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歷史上最賢明的皇帝有幾位
漢文帝、漢和帝、唐玄宗、明成祖、隋文帝等。
1、漢文帝
劉恆(前203年—前157年),即漢文帝(前180年—前157年在位),漢高祖劉邦第四子,母薄姬,漢惠帝劉盈之弟,西漢第五位皇帝。
前196年,漢高祖鎮壓了陳豨叛亂後,封劉恆為代王,其為人寬容平和,在政治上保持低調。漢高祖死後,呂後專權,諸呂掌握朝廷軍政大權。
前180年,呂後一死,太尉周勃、丞相陳平等大臣把諸呂一網打盡,迎立代王劉恆入京為帝,是為漢文帝。
漢文帝即位後,勵精圖治,興修水利,衣著樸素,廢除肉刑,使漢朝進入強盛安定的時期。當時百姓富裕,天下小康。
劉恆為代王時有位王後,生有四個嫡子,在劉恆稱皇帝後不久,這四個嫡子相繼去世,其餘諸子中寵姬竇漪房之子劉啟最長。
劉恆登基後三月後(景帝前元元年正月)立劉啟為皇太子,元年三月立竇漪房為皇後。漢文帝與其子漢景帝統治時期被合稱為文景之治。
漢文帝在位時,存在諸侯王國勢力過大及匈奴入侵中原等問題。漢文帝對待諸侯王,採取以德服人的態度。道德方面,漢文帝亦曾經親自為母親薄氏嘗葯,深具孝心。
後元七年六月己亥,漢文帝崩於長安未央宮,後葬於霸陵。在古代,有奪取天下之功的稱為祖,有治理天下之德的稱為宗。所以,其廟號太宗,謚曰孝文皇帝。也是《二十四孝》中親嘗湯葯的主角。
2、漢和帝
劉肇(79年―105年2月3日),即漢和帝(88年—105年在位),東漢第四位皇帝,建初四年(79年)出生,漢章帝劉炟第四子,生母為梁貴人,過繼給皇後竇氏為繼子。
建初七年(82年),漢章帝廢太子劉慶,立劉肇為皇太子。章和二年(88年),漢章帝逝世,劉肇即位,養母竇太後臨朝稱制。
永元四年,劉肇聯合宦官掃滅竇氏戚族,親政後使東漢國力達到極盛,時人稱之為「永元之隆」 。元興元年病逝章德殿,終年27歲。謚號為孝和皇帝。廟號穆宗,葬於慎陵。
3、唐玄宗
唐玄宗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唐高宗與武則天之孫,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故又稱李三郎,母竇德妃。
先天元年(712年)至天寶十五載(756年)在位,因安史之亂退位為太上皇,是唐朝在位最長的皇帝,亦是唐朝極盛時期的皇帝。
唐垂拱元年(685年)八月,李隆基生於東都洛陽。生性英明果斷、多才多藝。通曉音律,儀表雄偉俊麗。初封楚王,後改封臨淄王,歷任衛尉少卿、潞州(今山西長治)別駕。
唐隆元年(710年)六月庚子日申時,李隆基與太平公主聯手發動「唐隆政變」,誅殺韋後集團。先天元年(712年),李旦禪位於李隆基,李隆基於長安太極宮登基稱帝 。
唐玄宗在位前期,在政治上很有作為。他勤於政事,從各方面採取措施,鞏固和發展了唐朝政權。唐玄宗注意撥亂反正,任用姚崇、宋璟等賢相,勵精圖治,開創了唐朝的極盛之世——開元盛世。
但是在位後期逐漸怠慢朝政、寵信奸臣李林甫、楊國忠等;且寵愛楊貴妃,加上政策失誤和重用安祿山等塞外民族試圖來穩定唐王朝的邊疆,結果導致了後來長達八年的安史之亂,埋下了唐朝中衰的伏筆。天寶十五載(756年)太子李亨即位,尊其為太上皇。
寶應元年(762年)病逝於長安神龍殿,終年78歲,葬於金粟山,名為泰陵。廟號玄宗,又因其謚號為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清朝為避諱康熙帝之名玄燁,多稱其為唐明皇,另有尊號開元聖文神武皇帝。
4、明成祖
明成祖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明太祖第四子,明朝第三位皇帝,年號永樂,故後人稱其為永樂帝、永樂大帝等。
朱棣生於應天府(今南京),明朝建立後被封為燕王。就藩北平(今北京)之後,多次受命參與北方軍事活動,兩次率師北征,加強了他在北方軍隊中的影響。
建文帝即位後採取削藩政策,不僅監視朱棣,還欲調走他的軍隊,朱棣發動靖難之役,起兵攻打建文帝。建文四年(1402年)取得勝利,在南京稱帝。
朱棣在位時,政治上改革機構,設置內閣;對外五次親征蒙古,收復安南,並於東北設奴兒干都司,在西北置哈密衛 ,在西南置大古刺、底馬撒、底兀刺等宣慰司,又設貴州承宣布政使司,鞏固了南北邊防,維護了中國版圖的完整。
多次派鄭和下西洋,加強了中外友好往來,加強對南海的經營;還命人編修《永樂大典》 ,疏浚大運河。
為加強對北方和東北地區的控制,永樂十九年(1421年)遷都北京。在他統治期間明朝經濟繁榮、國力強盛,文治武功都有了很大提升,史稱永樂盛世。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8月,朱棣死於北征回師途中的榆木川(今內蒙古烏珠穆沁),享年64歲。
謚號體天弘道高明廣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廟號太宗,葬於長陵。明世宗時改謚為啟天弘道高明肇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改廟號成祖。
5、隋文帝
隋文帝楊堅(541年7月21日 -604年8月13日),弘農郡華陰(今陝西省華陰市)人。漢太尉楊震十四世孫,隋朝開國皇帝,開皇元年(581年)到仁壽四年(604年)在位。鮮卑小字那羅延,鮮卑姓氏普六茹,楊堅掌權後恢復楊氏。
其父楊忠是西魏和北周的軍事貴族,北周武帝時封為隨國公,楊堅承襲父爵。北周宣帝繼位,以楊堅為上柱國、大司馬,位望日隆。北周大定元年(581年),楊堅受北周靜帝禪讓為帝,改元開皇。
隋文帝即位後,在政治、經濟等制度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修定刑律和制度,使適合於南北統一後的中國。
在中央實行三省六部制,將地方的州、郡、縣三級制改為州、縣兩級制,由此鞏固了中央集權。多次減稅,減輕人民負擔,促進國家農業生產,穩定經濟發展。
開皇九年(589年),派晉王楊廣南下平陳,統一南北。隋文帝對周邊各族,採取了軍事上的防禦和政治上的招撫政策,有效地處理了民族矛盾,被北方少數民族尊稱為「聖人可汗」。開皇年間,隋朝疆域遼闊,人口達到700餘萬戶。
隋文帝在位的二十四年間,銳意改革、政績卓著。但是在位晚期逐漸多疑,殺害功臣,並且聽信文獻皇後之言,廢黜長子楊勇立晉王楊廣為太子,埋下了亡國的禍根。仁壽四年(604年)在仁壽宮離奇去世。終年六十四歲,廟號高祖,謚號文皇帝,葬於泰陵。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明君
② 歷史上賢明的皇帝有哪些請舉出他們的事例。
漢武帝——漢朝功績最大
光武帝——光武中興
北魏孝文帝——促進民族團結,改革
南朝宋——文帝,元嘉治世
北周武帝——統一北方
隋文帝——統一中國
唐太宗——貞觀之治
唐玄宗-開元之治
周世宗——南征北伐
宋太祖——建立宋朝
忽必烈
朱元璋——滅元統一中國
朱棣--明朝最強時期
康熙 雍正 乾隆——康乾盛世
漢武帝劉徹畫像漢武帝劉徹(公元前156年—公元前87年),字通,漢朝第7位皇帝,漢族,中國古代偉大的政治家、戰略家、詩人、民族英雄。漢武帝是漢景帝劉啟的第十個兒子,其母是皇後王娡。公元前157年生於長安,公元前87年崩於五柞宮,享年70歲。漢武帝4歲時被冊立為膠東王,7歲時被冊立為太子,16歲登基,在位五十四年(公元前141年—公元前87年),建立了西漢王朝最輝煌的功業。曾用年號: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漢、太始、征和、後元。謚號「孝武」,後葬於茂陵。
漢武帝(前140-前87年在位)創立年號同時也是中國第一個使用年號的皇帝。他登基之初,繼續他父親生前推行的休養生息政策,進一步削弱諸侯的勢力,頒布大臣主父偃提出的推恩令,以法制來推動諸侯分封諸子為侯,使諸侯的封地不得不自我縮減。同時他設立刺史,監察地方。在軍隊和經濟上則加強中央集權,將冶鐵、煮鹽、釀酒等民間生意編成由中央管理,同時禁止諸侯國鑄錢,使得財政權集於中央。他採用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為儒學成為封建正統地位地位鋪平了道路。不過事實上漢武帝時期從來不曾缺少法治思想,在宣揚儒學的同時漢武帝亦採用法規和刑法來鞏固政府的權威和顯示皇權的地位,因此漢學家認為這更應該是以法為主以儒為輔,內法外儒的一種體制,對廣大百姓宣揚儒道以示政府的懷柔,而對政府內部又施以嚴酷的刑法來約束大臣。而宣儒並不等於棄法,法依然是漢武帝時期的最終裁決手段,當時積極啟用的汲黯和主父偃即是其中著名的例子。 春節始於太初改歷,漢武帝改正朔。漢武帝時期,衛青、霍去病數次大規模出擊匈奴,使得「漠南無王庭」。張騫出使西域,開辟絲綢之路。從此西域成為幾大文明交匯之地,漢武帝被稱為「冠於百王」。
大一統措施
漢武帝出巡圖漢武帝即位之初,一方面政治形勢比較穩定,國家經濟狀況也相當好,另一方面諸侯王國的分裂因素依然存在,潛在威脅還不小。所以,他在繼續推行景帝各項政策的同時,採取了一系列強化中央集權的措施。 政治:在政治方面,採納主父偃的建議,頒布「推恩令」,削弱漢初分封的諸侯國勢力,加強中央集權、加強監察制度。漢武帝還變古創制,包括收相權、設刺史、立平準均輸等重大改革與創制,建立了一套系統完整的政治制度。 軍事:改革兵制。派衛青,霍去病出擊匈奴,使北部邊郡得以安定,派張騫出使西域,聯絡被俘虜的大月氏人,開括了西北邊疆:開通了西漢聯系西域以至中亞等地的通道。 經濟:在經濟方面,採取重農輕商,整頓財政,頒布「算緡」、「告緡」令,徵收商人資產稅,大力打擊奸商;又採取桑弘羊建議,將冶鐵、煮鹽收歸官營,禁止郡國鑄錢,統一鑄造五銖錢;設置平準官、均輸官,由官府經營運輸和貿易,大大增強了國家經濟實力。同時興修水利,移民西北屯田,實行「代田法」,有利於農業生產的發展。在經濟方面還有一條重要的舉措,就是將當時的貨幣進行統一。 思想:在思想方面,採納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使儒家學說成為了中國社會的統治思想,大力推行儒學,在長安設太學。儒家學說成為中國封建統治正統思想,一直延續了兩千多年,對後世中國政治、社會、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但是也有弊端,就是不利於思想多元化的發展。 人事:漢武帝也非常注重人才的開發,他確立了察舉制度,是中國有系統選拔人才制度之濫觴,對後世影響很大。 漢武帝進行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人口統計。 意義:西漢進入鼎盛時期,也是中國大一統時代的第一個鼎盛局面。
對外關系
發動對匈奴戰爭 漢武帝對外採取軟硬兼施的手段,一方面自前133年馬邑之謀起結束高祖以來對匈奴的和親政策,開始對匈奴正式宣戰,先後派衛青、霍去病徵伐,解除了匈奴威脅,奪回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區,擴張了西域版圖,將匈奴置於被動稱臣的局面,保障了北方經濟文化的發展。 派張騫出使西域 漢武帝在發動對匈奴戰爭同時,他派張騫出使西域,打通了著名的絲綢之路,進一步加強了與西域的聯系,並發展了中西經濟文化的交流。 對東北方和南方用兵,擴充疆土 漢武帝畫像在東北方,他派兵滅衛氏朝鮮(今朝鮮北部),置樂浪、玄菟、臨屯、真番四郡,漢帝國的版圖至此基本成形。 同時使南方的夜郎、南越政權歸附漢朝,在西南先後設立了七個郡,最南端超過今天越南胡志明市,這也使得今天的兩廣地區自秦朝後重歸中國版圖。 後果 漢武帝由於連年對匈奴和西域用兵,並由於舉行封禪,祀神求仙,揮霍無度,加以徭役加重,捐稅增高,致使農民大量破產流亡。天漢二年(前99年),齊、楚、燕、趙和南陽等地均爆發了不同規模的農民起義。但對匈奴的打擊使匈奴再無力與西漢政府相對抗,保證了北方邊郡乃至全國的安全。
名臣名將
大司馬大將軍:衛青 霍光 大司馬驃騎將軍:霍去病 丞相:衛綰、竇嬰、許昌、田蚡、薛澤、公孫弘、李蔡、庄青翟、趙周、石慶、公孫賀、劉屈氂、田千秋 太尉:田蚡 御史大夫:庄青翟 韓安國 公孫弘 張湯 石慶 卜式 兒寬 杜周 桑弘羊 列將軍: 霍去病 金日磾(mì)(di) 上官桀 奉常太常:王臧 孔臧 韓延年 郎中令: 王臧 李廣 李敢 衛尉: 李廣 韓安國 張騫 路博得 太僕: 灌夫 公孫賀 公孫敬聲 廷尉: 張湯 趙禹 杜周 郭居 太行令大鴻臚: 王恢 李息 張騫 田千秋 宗正大農令:韓安國 鄭當時 劉受 顏異 桑弘羊 中尉少府執金吾:韓安國 趙禹 李息 王溫舒 尹齊 顏異 桑弘羊 都尉: 汲黯 朱買臣 江充 內史:石慶 鄭當時 公孫弘 汲黯 兒寬 減宣 還有東方朔 主父偃 司馬遷 蘇武 董仲舒 司馬相如
晚年生活
漢武帝晚年殺戮太過,頗思悔悟。李廣利伐匈奴不利,全軍覆沒,求神仙又不成,又因巫蠱之禍造成父子相殘、太子劉據自殺,種種打擊使武帝心灰意懶,對自己過去的所作所為頗有悔意。在登泰山、祀明堂之後,武帝在輪台宮殿(並非新疆輪台)里下《罪己詔》:《輪台罪己詔》「朕即位以來,所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傷害百姓,糜費天下者,悉罷之!」以表示承認自己的錯誤。天下也因此又逐漸歸於和諧,為昭宣中興的盛世奠定了基礎。 史書《罪己詔》記載:「朕自即位以來,所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傷害百姓、靡費天下者,悉罷之。」強調「當今務在禁苛暴,止擅賦,力本農。修馬政復令以補缺,毋乏武備而已。」 公元前88年,漢武帝叫畫工畫了一張「周公背成王朝諸侯圖」送給霍光,意思是讓霍光輔佐他的小兒子劉弗陵作皇帝。子幼母壯,為了防止太子的年輕母親鉤弋夫人重演呂後稱制的局面,漢武帝狠下心找借口處死了她。公元前87年二月丁卯,漢武帝駕崩於五柞宮,享年七十歲。三月甲申葬於茂陵,廟號是世宗。
[編輯本段]武帝生年考
《史記·外戚世家》明確[1]記載:男方在身時,王美人夢日入其懷。以告太子,太子曰:「此貴徵也。」未生而孝文帝崩,孝景帝即位,王夫人生男。 也有人認為出生在前156年,如《漢書》上面寫:孝武皇帝,景帝中子也,母曰王美人。年四歲立為膠東王。七歲為皇太子,母為皇後。十六歲,後三年正月,景帝崩。景帝崩於公元前141年的3月,以此推算,漢武帝應該生於公元前156年(古人算虛歲)。《集解徐廣》曰:武帝崩年正七十,昭帝年八歲耳。《漢武故事》雲:帝以乙酉年七月七月日生於猗蘭殿,這也證明漢武帝生於公元前156。但有些人卻認為,漢武帝生於公元前156年是不可能的。因為漢文帝死於公元前157年的7月,漢武帝於第2年8月出生,難道劉徹在娘胎里呆了400天?實際上是這些對歷史常識的誤解。皇帝即位當年事不改元的,次年才是其本人的元年。 但是既然《史記》和《漢書》兩大最權威的著作,尤其是漢武帝本人的傳記,都記載漢武帝是漢景帝前元元年(前156年)出生,十六歲即位,我們就該肯定《史記》和《漢書》的記載。 所以漢武帝生於公元前156年,是可以肯定的。除非能夠找出比《史記》、《漢書》更權威的著作。
[編輯本段]關於幼名彘
漢武帝曾以彘(彘即豬)為名的說法出於志怪小說《漢武故事》。《史記·孝景本紀》和《漢書·孝景紀第五》已經明確寫明劉徹被立為膠東王前,名字已經是徹了,根本沒有使過彘字。即使是後世的司馬光編纂的《資治通鑒·卷第十六·漢紀八》,也沒有採信《漢武故事》的說法,由此,幼名彘是以訛傳訛。其實,漢代彘徹同音,說漢武帝本名劉彘是同音致訛。
[編輯本段]歷史貢獻 千古皇帝
中華民族發展史上漢武帝創造了數個第一: 一、推行儒學 聽取董仲舒的建議,「梳理百家,推行儒學」開創中國傳統主流文化之正統,在中華傳統文化舞台上獨領風騷兩千餘年,受到歷代統治者所推崇。這里要說明的是,漢武帝並非限制其他各家的發展,致使大力提倡儒家的發展儒法結合。例如夏侯始昌既研習儒家又通曉陰陽五行家;宰相公孫弘兼治儒法兩家;主父偃以縱橫家起家;耿直的汲黯司馬談司馬遷以黃老學說起家。 二、設立中朝 抑制外朝 在惠文景帝期間,丞相大多主要是隨劉邦打天下的功臣丞相受到禮遇,武帝和丞相多有不合,為貫徹自己的命令,於是設立中朝,尚書台也是這一時期出現的。 三、建立年號 中國歷史上第一位使用年號的皇帝,公元前113年武帝以當年為元鼎四年,並追改以前為建元,元光,元朔,元狩,每一年號六年。 四、太初改歷 太初元年(前104)改太初歷,以正月為歲首,色上黃。 五、鹽鐵官營 ,為桑弘羊所提出。鹽鐵官營自漢代延續至今,今天鹽鐵茶主要仍由政府及國企控制。 六、通西域 中國傳出了冶鐵術、鑿井術、絲綢製造、漆器製造等技術,西方(域)傳入胡(黃)瓜 胡蘿卜 葡萄 汗血馬 核桃 天馬等 歷史意義重大 七、開疆拓土 西北:衛青、霍去病抗擊匈奴,收復河套和河西走廊,張騫出塞以及細君公主、解憂公主的先後和親烏孫,前赴後繼的努力西域首次與中國聯系緊密,為後來把西域並入中國版圖奠定基礎。 西南:使者軍隊的接連出現使西南邊陲第一次並入中國版圖 北方:衛青霍去病的出擊使北疆長時間穩定,保護了京師的穩定。 由此漢武帝也成了和秦始皇並列的千古皇帝,後人常用「秦皇漢武」並稱。
[編輯本段]武帝年表
景帝前元元年年(前156年)六月丁未日出生,漢景帝中子。 景帝前元四年(前153年)四月,漢景帝立庶長子、栗姬子劉榮為太子,史稱「栗太子」;同日,封劉徹為膠東王,劉徹時年四歲。 景帝前元七年(前150年)四月,漢景帝廢太子劉榮為臨江王;王夫人封為皇後,七歲的膠東王劉徹以王皇後唯一的嫡子身份立為儲君。 景帝中元二年(前148年)臨江王劉榮「坐侵廟壖垣為宮」(侵佔宗廟外空地擴建宮室而犯罪)入獄,不久自殺;九月,梁王劉武刺殺袁盎等十餘人。 景帝後元三年(前141年)正月,漢景帝駕崩,十六歲的劉徹即位。 武帝建元元年(前139年)用趙綰、王臧開始新政,由於侵犯了宗室利益,趙綰王臧下獄自殺新政挫敗,劉徹開始韜光養晦。 武帝建元二年(前138年)派遣張騫出使西域。 武帝建元三年(前137年) 擴修上林苑 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竇太後病死,二十二歲的劉徹正式執政。 武帝元光二年(前133年)六月,馬邑之圍未能伏擊匈奴而失利;開始與匈奴大規模交戰。 武帝元光五年(前130年)車騎將軍衛青大破龍城,取得了自漢朝開國以來對匈戰役的首次勝利,從此,進入對匈戰爭的轉折點。 武帝元朔元年(前128年)衛子夫生漢武帝長子劉據;三月,封衛子夫為皇後;武帝時年二十九歲。 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主父偃上書武帝,建議實行《推恩令》;不久正式實行;同年,衛青收復河朔之地,走白羊、樓煩王,築朔方城,從此徹底解決了匈奴對長安的威脅。 武帝元朔三年(前126年)張騫出使西域歸來,歷時十三年。 武帝元朔五年(前124年)車騎將軍衛青擊敗匈奴右賢王,得右賢稗王十餘人,畜數千百萬,天子於軍中拜其為大將軍,諸軍皆從大將軍號令。 武帝元朔六年(前123年)霍去病始戰,封冠軍侯。 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年)春夏之際,大將軍衛青大戰匈奴於漠北,伊稚斜單於逃走;霍去病的東路軍擊敗左賢王,左賢王敗逃而去,徹底解決了匈奴之患,從此「漠南無王庭」。 武帝元狩六年(前117年)大司馬驃騎將軍霍去病薨。 武帝元鼎四年(前113年)得寶鼎於汾水上。 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泰山封禪,始有年號「元封」。 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大司馬大將軍衛青薨。 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改正朔,易太初歷,以正月為首(原以十月為首)。 武帝天漢二年(前99年)秋,李陵戰敗於浚稽山而投降;漢武帝殺李陵一家,腐司馬遷。 武帝征和二年(前91年)被丞相公孫賀緝捕的通緝犯朱世安誣告賀之子公孫敬聲以巫蠱咒武帝,賀父子下獄死,諸邑公主與陽石公主、衛青之子長平侯衛伉皆坐誅。武帝命寵臣江充為使者治巫蠱,七月,太子劉據因「巫蠱案」被陷害不能自明,殺江充,被迫起兵,皇後衛子夫自殺;八月,太子自殺,其妻妾子女皆被害,唯襁褓之中的孫子劉病已倖免,後為漢宣帝。 武帝征和四年(前89年)漢武帝為巫蠱之禍中被陷害致死的太子平反,夷江充三族,燒死蘇文,建「思子宮」「歸來望思之台」以寄託哀思,天下聞而悲之;發布《輪台罪己詔》,反省自己的過錯。 武帝後元二年(前87年)二月,漢武帝駕崩,終年七十歲,在位共五十四年,葬於茂陵,廟號世宗;遺命霍光、金日磾、上官桀輔佐幼子劉弗陵(時年八歲)即位,為漢昭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