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北宋募兵制影在歷史書哪裡提到

北宋募兵制影在歷史書哪裡提到

發布時間:2022-12-25 22:57:14

A. 北宋的募兵制多神奇

北宋的「募兵制」,對於維系宋朝社會穩定,的確有著很大的實際意義。

宋太祖建立「募兵制」,就是為了將影響社會安定的不穩定因素納入到軍隊之中,犧牲一部分軍隊的穩定性,來達到社會穩定的目的。

還有更重要的一點,「募兵制」將社會底層的流民吸收到軍隊之後,由於軍法的限制,他們可以很容易被組織起來,成為宋朝征伐天下的重要力量,而且社會上的無賴之徒入伍之後,他們與地方上的聯系便斷絕了,所以,從歷史上來看,北宋時期的兵變次數雖然多,但是影響始終有限,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脫離群眾。

B. 為什麼說北宋兵制未有以變五代姑息羈縻之俗什麼意思

為什麼說北宋兵制未有以變五代姑息羈縻之俗什麼意思
漢興之初,反秦之敞,與民休息,凡事簡易,禁罔疏闊,而相國蕭、 曹以寬厚清靜為天下帥,民作「畫一」之歌。孝惠垂拱.高後女主,不出房闥,而天下晏然.民務稼穡,衣食滋殖。至於文、景,遂移風易俗。是時循吏如河南守吳公、蜀守文翁之屬,皆謹身帥先,居以廉平,不至於嚴,而民從化。
(《漢書·循吏傳序》)
(1)文中「相國蕭、曹」指誰?
(2)漢初休養生息採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
第 1 頁
視頻會議終端一體機1080P高清網路遠程設備無線全向麥一鍵入會

¥7800 元 ¥7800 元
立即購買
simba.taobao.com 廣告
怎樣的效果?
(3)循吏出現的政治和文化背景?文翁治蜀的舉措及成效。
閱讀下列史料並回答問題:
[主父]偃說上日:"古者諸地不過百里,強弱之形易制。今諸侯或一連城數十,地方千里。緩則驕奢易為淫亂,急則阻其強而合從以逆京師。今以法割削,則逆節萌起,前日朝錯是也。今諸侯子弟或十數,而適嗣代立,余雖骨肉 無尺地之封,則仁孝之道不宣。願陛下令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願,上以德施,實分其國。必稍自銷弱矣。於是上從其計。又說上曰:「茂陵初立,天下豪桀
第 2 頁
兼並之家,亂眾民,皆 可徒茂陵.內實京師,外銷姦猾,此所謂不誅而害除。」上又從之。
(1)文中主父偃向漢武帝提出哪些建議被採納?這些舉措造成了怎祥的影響?
(2)漢武帝針對諸侯王問題還採取了哪些措施?
(3)簡述漢初至漢武帝期間的諸侯王政策。
【材料解析題】
自秦焚《六經》,聖文埃滅。漢興,諸儒頗修藝文;及東京,學者亦各名家。而守文之徒,滯田所稟,異端紛紜,互相詭
第 3 頁
教,遂令經有數家,家有數說,章句多者或乃百餘萬言,學徒勞而少功,後生疑而莫正。鄭玄括囊大典,網羅眾家,刪裁繁誣,刊改漏失,自是學者略知所歸。
(《後漢書·鄭玄傳侖》)
(1)文中范嘩論及漢代經學的發展存在何種弊端。
(2)如何評價鄭玄,
(3)論述漢代今古文經學的主要區別。

【材料解析題】
第 4 頁
閱讀下列史料並回答問題
自遭荒亂,率乏糧谷。諸軍並起,無終歲之計,飢則寇嘻略,飽則棄余,瓦解流離,無敵自破者不可勝數。袁紹之在河北,軍人仰食桑椹。袁術在江、淮,取給蒲贏。民人相食,州里蕭條。公曰:」夫定國之術,在於強兵足食,秦人以急農兼天下,孝武以屯田定西域,此先代之良式也。」是歲乃募民屯田許下,得谷百萬斛。於是州郡例置田官 所在積谷。征伐四萬,無運糧之勞,遂兼滅群賊,克平天下。
(《三國志·武帝紀》注引《魏書》)
第 5 頁
(1)文中「孝武」是指何時何人?
(2)簡述曹魏屯田的歷史背景。
(3)分析曹魏屯田的影響。

閱讀下列史料並回答問題
高祖曰:「自上古以采及諸經籍,焉有不先正名,而得行禮乎?今欲斷諸北語,一從正音。年三十以上,習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見在朝廷之人,語音不聽仍舊,若有故為,當降爵黜官。各宜深戒。如此漸習,風化可新。若仍舊俗,恐數世之後,伊洛之下復成被發之人。王公卿士,成以然不?」禧對日:「實
第 6 頁
如聖旨,宜應改易,」……
又引見王公卿士,責留京之官曰:「昨望見婦女之服,仍為夾領小袖。我徂東山,雖不三年,既離寒暑,卿等何為而違前詔?」禧對曰:「陛下聖過堯舜,光化中原 臣雖仰稟明規,每事乖互,將何以宣布皇經,敷贊帝則。舛違之罪,實舍刑憲。」高祖曰:「若朕言非,卿等當須庭論,如何入則順旨,退有不從。昔舜語禹,汝無面從,退有後言,其卿等之謂乎?」
(《魏書》卷二十一,《獻文六'王·戚陽王禧傳》)
第 7 頁
(1)文中「高祖」指誰?
(2)高祖在位期間有何重大舉措?有何影響?
(3)引文中涉及高祖改制的哪些措施?
閱讀下列史料並回答問題:
府兵之制,起自西魏、後周,而備於隋,唐興因之。隋制十二衛,曰翊衛,曰驍騎衛,曰武衛,曰屯衛,曰御衛,曰侯衛,為左右,皆有將軍以分統諸府之兵。府有郎將、副郎將、坊主、團主,以相統治。又有驃騎、車騎二府,皆有將軍。後更驃騎日鷹揚耶將,車騎日副郎將。別置折沖、果毅。
第 8 頁
(《新唐書》卷五十,《兵制》)
(1)府兵制興起的背景及其發展。
(2)評府兵制。
閱讀下列兜判並回答問題:
本朝累世因循末俗之弊,而無親友群臣之議。人君朝夕與處,不過宦官、女子,出而視事,又不過有司之細故,未嘗如古大有為之君,與學士大夫討論先王之法,以措之天下也。一切因任自然之理勢,而精神之運,有所不加,名實之間,有所不察。君子非不見貴,然小人亦得廁其間;正論非不見容,然邪說亦有時而用,以詩
第 9 頁
賦記誦求天下之士 而無學校養成之法,以科名資歷敘朝廷之位,而無官司課試之方。監司無檢察之人,守將非選擇之吏。轉徙之亟,既難於考級,而游談之眾,因得以亂真,交私養望者,多得顯官;獨立營職者.或見排沮,故上下偷惰取容而已,雖有能者在職,亦無以異於庸人。
農民壞於徭役,而未嘗特見救恤,又不為之設官,以修其水土之利,兵士雜於疲老,而未嘗申飭訓練,又不為之擇將,而久其疆場之權。宿衛則聚卒伍無賴之人,而未有以變五代姑息羈縻之俗。宗室則無教訓選舉之實,而未有以舍先王親疏隆殺之宜。
第 10 頁
其於理財,大抵無法,故雖儉約而民不富,雖憂勤而國不強。賴非夷狄執昌熾之時,又無堯、湯水旱之變,故天下無事,過於百年。雖曰人事,亦天助也,蓋累聖相繼,仰畏天,俯畏人,寬仁恭儉,忠恕誠愨,此其所以獲天助也。
伏惟陛下躬上聖乏質,承無窮之緒,知天勸之不可常恃,知人事之不可怠終,則大有為之時,正在今日,臣不載輒廢將明之義,而苟逃諱忌之誅。伏惟陛下幸赦而留神。則天下之福也。取進止。
(《王安石全集》卷四十一)
(1)王安石變法前夕北宋社會主要存在哪
第 11 頁
些弊病?
(2)文中談到北宋前期士大夫「上下偷惰取容」是指什麼?
(3)王安石為什麼說北宋兵制「未有以變五代姑息羈縻之俗」?
閱凄下列史料並回答問題:
洪武元年,改中書省左右相國為左右丞相,左右丞各一人,參知政事二人,以宣國公李善長為左丞相,兼少師,統六部事。三年,召山西參政楊憲為右丞相,陝西參政汪廣洋為左丞相。已,善長封韓國公,進太師。廣洋封護軍忠勤伯。後以胡惟庸敗,善長等皆坐累。
第 12 頁
上御奉天殿敕文武群臣言:「自古三公論道,六卿分職。自秦始置丞相而亡,漢、唐、宋因之,雖有賢相,然其間所用者多有小人專權亂政。自今罷相,設五府、六部、督察院、通政司、大理寺,分理天下庶務,彼此頡頏,不敢相壓,事皆朝廷總之,所以穩當。以後嗣君不許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請設立者,文武群臣即時劾奏,處以重刑。」命翰林春坊官入看詳諸司奏啟,平駁之平允,則列名封進,署曰:「翰林院兼平駁諸司文章某官某進。」其時,召耆儒鮑恂、張長年、俞銓至.命為文華殿大學士。三人辭不就。而命吏部尚書邵質、檢討昊伯宗為華蓋、武英殿大學士;翰林學士宋訥、典籍吳沈為文淵閣
第 13 頁
、東閣大學士,皆侍左右備顧問,然不得平章軍國事。
永樂入踐極,始開內閣於東角門,簡翰林待詔解縉為侍讀,中書舍人黃淮、王府審理楊士奇為編修,進修撰胡廣為侍講,編修楊榮為修撰,戶科給事中金幼孜、桐域縣知縣胡儼為檢討,入直文淵閣,諸六部大政大致,咸共平章。秩五品,而恩禮賜賚與尚書等。至洪熙初,設謹身殿大學士,既又建弘文閣。諭走臣曰:「卿等各有職務,朕欲得學行瑞謹老儒數人,日侍燕閑,備顧問,可咨訪以聞。」楊士奇等以新翰林待講王進、蘇州儒士陳繼對。命學士傳旨,繼授五經博士,掌閣事,進佐之。尚書蹩義舉學錄楊敬、訓導何澄敦實,
第 14 頁
即授教編修,澄給事中,皆直弘文閣:於是華蓋、謹身、武英三殿及文淵閣、東閣俱有大學士。
第 15 頁
網路文庫
搜索

C. 宋朝歷史上的殘忍徵兵制度「黥兵制」,男子當兵必須得要刺字

黥兵制,簡單來說就是通過在士兵臉上或手上等地方刺字,從而達到和平民百姓區分,並且可以明確其指揮建制目的的一種兵役制度。這種制度起源於唐末亂世,五代十國期間,興盛於北宋,消亡於南宋,延續了幾百年時間,在中國古代兵役史上留下了殘忍的一筆。

大家都知道,唐末之後是五代十國,這段時間是中國歷史上最為混亂的時期之一,軍閥之間的戰爭就猶如吃飯喝水般常見,是一個兵驕則逐帥,帥強則叛上的年代,也正因為如此,兵源相當緊張。軍閥們為了能夠擴大自己的勢力,往往會千方百計地抓人入伍。

不過這種強迫性質抓來的士兵,想要他們拚命顯然有點困難,這就會導致逃兵的出現,而且往往一逃就是一大批,導致戰爭的失利。當時的梁王朱溫看到這種情況,為了解決逃兵問題,便想了一個「妙計」:凡軍士,皆文其面以記軍號。這個計策一出,果然收到奇效,因為有記號的士兵即使逃出去了,也很容易被認出來,然後被抓回去,而逃兵一旦被抓回去,等待他的只有死路一條。

逃跑的路被堵死,士兵們在戰場上只剩下往前沖,打贏戰爭活下來這條路,還別說,這種制度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軍隊的戰鬥力。後來朱溫和當時的盧龍軍節度使劉仁恭交上了火,劉仁恭的實力遜色於朱溫,因此屢戰屢敗。劉仁恭為了止住敗勢,開始在幽州境內進行大范圍徵兵(十五歲以上、七十歲以下的男人都必須當兵入伍)。

更為喪心病狂的是,也許是受到了朱溫給士兵刺字的啟發,他居然下令,但凡入伍者,都必須在臉上刺下「定霸都」這三個字。即使是身份相對來說更高的讀書人,也得在他們手上刺下「一心事主」四字以表忠心。在劉仁恭這項喪心病狂的徵兵令之下,立即拉起了一支二十萬數量的軍隊,兵源得到了大量的補充。黥兵制這種徵兵制度很快就成為了當時的主流的徵兵制度。

然而話又說回來,「黥」是一種帶有極強侮辱性的刑罰,被施刑者往往會被大眾所看不起。如今卻把這種侮辱性刑罰施加到士兵身上,有點踐踏士兵們尊嚴的味道,也不難看出當時士兵們社會地位的低下。到了北宋時期,由於重文輕武的基本國策,士兵的地位就更低下了,黥兵制也進一步制度化。一般來說,士兵們會被要求將部隊的番號刺在臉上。

除此之外,一些犯了罪的囚犯,也會在臉上刺字,然後被發配充軍,軍人和囚犯相提並論,可見當時軍人的地位有多低下。在這樣的氛圍影響下,誰又願意去當兵打仗,宋朝軍隊的實力又怎麼可能強悍的起來呢?「好鐵不打釘,好男不當兵」的說法也越傳越廣。不願意當兵的人越來越多,但是必要的部隊數量又必須維持,征不到兵怎麼辦?官府乾脆就直接抓壯丁(《宋史》載:諸軍捉人刺涅,以補闕額)。有些百姓為了不被強行抓去當兵,還採用自殘的手段,比如說自斷指臂之類的行為,甚至有血性者直接走上了武裝反抗的道路。

不可否認,黥兵制在防止士兵逃跑,以及保證足夠數量的士兵有一定幫助,一定程度上維護了國家的穩定,但是這種侮辱性的徵兵制度對於普通士兵來說,顯然是難以接受的,同時其所帶來的惡劣影響,也成為了國家軍事實力提升的絆腳石。

D. 歷史上北宋時期的募兵制是什麼樣的

在北宋時期募兵制是一個比較奇怪的一個制度,北宋的募兵制,一般都是在出現天災之後,進行的一個募兵制度,只要參加進去之後終身都會是軍人的一個角色,直到六十多歲時才能退伍,這是一種把人養在軍隊中的一個制度,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減少百姓的負擔,招募的對象,一般都是飢民或者是災民這一類型的。

一個制度的存在肯定有利就有弊,這個制度的弊端就是士兵的數量越來越多,而土地大幅度的流失和荒廢的問題沒有人進行解決,在後來出現了軍隊囤積的程度,這么大規模的部隊,看似解決了國家百姓的負擔,其實給宋朝的財政帶來很多的負擔,軍隊的待遇逐漸降低,宋朝士兵無心打仗,戰鬥力越來越差,戰爭開始的時候雖然數量上佔取優勢,但是都是充當人頭的一些兵,精兵很少,面對敵軍戰鬥力很弱,一打就倒的一個狀態。

在後來的宋朝期間因為這種制度一直的實行,再加上重文輕武方面的影響,軍人的地位很低,都是不會打仗的文官帶隊,就導致了北宋沒有強大的軍隊而被金國所滅,實在是令人惋惜。

E. 宋朝經濟,軍事簡介

宋朝的經濟繁榮程度可謂前所未有,農業、印刷業、造紙業、絲織業、制瓷業均有重大發展。航海業、造船業成績突出,海外貿易發達,和南太平洋、中東、非洲、歐洲等地區50多個國家通商。南宋時期對南方的開發,促成江南地區成為經濟文化中心。
宋朝在軍事上為了加強中央集權,防止將領奪權。建隆二年三月,宋太祖削去了都點檢這個重要的禁軍職位。同年七月,宋太祖通過杯酒釋兵權解除了武官的軍權,禁軍的領導機構改為殿前司和侍衛司,分別由殿前都指揮使、步軍都指揮使和馬軍都指揮使(三帥)統領。但是,三帥無發兵之權。宋朝在中央設立樞密院來負責軍務。樞密院直接對皇帝負責,其他任何官員都不得過問。而樞密院雖能發兵,卻不能直接統軍,這樣就導致了統兵權與調兵權的分離。同時,宋朝經常更換統兵將領,以防止軍隊中出現個人勢力。宋朝的兵力部署可謂「強干弱枝」「守內虛外」。宋朝的軍隊分為四種,即禁軍、廂軍、鄉兵、藩兵。禁軍是中央軍,也是宋朝軍隊的主力。廂軍是各州的鎮兵,由地方長官控制。鄉兵則是按機關抽調的壯丁。藩兵是防守在邊境的非漢民族軍隊。

F. 北宋為什麼採取募兵制

宋朝主要實行募兵制。招募對象多為災荒飢民,並實行災年招募飢民為兵的養兵制度。此外,還鼓勵營伍子弟接替父兄當兵,或以罪犯充軍,兵源缺乏時,也抓民為軍。一經應募,終身為伍。北宋規定,諸路募兵由長吏或都監施行,以「兵樣」或「木挺」為標准,選壯健者充禁軍,其短弱者充廂軍。新兵入伍,即在臉部或手臂 刺字,以標明軍號,故招募又稱招刺。 其家屬可隨住軍營。宋軍實行揀選制度,每年春秋按上、中、下3等標准進行訓練考核,壯健有武技者,可由廂軍升禁軍,武技出眾者,優給賞物,可補闕階官。武技不及下等者,馬軍降為步軍,又不及降為廂軍。老弱者或陳低級別,或削除軍籍,或降充「剩 員」和供軍中雜役。禁軍、廂軍以及土軍,一般60歲退役,其衣糧供給減半。陣亡軍士家眷有撫恤,傷殘也有安置的規定。

G. 看歷朝歷代兵制,為什麼古代不會有義務兵役制

本來就有啊,抓壯丁,一戶二男出一男這樣的。

H. 我國古代實行過的兵役制度主要有哪五種

中國古代兵制,指的是中國古代的兵役制度。主要包括兵農合一制、全民皆兵制、徵兵制、軍戶制、團結兵制、民兵制、募兵制、衛所制、八旗綠營制等等。
兵農合一制
在西周、春秋以前,是寓兵於農的。所謂寓兵於農,就是以農器為兵器(《六韜·農器篇》)。古代兵器是銅做的,農器也是銅做的。兵器都藏在公家,臨戰才發給。所謂授甲、授兵。兵器只能供給正式軍隊用,鄉下保衛團一類的兵,是不能給與的。但是,當敵人打過來時,總不能隨便拿著個農器就自衛吧?所以就有《六韜》之說,教其以某種農器,當某種兵器。

全民皆兵制
到戰國時期,由於戰爭規模的擴大和對抗的加劇,開始出現了全民皆兵制。春秋時,各國用兵,最多不過數萬。至戰國時,卻阬降斬級,動以萬計。此等記載,必不能全屬子虛,新增的兵,從何處來呢?我們看《左氏》成公二年,記齊頃公鞍戰敗北逃回去的時候,「見保者曰:勉之,齊師敗矣,」可見其時正式的軍隊雖敗於外,各地方守御之兵仍在。而《戰國策》載蘇秦說齊宣王之言,說「韓魏戰而勝秦,則兵半折,四竟不守;戰而不勝,國以危亡隨其後;」可見各地方守御之兵,都已調出去,充作正式軍隊了。這是戰國時兵數驟增之由。在中國歷史上,真正全國皆兵的,怕莫此時若了。所以戰國後期,秦楚皆帶兵百萬,而其他五國軍隊人數也在30-50萬之間。

徵兵制
即徵招義務兵。徵兵制在中國古代廣泛存在,幾乎各朝都有,比較明顯的三代、春秋、戰國、秦、漢、三國。
西周建立後,正式組織了六軍和八師(筆者以前在軍盟發表守相關文章),但六軍和八師是平時生產,戰時打仗的半常備軍,而且六軍基本由關中的周人,八師基本由被周遷到洛陽附近的殷人組成,還帶有部落兵的痕跡。早在西周,諸侯就擁有了一旅(500人)到三軍(37500人)的武裝,到了春秋又有擴大,但基本和西周差不多,只是部落兵痕跡慢慢消退。
到了戰國,戰爭規模擴大,達到雙方十幾萬到幾十萬人參戰,戰爭時間延長,次數頻繁且間隔短,加上從奴隸制度向封建制度過渡逐漸完成,原來基本不能作為兵源的奴隸成為農民,成為了兵源,所以大規模的徵兵制形成,如秦趙長平之戰,秦軍將趙軍包圍在長平,為了取得這一決定性戰役的勝利,秦王親自趕到河內郡,征發所有成年男子支援前線。秦建立以後,秦始皇又征發大量的人力守長城、征河套、嶺南等地,過重的兵役是秦王朝滅亡的原因之一。這一時期的徵兵在很大程度上還帶有臨時性,制度化的普遍兵役制度還沒有建立。
到了漢代,中央政府基本建立了普及義務兵役制度,但復員制度還不健全,所以有了漢樂府中所說的「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的現象。三國時期由於戰爭頻繁,徵兵的數量更大,如曹操曾一次「收青州黃巾百萬,擇其精壯三十萬號為青州兵」,吳國還迫使山越出山為兵,見於史書的就有十幾萬。
三國以後的各個朝代有的實行軍戶制,有的實行募兵,但徵兵制一直存在,特別是在發生大規模戰爭時,為滿足戰爭需要,朝廷都為大量徵兵,如隋煬帝為征高麗「在山東增置軍府,掃地為兵」;杜甫詩中寫到「夜宿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再把中男行」,都說明唐政府為平安史之亂,連老人和十四五歲的少年都不放過。

軍戶制
所謂軍戶制,就是把軍籍與民籍分開,列入軍戶籍的人家世世代代要出人當兵,而民戶則只納租調,不用服兵役。中國歷史上採用這一制度的大體上是南北朝、隋、唐、明。
從西晉時的羌人起義開始,大量北方少數民族進入中原地區,並先後在中國北方建立了一些政權,這些政權實行漢胡分治,北朝皇帝曾對漢人說,「北人為汝客,得汝一斛粟,為汝擊賊」,對本族人說「漢人為汝奴,夫為汝耕,婦為汝織」,為了防治漢人的反抗,基本不以漢人為兵,而世代為兵的北方民族逐漸成為軍戶,當然北魏孝武帝所也有漢人為軍戶的。在南朝,從北府兵開始,以北方流亡到南方的人民為主,也逐步形成了世代為兵的情況。這種情況的進一步發展便形成了軍戶制。
軍戶在多數朝代不用向政府交納租稅,有的朝工還分給軍戶土地,而他們所要負擔的就是兵役。木蘭詩中的「昨日見軍貼,可汗大點兵……卷卷有爺名」說明其家很可能是軍戶。軍戶制度最大的好處就是兵農合一,平時生產,戰時打仗,節省了封建王朝的軍費開支,又避免了徵兵制增加農民負擔及妨礙農業生產。唐朝中前期的強盛,與較好地執行了府兵制(也就是筆者說的軍戶制)不無關系。
軍戶的來源很多,有本身為軍被指為軍戶的,有因戰爭被俘或被掠為軍戶的,有因犯罪被沒入軍戶的。在各朝稱謂也不同,隋唐府兵帛,隋設折沖府、鷹揚府等,唐設六衛,又分左右,各設大將軍,為十二位大將軍。在明為衛所,全國衛所成百上千,衛所有軍田,軍隊自給自足。抗倭名將戚繼光家就是世襲登州衛都指揮僉事。
軍戶制主要缺點有兩個,一是容易廢弛,國家一旦長年沒有戰事,軍戶就會因為軍官奴役、掠奪軍戶妻女、政府加派雜差等產生逃亡,久之就會變得老弱而不能戰,有的軍官隱瞞逃亡或絕嗣軍戶不報,私占其土地。到唐的後期,由於府兵制的破壞,唐政府為可戰之兵,只能聽認藩鎮割據。明代更是如此,中期以後衛所兵不能戰,不得不大量募兵,參加東南沿海抗倭的部隊就包括廣西狼兵、湖北鄉兵以及煙兵、漕兵等雇來的募兵,有名的「戚家軍」也是募兵。
另一缺點,從北朝開始,府兵中產生的軍事貴族勢力抬頭,而南朝宋、齊、梁、陳都由軍事政變建立,唐高祖李淵祖父為西魏八柱國之一,參加瓦崗軍的李密也是關隴軍事貴族,這一狀況到唐代,終於演變為以「安史之亂」為起點的延續到北宋的藩鎮割據局面,造成了五代十國的空前分裂,世襲府兵養出了一批難治的驕兵悍將。

團結兵制
在武後時期,地方上出現了團結兵制度。首先在河南、河北道實行,後又擴展到關內道,其大意是挑選丁戶殷贍、身體強壯者充任團結兵,免其征賦,平常要練習弓矢。到代宗時更明確地規定,春夏歸農,秋冬集合,並由官府發給兵器、資糧。團結兵是地方兵,主要負責地方治安等事務。

民兵制
宋朝王安石變法時實行的兵制。王安石民兵之法,是和保伍之制連帶的。他立保甲之法,以十家為一保,設保長。五十家為一大保,設大保長。五百家為一都保,設都保正副。家有兩丁的,以其一為保丁。其初日輪若幹人儆盜。後乃教以武藝,籍為民兵。

募兵制
募兵制也就是雇擁兵役制度,我國歷史上實行募兵制最典型的例子是北宋、南宋以及元、清。
宋代的募兵制,在很大程度上是為了使兵無常將,將無常兵,目的是不再出藩鎮割據的局面,而且為了防止人民反抗,在發生災荒的地方,把災民募為兵。然而募兵大大加重的宋政府的負擔,而且應募的多是潑皮無賴,沒有組織紀律性,而災民為兵又老弱無戰鬥力,這也就難怪為什麼北宋對外戰爭負多勝少了。到了南宋,情況更壞,軍隊座食而不能戰還侵擾百姓,軍官吃空額當本錢做生意,可說是中國歷史上武備最廢弛的時期了。
元朝的情況又有不同,元朝的軍隊主力是蒙古、色目軍,主要任務就是鎮壓漢人、南人,他們長期駐扎繁華大城市,政府靠殘酷剝削人民給他們以優厚待遇,結果幾十年下來,造成了貴族軍官沒見過作戰,歷載他們「以飛杯為飛炮,肉陣為軍陣,頌歌為凱歌」,當紅巾軍起義時,六千名體形高大的阿速軍(由西北民族阿速人組成)全合漢軍進攻劉富通領導的農民軍,結果還沒有開戰,蒙古指揮官看到義軍人數眾多,就高喊「阿撲,阿撲」(快跑,快跑)逃走了。
清代的情況比較特別,滿洲八旗,是世代為兵,國家按人頭給月例,象是軍戶制。但從康熙開始,旗營不再由旗主掌握,而是兵部調配,旗人也不是個個為兵,只是挑選其中一部分作為常備軍,平進訓練而不生產,所以筆者認為也應歸入募兵,而且到了清中期以後,旗兵戰鬥力下降,作戰主要靠漢軍綠營,那就完全是募兵了。到了晚清,綠營也廢弛不能戰了,為鎮壓太平軍,曾國藩首創了湘軍,以營官自招為基礎,全營自服從營官,全軍只服從曾國藩,開了中國近代軍閥的先河,由此而形成的募兵沿襲到了後來李鴻章的淮軍、各系北洋軍以至國民黨軍隊,都是僱傭關系,紅軍在成立之初的三灣改編中,為了體現與舊軍隊的區別,一個重要的舉措就是廢除僱傭關系。

衛所制
明代的衛所制和元朝的軍戶制大體相同,兵籍也是可以世襲的。明制:以五千六百人為衛。一千一百十二人為千戶所,一百十二人為百戶所。什伍之長,歷代都即在其什伍之人數內,明朝則在其外。每一百戶所,有總旗二人,小旗十人,所以共為一百十二人。衛設都指揮使,隸屬於五軍都督府。兵的來路有三種:第一種從征,是開國時固有的兵。第二種歸附,是敵國兵投降的。第三種謫發,則是刑法上罰令當兵的,俗話謂之「充軍」。從征和歸附,固然是世代為兵,謫發亦然。身死之後,要調其繼承人,繼承人絕掉,還要調其親族去補充的,謂之「句丁」。這明是以元朝的兵籍法為本,而加以補充的。五軍都督府,多用明初勛臣的子孫,也是模仿元朝軍官世襲之制。

八旗綠營制

清代的兵制前期中期以八旗和綠營為主。清朝駐防的旗兵,和漢人分城而居。清代的漢兵,謂之綠旗,亦稱綠營。清代中葉以前的用兵,是外征以八旗為主,內亂以綠營為主的。八旗兵在關外時,戰斗之力頗強,但是入關後腐敗亦頗速。三藩之亂時,八旗兵已不足用了。而到太平天國時期,綠營兵也已不堪使用。太平天國之後,清軍主力以湘軍、淮軍為主。
縱觀中國古代兵制,徵兵、軍戶、募兵相繼出現,又互相滲雜,總的說來,徵兵制隨著時代的發展,越來越不能滿足封建國家的需要;軍戶制,因為兵農合一,不用政府出錢養兵而受推崇較多,但他容易廢弛破壞的毛病無法根除;北、南宋的募兵則最為失敗,因為花了錢又養不出能戰之兵,清朝的募兵制相對成功一些,清代普通百姓幾乎沒有兵役負擔,生產得到發展,人口大量增加,然而募兵制的頑症吃空餉則一直從清延續到新中國成立。

其他
此外,邊境少數民族軍制和農民起義軍軍制也獨具特色。少數民族通常實行兵民合一的部族兵制,進入內地漢族區後即開始向漢族中央封建軍制過渡。從陳勝吳廣起義到太平天國革命,農民起義軍軍制體現著農民階級內部新型的階級關系和「均貧富」、「等貴賤」的思想。

I. 宋朝的政治軍事賦役制度是怎麼樣的

一、[宋朝的經濟商業]
宋朝是中國古代唯一長期不實行"抑商"政策的王朝。宋朝開創以來,即治坑礦、組織茶鹽開發。因而大量從土地中解放出來的農民投入商業手工業中,民間經濟受到刺激,突飛猛進。創造了空前的財富與繁榮。這些政策導向使商業大潮興旺,商貿高速發展,錢庄業迅猛發展,促使宋朝在世界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出現了最早的紙幣和銀行。銀行可以貸款、異地付款。北宋時期就大量開採金、銀、銅、鐵、煤等礦藏,全國各地也出現了世界歷史上最早的製造工廠和加工工廠。如造船廠、火器廠、造紙廠、印刷工廠、織布廠、各地的官窯等。廠里的工人按期領工資。南宋時的軍器所工匠竟達七八千人。造會子局,有徒工一千二百餘人。綾錦院織工達到四百餘人。除公辦的工廠外,一些私辦的工廠也相繼大量的出現與繁榮。

宋王朝調整了歷代立法中重刑輕民的傳統做法,義利並重相當重視經濟立法。法規內容涉及社會經濟活動的各個方面,專門設置了專賣法,如鹽法,酒法,茶法等法令。宋代成為中國古代經濟立法最為活躍的時期,其立法活動頻繁,法規內容涉及社會經濟活動的各個方面,法規的制訂、實施各方面都具有前所未有的想像力。宋的經濟法令,注意到了國家與經濟活動者之間的利益分配關系,順應商品經濟的規律。宋朝獲得龐大的財政收入是國民經濟飛速發展,工商業極度繁榮,生產力水平提高的結果。豐厚的社會財力使得政府既不必求苛稅於民又能保證政府收入。這就緩和了社會矛盾,進入治理國家的良性循環。宋朝的經濟,尤其是第二,第三產業得到了極大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達到了空前的高度。公元1077年,北宋稅賦總收入共7070萬貫,其中農業的兩稅2162萬貫,佔30%,工商稅4911萬貫佔70%。構成國家財政收入主體的,已經不再是農業,而是工商業了,宋朝已經走出農業文明了,宋時中國的農業社會已經在開始向工商業社會那邁進了。宋朝的手工業中還出現了銅板印刷的廣告。比西方資本主義印刷的廣告要早三百多年。大學者蘇東坡曾給一做油食老婦人做過一首廣告詩,使之生意大振。沈括的貨幣流通速度論達到了現代貨幣理論水平。此外宋朝已出現類似現代報紙的"小報"了。世界的中國的最早的資本主義萌芽,誕生於大宋強盛的商業浪潮中。

三[宋朝的政治民組]
趙匡胤得意於諸侯割據,他深深的知道諸侯割據對國家人民的種種壞處。宋太祖杯酒釋兵權吸取了唐朝諸侯割據[實質上是國家四分武裂]的經驗教訓。是加強中y集權促進祖國統一的深謀遠略。宋太祖趙匡胤不僅沒有殺害有功大臣,還用法律形式規定以後皇帝不能在朝庭上鞭打大臣。不準對公卿辱罵。臣下除了謀反和叛逆外,不得殺戮。宋太祖傳下"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子孫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的"誓牌"。歷代皇帝都嚴格執行這一祖訓。即使是因戰亂得位的殺害岳飛的宋高宗趙構,也只開三回殺戒。這在其他歷朝歷代都是極其罕見的。宋朝統治者非常重視吸取中國過去的歷史教訓。司馬光編著了著名的《資治通鑒》。以參知政事的設立為標志,宋朝實行宰輔集體領導制,是中y集權更理性化運轉的一種標志。在相當程度上皇帝也必須聽取宰輔集體的意見,應該說最高統治者不能憑一己之喜怒哀樂隨意處置朝政或決定大臣的去留乃至生死命運。國家治理的"文臣化"是歷史發展的趨勢,宋朝仁義立國,政局清明。宋朝的沒有地方勢力的割據,也沒有宦官、後妃、外戚的專權干政亂國。宋朝沒有文字獄,官員們不會因為說錯話寫錯字而掉腦袋、全家抄斬、滅門九族。宋專門建立了言官制度。宋仁宗時近一步增加台諫力量,和庭辯力度。以文治國是中國從野蠻社會走向現代文明進程的標志。開明寬厚的政治氛圍,使官員們敢於抨擊朝政,發表自己的政治主張。致使宋朝涌現出大批中國歷史上敢於直諫的官員,如寇準、范仲淹、包拯、歐陽修、蘇軾等等偉大的名字。中國歷史上只有宋代才能出現像包拯這樣和仁宗皇帝在朝堂上當面爭吵,包拯的唾液都飛濺到宋仁宗皇帝的臉上的事。宋仁宗即使再生氣也沒把包拯怎麼樣。包拯照樣勇於直諫、照樣升職為官。"終仁宗之世,疑獄一從於輕"。宋仁宗對疑難案例都是從輕發落。可見宋代皇帝的開明與民組。整個社會尊重知識份子,文化人地位空前提高。宋朝歷代都特別愛惜人才,優待官員。即使是盧多遜和丁謂圖謀皇位,這樣的重大犯罪也只是流放了事。宋代並沒有形成所謂的官場,下級官員可以告上級官員。就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宰相也難倖免。其中包拯就把他頂頭上司及幾位比他職位高的官員彈劾倒了。包拯這樣的人物只有在開明的大宋王朝才能產生。宋朝民告官的事也屢見不鮮,各級衙門門口都貼著反腐規訓,人民可以上訴、告官,直至勝訴。

宋太祖招令300人去天竺求取經書與舍利。宋太宗曾親自接見古印度婆羅門僧人和伊斯 教徒。在宋朝有大量基督教徒、猶太教徒及其它教徒擁有自己的屋舍、教堂、寺廟。加上宋的儒教、道教的繁榮昌盛。可見宋朝的中國以是多宗教並存開放的國度了。只是在宋朝基督教、猶太教及伊斯 教根本競爭不過儒教、道教、佛教。早在馬克菠羅到達中國之前就有大量的歐洲商人到達中國經商。現西方又發現有義大利商人兼學者雅各.德安科納早在1271年就到達中國的泉洲並記下了傳記。那時只是在泉州生活經商的就有大批威尼斯人、猶太人、英國人、薩拉森人、法蘭克人、錫蘭人、印度人、小爪哇人、比薩人及一些黑人,還有來自亞力山大里亞、布魯格等地的人。大批歐洲及亞洲人在中國經商或定居,那時泉洲已有大量混血兒。其中宋朝更是同化了大批猶太人。這在人類歷史上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只是有記載的在宋朝首都開封就有猶太人的17個大家族,接受"歸我中夏、遵守祖風、留遺汴梁"約法三章之後,定居中國。同化猶太人足見宋朝各個方面的強盛。可見中國文明及科技技術在宋朝時就傳播、影響到西方。各種信仰的各種人一同和睦相處的生活在開明富強的大宋社會里。合而不同是大宋王朝的整體寫照。

宋朝成為中國歷史上自春秋戰國以來第二個學術自y的時期。宋朝第一次出現了工匠傳統和哲學傳統合流的跡象。宋朝聞名的四大書院(嶽麓書院、白鹿洞書院、鵝湖書院、嵩陽書院)成為儒家弟子吸取文化乳汁的聖地,"道林三百眾,書院一千徒"。科教興國不僅促進了科技、商業、文藝的繁榮,也推動了政治的多元化思維,民組開明的政治報復思想的派系建立等。

宋朝的政壇並非一灘死水,宋有民主的黨派之爭,宋有改革派、保守派、主戰派、主和派等等。改革派,保守派並不是簡單的兩個派別。也不是固定不變的。公元1042年范仲淹、歐陽修變法實行"慶歷新政"。公元1069年王安石變法。司馬光反對變法,歐陽修也反對,蘇軾也反對。但反對和反對的觀點也不同。蘇軾在變法派執政時反對變法過急,又在保守派執政時發對對新法全都拋棄。司馬光與王安石彼此相互尊重,只是政見不同。兩派人士雖然觀點立場不同,都不是為私利而是以國家利益、人民為重。宋的黨派之爭是民組政治的典範。

五[宋朝的軍事武功]
宋軍初期其實並不弱。到979年,高麗女真皆貢於宋。宋朝的開創者趙框胤出身貴族,是一個高級將領。他本身並不注重抽象的理論而是非常注重實際技術、重視科技。他稱帝後,很少與文臣探討儒家典籍,而是經常親自出題科考或親臨造船務、監督水戰、整飭軍政等。趙光胤本身很重視軍事武力建設的......他經過了一番瀝血奮戰,滅後蜀、南唐,初步完成了統一。他不給武將太多權利是因為怕軍閥割據、國家不安定......他死後傳位於其弟。宋太宗趙光義又滅了吳越、北漢等國。根據趙光胤的遺願收回燕雲十六州發動兩次侵遼戰爭。宋軍主動進攻遼軍,可見宋軍的實力並不亞於遼軍。由於輕易冒進、前線指揮失物等等原因使宋軍沒有取得成功,但也沒有潰敗。宋軍停止了對遼戰爭是因為由於經過長期的戰爭後建國不久,宋需要調整。

公元1004年(景德元年),大宋在勝利的情況下與遼國簽訂了"澶淵之盟",使兩國成為兄弟之邦。同時宋朝同意每年給遼國白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相當於30萬貫)。公元1021年宋朝的國家財政收入總數為15000萬貫。北宋時期宋政府的平均年財政收入應在有10000萬貫以上。一兩白銀兌等於一貫銅錢。30萬貫對宋朝每年的巨大的財政收入來說不值一提。仁宗寶元年間僅陝西一地,和平時期軍費2000萬貫,戰時3300萬貫。只是陝西一地,戰爭軍費比和平時期軍費高1300萬貫。最重要的是"澶淵之盟"使宋朝依然侵佔遼國"關南"之地瀛、莫二州。澶淵之盟是賞賜失敗者財物的盟約決不是失敗者進貢賠款的盟約。"歲幣"對宋政府及人民根本不構成絲毫壓力。"澶淵之盟"使宋遼兩國進入100多年和平交往的友好時期,使中國的北方恢復安定,促進了漢、契丹兩族的經濟文化交流,也促進了契丹人的漢化。到耶律洪基時,契丹人與漢人已沒什麼區別了,甚至連契丹語都不會說了。當宋仁宗去世的訃告送到遼國,"燕境之人無遠近皆哭",遼國皇帝耶律洪基也握著使者的手痛哭道:"四十二年不識兵革矣。"從此以後宋以發展經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文化建設為國策,使那時的中國就遠離了原始的武力擴張、掠奪財務的野蠻階段。北宋拿點小錢換來了長期的安定和平、穩定的發展。使宋的商業、經濟、科技、技術等等都得到了長足的進步與發展。致使北宋國事強盛、海內昇平、全國上下彌漫著一股瑞氣。也使人們長期處在一種富足閑暇狀態。長期的和平也使宋、遼兩國逐漸退化了的野蠻戰斗的能力。也使宋朝遠離了原始、落後的世界。公元1040年范仲淹掛帥到陝北多次打退西夏軍,從此西夏不敢冒犯。范仲淹本著安定邊疆的百年大計,主動引見親近羌族首領加強睦鄰友好。人民歌頌他"胸中自有數萬甲兵"。據史書記載當他死去的噩耗傳至邊地時,"羌酋數百人,哭之如父。"北宋政府向西開疆三千餘里,歸附中國的藏族有二十萬眾。並實行屯田,分給歸附藏族田地耕種。王安石:"今青唐、洮河,幅員三千餘里,舉戎羌之眾二十萬,獻其地,因為熟戶。"被招募安置的藏族稱為熟戶。宋沒有傾盡全國之兵、全民之財反動對遼、對西夏的進攻是因為吸取了隋揚帝、漢武帝的教訓。戰爭侵略得到的遠遠比不過自己創造的。開明的政策使宋朝的人們長期沒有戰爭、兵役、苛稅這三大"災害"之苦。使宋朝人民長期生活富強安逸。如果說秦亡於苛政,漢亡於戰亂,隋亡於兵役,唐亡於割據。那麼宋就亡於安逸。

宋朝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堅持募兵制的王朝。宋以前、以後,中國一直到現在還實行的是強制性徵兵政策。募兵制就是國家不強制你當兵,你當不當兵靠自願。當然你當兵國家是給你錢的。宋朝的士兵都是招募的雇傭兵,而這些雇傭兵都有非常厚重的薪金,國家為此所付的軍費是驚人的。政府龐大的財政收入有時都會有入不敷出的問題,公元1065年(治平二年)國家收入為一億一千六百一十三萬八千四百零五緡,支出為一億二千零三十四萬三千一百七十緡,財政赤字為四百二十萬緡。此舉被現代一些學者諷刺的稱為"冗兵"、"積貧"。"冗兵"、"積貧"是宋朝內定的民主開明的國策結果,不是外敵的壓力造成的。過於民主的政策和長期的和平富足的生活也是使宋軍戰鬥力弱的原因。

宋代在軍制上有進步之處,把軍政機關與指揮系統分離,將動員系統與指揮系統分離,這些都是現代軍事的特徵。宋朝在缺乏長城防禦設施依靠情況下堅持國富民強三百餘年,不能說宋朝太弱,宋軍太弱。宋不是沒有能力進攻只是國策問題。宋的總兵力遠遠超過遼、金、蒙等國。但宋的機動兵力、在一線的兵力及卻比不過它國。宋的戰爭成本比落後的國家要高很多。宋軍兵分散。因為宋軍有大片疆土、大量人民、大批財富要守。這些都是宋軍的負擔。而侵略軍沒有什麼負擔,想打哪就去哪。攻下了就有大批財富、美女。最好的防禦就是進攻,長期的和平的國策使宋軍喪失了進攻的能力。

在冷兵器時代,越野蠻就越強大,越落後就越凶惡。你落後貧窮就有動力掠奪比你富裕的人。遼國比宋野蠻,所以宋給遼錢絹。金比遼野蠻,所以金滅了遼。蒙古人比金人野蠻,所以蒙古滅了金。蒙古人比宋人野蠻得多,所以宋當然打不過蒙古。縱觀世界史,歷史上文明的古國都是被比它落後、野蠻的民族消滅。齊被秦消滅,不是因為沒有秦國富裕,而是沒有秦國野蠻。楚被秦消滅,不是因為沒有秦國有文化,而是沒有秦國武力強盛。

一個人越富裕越怕死,越幸福越熱愛生命。一個人越窮困,越不怕死。一個餓著肚子的人會比吃飽了的人狠。一個為有飯吃、有衣穿而發愁的人會比衣食無憂的人做戰勇猛。一個強盜會比一個書生厲害。宋人太文明了,過慣了安逸而富裕的生活。宋兵很弱。有宋詩雲:"父母生我時,教我學耕桑;不識官府嚴,安能事戎行!執槍不解刺,執弓不能射;團結我何為,徒勞定無益。"宋人是為生產、創造、和平而生的。蒙古人生下來是騎馬、掠奪、戰斗的。宋人人性大多是善的,蒙古人性大多是惡的。怎麼可能戰得過原始兇猛在血雨腥風中奔出來的蒙古鐵蹄?

蒙古人的可怕在於它不只擁有原始游牧民族野蠻的戰鬥力,而且還擁有文明民族先進高超的技術。蒙古人攻打下一座城市,唯一留下的一種人,不是年輕美麗的女人,也不是天真的孩子,還不是年邁的老人,而是這座城市的工匠藝人。在古代蒙古人就好比在現代,它不僅具有阿富汗塔利班人不怕死的精神、還擁有美國人的原子彈等高科技武裝技術。
宋元之間的戰爭是中國歷史上懸殊最大的民族戰爭。因為一個是正向資本主義發展的封建頂期文明,一個是剛形成的民族正處在原始時期的文明。
宋朝後期雖然武力相對較弱,但用它強大的綜合勢力,經濟與文化影響著遼國、金國等周邊各國。促進了他們的漢化。推動了世界的發展與進步。遼國逐漸廢除奴隸制及歧視漢人的政策,金國更是不折不扣宋文明的仰慕者。金國在北京的皇宮是完全仿照的宋朝汴梁的皇宮建造的。金國的皇帝穿著宋式的皇服,文官的品級和宋一樣。金朝實行科舉取士,孔子的四十九世孫也被金主封為公爵,金主親自行禮祭祀孔子。自天文占測至編制歷日和宮廷音樂,金人全都模仿應用宋制。金國還學宋國印製紙幣。蘇東坡今天剛在宋出版的新書,明天就有可能在金國的大街上叫賣流行。從金朝遺留下的銅錢就能看出金錢就是只有漢字的典型中國式銅幣。從留存至今的盧溝橋的建築風格及技術來看,金人已完全成為"中國"人了。金國用短短的幾十年期間,掠奪吸取與學習了大量的宋的財富與文化。就從落後的原始文明進化到封建文明。到金國滅亡前期,實際上金國以與南宋差別已經不大了。金國成為宋朝之後當時世界上第二大富強的國家。但金國也在富強的生活中失去了曾經野蠻無比的戰鬥力。
像朱熹一樣的一大批知識份子開始是堅決的抗戰派,擁護政府進攻收復國土。但後來看到兩國和平的局面。逐漸成為保守派不主張用武力解決問題。不希望兩國在大動干戈,破壞兩國人們的安定和平的生活。不進行戰爭並不是少數人"苟且偷安",這是民心所向,是符合全民的利益。
一個國家及王朝的滅亡,不一定是因為它自身的腐朽及內政混亂、君主的昏庸、民不聊生。一個繁榮富強欣欣向榮的國家有可能是面對外部野蠻的力量一時戰略決策的失誤、一次的戰爭失敗就有可能導致。宋朝的皇帝極其統治者是相對於其他王朝的統治者都是比較開明的有功績的。宋朝的滅亡不是必然的而是偶然的。宋朝的滅亡有多方面的原因。宋朝也不是一個民族一個王朝之力一次打敗的,而是多個民族與多個王朝一起之力多次打敗的。蒙古是在滅了西遼、西夏、花刺子模等國,盪平中東、征服大半歐洲、統治大半世界、把宋朝的周邊各國都歸於其下之後才對世界上最繁華強大的宋國發動進攻的。宋人太文明,但使用先進的技術火葯及戰船把強大的蒙古聯軍鉗制數十年之久。宋朝是在蒙古野蠻的鐵蹄下堅持得最持久的國家。宋是文明的創造者,而蒙古是文明的掠奪者。宋人的失敗是因為宋人太文明,宋朝的滅亡是因為宋朝發展得太快和當時野蠻的世界格格不入......

一個文明被消滅,並沒有什麼可丟人的。希臘、羅馬雖都被野蠻所消滅,但他們的文明依然是西方人的驕傲!世界人民依然景仰他們所開創的文明高度。在西方沒有人會污衊希臘、羅馬,也沒有人會崇敬突厥、土耳奇。一個沒有文化粗魯厲害的強盜沒有哪個國家哪個民族會景仰。而我們現在的有些中國人卻有些怪,我們對代表中華文明頂峰的王朝大加污衊與抨擊,而對屠殺創造出人類歷史上優秀先進高超文明的我們祖先的野蠻人而大加歌頌與美化。我們好象不知道誰是我們的祖先。很難想像現在的猶太人會崇拜希特勒,而辱罵貶低被希特勒屠殺的猶太先輩。而在中國正是這樣......我們習慣於把冷血的強盜屠殺我們先輩的屠夫美化成大英雄!我們習慣污衊與褥罵在世界上給中國帶來太多榮譽與驕傲的偉大的宋朝。這世界上只有中國人熱忠於謾罵自己的祖先,在西方你很難看到有西方人罵亞里士多德的。而在中國我們不只罵朱熹,還罵被我們祖先千百年來譽為聖人、在世界各國被尊為偉大思想家的孔子。作為一個中國人如果連孔子、朱熹都可以漫罵的人,那他還有什麼事做不出來?他還是中國人嗎?古希臘奧林匹克文明在世界、在中國依然繼續發揚光大!而代表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精髓的宋明理學卻被中國人自己批得一無是處。現在的大部分中國人竟不知道自己祖先的好,優越與難得。我們被野蠻的屠殺斬斷了中華文明的傳承與連續性。我們還配稱作我們是宋人的後代嗎?

這里只說了宋的好,沒有說宋的不好。因為宋的不好眾人皆知,已被教育宣傳誇大。而宋的好卻被忽視或被看成不好。宋被滅了,宋的好也被看做不好、被看做滅亡的原因。我們現在的人對宋朝的評價不公,我們對宋人不公,我們對我們的祖先不公。即使藐視東方文明傲慢的西方人面對宋朝開創的文明高度都不由自主的贊嘆。為什麼我們卻蔑視我們古代的社會最頂峰的文明?但能夠接觸研究宋朝文明的西方人畢竟只是些極少數的人。難道我們的文明要靠別人來發掘嗎?如果我們都不為我們的祖先說話,那要靠極少數的西方研究中國歷史的專家學者說公道話嗎?我們應該為宋朝對世界文明的貢獻而自豪。我們應該為我們是宋人的後代感到驕傲。

閱讀全文

與北宋募兵制影在歷史書哪裡提到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05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72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18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10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48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7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6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71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51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989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2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49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5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34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13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01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08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388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5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