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提高中學生歷史學習興趣
一、上好起始課,誘發興趣 。教師要精心准備,在課堂上要深入地討論和講述學習歷史的目的和意義,糾正學生對歷史這門課程的不正確的認識,引起學生應有的重視
二、幽默的語言,觸發興趣 。如講鴉片戰爭清朝的腐敗無能時,用幽默的語言講述「奕山馬桶御洋兵」的故事,既可以吸引學生聽講,又深刻地揭露了清朝的腐敗無能,官僚的愚昧無知,中國的封建落後。
三、質疑設問,引發興趣。 教師應根據教材內容,揉入故事情節,把史實故事化,巧妙地穿插一些與教材相關的典型短小有趣的故事,這樣會使課堂氣氛活躍。
四、 貼近生活,聯系現實,深化興趣 。應及時捕捉歷史教學與現實聯系的契機,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促進思維能力的發展。事實證明,一旦歷史與時事和現實生活相聯系,學生的情緒馬上會高漲起來,興趣被激發,學習氣氛變得非常活潑。
五、 搞好課外活動,提高興趣。開展一些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例如舉辦歷史故事會、編演歷史劇、知識競賽等活動。
B. 新課程下如何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一、歷史課堂應加強歷史與時事政治的聯系
如果你是一位細心的老師,你會發現,若你在上課時講到當下發生的時事政治,學生的注意力會更加集中,所有的學生都會把目光盯向你。既然如此,作為歷史教師必須關心現實,准確把握現實。只有密切關注國內外重大事件的發生、演變,才能在歷史教學中恰當地聯系現實,才能感染學生、影響學生,激發他們學習歷史的興趣,使其成為一個關心現實的有心人。我在教學過程中,把歷史和現實作了適當的穿插和聯系:比如:把2010春季召開的人民代表大會和政治協商會議與必修一專題四現代中國的政治建設與祖國統一的第一課新中國初期的政治建設中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和中共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相聯系。把歐盟、亞太合作組織等區域性合作組織的重大活動與必修二專題八當今世界經濟的全球化趨勢的第二課當今世界經濟區域集團化的發展。把當前構建和諧社會的思想與必修三專題一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第一課百家爭鳴中的孔子、孟子、墨子和必修一專題八馬克思主義的誕生中的空想社會主義以及專題六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與發展的第三課專制下的啟蒙(啟蒙思想)相聯系。把聯合國的活動與必修一專題五現代中國的對外關系第三課新時期的外交政策與成就中的以聯合國為中心開展多邊外交相聯系。此外,我們可以把經濟全球化、能源資源問題、環境問題、人口問題、全球氣候變暖問題、恐怖主義問題等均可與相關歷史知識相聯系。
例如:我在復習專題五現代中國的對外關系的中日關系時,把最近一段時間發生的釣魚島事件引入課堂:結合釣魚島問題復習中日關系的演變,從中到今。讓學生開展廣泛的討論,使學生充分認識了釣魚島問題的由來,弄清影響中日關系發展的主要因素,明白了國家外交政策制定的根本依據是國家利益。這樣不僅復習了相關的知識,而且強化了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對學生的愛國行為作出適當的指引,讓學生少了些偏激的思想和行為,對待任何事情有了更多的理性思考。
二、歷史課堂要關注社會熱點,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而且可以增強高考復習備考的直接針對性。
一談到社會熱點,學生的興趣異常濃厚,特別是男生,那可謂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在課堂上把歷史與社會熱點相聯系,可以極大地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我們綜觀近幾年的高考題,無論是課改區還是非課改區都一直關注社會熱點,現實生活中的許多社會熱點常常用來作為綜合能力測試的背景材料。
新課改的高考出題,將會進一步突顯這一特點,從社會熱點出發,掛靠教材知識。我們歷史的高考題一直把一些社會熱點作為高考重點考點。比如:三農問題、近代化問題、中俄中美關系問題、建立社會和諧問題、關注民生問題、大國崛起問題、和平與發展問題、環境問題、反恐問題、周年紀念問題、社會福利問題等。
例如:2012年江蘇單科高考題第23題從西方國家的現代社會福利制度入手,要求學生根據材料概括羅斯福新政中的社會福利措施及其主要背景;分析英國福利政策的積極作 用;歸納西方國家調整福利政策的原因;並且要求學生說出政府在社會福利體系中扮演了哪些角色?通過這一個試題,考查了學生對歷史信息的理解和認識,映襯了當前關注民生和社會福利問題的時代熱點。
再如:2007年山東省高考文科綜合能力測試第27題,要求學生根據羅斯福新政中有關社會保障問題的相關材料回答問題,考查了學生對歷史信息的理解和認識,映襯了我國目前關注民生和構建和諧社會的時代熱點。
三、歷史課堂聯系現實要以培養學生的能力為主、同時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
大家都知道,學習歷史的根本目的是學以致用,以史為鑒。學習歷史是為了更好地認識今天,這是一種認知遷移能力。我們歷史教師的使命就是要在歷史教學中引導學生把認識和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轉化為認識、分析和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
比如:從近代百年的屈辱史中,學生認識到:要時刻保持清醒,不要忘記落後就要挨打的道理,要居安思危,振興中華。這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能力、增強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以更好地指導學生的每天的生活和學習,增強學習的動力。從「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的狂熱中清醒地看到:經濟發展必須尊重客觀規律;一定要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生產關系必須適應生產力發展等。但這深刻的歷史教訓並未讓所有當下的人們所吸取,這就可以聯系當下的一些地方繼續違背這個規律,只顧眼前利益,不著眼於未來,這必將受到規律的懲罰。從近代德國、日本崛起及興衰中得到借鑒:中國要走和平發展之路。這可以聯系現實,中國走和平發展之路是比較艱難,特別是在當前的這種局勢下,周邊國家對中國虎視眈眈,美國對中國一直不感冒,讓學生產生嚴重的危機感,培養學生愛國主義精神,並要用實際行動來愛國。
四、歷史課堂中聯系現實不能牽強附會,喧賓奪主。
我們不能為了激發學生學歷史的興趣,不管三七二十一,以追求形式聯系現實,在課堂上把一些與教學內容並無密切關系的現實問題或事件,加上自己的主觀認識而大講特講,使課堂教學庸俗化,使學生找不到重點,浪費學生的寶貴時間。因此,我們在聯系現實時,只有那些比較重大並且和教材內容存在有機聯系的現實問題或事件才可以在教學中進行適當的聯系,加以利用,這樣才能起到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增強學生學科能力的作用。
但在實施的過程中,要注意適度,不能過多地去大談老師對社會熱點的看法,而應該多聽聽學生的聲音,必要的時候做適當引導。同時在課堂上對聯系現實的內容要注意控制時間,不能讓講社會熱點沖淡了歷史課的主題,不能把歷史課上成政治課或時事課,讓學生產生感覺老師是在散打。如果這樣,就削弱了歷史基礎知識的傳授和學生能力的培養,導致課堂效率受到影響,同時也會損害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形象,從長遠來看,反而不利於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所以要切記不能犯這種錯誤。
C. 如何提高學生對歷史學科的學習興趣
一、引導學生端正學習歷史目的 興趣產生於需要。高中歷史教學不只是表現在學生會考、高考的需要,更應從歷史的時代功能中發現其存在的不可替代的價值。正如2002年高中《歷史教學大綱》中指出,歷史教學的目的在於掌握知識,培養能力,更主要的是形成歷史使命感,培養國際意識,形成「健全的人格,具有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公民意識和人文素養。」歷史教育的終極目標是人格教育,以德育人,以史育人,是歷史教育進行民族自尊心和健全的國民人格教育的重要途徑。這樣就把學生引入了求知的大門,端正了學習態度的心理定勢,為今後順利開展教學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建立和諧合作的師生關系 教育心理學告訴我們,相容的師生關系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情緒,師生心理相容能提高教學效果.學生喜歡這位老師,就相信老師講授的道理,願意學習老師講授的知識,自然就對老師講的課表現出濃厚的興趣,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愛屋及烏"。學生如果不喜歡,甚至害怕這位老師,要想他們對這位老師所授的課程感興趣是很困難的。可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應做學生的知心朋友,必須在教學中培養學生對老師的親切感,創造一個師生心理相容的良好環境建立起相互信任、尊重、幫助、團結、友愛、共同進步的良好關系。學生親其師,才能信其道,樂其道。教學中本人通過親切和藹的體態語言,設身處地的課堂提問,朋友式的交流,潤滑了學生的心田。在課外活動中,也經常參與學生的各項活動,在活動中融洽了師生的情感,同時又了解了學生學習動態。 三、運用恰當的教學方法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教法從來無孰優孰劣之分,關鍵在於能否實現教學目的。教師教學風格、個性就體現在所選教法上。只有人的現代化,才能實現歷史教學的現代化。面對瞬息萬變的新世紀,伴著革故鼎新的課程改革步伐,教師應順 應潮流,乘勢而上,努力轉變教學理念。根據學生「最近發展區」,選擇最佳的教學方法,努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爭取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 新穎有趣的導語俗話說:「萬事開頭難」。而「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講好一節課的開頭是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引發學生注意的第一步,如果學生在上課一開始就能注意聽講,他們才有可能連續認真地聽下去。否則,學習效果必然受到影響。作為教師對教材和學生實際應有準確把握,設計出能引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新穎導語。以教學重難點為引線,通過一個笑話,一個以動作,一種社會現象等,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引發學生注意焦點,從而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自覺性。如上《三國鼎立》這一課時,教師在課前先播放一曲《滾滾長江東流水》音樂,就可以把學生的思維馬上帶入一個氣勢磅礴,刀光劍影的三國紛爭歷史畫面中,也為上好本節內容、理解本課教材埋下了良好的伏筆,製造了活躍的課堂氣氛;如上《反對北洋軍閥統治的斗爭》一課時,可先講一段「袁世凱為何會稱皇帝的傳說」,學生則在故事中感受到袁世凱稱帝的可笑,必遭人民的反對;或在講《19世紀中後期的邊疆危機和中法戰爭》這課時教師激情朗讀一首:「大將籌邊尚未還,湖湘弟子滿天山,新栽楊柳三千里,引得春風度玉關。」的詩句,這樣學生就會在詩情畫意中懷著好奇心一步一步漸入佳景。2、把握課程的難易程度課程的難易程度要與不同學生的水平相適宜。程度太難,學生學不會,沒有成就感,就不會有興趣學習,成績越差,學習越沒興趣,形成惡性循環。對此教師應深入淺出,化難為易。如講中國近代史時的:「半殖民地」、「半封建」這兩個概念非常抽象,對於學生講不容易理解,教師可以通過比較的方法,結合鴉片戰爭前後中國政治、經濟史實的變化自然地引出。鴉片戰爭後,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簽訂,使中國的領土主權、關稅主權、司法主權開始遭到嚴重破壞,一個國家的主權部分不能自主了。這就是「半殖民地」;「半封建」要從經濟上看,鴉片戰爭前,中國是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逐步解體,同時資本主義因素發展起來,既存在封建經濟,又有資本主義經濟,這就是「半封建」,這樣學生就比較容易理解了。當然,教學時適當增加難度也可以刺激智力發展,刺激是大腦發展的營養,它可以增加學生的智力負荷,驅使學生開動腦筋,從而引發學習興趣。反之,程度太易,平談無味,唾手可得,學習也沒有興趣。因此,教師在利用學生"最近發展區"教學的同時,要依據教學大綱和教材內容,在學生原有知識的基礎上適當提高教學內容的難度,挖掘學生的"潛在水平",讓他們在摘取果子時有 "跳一跳"的感覺,做到難而有趣。 3、培養學生敢於提問、質疑,增進學生探究的興趣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期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要求特別強烈」。如果忽視之,「這種需要就會萎謝,而對知識的興趣也就隨之熄滅」。 本人十分注意在課堂內外讓學生提問、質疑,並且比賽誰提的問題有價值。學生們也十分歡迎這一點,參與的熱情非常高,學生的思維也常常在這時候迸發出絢爛的火花。對於學生提出的問題,我總是讓那些不提問題的同學回答,以期調動更多學生的積極性;對於學生發表的不同見解,即使是錯誤的,我也不簡單否定,而是陳述我的意見,讓大家比較、鑒別、判斷;對於學生的意見,無則加勉,有則公開糾正,不怕丟面子;也有答不出來學生問題的時候,我總是下來查資料或請教同行再給學生一個明確的答復,決不搪塞。如上《太平天國運動》一課時,有的學生提出:拜上帝教是不是邪教?我首先高度肯定了學生所提問題質量高和勇於探索精神,接著細心地解答了學生,使學生加深了對教材的理解。如有的學生對電視劇中的紀曉嵐、李鴻章、孫中山等人的行為也提出了個人的見解,為此我也耐心細致地與學生們共同探討。通過學生的提問、質疑,使教與學得到了及時的反饋,密切了師生之間的關系,培養了他們探究教材的積極性,尤其是調動了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4、運用諧音記憶方法,減輕學生負擔,增加學習興趣。 諧音記憶法,是藉助相同或相近的讀音,變單一枯燥的歷史內容為具體生動親近的語言,從而迅速巧妙牢記某一知識點的一種快捷簡便的歷史學習方法。它言簡意賅,形象生動,琅琅上口,立竿見影。記憶一些歷史知識既快又牢,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讓學生掌握1842年《中英南京條約》內容中的五處通商口岸:福州、廈門、上海、寧波、廣州,則可用諧音記憶為:「上(上海)下(廈門)服(福州)您(寧波)管(廣州)。」學生在一片笑聲中很快就可以把這個知識點給記牢了。又如太平天國運動中洪秀全封五王:東王--楊秀清、西王--肖朝貴、南王--馮雲山、北王--韋昌輝、翼王--石達開,可用諧音記憶法形象記憶為:「東西南北翼,楊肖馬(馮)尾(韋)失(石)。」可見,諧音記憶法能將樂學速記融為一體,還可以開拓智能、陶冶志趣。 在復習課中,採取這種方式也特別有效。如學生在復習掌握第二次鴉片戰爭中,俄國侵佔我國北方領土其中1858年通過中俄《瑗琿條約》,割佔中國東北外興安嶺以南黑龍江以北的領土,成為割佔領土最多的一個條約,我就引導學生用「我爸(58年)最(割佔領土最多)愛(瑗)東北(條約內容)軍(琿)」進行記憶;又如對「戊戌六君子」的記憶,我用了一句「六君子喋血菜市口,兩楊(楊銳、楊深秀)柳(劉光第)仗義看(康廣仁)靈(林旭)堂(譚嗣同)」。這樣不僅培養了興趣,且能把學生的想像力引入一個廣闊新奇的世界。達到復習的較佳狀態。5、編演歷史劇是激發興趣提高素質的有效途徑多方激發學生學歷史的積極性 ,應強化歷史教學的實踐性,把歷史知識與活生生的生活實際結合起來,學生在活動中學習,自會興趣盎然,在實踐中真正提高能力。如在上《三國鼎立》這一課中,教師指導學生演編「三顧茅廬」一段,學生那維妙維肖的表演,博得同學們的陣陣掌聲。這種全新寓教於樂的教學方式,一改過去教師照本宣科的傳統教法,學生感到無比新奇,自然就來了興趣,並充分發揮了自己的潛能,躍躍欲試。"一千個觀眾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如果能按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合理安排,努力創造更多的表演機會,那麼歷史教學不愁沒有學生歡迎,我們離教育目標又更近了一步。 同時,好奇好勝是中學生的特點之一,新異的刺激能引起他們的定向探究活動。一個老師的教學如果形式程式化,老是一成不變的模式,就會使學生產生厭倦感。反之,如果能不斷更新和變化,就可有效地激發學生新的控求活動,保持與發展旺盛的求知慾。因此,我總是要求自己不斷「求新」、「求異」,爭取每節課都能給學生新的刺激。由於經常變換各種方法,學生聽課常聽常新,從而有效地保持、鞏固了學生對歷史課的興趣。 四、運用知識的效果激勵學生教學評估是教學過程的重要內容,也是課程實施的重要環節。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興趣發端於動機,伴隨著行動過程,落實在行動結果的滿足上。這就是說,學生學習有願望、有行動,但行動結果沒有滿足感,難以產生興趣。學生通過學習獲得某種啟迪,受到了教益,學到了真本領,及時受到全體師生的肯定、贊賞、表揚和鼓勵,就會極大地增強學生的熱情。學習的內部誘因得到了正強化,從而產生進一步學習的願望,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學業評價中,教師不僅在課堂上毫不吝嗇的表揚學生,更應注重在作業批改或單元練習上給予一小段文字式的鼓勵性評價,它將更能激發學生自覺地奮起揚蹄。 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在中學生的頭腦中,生動形象的東西仍占激起其大腦興奮的主導地位,這種學習心理特點就決定了我們的課堂教學必須重視趣味性。「教師應當始終把引發學習和發展的內在動力即個性興趣和求知慾擺在首位」。興趣作為一種教學中的必要手段,它不僅能積極地、能動地、自覺地開發學生的學習智慧,增進學生的求知慾望,而且還能藉助這一能動的開發、傳導智力的作用,進而達到培養學生的歷史意識,尊重歷史 的客觀規律,正確樹立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和科學的思維方法。從而實現教育目的,完成教育任務,提高學習效果。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途徑和手段是多種多樣的,作為跨越世紀的歷史教師,咀嚼過兩千年仁德治國禮儀之邦的滋養,秉承著中華數千年文化底蘊的熏染,接受了當今世界先進文化信息的浸育,理當勇於探索,為新時期教育基礎改革做出應有的貢獻。結束語:興趣培養是古往今來影響教育教學質量的一個重要教育原則,更是當今課程改革中教師理念轉變的首要因素。對中學歷史教學現狀而言,主要落實於課堂教學的現代化方法和手段中,並延伸到課堂內外。本人雖針對學生實際做了一些嘗試,得到了一點收獲,但自覺還遠遠未達到滿意的效果。若能不斷提高自身素質,並在教學中更多使用現代多媒體等教學手段,必能增添學生無窮的學習樂趣。
D. 如何提高學生學習歷史課程的興趣
「興趣乃成功之母」,「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古代的教育家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南宋思想家朱熹說得更為直率:「教人未見意趣,必不樂學」。可見課堂中的趣味性是多麼的重要。那麼,如何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呢?
一、從學生的生活,創設教學情境
為了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創設教學情境,進行了大膽的嘗試。
根據歷史教學的內容設計適合學生實際的教學。對歷史課本中上比較深奧的哲理的問題,就要從學生的生活中比較熟悉的實例入手,化難為易,使學生用體味到的哲理去指導自己的人生。如在教學《中華文化的勃興(二)》一課,對於老子的思想的理解,課堂思考題從以下思路去設計:先從學生都知道「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的故事入手,設計了以下幾個問題:
1.哪位同學能講講「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的故事?(在講述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得出「福──禍──福──禍)這一對立面相互轉化的過程。)
2.想一想生活中還有哪些對立面,任舉一個你知道的或遇到的對立面互相轉化的例子。
3.在學生真正懂了老子的思想後,讓學生結合老子的思想,談談怎樣看待日常生活中的好事與壞事。
而使學生對學習內容產生興趣,一上課就能抓住學生的求知心理,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爭相發言,興趣盎然地搜集自己和別人的現實生活經歷,輕而易舉地化解了抽象、難懂的哲學思想。而且學生在教師的啟發下,在積極、主動的思考討論中領悟到遇事要辯證地、一分為二地看待,養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寵辱不驚」的冷靜的人生觀,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師在充分挖掘教材的特點,巧設問題,在教學中有意識地設置一些疑問,把它擺在學生面前,使學生感到「山重水復疑無路」,以激勵他們去尋找「柳暗花明又一村」當學生找到 「又一村」後,就會產生一種快感,這種快感不僅能激發學生進一步學習的興趣,而且讓學生掌握了知識,而且這樣的設計更加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把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實現嫁接到活生生的載體上。
二、以歷史當事人的身份「神」入歷史
歷史課堂思考題的設計,也可以「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改灌輸為啟發、引導,馳騁想像,利用相關的資料、證據,穿越「時空隧道」,以當事人的身份「神」入歷史,想像古人的想法,體會古人的感受。如在教學《大統一的漢朝》設計了以下思考:
1.假如你是漢武帝時的一位政治家,你怎樣幫他解決王國問題?
2.你認為你們提出的建議中,哪個在當時最可靠?
3.比較你們和漢武帝的措施,哪個更好?好在什麼地方?
這樣的設計首先打破了歷史與己無關、與現實無關的心理障礙,一下了拉近了歷史和學生的距離,學生被推到主體地位,「口欲言而不得」的心理,激發了他們的思維,促使他們深入其境,在為古人分憂時,思考歷史,多角度思維,根據自己的經驗、知識,發揮創造力,重建知識結構,給漢武帝出了很多「主意」。有派軍隊消滅這些王國的勢力;有賞賜給國王很多東西、很高官職,籠絡各國國王;有派欽差大臣到王國監視他們;有撤銷各國國王及其封地;把國王調到中央……在分析這些策略的可行性及與漢武帝的策略相比時糾正了思想偏差,理解了歷史,感受到漢武帝的雄才大略,更重要的是樹立了分析、評價歷史人物、歷史事件要依據時代背景的歷史辯證史觀,體會到了終身受用的正確的歷史學習方法。
三、放手讓學生實踐
1.在動手製作中體驗、感悟
為了增強趣味性,加深對教材內容的理解和運用,嘗試放手讓學生動手製作,以達到在活動中體驗、感悟,在活動中發展。如在學習歷史七年級(上)《燦爛的青銅文明》後,可以讓學生用油泥或泥巴模仿商周青銅器製作一件器物,學生通過親自製作,又參加年級的作品展覽,不僅可以感受商周時期青銅器的工藝精美,認識到青銅器的製作和發展本身是人類社會的一大進步,體驗製作的樂趣,而且還可以培養學生動手的能力。
在教學《祖國境內的遠古人類》時,建議學生親自動手打磨兩件生產和生活用具,並嘗試著用它去從事簡單的勞動。學生積極參與,一名學生在作業中寫道:「我試著用石頭打制石鏟,可那石頭一點也不好打,既要有力氣,還要有些技巧,一不小心會把手打爛,即使不打手,一會兒,手也會磨破,費盡了力氣,總算做成了,試著去鏟地,只能蹭一點點地皮,原始人生活可真不容易啊!」通過製作並使用石器等的活動,學生很容易體驗到古人生活勞作的艱辛,通過不同時期生產工具的對比,學生體會到生產工具的先進與否對人類的生活、生存及社會發展所起的重要作用。通過歷史的學習,學生看到我國的光輝燦爛的歷史文化,也正是學習了歷史,才能更好地理解「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含義,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建設社會主義的信心和決心,這無疑就加強了愛國主義教育。
2.在學習競賽中積累沉澱
新的教育理念告訴我們,要培養學生的自主和創新能力。我們的歷史課堂理當成為培養學生的自主和創新能力陣地。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學習內容、學生特點和教學條件,以學生自主活動、直接體驗為基本形式進行活動。如在教學中採用多種多樣的競賽方法,每上完一節課,下課前一定會提問所學知識,並用現場打分的方式,這樣引起學生的重視,基礎知識也得到了鞏固,課後要求認真完成作業。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達到了較好的效果。在上《新疆、西藏、台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這一課時,使學生通過該主題的歷史知識競賽增強對祖國疆域、領土主權的歷史認同感,開闊人文知識視野。在活動中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權,使所學知識與時事政治相聯系,強調在活動過程中注意對已有知識從專題角度進行整理,在學習競賽中使知識積累沉澱。
3.在創作展示中提升
通過活動引導學生開闊閱讀面,提高學生的創新的實踐能力。新一輪課程改革強調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使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角色扮演是實現這種轉變的方法之一,鼓勵學生表演歷史小品。組織學生自編、自演《文成公主入藏》的歷史小品、表演歷史小品《商鞅變法》、《杯酒釋兵權》以及表演一些成語典故等。要表演短劇,學生必須先讀教材、理解教材、查閱相關資料,再合作分工,整個過程,既是學習的過程,也是創作的過程,通過這些活動不僅使學生了解歷史,認識歷史,還學會獲取知識,表達情感,更重要的是激發了學生強烈的求知慾,創作力,使學生學會了自主管理,合作共事,也為那些平時成績不好的學生,提供了自我展示的平台,激發了他們的學習學習歷史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他們沒有道具,就自製道具,用煙盒、毛線做成皇帝的冕旒,用女生的頭飾製作成文成公主的頭飾等,使表演具有真實感,富有感染力。在表演中縮短學生與歷史的距離,讓學生嘗試從當時人們的立場和處境去思考問題,做出判斷,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促進學生對歷史認識的主動建構。
4.在辯論中達成共識
激發、引導學生參與討論,敢於發表自己的見解,學會傾聽,尊重他人的意見,這是我們當代教育教學的目的之一。在課堂中組織學生對「秦始皇功過的辯論」、「辛亥革命是成功了還是失敗了?」、「武則天功過的辯論」等專題讓學生進行分組辯論。他們為了能在辯論中獲勝,為小組爭光下去主動查閱相關資料,辯論會上個個爭得面紅耳赤。學生經過辯論對歷史事實的認識有了提高,語言表達能力、邏輯思維能力、辯論能力得到了訓練。這些活動必將極大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使我們的歷史課堂也充滿生機和活力。
5.在網路資源中放飛思維
把網路資源引入歷史課堂,讓學生的自主和創新性思維健康成長。隨著現代化信息技術的發展,學校網路教學也日益廣泛,我們歷史老師要通過網路,開拓進取,藉助網路資源,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在教師的合理引導下,培養學生熟悉網路、利用網路查找歷史資料,啟迪學生思維,放飛思維空間,進行自主的探究性學習,並努力培養學生探索精神和創造性學習能力。
E. 淺談怎樣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1、充實課堂教學的材料
心理學家布魯納認為,學習是一個主動的過程,對學生學習內因的最好激發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這是直接推動學生主動學習的心理動機。課前,教師要充分准備,多方面挖掘課堂教學的材料。
2、 挖掘引人入勝的故事
初中生的歷史基礎知識比較薄弱,抽象思維的能力還不夠強,他們學歷史往往注重它的故事性和趣味性,教師在教學中若能穿插有關歷史小故事的講解,必能大大增強課堂的吸引力,使學生充滿興趣。如講述秦滅六國時可插入「荊軻刺秦王」的故事,教學「三國鼎立」時可介紹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的故事,講東北抗戰時可讓學生了解楊靖宇的英雄事跡等等。故事具有親和力,它能拉近學生與歷史的距離,有時一兩個故事的講解對於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具有畫龍點睛的作用。
3、 進行多角度的分析
這是充實課堂教學材料的又一方法。在當今素質教育的倡導下,不搞「一刀切」、「一言堂」已為越來越多的教師意識到,但在具體實施教學的過程中,不少教師仍擺脫不了一元論思維的影響,進而使學生也深受其害。在這個多極化、多樣化的世界裡,我們應站在時代的高度審視教學,用最新的理念指導教學,對於歷史教材中出現的人、事、物進行多角度的分析,向學生提供一個嶄新的視野,激發他們探究的慾望。如在講評秦始皇、蔣介石這些時代豪雄的是非功過時可在學生暢所欲言、各抒己見後進行歸納;學習「春秋戰國的紛爭」可讓學生談談自己的心得與推論,培養其獨立思考的能力。
4、 聯系當前的社會與生活
歷史是事物發展的反映,初中歷史主要是站在國家、民族的角度闡發的人類發展史,與現代生活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將歷史課堂與當今社會、生活結合起來,有助於培養學生關注人類、關注生命的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使他們認識到人類各個時期的歷史其內在聯系的緊密性、一致性和連貫性,提高他們對當前社會的認識。同時,人們趨向於對與自身距離較近的事物感興趣,從當代生活中攫取材料,能增強課堂的吸引力,促進學生的思維。如講述原始社會的「氏族」時,可聯系「家庭」這一概念,尤其是農村中的孩子大多能在「氏族」中找出中國傳統的「家」的許多特徵。又如通過日軍侵華史的教學,可以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日本高層的種種作為和我國國民強烈的反日情緒的現狀。
6、 巧用語言
首先,組織上要做到形象有序。形象即通俗生動,有序指富有邏輯。一個好的老師應是一個語言家,能把抽象的概念具體化,深奧的道理淺顯化,將所述之物用學生樂於接受的富有趣味性的話語表達出來;同時注意語意上的條理性和邏輯性。歷史教材中有許多小故事,教師在講述時就要注意語言的運用,為此教師要提高語言的修養,通過閱讀、說話、寫作等不斷錘煉自己的語言,以便更好地為教學服務。對於課文中的歷史事件,教師都要將它發生的背景、起因、經過、結果、影響等講清楚,如講「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時便要講到傳教士和義和團,課文所述很簡略,教師要輔之以相應的課外閱讀材料,將它們有機地組織到課堂教學結構中去,還學生一個詳盡、豐滿、生動的史實。
F. 如何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60
一、 創設民主課堂,進行情感交流
這幾年筆者和很多人一樣注意到一個現象,社會上流行「歷史熱」,百家講壇上各位專家受到許多人的追捧,很多中學生不喜歡上學校開設的歷史課,卻很大方地花錢買易中天的書看。就內容來說,筆者認為他們的講課有一個共同之處,那就是把歷史當作過去曾經存在過的人的歷史,帶著強烈的感情來講述歷史,講述活的人的歷史。在講述地過程中注入了講述者個人的理解和見解,姑且不論這種見解正確與否,它至少起到了「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引之以悟,導之以行」的作用。筆者認為,這就是一種很好地激發歷史學習動機的方法——與學生進行情感的交流。
親其師才能信其道,教師應加強與學生感情的交流,關心他們、愛護他們,熱情地幫助他們解決學習和生活中的困難。作學生的知心朋友,使學生對老師有較強的信任感、友好感、親近感,那麼學生自
然而然地過渡到喜愛你所教的學科上了。而這是真正達到好的教學效果的第一步。
二、創設問題情境,激發求知慾望
動機中最重要和最重點的部分是什麼呢?毫無疑問,就是求知慾和好奇心。求知階段的學生求知慾和好奇心尤為強烈,只要能把其求知慾和好奇心培養和激發出來,那麼他們就會自動地去學習和發現問題。在我的多年教學實踐中,認為創設問題情境是一個非常有效的方法。「學起於思、思起於疑」,在教學中經常提出一些與學習有關的有啟發性的問題,讓學生去思考、去發現、去攀登,可以激發和強化學生的求知慾望,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在講到法國的《人權宣言》時,其中有條規定是: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這時就向學生提問:你們在以前也學過法律常識,都知道我國法律當中也規定:公民的財產權利不受侵犯。那麼《人權宣言》中規定的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是進步的,還是有局限性的呢?問題一提出就馬上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展開積極的討論,並闡明自己的理由。最後老師總結指出:《人權宣言》和我國法律的制定背景是不同的。我國法律規定公民的財產權利不受侵犯是基於我國財富相對比較平均這個現狀基礎之上的。而《人權宣言》是法國大資產階級頒布的。當時的情況是,主要社會財富大多掌握在資產階級手中,而廣大下層人民群眾卻非常貧窮,宣布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對於廣大下層人民群眾沒有實際意義,它只是保護資產階級的私有財產不受侵犯。所以《人權宣言》中宣布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是有階級局限
性的。創設問題情境,能夠充分激活學生求知慾望,比教師平鋪直敘地講解效果要好得多。
三、利用多媒體手段,激發學習動機
中學歷史教的是過去,但過去的事情是無法重演的,這也要求教師必須藉助其它輔助手段,幫助學生認識歷史。而運用多媒體技術是其中一個必然的選擇。因此,在歷史教學中引入多媒體進行輔助教學可以創設歷史情境,增強歷史課的活躍性和師生的互動性;可以補充資料加大容量,突破教學重點難點,增強歷史課的滲透性和開放性;可以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促進師生角色轉換,增強歷史課堂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和積極性。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畢竟有限,多媒體可以圖、文、聲、畫並茂,填補教材空白,變抽象為直觀,幫助學生更好理解教材內容。它在綜合處理語言、文字、聲音、圖像等方面具有高超的能力,運用這一特有功能,可以變抽象為具體,變動態為靜態,化枯燥為生動,從而化難為易。學習歷史的最大的缺陷是歷史不會重現在眼前,而多媒體的出現解決了這一遺憾。
例如講「鴉片戰爭」一課,教師先投影出鴉片戰爭前中國和世界形勢圖,接著播放影片《林則徐》中有關禁煙的片斷,進而引導學生思考:英國與中國相隔萬里,它為什麼要來侵略中國?鴉片戰爭的爆發是不是由林則徐禁煙引起的?如果不是,那麼英國侵略中國的根本原因又是什麼?於是學生就會帶著問題主動閱讀教材,展開討論,尋找答案。這樣,學生的興趣就會大大激發,就把以前被動的學習變成主動、愉快的學習。
四、強化學生成功感,深化學習動機
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是培養和激發學生學習動機的有效策略。所謂「成功的喜悅」是指學生達到預定目標的一種愉快的感情體驗。當學生從成功中看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時,就能產生「成功的喜悅」,增強學習的信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從每一個學生從內心來說,也都希望能得到教師的肯定或表揚,這有利於保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正如原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所說:「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兒童好好學習的願望。請你注意無論如何不要使這種內在力量消失。」美國的蓋茨也說:「沒有什麼東西比成功更能增加滿足的感覺,也沒有什麼東西比成功更能鼓起進一步求成功的努力。」 基於這一點,我們應該善於發現學生的積極因素,對其多加鼓勵,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成功的體驗,從而享受成功的滿足和喜悅,能使學生產生再接再勵、積極向上的力量,這一點是絕不能忽視的。教師在平時教學中對學生所表現出的熱情、認真態度和一定的期待性,特別是鼓勵,都能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如學生取得點滴成績時,教師含笑點頭,學生會因此信心倍增,這種信心可轉化為學習的動力。尤其是學習困難生,他們也有一種「不能比別人差」或「要勝過別人」的心理,更應善於發掘他們的閃亮點,那怕是很微小進步,對他們來說也是不容易的,應及時予以鼓勵。這些都能對學生的學習動機起到促進作用。
總而言之,在學校教育當中,培養與激發學生學習動機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培養和激發學生學習動機的手段和方法還有很多種,需
要廣大同仁在教學實踐中去發現、去創造。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無論採用哪種教學方法、哪種教學手段、哪種教學設備,這一切都是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教學質量。只要教師們真正意識到激發學生歷史學習動機的作用,學生就有可能學得積極主動,並學有成效。在新課程背景下教育教學活動中,教師的個人能力也會有更大的提高。
G. 想要培養對歷史的熱愛,有哪些好的方法
引言:歷史這門學科,在中學里可以說是被打入了「冷宮」。他的地位遠遠不及語文數學外語理化等學科。課時量非常少。但還是有相當多的學生喜歡這門學科。
三、正確看待歷史
「忘記過去就等於背叛」,歷史教學是向學生展現一幅幅生動形象的歷史畫卷,在這些歷史畫卷中有數以萬計的歷史故事、歷史人物及人類歷史長河中的無數優秀的成果、精華。如果教師能把精彩的歷史故事、活鮮的歷史人物引入課堂,就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信心,讓學生認識到學習歷史不僅是為了考試,也是為了增長知識,拓寬視野,提高自身的歷史素養。學習歷史知識,還能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感、價值觀和愛國主義精神,塑造學生人格,從而使枯燥無味的歷史課變得有血有肉、充滿魅力。
H. 如何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近幾年來,歷史考題發生了很大變化:題量大,知識面涵蓋廣,知識點運用靈活性強,大多問題要求聯系時政熱點,史論結合。如果教師在平時教學中採用「滿堂灌」、「填鴨式」等傳統教學模式,則只會讓學生感到枯燥無味,甚至對歷史學科產生抵觸情緒,失去學習興趣。教師很難駕馭學生,改進教學方法,這將直接影響到學生成績的提高。 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知者。」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想讓學生學好歷史,提高歷史學科成績,興趣是打開成功大門的一把鑰匙。結合近幾年來的教學觀察,我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1.讓學生認識到歷史學科學習的重要性 「忘記過去就等於背叛」,歷史教學是向學生展現一幅幅生動形象的歷史畫卷,在這些歷史畫卷中有數以萬計的歷史故事、歷史人物及人類歷史長河中的無數優秀的成果、精華。如果教師能把精彩的歷史故事、活鮮的歷史人物引入課堂,就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信心,讓學生認識到學習歷史不僅是為了考試,也是為了增長知識,拓寬視野,提高自身的歷史素養。學習歷史知識,還能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感、價值觀和愛國主義精神,塑造學生人格,從而使枯燥無味的歷史課變得有血有肉、充滿魅力。 2.師生互動,學生自主學習,教師引領 傳統課堂教學中,教師照本宣科,學生聽得昏昏欲睡,教師唱獨角戲,對牛彈琴,整個課堂氣氛既沉悶又壓抑,學生失去學習的生機和活力。現代教育課堂要求教師導,學生演,師生互動,共同完成教學任務,如在講《戰略大決戰》這一課時,我設置疑問,復習導入:蔣介石為什麼要發動內戰?人民解放軍運用什麼戰術粉碎了國民黨的全面進攻和重點進攻?為什麼說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是人民解放軍轉入戰略反攻的開始?學生通過回憶,復習,解決以上問題。接下來我承上啟下地講授:隨著決戰時機成熟,解放軍進入戰略大決戰階段,然後由學生自主學習回答問題。第一步:先讓學生在書上做標記,A.東北——遼沈戰役——「關門打狗」——解放東北全境;B.以徐州為中心的廣大地區——淮海戰役——「中間突破」——基本解放了長江以北的華東和中原廣大地區;C北平、天津、張家口等地——平津戰役——「瓮中捉鱉」——華北全境基本解放。然後小組討論;三大戰役為什麼選擇以東北為突破口,遼沈戰役為什麼要先打錦州,陳毅的話說明了什麼?為什麼要用和平手段解放北平,最後採用同桌一小組—師生合作探究的形式解決,由我歸納三大戰役的歷史意義。整節課下來,課堂氣氛活躍,學生討論熱烈,甚至爭得面紅耳赤,學生那種活潑的天性、好奇的心理、大膽的質疑都得到了發展,教學效果顯著。 3.採用多媒體教學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多媒體教學圖文結合,生情並茂,如臨其境,它以鮮明逼真的動態畫面、情感豐富的音響效果刺激學生的視聽,使學生眼見其人,耳聞其聲,從而激發學生歷史學習的興趣。如在講授《明清反侵略斗爭》這一課時,把「戚繼光抗倭」、「鄭成功收復台灣」、「雅克薩之戰」的故事情節通過影視資料展現出來,讓學生看到了一個個活生生的抗擊外來侵略的民族英雄,培養了學生的愛國情感,使學生對侵略者無比憎恨。又如在講授《新航路的開辟》時充分利用地圖,並設計成動畫,在屏幕上展現了三條不同顏色的航海路線,這樣學生在顏色的變化中、地圖的運動中輕松地掌握了這三位航海家遠航的起止點,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4.巧用故事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歷史科目涉及不同歷史人物,不同歷史事件。在歷史課教學中,採用師生互講故事法可以使學生對歷史課充滿興趣,從而加深學生記憶,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如在講《國家產生和社會變革》這一課時,我就講了「退避三舍」、「問鼎中原」的故事,使學生明白了晉文公和楚庄公為什麼會先後成為春秋五鼎中的中原霸主;在講述商鞅變法時為了取信於民,在城門「懸目賞金」和「處罰太子師傅」的故事,從而增強對商鞅變法對秦國的影響的認識。有時讓學生講析自己熟悉、喜歡的歷史人物,如在講到《明清時期文化》時讓學生自己講述喜歡《三國演義》中哪一人物、《水滸傳》中的好漢,描繪一下《西遊記》中唐僧、孫悟空的性格,如何看待《紅樓夢》中賈寶玉林黛玉的愛情故事,這樣既可以培養學生的藝術欣賞能力,又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5.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自信,長久保持學習興趣 信心的力量是驚人的,充滿自信的人,永遠擊不倒,他們是人生的勝利者,自信可以克服困難。因此,在平時的思想品德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經常使用一些肯定性的、激勵性的語言贊美學生,使其形成並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莎士比亞說:「贊美是照在人心靈上陽光,沒有陽關,我們就不能生活。」由此可見,人性最深切的需求就是渴望別人的欣賞。在與學生交往中,適當贊美學生,會產生一種和諧、溫暖和美好的感情,而且以激勵代替批評,以贊美激發學生潛在的動力,自覺地克服缺點,彌補不足,這比責怪、埋怨有效得多。 總之,在歷史教學課中,只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使師生產生情感共鳴,融為一體。
I. 如何才能提高學生的歷史課堂學習興趣
一、 認真備課
(一)樹立學生為上的信念
長期以來,歷史作為一門「副科」處於一種不公正的學科地位,歷史教學也因收到歧視而被人忽略,很多教師都把歷史當成一門「背誦」學科,上課照本宣讀、吹牛,讓學生勾勾劃劃,課後死記硬背,從而使廣大學生覺得歷史課枯燥乏味,缺乏學習歷史的興趣。這種不負責任的教學方式大大違背了素質教育的初衷,只會養成學生讀「死書」的習慣,扼殺了學生的發展潛能,喪失了歷史的學科價值。
作為奮戰在教學第一線的人民教師,我們應牢固地樹立以學生為上的教學信念,一切從學生出發,一切以學生為目的,本著樹人、育人、發展人的宗旨,將歷史學科的知識、趣味、審美、思想等內涵點點滴滴滲透進學生的心理。為此,教師要增強對學生的責任意識。責任心是愛心的集中體現,表現為對業務的鑽研和一絲不苟的精神。我們歷史老師應以教學為事業,不斷總結經驗,精益求精,在知、情、意、行等方面培養學生,提高其歷史素養,促進其全面發展,使他們充滿探究歷史的興趣。同時,教師的認真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帶動學生的認真,言行上對學生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
(二)充實課堂教學的材料
心理學家布魯納認為,學習是一個主動的過程,對學生學習內因的最好激發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這是直接推動學生主動學習的心理動機。課前,教師要充分准備,多方面挖掘課堂教學的材料。
1、 挖掘引人入勝的故事
初中生的歷史基礎知識比較薄弱,抽象思維的能力還不夠強,他們學歷史往往注重它的故事性和趣味性,教師在教學中若能穿插有關歷史小故事的講解,必能大大增強課堂的吸引力,使學生充滿興趣。如講述秦滅六國時可插入「荊軻刺秦王」的故事,教學「三國鼎立」時可介紹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的故事,講東北抗戰時可讓學生了解楊靖宇的英雄事跡等等。故事具有親和力,它能拉近學生與歷史的距離,有時一兩個故事的講解對於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具有畫龍點睛的作用。
2、 進行多角度的分析
這是充實課堂教學材料的又一方法。在當今素質教育的倡導下,不搞「一刀切」、「一言堂」已為越來越多的教師意識到,但在具體實施教學的過程中,不少教師仍擺脫不了一元論思維的影響,進而使學生也深受其害。在這個多極化、多樣化的世界裡,我們應站在時代的高度審視教學,用最新的理念指導教學,對於歷史教材中出現的人、事、物進行多角度的分析,向學生提供一個嶄新的視野,激發他們探究的慾望。如在講評秦始皇、蔣介石這些時代豪雄的是非功過時可在學生暢所欲言、各抒己見後進行歸納;學習「春秋戰國的紛爭」可讓學生談談自己的心得與推論,培養其獨立思考的能力。
3、 聯系當前的社會與生活
歷史是事物發展的反映,初中歷史主要是站在國家、民族的角度闡發的人類發展史,與現代生活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將歷史課堂與當今社會、生活結合起來,有助於培養學生關注人類、關注生命的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使他們認識到人類各個時期的歷史其內在聯系的緊密性、一致性和連貫性,提高他們對當前社會的認識。同時,人們趨向於對與自身距離較近的事物感興趣,從當代生活中攫取材料,能增強課堂的吸引力,促進學生的思維。如講述原始社會的「氏族」時,可聯系「家庭」這一概念,尤其是農村中的孩子大多能在「氏族」中找出中國傳統的「家」的許多特徵。又如通過日軍侵華史的教學,可以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日本高層的種種作為和我國國民強烈的反日情緒的現狀。
二、 巧用語言
首先,組織上要做到形象有序。形象即通俗生動,有序指富有邏輯。一個好的老師應是一個語言家,能把抽象的概念具體化,深奧的道理淺顯化,將所述之物用學生樂於接受的富有趣味性的話語表達出來;同時注意語意上的條理性和邏輯性。歷史教材中有許多小故事,教師在講述時就要注意語言的運用,為此教師要提高語言的修養,通過閱讀、說話、寫作等不斷錘煉自己的語言,以便更好地為教學服務。對於課文中的歷史事件,教師都要將它發生的背景、起因、經過、結果、影響等講清楚,如講「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時便要講到傳教士和義和團,課文所述很簡略,教師要輔之以相應的課外閱讀材料,將它們有機地組織到課堂教學結構中去,還學生一個詳盡、豐滿、生動的史實。
其次,情感上要做到動人心弦。一個出色的教師必須要有演說家一樣豐富細膩的情感,要善於控制場面,掌握情感流露的火候與分寸,既能煽人以情,又能啟人心扉。我們教學的對象是數十個情緒狀態不同的學生,教學中,我們要善於利用音量、語速、語調、停頓等因素駕馭語言,控制學生的情感。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人的文明,最精細地表現在情感的文明裡。」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過:「教育的藝術不在於傳授的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和鼓舞。」因而,無論說明、論理,還是敘事,都要滲透進教師的情感,從中表明教師的立場或態度。如講述「火燒圓明園」時,教師可用滿懷憤怒和深情的語氣向學生描述英法聯軍殘暴的場景,閱讀近代史中簽訂的條約的內容時可用果斷的語氣表現侵略者的蠻橫,或用沉重的語氣反映給中國帶來的巨大危害。
最後,思想上要做到發人深省。一個真正的教師必須是一個有思想的人,對事物有明晰的洞見,對歷史事件與人物能進行鞭辟入裡的分析,對學生的不足與需要明察秋毫、熟稔於心,能不失時機地給學生以啟發、教育和指導。這就需要教師有充分的人生歷練,善於從生活中汲取營養,有持續不怠的精神追求,從而為自己積累豐富的人生體驗,形成一種成熟的思維方式和人格。學生也往往對一個有思想而善於教導的老師懷有崇敬和依賴,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挖掘教材的深度,從思想上影響學生。如中國歷史上屈原、司馬遷、譚嗣同等英雄人物的事跡,教師可通過剖析他們的內心世界來感染學生。又如通過引導學生對各個朝代興亡原因的歸納,進而讓學生深思振興中國的「良方」。
三、 各種教法
教育家奧蘇伯爾說過:「根據實際情況組織教學,這是教學的最高原則。」課堂上,教師教學的內容和氣氛是不斷變化的,為達到教學目的,教師須靈活採用各種教法,因勢利導,因材施教,點面結合,善於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單一的教學方式很容易讓學生喪失學習興趣,少數的幾種教法也極易讓學生摸透教師的脾性,教師要使課堂保持吸引力,就要使出層出不窮的招數、想盡辦法讓學生參與教學。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和學生反應,我們可以採用各種教法教學歷史。如原始社會北京人生活的一天用討論法,列舉黃帝時人們的發明用搶答法,對夏商周青銅器等手工藝品的欣賞用講述引導和情感熏陶法,春秋戰國的紛爭用開故事會法,戊戌變法用自學答題法,其中康有為駁斥榮祿用表演法,還有課外閱讀材料輔助法、多媒體教學法等。教師要在熟悉教材的基礎上善於創新,使歷史教學永遠保持新鮮和活力。
四、 師生互動
真正的教學不是教師單向灌輸的過程,而是師生不斷交流促進的過程,學生的主動參與在其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為此,教師應充分關注學生,竭力創設使學生勇於探索、樂於探索的寬松民主的和諧的氣氛,在此,教師須注意兩點:
(一)對學生施以人文關懷
《周易》言:「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一個課堂,就是一個社會的縮影,裡面聚集著形形色色、性情各異的學生,一個咳嗽、一句發言就能引起他們間一系列的心理變化。蘇霍姆林斯基說:「每個學生都是一個獨一無二的世界。」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從學生們的言行舉止、神情衣著的細微變化中敏銳地洞察他們的內心世界,閱讀他們的內心話語,並用語言、神態、動作等手段去暗示他們、啟迪他們、關愛他們。如對上課不專心的學生加以婉言規勸,看到學生自己購買了歷史課外書,對其加以肯定和贊賞等,學生往往能在教師的關注中找到自信。
(二)鼓勵學生適時反饋
學生的反饋在教學中至關重要,課上,什麼環節需要追加深入,什麼知識需要反復分析,什麼內容可以省略跳過,都要針對學生的反饋來進行。教學對象的知識結構、心理狀態各有不同且不斷變化,教師在教學前不可能預料到學生的所有情況,課堂上一味地演「獨角戲」會讓學生感到教師忽略自己的存在,進而對其「表演」漸生倦怠,直至充耳不聞。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創造機會讓學生發言、坦白和表現,同時耐心細致地傾聽,用年輕的心態去跟學生對話,從而促進他們對知識的理解與整合。
五、 及時作業
很多教師在歷史教學中都忽視作業這一環節。科學學創始人貝爾納說:「構成我們學習的最大障礙是已知的東西,而不是未知的東西。」及時作業對於學生及時掌握當天知識、有效學習日後知識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孔子言:「溫故而知新。」通過作業,學生不僅能加深對課堂所學知識的印象,而且有時能從中悟出新的涵義,深化對知識的理解;同時,學生對某個知識的興趣,極大程度上與他對相關知識的掌握情況密切相關。因而,教師平時要嚴格要求學生,布置適量作業,督促他們按時完成,養成其嚴謹治學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