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如何提高學生歷史學科素養

如何提高學生歷史學科素養

發布時間:2022-12-25 06:08:32

A. 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

《高中歷史新課程標准(2015年)》提出的歷史學科六大核心素養:(1)時空觀念:對事物與特定時間及空間的聯系進行觀察、分析的觀念。(2)史料實證:對獲取的史料進行辨析,並運用可信史料努力重現歷史真實的態度與方法。(3)歷史理解:將對史事的敘述提升為理解其意義的理性認識和情感取向。(4)歷史解釋:以史料為依據,以歷史理解為基礎,對歷史事物進行理性分析和客觀評判的態度與能力。(5)歷史價值觀:對歷史的事實判斷與價值判斷的辯證統一,是從對歷史真實和歷史意義的追求中凝練出來的價值取向。

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生在學習歷史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歷史學科特徵的思維品質和關鍵能力,是歷史知識、能力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方面的綜合表現,主要包括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理解、歷史解釋和歷史價值觀。
素養1:時空觀念
時空觀念是指對事物與特定時間及空間的聯系進行觀察、分析的觀念。
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學生能夠知道特定的史事是與特定的時間和空間相聯系的;能夠知道分割歷史時間與空間的多種方式,並能運用這些方式敘述過去;能夠按照時間順序和空間要素,建構歷史事件、人物、現象之間的相互關聯;能夠在不同的時空框架下理解歷史上的變化與延續、統一與多樣、局部與整體,並據此對史事作出合理解釋;在認識現實社會時,能夠將認識的對象置於具體的時空條件下進行考察。
素養2:史料實證
史料實證是指通過嚴格的檢驗獲取可信史料,並據此努力重現歷史真實的態度與方法。
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學生能夠知道史料是認識歷史的唯一橋梁,了解史料的多種類型,掌握搜集史料的途徑與方法;能夠通過對史料的辨析和對史料作者意圖的認知,判斷史料的真偽和價值,並在此過程中體會實證精神;能夠從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為重構歷史的可靠證據,並據此提出自己的歷史認識;能夠以實證精神處理歷史與現實問題。
素養3:歷史理解
歷史理解是指將對史事的敘述提升為理解其意義的情感取向和理性認識。
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學生能夠努力理解各種歷史敘述及其語境的含義;能夠對歷史具有同情理解的態度,即依據可靠史料設身處地認識具體的史事,對歷史境況形成合理的想像,更好地感悟和理解歷史上的各種事物;能夠理解歷史敘述與歷史事實之間的差異;能夠在同情理解的基礎上盡可能實事求是地建構自己的歷史敘述;在對歷史和現實的認識中,能夠體現出尊重和理解他人、客觀處理問題的態度。
素養4:歷史解釋
歷史解釋是指以史料為依據,以歷史理解為基礎,對歷史事物進行理性分析和客觀評判的能力。
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學生能夠區分歷史敘述中的史實與解釋,知道歷史解釋可以不同形式出現在歷史敘述中,並能對各種歷史解釋加以理解和評析;能夠客觀論述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和歷史現象,有理有據地表達自己的看法;能夠認識歷史解釋的重要性,學會從歷史表象中發現問題,對歷史事物之間的因果關系作出解釋;面對現實社會與生活中的問題,能夠以全面、客觀、辯證、發展的眼光加以看待和評判。
素養5:歷史價值觀
歷史價值觀是對歷史的事實判斷與價值判斷的辯證統一,是從人文研究的真、善、美追求中凝練出來的價值取向。
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學生能夠理解對歷史的價值判斷是以史實為基礎的,但又是依據一定的價值觀對史實做出的主觀評判;能夠認識到分辨歷史上的真偽、善惡、進步與倒退,以及公平、正義與否,是學習歷史的重要目的;能夠將對歷史的認識延伸到對自身成長和現實社會的認識上,能夠從歷史中獲取有益的養料,從實踐的層面體現歷史的價值。
核心素養的教學意義及其培育 余文森
核心素養是最關鍵、最重要、不可缺的素養。就一門學科而言,核心素養的內涵包括核心知識、核心能力、核心品質,但不是它們的簡單相加。任何一門學科的目標定位和教學活動都要從素養的高度來進行。價值引領、思維啟迪、品格塑造是學校和教師的三大核心任務。
一、核心素養的教學意義
任何學科知識就其結構而言,都可以分為表層結構(表層意義)和深層結構(深層意義)。表層意義就是語言文字符號所直接表述的學科內容(概念、命題、理論)(內涵和意義),深層意義是蘊含在學科知識內容和意義之中或背後的精神、價值、方法論、生活意義(文化意義)。表層結構和意義的存在方式是顯性的、邏輯的(系統的)、主線的。深層結構和意義的存在方式則是隱性的、滲透的(分散的)、暗線的。但它是學生素養形成和發展的根本(決定性的東西)。
任何學科的教學都不是僅僅為了獲得學科的若干知識、技能和能力,而是要同時指向人的精神、思想情感、思維方式、生活方式和價值觀的生成與提升。學科教學要有文化意義、思維意義、價值意義,即人的意義!
核心素養的培育需要良好的教育。遺憾的是,在我們中小學,經常可以看到有些學生學科知識掌握得很熟練很牢固,解題能力也很強,但是你跟他相處,馬上就會感受到他身上缺了什麼東西,這東西就是素養!學科教學要努力把學生培養成為知識豐富、思維深刻、人性善良、品格正直、心靈自由的人。
二、學校教育要重點培養學生三大核心素養
我們把閱讀能力、思考能力和表達能力看成學生的三大核心能力,我們也把正確的價值觀、科學(先進)的思維方式和優秀(良好)的品格(品性)看成是學生的三大核心素養。
價值觀是一個人心靈的風向標(管「心」的)。一個人首先應該對什麼是有價值的,什麼是有意義的、好的、對的,什麼東西是值得追求的、堅守的、效仿的,有正確的基本的認識和判斷,這是為人之根本(是人的觀念系統的「根目錄」,其他觀念都是「子目錄」),學校教育若不在這上面紮根,就會迷失方向,人的素養就會有根本的缺陷。
思維方式是一個人腦力勞動(認識活動)的武器(媒介)(管「腦」的)。它是由思維方向、思維品質、思維方法和思維能力等構成的綜合體。科學的思維方式決定一個人腦力勞動的水平和質量。學校教育教學不能只在知識點和能力點、知識和能力的細節上做文章,而是要在引導和啟迪學生學會正確的思維上下功夫。
品格是一個人的行為(廣義)表現和為人形象(管「行」的)。它是一個人素養的直接反映。價值觀和思維方式是內隱的,那麼品格則是外顯的。一個人言行粗俗、舉止不端、品性不良,缺乏基本的禮貌、禮節、涵養、教養,其他一切又有什麼意義呢?「若失品格,一切皆失。」這三大核心素養是學生整體素養的三根支柱,缺失會造成人的素養大廈的坍塌。
學校教育教學要不遺餘力地培養學生的三大核心素養。價值引領、思維啟迪、品格塑造是學校和教師的三大核心任務。
(一)價值引領(正確價值觀的培養)
價值引領的目的是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從學校教育的角度講,價值觀是關於如何做人做事的觀念、准則、規范,它是一個人信念、信仰、理想的基石(內核),決定一個人的精神品性。教師要在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價值引領,必須做好以下三點。
第一,要對價值觀有較全面的認識。從價值指向的范圍來看,我們可將價值分為:
(1)人類基本價值,即為全人類所普遍認可和提倡的價值,如人道關懷、同情感恩、自由平等、公平正義、尊重自然、尊重生命等,雖然不同國家在意識形態、政治理念、社會觀念上有著較大差異,但在倫理價值、行為價值特別是善惡區分上卻有基本的共識,有著一定的同一性,從而形成人類的基本價值。
(2)中華民族優秀傳統價值,它是中華民族在歷史發展過程中所積淀下來的積極的、健康的並被全民族共同認可的基本價值原則,如愛國、孝親、仁愛、勤奮、禮讓謙遜、恪守誠信等。
(3)現代社會價值,它是與當代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的價值觀,如個體獨立與自主、社會公正與平等、經濟市場化等。教師要充分理解各類價值的內涵和意義,並在這個基礎上形成和構建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價值理解、價值准則,這樣才能以鮮明的價值追求和價值立場引領學生、啟發學生,幫助學生逐步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
第二,要著力提高自身的價值判斷能力。在價值多元和社會實踐日趨復雜的今天,要引領學生做出理性的、正當的、合適的價值選擇和判斷,不是一件容易完成的事。教育教學中如果缺乏理性的觀照,缺乏價值判斷的基本能力,價值引領可能淪為一種盲從,失去正確方向,甚至陷入「非價值」或「反價值」的誤區。
所以,教師要全面正確地理解各種價值並擁有價值判斷能力。教師本人對做人、做事推崇什麼樣的價值觀都外顯或內隱地傳遞著價值,影響著學生價值觀的形成。
價值引領從「正面」的角度講,就是價值引導,直接引導學生接受社會認可的主流價值觀;從「側面」的角度講,就是價值澄清,即對學生不正確、片面的價值觀進行澄清。
第三,要結合學科教學有機地進行價值引領。學校里的各門學科知識都是學生建立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的基礎,不同學科中蘊含著具體豐富、不盡相同的價值內容及形態。學科教學內容按照蘊含價值目標的程度可分為三大類:「一是含有顯性價值目標的教學內容,即教材通過文字材料直接體現出價值目標,比如高中語文《包身工》一文,該內容直接體現出的是反抗壓迫,維護與熱愛正義的價值觀。二是內隱價值目標的教學內容,這類內容主要反映客觀事實和規律,似乎不含價值因素,但在反映客觀現實、揭示客觀規律的過程中同樣蘊含著價值目標,這就要求教師善於發現教學內容背後的價值因素,把教學內容中內隱的價值因素挖掘出來,形成價值目標。比如,進行生物學《遺傳病》一課的教學時,教師可以給學生描述病人患病時生理上的痛苦以及他們心靈上遭受到的折磨,從而引發學生的同情心,並培養學生的愛心。還有一類教學內容,本身並未隱含價值目標,對這一類內容的教授,如果教師具有價值教育的意識與能力,可以通過師生交往、教學組織形式等方式,在行動中達成價值目標。」
(二)思維啟迪(科學思維方式的培養)
從認識論的角度分析,可以把思維方式看作人的認識定勢和認識運行模式的總和;從個體的角度分析,思維方式是個體思維層次(深度)、結構(類型)、方向(思路)的綜合表現,是一個人認知素質的核心。美國教育學家克羅韋爾指出:「教育面臨的最大挑戰,不是技術,不是資源,不是責任感,而是……去發現新的思維方法。」
生命是一種開放性、生成性的存在,人的思維也應該具有開放性、生成性的特點。這是人的能力不斷發展的內在機制。思維一旦模式化、格式化,就不可能有創新,能力發展也就停止了。
學校和教師要將學生科學思維方式的培養提升到奠基學生能力基礎、關乎學生人生長遠發展的高度來認識。當前,要從以下兩個維度著力:第一,從客觀性、科學性的角度講,要注重科學精神和客觀性思維能力的培養,即培養學生學會用事實、實證、邏輯、推理和論證進行思維的能力。以《論語》中的「勿意、勿必、勿固、勿我」要求自己。「勿意」是指做事不能憑空猜測主觀臆斷,一切以事實為依據。「勿必」是指對事物不能絕對肯定或否定,要有辯證思維。「勿固」就是不能拘泥固執。「勿我」就是不要自以為是。第二是從主觀性、主體性的角度講,要注重學生批判精神和質疑能力的培養,即培養學生獨立、獨特、個性、新穎的思維和想像能力。
從教學的角度講,第一,要積極倡導原生態的教學(學習)。要從根本上改變我們以知識授受為任務和以「記—練—考」為特徵的教學方式、模式,這種教學幾乎把思維都剪輯和閹割了,學生沒有多少再思維的意義和含量。要把原生態的核心性的學習還給學生,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直接面對原生態的問題情境和文本本身,從而有更多自己原生態的思維介入。「例如,語文需要直接的讀和想,而不是進行語言分析、搞字詞句篇的拆零研究,前者才是人的語文素養形成的基本過程。」
第二,要積極倡導有高階思維的深度教學。沒有高水平的思維參與和投入,知識學習就永遠只能停留在符號知識(表層結構)的學習上,而不能深入知識內涵(深層結構),獲得知識的價值和意義,進而使知識和思維能力獲得良性循環的發展。思維水平的發展主要包括思維能力的提高、思維品質的提升和科學思維態度的養成。實施深度教學,是實現知識教學的豐富價值、使學生知識學習與思維能力實現同步發展的必經之路。深度教學是指「超越表層的符號教學,由符號教學走向邏輯教學和意義教學的統一」。也就是說,教師要引導學生超越表層的符號知識學習,進入知識的邏輯形式和意義領域,將符號學習提升為深層意義的獲得,使學生學會思維、學會做人。
第三,要注重原生態的問題。一是根據提問概念的性質不同,提問可以分為「生活提問」和「邏輯提問」。前者主要是以現實的生活實踐為基礎,後者則以抽象的邏輯思維為主要方式。我們知道,教科書知識本身和課堂教學中學生學習的知識是有根本區別的。教科書的編寫主要遵循學科知識體系邏輯,它是從現實生活中抽離出來並加以概括的,更多偏向於「邏輯提問」。從學生的知識學習任務來看,需要將學科知識還原並運用於學生的現實生活世界,而不是僅僅學習孤立、靜止的學科知識內容。二是原始問題與課本習題。原始問題是指對自然界及社會生活、生產中客觀存在、能夠反映科學概念、規律本質且未被加工的科學現象和事實的描述。而課本習題則是把科學現象和事實經過一定程度抽象後加工出來的練習作業。
(三)品格塑造(優秀、良好品格的培養)
有一名記者采訪一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問:「您在哪所大學學到了您認為最重要的東西?」那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平靜地回答:「在幼兒園。」記者接著問:「您在幼兒園學到了什麼呢?」諾貝爾獎獲得者說:「學到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小夥伴;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東西要放整齊;飯前便後要洗手;要誠實,不撒謊;打擾了別人要道歉;做錯了事要改正;大自然很美,要仔細觀察大自然。我一直是按幼兒園老師教的去做的。」這位諾貝爾獎獲得者的答記者問告訴我們:一是良好的品行和習慣是一個人事業成功的基本條件,二是小時候受到的教育對人的終身發展作用非常大。我認為,這兩點是學校和家庭教育特別要重視的問題。孩子品格形成的關鍵期在少兒時期,少兒時期忽視甚至放棄對孩子的品格教育,必然給孩子留下隱患甚至危險。
有專家指出,衡量一個人是否是「受過教育的人」的根本標准,不在知識,而在美德,除了各種良好的行為習慣,還包括那些更具有道德意味的品德,如仁慈、公正、誠實、寬容、講信用等。
從廣義的角度講,品格可分為:行為習慣、個性修養、道德品質(風范)三大組成部分。品格突出一個「品」字,一定要把學生培養成有品質、有品位的人,這才是「受過教育的人」的形象。「謝謝你、對不起、請原諒」應該成為每個學生常說的話語;「誠信、寬容、感恩」應該成為每個學生常懷的意識。
多年的教育實踐已經證明張揚個性的必要性,但決不能忽略對孩子的公德教育,必須從小培養孩子禮讓仁和、合作共進的為人智慧。值得強調的是,品格只能由品格來塑造,人格只能由人格來培養,要求學生做到的教師必須先做到。教師的勞動有特殊性,在引導學生認識周圍世界的同時,自己也作為周圍世界的一個重要成分(活的形象)出現在學生面前,參與到學生的認識過程之中。這是因為教學不僅是知識的輸出,也是教師內心世界的展現,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自然流露的思想、品德、風貌、學識、才能、作風、言談舉止、待人接物無不潛移默化地影響、感染和熏陶學生的心靈。學生有向師性,從幼兒園兒童到大學生都有模仿教師的傾向。所以,無論教師是否意識到,事實上教師的言談行為、為人處世的態度都被學生視為榜樣,被學生竭力模仿。
總之,素養導向的教學要求教師:首先要具有積極的生命情態,是心地善良、有情有愛、充滿生命活力的人,對社會肩擔道義,對工作愛崗敬業,對生活樂觀向上,對困難愈挫愈勇,對他人團結合作,對自我勤奮進取。其次要具有強烈的育人情懷。教書育人是教師的天職,教書是途徑、是手段,育人是目的、是根本。

B. 新形勢下如何培養高中學生的歷史學科素養

培養高中學生歷史學科素養的途徑和方法    
1.以本為本,扎實掌握和熟練運用教材基礎知識。目前高中歷史教材雖有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但作為教學的第一手材料、學生獲取知識的直接來源,素材形式多樣,信息量較大。學生學科素養的培養首先要緊扣課本,用好課本,扎實落實基礎知識,布點連線,縱貫橫聯,立體構建起充實豐滿、有血有肉的知識體系,從而使學生達到對基本歷史知識扎實掌握和熟練運用的目的。    
2.課堂教學是平台。課堂教學作為教學活動的主陣地,也是培養學生歷史學科素養的基本平台。這就要求課堂教學優化結構,整合各種資源,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尤其要將傳統的知識傳授變為學生歷史學科素養的培養,針對性地實施教學,自覺地培養和提高學生歷史學科素養,包括基本知識傳授、學科思維、觀點、方法與能力的培養。    
3.過程與方法是關鍵。歷史學科素養的培養,過程與方法是關鍵,這也是目前高考考查的重點目標。對老師而言,即怎樣實施歷史學科素養的培養,這就要求老師有科學的計劃、引領、點撥。對學生而言,即重在體驗歷史學科素養培養的過程,掌握科學方法,總結一般性規律。    
4.強化訓練是途徑。歷史學科素養的培養主要通過練習實現,既包括課堂練習,又包括課外練習。在課堂練習中,老師可根據教學內容,通過講授、談話、學生的自主探究、合作討論、辯論、題目檢測等形式開展。課外練習有針對性地設計問題,通過學生開展閱讀、調查、撰寫歷史小論文等形式的活動實施。這就要求師生共同搜集資料,進行科學整合,針對性地、科學地設計為不同形式的題目強化訓練,實現對學生歷史學科素養的培養。    
5.及時反饋,科學評價是動力。課堂及課外的練習都要求老師及時反饋、科學評價。只有這樣,老師才能把握實施過程的推進和目標的變化,也才能不斷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和成就感,從而穩步推進歷史學科素養培養的有效開展。   
6.有效發揮老師主導、學生主體作用。學生歷史學科素養的培養是一項極其艱難復雜的工作,主題是學生的提高,主導整個過程的是老師。學生在思維、方法、能力諸方面尚有欠缺,這就要求老師充分發揮自身引導作用。

C. 如何培養歷史核心素養

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特徵就是激發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和批判思維的能力。
1、不斷學習,提升個人業務素質
形而上者謂之道,總是顯得眾說紛紜,但其中有共同點就是強調學生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前提下,古今貫通,進行獨立和批判的思考,關注現實,以達到提升個人人文素養的目的。所以,教學改革對我們每一名歷史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讓學生有這種能力,就要求我們本身做到深挖歷史知識基礎,不斷提升能力水平。老師的能力來自平時的積累,所以讀書應該成為我們的生活方式,新的傳媒方式也拓展了我們的讀書渠道,很多微信公眾號都有很精彩的書籍介紹或教學方法,歷史知識等文章,一些聽書app、大學的公開課視頻等都是我們擴展知識面的好途徑。今後在讀書的時候,我也要注意在自己的教材上進行記錄,不斷學習。
2、實踐與思考相結合,實踐產生理論,理論指導實踐
只是學習是不夠的,課要上得好,要提出有趣的問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所以同時把思考作為習慣,在這方面,北京四中的張漢林老師給了我有益的啟示,他針對一件事情本身,提示我們從多個角度思考其過程和意義,其實就是一種歷史的代入,把自己帶入到歷史情境中,會發現歷史的豐富多彩,比如:想像一下你自己在那個人的位置,你如何回應當時的情況?在這次決定中,什麼因素被認為是最重要的?通過這些思考,進一步追問:當我們試圖解釋或理解人們過去的行為時,我們應該考慮什麼?這些層層深入的問題,可能和考試題不貼邊,但是生動有趣,有利於學生形成主動學習和思考的能力,進而加深對具體事件的認識。
我同時驚嘆張老師能提那麼多問題,本身也證明將實踐與思考結合起來的重要。
3、懷有嚴謹認真的態度,提升課堂人文性
第一位主講人是陝西師范大學的老校長趙世超教授,他的主講題目是《史學素養與中學歷史教師學科素養——由中國傳統文化說起》,講座立足先秦文化變遷,用一張紙的提綱,面對會場500多人侃侃而談,內容深刻,時間精確,條理脈絡清晰,站在傳統文化的角度分析了歷史教師應該具有的理性,與時俱進和創造性思維的能力。趙教授的講座很多內容我們在大學都接觸過,但是不能用自己的語言以這么流暢條理的線索深入淺出的講出來,所以我認為,趙教授分析的歷史教師的能力應該再加一條,那就是對專業知識的熟練,一名教師停止了學習,或者沒有主動把知識進行必要的梳理,只是沉迷於嘩眾取寵和稗官野史的講述,表面上光彩照人,實際上已經失去了歷史本該有的人文素養,也不利於學生樹立科學的歷史認識和態度。
4、結合個人能力,發掘個人專長
歷史教師之間是不同的,有的老師憑借歷史教學研究獨樹一幟,有的老師憑借對高考的研究成為相關領域的專家,有的老師學識豐富,有的老師妙趣橫生…在實際的工作中,我也要關注自己的特長,在新技術應用到歷史教學方面有自己的研究。
歷史教師的專業成長,關鍵在悟,教研室和學校給了我們這么好的成長機會,我們每天面臨海量的復雜信息,身邊有各種專業人才…這些都是我們不斷成長的沃土,所以,結合他人優長,考量個人能力,多讀多想多寫多實踐,才能推動個人的終生發展。
二、學科素養與課堂教學
學科素養的落實,很大程度上要依靠課堂教學,所以,我們的課堂教學質量與學生的學科素養密切相關,
1、把握「五度」,提升課堂的人文性
能力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必須教師鑽研高考試題,結合高考命題的思路,試著自己在講課的時候提出有意義的探究問題,鍛煉學生的這些能力。除此之外,教師還要在教學中大膽縱貫古今中外的知識,李愛篤老師脫稿講了歷史教學的「七度」(跨度,深度,高度,精度,厚度,效度,尺度),讓我印象深刻。
通過他的講述,我認為,歷史教學有大局,也有細節,如講德國的統一的時候,必須聯系容克貴族的知識,這樣才會幫助學生明白德國統一的過程和缺點,同時,知識是聯系的,要在課堂上引導學生樹立時間分期的意識,這里就可以通過一些高考題,過渡到同時期的其他國家建立資本主義制度的異同(如聯系美國的獨立戰爭,英國的改革和法國的革命),進而分析其對各自國家的影響,如果時間足夠,教師可以順帶聯系今天德國對歷史教訓的吸取,建立的議會制共和國,進而分析:制度的改革要與時俱進,聯系現實,同時,全民的政治參與也不一定都是好事,其中也有法蘭西第三共和國的動盪。這些都是可以進行聯系的,長期這樣對比聯系,學生一定會形成習慣。歷史課堂的人文性也可以藉此彰顯。
2、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精細備課
如果這樣做,課堂的時間是很寶貴的,所以教師一定課前細致的備課,計劃好時間,調動學生課前思考,節省時間,提高效率。而學生的課前學習和探究,又會反過來提升學生的學科素養。

D. 高三學生今年高考,怎樣提高歷史學科素養

學生的歷史素養,重要的就是歷史的思維能力。即讓學生通過對歷史主幹知識的學習,以相關的歷史學理論為指導,去正確地評價歷史事件,弄清歷史發展的因果關系,解釋歷史發展的重要現象,並根據歷史對當時社會的影響提出自己正確認識的能力。那麼如何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呢?教師必須認真地分析學生的知識現狀和能力水平,在課堂教學中,充分讓學生參與課堂的教與學,激發學生積極思維的能力。如: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提出相關的問題讓學生進行思考,並立即讓學生閱讀、整理能夠證實答案的相關史料,在教師的引導下,使學生有機會去創造他們自己的歷史敘述和論據。多樣而適應學生的課堂教學和訓練,對學生歷史思維是最有效的培養。
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還首先要求教師善於研究教材、考綱;善於研究每一個學生的知識結構。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地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因為我們的培養具有針對性和科學性。所以,中學歷史教師的水平不僅僅在於自身的知識和教育教學的態度等。一位優秀的歷史教師,重要的是在對教材主幹知識的把握、考綱的研究、學生情況科學分析的基礎上,全面提高學生的歷史素養,使學生能夠正確地理解、分析重要的歷史事件、解決歷史問題。

E. 初中歷史教學如何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歷史核心素養,是學生在學習歷史時必要的因素,判斷一個學生的歷史成績好與壞不是看他的分數,而是看他的歷史素養,就像一個學生的地理素養一樣,不是學生的地理成績好就能說這個學生的地理素養高,判斷學生的地理素養不只能看成績,還要看他的環境的看法,也就是說看他在生活中是否會破壞環境,是否有隨地亂扔垃圾的習慣。所以判斷學生的地理素養不是只看成績,還要看在生活中的行為,而歷史也是一樣,判斷學生的歷史素養要從多種方面判斷,不要單一的看成績,不要把眼光放在學生成績上,教師要培養學生歷史核心素養,首先要有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要讓學生在教學方法中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以提高學習效率,同時教師在課堂中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教學,以多媒體技術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以提高課堂質量,從而培養學生歷史核心素養。
一、創新教學方法,培養學生核心素養
教學方法是教師教學的靈魂,所以教師要培養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就要在教學方法上要有創意,不要像以前的教學模式一樣,不是說以前的教學模式不好,以前的教學模式也有可取之處,但在現代科技發展的今天,教師要與時俱進,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教學,把現代信息技術與教學方法結合,形成一套全新的教學方法,在教學方法上改進,以培養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教師要改變死板單一的教學方法,要有目的、有針對性的教學,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教學,達到教學目標,教師改進教學方法,學生也要跟著教師的進度,學生在學習時也要改變以往對歷史這一學科的看法。教學方法的創新,是培養學生歷史核心素養的關鍵,所以教師要改變教學模式,打破傳統教學模式,利用現代化信息技術教學,在課堂中引入多媒體技術,以畫面來沖擊學生視覺,激發學生的學習慾望,以提高課堂質量。
例如,教師在教學貞觀之治這一課時,教師首先讓學生把該知識點預習一遍,對知識點有一個初步了解,而在制定教學方法的時候,教師不要只是讓學生學習該課的時間、背景,這樣的教學方法是以前的教學方法,形式單一,而且學生在學習時也很枯燥,不僅不能真正了解該課知識點,還失去學習歷史的興趣,這樣是得不償失的。在現代信息技術發展的今天,教師在制定教學方法和備課時一個利用多媒體技術,找一些關於該課的視頻,讓學生觀看,這樣的教學效果比教師在黑板上板書要好很多,教師要讓學生真正理解該課知識點,知道唐太宗和武則天兩個人的特點,他們的治國方法是什麼。歷史這一課目本來就是很有趣的,教師不要讓學生學習歷史時覺得無聊,教師要讓學生了解在以前,統治者是怎樣管理國家的,以前的政策與現在的政策有什麼不同,這樣的教學方法才能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教師在課堂中利用多媒體技術教學,是根據當今社會發展的趨勢而定的教學方法,教師以這樣的教學方式教學,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還能提高課堂質量。
二、有針對性的教學是培養學生歷史核心素養的重要因素
在以前,教師的教學方法一般都是在黑板上板書,很少用多媒體技術教學,當然了,以前的科技還不是很發達,教學工具也是有限,不像現在一樣,教師教學的工具有很多,比如多媒體技術教學、翻轉課堂和課外活動等等,現在的教學方法很多,形式多樣。教師要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教師時就要有針對性的教學,根據每個學生的實際情況教學,教學方法不要大眾化,這樣的教學方法或許合適每一個學生,但效果如何,需要教師深思。教師在教學初中歷史時,要根據學生的情況來教學,打破以前大眾化的教學模式,教師也不要只是在黑板上板書,要讓學生的思想貫穿到古代,以古代人的思想考慮問題,親身體驗古代時期人們思考問題的方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要對知識點有一個初步了解,避免在學習時出現知識點斷節的現象,而教師要引導學生考慮屋頭時要以古代人的思想為切入點,以提高自己的學習效率,達到教學目標。
例如,學生在學習歷史知識,要知道該課的背景以及時間地點,這是學生學好歷史的三要素,也是最重要的三要素。這三要素可以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知識點,也可以把歷史重現在學生眼前,讓學生增加對歷史知識點的掌握程度。所以教師在教學時要引導學生對歷史知識有一個全新的看法,每個學生對歷史的觀點是不一樣的,考慮的問題也不一樣,教師根據每個學生的觀點制定教學方法,幫助學生完成任務,更深入的了解歷史。有的學生或許對歷史不感興趣,認為歷史上副科,沒必要全部了解歷史的知識點,教師要改變這一類學生的觀點,要讓他們知道,歷史是一個國家的財富,歷史悠久的國家才是強大的國家,有自保的能力。教師在制定教學方法時,了解學生的觀點,有針對性的教學,培養學生個性化的學習方法,以培養學生歷史核心素養。
三、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表現在日常生活中
歷史核心素養,不是看學生的歷史成績,而是要看學生對歷史文物的重視程度,這樣的說法有點像判斷學生的地理素養一樣,看學生在生活中的表現,對環境是不是重視,也可以將問題轉換到數學思維上,學生的數學思維是學好數學的關鍵,而學生學習歷史也是一樣,歷史核心素養最重要。比如說考古學家發現出土文物,第一時間想到的是上交國家,而不是占為己有,也不會去破壞文物,這就是歷史核心素養,也是判斷一個人的歷史核心素養的方法之一。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在於對文物的保護和看法,當然歷史成績是基礎,教師培養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要從培養學生的觀點開始,以此為出發點,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學習時以提高自己歷史核心素養為主,學生想要提高自己歷史成績,首先要培養自己核心素養,要對歷史這一學科有一個正確的看法,重新認識歷史,改變對歷史錯誤的看法,以培養自己核心素養,從而教師達到教學目標。
例如,教師在教學秦始皇兵馬俑一課時,要灌輸保護文物的觀點,歷史文物是一個國家文化的特點,所以教師要培養學生的歷史素養,要讓學生有保護文物的觀點。國家文物,是有來觀賞的,不是倒賣的東西,教師要阻止學生有這樣的想法,要灌輸學生保護文物的思想,這也是培養學生歷史核心素養的教學方法之一。培養學生歷史核心素養,是教師教學目標,也是提高學生歷史成績的有效方法,歷史文物的保護,是學生歷史核心素養的表現,發現歷史文物上交國家,不去破壞文物,也是歷史核心素養的表現。所以,教師在教學時要灌輸這些觀點,讓學生對文物有一個正確的看法,以培養歷史核心素養。

F. 如何培養學生的歷史素養

高中歷史教學應重視培養學生的歷史素養,建立起對歷史發展的整體認識體系,通過史料的學習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在高中歷史教學中,要科學地引導學生認識歷史發展進程中的重大歷史問題,如重要的歷史人物、事件等,並在此基礎上堅持以學科主幹知識為載體、以能力立意為指導,通過課堂教學和章節訓練,使學生掌握重大歷史發展的來龍去脈,比較鑒別歷史發展的階段性特徵,揭示歷史發展規律及其相互聯系。判別歷史的主幹知識,就是要求教師在教育教學中,以現代意識和歷史學的社會教育功能為指導,緊密結合社會發展的現實和《高中歷史教學大綱》及考綱,精心研究歷史發展的主幹知識,突出重點,然後引導學生正確理解歷史主幹知識的概念內涵,把握重要史實。這樣學生才能對中學歷史有一個大體認識,基礎知識才能在「教與學」、「練與評」的過程中較好地落到實處。
學生的歷史素養,重要的就是歷史的思維能力。即讓學生正確地評價歷史事件,弄清歷史發展的因果關系,解釋歷史發展的重要現象,並根據歷史對當時社會的影響提高自己正確認識的能力。因此教師必須認真地分析學生的知識現狀和能力水平,在課堂教學中充分讓學生參與課堂的教與學,培養學生積極思維的能力。同時還要求教師善於研究教材、考綱;善於研究每一個學生的知識結構。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全面提高學生的歷史素養,使學生正確地理解、分析重要的歷史事件、解決歷史問題。
一般來講,學生必須具備以下歷史素養能力:按時間順序進行思維的能力;歷史的領悟能力;歷史的分析和闡釋的能力;歷史的研究能力;歷史問題的分析和做出決定的能力。這些能力的培養和提高,是很好地實現中學歷史教學目標的重要手段。
在實際教學中,經常發現學生缺乏基本的「歷史時間觀」,不能按時間順序思維。這樣學生在實際處理歷史問題的時候,是不可能准確分析歷史事件之間的聯系和解釋歷史的因果關系的。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必須強調「歷史的時間觀」。「時間觀」的培養,是歷史教學的出發點。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以通過教與練,讓學生動手、動腦,通過點點滴滴的訓練提高能力。
在中學歷史教學中,我們經常發現學生的閱讀能力存在不足,解答「歷史材料題」時困難重重。因此,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成為歷史教學的一個重要任務。那麼,如何正確地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呢?學生閱讀歷史事件的能力,就是對歷史事件的認知、領悟能力,就是通過對所給的歷史文獻進行整理、歸納、分析的能力。所以,在實際教學中必須使學生的想像力、觀察力得以開發,使他們通過閱讀,注意到歷史敘述中所顯示的人物動機和意圖,領悟歷史的敘述中的現象和本質。在閱讀歷史文獻時,特別要求學生避免用現今的觀點和價值標准判斷衡量歷史,而是要歷史地考慮事件的前後聯系和具體情況。
要促進學生對歷史的領悟,必須讓學生學會利用歷史地圖、照片和各種圖像資料,並進行分類、解說。在這種對歷史的感性認識中,確定歷史文獻或敘述的作者和來源、比較和對比不同的思想、價值觀及人物、行為和制度、區分歷史的事實與歷史的解釋、注意到各種各樣的觀點。並通過這種形象的認識,分析簡單和復雜的歷史事件的因果關系,比較相關歷史事件,從而一步步地培養學生的閱讀水平。
對歷史進行直接的探究,最能促進學生歷史素養的提高。探究歷史往往是在運用各種史料和接觸相反的看法時發生的。進行歷史探究最直接的方式是:鼓勵學生分析各種史料,讓學生思考這些材料是什麼人、什麼時間、為什麼和怎樣做出的,其證據的可靠性、權威性和可信性如何?從中反映出作者什麼樣的觀點、利益和背景?這些材料是對事件加以敘述的全部依據嗎?作者依據這些材料能做出什麼樣的解釋?從而使學生在歷史知識的學習中全面、客觀地認識歷史、評價歷史,最終提高歷史的闡釋能力。
以問題為中心的教學活動,是提高學生歷史素養的又一種最佳手段。因為學生要解決問題,就必須正視歷史的時代問題,對當時當地的政治、經濟、思想等聯系進行分析、思考,並加以比較,這些活動都會使學生更深入地參與歷史教學。例如: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為什麼最早興起於東南沿海?要解決這個問題,學生就必須聯系中國古代明清的經濟、東南沿海的地理位置、近代這里的社會、經濟狀況及其變化等知識進行思考。通過這樣的教學,學生在歷史問題的分析中提高自己認識、評判歷史問題的能力。同時歷史學習不僅要了解過去,還要認識現實,所以採取解決問題的教學模式,使學生參與對歷史和現實問題的解決,並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人生觀、價值觀,從而更好地培養現代中學生的人文素養,為我們的社會培養更多的合格人才。
面對當今社會的發展和中學歷史教學、高考的實際,歷史教師任重而道遠。但是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不能因這個目標實現的艱難而失去自信。因為不是因為有些事情難以做到,我們才失去自信,而是因為我們失去自信,有些事情才認為難以做到。
學生歷史素養的培養,任務艱巨,我們必須努力工作,絕不辜負時代的重託,學習歷史,服務當今,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培養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G. 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

核心素養的發展離不開教育,歷史教育教學是實現培養與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有效途徑。 因此,課堂教 學 必 須 緊 緊 圍 繞 著 培 養 學 生 核 心 素 養 這 一 主 線展開。
1.設計教學目標——培養核心素養的出發點
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活動的出發點,而教學目標的設計則直接關繫到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與發展。教師在設計教學目標時,要深刻領會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內涵,仔細研讀歷史課程標准,把握好歷史核心素養的具體目標及其之間的內在聯系,並要充分認識到,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與發展是一個循序漸進、不斷深化的過程,不是所有的核心素養目標都能在一節課中完成的。衡量教學目標是否有效,一看它是否貼切,即目標是否准確,與實際的教學內容、學生的認知水 平和心理特徵相契合,具有可檢測性;二看它是否具體,即目標闡述是否細化、多層,具有可操作性;三看它是否適度,即目標是否符合學生的內在需求,是否 適合學生已有的思維結構與能力層次;四看它是否落實到位,即目標是否落到了整個課堂教學活動中去。例如,針對「時空觀念」和「歷史價值觀」這二項核 心素養,在設計「秦漢大一統國家的建立」這課的教學目標時,就不能簡單籠統地設定為「通過了解秦 漢大一統的史實,形成時空觀念和歷史價值觀」,應該將其設計為:「能夠運用秦朝疆域圖和西漢疆域圖,明確秦漢疆域的四至; 在梳理和概括秦始 皇鞏固統一 的措施、漢武帝開疆拓土、獨尊儒術等重要史事的基礎上,認識秦漢時期大一統國家的建立和鞏固在中國 歷史上的重要意義。 」這樣設計的教學目標,不僅時空觀念和歷史價值觀的指向性很具體、明確,而且操作性 與檢測性都很強,學生通過學習便可達到。 2.創設問題情境——培養核心素養的切入點
所謂「問題情境」是指在具體目標指引下,能夠通過分析、理解、歸納等策略達成目標的空間學習環境,它具有一定的針對性、啟發性、新穎性、趣味性、互動性。創設問題情境能夠激發學生探究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的思維活動,真正促進學生變被動學 習 為 主 動 學 習,由「學 會」向「會 學」的 學 習 方 式 轉變,是實現培養與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有效手段。 在教學中,教師要找准「問題情境」這個切入點,創設形式多樣的問題情境,挖掘學生的潛能,以提高學生對問題探究的內驅力,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和創新精神。教師可用懸 念創設問題 情境以培養 學生的史料實證意識和歷史解釋的能力。 例如,教師在上課時可先就拋給學生這樣一個懸念:「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運動自 1851 年爆發以來,勢如破竹,1856 年在取得東征勝利以後,便進入了一個全盛的時期。然而,就因為一件事情改變了太平天國的命運,使其迅速走向滅亡,正所謂是「興也速,衰也快」,這到底是什麼怎麼回事呢? 」在這個懸念的激發下,學生很快就對這個問題產生了興趣,忍不住開始翻書查資料,並急於想要 找到答案。 這樣,在問題的探究與解決中使學生發展了思維,獲得了新知,提升了核心素養。教師也可用假設創設問題情境以培養學生的歷史理解能力。 例如,教師在給學生講「走向「大一統的秦漢政治」這一課時,可以創設這樣的問題情境:「如果你是秦始皇,你會採取什麼措施來鞏固自己的皇權統治? 」在問題情境的氛圍中,學生很快就會以秦始皇的角色,進行換位思考,各抒己見,不但深化了學生對該問題的認識,而且培養了學生能夠從當時的歷史角度出發,設身處地感悟和理解相關歷史問題的素養。
3.倡導合作探究——培養核心素養的著力點
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是學生重要的核心素養。在教學中,教師應抓牢「合作探究」這個著力點。所謂「合作探究學習」就是從學科領域或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主題,在教學中創設一種探究的情境,通過學生分工、合作、閱讀、思考、討論、交流等活動形式,獲得知識、技能、態度與價值觀的發展,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學習方式和學習過程。例如,教師在教學中確定「探討中國古 代史上中央與地方的關系」的活動主題,開展合作探究學習活動。其探究步驟為:讓學生圍繞探究的核心問題,分組制訂計劃,明確分工;各組通過多種渠道搜集、研讀史料,梳理中國古代史上中央與地方的關系;各組對所搜集的材料進行整理、辨析,通過組內的討論交流,在教師的引導下,撰寫本組的研究報告;組織全班的交流會,各組代表介紹本組的研究成果,並解答其他組同學提出的質疑,並進一步修改、補充與完善本組的研究報告;將各組的研究報告匯編成冊,作為合作 探究學習活動的成果。這種以小組合作方式進行的專題探究活動,一方面,通過自己動手搜集史料,促進學生帶著證據 意識對歷史問題進行探究,既培養了學生掌握探究問題的方法和技能,又發展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形成了 史料實證的意識;另一方面,通過小組的分工與合作,尤其是對研究成果的不斷研磨,不僅提高了學生理解歷史與解釋歷史的素養,而且提升了學生的交流能力、合作精神和競爭意識。 4.實現情感體驗——培養核心素養的立足點
從學科教學的角度來看,歷史核心素養的形成不僅需要知識與技能的習得,更需要
習得過程中的體驗和感悟,並內化為優秀的品格,外化為崇高的行為。可見,歷史教學過程是一個知識與情感相互交織的學習和體驗過程,但情感教育不是在朝夕之間便可速成,而是一種「情動—體驗—理解—內化」的過程。 為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必須運用多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將情感態度價值觀無痕地滲透到歷史課堂教學中,陶冶學生的情操。例如,有些史事比較枯燥 無味,很難激 起學生的情感體驗,教師便可以運用富有魅力講述法,以豐 富沛的情感, 生動形象的語言和抑揚頓挫的聲調,再現歷史人物的容貌與言行, 如威武不屈的民族氣節;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懷,奮發精進的人生態度;厚 德載物的博大胸懷等等,這些都是撥動學生思想情感的琴弦,使學生在教師繪聲繪色的講述中,接受精神熏陶,汲取前人智慧,提升精神境界。為了拉近學生與歷史的距離,教師還可以藉助多媒體播放相關的影視和圖片資料,創設聲、像、圖、文並茂的教學情境,使學生有身臨其境、如歷其事之感, 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可以在感知、體驗和思考歷史的過程中, 深化對史事的認識與判斷,進而生成鮮明的歷史價值觀。此外,還可以編演歷史劇,通過扮演歷史角色,讓學生穿越時空,與歷史人物「對話」,進行心靈的碰撞,進而對歷史做出價值評判;通過參觀博物館、紀念館等,觀「景」生「情」,讓學生在體驗歷史的基礎上,生成鮮明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5.構建多元評價——培養核心素養的支撐點
教學評價是課程改革的一大難點,也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一個支撐點。 為了促
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教師要建構一種多元的評價模式: 評價目標 的多元化、評價主體的多元化、評價方式的多元化和評價標準的多元化。 評價目標的多元化,是指在對學生學習歷史課程的評價時,既要重視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與歷史技能的掌握,也要重視對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評價,更要重視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形成和發展的評價;評價主體的多元化,是指要充分 重視學生在評價過程中的主體地位,不僅僅是教師評價學生,還應該有學生自我評價,相互評價,甚至家長參評等;評價方式的多元化,是指要以過程性評價為主,既要看學生對歷史知識掌握的結果,更要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是否感悟歷史, 進而體驗到一種歷史情懷。評價的手段也要靈活、多樣,除了紙筆測試外,還可以採用歷史劇表演、歷史小論文撰寫、歷史調查活動、歷史檔案等方式;評價標準的多元化,是指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 針對不同學生的優劣勢與存在的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案,尤其是對於缺乏信心學生的評價更要鼓勵和支持,以充分發揮評價的激勵和發展性作用~

H. 如何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科素養

學生的歷史素養,重要的就是歷史的思維能力。即讓學生通過對歷史主幹知識的學習,以相關的歷史學理論為指導,去正確地評價歷史事件,弄清歷史發展的因果關系,解釋歷史發展的重要現象,並根據歷史對當時社會的影響提出自己正確認識的能力。那麼如何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呢?教師必須認真地分析學生的知識現狀和能力水平,在課堂教學中,充分讓學生參與課堂的教與學,激發學生積極思維的能力。如: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提出相關的問題讓學生進行思考,並立即讓學生閱讀、整理能夠證實答案的相關史料,在教師的引導下,使學生有機會去創造他們自己的歷史敘述和論據。多樣而適應學生的課堂教學和訓練,對學生歷史思維是最有效的培養。
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還首先要求教師善於研究教材、考綱;善於研究每一個學生的知識結構。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地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因為我們的培養具有針對性和科學性。所以,中學歷史教師的水平不僅僅在於自身的知識和教育教學的態度等。一位優秀的歷史教師,重要的是在對教材主幹知識的把握、考綱的研究、學生情況科學分析的基礎上,全面提高學生的歷史素養,使學生能夠正確地理解、分析重要的歷史事件、解決歷史問題。

I. 淺談如何提高現代中學生的歷史素養

提高現代中學生的歷史素養,方法如下:
一、積極創設教學情境,創新探究討論方式,建設高效課堂是提升中學生歷史素養的首要途徑。
(一)依據新教材,活化教材思想創新思路,領悟教材編寫新模式,讓學生在設置的情境中體會歷史,在適度的問題中感悟歷史,以培養學生歷史素養。
(二)以問題為中心的探究討論式教學活動,是提高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又一種最佳手段。因為通過老師在教學中提出問題和讓學生解決問題,使學生真正置身於歷史的思維之中、處於積極的課堂參與之中。
二、培養中學生自身素質是提高其歷史素養的必要條件。
(一)大量閱讀各種歷史題材的書籍、史籍等等,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比如在生活中可以聯系歷史電影或小說來了解歷史,培養歷史素養。
(二)關心時事,以史為鑒,學以致用是最高的歷史素養。
三、提升中學生的歷史素養,需要家庭和社會的共同重視。
陶行知先生說:「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但是歷史與社會學科具有一定的過去性特點,導致與現實生活之間存在一定的時空距離,使得學生難以產生共鳴。同時,由於學生長期受生活環境和家長的影響,以及高考體制的束縛使他們對學習的被動應對,使得學生的主體性得不到發揮。

閱讀全文

與如何提高學生歷史學科素養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05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72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18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10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48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7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6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71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51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989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2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49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5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34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13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01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08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388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5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