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歷史課程資源是什麼

歷史課程資源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2-12-23 16:26:29

① 歷史課程資源整合的理論著作有哪些

長期以來,我們對歷史課程的理解相對來說比較狹隘,基本上局限於「教學大綱」「教學計劃」和「教科書」,教師的教學行為也往往只是遵循「教學大綱」,執行「教學計劃」,教授「教科書」。這種傳統的觀念和教學顯然不能適應歷史教育改革和發展,所以我們必須重新審視歷史課程,把握課程理念,更新教育觀念和轉變教學方式,以實現課程目標和貫徹教改精神。
歷史課程資源是指有利於歷史課程目標實現的各種資源的總和。這其中既包括物質的,也包括人力的;既包括校內的,也包括校外的;既包括傳統的教科書、圖書資料,也包括現代的網路、科技成果。新的課程資源的出現,帶來全新的學習和教學取向,它要求我們能跳出將課程資源限制在教室、書本、教參、練習冊以及其他教學輔助資料的課程資源物化狹隘的思維定勢和傳統的教學模式。
新課程標准指出:「歷史教師是最重要的人力課程資源。教師的素質狀況決定了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范圍和程度。在課程資源建設過程中,要始終把教師隊伍的建設放在首位,通過對教師這一重要課程資源的開發,帶動其他課程資源的優化發展」。現代歷史教師的教育能力不僅應具有:傳統意義上的教學組織能力,教材處理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教學監控與評價能力等;還應具備:歷史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能力以及相應的素質。這需要我們實現自身素質的提升和角色的更新,特別要注重提升三種能力。
1、遴選、鑒別的能力。現代歷史教師的教育職能已不能囿於課堂教學和教授課本,他應是歷史課程的開發者,是學生學習資源的發現者,同時還是現有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的遴選、鑒別者。歷史學習資源藏量豐富,分布廣泛,品種多樣。這就要求教師具有善於發現、果斷取捨和價值判斷的能力。如:在上《必修二<專題四——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中《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的變遷》這節時。關於「服飾」「餐飲」「建築」「習俗」等內容,除了課本提供的圖片資源和概括的文字講述外,在日常生活中,學生還可以通過影視題材、上輩講述、生活觀察等接觸到相關課程資源。在這種滿眼是「資源」的時候,就要學會取捨,那些有利於學生學會學習、學會思考、學會合作、學會創新和發展的資源應該是我們在課程資源開發時的首選內容。而在上《古代希臘、羅馬的政治文明》等資源相對貧困的章節的時候,就要善於發現和發掘,充分利用現有學習資源,最大限度地發揮其教育價值;在上《走向世界的資本主義市場》等課程資源相對單調的章節的時候,要努力進行課程資源的多向多維聯系,形成課程教育交互網,以滿足學生歷史學習與全面發展的需要。
2、組合、變通的能力。如何把「原始」的、散見的歷史課程資源化為歷史課程的有機部分,這是歷史教師課程開發的基本功。一般來說,可以從以下幾點來做:把零散的課程資源進行組合,如:前面講到的《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的變遷》中,可以把個人、家庭、社會、自然、媒體中等課程資源進行有機組合,在「服飾」一目中,讓學生通過教材處理,聯系個人實際,結合家庭生活變遷,再和媒體(影視、網路)資源相聯系。使學生通過感受歷史服裝的變遷,和短期的服飾變化,了解一定時期的服飾和裝束是受這一時期的生產力發展水平制約,同時還受審美觀點、意識形態、民族傳統等影響。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和人文精神,領會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和改革開放帶來的好處,激發其愛國情懷和熱情。這樣教育就具有一定的系統性、針對性和目的性,把傳統的科學資源進行現代性轉換和激活,使之具有現代教育價值和教育活力。如中央電視台推出的「百家講壇」中的專家就是運用這種方式,贏得觀眾的喜歡,取得較強的收視率,我們在上文化史專題時就可以借鑒和運用。如在上《百家爭鳴》的時候,我們可以借用北京師范大學於丹教授《論語心得》的一些語言闡述,來介紹孔子的人生觀、治國理念以及現實意義。把現有的已利用過的課程資源進行變通、嫁接,使課程資源具有再生性、可再利用性,即具有歷史教育的新生長點。
3、協調、溝通的能力。歷史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不僅是學生傳統歷史學習方式的現代轉換與超越,同時也是歷史教育方式的重要變革,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它在一定程度上,要求教師必須走出課堂,走出書齋,走向社會、自然,走進學生家庭,走近學生生活;要從「學科世界」走向「生活世界」,從歷史學科走進其它學科。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必然要與社會、家庭、其它學科教師以及科研單位等取得廣泛而密切的聯系,這就要求教師具有一定的協調與溝通能力,不僅要溝通家、校、社會以及其它學科,並與之協作,而且要成為學生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協作者、溝通人。
此外在開發和利用歷史課程資源時要重視找准角度。歷史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可以從具體而微的問題、課題、情境等入手的,也就是說,是以某一問題、課題、情境為起點或基點而開展的。
從問題角度看:可以由課內向課外開拓,由課堂教學所遭遇的實際問題而引發開去,探尋課外學習資源,從課外學習資源中得到解決或再認;可以由書本知識向學生生活、社會生活延伸,讓書本知識在生活中獲得新的生長點和生命;也可以從學生的經驗和生活中的具體問題拓展開來,上升到更高層面進行探討。
如:在專題三的《太平天國運動》中,我設計了以下問題:是什麼促使太平天國運動爆發?天朝田畝制度和資政新篇在當時社會的可行性有多少?太平天國運動為什麼會遭遇「其興勃也,其亡忽也」的命運?比較陳勝、吳廣起義和太平天國運動的異同點?然後要求學生通過學習、思考、討論、協作來解決問題。這樣學生不僅會利用各種資源和途徑來解決問題,同時也開拓了學生的視野和眼界,自然而然地達到開發課程資源的目的,培養了學生閱讀和分析能力,提高了人文素養。
從課題角度看:新課程的最大特點是對研究學習的提倡和重視,在「必修一」中有許多章節後附有「學習與探究」,「必修二」和「必修三」都專門安排了三個「學習與探究」題材。因為課題的探究可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協作精神,培養堅強的意志和團結合作的精神,增強經受挫折、適應生存環境的能力,樹立崇尚科學精神,堅定求真、求實和創新的科學態度。因此在課程開發中,我們應注重課題這個形式,對於課題的選材我們可以:1以生活和生產中的一些熱點問題為背景和對象,把它們納入課程學習的視野,進行歷史學習資源的開發和利用;2以國際國內發生的包括現代傳媒技術所呈現的學生感興趣的事件為課題,充分利用報刊、圖書、影視、網路進行深入探討;3以教科書中涉及的有關重要議題特別是「研究性學習」設計的課題為研究主題,調動、發掘校內外可資利用的資源,開展研究性學習等。
從情境角度看:高中生正處於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時期,他們思想活躍,接受和模仿能力很強,而且想像力豐富,求知慾強烈。形象生動的情境教學符合學生這種心理和生理特點,能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培養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陶冶愛國主義情操。情境的創設和再現可以根據不同的章節選擇不同的形式,可以到自然,也可以到校園、社區中這些富有歷史內涵的場所和活動中獲取學習資源;還可以以專家、學者、教師為歷史學習的課程資源。
如:在介紹《早期的國家》這節內容時,我選擇帶學生到「下湯遺址」,在考察過程中,通過觀察、討論,他們對遠古的歷史有一個由籠統到清晰的過程,更感受仙居歷史文明的悠久和璀璨,愛鄉愛國的情懷就會油然而生;在學習《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的變遷》時,帶學生到農村去,讓他們去觀察建築的變遷和家庭配置的變化,這樣不僅使他們對「物質生活的變遷」有清晰認識,更能領會歷史的含義,同時能進一步理解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和改革開放正確性。這樣通過引導學生「由生活到課堂,由直接經驗到間接經驗,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不僅實現了歷史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更能實現學生自身的知識增長和理論的升華。
前面我們介紹到歷史課程資源,既包括教材、教學設備、圖書館、博物館、互聯網以及歷史遺址、遺跡和文物等物質資源,也包括教師、學生、家長及社會各界人士等人力資源。在歷史教學中我們還要了解各類課程資源的特點,實現歷史課程資源的合理開發和利用。
1.理會和利用好教材。依據新課程標准編寫的新教材,充分考慮到歷史課程特點,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寬廣的選擇空間,深刻的人文內涵,多樣的評價方式,全面的科學素養,自主的探究活動,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最大限度地引導師生關注課外生活,拓寬歷史學習的途徑,拓展歷史學習的時空,使其有利於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具體體現在:如在「導語」、「學習建議」「閱讀與思考」、「知識鏈接」中加強對課外歷史學習資源開發與利用的引導。又如在「讀一讀」、「想一想」、「議一議」、「史學爭議」中注意將課內學習導向課外學習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教材在內容、總量上進一步整合,跨度、綜合性和彈性加大,並納入了探究式學習的運用,如在歷史新教材的附錄「課外讀物推薦書目」、「歷史學習網站推薦」中提供了10個網站,這對克服「學科中心」、「知識中心」、「書本中心」的局限邁出了可喜的一步。這樣不僅提供歷史課外學習資源,並為歷史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鋪路架橋。
2.充分應用圖書館、社區、歷史遺存等資源。圖書館和社區中涉及歷史課程資源的主要有:歷史文獻、歷史讀物、歷史報刊、歷史文學藝術作品等。充分利用圖書館和社區資源,對歷史教學具有積極作用,而歷史遺存(如「下湯遺址」)的利用,能夠增強學生直觀的歷史感受。
3.積極開展綜合實踐活動。學生通過社會調查等綜合實踐活動,能提高動手、動腦和參與社會實踐的能力,並實現綜合素質的提高。通過研究性學習在民主、平等、和諧、寬松的氣氛中,學生敢於並樂於參與教學過程,從而釋放出自己的個性,不時閃現出不同凡響的智慧火花;師生之間才能互相接納、互相敞開、互相理解,從而達到互教互學,良性互動,共享知識,共享智慧,共同發展。
4.發揮好網路歷史課程資源的作用。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推廣和運用,網路不斷深入我們的學習和生活,它以信息量廣、資源新而深受大家的青睞,也為歷史課程資源的互動、再生、共享提供了平台。在教學中我們可以用電化教育設施,製作歷史課件,在課堂上展示更多的歷史資料;可以通過歷史教學軟體,模擬出幾百年幾千年,甚至萬年前的社會面貌,使學生更為直接、更為迅速地了解歷史、掌握歷史,賦予歷史課程新的生命;可以製作網頁,把學生研究性成果(小論文)等放在網頁上,實現資源的共享和利用,拓寬歷史課程資源及其研究成果的分享渠道,提高使用效率。通過網路,學生可以訪問世界中國的歷史和文化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十世紀下半葉,中國大陸的民間宗教研究重新政治化,為意識形態的目的,主持機構欲將其收納為國家主義學說的附庸,學科的獨立性漸漸消失。這一時期的「民間宗教」學者,艱難地延續自己學派的治學方法。因為學科整體上的空間開拓受到限制,他們就集中在歷史、文學學科內,按既定的題目,用考據、整理和一般敘述的方法做研究,完成了一批專著,形成目前的「民間宗教」學科格局。
近三十年的「改革、開放」,激發了學者獨立思考的本性,恢復了中外學術交流的環境,給當下和未來的「民間宗教」研究打開了一些可能空間。回顧二百年來中國民間宗教研究的歷程,我們看到「民間宗教」這一學科,是由許多不同領域的前輩合力開拓的。當它們成為一個統一學科以後,超越既定的立場,尋找共通的方法,就成為學科建設的關鍵。在這個過程中,中外不同學科學者之間交流的交流殊關重要。限於篇幅,本文沒有將近五十年來港台和西方學者在中國民間宗教研究方面的成果加以介紹,事實上交流已經展開。海外學者來大陸作田野和文獻研究,國內學者去國外訪問留學,「漢學」著作的翻譯,一系列新課題的發現,這些都預示著在若干年內,國內的「民間宗教」研究將會有長足的發展。

原文出自《歷史教學問題》 2008年5期

《中國基礎教育學科年鑒》是全國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重點課題——「基礎教育學科資源保護開發與應用研究」的重大成果之一,由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展中心、南京師范大學聯手打造,由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從2012捲起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包括基礎教育語文、數學、英語、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音樂、體育與健康、美術、信息技術、通用技術、學前教育等分卷。本書的編寫匯聚了各學科大批高校學者、學術科研機構專家、各級教研員和基礎教育一線教師,其中有相當數量的國家基礎教育各學科課程標准研製組負責人或核心成員,對我國基礎教育各學科在該年度的發展進行全面總結和深入分析。

② 系列學科課程資源 是什麼意思

(一)立足課堂教學,開發教材資源重視歷史教材這一課程資源的深度挖掘與利用將是全面實現歷史課程標准,達到有效教學的基本保障。1、大膽處理教材正文,保證教學的有效性。改變過去課程內容「繁、難、偏、舊」和強調注重課本知識的情況,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和現實社會和科技發展的關系,關注學生的興趣和經驗,精選學生未來發展必備的知識。2、對課本中資料卡片和圖表、知識鏈接和史學爭鳴等內容的開發利用新課程教材中幾乎每課均附加大量的資料卡片和知識鏈接,以輔助學生理解教材正文內容,這也是新課程教材的一大亮點。(二)組織實踐活動,開發鄉土資源在學生身邊的社區歷史課程資源包括校外圖書館、博物館、紀念館、文化宮、兄弟學校與單位的人力資源、歷史學專家、閱歷豐富的長者等。鄉土歷史課程大多記錄學生家鄉的歷史,十分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學生看得見、摸得著,具有親切感。能使學生認識到自己的先輩在歷史上對家鄉、對祖國的貢獻,了解家鄉人民創造的輝煌業績,進一步體會到家鄉的可愛,使歷史更加貼近學生的生活。所以,學習鄉土歷史課程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便於學生到實地去調查研究,產生直接經驗,為開發學生課程資源奠定良好基礎。

③ 如何開發利用地方歷史課程資源

課程資源的開發不僅僅是課程設計者的任務,也是教師的重要職責。新課程倡導教師不只是課程的執行者、實施者,教師更應成為課程的建設者、開發者。只要多留心,到處都有可利用的課程資源。作為江蘇省重點中學的一名高中歷史教師,根據幾年來的教學實踐,我認為開發利用歷史課程資源主要有以下兩個途徑。
一、充分利用歷史教材中的課程資源
歷史教師如何看待歷史教材,如何利用歷史教材,主要取決於他的教材觀。新課程要求我們歷史教師把歷史教材看作是師生對話的一個「話題」、一個引子或者一個案例,而不是課程的全部。歷史教師在對歷史教材的處理方式上,要善於結合學生的實際,聯系學生的經驗和社會實際,創造性地「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緊扣歷史課程標准而不是緊扣歷史教材。歷史教師充分利用歷史教材內的課程資源,創造性地利用教材的方法有:
1.重組教材內容順序
教材是落實教學大綱、實現教學計劃的重要載體,也是教師進行課堂教學的重要依據。教材內容只是教學內容的一個組成部分,而不是全部。教學中教師不可過分拘泥教材,可以根據實際,重組教材內容順序。
2.靈活運用教材中的案例、地圖、活動等
教材中的案例、地圖、活動等是對教材內容的有效補充。教師如果利用得當,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學習《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這一節中關於元朝行省制度時,通過學生對地圖的觀察和認識,可以讓學生理解當時的元帝國並不都是行省,還有一些地區不屬於行省范圍。例如,中央直接管轄的地區河北、山西、山東,宣政院轄地西藏地區,從而加深學生對行省制的理解,同時也能使學生形成對我們偉大祖國廣大區域的認識和認同。
二、積極開發歷史教材外的常州區域性歷史課程資源
所謂區域性歷史課程資源,是指發生在這一區域范圍內本鄉土的歷史。區域性歷史資源是反映本地社會發展變化的歷史,與家鄉的社會生活聯系密切,其典型材料是開展研究性學習較為理想的專題,能較好地體現導學性、活動性、方向性、時效性和綜合性,更易讓學生從感性認識入手,逐步深入研究,做到知、情、意、行的統一。
常州的區域性歷史資源,與現行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歷史》相應的內容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現行《歷史》教科書與常州區域性歷史相應內容對照表
歷史教師可以在歷史學科教學中穿插區域性歷史資源教學,也可以通過研究性學習,集中開展區域性歷史資源專題學習。
當然,歷史教師在運用地方史進行歷史教學的過程中,必須注意以下問題:
1.不能以偏概全
不能以地方史完全替代課本知識的教學,必須圍繞課標進行教學。還要避免過分美化家鄉,在選取資料的時候,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全面看待歷史的能力,要讓學生認識到家鄉是中國的一部分,沒有中國的發展也就沒有家鄉的發展。
2.要選擇符合學生認知特點的課題
區域性歷史資源資源開發與利用的內容是很廣泛的,作為學習歷史知識的一種途徑,其選題須是典型的。教師應幫助學生從本地實際和本人實際出發,選擇一些群眾有所了解、有原始依據或文字材料、容易引起興趣的、有教育意義的專題進行探究,以增強針對性和實效性。
3.要做有心人,廣泛積累區域性歷史資源
在搜集區域性歷史資源的基礎上對歷史資料進行有可能的考證,對於一些無法考證的歷史資料要慎重使用。實用資料的時候,盡量提供資料的來源或是出處,培養學生求真務實的態度。
我們進行鄉土歷史教學,可以把愛國斗爭講近了,把愛國人物講親了,使學生通過對家鄉歷史發展的認識,促進對家鄉現狀的研究,從而使學生的思想感情與家鄉與祖國聯系得更切實,更緊密,培養他們為建設家鄉的美好明天和中華騰飛而努力奮斗的志向。另外,對於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提高歷史認同感也將有很大幫助。當學生對歷史感興趣的時候,我們就不必抱怨學生不愛學歷史了。

④ 什麼是歷史教材資源

這個應該有很多吧,比如說一些史書之類的,也算是歷史教材資源,可以作為歷史教材的一個補充,另外的話,一些參考資料,還有一些記錄片之類的,也是歷史教材資源,總之,這類型的東西還是很多的,也就是一些材料,文字材料,影視材料,這些都能夠作為教材資源。

⑤ 怎樣開發初中歷史課程資源

《課標》要求多方面開發和利用校外歷史課程資源。一是利用歷史遺跡、遺址、博物館、紀念館、展覽館、檔案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組織學生參觀,增強學生直觀的歷史感受。二是充分開發利用鄉土教材和社區課程資源。鄉土教材和社區課程資源對學生的歷史學習和歷史感悟大有裨益。還應隨時隨地發現和利用社區中豐富的人力資源,如歷史見證人、歷史專家學者、歷史教育專家、閱歷豐富的長者等,他們能夠在不同層面,從多種角度為學生提供歷史素材和歷史見解。家庭也是歷史學習的一種資源,家譜、不同時代的照片、圖片、實物,以及長輩對往事的回憶和記錄,都會在不同程度上有助於學生的歷史學習。

⑥ 高中歷史課程資源有哪些

有三本必修課程,四本選修課程(歷史重大改革回眸,中外歷史人物評說、20世紀得戰爭與和平、近代民主思想)

⑦ 歷史課程標准和新教材(人教版)的特點是什麼教師使用課程標准和新教材需注意哪些

、《新課標》的十個新特點
第一,對高中歷史課課程性質的認識新。
《新課標》指出:「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是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闡釋人類歷史發展進程和規律,進一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歷史意識、文化素質和人文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一門基礎課程。」它更加科學地揭示了高中歷史課程的性質和特徵:「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闡釋人類歷史發展進程和規律」,規定了高中歷史課的指導思想和內容;「進一步」,強調了在初中歷史學習的基礎上,繼續高中階段的歷史學習;「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歷史意識、文化素質和人文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揭示了高中歷史教學最終要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這一最高目標。
1996年起,原國家教委頒行獨立的高中歷史教學大綱,盡管後來作過多次修改,但對高中歷史課程性質的認識一直沒有多大改變:2002年4月第1版高中歷史教學大綱指出:「歷史學是認識和闡釋人類社會發展進程及其規律的一門學科,與人類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方面的活動密切相關,具有提高國民素質的教育功能,是人文社會科學中的一門基礎學科。」其實,《教學大綱》對高中歷史課程性質的這一定義,是對「歷史學」性質的定義,是從學術上來描述的,它同樣適宜於大學階段的歷史課,實際上並沒有認清高中歷史課程的性質。
比較起來,《新課標》更加科學地揭示了高中歷史課開設的目的。
第二,對高中歷史課程教學目的的認識新。
歸結起來,《新課標》對高中歷史教學目的作了三個方面的描述:①知識教育與學科能力培養:「從不同的角度揭示人類歷史發展的基本過程,通過重大歷史事件、人物、現象展現人類發展進程中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使學生了解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脈絡,總結歷史經驗教訓,繼承優秀的文化遺產」;「學會用馬克思主義科學的歷史觀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學習從歷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②強調歷史學習的過程與方法:「進一步認識歷史學習的一般過程。學習歷史是一個從感知歷史到不斷積累歷史知識,進而不斷加深對歷史和現實的理解過程;同時也是主動參與、學會學習的過程。」「掌握歷史學習的基本方法。學習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和方法,努力做到論從史出、史論結合;注重探究學習,善於從不同的角度發現問題,積極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養成獨立思考的學習習慣,能對所學內容進行較為全面的比較、概括和闡釋;學會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見解的人合作學習和交流。」③培養積極向上的情感和價值觀:「弘揚民族精神」;「關注中華民族以及全人類的歷史命運」;「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促進個性的健康發展」;「提高人文素養,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從而更好地在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結合《新課標》對高中歷史教學內容的規定,以及對高中歷史教學所提出的建議來理解,《新課標》對後兩者更加重視,體現出「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的新理念。
歸納《教學大綱》對教學目的的描述,也可概括為三個方面:基礎知識、基本能力、思想教育。結合《教學大綱》對教學內容的規定,以及對高中歷史教學所提出的建議來理解,《教學大綱》對更加重視基礎知識教學,體現出「以基礎知識為中心」的理念。實話說,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我體會到,《教學大綱》對「思想教育」目標的規定,太過於強調意識形態方面的教育,容易造成學生對「思想教育」的抵觸情緒,並沒有全面揭示歷史學在對人的價值觀形成、情感培養方面的教育功能。
總之,《新課標》對高中歷史教學目標的規定,是對《教學大綱》關於教學目標規定的重大發展。傳統的教學大綱較多以學科體系為中心來表述本學科的知識點和教學要求,對能力和教學要求往往採用「初步了解」、「理解」、「掌握」、「運用」等抽象的方式,對教師具體了解學生應達到什麼程度缺乏明確的指導。而《新課標》將對學生在知識、技能、態度、能力等方面的發展具體化,從而明確了高中教育歷史課程教學要達到的基本標准。
第三,對高中歷史教學理念的揭示新。
《新課標》用了相當篇幅全面闡述了高中歷史教學理念: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根據歷史學科和歷史教學的特點,全面發揮歷史教育的功能,尊重歷史,追求真實,吸收人類優秀文明成果,弘揚愛國主義精神,陶冶關愛人類的情操。通過歷史學習,使學生增強歷史意識,汲取歷史智慧,開闊視野,了解中國和世界的發展大勢,增強歷史洞察力和歷史使命感。」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在體系的構建上,既注意與初中課程的銜接,又避免簡單的重復,遵循高中歷史教學規律;在內容的選擇上,應堅持基礎性、時代性,應密切與現實生活和社會發展的聯系,關注學生生活,關注學生全面發展。」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的設置,體現多樣性,多視角、多層次、多類型、多形式地為學生學習歷史提供更多的選擇空間,有助於學生個性的健康發展。」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的設計與實施有利於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倡導學生主動學習,在多樣化、開放式的學習環境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積極性與參與性,培養探究歷史問題的能力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提高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的設計與實施有利於教師教學理念的更新,有利於教學方式的轉變,倡導靈活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和方法,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創造必要的前提。」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的設計與實施有利於歷史教學評價的改進,形成以評價學生綜合素質為目標的評價體系,全面實現歷史教學評價的功能。」
原有的《教學大綱》沒有「教學理念」方面的內容。
學習領會這些新的教學理念,並把它貫徹到實踐中去,有利於創新教育的實施,實際上是還高中歷史教學本來的面目。
第四,開發歷史教學資源的觀念新。
《新課標》指出「凡是對實現課程目標有利的因素都是課程資源。歷史課程資源既包括教材、教學設備、圖書館、博物館、互聯網以及歷史遺址、遺跡和文物等物質資源,也包括教師、學生、家長及社會各界人士等人力資源。課程資源的利用與開發水平同教學質量的高低密切相關,充分利用和開發歷史課程資源,有利於歷史課程目標的實現。」「鼓勵和提倡不同地區和學校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地利用和開發歷史課程資源。」
據本人所掌握的資料,這是對「中學歷史教學資源」這一概念的內涵完整而准確地概括。它擴展了師生在高中歷史教學過程中的視野,啟迪了思路,解決了傳統意義上的「歷史教學資料」不足的問題。同時,它又為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創造性地教,學生創造性地學留下了廣闊的空間。
第五,歷史教學內容新。
原有的《普通高中歷史教學大綱》所規定的教學內容,從一定意義上說,實際上是初中歷史教學的重復,依然是中外「通史」教學。
《新課標》採用「模塊」加「專題史」的形式,把中外歷史分成政治、經濟、思想文化三個方面共25個專題,定為必修課。學生通過歷史必修課程的學習,能學會從不同角度認識歷史發展中全局與局部的關系,辯證地認識歷史與現實、中國與世界的內在聯系;學會從不同視角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從而達到培養學生健康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弘揚民族精神的目標,為其進一步提高人文素養,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新課標》規定的歷史選修課程共有6個學習模塊: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會的民主思想與實踐、20世紀的戰爭與和平、中外歷史人物評說、探索歷史的奧秘、世界文化遺產薈萃。

⑧ 歷史資源的核心是什麼

它有強大的社會功能和人文功能。
歷史教科書是歷史教學活動的重要依據,是歷史教育資源的核心。 (一)歷史教科書是歷史教學活動的重要依據,是歷史教育資源的核心。 (二)圖書是課程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一些通史著作、歷史刊物、歷史小說、科學技術史、文學藝術史、考古和旅遊等方面的讀物,都可供學生查閱,豐富學生的社會、人文知識,加深他們對課程內容的理解。(三)多方面開發和利用校外歷史課程資源。一是利用歷史遺跡、遺址,以及博物館、紀念館、展覽館等。二是利用鄉土教材和社區課程資源。還應隨時發現和利用本地區豐富的人力資源,如歷史見證人、歷史專家學者、閱歷豐富的長者等進行社會調查,從而獲得更多的歷史信息。(四)家庭也是歷史學習的一種資源,家庭收藏的照片、圖片、實物等,以及長輩對往事的回憶和記錄,都會在不同程度上有助於學生的歷史學習。如糧票、郵票、毛主席紀念章等都是時代的象徵,反映了時代的特點。(五)合理利用歷史題材的視頻資料歷史題材的影視音像作品,文獻紀錄片等視頻資料敘述了某些重大事件,有助於學生理解和認識歷史,使用時教師應注意進行必要的指導。還有一些時代特點鮮明的歌曲,如《義勇軍進行曲》《松花江上》《春天的故事》等很多歌曲,逗逗他們獨特的時代背景,也可作為良好的教學資源。

⑨ 歷史教師怎樣合理開發和有效利用課程資源

;初中歷史教師必須了解課程資源的構成,明確各種資源;歷史課程資源由教師資源、學生資源等動態資源和歷史;一、教師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歷史教師的基本素質和人文素養是歷史課程資源中重要;教師的基本素質和人文素養包括思想政治素質、科學文;思想政治素質決定著教師職業活動的方向

歷史教師怎樣合理開發和有效利用課程資源

四川省珙縣洛表中學 李崇德

初中歷史教師必須了解課程資源的構成,明確各種資源在歷史教學過程中的作用及相互間的影響,把握開發和利用各種課程資源的原則,才能合理開發和有效利用課程資源。

歷史課程資源由教師資源、學生資源等動態資源和歷史教科書、學校圖書館、校外各種歷史資料等靜態資源構成。在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教師要充分利用自身的優勢資源去開發和利用學生資源,引導學生利用自身資源去開發和利用歷史教科書等靜態資源。靜態資源對動態資源有催生和推動作用,正是利用這種作用,促使動態資源產生質的變化,實現歷史課程的有效教學。

一、教師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歷史教師的基本素質和人文素養是歷史課程資源中重要的教師資源。在過去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已經積累了相應的教師資源,對這些已有的教師資源,教師要認真挖掘和利用。在已有教師資源的基礎上,歷史教師通過不斷地學習、探索和創新的教育教學實踐活動,開發出新的教師資源,正所謂教學相長。由於教師資源在教學過程中呈現不斷發展變化的態勢,我們把它稱為動態資源。

教師的基本素質和人文素養包括思想政治素質、科學文化素養、教育理論和教育能力素養、職業道德素養、身體和心理素質等。

思想政治素質決定著教師職業活動的方向、職業活動的態度和教師工作的效益。熱愛祖國和人民,擁護社會主義制度,忠誠黨的教育事業;教學活動中勇敢地堅持真理,熱情洋溢地向學生傳播真理;自覺運用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科學發展觀等思想觀點指導教學實踐活動;全球意識,國家觀念,合作精神,競爭意識,科技意識,環境意識,可持續發展戰略。上述都是初中歷史教師應該具備的思想政治素質。教師把自身具備的這些資源滲透到整個歷史教學活動中,言傳身教,感染學生。用自身言行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如教學九年級下冊世界政治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等內容時,讓學生知道改革開放後,我國綜合國力增強,國際地位提高,在處理國際事務中扮演重要角色。因而我們既要對外開放,學習他國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管理經驗,又要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道路,既要競爭,也要合作。

掌握系統的歷史知識,具有良好的文化素養,是從事歷史教學的前提條件。初中歷史教師不僅要扎實地、系統地掌握歷史基礎知識,還要不斷地、廣泛地涉獵政治、經濟、軍事、思想文化等領域方方面面的知識,時常關注文化科學的新發展、新成果。一是系統地掌握歷史基礎知識,有助於充分開發和利用歷史教科書這一課程資源,實現有效教學。二是學生會把媒體上看到的和生活中聽到的向教師提出這樣那樣的問題,雖然教師不可能完滿回答學生提出的所有問題,但至少應該站在一定的高度,給學生有益的啟發或引導,培養他們學習歷史的興趣。三是歷史新課標和教科書直接給學生的知識是有限的,教師不僅要准確把握知識點,還要對相關內容作必要的補充。如新人教版八年級下冊,分別從背景、過程、影響等方面講述了新中國成立後,實行土地改革、建立農業生產合作社、開展農村人民公社化運動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等農村經濟政策,這些經濟政策的變更,就是黨和國家對農村生產關系作出的四次調整,調整農村生產關系就是為了解放農村生產力。有關生產力與生產關系及二者之間的關系等知識,就需要歷史教師補充講解,學生才能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和准確的把握。總之,給學生一碗水,教師得有一桶水,且這桶水還必須隨時充實和更新。

初中歷史教師還要繼續學習教育概論、教學論、德育論、教育科學研究方法、心理與教育測評、青少年心理及歷史學科教學論等教育教學理論。培養自身的教育科學研究能力、組織管理能力、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的能力、語言表達能力與交際能力等。歷史教師還應加強體育鍛煉和養成良好的心理素質。以強烈的教育使命感和責任感從事歷史教學活動,孜孜追求理想的教育,維護教育的公平公正,育人為本,以寬容之心善待學生。身教重於言教,以自身獨特的人格魅力感染學生,熏陶學生。

二、學生資源的利用和開發

學生資源當然也包括學生的基本素質和人文素養。教師資源更多的是強調其共性,而學生資源則更多的突出其個性,諸如智力因素(個體差異、年齡差異)、心理特徵、興趣愛好、意志品質、社會閱歷、知識儲備、認知水平等。學生是接收教育的對象,是教育教學活動中的主體,所有歷史課程資源都要通過學生而形成新的學生資源。逐步掌握歷史知識和技能,形成正確的歷史意識;不斷提高人文素養,形

成正確的價值取向和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逐步學會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對歷史和社會進行全面的認識;這就是新的學生資源的形成過程和目標,因而學生資源也是動態資源。開發和利用歷史課程資源最終就是為了在原有基礎上快速有效地形成新的學生資源。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愛好是學生資源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對歷史有無興趣,能否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是歷史教學活動成敗的關鍵。那麼,怎樣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呢?一是通過毛澤東喜歡讀《智囊》、司馬光編寫《資治通鑒》等例子,讓學生明白魯迅「讀史可以明智,知古可以鑒今」的道理。二是讓學生明確學歷史可以「了解和認識人類社會的發展進程,更好地認識當代中國和當今世界」「學會從歷史的角度觀察和思考社會與人生,從歷史中汲取智慧,逐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提高綜合素質,得到全面發展」(《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准(2011年版)》)。三是鼓勵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例如教學新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9課《民族政權並立的時代》一文,組織學生參與板書設計,得出下面板書設計方案,展示了學生的聰明才智,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民族政權並立的時代

也就得到培養。四是開展多種歷史活動,讓學生感悟學習歷史的樂趣。如召開歷史故事演講會、歷史觀點辯論會,

編演歷史課本劇,搜集整理地方誌,搜集古銅幣、郵票、布票、糧票、油票、像章、袖章等小文物,游覽當地名勝古跡等。

學生的意志品質也是重要的學生資源。自覺地獨立地制定切合自己實際的學習目標和計劃,是學生進行有效學習的前提。實現目標的

過程中必然會遇到來自客觀方面的各種困難和主觀方面的不良情緒的干擾,這就需要學生自覺地排除各種干擾,堅持努力學習。人際關系的處理,學科之間的平衡,學習時間的分配,學習方法的改變等,都需要學生自覺地、獨立地進行調節。學生只有保持優秀的意志品質,才能保證學習成績的穩定和提高。學生的自覺性、獨立性、堅韌性等意志品質,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地引導、培養和強化。初中歷史教科書中,王羲之、林則徐、袁隆平、林肯等皆是意志品質優秀的典範,歷史教師要充分利用好這些典範,加強學生意志品質的培養。

學習歷史的方法既是學習歷史的技能技巧,也是學習歷史過程中形成的習慣和品質。學生只有掌握良好的學習方法,才能對歷史信息進行有效接收、加工和運用。學習歷史的方法具體到學習歷史過程中的每個環節。如閱讀歷史教材(歷史教科書、資料和讀物)、聽課、觀察事物、思考問題、搜集歷史資料、探究問題、評價歷史(歷史人物、事件、現象)、記憶歷史、做歷史練習、復習歷史等。閱讀教材的主要方法是邊讀、邊想(知識點、知識點間的聯系、重點難點、對關鍵語句的理解、字面背後的含義)、邊寫(標符號、作批註、寫心得)。聽課的方法是邊聽、邊思(音義辨識、信息篩選、問題反饋)、邊記(板書提綱、基本概念、重要觀點)。教師應根據不同的教學環節、教學內容和教育對象,在學習方法上給予恰當的點撥。如記憶年代是學生最感頭疼的,其方法有聯想法、諧音法、形象法、對比法、口訣法、串聯法、強化法、重復法等多種。教師只能根據具體內容舉例點撥,哪種方法最有效,還得學生自己去嘗試,進而找到適合他自己的方法。

三、靜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歷史教科書、學校圖書館、歷史遺跡、博物館等課程資源雖然也是在不斷地發展變化,但在歷史教學過程中,相對於教師資源和學生資源來說卻是不變的,故稱靜態資源。靜態資源是學生藉助教師提供的動力用以生產出新產品的原材料。原材料質量的好壞決定著新產品質量的優劣。條件不同,原材料的來源也有差異。

歷史教科書是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主要載體,是開展歷史教學活動的重要依據,是提高學生人文素養、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主要資源。教師要善於利用導入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認真閱讀課文正文和自由閱讀文段,圈點勾畫出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等要素,做上必要的批註,對歷史知識進行梳理和整合,

構建並掌握歷史知識體系;引導學生理解和分析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歷史現象之間的內在聯系,探尋、認識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規律;引導學生對歷史人物、歷史事件進行評論,培養學生樹立唯物史觀;引導學生把相關歷史知識作歸類比較,如英、美、法資產階級革命,三次科技革命,戰後美國、西歐和日本經濟的發展等,旨在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引導學生閱讀理解課文中「文獻資料欄」和「自由閱讀卡」、思考回答「動腦筋」欄目的問題,全面提升學生的歷史素養和人文素養。教師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在設計課堂教學方案時尤為要考慮學生的知識儲備、認知水平、能力強弱等因素。

學校圖書館是課程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即使農村中學圖書館的規模小,藏書數量少,門類不齊全,特別是人文社會科學方面的書籍可能不多,但農村初中歷史教師仍然要加以開發和利用。為了更加有效地利用圖書資源,應教給學生目錄檢索方法,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閱讀能力等,結合教學內容和教育目標,選擇那些有助於學生對學習重點的理解、有助於學生人文素養的提高、有助於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的讀物,合理安排時間,引導學生認真閱讀。

校外更具豐富多樣的歷史課程資源。如歷史遺跡、遺址,以及博物館、紀念館、展覽館、檔案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再如鄉土教材、地方誌、文史資料、家譜或族譜、影視資料、網路資源等。教師應根據學校所在地具有的歷史課程資源進行認真選擇和充分利用,組織學生參觀游覽、調查訪問、搜集整理,增強學生的直觀感受,獲得第一手歷史資料。

例如組織學生參觀洛表鎮牌坊街的牌坊,讓學生觀看古牌坊的建築樣式、結構和材料,觀賞古牌坊上那些雕塑和繪畫,了解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和智慧。通過古牌坊上的文字記載,知道立牌坊是封建統治階級對古代婦女貞、節、烈的宣揚,再讓學生結合古今歷史進一步思考明確,這是封建統治者強加給婦女的精神枷鎖,是對婦女身心的摧殘。最後讓學生寫一篇記載古牌坊的歷史資料。

再如帶領學生參觀麻塘壩僰人懸棺。參觀前,讓學生閱讀《懸棺之謎》、《懸棺上的民族》及《珙縣文史資料》上有關懸棺的內容,搜集民間有關僰人的傳說,擬定參觀路線和推薦景點解說員(由學生分別擔任),為揭開懸棺之謎作準備。參觀時,讓學生重點觀看懸棺陳列館收藏的文物和九盞燈峭壁上的懸棺和岩畫,聽好解說,做好記錄。
參觀後,組織學生進行討論,提出自己的謎團,發表自己的猜想,再現古僰人的生產生活場景,以及在封建統治者殘酷壓迫下僰人英勇抗爭的場景,並對此作出評價。

總之,按《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准(2011年版)》要求,合理開發歷史課程資源,「合理」就是要圍繞教學目標,選取有助於學生全面、客觀、辯證地分析歷史的資源;選取反映歷史真實狀況,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資源;選取那些易於在教學實際中應用,能省時、有效的資源。有效利用歷史課程資源,「有效」就是要符合學生的實際,具有可操作性;學生對學習重點能正確理解和把握,對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歷史現象形成正確認識;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

⑩ 如何開發與利用歷史課程資源

有效開發利用地方歷史資源
(一)關注課程資源,不斷提高教師素養
教師是課程資源的利用者,本身就是課程資源。要有效地利用地方歷史資源,對教師的素養要求很高,教師首先要有扎實的學科知識、教育理論、教學方法,能博古通今、通曉中外、對地方歷史資源要瞭然於胸。
(二)充分開發利用的歷史資源 1.有效利用教材。如教科書、教參、《泉州歷史》的鄉土教材,校本教材《泉州歷史人物》。 2.重視利用博物館。如泉州博物館、海交博物館、閩台緣博物館等,因為博物館展示的實物資料、圖片、史料無疑是最直觀的歷史知識。
3.參觀、考察地方歷史遺跡資源,探究其真實歷史。泉州各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約400處,由於數量眾多,反而讓一些同學忽視了其價值,也沒有真正了解其歷史價值,可以說是「熟視無睹」。教師要引導學生從遺跡遺址中發掘有效的歷史資源。如有的學生在參觀完「海絲」起點九日山,說:「一座小山,沒什麼好玩的,就是有一些石頭、石刻。」這就是學生沒有掌握獲取歷史信息、歷史知識的方法。所以要培養學生對歷史的觀察力、閱讀能力。如引導學生觀察遺跡時關注有關文字介紹、碑文等,從中提取有效的歷史信息。

閱讀全文

與歷史課程資源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38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3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49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41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83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07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98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00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6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22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54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83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98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66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46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6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49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2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5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