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農業革命帶來了什麼後果
這一事實反過來對歐洲歷史的進一步發展產生了最為深遠的後果。首先,這意味著更多的土地可以用於生產穀物以外的用途。與此相應,隨著中世紀盛期的發展,農業有了更大的分工和專門化。大片地區用於養羊,其他地區生產葡萄釀酒,或者種植棉花和染料作物。這些新的項目所出產的產品有不少是在當地消費的,但也有不少用於遠距離貿易,或用作新型工業部門——尤其是織布業——的原料。如下文將要看到的那樣,商業和製造業的發展促進了城市的產生並為城市提供了支柱。農業的繁榮還從另一個方面促進了城市的生長,即人口因此劇增。由於食物增多、飲食改善(尤其是蛋白質的增加),人的預期壽命由加洛林時代歐洲窮人的平均30歲左右增加到中世紀盛期的40至50歲。人們身體更健康了,出生率也就提高了。由於這些原因,自約1050年到1300年間,西方的人口增加了大約三倍。人口增多和更節省人力的裝置的使用,意味著無需所有人都呆在農莊裡:一些人可以遷到新興的鎮子或城市,在那裡去過一種新的生活。
農業革命還有其他一些後果。它增加了領主的收入,從而使他們可以過上更講究的貴族生活;君王的收入也有所增加,這為國家的成長進一步奠定了物質基礎。歐洲的普遍繁榮還促進了教會的發展,從而為學校和知識事業的蓬勃發展鋪平了道路。最後一個更難以捉摸的結果是,歐洲人與其世界舞台上的任何對手相比,顯然更為樂觀、更富於活力、更願意進行嘗試和冒險。
2. 18至19世紀歐洲發生「農業革命」的主要原因及對歐洲帶來的影響
原因:輪作制使農業產量提高;農業機械的廣泛使用;對牲畜品種的改良和農業技術的改革;程式化帶來了人們對食品需求而定大增。
影響:食物增加,缺糧情況得到緩解;封建制度的經濟基礎在西歐逐漸消失;農業人口的減少為工業革命提高了自由勞動力;「農業革命」為工業提供原料和資本。
(2)農業革命如何影響歷史擴展閱讀:
16世紀後期到18世紀初是歐洲飢荒的高發時期,英國也未能倖免。1587—1588年、1597—1598年、1622—1623年英國都曾發生過飢荒。1623年,英國西北部飢荒最嚴重的坎伯蘭郡和威斯特摩蘭郡有餓死人的現象。同年在東密德蘭的林肯郡,窮人因為市場價格太高買不起糧食,不得不屠狗宰馬充飢。
即使英國的「糧倉」諾福克郡也受到影響,窮人不得不吃替代食物。當地治安法官報告說,窮人製作麵包不得不在大麥麵粉里加進蕎麥,但因「不適,厭食之」。但是,安德魯·B.阿普爾比對都鐸和斯圖亞特王朝飢荒的開創性研究表明,同歐洲其他國家特別是法國相比,英國率先走出了飢荒的陰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