通過交戰雙方的對比,可以了解清庭與英國的優劣,差距,進而可以將中國的歷史與英國的聯系在一起

Ⅳ 初中歷史如何導入新課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課堂導入是教師在一個新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活動開始時,引導學生進入學習狀態的行為方式。它要求教師能迅速創造一種融洽的教學情境和課堂氛圍,把學生帶進一個與教學任務和教學內容相適應的理想境界。
上課伊始,學生的注意力還沒有充分集中,因為初中的學生活潑好動,課間十分鍾休息過後仍不能安定下來,一些偶發事件,更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加之學生自身對歷史不重視,還有家長的因素,因此對歷史老師來說,採用適當的精彩的導入,比如通過形象化的語言敘述、直觀性的視頻畫面和啟發性的問題等方式給學生一些恰當的、較強的信息刺激,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之收斂與學習無關的思緒和活動,把興奮點轉移到新的學習任務上,迅速從非學習狀態進入學習狀態,調動其學習熱情和責任感,從而進入學習的最佳狀態。下面我結合自己的體會,簡單介紹幾種導入新課的方法:
一、復習導入法
這是我平常上課採用的最多課堂教學導入方式,這種方法特別注重新舊知識的銜接,它不僅有利於學生對舊知識的鞏固,而且能為新知識的學習做好鋪墊。例一:我在講授《第二次鴉片戰爭》一課時,設計的導入語是: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的原因是什麼?這場戰爭的結果如何?這場戰爭後簽訂了一系列的條約,以英國為首的西方列強有沒有達到完全打開中國市場的目的?學生回答完後,我總結:因為第一次鴉片戰爭後,英法沒有達到完全打開中國市場的目的,為了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這樣的導入語既達到復習了上一節內容,而且也集中了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把兩次鴉片戰爭的內在聯系緊密地結合起來,由此順利地進入到新課的學習當中。例二:在講《秦朝的統治》時,首先要求學生回顧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命商鞅進行變法,主要內容有:①建立縣制,加強新興地主階級的中央集權制;②廢井田,開阡陌,以法律形式確立土地私有制;③統一度量衡,統一賦稅制度,促進封建經濟的發展。變法後,秦國逐步強盛起來,為實現統一奠定了基礎。設問:你們知道秦朝統一全國的原因除了商鞅變法的影響外,還有哪些原因?秦朝又是如何鞏固統一的?為什麼秦朝存在的時間會這么短?大家想知道秦朝的興衰歷史嗎?我們這節課就學《秦朝的統治》。
二、設問導入法
設問法是結合教材重點,把新課中最能引起學生興趣的內容用設問存疑的形式誘導學生,給學生以極大的懸念,扣住學生的心弦,以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如《秦的統一》一課中,我設計了「同學們,你們知道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是誰嗎?」、「為什麼他要稱自己是皇帝呢?」、「為什麼秦朝要修建長城?」。這幾個疑問,像磁鐵一樣緊緊地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很快地引入到新課中;再如講《祖國境內的遠古人類》一課,可以這樣設問「你們知道人是怎麼來的嗎?我國古代女媧摶土造人的傳說,古代埃及人認為人是創造力之神努用水和泥土造出來的,基督教認為人是上帝造出來的,也有人認為是人由猴子變來的,這些都是不科學的。那麼人到底是怎樣產生的呢?」。經這樣一渲染,大家的注意力很快集中到下面所講的內容上。
設問法的最大優點是通過寥寥數語,就能迅速地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並且造成懸念,使學生產生一種渴求答案的強烈願望,從而產生自覺的主動的學習要求。
三、圖片導入法
圖片導入就是上課前把相關的歷史圖片出示給學生來增強歷史課的直觀性。例如我在講九年級上冊第四課我是先出示美國的國旗,讓學生觀察圖案有特點?上面的星星的橫條各代表什麼?學生回答的基礎上總結:13條紅白相間的橫條帶象徵美國獨立前的13個殖民地,50顆小星星象徵美國現在的50個州,紅色象徵強大和勇氣,白色象徵純潔,藍色象徵警惕、堅韌不拔和正義。然後設問,如今美國是世界頭號強國,可200多年前它卻是英國的殖民地,北美13個殖民地是如何擺脫英國的殖民統治而贏得獨立的呢?通過這樣導入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下面的內容,自然有著興趣。

Ⅵ 新舊建築如何完美結合

1實現新舊建築和諧搭配的設計方法新建築在建設中一般碰到兩種情況,一種是新建築在老建築的基礎上進行擴建;另一種是新建築在老建築群中插建。擴建是指在原有建築基礎上對原有建築功能進行補充或擴展。擴建部分的設計,不僅要考慮擴建部分本身的功能和使用要求,還要處理好擴建部分與原老建築的內部空間及外部形象的聯系與過渡。而插建所面對的不只是一個特定的建築,而是一組多建築的空間。在設計新建築時要時刻考慮它周圍的歷史環境,並對此做出恰當的反應,以實現對傳統的延續。要達到城市中舊區內新舊建築的和諧,具體的設計方法則是很靈活的,筆者總結如下在設計中可供參考。1.1新舊建築形式與風格的統一「形式與風格的處理對於群體組合能否獲得統一影響極大。在一個統一的建築群中,雖然各幢建築的具體形式可以千變萬化,但是它們之間必須有統一的風格。所謂統一的風格,即指那種寓於個體之中共性的東西。有了它猶如有了共同的血緣,於是各個個體之間就有了某種內在的聯系,就可以產生共鳴,就可以借它———一種公約數而達到群體組合的統一。」達到群體組合的形式風格統一,可以運用相似的、類同的形象來使新舊建築完整地組合。物體的大小、形狀、方向、材料、顏色等等物理屬性上的相似,在視網膜上容易形成相互聯系的整體。1.2新舊建築高度、體量、材料、色彩及細部相協調新建築在建設中,首先是要控制新建建築的高度和體量。另外保持其色彩與老建築相協調,材料的運用上呼應一下老建築,就可以達到新舊建築的基本融合。有些新建築在門窗比例、檐部、輪廓、底層等細部的建造設計中,直接引用既有老建築的形式,以實現和老建築的協調,新與舊渾然融為一體。2弱化新建築,強調老建築2.1以簡襯繁不論是在舊建築的後部進行擴建還是在舊建築的周圍進行插建,新建築的立面設計都要盡量做到簡潔,新擴建的部分完全成為舊建築的陪襯,建築的主從關系鮮明,以簡襯繁,突出歷史建築之精美。2.2隱舊於新當待擴建的歷史性建築本身裝飾精美、造型獨特,其周圍環境又極富特色、自成一體的情況下,為了尊重其原有環境,可以利用地形或根據環境狀況將擴建部分的主體下沉,以保護原

閱讀全文

與怎麼讓歷史新舊結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05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72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18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11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49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7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6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71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51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989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2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49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5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36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13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01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08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388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5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