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研究歷史的英文論文怎麼寫

研究歷史的英文論文怎麼寫

發布時間:2022-12-25 18:08:21

1. 歷史學畢業論文摘要求英語翻譯,謝謝

,,.actually,.,bythistoken,'swork,Buthehadalwaysbeenatragicman,'sregime.so,e.純手工翻譯不謝!望採納!

2. 歷史論文格式要求

歷史論文格式要求

在歷史科學工作者的宏大隊伍中,中學歷史教師是一支重要方面軍,在歷史科學的廣闊領域里,中學歷史教學的理論與實踐是一個重要分支。中學歷史老師的業務特點決定了在撰寫歷史教學論文時除具有一般史學論文的共性外,也必然還帶有自己的特性,這就是首先要緊緊圍繞如何教好歷史這門課程,提高教學質量,讓學生在學到科學的歷史知識的過程中,提高思想政治水平,樹立科學的世界觀、革命人生觀。歷史老師除教學外,安排適當的時間精力撰寫歷史教學論文,也是十分必要的。近年來,在職稱評定工作中,在主要考評教學實績之同時,也看有沒有論文、論文寫的怎樣,就更表明了中學歷史教師寫歷史論文的正當性和必要性。

格式要求

文稿用word文件(頁面A4),統一用宋體排版。

頁面設置

紙型:A4標准紙 方向:縱向

頁邊距:左3cm 右2.5cm;上,下邊距為默認值:上2.8cm 下2.5cm

頁眉1.5cm,頁腳1.5cm

格式

正文行距:(多倍行距)1.25倍

字型大小

中英文題目:中三號中文,三號黑體加粗居中;英文(位於中文標題下方),三號Time New Roman字體, 加粗居中。

中英文內容摘要,關鍵詞,參考文獻:五號字

圖表要求

圖面整潔,布局合理,線條粗細均勻,弧線連接光滑,尺寸標注規范,符合制圖標准.插圖和表格均需有編號和標題,圖標題為五號字,表標題為小四號.

致謝

作為一名研究者,應該尊重為形成學術論文所進行的研究所提供幫助的單位、個人表達,肯定他們在形成學術論文過程中所起的作用。

應該對以下方面致謝:

橫向課題合同單位,資助或支持研究的企業、組織或個人;

協助完成研究工作或提供便利條件的'組織或個人;

在研究工作中提出建議或提供幫助的人員;

給予轉載和引用權的資料、圖片、文獻、研究思想和設想的所有者;

其他應感謝的組織或個人。

但致謝不等同於參考文獻和注釋。

意義

一項科研成果或技術創新,往往不是獨自一人可以完成的,還需要各方面的人力,財力,物力的支持和幫助.因此,在許多論文的末尾都列有"致謝"。主要對論文完成期間得到的幫助表示感謝,這是學術界謙遜和有禮貌的一種表現。

以上是我為大家整理的歷史論文格式要求,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

3. 英語專業畢業論文的選題,本人今年需要寫畢業論文,現在擬定了如下選題:1.英國歷史文化,2.翻譯3.教育

資料方面來說:有個方法進行確定,將論文的主題在網路、谷歌進行搜索,哪個搜索的結果多就偏重於哪個,目前關於英國歷史文化的資料最好找。
至於深度問題,目前三者的研究深度都一樣,你的研究深度從本科來說不需要很深,能夠在你的論文中提出具有總結性、概括性的觀點,就算是一篇符合成功標準的論文了。最容易給出結論的是英國歷史文化類的
論文成績方面,老師會從格式與論文的創新程度來給分,這個方面翻譯類的文章最容易得高分,以為其技術含量最高。
綜上所述,最容易的是英國的歷史文化問題,因為這方面的研究很完善,而且英文資料很多。最具技術含量的是翻譯類論文。
看你想順利畢業還是想優秀論文了。合適採納啊

4. 英語畢業論文怎麼寫 美國文學方向的

首先,你是要寫本科畢業論文,還是研究生畢業論文?問這點的原因是字數不同,所以你在選題的時候要考慮,你所能找到的材料是不是足夠你寫出一篇論文的。有的時候會出現,你的立意很新,可是卻找不到太多的支撐材料的情況。
然後,選題,這個也很重要,不能太陳舊的話題,那樣你的導師也不會同意。猜想你也是英語專業的學生吧,可以從你上過的文學課中回想一下,有沒有你特別感興趣的作家,作品或者一個文學流派,一段歷史時期,這些都可以。因為我們不僅可以寫單個人,單個作品,也可以寫一個流派,一段歷史時期,或者是相互之間的對比。
選題結束之後,就是要找相關的材料了,這部分你要做的工作很多,要瀏覽大量的書籍,還有你們應該有CNKI吧,在上面看些期刊或者論文,對你也會有啟發的。
這些結束之後,你可以寫一個outline了,看看各部分的結構安排什麼的是否合理。
剩下的工作就是初稿,二稿,終稿什麼的,那都是後話了,前面的工作很重要。如果你還有什麼具體補充的問題,可以繼續問我。

5. 大學歷史論文怎麼寫

一、歷史論文寫作三要素

1、論點(觀點):觀點應明確、清楚?

2、論據(證明觀點的證據):證據要准確求真。要選擇能證明論點的典型史實。

?3、論證(用證據證明觀點的過程):

A:論證過程邏輯要清楚、嚴密,經得住推敲,做到證據與觀點之間的無縫連接。

B:論證過程應有「歷史味」,用學科語言,做到言必有據,論從史出、史論結合,切忌大白話和空發議論,或簡單的羅列史實。?

C:表述成文,不能像問答題一樣,應以文章的形式來呈現。

D:語言精煉,歷史論文一般都有字數限制,應抓住材料中的關鍵信息,在充分理解材料和命題意圖的基礎上,先打草稿或列腹稿再動筆,以保證語言精煉,切中要害。?

二、歷史論文寫作技巧。

(一)引言(研究對象和目的)

利用本部分為研究和問題設置背景。某些讀者可能不會很快理解你研究的意義,因此,應使用通俗的語言和清晰的條理將讀者引導到主要問題/研究目的上來。

寫作指南:

1、闡述研究的基本原理;

2、闡述本研究如何為本領域做出重要貢獻或增進知識;

3、清晰地描述研究問題;

4、闡述研究所依據的論文框架;

5、提供研究嘗試探討和解決的問題背景,應引用其它研究支持你的論據;

6、概述相關主題的知識現狀,根據需要引用相應的研究;

7、不要回顧所有相關主題的已發表研究。

(二)研究方法(你做過的工作)

本部分是研究的主幹。完美研究的主要標準是其必須具有可復制性。也就是說,其他研究者按照你論文中詳細介紹的方法可重新獲得相同的結果。

寫作指南:

1、提供關於所有方法、技術和儀器的完整詳細的信息;

2、介紹問卷、調查或其它數據採集方法;

3、提供或引用可支持分析方法和手段有效性及可靠性的研究;

4、介紹分析方法及選擇這些方法的理由;

5、不能為了避免對方法的冗長描述而省略重要的詳細信息。

(三)研究結果(你的發現成果)

本部分應提供研究數據和結果的所有詳細信息。應首先突出最主要的研究成果,然後再過渡到次要成果。應該使讀者在閱讀本部分時可很快地了解你的研究結果。

寫作指南:

1、充分利用圖表直觀清晰地展現你的研究結果;

2、提供實際數據,而不只是概括性說明;

3、在文中闡述主要研究成果;

4、在文中突出非常規或令人吃驚的研究結果;

5、對研究結果進行解釋,而不是簡單地介紹統計數據;

(四)討論(研究成果的意義)

良好的討論部分可將特定結果延伸到更一般性的結論,這些結論與引言中介紹的一般背景相配合,從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整篇論文的影響。因此,應牢記討論部分與引言部分的「相互呼應」。

寫作指南:

1、開頭闡述你的假定是否得到支持;

2、闡釋研究結果:研究結果的意義是什麼?

3、將研究結果與以前的研究結果聯系起來,例如:你的研究結果是否支持或違背以前的研究結果;

4、闡述你的研究如何增進原有的知識;

5、必須介紹研究結果的所有其它可能存在的解釋;

6、介紹研究的局限性;

7、不能只是簡單地復述研究結果;

8、不能推導出無數據支持的結論。

(五)結論(你的研究收獲)

在本部分中,將在在讀者閱讀本部分時,應該已經了解了你的工作及研究結果。讀者應該能夠了解你得出結論的過程和理由。

寫作指南:

1、介紹你從研究中獲得的啟示;

2、確保結論與研究問題和描述的研究問題直接相關;

3、詳細介紹研究的更一般性意義;

4、闡述研究的未來具體前景,以增進從研究中獲得知識或回答研究未解決的問題;

5、不得誇大研究或「以偏概全」,亦即將研究成果擴展到研究實際不支持的建議或結論;

6、不能簡單地總結研究成果。

以上就是「歷史論文怎麼寫」的全部內容,希望能解答大家的問題。

6. 100分懸賞英語論文,關於歷史的。

Sima Qian (ca. 145–86 BC) was a Prefect of the Grand Scribes of the Han Dynasty. He is regarded as the father of Chinese historiography because of his highly praised work, Records of the Grand Historian, an overview of the history of China covering more than two thousand years from the Yellow Emperor to Emperor Han Wudi . His definitive work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later Chinese historiography.
Sima Qian was born and grew up in Longmen, near present-day Hancheng, Shaanxi. He was raised in a family of historiographers. His father, Sima Tan, served as the Prefect of the Grand Scribes of Emperor Wu of Han (Emperor "Han Wudi"). His main responsibilities were managing the imperial library and calendar watching (for national day). Under the influence of his father, at the age of ten, Sima Qian was already well versed in old writings. He was the student of the famous Confucians Kong Anguo and Dong Zhongshu. At the age of twenty, with the support of his father, Sima Qian started a journey throughout the country, collecting useful first-hand historical records for his main work, Shiji. The purpose of his journey was to verify the ancient rumors and legends and to visit ancient monuments, including the renowned graves of the ancient sage kings Yu and Shun. Places he had visited include Shandong, Yunnan, Hebei, Zhejiang, Jiangsu, Jiangxi and Hunan.

After his travels, he was chosen to be a Palace Attendant in the government whose ties were to inspect different parts of the country with Emperor Han Wudi. In 110 BC, at the age of thirty-five, Sima Qian was sent westward on a military expedition against some "barbarian" tribes. That year, his father fell ill and could not attend the Imperial Feng Sacrifice. Suspecting his time was running out, he summoned his son back to complete the historical work he had begun. Sima Tan wanted to follow the Annals of Spring and Autumn - the first chronicle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Fuelled by his father's inspiration, Sima Qian started to compile Shiji in 109 BC. In 105 BC, Sima was among the scholars chosen to reform the calendar. As a senior imperial official, Sima was also in the position to offer counsel to the emperor on general affairs of state.
Portrait of Sima Qian
Portrait of Sima Qian

In 99 BC, Sima Qian got involved in the Li Ling Affair: Li Ling and Li Guangli , two military officers who led a campaign against the Xiongnu in the north, were defeated and taken captive. Emperor Han Wudi attributed the defeat to Li Ling, and all the officials in the government condemned Li Ling for the defeat. Sima was the only person to defend Li Ling, who had never been his friend but whom he respected. Emperor Han Wudi interpreted Sima』s defence of Li Ling as an attack on his brother-in-law, who had also fought against the Xiongnu without much success, and sentenced Sima to death. At that time, execution could be commuted either by money or castration. Since Sima did not have enough money to atone his "crime", he chose the latter and was then thrown into prison, where he enred three years. He described his pain thus: "When you see the jailer you abjectly touch the ground with your forehead. At the mere sight of his underlings you are seized with terror... Such ignominy can never be wiped away."

In 96 BC, on his release from prison, Sima chose to live on as a palace eunuch so as to complete his histories, rather than commit suicide as was expected of a gentleman-scholar. As Sima Qian's words explained:

7. 什麼是「歷史小論文」,解釋一下。 論文格式和內容怎麼編排,需不需要寫明摘要出處

歷史小論文是關於歷史的論文

論文格式和內容怎麼編排,需不需要寫明摘要出處?

一、論文內容要求 本科生畢業論文必須使用漢語撰寫。論文內容應層次分明數據可靠文字簡練說明透徹推理嚴謹立論正確。論文一般由七部分組成依次為1.封面 2.摘要3.目錄 4.論文正文5.參考文獻6.附錄7.致謝。各部分的具體要求如下 1 封面 封面上應包括論文題目、作者姓名、學號、專業名稱、導師姓名及所在學院七部分。採用學校規定的統一格式模板。 2 中、英文摘要及關鍵詞 中、英文摘要位於首頁摘要應簡明表達學位論文的內容要點體現研究工作的核心思想。重點說明本項科研的目的和意義、研究方法、研究成果、結論注意突出具有創新性的成果和新見解的部分。 關鍵詞是為文獻標引工作而從論文中選取出來的、用以表示全文主題內容信息的術語。關鍵詞排列在摘要內容的左下方具體關鍵詞之間以均勻間隔分開排列無需其它符號。 3目錄 目錄應按照論文的章、節、附錄等順序依次排列寫明標題編寫頁碼。目錄頁排在中、英文摘要之後。 4論文正文 正文是學位論文的核心部分一般由理論分析、數據資料、計算方法、實驗和測試方法實驗結果的分析和論證個人的論點和研究成果以及相關圖表、照片和公式等部分構成。其寫作形式可因科研項目的性質不同而變化總體要求理論正確、邏輯清楚、層次分明、文字流暢、數據真實、公式推導計算結果無誤。文中若有與導師或他人共同研究的成果必須明確指出如果引用他人的結論必須明確註明出處並與參考文獻一致。 5參考文獻 在學位論文中引用參考文獻時應在引出處的右上方用方括弧標注阿拉伯數字編排的序號參考文獻的排列按照文中引用出現的順序列出列在正文的末尾。 6附錄 附錄一般作為學位論文主體的補充主要包括正文內過於冗長的公式推導供讀者閱讀方便所需要的輔助性的數學工具或重復性數據圖表由於過分冗長而不宜放置在正文中的計算機程序清單本專業內具有參考價值的資料論文使用的縮寫說明等。附錄編於正文後其頁碼與正文連續編排。 7致謝 對於提供各類資助、指導和協助完成論文研究工作的單位及個人表示感謝。致謝應實事求是切忌浮誇與庸俗之詞。 二、撰寫規范格式 1封面上的內容必須准確無誤。論文題目包括副題和標點符號不得超過36個漢字。嚴格按照模板要求控制各部分的字體、字型大小。 2學位論文中文摘要一般為400字左右。 1論文題目為三號黑體字可以分成1或2行居中列印。 2論文題目下空一行居中列印「摘 要」二字(小三號黑體)兩字間空一格注「一格」的標准為一個漢字以下同。 3「摘要」二字下空一行列印摘要內容(四號宋體)。段落按照「首行縮進」格式每段開頭空二格標點符號佔一格。 4摘要內容後下空一行列印「關鍵詞」三字四號黑體其後為關鍵詞四號宋體。關鍵詞數量為35個。 3論文中的英文一律採用「Times New Roman」字體。論文英文題目全部採用大寫字母可分成13行居中列印。每行左右兩邊至少留五個字元空格。 1題目下空三行居中列印「ABSTRACT」再下空二行列印英文摘要內容英文摘要與中文摘要相對應。 2摘要內容每段開頭留四個字元空格。 3摘要內容後下空二行列印「KEY WORDS」 其後關鍵詞小寫。 4「目錄」兩字居中列印三號黑體字下空兩行為章、節、小節及其開始頁碼。章、節、小節層次代號如下 第一章 XXXX„„„„„„„„„„„„„„„„„„„„„„„„„2 1.1 XXXX „„„„„„„„„„„„„„„„„„„„„„„„„2 1.1.1 XXXX „„„„„„„„„„„„„„„„„„„„„„„3 5標題每章的標題以三號黑體字居中列印「章」下空兩行為二級標題,以四號黑體字左起列印「節」下空一行為三級標題以小四號黑體字左起列印。換行後列印論文正文。 6正文採用小四號宋體字論文篇幅按照培養方案要求實施。 7圖每一圖應有簡短確切的圖名圖中標注可採用中文或英文。若圖名採用中英文對照其英文字體為五號中文字體為五號楷體。引用圖應在圖名的右上角標明文獻來源。圖中坐標上標注的符號和縮略詞必須與正文中一致。 圖序號一律採用阿拉伯數字分章依序編排如圖32為第三章第二圖。如果圖中含有幾個不同部分應將分圖序號標注在分圖的左上角並在圖名下列出各分圖圖名。 繪圖必須工整、清晰、規范。示意圖應能清楚反映圖示內容照片應在右下角標明放大比例實驗結果曲線圖應製成方框圖。 8表表序號一律採用阿拉伯數字分章依序編排如表54為第五章第四表。每張表格應有簡短確切的標題表標題及序號置於表的正上方表內必須按規定的符號標注單位。 9公式公式序號一律採用阿拉伯數字分章依序編排如式2-13、式4-5其標注應於該公式所在行的最右側公式書寫方式應在文中相應位置另起一行居中橫排對於較長的公式只可在符號處+、-、*、/、≤≥等轉行。 10參考文獻 按照參考文獻在文中出現的順序採用阿拉伯數字連續編號其排列格式為 1專著中的文獻 [序號] 作者 專著名稱 版本(第版不加標注) 出版者 出版年 參考頁碼 2期刊中的文獻 [序號] 作者 文獻名稱 期刊名稱 卷號期號 年月 頁碼范圍 3論文集 [序號] 作者 論文題目 見(英文用In) 主編 論文集名 出版地 出版年 頁碼范圍 4學位論文 [序號] 作者 題目 學位論文(英文用Dissertation)保存地點保存單位年份 5專利 [序號] 專利申請者 題目 國別 專利文獻種類 專利號 批准日期 6技術標准 [序號] 起草責任者 標准代號 標准順序號發布年 標准名稱 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度 注文獻中的作者數量低於三位時全部列出超過三位時只列前三位其後加「等」字即可作者姓名之間用逗號分開中外人名一律採用姓在前名在後的著錄法。 11論文的附錄依序編排為附錄1附錄2„„。附錄中的圖表公式另編排序號與正文分開。 三、畢業論文列印及裝訂要求 1. 學位論文的封面規格 學位論文的封面嚴格按照教務處規定的統一格式製作內容必須列印。 2. 論文正文頁面規格 學位論文全部內容一律採用計算機編輯為便於裝訂與復制必須雙面居中列印其區域面積為230mm×155mm(包括篇眉)使用A4規格紙輸出。 版面設置數據參考值文字的行間距20磅公式的行間距1.5倍字元為標准間距。

8. 求,如何寫好歷史論文

如何寫好歷史論文
寫作的過程,我們練習寫作,須先擬定計劃。了解范圍內的史料及其有關的問題。其方法有二:一、先知材料而後引起寫作的興趣,例如唐人李延壽參修晉、宋、齊、梁、陳、周、隋諸書,熟悉南北朝時期的史料,而後決定作《南史》。二、先有意作書,而後從事於搜集史料。例如徐夢莘欲作《三朝北盟會編》,而後搜集徽欽、高三朝與金人和戰的史料。自古以來的著作家,皆無不出此二法。我們寫作論文,固然也是這樣,更必須先有理論基礎,並能運用。且在寫作動手之前,必須了解社會上對於這書的編寫,是否需要,前人寫作有何缺點,計劃寫作的史書。將有何補充或貢獻等問題。否則徒耗精力和時間,所謂勞而無功。若作為鍛煉,則無不可。
著書或撰論文,或練習寫作,必掌握材料,並先有一概念,作為寫作的起始。概念的來源,或從實際斗爭出發,或由於讀書引起某種疑問,而欲作進一步的研究,或有心得,改正前人的錯誤,或比較某一事件各種不同的記載,而求得真相,或受師友的啟發,而深入研究。我們有了概念,才能草定內容的大略及編制的形式。著作價值的高下,固決定於它的內容,而編制是否適當,也有一定影響。所謂編制,屬於著作的外形,如章節的分配及組織的適宜等皆是。編制的重要,可從《漢書》見到,班固所作《漢書》,文筆變化不及司馬遷《史記》。但《漢書》編制整齊,過於《史記》,是世人的公論。故著作如能編制合宜,讀者常感覺便利,古人或不注意。今人必須重視,我們初從事於寫作,更當這樣。
關於初學寫作,我們應注意的,共有五項:一、選定題目;二、擬定大綱;三、搜集材料;四、抄寫筆記;五、寫作論文。這是歷史寫作的主要程序。至於史料的考證,及史料與史觀的統一,還未提及,僅單純的就寫作而言。程序似很簡單,但應用並非易事,茲作說明於下;

一、選定題目。寫作成績的高下,常與選題有密切的關系。題目的范圍,既不可太寬,也不可太狹。它的材料太多,將不易處理,太少將不夠應用。所以選題之先,須先了解情況,例如預計材料的有無及工作的難易,更當了解前人已做成那些工作,有何成績和缺點,是否能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有進一步的發展。若有疑問或不夠了解,宜商於師友。這樣的慎重考慮,才能選定合宜的題目,進行研究。

二、擬定大綱。定題後草擬大綱,將為主觀的想像,可能後來全不適用。最好對於范圍內的材料,有相當的熟悉,並了解前人的工作,才擬定大綱。大綱既不可太詳,也不可太略,只能作為努力搜集材料的臨時計劃。我們閱讀的材料增加,了解事跡的情節較為深入具體,對於前人工作的估價將有不同,對於自己的工作重點,也將不同,當有修改大綱的必要。故可利用大綱而不可拘守。初學者,草擬大綱,宜請師友閱看,由其提出意見,供自己參考,修正。

三、搜集材料。材料有相當的分散,例如關於太平天國的記載,江蘇各大城市都有一些收藏,不能滿足於一二圖書館。材料豐富的圖書館,對於搜集材料最有幫助,但不可抹殺其他圖書館。書籍的檢查,常依靠目錄。一般情況,目錄只有書名、著者、卷冊、出版單位、年代及版本等,而書中內容,讀者並不知道,南京圖書館庫中有關太平天國的資料,十分之七以上,都是沒有什麼聲名的人的著作。而這些人的著作,卻保存了更多真確的和重要的材料。詳細目錄和專題目錄常有助於讀者解決問題,還有稿本書籍及未經宣布的文件等,如有機會利用,當不可失去,我們不可以目錄知識為滿足。

四、抄寫筆記。閱讀史料,其中所記情節,常為讀者所不知,為避免讀後遺忘,或便於重查,皆有抄寫筆記的必要。筆記或由讀者用自己的文字,撮要記錄下來,或抄錄記載內的重要文字,專供讀者個人的參考,形式和內容,當由他自行決定。一般的說,摘錄資料,宜於採用卡片,亦有用紙本者,為建立長期工作基礎,每條資料宜自成獨立單位,既不冗長,也不斷章取義,並註明原書的頁數,將來編立標題,即可歸納門類,便於查用。張穆作《癸已存稿·序》稱俞正燮為學說:「理初足跡半天下,得書即讀,讀即有所疏記,每一事為一題,巨冊數十,鱗比行笑中,積歲月,證據周遍,斷以己意,一文遂立」。理初為俞正燮字,平日積累材料,需要時便寫文章,當不困難。

五、寫作論文。歷史工作者搜集各種材料後,進行選擇合宜的材料,用論點加以聯貫,並將其安排在適當的地位,成為有組織的整體,然後寫成論文或書籍。著作的長短,將決定於題目的大小及材料的多少,這是從形式而論。其實著作可分為二種:一、低級著作,抄襲前人所述,成為拼湊而成的寫作,價值不高。二、高級著作,發前人所未發,或為前人所不知,利用一切能得的材料,有新的觀點或看法,並非好奇立,實欲根據真實可貴的材料,改正前人的錯誤,求出史跡過程的真相。我們初學立固當立大志,但不必期求在短期內寫成一鳴驚人的著作,惟當實事求是的練習寫作,積久自必能有所成。

我們更當說明歷史著作,不是堆積許多事實而成,事實之外,還有史觀及史跡前後相互的關系,即所謂內在聯系。史學家為不同的階級服務,有不同的史觀。我們是工人階級的知識分子,必須用馬列主義的理論,解釋史跡,並能貫穿於著作整體之內,成為全篇的論點,無論引用的事實多少,皆以證明論點為主。另一方面,作者應當注意因果的聯系,在自然界中,一切現象都處在相互聯系、相互制約中。人類社會各種事物的發展,也不能離開彼此的關系和相互制約,世上沒有單獨事物的存在。我們敘述歷史事跡,無論引用多少事實,皆以表現聯系為主。如能處處注意全文的論點及前後的聯系,便成為有組織的著作。要之,著作為一整體,以有關的事實組織而成,絕不是堆積事實。我們搜集材料,必先辯別何項事實能為整體的部分及何項不能為整體的部分,適搜集事實足用之後,必須研究如何運用各部分,成為前後有聯系、有組織的整體。
應注意的事項:歷史著作必須說明材料的來源,古人多未做到。章學誠於《文史通義·史注篇》稱:「人心日漓,風氣日變,闕文之義不聞,而附會之習且愈出而愈工焉。在官修書,惟冀塞責。私門著述,苟飾浮名,或剽竊成書,或因陋就簡,使其術稍黠,皆可愚一時之耳目,而著作之道益衰。誠得自注以標所去取,則見聞之廣狹,功力之疏密,心術之誠偽,灼然可見於開卷之頃,而風氣可以漸復於質古。」敷衍成書,古今皆所不免。章學誠有濃厚的復古思想,厚古薄今,但著作既須慎重,也當說明材料出處,卻是重要的建議。司馬光《資治通鑒》、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及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皆附著考異,表示材料來源及去取的標准,為作史者的正軌,乾嘉學派對於引用書籍,註明編卷。我們現當註明頁數,及出版地點、年月。費林論及此事,並分為二類,茲介紹如下;

甲:附註。指列在每頁下者,可分三項:一、引用書籍的篇頁;二、引用史料的原文;三、討論的證據。
乙:附表。指附在篇末或書末者,共有三項:一、參考書目;二、關系文件;三、重要的評論。

費林根據西方近代著作習慣而有這建議。馬士所著《中華帝國國際關系史》,既有附註,也有附錄,佔有相當多的篇幅,是書籍中的一例,論文往往有附註而少附錄,每一類未必盡有三項,當視需要而定,更有將附註列在論文篇末的,形式有種種的不同,但說明材料出處,實有必要。

書中若有表圖,對於讀者將更方便。表的種類很多,作者把許多事實或數字列入表中,讀者閱讀費時少而收獲大,印象深刻,而又具體,過於文字形容。圖有圖象及地圖等。文字記載,對於文化物品形狀,多不能詳,若有圖象,便有幫助。地圖為讀史不可缺少的工具,應當插入。又如古人著作,把目錄列在書末,《史記》、《漢書》都是例證。後人始將目錄放在書首,便於讀者檢查書的內容。前人不知道的,還有索引,近代西方著作,書首必有目錄,書末必有索引,且有詳細目錄及詳細索引,前者謂目錄每項下又分細目,後者指索引每項下,又分細注之類,尤便於檢查。最近我國刊印的書籍,也有末附索引的。

如何寫歷史論文
歷史論文的寫作和其他論文的寫作有相同的地方,也有特定的一些要求,今天和你討論的就是歷史論文寫作的有關問題。
一、歷史論文的寫法及要求
最重要的是確定主題,根據主題列出寫作提綱,根據歷史論文的指導思想和總體思路,使用所掌握材料,有計劃的依次成文。
文章以提綱為構架卻不為提綱所割裂,它應是史事完整、氣勢貫聯,渾然一體的一個整體。
寫好歷史論文要注意以下問題:
(1)力求寓理論於敘述之中,做到史觀與史料的有機聯系與內在統一。要既防止空洞理論而缺少史實,流於社會學公式,又要防止堆砌史料,無理論分析。更要力避史論、史料兩張皮,我們要從實際情況出發,引出規律性、找出事物的內部聯系。要做到這一點,就要憑客觀存在的事實,詳細地佔有材料,從這些材料中引出正確的結論。
(2)歷史邏輯與語言邏輯的統一,歷史論文的語言應服務於、服從於歷史的真實性。要在保證史實正確、准確的前提下,講求語法修辭。歷史發展有其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客觀的歷史規律反映在人們的頭腦里,用歷史論文或著作表達出來,這就是歷史邏輯;體現這個歷史邏輯的實踐,是通過運用詞、句、文章的語言文字手段來完成的。但,「史實真、道理正」占第一位,「文章好」居第二位,要重視 歷史論文的語言、文辭方面的質量,但不能因詞害義,本末倒置。在內容真實豐富的基礎上,要充分發揮語言文筆的風采。這樣,才能成功地達到言以聲其心之所得。
(3)文章要通暢、質朴、簡潔,在史學文章里,為了能「真實、凝練、生動」地表達人、事,也可以適當地「文白兼用」或所謂「半文半白」。事實上,一點兒「文言」詞與片語沒有是不可能的。
(4)准確地使用引文,歷史論文中出現「引文」是必然的,它使立論可靠,有利於提高文章質量,反映作者知識,認識的深度、廣度。但也存在著一個引什麼、怎麼引的問題。首先,經典作家的教導和革命領導人的重要言論可以引用。再次,現行的法定的歷史教科書內容可以引用。因為它是依據最可靠的資料,參考最新研究成果,採用最為公認的論點,使用最規范簡潔的文字寫成的。對一些非歷史作品,指歷史小說,X X 演義、X X史話之類,它們以歷史為素材,為原料,可能有文藝價值及教育意義,但非歷史,我們不能隨便引用。
(5)歷史論文的層次與條理,在一般歷史論文中,要注意段落劃分,引文形式,注釋種類這三點。四、五千字以上的較長歷史論文,依史事種類或歷史情節的發展,可分為幾個大段,加上小標題,使全文結構嚴整,每題內涵明確。歷史論文引文的使用應力求簡短、貼切、有份量;恰當地嵌合在整個行文之中,但切忌截頭去尾,斷章取義。
二、歷史論文的範文
中國近代史綱要論文
一 應當重視中國近代政治史的研究
中國近代政治史的研究,在一段時間里,相對而言,顯得有些被冷落。20世紀80年代以來,先是中國近代文化史研究的興起,並成為熱點。當時回顧過去中國近代史的研究,著重在革命史、政治史,覺得有拓寬領域的必要,於是文化領域受到人們的關注。但是在「文化熱」中,又出現貶政治史的現象,有的研究者認為政治史的研究是淺層次的、表像的,只有文化的研究才進入到歷史的深層,才是中心。隨後,中國近代社會史也引起學者們的興趣,對它的研究方興未艾。但是,也出現與「文化熱」中類似的說法,貶抑政治史的研究,甚至有主張用社會史取代歷史的。這些說法是否確切,是值得推敲的。我雖是研究中國近代文化史,但並不認為文化是歷史的中心。在同白壽彝教授的一次談話中,曾經談到什麼是歷史的中心的問題。白先生認為:歷史主要是寫政治,政治是歷史的脊樑,經濟雖是基礎,但要受政治的制約,文化更要受政治的制約,文化不能作為歷史的中心。話雖不多,卻很精闢。
美國著名學者塞繆爾·亨廷頓在前幾年曾發表《文明的沖突》一文,引起了國際上強烈的反應。這篇文章認為未來國際沖突不是經濟的、意識形態的沖突,而是西方文化和儒學文化、伊斯蘭文化的沖突。顯然,這是把文化作為社會的中心,是起決定作用的。不論是歷史上還是現實社會中,文化無疑有其應有的作用,但它不居於中心地位,不起決定作用。就現實國際社會而言,首要的是經濟、政治利益,美國向他國推銷其價值觀、文化,也是為了實現其經濟、政治利益。海灣戰爭,其根本因素也不是所謂伊斯蘭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沖突。亨廷頓在《文明的沖突》這篇文章的基礎上撰成《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一書,對他在「文章中提出的問題提供一個充分的、深刻的和更詳盡論證的解答」。盡管他在書中仍然力圖說明根本因素是伊斯蘭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沖突,但也不能不承認「海灣戰爭是冷戰後文明間發生的第一次資源戰爭」。他說:「最關鍵的問題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儲備,將由依靠西方軍事力量保護其安全的沙特政府和酋長國政府控制,還是由有能力並有可能利用石油武器反對西方的獨立的反西方政權的控制?西方未能推翻薩達姆·海珊,卻獲得了某種使海灣國家在安全上依賴西方的勝利。戰爭之前,伊朗、伊拉克、海灣合作委員會和美國曾為獲取對海灣地區的影響展開了競爭。戰爭之後,波斯灣變成了美國的內湖。」[1]這里認為這場戰爭的關鍵是爭奪對「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儲備」的控制權,「戰爭之後,波斯灣變成了美國的內湖」,都說到了實質所在。同是伊斯蘭文化的國家,為了石油、戰略地位等經濟的、政治的利益,彼此之間可以打起仗來,也可以支持、參與美國組織的對伊拉克的戰爭。這正說明,海灣戰爭的根本因素不是由於伊斯蘭文化和西方文化兩種「文明間」的戰爭,而是經濟、政治利益的沖突。
貶抑中國近代政治史研究的一個緣由,是有些研究者認為以往中國近代史寫的政治史,是階級斗爭史,有的人甚至指責為「階級斗爭為綱」。恩格斯在1888年為《共產黨宣言》英文版所寫的序言中指出:「(從原始土地公有制解體以來)全部歷史都是階級斗爭的歷史」,是「構成《宣言》核心的基本思想」[2]。列寧也說:「階級關系——這是一種根本的和主要的東西,沒有它,就沒有馬克思主義[3]。如果堅持馬克思主義對歷史研究的指導,那就離不開階級分析和階級斗爭學說。至於將階級斗爭等同於「以階級斗爭為綱」,那是對不同性質問題的混淆。
對於中國近代政治史研究的弱化,還因為以往史學界著重於從鴉片戰爭到解放戰爭這些重大事件的研究,成果頗多,再做研究起點較高,向前推進難度較大,要下更大的功夫。然而這些大事件也不是沒有可以繼續研究的,還有不少問題沒有完全弄清楚,有些問題也有待深入。即如孫中山,近些年又陸續發現一批有關的資料,還沒有很好地加以運用研究;關於他的思想等方面的評論,研究者的見解也頗有分歧;何況迄今尚未有一部學術價值高的、有份量的傳記。
重大事件自是中國近代政治史的重要內容,但不等於中國近代政治史,不是它的全部內容,中國近代政治史的內容是很豐富的,不應當忽視。中國近代文化史、社會史的研究,擴展了中國近代史的領域,無疑是有意義的。但不宜揚此抑彼,政治、經濟、文化乃至軍事、外交等都同樣需要研究,都有研究的必要和價值。
二 注重微觀研究,也要重視綜合研究
近些年來中國近代史的研究趨向細化,具體問題的研究受到重視,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具體的、微觀的研究很有必要,這是綜合研究的基礎,但是過分細化就會流於「碎化」。近代中國一百多年的歷史,時間不短,人、事繁多,對全部細節或微小問題逐一加以研究,既不可能,也沒有必要,即使研究了,也說明不了什麼問題。細化的研究需要斟酌所擇取的題目有沒有研究價值,而有研究價值的題目也不應只是就事論事,敘事清楚,還要將它置於大背景中來考察,以小見大,說明問題。
在具體的微觀研究的基礎上,要注意開展綜合的研究。長期以來,中國近代史分門別類的研究,專題的研究,已經做了不少,有條件做綜合的研究。
在我們的研究工作中,分科、分專業,文學、史學、哲學等等各自屬於不同的學科門類。在歷史學中,又有中國古代史、中國近代史、世界史以及各種專門史之分。而研究中國近代史的人,又有專攻某一重大歷史事件之別。這種分工過於狹窄,過於專門,不利於歷史學科的發展,不利於人才培養,不利於出精品,也難以做綜合的研究。中國歷史上的人物不少都是通曉經、史、子、文學、佛學等,對他們的研究不能僅限於一個方面,應當是全面的。例如魏源,在中國近代史、思想史學著作中,主要是寫他的經世思想,尤注重於《海國圖志》及其名言「師夷長技以制夷」。魏源的經世思想,他的具有代表性的名著《海國圖志》,無疑要著重論析。然而魏源博學多聞,年輕時究心陽明心學,好讀史書,後隨父至京師,從胡承珙問漢儒家法,問宋學於姚學shuǎng@①,學《公羊》於劉逢祿,晚年又修禪禮佛。他一生著述甚多,除《海國圖志》外,如《曾子章句》、《大學古本》、《庸易通義》、《說文擬雅》、《小學古經》、《兩漢經師今古文家法考》、《老子本義》、《孫子集注》、《董子春秋發微》、《詩古微》、《書古微》、《聖武紀》、《元史新編》、《古微堂內外集》等,涉及經、史、子、佛學、詩文,僅經學又及今古文、漢宋學。要對魏源有精深的研究,不能只談論某些方面,需要綜合的研究。這關乎研究者的知識結構問題,應「通識」的要求。一個學科也有上下通、左右通的問題,力求改變過於專門、相互割裂的狀態。
三 現實與歷史不能混同
今天的中國由歷史的中國發展而來,現象和歷史不能割斷。歷史的研究者都是生活在現實社會的,現實社會中的問題無疑會引發研究者去思考歷史。但是,現實和歷史不能等同,二者既有聯系又有區別。這是無須贅述的常識,似乎是很明白的。然而在實際研究中,二者的界限卻時常被混淆。例如,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改革開放,引進外資等等,於是有的研究者就以此去反思歷史,闡釋歷史,認為近代中國一百多年裡,西方列強在中國傾銷商品、投資建廠、開礦築路、掠取原料農業品……,是幫助中國實現現代化,應當歡迎他們進來,不應該反抗,當年如果不把帝國主義趕出中國,現在可能就現代化了。
出現這種說法,原因不止一端,但其中有一點,就是將歷史與現實混淆起來,將現實中進行的現代化建設、對外開放與近代史上的外國入侵混為一談。近代史上的所謂「開放」,外國人在中國的投資設廠等等,與現在改革開放、引進外資不能混為一談,必須歷史地去看待它。中國近代社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西方列強通過對中國進行的侵略戰爭,迫使清政府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取得了在華政治、軍事、經濟、外交、文化等方面的許多特權,把持了中國的財政和經濟命脈,操縱著中國的政治和軍事力量。而現在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對外開放、引進外資等,其歷史背景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結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建立了新中國,並進行數十年社會主義改造與建設。中國今天的對外開放、引進外資等是獨立自主的,不允許外國附加任何條件,外國人在中國從事經商投資等活動,必須遵守中國的法律。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社會與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國相比,其社會性質根本不同,不能以現在的情況和觀念硬往歷史上套,將歷史與現實同等看待。
又如我們現在說和平和發展是當今世界的兩大主題;國內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強調穩定、安定團結,於是有些研究者就以之去闡釋歷史,認定中國古代社會為什麼發展緩慢,不能走向現代化,就是因為農民戰爭破壞了穩定,破壞了經濟;近代中國沒有實現現代化,是革命的結果,革命革糟了,只有改良才能使中國現代化。歷史上為什麼會發生農民起義、革命,它們是否只是破壞,這些問題不用多說,如果不存偏見,並不難公正地回答。拿現實去規范歷史,用現代人的思想去要求歷史人物,這不是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觀。研究歷史需要用歷史觀點來觀察問題,「在分析任何一個社會問題時,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絕對要求,就是要把問題提到一定的歷史范圍之內」。
四 要重視歷史教育
歷史教育包括學校的歷史教育和學校以外的廣大人民群眾和幹部的教育,它對提高全民族的思想、文化素質是不可缺少的。鄧小平同志強調:「我們要用歷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歷史學要在提高民族思想、文化素質上發揮作用,就不能局限於專門學術研究方面。歷史研究對於提高學科學術水平、發展歷史科學當然很重要,但只做提高方面的工作是不夠的,還要重視歷史教育,做普及方面的工作。史學工作既要提高又要普及,是兩手問題,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現在的問題是提高方面比較硬,史學工作者注重撰寫學術專著,發表學術論文;而這與評職稱、提高自身地位等等都有關系。普及工作得不到重視,認為是小兒科,不算學問,評職稱也不算數,這種思想觀念和實際問題影響了史學工作者對普及的重視,削弱了歷史教育。
在知識普及方面,科技工作者做得比較好,出版了許多科普書籍和影視片,實際效果也很好。相形之下,歷史工作者就做得不夠。從學科要求上說,歷史工作者對歷史普及、歷史教育也要重視,學問不能只停留在專家圈子裡。我們的歷史著作不用說一般青少年不看,就連幹部也沒有多少接觸。因為這些書籍、論文太專門,難懂,人們讀不下去,引不起興趣。一個學科、一門學問如果離開群眾,離開社會,恐怕是很難生存的。
事實上,廣大群眾和幹部並不是不喜歡歷史,不需要歷史,而是缺少適合他們喜歡的讀物或影視片。史學工作者忽視的歷史普及工作,影視工作者都很重視。他們編了許多歷史題材的影視劇,有正劇,有「戲說」,吸引了眾多的觀眾。但是,這些歷史題材的影視劇,存在著隨意編造歷史的嚴重問題,不僅給觀眾以歪曲了的歷史知識,而更重要的是給予觀眾錯誤的歷史觀、價值觀,危害很大,應當受到史學工作者的關注。
值得關注的是青年中歷史知識薄弱。據2001年2月在北京、上海、武漢、深圳四個城市對14~28歲1065名青少年的調查中,歷史試題25道,每道4分,以百分計算,平均分為27.69,及格率只有1.5%。其中有一道題是「誰在1860年燒毀中國的圓明園」,只有31.8%的人答是英法聯軍,大部分人的回答是八國聯軍。而在中學的歷史教學中,有的教學大綱存在著明顯的科學性問題,如不寫太平天國,卻將太平軍打洋槍隊歸之於反侵略斗爭;近代化的開端有洋務運動,但沒有民族資本企業,等等。歷史教育的薄弱,甚至誤導,其後果堪憂,史學工作者有責任加強歷史普及和教育的工作。

9. 歷史學術論文如何寫

寫一篇歷史學術論文,不謹謹是要對歷史這方面熟悉,還要懂得論文的結構順序。下面是我整理的歷史學術論文如何寫,希望你能從中得到感悟!

歷史學術論文如何寫
下面按論文的結構順序依次敘述。(一)論文——題目科學論文都有題目,不能“無題”。論文題目一般20字左右。題目大小應與內容符合,盡量不設副題,不用第1報、第2報之類。論文題目都用直敘口氣,不用驚嘆號或問號,也不能將科學論文題目寫成 廣告 語或新聞報道用語。

(二)論文——署名科學論文應該署真名和真實的工作單位。主要體現責任、成果歸屬並便於後人追蹤研究。嚴格意義上的論文作者是指對選題、論證、查閱文獻、方案設計、建立 方法 、實驗操作、整理資料、歸納 總結 、撰寫成文等全過程負責的人,應該是能解答論文的有關問題者。現在往往把參加工作的人全部列上,那就應該以貢獻大小依次排列。論文署名應徵得本人同意。學術指導人根據實際情況既可以列為論文作者,也可以一般致謝。行政領導人一般不署名。

(三)論文——引言 是論文引人入勝之言,很重要,要寫好。一段好的論文引言常能使讀者明白你這份工作的發展歷程和在這一研究方向中的位置。要寫出論文立題依據、基礎、背景、研究目的。要復習必要的文獻、寫明問題的發展。文字要簡練。

(四)論文——材料和方法 按規定如實寫出實驗對象、器材、動物和試劑及其規格,寫出實驗方法、指標、判斷標准等,寫出實驗設計、分組、統計方法等。這些按雜志 對論文投稿規定辦即可。

(五)論文——實驗結果 應高度歸納,精心分析,合乎邏輯地鋪述。應該去粗取精,去偽存真,但不能因不符合自己的意圖而主觀取捨,更不能弄虛作假。只有在技術不熟練或儀器不穩定時期所得的數據、在技術故障或操作錯誤時所得的數據和不符合實驗條件時所得的數據才能廢棄不用。而且必須在發現問題當時就在原始記錄上註明原因,不能在總結處理時因不合常態而任意剔除。廢棄這類數據時應將在同樣條件下、同一時期的實驗數據一並廢棄,不能只廢棄不合己意者。實驗結果的整理應緊扣主題,刪繁就簡,有些數據不一定適合於這一篇論文,可留作它用,不要硬行拼湊到一篇論文中。論文行文應盡量採用專業術語。能用表的不要用圖,可以不用圖表的最好不要用圖表,以免多佔篇幅,增加排版困難。文、表、圖互不重復。實驗中的偶然現象和意外變故等特殊情況應作必要的交代,不要隨意丟棄。

(六)論文——討論 是論文中比較重要,也是比較難寫的一部分。應統觀全局,抓住主要的有爭議問題,從感性認識提高到理性認識進行論說。要對實驗結果作出分析、推理,而不要重復敘述實驗結果。應著重對國內外相關文獻中的結果與觀點作出討論,表明自己的觀點,尤其不應迴避相對立的觀點。 論文的討論中可以提出假設,提出本題的發展設想,但分寸應該恰當,不能寫成“科幻”或“暢想”。

(七)論文——結語或結論 論文的結語應寫出明確可靠的結果,寫出確鑿的結論。論文的文字應簡潔,可逐條寫出。不要用“小結”之類含糊其辭的詞。

(八)論文——參考義獻 這是論文中很重要、也是存在問題較多的一部分。列出論文參考文獻的目的是讓讀者了解論文研究命題的來龍去脈,便於查找,同時也是尊重前人勞動,對自己的工作有準確的定位。因此這里既有技術問題,也有科學道德問題。一篇論文中幾乎自始至終都有需要引用參考文獻之處。如論文引言中應引上對本題最重要、最直接有關的文獻;在方法中應引上所採用或借鑒的方法;在結果中有時要引上與文獻對比的資料;在討論中更應引上與 論文有關的各種支持的或有矛盾的結果或觀點等。

一切粗心大意,不查文獻;故意不引,自鳴創新;貶低別人,抬高自己;避重就輕,故作姿態的做法都是錯誤的。而這種現象現在在很多論文中還是時有所見的,這應該看成是利研工作者的大忌。其中,不查文獻、漏掉重要文獻、故意不引別人文獻或有意貶損別人工作等錯誤是比較明顯、容易發現的。有些做法則比較隱蔽,如將該引在引言中的,把它引到討論中。這就將原本是你論文的基礎或先導,放到和你論文平起平坐的位置。又如 科研工作總是逐漸深人發展的,你的工作總是在前人工作基石出上發展起來做成的。正確的寫法應是,某年某人對本題做出了什麼結果,某年某人在這基礎上又做出了什麼結果,現在我在他們基礎上完成了這一研究。這是實事求是的態度,這樣表述絲毫無損於你的貢獻。有些論文作者卻不這樣表述,而是說,某年某人做過本題沒有做成,某年某人又做過本題仍沒有做成,現在我做成了。這就不是實事求是的態度。這樣有時可以糊弄一些不明真相的外行人,但只需內行人一戳,紙老虎就破,結果弄巧成拙,喪失信譽。這種現象在現實生活中還是不少見的。

(九)論文——致謝 論文的指導者、技術協助者、提供特殊試劑或器材者、經費資助者和提出過重要建議者都屬於致謝對象。論文致謝應該是真誠的、實在的,不要庸俗化。不要泛泛地致謝、不要只謝教授不謝旁人。寫論文致謝前應徵得被致謝者的同意,不能拉大旗作虎皮。

(十)論文——摘要或提要:以200字左右簡要地概括論文全文。常放篇首。論文摘要需精心撰寫,有吸引力。要讓讀者看了論文摘要就像看到了論文的縮影,或者看了論文摘要就想繼續看論文的有關部分。此外,還應給出幾個關鍵詞,關鍵詞應寫出真正關鍵的學術詞彙,不要硬湊一般性用詞。
歷史學術論文 範文
歷史理論與歷史教學

[關鍵詞]通史體例,歷史哲學,高中歷史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B [ 文章 編號]0457-6241(2011)21-0003-03

近年來,隨著課程改革的進程,中學歷史教科書的體例幾經變化。2007年,新編上海市高中歷史教科書採用了通史體例,主要有兩個方面的考慮:一方面,新教材要在高一、高二階段用於實現對學生基本的歷史觀念 教育 ,達到公民教育的目標。中學歷史課程不是要培養專業歷史工作者,而是要學生學習作為一名合格的公民所應該了解的中國歷史、世界歷史知識,而且這種歷史知識應該是成體系的,其理論基礎也應達到歷史哲學層次。通史體例有利於實現這一教育目標。另一方面,高中生也是接受通史教育最合適的年齡階段,他們有能力理解並接受作為歷史哲學的通史觀教育,教學也可以在這個層面去強化。

綜合這兩方面看,高中歷史教材採用通史體例是合理的。同時,我們也借鑒了上海市編寫的前兩套高中歷史教材和國內外同類教科書的 經驗 ,採用中外歷史合編的通史體例,更加強化世界通史的整體結構,更好地體現中國歷史與外國歷史的聯系和互動,這樣既有助於學生理解從分散到整體的世界歷史進程及其階段性特徵,也能夠與初中教材在體例結構上有所區別。

從歷史哲學的角度,我們以馬克思的唯物史觀歷史理論作為教材的指導思想,這是通過比較各種歷史理論後做出的選擇。

目前通行的世界通史編纂體系大致可分為三種理論範式:

1.綜合―比較範式:認為歷史的整體性是一種歷史敘述的框架,即國別史的綜合與比較,不存在客觀的整體性世界歷史運動。這種世界通史體系建立在民族主義史觀的基礎上。

2.聯系―互動範式:認為歷史的整體性是人類社會不同空間單元之間的聯系與交流,隨著人類交往空間的擴大,世界史的范圍也隨之擴大,但並不改變人類社會的多元結構。這種世界通史體系建立在 文化 形態史觀的基礎上。

3.結構―演進範式:認為歷史的整體性是人類文明發展和社會形態演進的結果,客觀的世界史是社會生產方式發展到一定高度、使之有能力在世界意義上形成整體性結構的產物。這種世界通史體系建立在唯物史觀的基礎上。

近年來流行的“全球史觀”包含以上後兩種理論範式,因此衍生出不同歷史理論指導下的“全球史”體系。

從文化形態史觀的聯系―互動範式出發,不同地區、不同民族人們的交往史即“世界史”,因此,交往的歷史起點即世界史的發生。同理,在聯系和互動的意義上,“世界史”與“全球史”沒有本質的區別,如果從交往的空間范圍和聯系的緊密程度上區分,兩者也許可以作為表達階段性差異的概念:從局部的、有限的聯系和互動走向全球化的聯系和互動。

從唯物史觀的結構―演進範式出發,世界史的發生有賴於人類創造物質財富的能力及其方式需要並且能夠將分散的社會單元(民族、國家)通過各種聯系形式“聚合”為結構性的整體運動。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世界史不是過去一直存在的,作為世界史的歷史是結果”。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世界史的本質――整體性獲得了“結構”的內涵,而不是泛指的聯系和交往。因此,所謂“世界史”的發生史也就是人類社會整體性結構的起源。

從分散的、聯系和互動的人類社會到結構的、整體運動的人類社會,是通過一種特殊的歷史動力實現的,這就是“工業生產力”。所以,工業化的起點是與世界史的發生相一致的,第一個“工業社會”也就是世界史結構的原型。原型的擴展及其與其他社會的沖突、融合構成了過程性的世界歷史運動。在人類社會的整體性歷史運動(工業文明的全球化)進程中,早期的、尚具有明顯地域性結構特徵、單向度擴展的“世界史”逐漸向越來越具有“全球性”結構特徵、多向度融合的世界史(“全球史”)演進。顯然,這種發展的階段性表達的不僅是人們交往范圍的擴大和聯系程度的緊密,更重要的是結構意義上人類社會整體性的提升。

我們認為,“從分散到整體”的世界通史觀是對世界歷史宏觀進程的科學闡釋。我們這套教材以此為指導思想,以中外通史合編為基本體例,在內容上突出人類社會發展中的生產方式及制度演進線索,突出古代地域性文明向現代世界體系發展中縱向性因素與橫向性因素的互動作用,突出中國歷史進程中本土性因素與外部性因素的互動作用。當然,我們對編寫體例和指導思想的選擇並非僅僅是主觀偏好,而是吸取了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已經成為史學界共識的、最新的、發展的世界通史觀。

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史學界最突出的理論成果之一就是突破了蘇聯通史體系的束縛,對馬克思的世界歷史觀作出了比較完整的、合乎其本義的闡發。在這方面我國歷史學家吳於廑和羅榮渠作出了重要貢獻。吳於廑先生在國內率先提出要准確地理解和闡述馬克思的世界歷史觀,並按照這一觀念將人類社會的發展歸納為“從分散到整體的世界歷史進程”。羅榮渠先生在國內最早將現代化理論與歷史研究相結合,就現代社會的形成和工業革命以來的現代化世界進程展開研究。他們的研究成果在國內史學界產生了很大影響,也體現在我們編寫的這套教材中。

我們認為,對世界歷史的認識應基於兩個基本觀點。第一,在文明發展的早期階段,它的地域性很強,多元的地域文明是古代歷史的特徵。第二,資本主義的興起和工業革命的發生是人類歷史進程中一個非常重要的轉折,從此人類擺脫了地域性條件的束縛,開始走向相互依存度不斷提高的整體性發展,直至進入“全球化”時代。所以,到了工業文明階段以後,人類社會的整體性發展應當成為歷史敘述的主線。如果不區分時間維度上古代文明與現代文明的差異,只是在空間維度上強調地域文明的特殊性,就會陷入“文化形態史觀”的片面性。我們在編寫教材時,盡可能地將上述對世界歷史宏觀進程的認識貫穿於中外通史合編的框架體系中。

目前使用的上海市高中歷史教科書中,第一到第三分冊是放在地域文明發展的大背景下來展開的,古代東方,古代歐洲、美洲、非洲,都是並行發展的。由於是中國的歷史教材,所以教材中中國史佔有較大的比重,但中國史內容的比重大並不代表歷史觀念上將中國歷史看作世界歷史的主線。正確的理解是,中國歷史是人類歷史上若干主要地域文明之一。我們提醒教師在教學中注意,古代歷史無論是說西歐主導還是中國主導都是不正確的。所以建議大家對第一到第三分冊――也就是工業革命以前的古代歷史的講解,應該把不同地域性文明的地理環境、歷史起源、生產方式、制度特徵、文化類型講解清楚,並作適當的比較。在古代歷史的教學中還應當注意各個地域文明發展的連續性和傳承性,以及各相鄰地域間文明因素的傳播和滲透。地域文明起源階段的社會結構演進過程及其特殊性尤應引起重視,因為在這一階段,原始血緣社會共同體向地域社會共同體的演進呈現出不同的類型,並由此衍生出不同的發展道路和不同的文化傳統。其中,西歐的古典文明和中世紀文明孕育了後來被稱作“現代性”的社會基因,為工業文明的發生提供了制度基礎和相應的觀念文化。所以,在引導學生進行古代地域文明的比較時,重點應放在社會結構和制度的差異上,而不僅僅是表現為多樣性的文化類型。在文明發展的時間軸上,制度的差異會表現出“先進”與“落後”,而在文明分布的空間軸上,文化的多樣性始終是人類社會的特徵。

第四分冊重點介紹西歐社會如何走向工業革命的歷程,並由此展開整體性世界歷史的進程。這一分冊的內容是人類歷史重要的轉折點,教師的講解應該把握住這一重點。在第四分冊中不僅出現了資本主義的概念、工業革命的概念,還有民族國家的概念、世界體系的概念。第四分冊最後一個單元的題目是“世界體系的形成”,我們認為在工業革命之前,整個世界的體系結構尚未形成,雖然有文化的交往、貿易的往來、武力的征服,但這些交流並未導致各文明區域走向整體性的發展道路。現代世界體系是工業革命和資本主義制度的產物,並通過殖民主義的強制啟動了世界整體性發展的進程。所以教師在使用第四分冊進行教學的時候,不要簡單地把它理解為僅僅介紹西歐歷史,而要把它放到走向整體性世界歷史的背景下去理解。

第五、第六分冊重點敘述在20世紀現代化世界進程中整體性與區域特殊性的關系及其進一步發展,並突出中國在此進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20世紀在人類社會發展史上,最充分地展示了具有內在統一性的世界歷史運動。這一百年間,大工業所開創的世界現代化進程決定性地超越了區域性發展階段,工業文明的全球普及和現代社會發展機制的全球擴散最終把世界各個區域聯成為一個相互依存的整體,人類在經濟力量的驅動下,在伴隨著種種矛盾和沖突的歷史進程中,進入了全球性現代化的新階段。20世紀是世界體系經歷裂變和重組、向全球統一的世界市場過渡的時代,奠定了經濟全球化的基礎結構。以戰爭與革命為基本特徵的20世紀上半葉的歷史進程也就是以殖民主義為標志的世界體系初級形態的解構過程。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世界體系從解構走向重構的轉折點,世界主導力量的轉移和殖民體系的瓦解為世界體系的重新整合準備了條件。但是,二戰後出現的東西方冷戰格局推遲了統一的世界市場的形成,在國際政治層面的兩極結構影響下,世界體系一度表現出二元特性。實際上,這種二元性所反映的仍然是世界體系重構中的過渡性。作為世界體系基礎的世界市場的本質是由經濟運動的客觀規律決定的,所以,即使在冷戰過程中,世界體系的重構仍然按其固有的規律調整著世界歷史運動的各個層面,其中包括世界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加強和國際政治朝多極化方向的發展,最後以二元結構的整合和兩極結構的崩潰結束了冷戰。冷戰後,世界市場的一元性和全球性得到了充分展示,市場經濟的運作機制也得到了普遍認同。世界體系的發展所提供的結構性要素與科技革命所提供的技術性要素相結合,成為世界經濟全球化趨勢不可逆轉的深刻根源。當然,全球化也帶來了諸多“全球性問題”,乃至演化為“全球性危機”,這是當今世界全人類必須面對的挑戰。對此我們在教科書中也做了必要的提示。

最後要強調的是,時空關系的處理是歷史教學的關鍵性環節。通史比較凸顯人類歷史的時間性,它是在時間的前提下來考察各個空間的具體發展道路及其歷史地位。因此,教師在教學中突出歷史的時間性非常重要。如果忽略時間的線索,就變成了各個不同地域空間和各種歷史事件的隨意或簡單組合,這就背離了唯物史觀和通史體例的宗旨。當然,在正確把握歷史時間的前提下,空間因素的表達也十分重要,因為豐富多彩的歷史敘事就是在人類生活的各個空間地域具體展開的,無論是文本書寫還是課堂教學,歷史敘事的建構者及其接收對象都是具有空間身份(民族、國家、地域)的人。

【作者簡介】余偉民,男,1951年生,上海人,博士生導師,華東師范大學歷史系教授、上海市高中歷史教科書主編。

看了“歷史學術論文如何寫”的人還看:

1. 關於大學歷史論文範文參考

2. 歷史教學學術論文

3. 學術論文寫作標准格式要求

4. 大學歷史論文範文參考

5. 本科學術論文引言部分寫法

閱讀全文

與研究歷史的英文論文怎麼寫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05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72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18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10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48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7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6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71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51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989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2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49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5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34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13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01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08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388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5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