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竹林七賢是什麼時代的人物
竹林七賢指的是:魏晉時期正始年間(240-250),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先有七賢之稱。因常在當時的山陽縣(今修武一帶)竹林之下,喝酒、縱歌,肆意酣暢,世謂七賢,後與地名竹林合稱。
嵇康(223-262)三國魏著名文學家、思想家、音樂家。字叔夜。譙國至(今安徽宿州市西南)人。嵇康是魏宗室的女婿,任過中散大夫,世稱嵇中散。
阮籍(210~263),三國魏詩人,字嗣宗。陳留尉氏(今屬河南)人。是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兒子。阮籍在政治上本有濟世之志。當時明帝曹叡已亡,由曹爽、司馬懿夾輔曹芳,二人明爭暗鬥,政局十分險惡。曹爽曾召阮籍為參軍,他託病辭官歸里。
山濤(205—283年),字巨源。河內懷縣(今河南武陟西)人。西晉時期名士、政治家,「竹林七賢」之一。山濤是竹林七賢中最年長的一位。他之加入竹林名士,是以其風神氣度。
同為竹林七賢的王戎對他的評論是:「如璞玉渾金,人皆欽其寶,莫知名其器。」也就是說,他給人一種質素深廣的印象。而大器度,正是其時名士之一種風度。雖然山濤與嵇康、阮籍情意甚篤,但是志趣其實並不相同,這從他舉嵇康自代以至引出嵇康與之絕交一事,即可說明。他走的是另一條入仕的道路。
向秀,(約227年-272年),字子期,魏晉間文學家。竹林七賢之一。河內懷縣(今河南武陟西南)人。少穎慧。與嵇康等友善。向秀本隱居不出,景元四年(263)嵇康被害後,在司馬氏的高壓下,他不得不應徵到洛陽。後任散騎侍郎,又轉黃門散騎常侍。向秀好老莊之學。當時《莊子》一書雖頗流傳,但舊注「莫能究其旨統」,向秀作《莊子隱解》,解釋玄理,影響甚大,對玄學的盛行起了推動作用。但向秀未注完《秋水》、《至樂》。稍後,郭象在《莊子隱解》的基礎上補完《秋水》、《至樂》注釋,又加發揮,成為今日所見的《莊子注》。
㈡ 竹林七賢是指哪七個人是哪個朝代
竹林七賢指的是魏晉之際的一個名士集團,他們是嵇康、阮籍、阮成、山濤、向秀、王戎、劉伶這七位名士,他們曾經在嵇康山陽(今河南修武縣)別墅的竹林里聚會,由此得名。嵇康是聚會的東道主,也是這個小團體的核心。
竹林七賢的作品基本上繼承了建安文學的精神,但由於當時的血腥統治,作家不能直抒胸臆,所以不得不採用比興、象徵、神話等手法,隱晦曲折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他們一直受人們敬重。
釋義
嵇康等七人相與友善,常一起游於竹林之下,肆意歡宴。後遂用「竹林宴、竹林歡、竹林游、竹林會、竹林興、竹林狂、竹林笑傲」等指放任不羈的飲宴遊樂,或借指莫逆的友情;以「七賢」比喻不同流俗的文人。
在「竹林七賢」中以山濤年事最長,且「竹林七賢」中的嵇康、阮籍都是山濤發現的,而向秀也是由山濤發現並介紹給嵇康和阮籍認識,因此,山濤是竹林之遊實際的組織者和人事核心。
㈢ 竹林七賢是什麼朝代
竹林七賢是指中國魏晉時期7位名士,包括:魏正始年間(240-249)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及阮咸。
竹林七賢
七人是當時玄學的代表人物,雖然他們的思想傾向不同。嵇康、阮籍、劉伶、阮咸始終主張老莊之學,「越名教而任自然」,山濤、王戎則好老莊而雜以儒術,向秀則主張名教與自然合一。他們在生活上不拘禮法,清靜無為,聚眾在竹林喝酒,縱歌。作品揭露和諷刺司馬朝廷的虛偽。
在政治態度上的分歧比較明顯。嵇康、阮籍、劉伶等仕魏而對執掌大權、已成取代之勢的司馬氏集團持不合作態度。向秀在嵇康被害後被迫出仕。阮咸入晉曾為散騎侍郎,但不為司馬炎所重。山濤起先「隱身自晦」,但40歲後出仕,投靠司馬師,歷任尚書吏部郎、侍中、司徒等,成為司馬氏政權的高官。
王戎為人鄙吝,功名心最盛,入晉後長期為侍中、吏部尚書、司徒等,歷仕晉武帝、晉惠帝兩朝,在八王之亂中,仍優游暇豫,不失其位。
竹林七賢的不合作態度為司馬氏朝廷所不容,最後分崩離析:阮籍、劉伶、嵇康對司馬朝廷不合作,嵇康被殺害,阮籍佯狂避世。王戎、山濤則投靠司馬朝廷,竹林七賢最後各散西東。
阮籍
阮籍先後撰寫了《通易論》、《通老論》《達庄論》《樂論》等充滿玄理意味的文章,來闡釋自己的思想主張,宣揚玄學。魯迅先生曾這樣評價阮籍:「阮籍作文章和詩都很好,他的詩文雖然也慷慨激昂,但許多意思都是隱而不顯的。宋的顏延之已經說不大能懂,我們自然更很難看得懂他的詩了。他詩里也說神仙,但他其實是不相信的。」
嵇康
嵇康,三國時期的思想家,文學家,音樂家,也是竹林玄學的代表人物,「竹林七賢」的代表人物。其一生在音樂,書法,繪畫,文學等諸多領域頗有建樹。甚至在中醫領域也有建樹,他所創作的《養生論》是中國養生學史上第一篇較全面、較系統的養生專論。作為竹林之遊的主持者,嵇康常常在竹林里和阮籍等竹林名士談玄清議, 飲酒唱和。談論玄理,這也成為了竹林之遊的重要內容。
㈣ 竹林七賢是指哪七個人是哪個朝代
竹林七賢指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及阮咸七人,他們都屬於魏晉時期的人物。竹林七賢是當時玄學的代表人物,他們的創作雖與建安文學有明顯的不同,普遍出現危機感和幻滅感,但仍然反映了這一時期的政治現實,在基本精神上還是繼承了「建安風骨」的傳統的。
人物簡介
1、嵇康,三國魏著名文學家、思想家、音樂家。字叔夜。譙國至人。嵇康是魏宗室的女婿,任過中散大夫,世稱嵇中散。2、阮籍,三國魏詩人,字嗣宗。陳留尉氏人。是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兒子。
3、山濤,字巨源。河內懷縣人。西晉時期名士、政治家,是竹林七賢中最年長的一位。4、向秀,字子期,魏晉間文學家。河內懷縣人。5、劉伶,字伯倫,沛國人。魏末,曾為建威參軍。
6、王戎,字濬沖,琅邪臨沂人,西晉大臣。幼穎悟,神采秀徹。7、阮咸,字仲容,「竹林七賢」之一,阮籍之侄,叔侄二人時人並稱為「大小阮」。
㈤ 竹林七賢朝代介紹
竹林七賢是指三國魏時七位名人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阮咸、王戎的合稱。接下來我為你帶來竹林七賢朝代介紹,希望對你有幫助。
他們常集於山陽(今河南修武)竹林之下,肆意酣暢,故世稱竹林七賢。他們大都崇尚老莊之學,不拘禮法,生性放達。在政治上,阮籍、劉伶、嵇康對司馬氏集團均持不合作態度,嵇康更因此被殺。相反王戎、山濤等則先後投靠司馬氏,歷任高官,並成為其政權的心腹。在文章創作上,以嵇康、阮籍為代表。如嵇康的《與山巨源絕交書》,他以老莊崇向自然為論點,說明自己不堪出仕,公開表明了不與司馬氏合作的政治態度,文章頗負盛名;又如阮籍的《詠懷》詩八十二首,透過比興、寄託等手法,隱晦地揭露最高統治集團的惡行,諷刺虛偽的禮法之士,由是透過七賢的文章創作,可窺略到他們各自的志向意趣。
七人是當時玄學的代表人物,雖然他們的思想傾向略有不同。嵇康﹑阮籍﹑劉伶﹑阮咸始終主張老莊之學﹐「越名教而任自然」,山濤﹑王戎則好老莊而雜以儒術﹐向秀則主張名教與自然合一。他們在生活上不拘禮法,清靜無為,聚眾在竹林喝酒,縱歌。作品揭露和諷刺司馬朝廷的虛偽。
在政治態度上的分歧比較明顯。嵇康﹑阮籍﹑劉伶等仕魏而對執掌大權﹑已成取代之勢的司馬氏集團持不合作態度。向秀在嵇康被害後被迫出仕。阮咸入晉曾為散騎侍郎﹐但不為司馬炎所重。山濤起先「隱身自晦」﹐但40歲後出仕﹐投靠司馬師﹐歷任尚書吏部郎﹑侍中﹑司徒等﹐成為司馬氏政權的高官。王戎為人鄙吝﹐功名心最盛﹐入晉後長期為侍中﹑吏部尚書﹑司徒等﹐歷仕晉武帝﹑ 晉惠帝兩朝﹐至八王亂起﹐仍優游暇豫﹐不失其位。
竹林七賢的不合作態度為司馬朝廷所不容,最後分崩離析:阮籍、劉伶、嵇康對司馬朝廷不合作,嵇康被殺害。王戎、山濤則投靠司馬朝廷,竹林七賢最後各散西東。
嵇康(224—263)
三國時譙國銍縣(今安徽宿州西南)人,字叔夜。雖家世儒學,但學不師授,唯好老、庄之說。與魏宗室婚,官至中散大夫,故又稱嵇中散。崇尚自然、養生之道,著有《養生論》,倡「越名教而任自然」。與王戎、劉伶、向秀、山濤、阮咸、阮籍等人交遊甚密,被稱為「竹林七賢」。後因與山濤志趣不同,山濤將去官,舉以自代,遂作書與濤絕交;又因與鍾會有隙,被譖於大將軍司馬昭,年四十遭殺害。嵇康善鼓琴,以彈《廣陵散》著名。有《嵇中散集》,以魯迅輯校《嵇康集》為精善。
阮籍(210-263)
三國時期曹魏末年詩人。字嗣宗,竹林七賢之一。陳留尉氏(河南開封)人,曾任步兵校尉,世稱阮步兵。崇奉老莊之學,政治上則采謹慎避禍的態度。與嵇康、劉伶等七人為友,常集於竹林之下肆意酣暢,世稱竹林七賢。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其中以《詠懷》八十二首最為著名。阮籍透過不同的寫作技巧如比興、象徵、寄託,藉古諷今,寄寓情懷,形成了一種「悲憤哀怨,隱晦曲折」的詩風。除詩歌之外,阮籍還長於散文和辭賦。今存散文九篇,其中最長及最有代表性的是〈大人先生傳〉。另又存賦六篇,其中述志類有〈清思賦〉、〈首陽山賦〉;詠物類有〈鳩賦〉、〈獮猴賦〉。考《隋書.經籍志》著錄阮籍集十三卷,惜已佚。明代張溥輯《阮步兵集》,收《漢魏六朝百三家集》。至近人黃節有《阮步兵詠懷詩注》。 另據史料記載,魏文帝司馬昭欲為其子求婚於阮籍之女,阮籍借醉60天,使司馬昭沒有機會開口,逐作罷。這些事在當時頗具有代表性,對後世影響也非常大。
山濤(205—283)
字巨源,「竹林七賢」之一。西晉河內懷縣(今河南武陟西)人。早孤,家貧。好老莊學說,與嵇康、阮籍等交遊。山濤將離選職,欲召嵇康代之,嵇康致書與之絕交。年四十,始為郡主簿。山濤見司馬懿與曹爽爭權,乃隱身不問事務。司馬師執政後,欲傾心依附,被舉秀才,除郎中,累遷尚書吏部郎。司馬昭以鍾會作亂於蜀,將西征,任濤為行軍司馬,鎮鄴。昭進爵晉公,濤主張以司馬炎為太子。炎代魏稱帝時,任山濤為大鴻臚,加奉車都尉,進爵新沓伯。出為冀州刺史,甄拔隱屈,搜訪賢才三十餘人。入為侍中,遷吏部尚書、太子少傅、左僕射等。每選用官吏,皆先秉承晉武帝之意旨,且親作評論,時稱《山公啟事》。曾多次以老病辭官,皆不準。後拜司徒,復固辭,乃歸家。有集十卷,亡佚,今有輯本。
向秀(約227-272)
字子期,河內懷(今河南武徙西南)人。魏晉竹林七賢之一。官至黃門侍郎、散騎常侍。曾注『莊子』,「 發明奇趣,振起玄風」,《秋水》、《至樂》二篇,注釋未完而卒。後郭象「 述而廣之」,別為一書。向注早佚,現存《莊子注》,可視為向、郭二人之共同著作。他主張「 名教」與「自然」 統一,合儒、道為一。認為萬物自生自化,各任其性,即是「 逍遙」,但「君臣上下」 亦皆出於「天理自然」 ,故不能因要求「逍遙」 而違反「名教」。擅詩賦。其哀悼嵇康、呂安的《思舊賦》,情辭沉痛,有名世。
劉伶
字伯倫,沛國(今安徽宿縣)人。「竹林七賢」之一,擅長喝酒和品酒。魏末,曾為建威參軍。晉武帝泰始初,召對策問,強調無為而治,遂被黜免。他反對司馬氏的黑暗統治和虛偽禮教。為避免政治迫害,遂嗜酒佯狂,任性放浪。一次有客來訪,他不穿衣服。客責問他,他說:「我以天地為宅舍,以屋室為衣褲,你們為何入我褲中?」他這種放盪不羈的行為表現出對名教禮法的否定。唯著〈酒德頌〉一篇。
阮咸
西晉陳留尉氏(今屬河南)人,字仲容。「竹林七賢」 之一。阮籍之侄, 與籍並稱為「大小阮」 。歷官散騎侍郎,補始平太守。為人曠放,不拘禮法。善彈琵琶。
王戎(234—305)
字沖,琅邪臨沂(今屬山東)人。西晉大臣,「竹林七賢」之一。幼穎悟,神采秀徹。善清談,與阮籍、嵇康等為竹林之遊,戎嘗後至,籍曰:「俗物已復來敗人意。」他是「七賢」中最庸俗的一位。晉武帝時,歷任吏部黃門郎、散騎常侍、河東太守、荊州刺史,進爵安豐縣侯。後遷光祿勛、吏部尚書等職。惠帝時,官至司徒。戎苟媚取寵,熱衷名利,立朝無所匡諫。性極貪吝,田園遍及諸州,聚斂無已,每自執牙籌,晝夜算計,恆若不足。戎家有好李,常賣之,但恐別人得種,故常鑽其核而後出售,因此被世人譏諷。
㈥ 竹林七賢簡介
竹林七賢指的是三國魏正始年間(240-249),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先有七賢之稱。因常在當時的山陽縣(今河南輝縣一帶)竹林之下,喝酒、縱歌,肆意酣暢,世謂七賢,後與地名竹林合稱。
1、嵇(jī)康(224年-263年 ,一作223年-262年),字叔夜。漢族,譙國銍縣(今安徽省濉溪縣)人 。三國時期曹魏思想家、音樂家、文學家。嵇康為曹魏宗室的女婿,娶曹操曾孫女長樂亭主為妻 。官至中散大夫,世稱「嵇中散」。後隱居不仕,屢拒為官。因得罪鍾會,遭其構陷,而被司馬昭處死,時年四十歲。
主要成就:竹林七賢的精神領袖;開創玄學新風;主張:越名教而任自然、審貴賤而通物情;主要作品:《嵇中散集》。
2、阮籍(210年—263年),三國時期魏國詩人。字嗣宗。陳留尉氏(今河南開封)人。竹林七賢之一。曾任步兵校尉,世稱阮步兵。崇奉老莊之學,政治上則採取謹慎避禍的態度。
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著有《詠懷八十二首》、《大人先生傳》等,其著作收錄在《阮籍集》中。
3、山濤(205年-283年3月3日),字巨源。河內郡懷縣(今河南武陟西)人。三國至西晉時期名士、政治家,「竹林七賢」之一。
山濤早年孤貧,喜好老莊學說,與嵇康、阮籍等交遊。四十歲時,才任郡主簿。大將軍司馬師執政時,山濤被舉為秀才,累遷尚書吏部郎。西晉建立後,升任大鴻臚。歷任侍中、吏部尚書、太子少傅、左僕射等職。
他每選用官吏,皆先秉承晉武帝意旨,且親作評論,時人稱之為「山公啟事」。曾多次以老病辭官,皆不準。太康三年(282年),升為司徒,以老病歸家。次年去世,年七十九,謚號「康」。有集十卷,亡佚,今有輯本。
4、向秀(約227年-272年),字子期,河內懷(今河南武陟)人。竹林七賢之一 。向秀雅好讀書,與嵇康、呂安等人相善,隱居不仕。景元四年(263年)嵇康、呂安被司馬昭害死後,向秀應本郡的郡上計到洛陽,受司馬昭接見,後官至黃門侍郎、散騎常侍。泰始八年(272年)去世。
向秀喜談老莊之學,曾注《莊子》,被贊為「妙析奇致,大暢玄風(《世說新語·文學》)」,惜注未成便過世,郭象承其《莊子注》余緒,完成了對莊子的注釋。另有作品《思舊賦》、《難嵇叔夜養生論》。
5、劉伶(生卒年不詳,一說約221年-約300年),字伯倫,沛國(今安徽淮北)人,魏晉時期名士,與阮籍、嵇康、山濤、向秀、王戎和阮咸並稱為「竹林七賢」 。
劉伶嗜酒不羈,被稱為「醉侯」 ,好老莊之學,追求自由逍遙、無為而治。曾在建威將軍王戎幕府下任參軍,因無所作為而罷官。 泰始二(266)年朝廷徵召劉伶再次入朝為官,被劉伶拒絕,後卒。
劉伶現今存世的作品只有《酒德頌》 和《北芒客舍》 。其作品生動的反映了魏晉名士崇尚玄虛、消極頹廢的心態,也表現出對「名教」禮法的蔑視及對自然的嚮往, 後世以劉伶為蔑視禮法、縱酒避世的典型。
6、王戎(234年-305年7月11日),字濬沖。琅玡臨沂(今山東臨沂白沙埠鎮諸葛村)人。三國至西晉時期名士、官員,「竹林七賢」之一。
王戎出身琅玡王氏。長於清談,以精闢的品評與識鑒而著稱。最初襲父爵貞陵亭侯,被司馬昭辟為掾屬。累官豫州刺史、建威將軍。後參與晉滅吳之戰,吳國平定後,因功進封安豐縣侯。在荊州拉攏士人,頗有成效。又被徵召為侍中,遷任光祿勛。
歷任吏部尚書、太子太傅、中書令、尚書左僕射等職,並領吏部事務。元康七年(296年),升任司徒。王戎認為天下將亂,於是不理世事,以山水遊玩為樂。司馬倫殺張華等,王戎因是裴頠的岳丈而被免。又起用為尚書令,再遷司徒。
7、阮咸(約222~278年)字仲容,陳留尉氏(今河南開封南)人。 魏晉時期名士。阮籍之侄,與阮籍並稱為「大小阮」;又與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並稱為「竹林七賢」。卒年56歲
阮咸在仕途上並不得意,任散騎侍郎時,山濤推舉阮咸主持選舉,晉武帝認為阮咸好酒虛浮,於是不用他。因質疑荀勖的音律而遭到其記恨,貶為始平太守。後無疾而終。
阮咸精通音律,善彈琵琶,時號「妙達八音」,有「神解」之譽 。存世的作品有《律議》、《與姑書》。「阮咸」這一樂器也是因其得名。
(6)歷史上的竹林七賢存在於哪個時期擴展閱讀:
魯迅先生在《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葯及酒之關系》的文章中說,魏晉風度與服葯關系很大。因為他們煉出的丹葯是有毒的,所以吃了後渾身發熱,需要吃冷食,洗冷水澡才能給自己降溫。而且不能穿厚衣服,衣服需要寬松,因為吃葯之後,皮膚瘙癢,很脆弱,如果衣服太緊太窄,會把皮膚磨破,至於鞋子,赤腳最好。
此外他們還要光著腳丫子從家裡走出來「發散」(「散」是葯的意思),「散步」一詞就是這么來的。路上遇到同樣出來散步的熟人,就一起找個陰涼地方(比如竹林)坐下來聊天。但政治斗爭使他們對所謂熟人並不信任,害怕自己因為闡述政治觀點而被對方告發,只好答非所問地胡扯一些玄之又玄的話題。
這時候,天色將晚,那些在田裡製造糧草的老農扛著鋤頭回家,經過竹林,看到了他們,覺得他們真是很有「風度」,太讓人羨慕了。
嵇康和阮籍算是這些名士里最有「風度」的人了。為了避免殺身之禍,阮籍酗酒,讓自己長期處於醉酒狀態,那樣就沒人對他當真了。他一喝多除了嘴中發出哨聲之外,還經常帶著僕人驅車而行,這是沒有任何目的的游盪。
到了路的盡頭,再也無路可走時,他就在道路的盡頭痛哭。對於他所厭惡的人,他喜歡翻白眼,對於喜愛的人,則青眼有加。
㈦ 竹林七賢分別是哪幾個人他們出現在什麼朝代
三國時期的曹魏末年,出現了竹林七賢。他們分別是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阮咸。據說,這七個人經常在當時的山陽縣竹林之下,喝酒、縱歌,開懷暢飲,真的是好不開心。讓我想到了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在中國的歷史上,有太多的人空有滿腹才華,卻沒有施展才華的舞台,真的是太讓人惋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