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書法的發展史
中國書法的演變過程可簡單歸納為:
甲骨文(商)→金文(周)→小篆(秦)→隸書、草書、行書(漢)→楷書(魏晉)
中國書法發展史詳細介紹如下:
1、先秦書法
為學術界公認的中國最早的古漢字資料,是商代中後期(約前14至前11世紀)的甲骨文和金文。
2、秦代書法
秦統一後的文字稱為秦篆,又叫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礎上刪繁就簡而來。
3、漢代書法
漢代分為西漢和東漢,兩漢三百餘年間,書法由籀篆變隸分,由隸分變為章草、真書、行書,至漢末,中國漢字書體已基本齊備。隸書是漢代普遍使用的書體。
4、魏晉書法
魏晉是完成書體演變的承上啟下的重要歷史階段。是篆隸真行草諸體咸備俱臻完善的一代。漢隸定型化了迄今為止的方塊漢字的基本形態。隸書產生、發展、成熟的過程就孕育著真書(楷書),而行草書幾乎是在隸書產生的同時就已經萌芽了。真書、行書、草書的定型是在魏晉二百年間。
5、南北朝書法
南北朝時期的書法進入北碑南帖時代。此時書法以魏碑最勝。魏碑,是北魏以及與北魏書風相近的南北朝碑誌石刻書法的泛稱,是漢代隸書向唐代楷書發展的過渡時期書法。
6、唐代書法
整個唐代書法,對前代既有繼承又有革新。楷書、行書、草書發展到唐代都跨入了一個新的境地,時代特點十分突出,對後代的影響遠遠超過了以前任何一個時代。
6、五代書法
分裂混亂的局面持續五十四年,其間兵戈迭起。書法藝術雖承唐末之餘續,但因兵火戰亂的影響,形成了凋落衰敗的總趨向。
7、宋代書法
從公元960年至 1279年,三百多年間,書法發展比較緩慢。
8、元代書法
縱觀元代書法,其成就大者還在真行草書方面。至於篆隸,雖有幾位名家,但並不怎麼出色。這種以真、行、草書為主流的書法,發展到了清代才得到改變。
9、明代書法
明代象宋代一樣也是帖學大盛的一代。法帖傳刻十分活躍。整個明代書體以行楷居多,未能上溯秦漢北朝,篆、隸、八分及魏體作品幾乎絕跡,而楷書皆以纖巧秀麗為美。
10、清代書法
是書法發展史上的又一個中興期,上與大唐時代遙相呼應。清代的書法發展,按時間大致可分三段。早期(約順治、康熙、雍正時)是明季書風的延續,屬帖學期;中期(約乾隆、嘉慶、道光時),帖學由盛轉衰,碑學逐漸興起;晚期(約咸豐、同治、光緒、宣統時),是碑學的中興期。
11、近代書法
在書壇走向多元化的今天,書法藝術升華到觀念變革的高層次,這無疑是邁了一大步。書法現代性並不是簡單地取決於書法藝術的形式、結構、線條等外在面貌,而是取決於內在精神的現代化。書法現代性的精神是指當代書法藝術所體現、傳導的現代社會的價值趨向。
(1)傳統文化書法有多少年的歷史擴展閱讀:
中國五千年璀璨的文明及無與倫比的豐富文字記載都已為世人所認可,在這一博大精深的歷史長河中,中國的書畫藝術以其獨特的藝術形式和藝術語言再現了這一歷時性的嬗變過程。而具有姊妹性質的書畫藝術在歷史的嬗變中又以其互補性和獨立性釋讀了中國傳統文化內涵。由於書、畫創作所採用的工具與材料具有一致性。
《歷代名畫記》中談論古文字、圖畫的起源時說:「是時也,書、畫同體而未分,象制肇創而猶略,無以傳其意,故有書;無以見其形,故有畫」。書畫雖然具有同源的可比性,但以後的發展狀況是以互補的獨立性發展變化的。
中國書法藝術的形成、發展與漢文字的產生與演進存在著密不可分的連帶關系。那麼究竟什麼是「書法」呢?我們可以從它的性質、美學特徵、源泉、獨特的表現手法方面去理解。書法是以漢字為基礎、用毛筆書寫的、具有四維特徵的抽象符號藝術,它體現了萬事萬物的「對立統一」這個基本規律又反映了人作為主體的精神、氣質、學識和修養。
參考資料:網路-中國書法史
② 中國書法的歷史
中國的書法藝術開始於漢字的產生階段,書法藝術的第一批作品不是文字,而是一些刻畫符號--象形文字或圖畫文字。書法的演變一般是指書法字體的演變。一般說來魏晉時期既是書體的終結期,又是書法技法的集成大期。
中國書法歷史悠久,書體沿革流變,書法藝術異采迷人。從甲骨文、金文演變而為大篆、小篆、隸書,至東漢、魏、晉的草書、楷書、行書諸體,書法一直散發著獨特的藝術魅力。
秦始皇統一國家後,丞相李斯主持統一全國文字,這在中國文化史上是一偉大功績。秦統一後的文字稱為秦篆,又叫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礎上刪繁就簡而來。
公元前206年,漢朝建立,隸書受到帝王重視,發展成熟,史稱漢隸。漢字由篆變隸,從此,漢字至今沒有太大的變化,史稱漢字隸變。魏晉南北朝是書法藝術的頂峰,晉代以王羲之為代表,書家就有198人。隋唐是書法藝術的極盛時期,唐楷有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為代表。
宋代有新意盎然的行書宋四家,即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元代趙孟頫的趙體,可與唐代歐、顏、柳並稱四大楷體。明清書家很多,書體均有發展。
(2)傳統文化書法有多少年的歷史擴展閱讀
書法是漢字的書寫藝術。它不僅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而且在世界文化藝術寶庫中獨放異采。漢字在漫長的演變發展的歷史長河中,一方面起著思想交流、文化繼承等重要的社會作用, 另一方面它本身又形成了一種獨特的造型藝術。
近代經過考證,關於中國文字起源,一般認為在距今約5000、6000年左右中國黃河中游的「仰韶文化時期」,已經創造了文字。仰韶文化因1921年首先在河南繩汕仰韶村發現而得名的。近40餘年,又陸續有許多發現。
世界上各民族的文字,概括起來有三大類型,即表形文字;表意文字;表音文字。漢字則是典型的在表形文字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表意文字。
象形的造字方法即是把實物畫出來。不過畫圖更趨於簡單化、抽象化,成為突出實物特點的一種符號,代表一定的意義,有一定的讀音……
我們的漢字,從圖畫、符號到創造、定型,由古文大篆到小篆,由篆而隸、楷、行、草,各種形體逐漸形成。在書寫應用漢字的過程中,逐漸產生了世界各民族文字中獨一的、可以獨立門類的書法藝術。
③ 書法距今已有多少年歷史了
書法的話,至少距今有2000多年了吧?從至少這個小篆隸書,楷書,行書等等,這些逐步演變的這么一個過程
④ 中國書法有多少歷史
中國書法歷史悠久,書體沿革流變,書法藝術更是迷人。從甲骨文、金文演變而為大篆、小篆、隸書,至東漢、魏、晉的草書、楷書、行書諸體,書法一直散發著藝術的魅力。
殷商甲骨文是刻畫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它現現在距今3000年前的殷商時代。甲骨文是中國書法藝術的源頭,公元1898年在河南安陽小屯村殷墟在發現,先後出土15萬片以上,約5千餘字,至今研究甲骨文已成為一門學問。
金文是殷商時代鐫刻在各種青銅器上的文字,古代稱銅為金,所以稱為金文。秦代是我國書法史上承先啟後、諸體出新的開創性時期,李斯創小篆體,他書寫的《泰山琅琊》、《權量詔版》等,字體修長,橫成列,豎成行,為今天方塊漢字奠定了基礎。
漢代是書法奠基時期,秦代程邈整理的隸書,逐漸發展定型,成為漢代占統治地位的書體,行書、草書、楷書都從隸書中演變出來。至此,漢字各種書體都已具備,為書法藝術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魏晉南北朝是書法藝術的高峰時期鍾繇、王羲之的倔起,使書法藝術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王羲之的《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在唐代視為國寶。唐太宗李世民將它作為殉葬品,埋入昭陵,留傳後世的是它的摹擬本。王羲之和他的第七子王獻之並稱"二王",其書法藝術對後世影響極大。
唐代是書法藝術的鼎盛時期,顏真卿、柳公權、歐陽詢。張旭稱為"草聖",他和懷素並稱為"顛張狂素"。
宋代書法藝術是一個變革創新的時期,蘇拭、黃庭堅、米芾、蔡襄為宋四大家,蘇拭的《寒食詩帖》被稱為"天下第三行書"。
明代有唐伯虎、沈周、文微明、仇英,被稱為"明四家"。
清代是中國"書道中興"時期,出現了王鋒、傅山、鄧石如、鄭板橋、趙之謙、康有為等眾多的書法名家,揚州八怪之一鄭板橋書寫的"難得糊塗"、"吃虧是福",在世上影響很大。
近代,書法藝術更是多姿多彩,隸行書、隸草書、隸篆書、草篆、行書、隸書、篆書綜合的現代書法等等,百家齊鳴。
⑤ 中國書法藝術有幾千年的歷史嗎
中國的書法是文字的書寫藝術,要研究書法必先了解文字的起源和構造。中國文字的起源,可以推至五千年前。而在三千年前已有結構完備的甲骨文,其書寫的技巧、工具的運用,都顯示出某種程度的完美。夏商周是書法藝術的初期階段,可惜考古挖掘至今仍未能發現夏代較完整性的文字。但商、周的文字已具有用筆、結體和章法等書法藝術必備的三個重要因素,書法在這時已初步形成。這一時期的書法主要體現在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帛書、竹(木)簡諸方面。這一時期,文字從應用性走向藝術性,從幼稚階段逐趨完美,從而奠定了中國書法藝術的特殊地位。
甲骨文是我國最早的可識文字,是書寫或雋刻在龜甲、獸骨上的卜辭,亦有少許的記事文。然而,它的發現卻是近代史上的事,是在清光緒二十五年(1889)由王懿榮發現的。據統計,已發現的甲骨文有十五萬片以上,不重復的字約有四千五百多個,可識的約有一千五百字。這些字用尖利的工具契刻,也有用類似毛筆所寫的墨書或朱書文字。筆畫瘦硬方直,線條無論粗細都顯得遒勁而有立體感,表現出契刻者運刀如筆的嫻熟技巧。書法風格也隨著時期的不同而迥異,或纖細謹密,或草率粗放。董作賓曾就甲骨文書法的時代特徵作了劃分:第一期(武丁),雄偉;第二期(祖庚、祖甲),謹飭;第三期(廩辛、康丁),頹靡;第四期(武乙、文丁),勁峭;第五期(帝一、帝辛),嚴整。以時代來分,大致前期的字大,中期的字小,較質朴,晚期的字帶有一些金文的特點,有的字很小,但很嚴謹。
甲骨文絕大多數是刀刻的有的刻好後填朱,也有少數甲骨以朱墨所寫而未刻。說明甲骨文一般是直接刻字,也有的是先寫後刻。從這里知道甲骨文的線條不僅有刀法而且還包含筆意,對於筆意是不容忽視的。因工具材料的限制,其線條瘦勁犀利,有直線也有曲線;有單刀也有雙刀。往往是中間較粗兩頭尖,而點畫起止仍有一些方圓之法;有的直畫微帶曲意,線條點畫顯得豐富而有變化。字的結構一般呈扁長方,方圓曲線、直線組合的很有意味。甲骨文均以豎行排列,由上到下,由左到右或由右到左依次排開。
甲骨文已具備「六書」(象形、會意、指事、假借、轉注、形聲)的漢字構造法則。甲骨文已包含著書法藝術的諸多因素,從其點畫、結字、行氣、章法來看,渾然一體又富於變化,體現了商代人的藝術技巧和藝術素養。
⑥ 書法的歷史
中國書法的五種主要書體,即楷書體(包含魏碑、正楷),行書體(包含行楷、行草),草書體(包含章草、小草、大草、標准草書),隸書體(包含古隸、今隸),篆書體(包含大篆、小篆)。
起源
中國的書法藝術開始於漢字的產生階段,「聲不能傳於異地,留於異時,於是乎文字生。文字者,所以為意與聲之跡。」(語出《書林藻鑒》,馬宗霍輯)因此,產生了文字。書法藝術的第一批作品不是文字,而是一些刻畫符號--象形文字或圖畫文字。
漢字的刻畫符號,首先出現在陶器上。最初的刻畫符號只表示一個大概的混沌的概念,沒有確切的含義。
距今八千多年前,黃河流域出現了磁山、斐李崗文化,在斐李崗出土的手制陶瓷上,有較多的類文字元號,這種符號,是先民們的交際功能、記事功能與圖案裝飾功能的混沌結合,這些雖非現人能識別的漢字,但確是漢字的雛形。
緊接著距今約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的半坡遺址,出土了有一些類似文字的簡單刻畫的彩陶。這些符號已區別於花紋圖案,把漢文字的發展又向前推進了一步。這可以說是中國文字的起源。
接著有二里頭文化和二里崗文化。二里頭文化考古發掘中發現有刻畫記號的陶片,其記號共有二十四種,有的類似殷墟甲骨文字,都是單個獨立的字。二里崗文化已發現有文字制度。這里曾發現過三個有字的骨頭,兩件各一個字,一件十個字,似為練習刻字而刻。這使得文明向前又邁進了一大步。
原始文字的起源,是一種模仿的本能,用於形象某個具體事物。它盡管簡單而又混沌,但它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審美情趣。這種簡單的文字因此可以稱之為史前的書法。
演變歷史
書法的演變一般是指書法字體的演變。
中國書法歷史悠久,書體沿革流變,書法藝術異采迷人。從甲骨文、金文演變而為大篆、小篆、隸書,至東漢、魏、晉的草書、楷書、行書諸體,書法一直散發著獨特的藝術魅力。
從象形文字到甲骨文,商周、春秋還有漢代的簡帛朱墨手跡,唐楷的法度,宋人尚意,元明尚態,清代的碑帖之爭等書法演進。
1、秦朝----隸書。方向----簡化,交換信息。距今天已經2200年了。
2、在20世紀後期----柯體。柯體——柯獵奇的質變漢字文化藝術。
3發展歷程編輯
商至西漢
渾然入序的書法
從夏商周,經過春秋戰國,到秦漢王朝,二千多年的歷史地發展也帶動了書法藝術地發展。這個時期內各種書法體相續出現,有甲骨文、金文、石刻文、簡帛朱墨手跡等,其中篆書、隸書、草書、行書、楷書等字體在數百種雜體的篩選淘汰中定型,書法藝術開始了有序發展。
秦代
開創書法先河
春秋戰國時期,各國文字差異很大,是發展經濟文化的一大障礙。秦始皇統一國家後,丞相李斯主持統一全國文字,這在中國文化史上是一偉大功績。秦統一後的文字稱為秦篆,又叫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礎上刪繁就簡而來。著名書法家李斯主持整理出了小篆。《繹山石刻》、《泰山石刻》、《琅玡石刻》、《會稽石刻》即為李斯所書,歷代都有極高的評價。秦代是繼承與創新的變革時期。《說文解字序》說:「秦書有八體,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蟲書,五曰摹印,六曰署書,七曰書,八曰隸書。」基本概括了此時字體的面貌。由李斯秦之小篆,篆法苛刻,書寫不便,於是隸書出現了。「隸書,篆之捷也」。其目的就是為了書寫方便。到了西漢,隸書完成了由篆書到隸書的蛻變,結體由縱勢變成橫勢,線條波磔更加明顯。隸書的出現是漢字書寫的一大進步,是書法史上的一次革命,不但使漢字趨於方正楷模,而且在筆法上也突破了單一的中鋒運筆,為以後各種書體流派奠定了基礎。秦代除以上書法傑作外 ,尚有詔版、權量、瓦當、貨幣等文字,風格各異。秦代書法,在中國書法史上留下了輝煌燦爛的一頁,氣魄宏大,堪稱開創先河。
東漢
求度追韻兩漢書法
兩漢書法分為兩大表現形式,一為主流系統的漢石刻;一為次流系統的瓦當璽印文和簡帛盟書墨跡。「後漢以來,碑碣雲起,」是漢隸成熟的標記。在摩崖石刻中(刻在山崖上的文字)尤 以《石門頌》等為最著名,書法家視為「神品」。於此同時蔡邕的《熹平石經》達到了恢復古隸 ,胎息楷則的要求。而碑刻是體現時代度與韻的最主要的藝術形式,中以《封龍山》、《西狹頌》、《孔宙》、《乙鍈》、《史晨》、《張遷》、《曹全》諸碑尤為後人稱道仿效。可以說, 每碑各出一奇,莫有同者。北書雄麗,南書朴古,體現了「士」、「庶」階層的不同美學追求。至於瓦當璽印、簡帛盟書則體現了藝術性與實用性的聯姻。
書法藝術的繁榮期,是從東漢開始的。東漢時期出現了專門的書法理論著作,最早的書法理論提出者是東西漢之交的揚雄。第一部書法理論專著是東漢時期崔瑗的《草書勢》。
漢代書法家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漢隸書家,以蔡邕為代表。一類是草書家,以杜度、崔瑗、張芝為代表。
最能代表漢代書法特色的,莫過於是碑刻和簡牘上的書法。東漢碑刻林立,這一時期的碑刻,以漢隸刻之,字型方正,法度謹嚴、波磔分明。此時隸書已登峰造極。
漢代創興草書,草書的誕生,在書法藝術的發展史上有著重大意義。它標志著書法開始成為 一種能夠高度自由的抒發情感,表現書法家個性的藝術。草書的最初階段是草隸,到了東漢時期,草隸進一步發展,形成了章草,後由張芝創立了今草,即草書。
南北朝
1、三國時期
三國時期,隸書開始由漢代的高峰地位降落衍變出楷書,楷書成為書法藝術的又一主體。楷書又名正書、真書,由鍾繇所創。正是在三國時期,楷書進入刻石的歷史。三國(魏)時期的 《薦季直表》、《宣示表》等成了雄視百代的珍品。
2、兩晉時期
&
晉時,在生活處事上倡導「雅量」「品目」藝術上追求中和居淡之美,書法大家輩出,簡牘為多二王(王羲之、王獻之)妍放疏妙的藝術品味迎合了士大夫們的要求,人們愈發認識到,書寫文字,還有一種審美價值。最能代表魏晉精神、在書法史上最具影響力的書法家當屬王羲之, 人稱「書聖」。王羲之的行書《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論者稱其筆勢以為飄若浮雲,矯若驚龍,其子王獻之的《洛神賦》字法端勁,所創「破體」與「一筆書」為書法史一大貢獻。加 以陸機、衛瓘、索靖、王導、謝安、鑒亮、等書法世家之烘托,南派書法相當繁榮。南朝宋之羊欣、齊之王僧虔、梁之蕭子雲、陳之智永皆步其後塵。
爨寶子碑
兩晉書法最盛時,主要表現在行書上,行書是介於草書和楷書之間的一種字體。其代表作「三希」,即《伯遠帖》《快雪時晴帖》《中秋帖》。
3、南北朝時期
南北朝時期,中國書法藝術進入北碑南帖時代。
北朝碑刻書法,以北魏、東魏最精,風格亦多資多彩。代表作有《張猛龍碑》《敬使君碑》。碑帖之中代表作有:《真草千子文》。北朝褒揚先世,顯露家業,刻石為多,余如北碑南帖,北楷南行,北民南土,北雄南秀皆是基差異之處。
如論南北兩派之代表作,則是南梁《瘞鶴銘》。北魏《鄭文公碑》可謂南北雙星,北派書寫者多為庶人,書不具名,故書法時冠冕,被譽為「書中之聖」,北派王右軍。
隋唐五代
求規隆法隋朝書法
隋結束南北朝的混亂局面,統一中國,和之後的唐都是較為安定的時期,南帖北碑之發展至隋而混合同流,正式完成楷書之形式,居書史承先啟後之地位。隋楷上承兩晉南北朝沿革。下開唐代規范的新局,隋有碑版遺世,多為真書,分四種風格:
1、平正淳和如丁道護的《啟法寺碑》等
2、峻嚴方飭如《董美人墓誌銘》等
3、深厚圓勁如《信行禪師 塔銘》等
4、秀朗細挺如《龍藏寺碑》等。
唐代書學鼎盛
唐代文化博大精深、輝煌燦爛,達到了中國封建文化的最高峰,可謂「書至初唐而極盛」。唐代墨跡流傳至今者也比前代為多,大量碑版留下了寶貴的書法作品。整個唐代書法,對前代既有繼承又有革新。楷書、行書、草書發展到唐代都跨入了一個新的境地,時代特點十分突出,對後代的影響遠遠超過了以前任何一個時代。
唐初,國力強盛,書法從六朝遺法中蟬脫而出楷書大家以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歐陽通四家為書法主流。總特點結構嚴謹整潔,故後代論 書有「唐重間架」之說,一時尊為「翰墨之冠」延至盛唐歌舞昇平,儒道結合,李邕變右軍行法,獨樹一幟,張旭,懷素以顛狂醉態將草書表現形式推向極致,張旭史稱「草聖」,孫過庭草書則以儒雅見長,余如賀知章,李隆基亦力創真率夷曠,風骨豐麗之新境界。而顏真卿一出納古法於新意之中,生
顏勤禮碑
新法於古意之外。董其昌謂唐人書取法,魯公大備。到晚唐五代,國勢轉衰,沈傳師。柳公權再變楷法。以瘦勁露骨自矜。進一步豐富了唐楷之法,到了五代,楊凝式兼采顏柳之長。上蒴二王,側鋒取態,鋪毫著力,遂於離亂之際獨饒承平之象,也為唐書之回光。五代之際,狂禪之風大熾,此亦影響到書壇,「狂禪書法」雖未在五代一顯規模,然對宋代書法影響不小。
唐代書法藝術,可分初唐、中唐、晚唐三個時期。初唐以繼承為主,尊重法度,刻意追求晉代書法的勁美。中唐不斷創新,極為昌盛。晚唐書藝亦有進展。
唐代最高學府有六種,即國子監、太學、四門學、律學、書學、算學。其中書學,專門語養書法家和書法理論家,是唐代的創舉。歷朝名家輩出,燦若繁星。如初唐的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等;中唐的顏真卿、柳公權等,都是書法大家。晚唐有王文秉的篆書,李鶚的楷書和楊凝式 的「二王顏柳」余韻。
隋唐五代書法可分為三個階段
(1)隋至唐初
隋統一中國,將南北朝文化藝術相容包蓄,至唐初,政治昌盛,書法藝術逐漸從六朝的的遺法中蟬蛻出來,以一種新的姿態顯現出來。唐初以楷書為主流,總特點是結構謹嚴整飭。
(2)盛唐、中唐階段
盛唐時期書法,如當時的社會形態追求一種浪漫忘形的方式。如「顛張醉素」(張旭、懷素)之狂草,李邕之行書。到了中唐,楷書再度有新的突破。以顏真卿為代表為楷書奠定了標准,樹立了楷模,形成為正統。至此中國書法文體已全部確定下來。
(3)晚唐五代階段存唐遺風
西元九零七年,割據者朱全忠滅唐,建立後梁,由此歷後唐、後晉、後漢、後周,稱五代。由於國勢衰弱和離亂,文化藝術亦呈下坡之勢。書法藝術雖承唐末之餘續,但因兵火戰亂的影響, 形成了凋落衰敗的總趨勢。五代之際,在書法上值得稱道的,當推楊凝式。他的書法在書道衰微的五代,可謂中流砥柱。另外還有李煜、彥修等有成就的書家。至此,唐代平正嚴謹的書風已告消歇,以後北宋「四家」繼之而起,又掀起了新的時代波瀾。
宋至明中
尚意宣情
宋朝的書法
宋朝書法尚意,此乃朱大倡理學所致,意之內涵,包含有四點:一重哲理性,二重書卷氣,三重風格化,四重意境表現,同時倡導書法創作中個性化和獨創性。這些在書法上有所體現,如果說隋唐五代的尚法,是求「工」的體現,那麼到了宋代,書法開始以一種尚意抒情的新面目出現在世人面前。這就是要墀書家除了具有「天然」、「工夫」兩個層次外,還需具有「學識」即「書卷氣」,北宋四家一改唐楷面貌,直接晉帖行書遺風。
無論是天資極高的蔡襄和自出新意的蘇東坡,還是高視古人的黃庭堅和蕭散奇險的米芾,都力圖在表現自己的書法風貌的同時,凸現出一種標新立異的姿態,使學問之氣鬱郁芊芊發於筆墨之間,並給人以一種新的審美意境,這在南宋的吳說、陸游、范成大、朱熹、文天祥等書家中進一步得到延伸,然南宋書家的學問和筆墨功底已不能和北宋四家相比了。宋代書法家代表人物是蘇、黃、米、蔡。
元代書法藝術
元初經濟文化發展不大,書法總的情況是崇尚復古,宗法晉、唐而少創新。雖然在政治上元朝是異族統治,然而在文化上卻被漢文化所同化,與宋不拘常法的意境追求不同,元朝之意表現為刻意求工的開式美的追求,所以蘇軾標榜的是「我書意造本無法」,趙孟頫鼓吹的是「用筆千古不易」前者追求率意之意,後者才強調有意之意。元朝書壇的核心人物是趙孟頫,他所創立的楷書「趙體」與唐楷之歐體、顏體、柳體並稱四體,成為後代規摹的主要書體。在元朝書壇也享有盛名的還有鮮於樞、鄧文原,雖然成就不及趙孟頫,然在書法風格上也有自己獨到之處。他們主張書畫同法,注重結字的體態。
縱觀元代書法,元代書法的特徵是「尚古尊帖」,其成就大者還在行草書方面。至於篆隸,雖有幾位名家,但並不怎麼出色。這種以行、草書為主流的書法,發展到了清代才得到改變。有元一代書風,仍沿宋習盛於帖學,宗唐宗晉,雖各有其妙,亦不能以一家之法立於書壇,較之文學,繪畫等藝術門類,尚顯冷落無成得多。
明朝書法藝術
明朝書法的發展表現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明初
明初書法「一字萬同」,「台閣體」盛行。沈度學粲兄弟推波助瀾將工穩的小楷推向極致。「凡金版玉冊,用之朝廷,藏秘府,頒屬國,必命之書」,二沈書法被推為科舉楷則。明初書法家有擅行草書的劉基、工小楷的宋潦、精篆隸的宋遂和名滿天下的章草名家朱克。和祝允明、文徽明、王寵"三子"。
第二階段──明中
明中期吳中四家崛起,書法開始朝尚態方向發展。祝允明、文徵明、唐寅、王寵四子依趙孟頫而上通晉唐,取法彌高;筆調亦絕代,這和當時思想觀念的開拓解放有關,書法開始邁入倡導個性化的新境域。
第三階段──明末
晚明書壇興起一股批判思潮,書法上追求大尺幅,震盪的視覺效果,側鋒取勢,橫塗豎抹,滿紙煙雲,使書法原先的秩序開始瓦解;這些代表書家有張瑞圖、黃道周、王鐸、倪元瑞等。而帖學殿軍董其昌仍堅持傳統立場。
明中至清
抒情揚理
明末與清,美學主潮以抒情揚理為旗幟,追求個性與發揚理性互相結合,正統的古典美學與求異的的新型美學並盛。清代書法的總體傾向是尚質,同時分為帖學與碑學兩大發展時期。
明末書壇的放浪筆墨,狂放不羈。憤世嫉俗的風氣在清初進一步延伸,如朱傅山等人的作品仍表現出自我內在的生命和一種不可遇止的情緒表現。這一點在中期「揚州八怪」的身上又一次 復現。於此同時,晚明的帖學統也同時進一步光大發揚,姜英,張照,劉墉,王文治,梁同書翁方綱等人在刻意尊 傳統的時候,力圖表現出新面貌,這就使帖學的頹勢不可避免地出現了。
書法大家精品集(3張)
正此時,金石出土日多,士大夫從熱衷於尺牘轉而從事金石考據之學,一時朝野內外,學碑才趨之若鶩,最後成為清朝書壇的發民主流,加之阮元,包世臣。康有為大力張揚,碑學作為一種 與帖學相抗衡的書學系統而存在。當時著名的書家如金農、張船山、鄧石如、何紹基、趙之謙、吳昌碩、張裕釗、康有為等紛紛用碑意寫字作畫,達到了盡性盡理。璀璨奪目的境地。可謂是中國書法文化的一在景觀。如果說,帖學家們力圖尋找質的願望沒有實現的話,那麼這種願望在碑學那裡實現了。
此外,趙佶的「瘦金體」書法藝術,鄭板橋的「六分半書「書法藝術,金農的「漆書」書法藝術,都是非常富有個性、富有藝術特色的書法藝術,獨具一格,開一派風格,對後世影響極大。
近、現代
在書壇走向多元化的今天,書法藝術升華到觀念變革的高層次,這無疑是邁了一大步。書法現代性並不是簡單地取決於書法藝術的形式、結構、線條等外在面貌,而是取決於內在精神的現代化。書法現代性的精神是指當代書法藝術所體現、傳導的現代社會的價值趨向。
很多書法大師如林散之,沙孟海,陸維釗等等在1949年之前即已從事書法創作,但直至文化大革命之後他們已近耄耋之年才以書法聞名。1949年之後到毛澤東去世的近三十年時間內,書法基本上不受重視。當時的人們正以極大的熱情建設一個新中國。書法被認為是舊傳統的代表。有趣的是毛澤東本人是一位非常優秀的書法家。他的書法受懷素狂草和北碑書體影響大度開張富於浪漫
近代書法藝術的色彩斑斕,與其書家隊伍的空前復雜有直接干係。或許因距離太近,這段風景比此前任何時期都清晰明透,崇明朱哲《德行頹喪朱明誤墜鋼水消亡貼》。
書法是中國及深受中國文化影響過的周邊國家和地區特有的一種文字美的藝術表現形式。如日本、韓國等書法藝術也很流行。
歷代名作編輯
王羲之,其代表作為《蘭亭序》;顏真卿,其代表作為《祭侄文稿》;米芾,其代表作為《研山帖》;趙孟頫,其代表作為《洛神賦卷》;歐陽詢,其代表作為《九成宮泉銘》;王鐸,其代表作為《擬山園帖》。
楷書
有王羲之的《樂毅論》,顏真卿的《顏勤禮碑》以及《多寶塔碑》為其比較著名的作品;柳公權的《玄秘塔碑》和《神策軍碑》為其代表作。趙孟頫的《膽巴碑》、《妙嚴寺記》,褚遂良《雁塔聖教序》,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皇甫誕碑》、《化度寺碑》等作品。
行書
比較著名的有王羲之的《蘭亭序》,王洵的《伯遠帖》,王獻之的《鴨頭丸帖》,蘇軾的《黃州寒食記》,顏真卿的《祭侄文稿》,智永的《千字文》,歐陽詢的《夢奠帖》、《張翰帖》,趙孟頫的《赤壁賦》(此碑內有行書,也有楷書),崇明朱明的《鬻妻跪求小京天衡納奴帖》,王鐸的《擬山園》等。
隸書
比較著名的名作主要以漢碑為主,有《曹全碑》、《乙瑛碑》、《禮器碑》、《張遷碑》、《封龍山碑》等碑帖。
魏碑
主要是以碑拓,墓誌,摩崖為主,比較有名的有《鄭文公碑》、《張猛龍碑》、《嵩山靈廟碑》《高貞碑》及《張玄墓誌》,《龍門二十品》,《敬史君碑》》、《元瑛墓誌》、《司馬悅墓誌》、《元懷墓誌》、《元倪墓誌》,《石門銘》,《泰山經石峪金剛經》,《司馬紹墓誌》,《爨寶子碑》。
大篆
主要《史頌鼎》、《毛公鼎》、《散氏盤》、《睡虎地秦簡》等名作。近現代臨習金文並卓有成就的書法大家有吳大澄、王友誼、劉興、王鏞。
小篆
主要是秦朝以創造的《泰山刻石》、《琅玡刻石》,雖已殘毀,但秦篆面目尚存,而李斯的《嶧山刻石》、《會稽刻石》均為後人翻刻。
草書
有名的作品有:趙佶《草書千字文》,張旭《古詩四帖》,懷素《自敘帖》,孫過庭《書譜》,《急就章》,林散之《中日友誼詩》等。
漢簡
比較有名有敦煌漢簡、居延漢簡、內蒙古漢簡、武威漢簡、馬王堆漢簡等書法。
甲骨文
比較有名的有:羅振玉的甲骨文書法、郭沫若和高式熊的甲骨文書法
。
⑦ 中國書法歷史
中國書法史
中國書法史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書法是中國特有的藝術,雖然書法藝術的自覺化至東漢末才發生,但書法藝術當於漢字的萌生同時。漢字的形成經歷了很長的歷史時期。目前發現的於原始漢字有關的資料,為學術界公認的中國最早的古漢字資料,是商代中後期(約前14至前11世紀)的甲骨文和金文。從商代後期到秦統一中國(前 221年),漢字演變的總趨勢是由繁到簡。這種演變具體反映在字體和字形的嬗變之中。西周晚期金文趨向線條化,戰國時代民間草篆向古隸的發展,都大大消弱了文字的象形性。然而書法的藝術性卻隨著書體的嬗變而愈加豐富起來
先秦書法
(圖)甲骨文
為中國書法奠定基礎的先秦書法
書法是中國特有的藝術,雖然書法藝術的自覺化至東漢末才發生,但書法藝術當於漢字的萌生同時。漢字的形成經歷了很長的歷史時期。目前發現的於原始漢字有關的資料,主要是原始社會在陶器上遺留下來的刻畫符號但許多文字學家認為,它們還不是文字,只是對原始文字的產生起了引發的作用。大多數文字學家認為「漢字的形成時代大概不會早於夏代」,並在「夏商之際(約在公元前 17世紀)形成完整的文字體系」(裘錫圭《文字學概要》)。
為學術界公認的中國最早的古漢字資料,是商代中後期(約前14至前11世紀)的甲骨文和金文。從書法的角度審察,這些最早的漢字已經具有了書法形式美的眾多因素,如線條美,單字造型的對稱美,變化美以及章法美,風格美等。從商代後期到秦統一中國(前221年),漢字演變的總趨勢是由繁到簡。這種演變具體反映在字體和字形的嬗變之中。西周晚期金文趨向線條化,戰國時代民間草篆向古隸的發展,都大大消弱了文字的象形性。然而書法的藝術性卻隨著書體的嬗變而愈加豐富起來。
主要作品介紹
殷 甲骨文 殷商甲骨文(祭祀狩獵塗朱牛骨刻辭)
甲骨文發現於一八九九年(清光緒二十五年)。是殷商時期刻寫在龜骨,獸骨,人骨上記載占卜,祭祀等活動的文字,是經過巫史加工過的古漢字。嚴格地講,只有到了甲骨文,才稱得上是書法。因為甲骨文已具備了中國書法的三個基本要素:用筆,結字,章法。而此前的圖畫符號並不全有這三種要素。圖為《祭祀狩獵塗朱牛骨刻辭》,商代武丁時期的作品,風格豪放,字形大小錯落,生動有致,各盡其態,富有變化而又自然瀟灑。不愧為甲骨文書法中的傑作。
西周大盂鼎銘文
(圖)鄭燮【李白長干行一首】
大盂鼎是西周康王時期的著名青銅器,內壁有銘文,長達291字,為西周青銅器中所少有。其內容為:周王告誡盂(人名),殷代以酗酒而亡,周代則忌酒而興,命盂一定要盡力地輔佐他,敬承文王,武王的德政。其書法體勢嚴謹,字形,布局都十分質朴平實,用筆方圓兼備,具有端嚴凝重的藝術效果,是西周早期金文書法的代表作。
西周毛公鼎銘
是西周青銅器中赫赫有名的重器之一,作於西周晚期的宣王時期。內壁鑄有多達 498字的長篇銘文。其內容是周王為中興周室,革除積弊,策命重臣毛公,要他忠心輔佐周王,以免遭喪國之禍,並賜給他大量物品,毛公為感謝周王,特鑄鼎記其事。其書法是成熟的西周金文風格,結構勻稱准確,線條遒勁穩健,布局妥貼,充滿了理性色彩,顯示出金文已發展到極其成熟的境地。
西周
為西周後期厲王時代的青銅器,其銘文結構奇古,線條圓潤而凝煉,因取橫勢而重心偏低,故愈顯樸厚。其「澆鑄」感很強烈,表現了濃重的「金味」,因此在碑學體系中,佔有重要的位置。現代著名書法家胡小石評說:「篆體至周而大備,其大器若《盂鼎》,《毛公鼎》,……結字並取縱勢,其尚橫者唯《散氏盤》而已。
東周
為戰國時代秦國刻石。石鼓共有十枚,形似鼓狀,每件石鼓上以籀文刻四言詩一首,共十首,其內容為記述秦王游獵之事,故石鼓又稱為獵碣。字跡磨損很多,今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館。《石鼓文》在書法史上有承前啟後的重要地位。它的字體是典型的秦國書風,並對後來秦朝小篆的出現產生了很大影響。同時其本身的藝術成就也很高,它的結體方正勻整,舒展大方,線條飽滿圓潤,筆意濃厚,在《石鼓文》字里行間已經找不出象形圖畫的痕跡,完全是由線條組成的符號結構。
秦代書法
(圖)《平復帖》局部
春秋戰國時期,各國文字差異很大,是發展經濟文化的一大障礙。秦始皇兼並天下,臣相李斯主持統一全國文字,使之整齊化一,這在中國文化史上是一偉大功績。
秦統一後的文字稱為秦篆,又叫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礎上刪繁就簡而來。著名書法家李斯的代表作為秦泰山刻石,歷代都有極高的評價。秦代是繼承與創新的變革時期。《說文解字序》說:「秦書有八體,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蟲書,五曰摹印,六曰署書,七曰書,八曰隸書。」基本概括了此時字體的面貌。
隸書的出現是漢字書寫的一大進步,是書法史上的一次革命,不但使漢字趨於方正楷模,而且在筆法上也突破了單一的中鋒運筆,為以後各種書體流派奠定了基礎。秦代除以上書法傑作外,尚有詔版、權量、瓦當、貨幣等文字,風格各異。秦代書法,在我國書法史上留下了輝煌燦爛的一頁,與雄偉的萬里長城和壯觀的兵馬俑一樣,氣魄宏大,堪稱開創先河,是中華民族無窮智慧的結晶。
主要作品
泰山刻石
《泰山刻石》的作者秦相李斯(?-公元前208年),可稱得上是中國書法史上第一個有記載的書法家。《泰山刻石》的書體是秦統一後的標准字體,小篆。其結構特點,直接繼承了《石鼓文》的特徵,比《石鼓文》更加簡化和方整,並呈長方形,線條圓潤流暢,疏密勻停,給人以端莊穩重的感受。唐張懷瑾稱頌李斯的小篆是:「畫如鐵石,字若飛動」,「骨氣豐勻,方圓妙絕」。
雲夢睡虎秦簡
一九七五年十二月在湖北出土的《雲夢睡虎地秦簡》,震驚了考古學界和書法界。它的出土,使現代書法家們眼界大開,亦為書法史研究提供了真正秦隸的資料。秦隸在結體上有自己特殊的時代特徵,既有後世隸書的特徵,又包含了篆書的特點。古人說:「篆之捷隸也」,這是很有道理的。從「快」這一意義上說,秦簡為毛筆墨書,只有毛筆的運用,篆書的快寫,才真正把中國書法向隸書的方向推進。
漢代書法
(圖)漢代書法
隸書大盛的漢代書法
漢代從公元前二零六年到公元二二零年四百二十六年,是漢字書法發展史上關鍵性的一代。漢代分為西漢和東漢,兩漢三百餘年間,書法由籀篆變隸分,由隸分變為章草、真書、行書,至漢末,中國漢字書體已基本齊備。因此,兩漢是書法史上繼往開來,由不斷變革而趨於定型的關鍵時期。隸書是漢代普遍使用的書體。漢代隸書又稱分書或八分,筆法不但日臻純熟,而且書體風格多樣。劉勰《文心雕龍•碑》說:「自後漢以來,碑碣雲起。」因此,東漢隸書進入了型體嫻熟,流派紛呈的階段,目前所留下的百餘種漢碑中,表現出琳琅滿目,輝煌競秀的風貌。在隸書成熟的同時,又出現了破體的隸變,發展而成為章草,行書,真書也已萌芽。書法藝術的不斷變化發展,為以後晉代流暢的行草及筆勢飛動的狂草開辟了道路。另外,金文、小篆因為實用面越來越小而漸趨衰微,但在兩漢璽印、瓦當和嘉量上還使用,並使篆書別開生面。康有為曾說:「秦漢瓦當文,皆廉勁方折,體亦稍扁,學者得其筆意,亦足成家。」
主要作品
馬王堆帛書
秦代末期和西漢初期的墨書手跡。1973年在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包括《戰國策縱橫家書》、《老子》甲本和乙本等,它是研究西漢書法的第一手資料,使前人爭論不休的西漢有無隸書的問題迎刃而解,所謂西漢無隸書,西漢無分書等說法不攻自破。《馬王堆帛書》用筆沉著、遒健,給人以含蘊、圓厚之感。它的章法也獨具特色,既不同於簡書,也不同於石刻,縱有行、橫無格,長度非常自由。有強烈的跳躍節奏感。總體反映了由篆至隸的隸變階段的文字特徵。
西狹頌
漢代隸書。全稱為《漢武都太守漢陽河陽李翕西狹頌》,篆額有「惠安西表」四篆字,故又名《惠安西表》。建寧四年(公元171年)六月刻,在甘肅成縣天井山摩崖。此石結字高古,庄嚴雄偉,用筆樸厚,方圓兼備,筆力遒勁。楊守敬評論說:「方整雄偉,首尾無一缺失,尤可寶重。」碑文末刻有書寫者「仇靖」二字,開創書家落款之例。
埔閣頌
漢代隸書摩崖。全稱《武都太守李翕析里橋埔閣頌》,與<西狹頌>為姊妹篇,建寧五年(公元 172年)二月刻,在陜西略陽縣白崖。此石字體多含篆書意味,筆畫圓潤,波磔不大明顯,但字形結體多取橫勢,方折突出,章法茂密,風格古樸中含沉鬱,所以清代萬經曾說字樣險怪,下筆粗鈍,而康有為評雲:「吾嘗愛《埔閣頌》,體法茂密,漢末已渺,後世無知之者。惟平原(顏真卿)章法結體,獨有遺意。」(《廣藝舟雙楫•本漢》,可見此石對後代書壇的影響。
張遷碑
全稱《漢故谷城長盪陰令張君表頌》。東漢碑刻。靈帝中平三年(公元186年)立,在今山東東平縣。字體嚴密方整而多變化,於樸厚中見勁媚。用筆以方筆為主,方勁沉著、力氣雄健。碑陰的題名,書法更是流暢自然,為書家所稱道。
鮮於璜碑
漢代隸書。全稱為《漢故雁門太守鮮於君碑》,延熹八年(公元165年)刻,此碑結字寬扁豐厚,整齊劃一,用筆瘦硬有力,骨肉雄渾,稜角之處方筆森挺,可謂斬釘截鐵,已開北魏切筆之先河,但不失秀俊。整幅氣勢渾穆剛勁,有茂密豐偉之感,近《張遷碑》,是漢隸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禮器碑
漢代隸書。全稱為《魯相韓敕造孔廟禮器碑》,故又名《韓敕碑》,永壽二年(公元 156年)刻,在曲阜孔廟,此碑字體工整方縱,大小勻稱,左規右矩,法度森嚴。用筆瘦勁剛健,輕重富於變化,捺腳特別粗壯,尖挑出鋒十分清晰,是漢隸中典型的厚重,燕尾極為精彩。書勢氣韻沉靜肅穆,典雅秀麗。翁方綱誇為漢隸中第一。此碑對以後唐代楷法的形成影響很大。
曹全碑
漢代隸書。全稱《漢合陽令曹全碑》,中平二年(公元185年)十月刻,1956年藏入陜西博物館碑林。在漢隸中此碑獨樹一幟,娟秀清麗,結體扁平勻稱,舒展超逸,風致翩翩,筆畫正行,長短兼備,與《乙瑛》、《禮器》同屬秀逸類,但神采華麗秀美飛動,有「回眸一笑百媚生」之態,實為漢隸中的奇葩。
魏晉書法
(圖)魏晉書法
完成書體演變的魏晉書法
從漢字書法的發展上看,魏晉是完成書體演變的承上啟下的重要歷史階段。是篆隸真行草諸體咸備俱臻完善的一代。漢隸定型化了迄今為止的方塊漢字的基本形態。隸書產生、發展、成熟的過程就孕育著真書(楷書),而行草書幾乎是在隸書產生的同時就已經萌芽了。真書、行書、草書的定型是在魏晉二百年間。它們的定型,美化無疑是漢字書法史上的又一巨大變革。
這一書法史上了不起的時代,造就了兩個承前啟後,巍然綽立的大書法革新家—鍾繇,王羲之。他們揭開了中國書法發展史的新的一頁。樹立了真書、行書、草書美的典範,此後歷朝歷代,乃至東鄰日本,學書者莫不宗法「鍾王」。盛稱「二王」(王羲之及其子王獻之),甚至尊王羲之為「書聖」。又有王洵(羲之侄)善行書,有《伯遠帖》傳世。
著名代表書家及作品介紹
(圖)蘭亭帖
王羲之(303-361)
字逸少,琅邪臨沂人(今屬山東)。晉懷帝永嘉年(公元三零七年)生,死於晉哀帝興寧三年(公元三六七年)。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史,故後世稱為「王右軍」。他出身於兩晉的名門望族。王羲之十二歲時經父親傳授筆法論,「語以大綱」,即有所悟。他小時後就從當時著名的女書法家衛夫人學習書法。以後他渡江北游名山,博採眾長,觀摩學習「兼撮眾法,備成一家」,達到了「貴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王羲之的楷書如《樂毅論》、《黃庭經》、《東方朔畫贊》等「在南朝即膾炙人口」,對後世影響很大他的正體世稱「書之聖」。王羲之在書法上是個革新家,他的主要成就還是表現在行書和草書上。他的行草書又被世人尊為「草之聖」。他把散見於前代、當代的書法作品中的一些用筆、結字優點,融合統一在一種嶄新的書法作品中。
其主要作品有:樂毅論:王羲之書,小揩字體。筆勢流麗,神采煥發,肥瘦相稱,極合楷書的法則。隋智永稱它為「正書第一」,唐代褚遂良也極為稱贊。
黃庭經:小楷,關於黃庭經,有一段傳說:山陰有一道士,欲得王羲之書法,因知其愛鵝成癖,所以特地准備了一籠又肥又大的白鵝,作為寫經的報酬。王羲之見鵝欣然為道士寫了半天的經文,高興地「籠鵝而歸」。原文載於南朝《論書表》,文中敘說王羲之所書為《道》、《德》之經,後因傳之再三,就變成了《黃庭經》了。因此,《黃庭經》又俗稱《換鵝帖》,無款,末署「永和十二年(356)五月」,現在留傳的只是後世的摹刻本了。
蘭亭序:這篇文字,是王羲之於東晉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和一些文人舉行「修契」宴會上,為他們的詩寫的序文手稿。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結構、筆法都很完美,是他三十三歲時的得意之作。後人評道「右軍字體,古法一變。其雄秀之氣,出於天然,故古今以為師法」。因此,歷代書家都推《蘭亭》為「行書第一」。
南北朝書法
(圖)南北朝書法
民間書家大顯身手的南北朝書法
晉至八王之亂,王室內訌以後,勢力逐漸衰微。在北方,隨著西晉的滅亡。形成了「五胡十六國」的混亂時期。後拓跋氏結束十六國,建立北魏,促成了一百四十九年的相對統一。這是北朝。晉室東遷至滅亡,從公元三一七年至公元四二零年,是南朝。
此時書法,也繼承東晉的風氣,上至帝王,下至士庶都非常喜好。南北朝書法家燦若群星,無名書家為其主流。他們繼承了前代書法的優良傳統,創造了無愧於前人的優秀作品,也為形成唐代書法百花競妍群星爭輝的鼎盛局面創造了必要的條件。
南北朝書法以魏碑最勝。魏碑,是北魏以及與北魏書風相近的南北朝碑誌石刻書法的泛稱,是漢代隸書向唐代楷書發展的過渡時期書法。康有為說:「凡魏碑,隨取一家,皆足成體。盡合諸家,則為具美」。唐初幾位楷書大家如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等,都是直接繼承智永筆法取法六朝的。
主要書法家及作品:
智永(南朝-隋唐)
是王羲之的七代孫子,王羲之第五子王徽之的後代。他是嚴守家法的大書法家。他習字很刻苦。馮武《書法正傳》說他住在吳興永欣寺,幾十年不下樓,臨了八百多本《千字文》,給江東諸寺,各送一本。他用廢的筆,埋起來象冢一樣。後人講「退筆成冢」的典故就是從這兒來的。明董其昌《畫禪室隨筆》說他學鍾繇《宣示表》,「每用筆必曲折其筆,宛轉迴向,沉著收束,所謂當其下筆欲透紙背者」。他所寫的《千字文》清何紹基說:「筆筆從空中來,從空中住,雖屋漏痕,猶不足以喻之」。我們細讀他的墨跡《千字文》,看得出他用筆上藏頭護尾,一波三折,含蓄而有韻律的意趣。董、何之說可謂精確、具體、恰當。
其主要作品有: 《千字文》 此為智永《真草千字文》,線條飽滿,筆意飛動,運筆,結體的技巧都十分精熟,前人評其書謂「智永得右軍之肉」,於此可得印證。其《楷書千字文》用筆遒勁,結構端莊,筆畫的起止提按痕跡十分清晰,富有虛實變化,與晉唐寫經非常接近,便於初學。
魏碑代表作
1.豐碑:豐碑的書體除了北魏寇謙之嵩高靈廟碑所含的隸法較多,風格較古,以及東魏敬使君碑較圓柔,是特例獨行的壞孩子之外,其餘都是規矩的好學生,方峻而端整,鋒芒畢露,如暉福寺碑、高貞碑、張猛虎碑等。
爨寶子碑:南朝沿襲晉制,禁止立碑,故碑刻極少,而雲南「二爨」(《爨寶子碑》,《爨龍顏碑》)可謂燦若星辰,光耀夜空。《爨寶子碑》是雲南邊陲少數民族的首領受漢文化的熏陶,仿效漢制而樹碑立傳的。此碑刻於東晉大亨四年(405)。
書體是帶有明顯隸意的楷書體。碑中一部分橫畫仍保留了隸書的波挑,但結體卻方整而近於楷書。用筆以方筆為主,端重古樸,拙中有巧。看似呆笨,卻飛動之勢常現。
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楫>中評此碑為「端朴若古佛之容」是很恰當的。
爨龍顏碑:《爨龍顏碑》立於南朝宋大明二年(四五八),比《爨寶子碑》晚五十三年。可以說這兩塊碑是同時代的作品。它的結體以方整為主,但轉折處已使用圓轉筆法,而不象《爨寶子碑》那樣如矩形的折角,更具有楷書的特徵。我們可以從《爨龍顏碑》筆畫的圓潤剛強,窺見其運筆實源於篆法,起筆雖有方圓之分,但筆劃均極為厚重。《爨龍顏碑》在手法上俯仰揖讓,疏密相間,在結構上姿態奇逸,舒斂自如。康有為評說:「下畫如昆刀刻玉,但見渾美;布勢如精工畫人,各有意度,當為隸楷極則。」
張猛龍碑:此碑立於北魏明孝帝正光三年(五二二),全稱《魏魯郡太守張府君清頌之碑》,現在山東曲阜孔廟中。是魏碑後期佳作之一。《張猛龍碑》運筆剛健挺勁、斬釘截鐵,可看作是《始平公》的風格的延續和發展。如橫、直劃的方筆起筆,折處的方棱及三角形的點等,都保留了《始平公》的舊貌;但也並非筆筆都方,而是變化多端,有方有圓,比《始平公》更精美細膩。此外,較之早期魏碑,不難看出魏碑由粗到細的演變過程。
本。徐鉉所書的篆書,映日視之,筆畫中心有縷濃墨,因其筆鋒直下不倒側,故筆鋒常在畫中,故人也稱其如"屋漏痕"、"錐畫沙"。黑龍江省博物館藏有他的《篆書千字文殘卷》(宋摹本)。
⑧ 中國的書法有多少年的歷史
我國書法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上古時代,但成系統的開始出現書法這一涵義的,可能就是從先秦時代開始了,而正統的有書法家名字留下來,則是在秦漢時期。比如:
人們比較熟悉的就是李斯改小篆,李斯也是作為書法家出現在這個故事中的,之後秦漢時像蔡邕的飛白書,也常常多見於現在的文學作品中。
即便從李斯開始計算,我國書法歷史也應該是從公元前226年開始。至如今2011年,就是2237年。
這一段時間,是書法出現的時間,很多人將文字出現的時間與書法混淆,這是不正確的
公元前221年(統一時間),秦朝建立,由李斯領導統一文字,史稱秦篆,又稱小篆。
後有名程邈者,在小篆基礎上創隸書。史稱秦隸。
公元前206年,漢朝建立,隸書受到帝王重視,發展成熟,史稱漢隸。漢字由篆變隸,從此,漢字至今沒有太大的變化,史稱漢字隸變。
魏晉南北朝是書法藝術的頂峰,晉代以王羲之為代表,書家就有198人。
隋唐是書法藝術的極盛時期,唐楷有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為代表。
宋代有新意盎然的行書宋四家,即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
元代趙孟頫的趙體,可與唐代歐、顏、柳並稱四大楷體。
明清書家很多,書體均有發展。
(手打的就是比不上拷貝啊,我這拚命縮字,上面倒好……)
⑨ 中國書法發展史簡要
中國五千年璀璨的文明及無與倫比的豐富文字記載都已為世人所認可,在這一博大精深的歷史長河中,中國的書畫藝術以其獨特的藝術形式和藝術語言再現了這一歷時性的嬗變過程。而具有姊妹性質的書畫藝術在歷史的嬗變中又以其互補性和獨立性釋讀了中國傳統文化內涵。
如今發現的與原始漢字有關的資料,主要是原始社會在陶器上遺留下來的刻畫符號但許多文字學家認為,它們還不是文字,只是對原始文字的產生起了引發的作用。
春秋戰國時期,各國文字差異很大,是發展經濟文化的一大障礙。秦始皇兼並天下,丞相李斯主持統一全國文字,使之整齊化一,這在中國文化史上是一偉大功績。
從漢字書法的發展上看,魏晉是完成書體演變的承上啟下的重要歷史階段。是篆隸真行草諸體咸備俱臻完善的一代。漢隸定型化了迄今為止的方塊漢字的基本形態。
隸書產生、發展、成熟的過程就孕育著真書(楷書),而行草書幾乎是在隸書產生的同時就已經萌芽了。真書、行書、草書的定型是在魏晉二百年間。
唐代文化博大精深、輝煌燦爛,達到了中國封建文化的最高峰,可謂「書至初唐而極盛。」唐代墨跡流傳至今者也比前代為多,大量碑版留下了寶貴的書法作品。
北周衰微之際,宋太祖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自立為帝,建立趙宋王朝。半個世紀的五代十國分裂混亂局面至此結束,國家復歸統一。從公元960年至 1279年,三百多年間,書法發展比較緩慢。
(9)傳統文化書法有多少年的歷史擴展閱讀:
書法的整體形態美:
中國字的基本形態是方形的,但是通過點畫的伸縮、軸線的扭動,也可以形成各種不同的動人形態,從而組合成優美的書法作品。結體形態,主要受兩方面因素影響,一是書法意趣的表現需要;二是書法表現的形式因素。
就後者而言,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為書體的影響,如篆體取豎長方形;二為字形的影響,有的字是扁方形、而有的字是長方形的;三為章法影響。因此,只有在上述兩類因素的支配下,進行積極的形態創造,才能創作出美的結體形態。
⑩ 書法有多少年歷史了
書法是漢字的書寫藝術。它不僅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而且在世界文化藝術寶庫中獨放異采。漢字在漫長的演變發展的歷史長河中,一方面起著思想交流、文化繼承等重要的社會作用, 另一方面它本身又形成了一種獨特的造型藝術。 近代經過考證,關於中國文字起源,一般認為在距今約5000、6000年左右中國黃河中游的"仰韶文化時期",已經創造了文字。仰韶文化因1921年首先在河南繩汕仰韶村發現而得名的。近40餘年,又陸續有許多發現。
世界上各民族的文字,概括起來有三大類型,即表形文字;表意文字;表音文字。漢字則是典型的在表形文字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表意文字。 象形的造字方法即是把實物畫出來。不過畫圖更趨於簡單化、抽象化,成為突出實物特點的一種符號,代表一定的意義,有一定的讀音…… 我們的漢字,從圖畫、符號到創造、定型,由古文大篆到小篆,由篆而隸、楷、行、草,各 種形體逐漸形成。在書寫應用漢字的過程中,逐漸產生了世界各民族文字中獨一的、可以獨立門類的書法藝術。
中國的書法藝術來開始於漢字的產生階段,"聲不能傳於異地,留於異時,於是乎文字生。 文字者,所以為意與聲之跡。"因此,產生了文字。書法藝術的第一批作品不是文字,而是一些 刻畫符號--象形文字或圖畫文字。
漢字的刻畫符號,首先出現在陶器上。最初的刻畫符號只表示一個大概的混沌的概念,沒有 確切的含義。
距今八千多年前,黃河流域出現了磁山、斐李崗文化,在斐李崗出土的手制陶瓷上,有較多 的符號,這種符號,是先民們的交際功能、記事功能與圖案裝飾功能的混沌結合,這些雖不是真 正的漢字,但確是漢字的雛形。
緊接著距今約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的半坡遺址,出土了有一些類似文字的簡單刻畫的彩陶。這些符號已區別於花紋圖案,把漢文字的發展又向前推進了一步。這可以說是中國文字的起源。
接著有二里頭文化和二里崗文化。二里頭文化考古發掘中發現有刻畫記號的陶片,其記號共 有二十四種,有的類似殷墟甲骨文字,都是單個獨立的字。二里崗文化已發現有文字制度。這里 曾發現過三個有字的骨頭,兩件各一個字,一件十個字,似為練習刻字而刻。這使得文明向前又 邁進了一大步。
原始文字的起源,是一種模仿的本能,用於形象某個具體事物。它盡管簡單而又混沌,但它 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審美情趣。這種簡單的文字因此可以稱之為史前的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