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長沙城的歷史
長沙有著兩千多年的原址城建史,「長沙」一名最早見於先秦時代的《逸周書·王會》。秦代始設長沙郡,西漢時期建立長沙國,五代時期長沙為南楚都城。北宋時期設立的嶽麓書院為中國古代四大書院之一,留下了「惟楚有才,於斯為盛」的佳句。清末時長沙為中國四大米市和四大茶市之一,近代則成為了中國一大重要政治革命中心。譚嗣同等人在長沙興辦時務學堂,黃興等人以「驅除韃虜,復興中華」為口號在長沙創立華興會,毛澤東等中國共產黨早期核心人物也在此求學和開展政治運動。長沙於1937年成為抗日戰爭後方,迎來發展鼎盛期,但其後的「文夕大火」以及四次長沙會戰摧毀了長沙的城建和經濟基礎,對其現代史造成了深重影響。
② 長沙是一座千年古城嗎有多少年歷史
秦設長沙郡
【秦設長沙郡】秦滅楚後,秦始皇二十四年(前223),以原楚國黔中郡的東南部分置長沙郡。為秦全國三十六郡之一。從此,長沙作為一個獨立行政區劃的名稱出現,郡治在今長沙市區。
漢封長沙國
【漢封長沙國】漢高祖五年(前202),封吳芮為長沙王,建立長沙國,並改秦置湘縣,作為長沙國的都城,始築城垣。自此,有史可查的長沙古城,距今已有2200餘年的歷史。吳芮後,五傳無嗣,漢景帝後元二年(前155)封庶子劉發為長沙王(謚定王),七傳之後,王莽篡漢,國除。
賈誼被貶於長沙
【賈誼被貶於長沙】漢文帝前元四年(前176),賈誼被貶為長沙王太傅,居此三年,寫有《吊屈原賦》和《?鳥賦》,開中國文學史上漢賦的先河。賈誼第一次記載了"長沙乃二萬五千戶耳"的戶籍數,推知西漢時長沙已是一座約十來萬人口的諸侯封國都城。
張仲景任長沙太守
【張仲景任長沙太守】張仲景(約150~219),東漢末期著名醫學家。名機,南陽人。早年曾學醫於同郡張伯祖。光武中興後為長沙太守。當時傷寒(中醫泛指一切外感發熱性疾病)流行,染疾而死者十有八九。張在大堂之上為老百姓看病,後中醫沿引在固定地點應診為"坐堂"。張刻苦鑽研古代醫書,廣泛收集各種有效方劑,並結合自己的醫療經驗,撰成《傷寒雜病論》,為中醫學範本。
孫堅起兵討董卓
【孫堅起兵討董卓】三國鼎立形成前後,長沙是東吳孫氏發跡之地,孫堅任長沙太守時,董卓盜竊國柄,天下諸侯起兵征討。孫堅率先起兵討伐。
始建嶽麓書院
【始建嶽麓書院】宋太祖開寶九年(976),潭州太守朱洞創建嶽麓書院於嶽麓山下。咸平四年(1001)獲朝廷賜國子監經籍。大中祥符八年(1015),真宗召見山長周式,賜書並賜御題"嶽麓書院"匾額,於是"書院之聲稱聞天下"。乾道元年(1165),湖南安撫使劉珙延請張?主執教事,乾道三年,朱熹自閩來湘,講學嶽麓書院,朱張會講是嶽麓書院史上一樁盛事。自元明至清,書院時有興廢。光緒二十九年(1903)改嶽麓書院為湖南高等學堂。1926年正式定名為湖南大學,教學延續至今。
辛棄疾創飛虎軍
【辛棄疾創飛虎軍】南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力主抗戰的愛國詞人辛棄疾知潭州兼湖南安撫使,在長沙建立了一支飛虎軍。這是一支非常精壯的隊伍,令金人畏懼。
李芾抗元
【李芾抗元】宋末,湖南安撫使李芾守潭州抗元,他率領全城軍民在蒙古鐵騎的攻擊下困守數月,彈盡糧絕,元兵登城。李芾殺全家老小19人後壯烈殉國。部屬沈忠、楊震、顏應焱等戰斗到最後自盡殉國。長沙居民舉家殉國者不可勝數。
何騰蛟抗清
【何騰蛟抗清】清軍入關後,席捲中原。明將何騰蛟總督湖廣、四川、雲貴軍務,駐節長沙。在民族矛盾激烈的情況下,他聯合李自成的余部劉體仁、郝搖旗、李錦、李來亨、袁宗第等,雲集湖南並肩抗擊南下清兵。後何騰蛟兵敗被俘,嚴詞拒降,絕食七日後被殺。直至清順治四年,長沙才歸入清朝。李錦、李來亨等率部轉入四川繼續抗清。
太平軍攻長沙
【太平軍攻長沙】清咸豐二年(1852),太平軍領袖洪秀全、楊秀清、蕭朝貴、石達開等率軍攻打長沙,因長沙城垣高厚久攻未下。是年九月,西王蕭朝貴在攻城中被清軍炮彈擊中,壯烈犧牲。
辟長沙為通商口岸
【辟長沙為通商口岸】光緒二十九年(1903),清政府根據《中日通商行船續約》第十款規定,開放長沙為通商口岸。由於清王朝極端腐朽,續約中竟未確定口岸范圍,以致日、英、法等帝國主義勢力蜂擁而入,從此帝國主義對長沙與整個湖南的政治、經濟、文化侵略進一步加深。
"南學會"成立
【"南學會"成立】1898年2月21日,由譚嗣同、皮錫瑞、唐才常等人在長沙發起成立維新派政治團體"南學會"。譚嗣同、皮錫瑞任學會會長,長沙設總會,各縣設分會。學會以"講愛國之理,求救亡之法"為宗旨。每七天集會一次,主講人有譚嗣同、皮錫瑞、黃遵憲、唐才常等,藉以宣傳新學和變法救亡主張。戊戌政變後解散。
創辦時務學堂
【創辦時務學堂】戊戌變法運動期間維新派在湖南長沙創辦的新式學校。由譚嗣同等發起,得到湖南巡撫陳寶箴、按察使黃遵憲、學政江標的贊助,於1897年10月在長沙創辦。熊希齡任提調(校長),梁啟超任中文總教習,歐榘甲、韓文舉、唐才常等任分教習。1898年春,全堂師生達200餘人。教學內容包括經、史、諸子和西方的政治法律與自然科學。戊戌政變後改為求是書院。
華興會成立
【華興會成立】1904年2月15日在長沙成立。黃興為會長,宋教仁、劉揆一為副會長。以"驅除韃虜、復興中華"為宗旨,以"雄踞一省與各省紛起"、進而推翻清政府為戰略方針。設立"華興公司"作為總機關,設黃漢會以聯絡軍界,設同仇會以聯絡會黨,擴大革命力量。次年與興中會聯合,在日本東京建立中國同盟會。
長沙搶米風潮
【長沙搶米風潮】1909年湖南發生水災、蟲災,糧食歉收。官僚、地主、投機商人、外國洋行乘機囤積居奇,或把糧食偷運出境,致使糧米短缺,米價陡漲。1910年4月12日長沙民眾搗毀抬價的碓坊,要求平糶。湖南巡撫下令鎮壓,逮捕領頭搗毀米店的木匠劉永福。13日民眾數千人包圍鰲山廟巡警局,要求釋放劉永福,並徒手與清軍搏鬥。兩日間群眾聚集萬餘人,搗毀米店100餘家,火焚撫署、稅關、大清銀行,並將外國領事住宅、洋行、郵局、教堂等盡行搗毀。18日英、美、法、德各國派軍艦配合清軍鎮壓,民眾被捕數百人,傷亡無數。清政府罷免巡撫岑春萱,出示平糶,風潮始告平息。
湖南光復
【湖南光復】武昌起義後,湖南革命黨人首先響應。1911年10月22日焦達峰、陳作新等率新軍革命士兵和會黨舉義,佔領長沙城,巡撫余誠格逃遁。當晚,湖南軍政府成立,焦、陳二人為正副都督。10月23日以原諮議局為主組成都督參議院,由譚延任議長。10月31日譚唆使新軍管事梅馨發動政變,殺害焦、陳二人,自立為都督,篡奪了湖南軍政府的領導大權。
驅張運動
【驅張運動】1918年張敬堯任湖南督軍,對人民實行殘暴統治。1919年9月,毛澤東等聯絡湖南教育界和新聞界人士,發動了驅張運動。同年12月又領導新民學會和湖南學生聯合會組織長沙學生、教員萬餘人舉行總罷課,並派代表團分赴北京、上海、衡陽等地擴大驅張宣傳。同時利用駐在衡陽的直系軍閥吳佩孚和湘軍與張敬堯之間的矛盾,對其施加壓力。1920年6月張敬堯退出湖南,驅張運動以勝利而告結束。
新民學會成立
【新民學會成立】1918年4月,毛澤東、蔡和森等在長沙成立新民學會,以"改造中國與世界"為宗旨,討論時事,研究俄國革命的經驗,尋求改造中國的道路和方法。在中國共產黨成立前,是湖南反帝反封建的核心組織。在1919年五四運動、1919年9月至1920年6月湖南的驅張運動、1920年9月至12月湖南的自治運動、留法勤工儉學運動及早期馬克思主義的傳播中,起了重要作用。至1920年底會員發展到70餘人。1921年初,許多會員加入了社會主義青年團和共產主義小組,學會停止活動。
馬日事變
【馬日事變】1927年5月21日,國民黨何鍵所部第35軍第33團團長許克祥在長沙發動叛亂,襲擊湖南省工會、農會及各革命組織,捕殺共產黨員和工農群眾100餘人。21日電報代日韻目是"馬"字,故這一事件稱"馬日事變"。
秋收起義
【秋收起義】1927年八七會議後,毛澤東根據中共中央的指示回到湖南,組織領導湘贛邊界的秋收起義。8月18日,在長沙市沈家大屋召開改組後的中共湖南省委第一次會議,討論制定秋收起義計劃,成立秋收起義領導機關--前敵委員會。9月初,組成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盧德銘任總指揮,毛澤東任前敵委員會書記。9月9日秋收起義爆發,工農革命軍分別從修水、安源、銅鼓等地向長沙進擊。由於革命已處於低潮,敵強我弱,起義軍的某些指揮員缺乏經驗,致使起義軍遭受嚴重挫折。毛澤東當機立斷,在文家市召集了前敵委員會,決定改變攻打長沙的計劃,部隊向羅霄山脈中段進軍。29日部隊到達江西永新縣的三灣村,進行了改編。10月部隊到達井岡山地區,創建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
組建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
【組建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1930年8月在瀏陽永和由紅軍第一、第三兩軍團組成,朱德任總司令,毛澤東任總政治委員,亦稱"中央紅軍"或"紅一方面軍"。經過長征於1935年10月到達陝北,同紅軍第15軍團會師。11月第15軍團編入第一方面軍建制。抗日戰爭開始後,第一方面軍編為八路軍115師。
長沙大火
【長沙大火】1938年10月日本侵略軍佔領長沙,11月攻陷岳陽。長沙距岳陽130公里,日機不斷轟炸長沙,長沙城內謠言四起。負責維護長沙治安的長沙警備司令酆悌、警備第二團團長徐昆、長沙警察局長文重孚,執行蔣介石"焦土抗戰"的指示,於11月12日夜間,命令軍警縱火燒城。至14日大火熄滅。長沙城內房屋2/3被毀,財產損失巨大,居民被燒死2萬餘人。大火之後,日軍並未立即進犯長沙,國民黨政府為了平息民憤,推卸責任,只好將酆悌、徐昆、文重孚三人槍決。當時的湖南省政府主席張治中也為此受到處分。
長沙市人民政府成立
【長沙市人民政府成立】1949年8月5日,駐守長沙的國民黨高級將領程潛、陳明仁起義,長沙和平解放。長沙市人民政府成立。
③ 長沙有多少年歷史了
您好!
很高興為您解答。
長沙有文字可考的歷史3000多年,因屈原和賈誼的影響而被稱為「屈賈之
鄉」。長沙又稱「楚漢名城」,馬王堆漢墓和走馬樓簡牘等重要文物的出土反
映其深厚的楚文化以及湖湘文化底蘊,位於嶽麓山下的嶽麓書院為湖南文化教
育的象徵。歷史上涌現眾多名人,留下眾多的歷史文化遺跡,成為首批國家歷
史文化名城。長沙經濟原本偏重於第三產業,尤以媒體和娛樂業聞名,為中南
地區重要工商業城市。近年來,由於長沙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一大批高新技
術產業以及機械重工業產業得到了迅速發展。
希望可以幫到您!
④ 長沙有多少年的歷史了啊
長沙歷史 長沙歷史距今約15—20萬年以前,長沙有人類的活動。約公元公元前2500年,長沙新石器時代進入龍山文化階段。傳說始祖炎帝和黃帝都曾來過長沙。 長沙,夏代屬古三苗之地;到商、周時代,三苗國消失了,但三苗後裔仍然在這片土地上生息繁衍,這時長沙屬「揚越」(又叫「荊蠻」),史稱「揚越之地」。《逸周書?王會》記載,周初營建雒邑告成,各方諸侯來賀,貢物中有「長沙鱉」一種,這是「長沙」一名見於史籍的最早記載。春秋末期,楚國(荊楚)的勢力進入長沙。戰國中期,楚國實行變法,國力強盛,對南展開大規模的軍事行動,湖南全境納入了楚國版圖,長沙成為楚國南部的軍事重鎮,楚國在長沙建立了城邑。 秦國滅掉楚國,在原楚江南之地設立「長沙郡」,長沙為秦代36郡之一。從秦代開始,長沙開始納入中國統一的政治版圖。公元前202年封西漢王朝開國功臣吳芮為長沙王,以原秦朝的長沙郡建長沙國,將湘縣改名臨湘縣,臨湘縣駐所作為國都,也標志著湖南歷史上出現了第一個諸侯國,長沙成為王國都城。公元8年,王莽篡位自立為帝建「新朝」,長沙國改名「填蠻郡」,國都臨湘改名「撫睦縣」。公元26年(建武二年),劉秀遙封西漢末代長沙王劉舜之子劉興為長沙王,復建長沙國,以控制洞庭以南的局勢。三國時期,219年孫權奪取長沙至279年西晉滅吳,長沙屬於孫吳之地。257年,長沙東部為衡東郡(治所翻縣,今衡陽市)。265年,長沙郡的安成縣(今屬江西省)和豫章、廬陵兩郡幾縣設立安成郡,長沙郡瞎地進一步縮小。280年(太康十年),晉武帝封其第六子司馬乂為長沙王,以郡為國。西晉初期,長沙郡仍隸屬荊州。589年(陳禎明三年|隋開皇九年正月),隋軍渡過長江,攻克建康。隋煬帝時,潭州又改為長沙郡。621年,唐王朝在長沙設立潭州總管府,624年總管府改為都督府。五代十國時期,此時的湖湘地區出現了一個由馬殷建立的楚國。963年宋朝佔領長沙。南宋初建炎四年正月,金兵攻陷長沙,屠城而去。南宋中後期,長沙時局相對穩定,有重臣名將劉鎬、張孝祥、辛棄疾、周必大、真德秀、魏了翁、向士壁、汪立信、文天祥、李芾等任職長沙。清軍入關後,明將何騰蛟總督湖廣、四川、雲貴軍務,駐節長沙。雲集湖南並肩抗擊南下清兵。後何騰蛟兵敗被俘,嚴詞拒降,絕食七日後被殺。直至清順治四年,長沙才歸入清朝。李錦、李來亨等率部轉入四川繼續抗清。� 清咸豐二年(1852),太平軍領袖洪秀全、楊秀清、蕭朝貴、石達開等率軍攻打長沙,因長沙城垣高厚久攻未下。光緒二十九年(1903),清政府根據《中日通商行船續約》第十款規定,開放長沙為通商口岸。1898年2月21日,由譚嗣同、皮錫瑞、唐才常等人在長沙發起成立維新派政治團體「南學會」。譚嗣同、皮錫瑞任學會會長,長沙設總會,各縣設分會。戊戌政變後解散。由譚嗣同等發起,於1897年10月在長沙創辦時務學堂。教學內容包括經、史、諸子和西方的政治法律與自然科學。戊戌政變後改為求是書院。1904年2月15日華興會成立在長沙成立。黃興為會長,宋教仁、劉揆一為副會長。武昌起義後,湖南革命黨人首先響應。1911年10月22日焦達峰、陳作新等率新軍革命士兵和會黨舉義,佔領長沙城。1927年5月21日,國民黨何鍵所部第35軍第33團團長許克祥在長沙發動叛亂,襲擊湖南省工會、農會及各革命組織,捕殺共產黨員和工農群眾100餘人。21日電報代日韻目是「馬」字,故這一事件稱「馬日事變」。1930年8月在瀏陽永和由紅軍第一、第三兩軍團組成,朱德任總司令,毛澤東任總政治委員,亦稱「中央紅軍」或「紅一方面軍」。� 1949年8月5日,駐守長沙的國民黨高級將領程潛、陳明仁起義,長沙和平解放。長沙市人民政府成立。
⑤ 長沙市的歷史
長沙歷史發展,可追溯到遠古時代。據考古判斷,在距今15-20萬年的舊石器時代,長沙地區即有原始人類活動。
西漢置長沙國,治臨湘縣,轄臨湘、羅、連道、益陽、下雋、攸、酃、承陽、湘南、昭陵、茶陵、容陵、安成13縣。
吳晉南朝,臨湘縣析出湘西縣,臨湘縣為長沙郡首邑,南朝宋開始,湘西縣為衡陽郡(長沙郡析出)首邑,上隸荊州或湘州。
唐武德三年入唐版圖;貞觀元年設十道,潭州(天寶元年即742年,潭州改為長沙郡,至德元年十二月十五日即758年1月19日復改為潭州)屬江南道,轄長沙、衡山、醴陵(武德四年分長沙縣立)、湘鄉(武德四年析衡山縣置)、益陽、新康(武德四年析益陽設,七年又並入益陽)等6縣。
清順治四年四月初八(1647年5月12日),高士俊領兵入長沙,長沙納入清版圖,沿明制設長沙府,上隸湖廣,仍轄12州縣。康熙三年(1664年)湖廣省設右布政使司、湖南按察使司於長沙,偏沅巡撫移駐長沙。
民國十九年(1930年)7月27日,中國工農紅軍攻入長沙,成立長沙市蘇維埃政府。年底,長沙城分設東、南、西、北、外東特、商埠6個區,下轄158街團,街團下轄甲、牌、聯(結)。
1958年9月,農村實行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體制,郊區建立萬年紅、東風、嶽麓公社。城區轄4區25街道233居委會2731居民組。
2017年11月1日,長沙從全球多個城市中脫穎而出,正式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球創意城市網路」,成為亞洲首個、中國首座獲評世界「媒體藝術之都」稱號的城市。
(5)長沙有多少年的歷史了擴展閱讀:
長沙的文化傳統:
1、方言
長沙方言屬新湘語長沙話,主要以長沙城區和長沙縣、望城區為代表。長沙也有一些與其他地方不同的忌諱,比如以前因為有虎出沒而忌說「虎(fu音)」,把「腐乳」讀作「貓乳」、「府正街」讀作「貓正街」。
2、地方戲
長沙湘劇是湖南地方大戲中的一個主要劇種,其腔調最初以江西弋陽腔與長沙等地的民間宗教音樂結合而形成,舊稱「人戲」、「大戲」。由高腔、低牌子、崑腔、彈腔4種聲腔構成,用長沙方言演唱。其風格或粗獷、奔放,或委婉。當今湘劇缺乏青少年群眾為主的市場,逐漸走向沒落。
3、民俗
長沙過漢族的所有節日,其中一些節日有地方特色,也在一些日子有很多特有的民俗,陶公廟廟會為趕集的一大特色。農歷三月三時,長沙人都有地菜煮雞蛋的習俗。
4、美食
長沙境內主要以湘菜為主,湘菜源遠流長,戰國時期,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在其著名詩篇《招魂》中,就記載了湖南的許多菜餚。西漢時期,湖南的菜餚品種就達109個,烹調方法也有九大類。六朝以後,湖南的飲食文化豐富與活躍。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長沙
⑥ 長沙的歷史
長沙(Changsha),別稱星城,古稱潭州,是湖南省省會,華中地區重要城市,中華人民共和國特大城市之一,湖南省的政治、經濟、文化、交通、傳媒和金融中心,中南地區重要的交通、航運和科教中心,是著名的山水洲城、快樂之都、娛樂之都,全球綠色城市。全國文明城市,兩型社會試驗區,中南地區重要工商業城市,長江中游城市群中心城市之一,長株潭城市群核心城市。
長沙位於湖南省東部偏北, 湘江下游和長瀏盆地西緣,東鄰江西省宜春、萍鄉兩市,南接株洲、湘潭兩市,西連婁底、益陽兩市,北抵岳陽、益陽兩市。
長沙是中國首批歷史文化名城,有3000年悠久的歷史文化,約有2400年建城史,在春秋戰國時期始建城,屬楚國。「長沙,楚之粟也。」是著名的楚漢名城、屈賈之鄉、偉人故里,楚文化和湖湘文化的重要始源地之一,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即為楚國雄踞南方的附屬地,歷代為湖南及周邊歷代半中心城市,也曾為漢長沙國國都和南楚國都。約2400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楚國於長沙建城。一直到今天,城址一直未變,2000多年前的道路甚至與今天所在位置的街巷依然重合,故此長沙成為中國歷史上最長時間在同一地址建城的城市之一。
2013年長沙綜合競爭力居全國前列,國內生產總值(GDP)7153.13億元人民幣(2013年),全國排名第16位,省會城市排名第7位。
⑦ 長沙城 的歷史
您好!
長沙古城的歷史變遷調研報告
長沙位於湘中東北部之湘江下游,跨湘江兩岸, 「長沙」的名稱始於西周時代,乃3000年楚漢古都,近代湖湘文化的策源地,本文將從下面兩個方面對這次調研結果進行闡述。
一長沙古城的歷史發展
夏商周時期
長沙,夏代屬古三苗之地;到商、周時代,三苗國消失了,但三苗後裔仍然在這片土地上生息繁衍,這時長沙屬「揚越」(又叫「荊蠻」),史稱「揚越之地」。商周時期,北方中原王朝對南方「荊蠻」、「揚越」的戰事頻繁,雖未能在這里建立起他們直接的統治,但「揚越之地」一度成為商周的「南服」,迫使「荊蠻」臣服納貢。《逸周書•王會》記載,周初營建雒邑告成,各方諸侯來賀,貢物中有「長沙鱉」一種,這是「長沙」一名見於史籍的最早記載。
秦代時期
秦國滅掉楚國,在原楚江南之地設立「 長沙郡 」,從秦代開始,長沙開始納入中國統一的政治版圖,並第一次明確地以一個行政區域載入史冊。秦代長沙郡涵蓋今湖南大部分、湖北以南、江西西北和廣東的連縣、廣西的全州等地,面積幾乎相當於今湖南全省,臨湘縣為治所。
西漢時期
秦朝滅亡,漢王朝建立。劉邦稱帝之後,公元前202年封西漢王朝開國功臣吳芮為長沙王,以原秦朝的長沙郡建長沙國,臨湘縣駐所作為國都,也標志著湖南歷史上出現了第一個諸侯國,長沙成為王國都城。長沙王是長沙國的最高統治者(最高官員),其王位世襲,但自東漢漢朝對諸侯王國改變體制之後即公元前144年,實際成為有名無實的番王了。
東漢時期
公元26年(建武二年),劉秀復建長沙國,以控制洞庭以南的局勢。到29年包括長沙在內的湖南全境正式歸於東漢,長沙的歸漢。長沙在37年,劉秀以長沙王劉興等「皆襲爵為王,不應經義」,將其改封為臨湘侯,又將長沙國廢除,改為長沙郡。
三國、西晉時期和唐朝五代時期
三國和西晉時期,長沙為長沙郡郡治,屬古荊州。西晉後期和南北朝時期,長沙為長沙郡郡治,湘州州治。隋前期撤郡,長沙為潭州總管府;後期改州為郡,長沙又為長沙郡郡治。唐朝時設潭州治所,曾屬江南道,江南西道。
五代十國時期長沙為楚國國都,這也是唯一以長沙為都城建立的國家。
宋朝至現代
宋時長沙為潭州治所。北宋設嶽麓書院,將長沙的文化和教育推向鼎盛時期。
元朝1274年時改為潭州路,湖廣行省治所。1281年仍為潭州路,湖南道宣慰司治所,隸屬湖廣行省;文宗天歷二年因「天子臨幸」而改名天臨路,元末改潭州府治所。
明初改為長沙府治所,隸屬湖廣布政使司。
清朝康熙三年建「湖南省」,長沙同為長沙府府治和湖南省治。民國二十二年長沙縣、市分治,設「長沙市」,為湖南直轄市,長沙一直作為湖南省會至今。
二長沙古城的歷史變遷
戰國至西漢時期,長沙古城城區呈東西長,南北窄。經歷東漢、三國、兩晉、南朝,城區有逐漸向南北方向擴大的趨勢。不過,這擴大隻是郡治、縣治、津城等單元的向外擴張,而城的本體卻並沒有擴大。這種狀況是自東漢以來,集權衰弱,豪強興起;群雄爭斗,戌城林立;「地無百里,數縣並置「社會政治形態在城市建設上的反映。唐代是我國封建社會發展的高峰時期,隨著政治的穩定,經濟的繁榮,城市也相應的得到發展。長沙古城自建城以來,在這一時期第一次得到了較大的拓展。
根據文獻記載和考古發掘資料,長沙古城在隋唐五代時期拓展情況大概如下:
向南:到今南門口一帶。秦漢古城以南,除三國韓玄墓外,南門口及明清舊城牆下都有不少東漢墓,說明東漢以前此地均為郊野。
現南門內有不少帶橋和碼頭的街巷的名稱,如天心閣西北,晏家塘東頭有高碼頭,往西有位於小古道巷附近的一步兩搭橋,位於學院街附近的登瀛橋等,可能為唐代護城河經過之處,而當時的城牆當在這些地方以內。
向北:到潮宗街與營盤街一帶。307年(西晉永嘉元年),晉懷帝分立湘州,把其所屬長沙郡的郡治移到城南門外,後來又把郡所轄的臨湘縣治遷到城北門外今潮宗街一帶。據清《嘉慶一統志》:「今之長沙縣治,即《水經注》所謂臨湘新治,南北朝宋所徙,本在城外,隋唐時包入城中。」據此,唐代長沙城向北擴展到了潮宗街以北,這一帶從西至東現尚保存有活源橋、孫家橋、文星橋、司馬橋、戥子橋等街名,基本上都在東西向的一條線上,當年均應為城北護城河上的橋。
向東:因有瀏城橋至天心閣一脈山巒(龍伏山)的局限,其擴展不大。從城北的戥子橋經順星橋往南經落星田、古稻田直到天心閣西北方向的高碼頭,應是當年東面護城河所經之處。唐戴叔倫《游長沙東湖》詩雲:「湘流分曲浦,繚繞古城東」,所指的古城東當為這一帶,而不應是現瀏城橋以東的明清時期的便河以東。50年代在今長沙飯店的西側原省輕工業廳處曾發掘出一隻唐代的木船,可能當時城內外尚有河相通。
城西因湘江之阻無法再擴大,當時西城門名濟川門,但具體位置不詳。
根據對唐長安和洛陽城的研究,唐代城市的布局仍保留魏晉時期的封閉式的形態,又更嚴格的按等級來劃分居民區。在具體形式上,多層的等級觀念,使人們追求一種方正的格局,比漢代城市更整齊,已定型成一種棋盤式的里坊布局。當時長沙城內的布局,不可能按都城的規劃,但根據有關資料,里坊是肯定存在,不過由於千多年來的興毀,城內的里坊已無法再窺其全貌,歷代志書所記也極為有限。現可見的僅《湘城訪古錄》輯明《一統志》、《清異錄》等載有:賈誼故宅所在的「濯錦坊」、卒長能種子母蔗的「雞狗坊」等。
結語
通過這次調研,我們發現1938年的文夕大火使楚漢名城長沙的歷史風貌幾乎喪失殆盡,大規模的舊城改造又在日益威脅僅存不多的歷史街區。長沙作為全國首批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在即將出台的《長沙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中,明確劃分了太平街、金線街、潮宗街等5個歷史文化街區。然而,令我們擔心的是,隨著人民西路向西延伸,化龍池街區已難保全;坡子街民俗文化一條街的建設啟動,街道兩廂拆遷大勢已不可逆轉;一度以麻石路面著稱的潮宗街,林立的高層建築已將其團團圍住,那些龐大的建築物已威脅到了麻石街的環境和氛圍。長沙古城的保護現狀令人擔憂。
8641網頁游戲平台客服為您解答,祝您游戲愉快。
⑧ 長沙的歷史能給我介紹一下嗎
15—20萬年前,長沙地區開始有人類活動。約7000年前,長沙開始形成村落。約2400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楚國於長沙建城。一直到今天,城址一直未變,2000多年前的道路甚至與今天所在位置的街巷依然重合,故此長沙成為中國歷史上最長時間在同一地址建城的城市之一。不同的歷史時期,長沙曾有「臨湘」、「潭州」古稱;唐宋和明清時期的長沙,其經濟和文化為其歷史上最為繁榮的時期。[2]
星城長沙2(30張)「長沙」之名有據可查的最早見於《逸周書·王會》關於貢品「長沙鱉」之說,距今3000多年。商周時期的寧鄉縣炭河裡遺址出土的四羊方尊等青銅器反映了當時的長沙地區與中原有一定的聯系。長沙約有2400年建城史,在春秋戰國時期始建城
長沙夜景圖片(22張),屬楚國。「長沙,楚之粟也。」楚成王時設置黔中郡,長沙為其轄域。秦始皇統一中國,長沙郡為秦36郡之一,這是長沙以中國行政區劃名稱載入史冊的開始。兩漢時期,長沙為長沙國的都城。東漢初期廢「長沙國」改立長沙郡。 三國和西晉時期,長沙為郡治,屬古荊州。西晉後期和南北朝時期,長沙為郡治和湘州制所。 隋前期撤郡,長沙為潭州總管府;後期改州為郡,長沙又為長沙郡郡治。唐朝時設潭州治所,曾屬江南道、江南西道。唐朝五代時期的長沙窯,曾興盛一時,成為釉下彩的發源地。五代十國時期長沙為楚國國都,這也是唯一以長沙為都城建立的國家。 宋時長沙為潭州治所。北宋設嶽麓書院,將長沙的文化和教育推向鼎盛時期。元朝1274年時改為潭州路,湖廣行省治所。1281年仍為潭州路,湖南道宣慰司治所,隸屬湖廣行省;元文宗天歷二年因「天子臨幸」而改名天臨路,元末改潭州府治所。明初改為長沙府治所,隸屬湖廣布政使司。清朝康熙三年建「湖南省」,長沙同為長沙府府治和湖南省治。明清時長沙有四大米市和四大茶市之稱,為中國最重要的米市之一。
長沙市行政部門(30張)清朝末年,曾國藩成為「湖南第一人」,當時的長沙府涌現出中國歷史上重要的人物,如曾國荃、左宗棠、胡林翼等消滅太平天國,發動洋務運動,收復新疆等,對晚清的中國造成深遠的影響。清朝末年到民國初期,長沙成為重要的政治和革命活動地。戊戌變法的陳寶箴、譚嗣同,在長沙興辦時務學堂。之後自立軍起義、華興會、公祭陳天華和姚宏業、瀏萍醴起義、搶米風潮,都是很有影響力的活動。黃興在清朝末年進行了一系列的反清活動,為中華民國的建立作出了重大貢獻。 民國二十二年長沙縣、市分治,設長沙市,為湖南省轄市,長沙一直作為湖南省會至今。 長沙在民國時依然是中國政治的革命中心之一。1911年10月22日,焦達峰、陳作新為首的起義新軍光復長沙。1915年,曾就讀於時務學堂的蔡鍔發動了護國運動。1919年,長沙派送大批五四青年赴法勤工儉學,長沙也是共產主義小組的成立地之一。毛澤東、何叔衡、任弼時、蔡和森、向警予等一批中共早期領導人都在長沙讀書或者從事政治活動。1927年毛澤東發動秋收起義,並試圖攻打長沙;失敗後他轉向了「農村包圍城市」的現實方針。1949年8月5日,長沙正式建立共產黨政權,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長沙開始重建與發展。長沙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主要創始人之一的毛澤東早期讀書和從事革命活動的地方,被認為是革命聖地。改革開放初期的1980年代,長沙經濟開始和沿海城市的差距逐步加大;1990年代後期,長沙開始進入快速發展時期,成為中西部重要的中心城市。2007年年底,長沙同湘潭、株洲被國務院批准為長株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成為中國中部崛起的重要引擎。[3]
行政區劃
1912年以前,湖南的省治、長沙府治、長沙縣治同在長沙。1913年撤長沙府,1933年(民國22年)設「長沙市」,市、縣分治,市設區;1959年望城縣並入長沙縣,同年長沙縣劃歸長沙市管轄;1977年長沙縣拆分為長沙和望城二縣,長沙轄二縣;1983年寧鄉和瀏陽劃歸長沙管轄,之後管轄的縣域沒有變化;長沙自設市後城市分區經歷多次變化,2011年7月,望城縣撤縣改區,成為長沙市城區區。根據民政部相關統計,截至2011年12月31日止,長沙轄6個城區、2個縣,代管1個縣級市,25個鄉、86鎮、59街道。 建國後的長沙市的行政區可劃分為兩個時期: 1949年8月至1958年為不管縣時期,只管市、郊,沒有轄縣; 1959年以後為管縣時期,有轄縣; 1949年8月,長沙市轄8區:城東區、城南區、城西區、城北區、文藝區、金盆區、嶽麓區、會春區,下轄82保、1838甲。 1950年8月,廢除保甲制度。1955年10月,東、南、西、北4區建306個居委會、2909個居民組,區名去 明代長沙古城標志天心閣
掉「城」。 1957年內4區轄26街道(東區6、南區5、西區8、北區7),275居委會,2766居民組;郊區轄7鄉1鎮,44村。 1958年9月,農村撤消鄉鎮,建立人民公社,郊區建萬年紅、東風、嶽麓3個公社,18個大隊;城區轄4區、25街道、233居委會、2731居民組。 1958年12月,長沙縣、望城縣劃歸長沙市管轄。 1959年2月,撤消郊區。3月,長、望兩縣合並稱長沙縣,屬長沙市領導。長沙市轄25街道5鎮26個公社、227居委會、2489居民組。1977年12月,恢復望城縣建置,將長沙縣分為長沙、望城兩縣。 1978年底,長沙市轄5區2縣,16縣轄區,84公社6鎮,29街道,1132大隊,308居委會。 1983年2月,瀏陽、寧鄉、湘陰劃歸長沙市管轄,湘陰縣隨即劃歸岳陽地區。 1984年2月,長沙市轄4縣1郊的人民公社先後改為同名的鄉(鎮)。 1993年1月,瀏陽撤縣改市。 1995年7月轄縣(市)撤區並鄉建鎮,長沙市轄5區3縣1市,38街道67鎮53鄉,648居委會3091村。 1996年,轄區區劃調整,撤銷郊區,設立芙蓉、天心、嶽麓、開福、雨花5區。 2001年,國務院2001年10月10日國函〔2001〕131號批復:長沙市人民政府駐地由長沙市芙蓉區藩正街遷至長沙市嶽麓區嶽麓大道。 2002年底,長沙市轄5區3縣1市,54街道79鎮39鄉,568居委會2727村。 2007年,長沙市轄5個區:芙蓉區、天心區、嶽麓區、開福區、雨花區,4個縣(市):長沙縣、望城縣、寧鄉縣、瀏陽市。各區、縣(市)共轄83個鎮,比2006年增加3個,2007年共31個鄉,53個街道。各鎮、鄉和街道共轄村1258個,社區566個,與2006年相同。 2008年,望城縣坪塘、含浦、蓮花、雨敞坪四鎮劃歸嶽麓區雷鋒鎮由望城縣委託長沙高新技術開發區管理,同年八月長沙縣榔梨鎮韶光社區居委會正式劃歸芙蓉區東岸鄉管轄。至此長沙市城區面積由573平方千米變為975平方千米。 2011年7月,望城撤縣改區,成為長沙市城區,長沙市城區由975平方千米增至1938平方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