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上好歷史課
歷史老照片不能說的秘密
慈禧軍閥明末清初文革晚清
2 話,那將能抓住學生的求知心理,把學生的心緊緊地栓住,使他們懷著無限的期待和渴望投入到歷史學習中去。因此,一段精彩的導入將會起到一錘定音的作用。 二、 創設情境,體驗新知 情境創設強調為學生創設完整、真實的歷史情境,以激勵學生的認知需要,鼓勵學生主動學習,體驗學習。歷史不像其他學科,歷史課中的情境創設要具有歷史氛圍。它既反映過去的事件、人物,又體現今天人們對歷史事件、人物的看法。因此,歷史教學情境創設除了要在調動學生學習興趣上下功夫外,還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學習情況,使學生能在自己已有的歷史知識中感知歷史、認識歷史、評價歷史,形成正確的歷史價值觀。 我們知道歷史是不可能從頭再來的,但我們卻可以藉助情景創設,讓學生在特定的歷史環境中,感受特定的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加深對知識的理解與記憶。現在很多老師都嘗試使用「虛擬情境教學法」,通過虛擬的情景,再現歷史。下面以我在講授「美國1929-1933年經濟大危機」為例,來談歷史教學中的情境創設。 美國百歲高齡老人馬文•L•諾森今年秋天接受了貝勒大學授予的學士學位。1929年迫於生計告別大學生涯時,他僅差1個化學學分就能拿到貝勒大學學士學位。 77個春秋後, 如今已經滿百歲的他終於迎來遲到的畢業證書。 老師說:「諾森已經是一位百歲老人了。生日那天,兒孫們問他:您這一輩子最難忘的事情是什麼?諾森老人說那當然有很多很多了,可要說最難忘的,得說是1929年那場災難,那種殘酷的現實,曾經扼殺了他年輕時的夢想。同學們知道諾森老人所說的災難指什麼嗎?」 這樣學生就能說出那場災難指1929—1933年的經濟大危機。這一環節通過一段虛擬人物諾森的故事創設了經濟大危機的情境,起到激情引趣的作用,也能引領學生盡快融入大危機的情境中。 英國歷史學家柯林伍德認為:應努力在內心構築一個歷史的氛圍,這種氛圍能再現和還原歷史事件發生時代的特定局面,任何歷史都是現在的歷史,只有更加深入一個特定時代人的心靈和思想,才能觸摸到歷史的脈搏。創設情境的教學方法能夠比較好的幫助學生觸摸到歷史的脈搏。 歷史是過去的,昨天已成為歷史,更何況與學生相隔甚遠的歷史教材,學生和我們都是歷史的旁觀者,站在這個角度學歷史,學生是無法理解當時的歷史
3 氛圍的,也就無法理解歷史的真正內涵,也更無法激起學生內心的波瀾。因此,在實際教學中,穿越時空隧道,改變教師講史說史、學生聽史讀史的學習方式,利用各種手段創設歷史情境,讓學生「走進」歷史,演繹歷史中的某一角色或片斷,這樣才會讓學生了解和掌握距離他們遙遠而難以記憶、理解的歷史知識與歷史現象。 三、 合作探究,精講點撥 為什麼學生會在我們的課上打瞌睡?那是因為我們的教學方式未能調動學生求知的慾望,未能讓學生體驗學習成功的樂趣,未能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本教學模式中我們應用了讓學生在小組內合作學習、探究知識的方法。所謂合作學習,是新課程理念下一種重要的教學形式,也是學生之間互相學習、互相促進的一種有效的學習形式。有效的合作學習,能喚醒學生沉睡的潛能,激活封存的記憶,開啟幽閉的心智。 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知識基礎、興趣愛好、學習能力、心理素質等對學生進行綜合評定,然後把全班學生搭配成若干異質學習小組,一般4~6人為一組。要充分尊重學生,遵照自願的原則,由學習小組民主推薦一名組織能力強、學習基礎好的學生擔任小組長,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組內學生的探究和互助活動共同完成學習任務。這樣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責任心與合作意識。由組長對小組活動進行組織和分工,發言要有順序,盡量讓不愛講話的學生先說、多說,當一人發言時其他成員必須認真傾聽,別人講完後再發表自己的觀點。這樣,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小組合作學習基本上能夠順利進行了。 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打破了過去那種全體學生面向黑板,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方式的束縛,幾個學生圍坐在一起,面對面地合作交流、實踐、操作。通過教學實踐,這種學習方式符合學生心理特點,因此學生願意接受,參與的積極性很高。 小組合作探究過程的實施: 小組合作探究的整個過程大致可分為:明確探究問題--合作探究--交流學習—展示反饋結果。 1.明確探究的問題 在合作學習之前,教師要向學生明確探究的問題。告訴學生評價的標準是什麼,以及合作學習的重要性,適時引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明白怎樣
4 完成學習任務。合作學習的任務最好是團體性任務,而不是個體性任務,即任務所要求的資源(信息、知識、技能、材料等)最好是單個學習者所不可能全部具有的,離開與他人的合作交流,個人就無法實現任務目標。小組成員在任務目標上是共同的、明確的,同時資源上又是相互依賴的,這可以促進學習者對活動的參與。 2.合作探究 確立學習任務之後,小組要通過研究學習目標,明確主攻方向和需解決的問題,根據組員特點,分工合作,探索交流。在此期間教師要在組間巡視,針對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進行及時引導。 3.交流學習 小組成員通過探究,闡述各自觀點,對有疑問的地方進行集體研究,再在全班匯報自己小組的交流成果。對小組內沒有解決的問題,可以提出來請其他小組幫助解決。 4.展示.反饋結果 通過小組間的交流探討,教師指導學生逐步統一認識,得出結論,並對各小組和組內成員的表現給予評價、激勵。 教師作為整個課堂的引導者,教師要以平等的身份適時地參與小組的討論,要靈活調整教學環節,及時地診斷與處理問題,當小組面臨問題時,能夠加以指引,當學生感覺學習沒有動力時,我們要及時地創設情境,來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慾望,使學生產生合作學習的沖動和願望。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多走動,多觀察,多傾聽,正確的認識加以肯定,錯誤的思想必要時可進行干預,激發學生思維碰撞,將課堂推向高潮。 接下來教師應將學生在合作探究中集體力量也無力解決的問題,一般也是這節課的難點問題做詳細講解。 四、梳理知識、歸納整合 這一環節是為學生及時構建知識體系而開展的整合性認知活動。通過本環節,讓學生對學得的知識及其本質屬性進行再認識;對自己掌握的知識按照自己的思維方式歸類連接、重新整合,構建出個性化的比較科學的知識體系。 有學生反映對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和重要知識點印象不深刻、掌握不扎實,尤其聽了若干節課後,很多節課混在一起,對前面某節課的印象更淡化遺忘,很難
5 回憶起某節課到底學了什麼?哪是重點?有哪些重要題型?本節需達成的學習目標是什麼?這當然由於課堂教學中的若干環節做得不夠所致,但沒把知識做好歸納整合應是其中的重要原因。 1、知識整合應該成為本節課的「濃縮袖珍版本」。一節課結束後,學生腦海中儲存羅列了很多知識,繁多而零亂,使知識不能系統化、網路化,缺乏對本節知識全景式知識結構的構建。對於一節歷史課,學生是按照教師講授的先後順序去聽講和接受的,就如同坐在河流上依次走過時間的上游、中游和下游,學到後面,前面的可能就淡忘,最後不能見到整條河流的全景。如果在本節課小結中不去萃取本節精華、提煉出重要知識點和重要題型,使本節所講知識濃縮為一個「精華袖珍版本」,那麼學生對本節課的掌握就不深刻,正所謂「綱不舉目不張」。所以,一節課結束時要通過小結全景呈現本節知識結構,做到「舉綱張目」。使學生在回望這節課的時候,只要想著課堂的知識整合部分,就能概視這節課的全貌。 2、知識整合應該成為本節課的「升華版」。很多教師把一節課的知識整合做成了知識的重復羅列,看似進行了整合,但沒提煉出本節的知識精華,整合應該是一節課的畫龍點睛之筆,是對本節知識的提煉和升華,是萃取知識精華的一個環節。所以能否通過課堂知識整合對本節課進行突破和升華是影響一節課教學效果的重要環節。 那麼,如何做好知識的整合呢?我認為應該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我在這一環節的操作有如下幾步:(1)學生個體先自結、整合知識點,構建自己的知識網路;(2)組內交流,互相借鑒,共同提高;(3)教師適當地引導組間交流,完善知識體系。讓學生在「交流互評」中不斷豐富學習的方法策略,在相互補充、相互啟發、相互評價中進一步拓展學生思維的廣度和深度,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 五、生成運用、鞏固提升 本環節是學生完成學習任務、實現認知目標後而進行的形成性評價,使學生已獲取的知識得到進一步鞏固和提高;同時對前幾個環節進行有針對性的補償教學,對學有餘力的學生進行拓展和提高。 這一環節教師的任務是提供材料、診斷補償、反饋矯正;學生的任務是自我演練、查漏補缺、鞏固提升。具體操作如下:(1)教師出示訓練材料(此訓練材料應是教師針對教學內容,在精確把握重、難點的前提下通過精挑細選所確定的
6 訓練材料),材料的出示形式應根據學情靈活設置。(2)學生自我演練,獨立完成;然後組內交流,解決部分問題;對本組內仍存在的爭議或疑惑,在組間或班內進行生生、師生的交流,在交流互動中進一步達成共識,完成查漏補缺和鞏固提升。 本教學模式要注意以下幾點: 1.在創設情景環節當我們採用虛擬情境教學法時要注意,這個「虛擬的」 情境不是隨意編造的,而是以史實為依據,從當時歷史背景出發,由教師精心編制,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故事形式呈現出來的。 2.在歸納整合環節需要學生自己總結整理,教師絕不能包辦代替。教師的作用是引導學生自主總結,學生思維的自我完善過程,以便形成新的知識體系。知識體系的構建以本節的學習內容為主,也可以構建出與本部分內容相關知識的內在聯系。 3.在生成運用環節要注意,首先,在選擇訓練題目時,除對基礎知識和和基本能力的訓練外,還要注重選擇題目的針對性、典型性和層次性,適當控制題量和難度,要在知識的重點、學生的疑點和不同知識的銜接點上設置題目;其次,訓練時,要注重獨立性和規范性;再次,訓練時,要注重互動性和規律性
相關參考:http://wenku..com/view/ee5fca90daef5ef7ba0d3caa.html
『貳』 怎樣上好歷史課
要上好一節歷史課應該注意以下幾個環節。
首先,處理好課堂的導入。
導入,是教師送給學生的第一束鮮花,視為教學的「定調」。
導入相當於「鳳頭」,內容好不好聽,要看上課前簡簡單單的導入。
好的導入可以引人入勝,學生會被將要學習的內容吸引,產生學習的興趣。
教學導入非常重要,要設法從一開始就吸引學生的注意,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他們的求知慾,使他們在整個課堂中都感覺具有挑戰性,想去探究某些事物。
在設計《甲午中日戰爭》一節的導入時,開始准備從洋務運動中建立的北洋水師導入,後來改為從中法戰爭結局導入。
開始的導入顯得太冗長,需要的時間長。
而後面的導入相對來說,簡單明了,不拖泥帶水,使學生很快就能從舊知識進入新知識中。
要處理好導入,功夫應該下在平時,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一是多看書、報、影視,收集、積累各種與歷史知識有關的資料和信息,設計導入語時才有豐富的材料;二是要全面熟悉教材,掌握教材內容特點,這樣才能用生動的導入語來達到突破教材重點和難點的目的;三是要掌握學生特點,注意學生年齡特徵、知識結構和接受能力,導入要切合學生實際。
其次,應處理好各個環節之間的過渡。
在講授《同盟會的成立和革命形勢的發展》一課時,課堂的三個部分之間過渡不夠圓潤,顯得生硬。
最好的過渡應該是通過一句簡單的話語,將前後兩部分內容銜接起來。
好的過渡,需要進行深思熟慮,從上一環節到下一環節,給學生一個容易接受並且完整的知識。
不能直接說「下面咱們講下一個問題。」這種生硬的過渡,有可能導致學生失去興趣,也難以形成一個系統的認識。
要處理好一節課中的過渡,就要開動腦筋思考,並參考別人已有的過渡不斷完善。
第三,應處理好重點結論的講述。
在講授《同盟會的成立和革命形勢的發展》一課時,將自己收集的重要結論直接讓學生記在課本上,以應付考試。
這樣的做法是歷次考試經驗的總結,書上的許多內容需要補充,才能適應考試。
不過自己在課堂上生搬硬套的讓學生記,沒有進行分析,沒有讓學生自己得出結論。
看起來自己也知道什麼是重點、難點,但是處理重點、難點的技巧還欠妥。
要給學生講好這些重要結論,在備課時要充分思考如何解釋給學生。
分析得好了,會使學生感覺記憶歷史不再枯燥,因為已經在理解中掌握了。
第四,注意課堂語言的抑揚頓挫。
語言是教師的法寶,教師要運用語言來傳授知識。
平鋪直敘的課堂語言會導致學生喪失學習的興趣,使教學遇到障礙。
而生動活潑,充滿波浪起伏的課堂語言,會在學生的腦子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要使語言充滿抑揚頓挫,就需要在課堂下經常性的鍛煉。
這次在片區上講課,評委老師的意見就是語言要盡量抑揚頓挫。
這也需要多讀像《演講與口才》一類的書籍,提高理論知識,加上不斷練習,就能使自己的課堂語言抑揚頓挫,充滿磁性。
怎樣使自己的語言抑揚頓挫?先要練好發音,要純正,不要忘了節奏和調,這是抑揚頓挫的基礎,這是理論,也是實踐。
好了之後,找一些名人演講,跟著模仿,體會其中的規律和節奏等等。
正音、貫口,即一口氣說下去,如何抑揚頓挫,每天對著鏡子不下30遍地練。
最後,應處理好板書與多媒體的關系。
板書是課堂知識的重要展示。
這次在片上講課時,雖然寫了板書,但是只是副板書。
板書是一個人基本功的體現。
因為大多數時間,我們並不是,每節課都在使用多媒體。
在以後的公開課中,應寫板書,多媒體只是輔助手段,不能代替板書。
在授課中,有適量的板書,能強化知識點和難點,暗示學生做好筆記。
通過書寫板書,控制講課節奏了解學生接受知識的基礎和快慢,反饋學生信息。
同時也體現任課教師教學特色。
以上幾點,是我在「歷史教學活動」中的體會,要上好一節歷史課,還需要不斷的總結經驗,精益求精。
『叄』 如何上好一節歷史課
一節成功的歷史課,教師所追求的不僅僅是開始的引人入勝,中間的環環相扣,還需要收尾的耐人尋味。
歷史小結的方式多種多樣,下面我介紹一下我在歷史課中常用的幾種。
(一)精講概括式的小結這是從深化歷史教學內容的一種以教師為主的小結方式,在小結中教師點明主題,升華所學的歷史問題。
例如,我在講《資本主義時代的曙光》時,以這樣的方式進行了小結:這一課主要講了文藝復興和新航路開辟對資本主義發展的影響,文藝復興為歐洲資本主義社會的產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礎,而新航路開辟也大大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
這段小結提綱挈領的歸納了本課重點,鞏固了教學效果。
精講概括式的小結,可以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通過教師的分析、歸納、概括,不但可以深化教學內容,便於讓學生從總體上來掌握所學的歷史知識,還可以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鋪墊置疑式的小結這種方式是教師在結課時,或為下次上課留下伏筆,使教學自然地過渡,或在下課前留下一個耐人尋味的問題,留給學生去思考,將課堂進行延伸。
例如,我在講《工業革命》時的小結是:從英國開始的工業革命創造了巨大的生產力,使社會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工業革命以後,資本主義最終戰勝了封建主義。
那麼,資本主義是如何最終戰勝封建主義的,我們以後再學。
這樣的小結即整理了所學內容,又導引出了後課,引起學生強烈的懸念,引發學生繼續帶著問題學習新的內容,為以後的學習埋下了伏筆。
(三)誘導點撥式小結這種小結方式是教師用簡要的語言,對學生進行啟發、點撥,幫助學生升華知識,並把所學知識總結出來。
例如,我在講《第一次世界大戰》進行小結時,我引導學生從戰爭的原因、過程、性質、影響等方面讓學生把本課的重點進行總結。
這種小結方式可以培養學生評價歷史問題的方法,還可以培養學生從宏觀上認識和應用歷史知識的能力。
『肆』 如何上好歷史課
1.做好課前准備,2.導入和過度要自然、有新意,3.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4.重視課堂語言節奏和韻律。
老師必須認真學習、鑽研教材,縱觀教材全局,不要備一節課上一節課,應該把整個教材內容揉合起來,再把它化為幾個時間段進行教學。
做好課前准備:
課前准備是一個極其重要的環節,教師不但要認真備知識,還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了解他們己有的知識儲備,以便激發他們學習興趣。在對教材的把握上,首先對本學科的有關概念要正確理解,並隨時了解本學科理論前沿動態和發展。
其次教師還要具備基本的社會知識、生活常識以及相關學科領域的知識,靈活地把知識點聯系起來;最後還要結合不同章節,准備好相應的輔助資料,製作相應的課件或教學用具。
導入和過度要自然、有新意:
首先,導入語要新奇有吸引力。方法可以有:故事傳說導入法,門話題導入法,提出疑問、設置懸念導入法,詩詞導入法,聯系現實法,等。導入是教師送給學生的第一束鮮花,視為教學的「定調」。好的導入可以引人入勝,學生將會被要學習的內容吸引,產生學習興趣。
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針對學習內容,學生的經歷、興趣、知識水平、理解力等,設計出富有彈性的靈活多樣的教學活動,營造出寬松的課堂學習環境。
創設自主學習、積極互動、合作探究的創新課堂教學模式,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自覺性和主動性,從而促進師生共同去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
『伍』 怎樣上歷史課
一 教學設計
在教學設計上要「大處著眼,小處著手」通盤考慮,整體籌劃,具體安排,細心組織,處理好教材的使用,體現出新課標的理念,發揮出自己的教學特長,展現出自己的教學特色。這樣才符合新課標關於歷史教學設計的要求。
作為教學設計者,我們進行教學設計的初衷主要是讓學生在歷史教學中通過認知歷史過程,運用歷史思維,全面、辯證、客觀、發展地看待人類社會的各種復雜現象,能夠實事求是地分析歷史事物,這就需要在教學設計時應遵循一項原則:論從史出,論中有史,史中有論。
教學設計成功與否,要看是否有利於完成教學任務;是否有利於展現教學內容;是否有利於開展教學活動;是否有利於學生的歷史學習和是否達到教學目標。
以中國歷史第三冊第一單元為例:
中國歷史第三冊第一單元《侵略與反抗》反映的是清末歷史,它是中國封建社會的衰亡期,所體現出封建制度的弊端是導致中國屢遭外敵欺辱的根源。教材通過侵略戰爭和民族救亡運動來展現主題的,而兩者之間也存在必然因果的聯系。
所以在教學設計時要注意:(1)教學的主題核心是什麼?最突出的特點是什麼?這是首要的。在研讀課程標准和教科書的基礎上,抓住學習主題重心所在,有了主軸,綱舉才能目張;(2)主題涉及哪些方面?有哪些要點?根據主題核心,對教學范圍、層次等進行分析、把握內容;(3)教學的總體目標是什麼?目的在於避免教學中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上隨意和零散;(4)弄清單元中各課課題之間以及與主題的關系,最終在圍繞單元學習主題下,整體思考這一教學時段的教學策略和方式,以及資源整合。
教學資源整合主要有:(1)教學材料的整合;(2)教學方式的整合;(3)教學活動的整合;(4)作業練習的整合(整合時要遵循簡單實效的原則)。使每節課在材料類型、教學方式、活動組織形式、練習訓練上各具特色,各有側重,又在整體上構成聯系和配合。
二 教學手段
當前教學中多媒體的運用是最主要的手段之一,教師的講授只是輔助手段而已,有的人甚至不講課。不少教學理論的專家都在說要以學生為主,要以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和合作學習為主,所以教師不能夠多講課,有些地方甚至以時間為量化標准,越線即判為不當,帶上「緊箍咒」。我的看法:要講,要講好,而且不能少講。
這是為什麼?
理論上,教師、學生、教材是三位一體,缺少或弱化任何一者都將對教學產生不利影響。教師是教學活動的主導者,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教材則是二者的中介。教師向學生傳授教材,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學習教材。
從歷史課的性質上講,歷史學科具有其本身的特點,它是一種典型的知識性課程,因此課堂教學是中學歷史的常規形態。教師在課堂講授歷史知識是完成歷史教學活動的主要方式。
從歷史知識傳遞上看,歷史反映的是過去的人類活動。是不可能通過實驗方式加以重演,很多也不能直接通過觀察所得,而大多數只是通過間接方式傳遞。一般情況下獲得歷史知識的途徑有:聽、讀、看等方式,聽課則是學生獲取歷史知識的主渠道。教師在教學中是主導者,而歷史課的思想性、導向性、科學性、教育性等只有在歷史教師充分發揮作用的前提下才能實現。無論是知識的傳授、能力的培養、學法的指導,還是其他方面都與老師的指導有最直接的關系,這也離不開老師的正面講解的原因。課堂講授在歷史教學中是必然的。我們在實際教育教學生活中,學生喜歡什麼樣的老師,願意上什麼樣的課,很大程度上是由老師的講授質量決定的。
三 多媒體的運用
現代化的教學,包括現代化的教學觀念和教學內容,也包括現代化的教學技術和手段。當前的歷史教學中,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進行課堂教學,已是比較普遍的情況了。可以說,這幾年來歷史課堂教學的發展,現代信息技術與歷史教學內容的整合是一個突出的表現。
現代信息技術功能多樣、信息量大、合成性高、直觀性強,具有情境感、立體感、動感,甚至可以模擬空間,「一網打盡」等。然而,像任何技術一樣,其科技含量高不高固然重要,但使用技術和享受技術的人來說,技術的運用是否實用,是否有效,才是最重要的。就這一點講,課件的製作與運用關鍵在於是否有利於完成教學任務、展現教學內容;開展教學活動,是否有利於學生的歷史學習。
在教學實際中,存在著課件製作不當、效果不佳的狀況。諸如:課件所顯示的文字資料,內容過多且字型大小過小,密密麻麻充滿了整個界面,學生在下面讀起來既費時又費力,甚至坐在後面的學生看不清楚,選用和展示圖像清晰度太低,模糊不清;課件的底圖與文字的色彩反差小,使得文字的顯示不甚清晰,如黑底藍字、藍底綠字、粉底紅字等;在對課件中文字標題編輯時,「預設動畫」未進行靜音,使文字顯示時帶有聲響,對學生的觀看產生干擾;在界面的角落設有動畫圖標、晃動的小人等,沒有實際意義又不含學習信息,卻能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對一項歷史知識編排過多的圖片,如一個人物,有頭像、坐像、工作像與他人合影等好幾幅照片,眼花繚亂,信息重復。以及影視資料未經剪輯、冗長拖沓等。這些情況都可能影響到課件教學實際效果。
這些問題從技術角度上講,都是不難解決的。關鍵是在備課時要考慮到,教師所有的教學思路和教學行為都是為了促進學生的學習,就像我們不是為了表現自己的知識淵博、嗓音洪亮、音色優美而進行教學一樣。運用多媒體課件不是因為這是新技術,不用就顯得不時髦,而是為了提高教學實際效果,使這種先進的教學技術為高質量的課堂教學服務。這就是說課件的製作與運用要圍繞著教學目標的達成,要切合教學內容的實施,要有助於教學活動的組織與進行,要有利於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有利於學生的學習目的與態度、學習興趣與動機、學習策略與方式、學習方法與途徑等方面的提升與發展。反之,則要考慮有沒有使用價值了,因為任何技術都可能有「雙刃劍」的情況,用得不好反倒不利,不如不用,所以在應用課件時也要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觀念,時時處處考慮到學生接受課件演示時的認知活動。
在課件的實際的效果上,還有一個重要方面,這就是給教師工作帶來的效果。製作的課件是否有助於教師完成教學任務,是否有助於教師教授教學內容,是否有助於教師組織學生開展教學活動,這些都是在編制課件時需要考慮到的。如果課件的使用反而削弱教師在教學上的主導作用,影響教師順利地進行教學,甚至是使教師被課件牽著鼻子走,那課件效果就有問題了。
四 歷史與現實的聯系
歷史教學要貼近現實、貼近生活、貼近學生,這是新課改所倡導的精神,歷史課程標准也提出了歷史課應密切與現實生活和社會發展的聯系。很多中學歷史教師在自己的教學實踐中,積極體現這一課程理念,在講授歷史問題時注意聯系實際問題,包括聯系當前國際局勢的問題、現實社會問題、實際生活問題、學生思想問題等等,力圖為歷史課注入新的活力。
毋庸置疑,歷史與學生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歷史是過去的現實,現實是歷史演變的結果,古今之間的關系是雙向的。從歷史教學角度上講要使學生逐步形成正確的歷史意識,確實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將歷史與現實進行聯系,引導學生從歷史中看現實,從現實中看歷史。教師應當認識到,這種聯系的目的,是為了使學生能夠更全面地理解歷史,認識現實。即使是為了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也要從歷史的角度上進行發掘,通過對歷史的經驗教訓的探討,用歷史的視野來觀察社會與人。從這個意義上說,歷史教學中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教育,是基於歷史感的生成的。歷史感的培養並非總是局限於歷史本身,有關當今的知識往往能以一定的方式更為直接地幫助理解過去。然而,認識歷史的過程,運用歷史思維,汲取歷史的智慧,並不是讓學生機械地、簡單地記住某些現成的結論,更不是讓學生鸚鵡學舌般地說出幾句響亮的大道理,而是要使學生學會用全面、辯證、客觀、發展的歷史眼光來看待人類社會的各種復雜現象,能夠實事求是地分析事物。教學中進行古今的聯系,應當認識到以下幾點:
1.要寓論於史,而不是直接說教
揭示歷史與現實的聯系,是歷史認識和歷史解釋的表現,這種認識或解釋是基於歷史的實際。歷史學科的教學內容展現了歷史的發展與演進、變化與延續,其中的知識本身已內含了一定的價值取向,所具有的思想教育因素不是外來附加的。
2.要具體生動,而不要空泛議論
歷史知識和歷史認識都是具體的,是來源於歷史上曾是活生生的人與事,學生要能夠真正掌握知識和提高認識,其前提是對歷史事物的了解和理解。學生只有在其認知系統中構建起具體的知識及概念結構,才能進而生成相應的觀念和認識。歷史教學的大忌之一,就是脫離具體生動的歷史本身而進行憑空論說。
3.要有機結合,而不要牽強附會
任何事物之間建立聯系的意義,關鍵都是確立他們內在的、本質的、有機的聯系,歷史與現實的聯系也是這樣,通過實事求是的有機聯系使學生更好地從歷史的角度來認識現實,而不是簡單地在歷史與現實之間劃上「加號」或是「等號」。
古有成語「畫蛇添足」、「屋下架屋」、「床上施床」,喻其多此一舉,必是弄巧成拙。歷史課上的聯系實際,尤其要避免不實在的做法。
總之,教師教得活,學生學得活,教材用得活,教學搞得活,在很大程度上就取決於教師對教材的精闢分析,教學設計的精細,教學資源的准確運用。
『陸』 如何上歷史課
歷史課是一個需要極強代入感的課程,比如給你講唐朝,老師一定要讓學生感知到唐朝時期的氛圍和景象,對唐朝的人物和事件有一個初步的了解,這對於老師的語言功底要求是很重要的。
假如你的歷史老師上課平淡無奇,只是對於課堂知識的反復重申和總結,那你就做好筆記,課外多閱讀。如果你老師上課富有感染力,你需要做的就是仔細聽課就好了,多做題。順帶說一句,學校課程,無論哪一科多做題是最主要的。
『柒』 怎樣上好歷史課
學生的學習動機有兩種,一是興趣動機,二是責任動機。心理學研究和實踐證明:十一二歲的初中生年齡尚小,注意力不易穩定集中,意志力比較薄弱,往往憑興趣去認識事物,感興趣的就願意去做,不感興趣的就心不在焉了。如此看來,學生的心理特點,決定了他們的興趣動機占首要位置。所以歷史課上得是否生動有趣是這節課成功與否的關鍵。那麼,如何才能使歷史課上得更生動有趣呢?作為七年級的歷史教師,我覺得在教學中可從以下三方面來激發學生興趣。一、教案中體現趣味古語說:(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上課也一樣,無論多麼有經驗的教師,要上好課,課前都要認真備課。備好課是上好課的前提,要想歷史課上得生動有趣,在編寫教案時,一是要大量閱讀有關資料,篩選學生感興趣的材料。如:講「明朝文化」時提到我國最大的一部類書和最大的一部叢書,為加深學生印象,在備課時,可搜集「解縉巧答皇帝問」的故事和「紀曉嵐巧諷和砷」的故事。這兩個故事都非常有趣,學生聽起來很感興趣,學生就在不知不覺中記住了本來很難記、也很枯燥的東西。二是要用能引發學生興趣的手法,即編順口溜、游戲活動等表現所講內容。例如:在講「宋太祖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時,課文內容多,不好記憶,我就和學生一起編了順口溜:「杯酒釋兵權,解決節度使。文臣做知州,理財轉運使。中央設禁軍,強干而弱枝。」類似的,如講到「明太祖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時,我也和同學一起編了順口溜:「廢丞相,權力歸六部。置廠衛,鎮壓與監視。用八股,束縛讀書人。廢行省,地方設三司。」這樣課文重點內容通過編順口溜很輕松的記住了。三是要精心設計板書。課文內容重點、關鍵一目瞭然,過目成誦。彩色粉筆標明重點引人注目,強化記憶。所有這些,都要在備課時認真准備、設計好,上課時才能做到揮灑自如,順手拈來。二、教法中貫穿趣味孔子說過:「好知者不如善知者,善知者不如樂知者。」要讓學生保持「樂知者」的角色,教法必須改革創新,靈活有樂趣。1、講故事、師生議論來引發學生的興趣。如講「東漢邊疆各族」這一節課時,可先講班超投筆從戎的故事;又如講「三國鼎立」這一課,可讓學生來講一些有關三國的故事,因同學們對三國的故事聽得比較多,有的同學甚至還看過電視劇《三國演義》,所以講得有聲有色,滔滔不絕,而後,教師用談話法講述本課。講完課文後引導學生討論「三國鼎立局面最終是怎樣結束的,為什麼會結束的」。通過這樣的學習、討論,學生對本課了解得非常深刻,記憶得非常牢固。2、用編兒歌、順口溜、做游戲來激發學生的興趣。例如:講 「杯酒釋兵權」這一內容時,老師先解釋「杯酒釋兵權」中「釋」就是解除的意思,然後讓學生看課文、回答:這是哪位大臣給宋太祖趙匡胤提出的建議?學生回答後,教師讓幾位同學走出座位,指定其中一位扮演宋太祖,其他幾位扮演石守信等朝中大將,把課文中小字部分的內容分角色進行對話表演游戲,此時,整個課堂氣氛非常活躍,這樣就把本課的「北宋加強中央集權」這個重點內容抓住了,如果在這樣的基礎上,再通過師生編順口溜的方法把北宋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編為:「杯酒釋兵權,解決節度使。文臣做知州,……(前面提到,略)」那麼整節課學生學得既有興趣,又學得輕松愉快。三、學法中充滿趣味教學中,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教師的教是為了不教。因此,我認為教師指導學生的學法是非常重要的,教書的目的主要是教會學生學習。在講課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學好歷史的方法。例如:教會學生如何編順口溜;教會學生如何將枯燥的歷史時間、歷史人名、歷史事件變成生動有趣的內容;教會學生如何將繁雜的內容精簡成簡要的內容來記憶;教會學生如何思考歷史問題等等。這樣,學生學起歷史來,就再也不會成為一種負擔,而是成為一種內心的需要,上歷史課成為了一種享受。以上三方面,趣味教案是前提,趣味教法是手段,趣味學法是目的。總之,創設愉悅的課堂氣氛,樂教樂學,教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愉快,變「要我學」為「我要學」,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捌』 如何上好初中第一節歷史課
上好初中第一節歷史課具體方法如下:
1、在第一節歷史課上就樹立學生正確的歷史學習觀是學習好歷史的基礎
基於對造成學生歷史學習興趣不高的第一個原因是學生對歷史學習的認知偏差,通過第一節歷史課來糾正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作為歷史教師的我們首先就要擺正對歷史課是所謂的「副科」的心態,只有這樣歷史教師的教學才能夠達到一個較高的層次。
其次,在第一節歷史啟蒙課上我們就要明確告知學生學習歷史的意義所在。我在第一節歷史課上就會對學生說:歷史是一門社會學科,它涉及了人類社會的方方面面,它是人類對自己過去的總結同樣也是認知現代的途徑。
我們不要把歷史單純的理解為「死記硬背」、「沒有什麼深奧學問的學科」。就這樣我通過告知學生歷史學習的意義,從入門就給學生樹立一個正確的歷史學習觀。
2、在第一節歷史課上就捕捉學生興趣點是激發學生歷史學習興趣的方式
衡量一個優質課堂教學的標准就是能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形成一個活躍的課堂。捕捉學生的興趣點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動力是我上歷史課的一大法寶。結合第一節歷史課不易多深入講解知識點的特點,給學生講述一些歷史中的奇聞趣事來引發學生的興趣。
比如說學生普遍對考古非常有興趣,我就會講一些考古發現。秦始皇的暴政之一就是是徭役繁重,他曾經役使七十多萬人,在咸陽修阿房宮,在驪山營造自己的陵墓。結合著多媒體的圖片放映介紹驪山陵的內部結構以及現在一直沒有挖掘的原因。引人入勝的情節加上豐富直觀的圖片自然吸引學生一探究竟。
3、簡潔生動、語言幽默是開啟學生歷史學習興趣之門的關鍵
如果我們在有豐富情節的基礎上加上巧妙的課堂用語,那麼可以說是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呆板的語言和照本宣科的教學方式只會讓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所以歷史老師在講授歷史知識的時候要結合著教授的內容做語氣上的變化。
比如說在講授二戰恢宏悲壯的歷史場景時,語氣就比較鏗鏘有力。在講授古代四大發明的時候語氣則充滿了自信與驕傲,較為輕快。這樣教師從書本教學轉變為情景教學,寓情於景,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就會大大提高。
4、教師引導、個人魅力是開啟學生歷史學習興趣之門的保證
教師處事的態度和一言一行都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學生,因此一個有豐富歷史知識和高尚素質的教師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說在講授「孔孟聖賢」的時候,如果教師有正確的禮儀情操就能給學生一個直觀的展現。這不僅是對中國古代歷史知識的學習同樣也是教師對學生形成禮儀、言行的正確引導。
(8)歷史課到底該怎麼上擴展閱讀
歷史教育的不足,其實已經在社會中有所反映。趙亞夫說,「比如近些年的民國熱,由於各種原因,存在美化民國時期和民國人物的傾向。這種現象就與歷史教育的缺失有一定的關系。我們的歷史教育只是簡單地傳授知識點,學生對一段歷史和人物缺乏縱向和橫向的比較認識,所以很容易被網路上熱炒的觀點左右,不少人成了民國熱的跟風者也就不奇怪了。」
1、激發興趣
如果教師僅僅照本宣科,學生收獲的只是一個個知識點,要跳出課本,引導學生感知鮮活的歷史
廣東省東莞市的歷史教師夏輝輝沒有想到,她在歷史課堂上虛構的一個人物「帕帕迪」會引起這么多的效仿與爭議。
在嶽麓版歷史教材中,《歷史(必修一)政治文明進程》的第六課是《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主要介紹雅典城邦的民主制度變遷。由於所涉歷史年代久遠,概念生疏,這堂課並不好講。
苦思冥想後,夏輝輝大膽虛構了一個叫「帕帕迪」的農民,以他的生活為線索帶學生進入2000多年前的古希臘,陶片放逐法、蘇格拉底之死、女性不享有民主權等概念被生活化地呈現,本來生澀的歷史知識一下子變得鮮活起來。
為了讓這個虛構的人物更加貼近史實,夏輝輝在後續的教研工作中,又查閱了大量史料和研究著作,以確保最大程度地尊重歷史。
2、塑造史觀
學生在建構歷史觀時,面臨的主要問題,不是歷史知識的匱乏,而是在海量信息的沖擊下,難辨是非
2011年新修訂的《高中歷史新課程標准》中規定,掌握歷史知識不是歷史課程學習的唯一和最終目標,而是全面提高人文素養的基礎和載體。通過歷史學習,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激發對祖國歷史與文化的自豪感,培養愛國主義情感。
看來,歷史教育僅僅有趣還不夠,還要教會學生如何客觀理性地認識歷史,形成正確的歷史觀。
『玖』 如何上好歷史課
這跟老師的講課水平也有著很密切的關系。如果老師講課毫無生氣、照本宣科、嚴肅有餘活潑不足相信聽課的學生也不會有太大興趣。當然,老師只是外在因素,更重要的還是要從自身做起。「既然無法改變環境那就改變自己吧」。上好歷史課,最重要的還是要培養自己對於歷史這一門學科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是自己自發的對歷史感興趣,那一切就水到渠成了。但是如果自身對歷史沒有興趣,只是為了試卷上的高分,有些技巧性的東西或是經驗可以借鑒一下:
1、課前預習
依照老師講課的進度提前一至兩個課時提前預習
2、按時作業
對於老師布置的課堂練習按時按量獨立完成
3、課後復習
有計劃地對自己已學知識進行復習,對自己模糊或遺忘的知識重點考察
4、考前查遺
這是臨時抱佛腳的辦法,當然也是最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