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什麼是歷史材料
簡稱史料,是可以作為歷史研究根據的材料
分為第一手資料和第二手資料,也就是常見的出土文物(第一手)後人編寫的史籍(第二手)
Ⅱ 高中歷史材料題怎樣分析有時看不懂!
一、了解材料
1.材料類型
(1)文字材料 這是最基本、最常見的。可分為兩類:一是典籍碑刻類。即從經典著作、歷史文獻、地方史志、名人文集、報紙雜志、銘文碑刻等文字資料中摘取的片斷材料。二是文字作品類。即從詩歌、小說、劇本,溫聯、歌謠、傳說等資料中選取材料。 (2)表格材料 表格材料其實是文字材料的一種特殊表達方式,它以各種項目的數據為主體構成,將文字材料表格化。數據具有說服力強的特點,表格具有簡潔性特點,可以省略大量的文字表達,使人一目瞭然,可以從數字的變化中分析出某些歷史特點。但是單純的簡單表格題是有局限性的,數據的變化說明了什麼?變化原因是什麼?這是簡單的表格本身反映不出來的,考生必須用課本知識來回答。而信息量較大的表格則可避免這一局限。如1996年高考的「世界經濟格局」題,其設問都沒 (3)圖片材料 w.w.w.k.s.5.u.c.o.m 把歷史地圖,有關歷史場面的圖畫。漫畫和歷史文物照片等作為材料。這類材料能生動形象地再現歷史,具有直觀性強的特點。但純圖片材料題也受圖片的局限,只能借用來考查書本知識的記憶或運用課本知識辨別真偽(如上海高考「郵票」題),繼續增大難度的設問則無法根據圖片回答,還要回到課本上去。因此,圖片材料和文字材料配合編制出來;才能具有適
2.解題技巧
(1)閱讀、理解材料 通過閱讀理解材料是解答材料解析題的前提條件。這一步驟大約需要三遍,第一遍粗讀,大體了解時間、人物、事件;第二遍細讀,對信息量大的材料要藉助標點符號(特別是分號和句號)劃分層次,理解各層的含義和各層次之間的聯系,歸納出材料反映的核心問題,同時用符號(直線或曲線)畫出關鍵詞句,去粗取精,即作到能力要求中規定的最大限度地獲取有效信息。還要考慮作者對事件所持的態度,材料反映的作者的立場,觀點等。對組合型材料,還要考慮各段側重點是什麼,作者的立場、觀點是否一致,有何異同等,第三遍結合設問重點讀,答每一句,都到材料中去找你用符號標出的關鍵語句,重新閱讀、理解,然後加以概括作為答案。
根據您所感覺的難易,可以靈活掌握,最好第一遍就把材料和設問全部讀完,第二遍就帶問題去閱讀、理解,將問題逐個解決。
閱讀、理解過程中還要注意: ①第一遍閱讀全部文字,再決定取捨。如題號後是:「閱讀下列材料」,則一眼掠過,第二遍就不必去管它了。如果是提示性的,就必須重視,如1992年高考第46題「下面是反映同一朝代的四段材料」,就要在「同一時代」下面劃出符號,以便第二遍閱讀時加以理解,才能回答第1問中的「哪一時代」。 ②注意每段材料後面的材料出處。如果不屬於提示性的,即作者、著作名都很生疏,如《膠濱語錄),《楊文弱先生全集》等,第二遍閱讀時即可捨去不理,對解題毫無影響。有時命題專家把材料出處放在每段材料的開頭,這不僅僅是設計的需要,更有引起考生重視的作用,並且具有直接提示性。是必讀和必須思考的。如1995年高考的「三大發明」題,設問1的第一句「從材料看,司南至遲發明於什麼時候?」材料一開頭的「《韓非子•有度》載……」就使考生由韓非於是戰國法家代表人物,他記載了司南,而推知司南至遲發明於戰國 可見,放在材料開頭的材料出處一定有用,是必讀的,放在材料後面的材料出處,有的對解題有用,有的無用,要在第一遍閱讀時決定取捨。 ③第一遍閱讀時要分出扣本內容和超本內容,以便找出解題的突破口。材料解析題引用的材料,即能反映課本內容,又高於課本內容,第一遍閱讀時就應將材料中反映課本的內容與課本對號人座,確定材料反映的是課本哪一章節哪一方面的內容,在此基礎上才能進一步去理解超本內容。理解扣本內容是解題的基礎,理解超本內容是懈題的關鍵,有的題必須以扣本內容力突破口。如上面所舉的「反映同一朝代的四段材料」,從前三段很難判斷出是哪一朝代,而扣本內容只有最後一段中的「福王常洵遇害」,由此聯系課本上講的李自成率農民軍攻佔洛陽,處死貪暴的福王朱常洵。這就找到了解題的突破口,有了「豁然開朗」和「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由此才能正確理解前三段材料反映的內容,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2)理解命題意圖 每道材料解析題的設計,都有其意圖。通過閱讀材料和設問,一定要理解其意圖,考慮這道題考查哪些基礎知識、基本觀點、能力要求,從材料中可得到哪些認識,認識應達到的高度等。最後檢查答案時還要從這些方面去衡量,找出漏洞,於以彌補。
(3)認真組織答案 答案是《考試說明》規定的「材料處理」能力的具體體現,是考生具體操作的關鍵環節。答案的組織整理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①按問作答,科學准確,語言精煉。語言精煉。如1996年高考的「世界經濟格局」題,第①問分為3小問,共7分,每小問的參考答案只有一句話。「說明1965~1993年高收入國家、低收入國家的經濟發展趨勢。(4分)」參考答案是:「1965一1993年高收入國家和低收人國家的經濟都在發展?」又問「高、低收入國家的經濟狀況呈現什麼變化?(2分)」參考答案是:「高收入國家與低收人國家的經濟差距在擴大」。再一問是「這種變化對它們的經濟發展有何影響?(1分)」參考答案是:「這種變化不利於低收入國家。」看!這三小問,不論是高分值(4分)還是低分值(1分)參考答案只有一句話。再注意細看,第一小問,要求說明的是「1965一1993年(時間斷限)高收入國家,低收入國家的(對比的雙方)經濟(對比的方面)發展趨勢(關鍵的答題內容)」,參考答案的一句話把幾項答題要求全包括了。第②問中,三方的變化也是每方一句話,各佔1分。變化的影響,參考答案也是一句話,2分。整個答案既科學,又准確,且語言精煉,概括性強。 ②保證答案的全面性,防止片面性。即對有些認識。評論之類的答案,要從正反兩方面考慮,切忌全面肯定或完全否定。如1992年高考的第47題,要求結合當時的歷史條件評價法國1791年憲法,在「當時歷史條件」下,首先應當肯定它反對封建貴族特權和專制制度的進步性,又要評價出它利用種種條件(從材料中看出)限制公民選舉權的虛偽性,但很多考生或只答進步性,或只批判虛偽性,恰恰暴露了考生個人認識歷史問題的片面性。 ③注意准確性,防止隨意性。《考試說明》要求「分析不同的歷史材料,得出正確的結論」。意即論從史出,結論必須在材料中能找到依據,由此依據而得出。有的考生或隨意發揮或穿靴戴帽,如1996年高考的「大生產運動」題,有的考生用大量筆墨答反腐敗的重要性和提倡儉朴的重要意義。有的考生竟去答什麼資產階級不能完成民主革命任務,只有在共產黨領導下才能奪取抗日戰爭和民主革命的勝利,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只有在共產黨領導下才能實現有中國特色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宏偉目標,等等。這主要是由於考生沒有認真審題。所以答非所問。再就是考生拿出平時准備的「靴帽」生搬硬套。 ④要堅持正確立場,觀點,准確辨別材料觀點的正誤。這一方面指答題下出現錯誤的觀點,另一方面指對錯誤觀點材料的辨別、認識和批判。比如新興的剝削階級上升時期,在歷史上起著進步作用,他們在跟舊的統治階級的斗爭中與人民利益有一致之處,符合社會發展方向,因而這時不能夠說實話。而在接觸到他們的剝削時,就不講實話,多方掩飾。這種兩重性在分析材料時要特別注意,因此必須注意同時分析史料內容的進步性和局限性、競爭性和妥協性、共性和個性、現象和本質,不可偏執一端。 ⑤要實事求是,切忌感情用事 要以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把材料中的人物、事件、觀點放到特定的歷史條件下進行評價,得出正確的認識,不要以純粹的階級感情去評價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認為「農民階級一切都好,地主階級一切都壞」。一看見「資產階級」就痛加批判,一看見材料出自中共某一文件就認為完全正確。否則,有的同學連太平天國的《天朝
w.w.w.k.s.5.u.c.o.m
田畝制度》「違背了社會發展規律」都覺得難以理解,這就會導致考生解題的片面性。
二、材料分析題可分為四步:審題 、讀材料、鏈接、 答題 。
一、審題:拿到材料首先讀題,不要急於看材料,審題包括該題中有幾個要回答的問題,每個題的具體要求是什麼,問題與問題之間有什麼樣的關聯,只有清楚了這些問題,才能帶著問題去讀材料,更有針對性地解答問題。
二、讀材料:讀懂材料是答好題的前提。一般情況下讀三遍,第一遍粗讀,大體了解時段、地點、人物、事件等基本內容;第二遍細讀,對材料去粗取精的簡單處理,找到材料的中心詞,找到材料之間的對比處,即關聯信息;第三遍重點讀,結合前後問題有重點地細讀材料,理解材料與問題之間的關系,閱讀材料正文的同時,還要注意提示性的文字,即時間地點、人物、材料的出處。
三、鏈接:就是將材料與課文所反映的相關知識建立關系,判斷材料所反映出的歷史時期、歷史事件,該內容在教材中怎樣論述的,據此而建立答題的大方向,其次將材料與熱點問題聯系。
四、答題:答題前請寫出簡單的題綱,答題一般有四種問法,一是「根據材料回答」,答案根據材料的內容即可,不必回到教材,如果問的是根據這幾段材料回答,請綜合每段材料的中心,分別寫出,不要籠統概括,那樣你是寫不完整的;二是「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回答」這類問題答案不能全從材料中得到,部分答案必須回到教材中去回答;三是「根據上述材料談自己的看法」回答,這種提問題文綜考試以來的新問法,是將材料中涉及到的都拿來當作有效信息處理、理解和把握材料的中心詞作答案的關鍵;四是「根據所學知識回答」,即從所學知識出發探索歷史問題的答案,既不用教材的內容作答,也不用照搬材料原句,用自己的語言陳述自己的觀點,做到史論結合,論從史出,在語言表達上要准確,語言簡潔,層次分明書寫工整。答題有四忌:一忌照抄材料做無用功,二忌照搬教材文不對題,即置材料於不顧一味回歸教材;三忌白話連篇,不注意語言的表達,措詞隨便無中心;四忌堆積詞藻
答完題後,檢查書寫的答案是否有漏、有誤之處,再進行補充。
***這些都是理論,要做得好還得多練習.
Ⅲ 歷史材料解析題的解題技巧
材料解析題解題通常有三個環節:讀、找、答。
(一)讀:解題的基礎
一般情況下,應讀兩遍。第一遍粗讀,瀏覽,了解大意。主要任務有兩個,第一,了解材料涉及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第二,注意各段材料的聯系,讀出材料敘述的核心內
2.審讀設問,帶著設問仔細讀材料,將材料讀懂、讀透。
(1)細讀材料時要注意具體材料具體分析。如古代史的材料多為文言文,像語文課上分析古文一樣,進行字斟句酌,讀透材料的本義並挖掘其引申義。世界史的材料多為外來的翻譯文,有的句子很長,很難讀懂;此時,可按語文課中劃分句子成分的辦法來處理,先找句子的主、謂、賓語,再找定、補、狀語等其它修飾成分。正確閱讀理解材料雖然與語文閱讀水平有關,但在閱讀理解時必須具有歷史意識,運用歷史觀點,聯系相關的歷史知識,站在歷史知識體系的高度進行閱讀。
(2)閱讀材料時,一定要認真審讀設問。因為設問的實質是為解析材料確定方向,使考生在閱讀材料時能夠充分提取材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所以明確設問要求,據設問考查的方向重新仔細讀材料,是盡快獲取有效信息的捷徑。
(3)閱讀材料時,除讀懂材料正文外,還要特別注意提示性文字和材料出處。
這些說明性文字能夠提供材料的時間、國別、作者、背景等信息,給考生某種暗示和引導,有時能起到「得來全不費工夫」之效。特別是材料出處如果放在材料前面,就須更加留心細讀,它對解題肯定有用。如「以下材料是肥水之戰前,前秦君臣對戰爭形勢的分析」,這里就提供了一個重要信息——材料的歷史背景。另外 高三,閱讀材料時,還應注意從主體材料(正文)的開頭、結尾。省略號兩邊獲取有效信息。材料原文一般很長,試題只能摘錄其中一小部分。從某句開始摘錄到某句為止,這開頭和結尾兩句,當然得考慮為答題服務;省略導刪去的是與答題無關的內容,省略號兩邊保留的內容必定是重要的,肯定隱含著重要信息。
(二)找:解題的關鍵(說明:在實際解題過程中,「找」與「讀」往往是一致的,不需要將兩者截然分開。)
1.閱讀完全部材料之後,要找出材料之間的聯系。一般每一道材料題都有一個中心。即使有些材料解析題的一些材料觀點完全相反,它也是圍繞一個中心而設計的。找出了中心,然後圍繞這個中心,確認材料涉及的內容或對課本知識進行遷移,便找到了解題的突破口。
2.找出材料與教材的相似點。盡管材料解析題具有「新材料、新情況、新問題」的特點,但不管多新,必定與教材有不可分割的聯系。把材料中的重點信息與教材的史實、觀點相對照,確認材料與教材的哪章、哪節相關聯,這樣便將材料與教材掛靠在一起,掛靠准了,解析的大方向便明確了。
3.找出材料與設問的相關點,體會命題者的意圖。材料解析題是「史論結合」的典型題目。讀材料是為了回答設問,回答設問離不開材料,因為「論從史出」,結論要從對材料的理解、發掘、升華中得出。材料解析題的設問,一定是從材料出發的。所以,讀材料時要處處想著設問,把設問放到材料中相互對照。或從材料中找出回答設問的信息;或從設問行文的信息中重新獲得讀材料時忽略了的重要之處,然後通過分析、判斷得出結論。在找材料與設問的相關點時,領會命題者採用這些材料的意圖至關重要。
4.審讀設問,找出不同材料解析題的不同要求。從近幾年的高考題來看,材料解析題的設問與作答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是層層發問、逐次誘導的遞進式。。即圍繞一個中心,由表及裡、由淺入深,層層推進。
二是歸納評述論證式。
三是』97以來出現的要求表述成文的材料題,如』97第44題「南唐烈主」題,』98 「巴黎和會」題。弄清設問的不同要求,解答過程中免大的失誤
(三)答:解題的落腳點
1.組織答案時注意的問題;
(1)按問作答。注意針對性和具體性。材料解析題多由幾問組成,每問具體指向,要根據具體要求組織答案,並根據分值來確定答案內容的多少。
(2)克服思維定勢,堅持論從史出。命題者有時為體現自己的學術觀點往會選取與教材觀點相左的`材料,用以考查提取材料信息和把握正確觀點力。因此,在回答時,要克服思維定勢,對材料作具體分從材料中提取觀點。
(3)堅持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的正確觀點,准確辨別材料觀點誤。材料解析題所引用的材料,多是原始史料,難免擺脫封建史學家和資產史學家落後史學觀點的影響。必須按照正確的立場和觀點進行辨析。(4)要認真書寫。
2.各種類型材料解析題的具體答法:
(1)遞進式材料題。答好第一問是解題的關鍵。答對了第一問,其它問會迎刃而解。因此,答第一問要細心,要注意對材料作多方面的考慮,既要多材料的顯性含義,又要分析材料的隱性含義,全面考慮問題的正、反面,力求准確。
(2)歸納式材料題。可採用劃分段落的辦法:先分析材料,長材料分成幾段別找出各段段意;短材料分句,找出各句的含義,這樣層層分析,有助於將材的有效信息全部提取出來。
(3)小論文式成文式材料解析題。這種著眼於「文字表達」的命題方問方面,第一步提出要求,指示作答的方向;在表述方面,要求成文,有時還了字數限制;在評分方面,採取分檔給分的辦法。
解答這類題,除了對材料題的一般要求外,更應注意:
①由於小論文式的材料題的設問比較籠統,因此,不可能用設問來提示閱讀。所以審題時,對材料的閱讀要更加求精求細,力求不漏掉任何一個有息。
②處理材料時更要注意理解,把握其立場、觀點,理解所反映的歷史現象的特點和時代特徵,把歷史材料的有效信息融人已學知識的體系中去,才能形成正確結論。
③回答此類解析題時更要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要表述成文。它是論文,不是問答題,不能像回答問答題一樣。
第二,要有史有論,史論結合,最大限度地體現歷史學科的特點。歷史材料題的最大特點就是「歷史」性。不論論據還是觀點都應與「歷史」有關,拋開所提供的材料、拋開歷史知識亂發揮,是不可取的。因此,歷史小論文不管是評述題,還是論證題,都應緊扣材料,從材料出發進行回答。
第三,文章應體現論說文的三要素。觀點要鮮明,中心要突出,贊成什麼,反對什麼,要清清楚楚;論據要充分,有理有據;論證要有力,有邏輯性,分清層次,條理清楚。第四,對文字的組織要更加註意抓住關鍵,高度概括,文字簡明准確。文章中主體要明確,時間、空間要清楚,層次要分明。因為此類題一般都有字數限制,所以要求考生在充分理解了材料和命題意圖的基礎上,打草稿,或列腹稿後,再動筆.以保證語言簡練、抓住要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