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何姓的歷史名人
[何氏屬地]
廬江郡,今安徽廬江縣西一百二十里。
[何氏來歷]
《廣韻》和《元和姓纂》記載,何姓本來是被周成王姬誦分封於韓國的唐叔虞的後代,到韓王安時,韓被秦所滅,其子孫就紛紛離開原居住地。遷往長江和淮河流域一帶的人,因當地「韓」、「何」發音十分相近,大家乾脆將錯就錯,改姓何了。也就是說,源於這一支的何姓與韓姓是同為一族的。但據史書記載,何氏並不是只得源於姬姓的這一系,在其漫長的發展過程中,也摻雜著外族的血統,如《五代史》中記載:「吐谷渾亦有何氏。」另外,何氏人中有一些是由其他姓改變而來的,如漢代有朱姓、明代有鎖姓曾改姓為何。
[何氏名望]
何姓知名人物在歷史上出現不少。例如東漢的大學者何休,鑽研今文諸經,成就卓著,撰有《春秋公羊解詁》、《左氏膏肓》《公羊墨守》等。三國時的魏國玄學家何晏,不但是一個「美姿儀,面至白」的美男子,還是一個聰敏好學的學者。西晉的何琦,以孝聞名,且有才學,著有《三國論》;東晉則有盡心輔幼主的名臣何充。明朝學者何景明,與李夢陽致力於復古之學,為「弘治十才子」之一。明朝篆刻家何晨,是我國篆刻史上一個有名的人物。清朝書法家何紹基,不但在書法上獨創一格,而且畢生從事經史及《說文》考訂工作,對我國文化有較大的貢獻。何秋濤,清道光時人,對邊疆地理研究用心致力,著有《朔方備乘》等。
今天,何姓在百家姓中按人口數量來排位,名列第十七位。
② 何香凝是誰
何香凝(1878-1972),號雙清樓主,她是國民黨領袖廖仲愷的革命伴侶
③ 歷史上何香凝是誰的夫人
何香凝(1878.06.27-1972.09.1),廖仲愷的夫人。女權運動的先驅之一 ,民革主要創始人,國民黨元老,建立民國的功臣,「三大政策」的忠實執行者,抗日統一戰線的一個方面軍,也是新中國創始人之一。
④ 近代史中姓何的著名歷史人物的事跡!!!!
何叔衡 「一大」會後,毛、何二人回湘,建立中共湘區委員會。為掩護活動,二人又發起建立湖南自修大學,招收有志青年業余前來學習。這一學校被軍閥封閉後,何叔衡又建立湘江學校並任校長,一度名滿三湘,並在校內引導不少人秘密參加了黨組織。北伐軍佔領湖南後他公開了身份,一面擔任《民報》館長宣傳革命,一面在懲治土豪劣紳特別法庭工作。 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何叔衡化裝去上海,翌年被組織派往莫斯科中山大學特別班。此時他年過五十,仍學通了俄語,以此研修革命理論。1930年他回國到上海,任秘密救助遇難同志的全國互濟會負責人。1931年又進入江西瑞金,在中華蘇維埃中央臨時政府中任檢查部部長、臨時法庭主席。因他不贊成過「左」的肅反政策,尤其反對過多地判死刑,被誣為右傾而被撤銷全部職務。 1934年秋紅軍長征,未帶何叔衡這位中共建黨時的元老隨隊,留他在當地幫助鄉政府做動員工作。他心裡雖難過,仍每日扶一根拐棍,口無怨言地早出晚歸。1935年初中央蘇區陷落,組織上派便衣隊護送他向閩西突圍,不幸於2月14日在途中壯烈犧牲。
⑤ 何香凝是哪個歷史人物
何香凝(1878.6.27-1972.9.1)女,原名瑞諫,又名諫,廣東(今廣州市芳村區)南海人。1897年與廖仲愷結婚。1903年夏東渡日本求學。9月與廖一起結識並多次拜訪孫中山,決心獻身民主革命,並受孫中山之託積極在留學生中進行活動。1908年8月經孫和黎仲實介紹,加入中國同盟會。此後數年,在東京目白女子大學及本鄉女子美術學校學習,同時承擔收發孫函件等後勤工作,並為孫領導的起義設計繪制過軍旗等圖案。其在東京寓所成為孫及同盟會骨幹會員經常聚會的地方。 黃花崗起義前夕回到廣東。辛亥革命失敗後與廖仲愷一直追隨孫左右,進行討袁與護法斗爭。陳炯明叛亂時極為關心孫夫婦的安危,並全力營救廖脫險。隨後,大力支持孫改組國民黨,與廖一道成為孫中山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的忠實擁護者和執行者。1924年8月擔任國民黨中央婦女部長後,積極開展婦女運動。1925年孫在北京病危時入京侍疾,是孫中山臨終遺囑的簽證人之一。孫中山和廖仲愷相繼去世後,繼承他們的遺志,維護三大政策,努力推進國民革命運動。1926年1月當選為國民黨「二大」中央執行委員。後代理婦女部長職,積極支持北伐戰爭。 [編輯本段]個人經歷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與宋慶齡、毛澤東等通電討伐蔣介石。1929年憤然與蔣介石決絕,後出國旅居歐洲。九一八事變後回國從事抗日救亡斗爭,任全國各界救國聯合會常務委員等職。1937年在國民黨五屆三中全會上與宋慶齡等提出恢復孫中山手訂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案,要求國共兩黨團結合作、共同抗戰。抗戰勝利後致力於愛國民主運動,反對蔣的獨裁與內戰政策。1946年參加發起成立中國國民黨民主促進會的籌備工作。1948年1月與李濟深等在香港創建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任中央常務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華僑事務委員會主任委員、全國政協副主席、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全國婦聯名譽主席、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主席等職。1972年9月1日在北京逝世。著作編為《雙清文集》下卷。 [編輯本段]藝術作品 何香凝,筆名雙清樓主,於1911年畢業於女子美術大學。她與丈夫廖仲愷一起來日留學,在女子美大學習日本畫,後追隨孫中山參加辛亥革命。為革命的需要繪制和刺綉軍旗、符號、告示和軍用票圖案等。辛亥革命後在廣州受嶺南派影響,作水墨山水畫。1925年以後,為革命奔波斗爭,一段時間無法作畫。20年代末常畫寒冬不謝的梅菊和百歲長青的松。在上海、香港舉辦畫展。1929年去法國巴黎。九一八事變和一·二八事變以後立即回國,投身抗日救亡運動,與柳亞子、經頤淵、陳樹人等組成「寒之友社」,舉辦義賣展覽,慰問前線抗日將士。1938年以後,遷居香港,支持宋慶齡建立的中國保衛大同盟,向海外華僑宣傳抗戰,並為八路軍、新四軍募捐籌款。這時期所作多為松梅菊,偶作山水,大都贈送或出售給華僑。香港淪陷後到桂林,以賣畫為生。光復後重回香港。1949年以後歷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華僑事務委員會主任、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等職務。作為中國革命的元老級人物,何香凝一直沒有放下畫筆,早期作品有濃厚的日本畫風格,她以梅花和老虎為題材的繪畫作品享譽海內外。她擅作花鳥,偶作山水,筆致圓渾細膩,色彩古艷雅逸,意態生動。擅長中國畫。作品有《獅》《梅花》《高松圖》等。 作品《山水》表現的是深山農戶人家的田園風光。遠山幾重,運筆草草,遠處幡桿、屋頂隱約可見,近處小橋流水人家,宛若一幅世俗風情畫。在這淡然的畫面背後,隱藏著畫家心理的不平。通過作畫年代和題詩可推知,這幅畫是畫家個人心情的宣洩,也吐露出畫家心中理想的生活家園。 1979年於中國美術館舉辦何香凝中國畫遺作展覽,1982年廖仲愷何香凝紀念館於廣州建立。出版有《何香凝畫集》《何香凝詩畫輯》《雙清詩畫集》等。 [編輯本段]何香凝與廣州仲愷農校 為紀念廖仲愷先生,何香凝於1925年10月5日在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議上提議設立仲愷公園和仲愷農工學校。後來因種種困難,仲愷公園沒有建成。仲愷農工學校於1927年3月26日正式開學。 仲愷農工學校,位於廣東土敏土廠(水泥當時叫土敏土)旁邊,廣東土敏土廠建於1970年,是我國當時僅次於天津開平水泥廠的一家水泥廠。該廠至今依稀可見「財政部直轄廣東土敏土廠」字樣。1917年、1923年孫中山曾兩度遷和廣東土敏土廠,把該廠作為大元帥府,這兩次廖仲愷都是擔任財政部廠。因此,何香凝把仲愷農工學校的地址選在廣東土敏土旁邊,也就是孫中山大元帥府旁邊。2003年,孫中山大元帥府紀念館的地址是廣州東沙街18號,而仲愷農工學校(今仲愷農業工程學院)的地址是廣州東沙街24號,兩地僅相隔3米。 一 1925年8月20日,廣州國民政府財政部長廖仲愷在廣州去世後,國共合作的廣州國民政府,成立了紀念廖仲愷先生籌備委員會,何香凝為主任,委員當中有蔣介石、李濟深、許崇清、陳樹人、古應芬等人。 1925年11月30日,何香凝在廣州召開的「廖仲愷逝世紀念會」上說:「廖先生曾說中山路有無限之希望,又說中國蠶桑日漸退步,非提倡蠶桑不足以挽回利權。因此,我們現在發起在中山路建廖先生紀念公園及農工學校,所以留紀念,而發展農工,現在舉行募捐,深望各同志努力匡助,以竟廖先生之志。」 學校用地問題,因廣州中山路征地有困難,後經何香凝四處奔波,在廣州土敏土廠旁邊徵得潮田曠地,作為仲愷農工學校用地。因廖仲愷先前擔任過財政部長兼農民部長、工人部長等職,積極執行孫中山的扶助農工政策,被稱為工農群眾運動的保姆,何香凝因此把學校定名為仲愷農工學校。 捐款支持仲愷農學校的有香港罷工委員會、國共合作建立的廣州黃埔軍校師生,廣州、香港各界人士,胡文虎等海外僑胞以及廣州以外的國內各界人士。 1927年3月26日,仲愷農工學校正式開學。何香凝任校長、以後掛名校長達15年之久。何香凝當時的職務:1925年10月擔任國民黨廣東省黨部婦女部長,以後又擔任民國黨中央婦女部長。1926年1月,何香凝又擔任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仲愷農工學校曾聘請著名教育家許崇清為校董會董事長。國民黨的國民政府主席林森也曾經為仲愷農工學校的校舍題字。仲愷農工學校開學的時候,先設二個班,一班為三年制本科,一班為一年制實習科。 20年代仲愷農工學校編印的《本校概覽》介紹:1927年開學「決議先招蠶科二班,一班程度較淺,注重實驗,畢業期限一年,名為實習科。以略識書算之農家子第為基本。所有衣食住宿概由政府供給,並月給津貼三元。使其畢業後,有相當技術能深入民間而領導(蠶種)改良工作……其次則招收高小畢業程度入學之蠶絲本科一班,自負學費,自備膳費。三年畢業。注重實驗,而兼授以學理。管理務求完密,訓練務求精嚴,冀養成勤慎耐勞、有真實常識之實業人才,供國家建設之用。」 二 1927年4月,第一次國共合作走向失敗,國共兩黨的斗爭越來越激烈。這時何香凝在武漢參加國共合作的武漢國民政府。但南京、廣州已開始清共,廣州共產黨人紛紛逃往武漢。武漢還維持著國共合作的局面,何香凝發表電聲討了在上海清共的蔣介石。 何香凝在武漢打電報給國民黨廣州當局,決定辭去在廣州當局的兼職,但又請求廣州當局,不要因政治分歧而解散仲愷農工學校。電報上說:「國民黨廣州政治分會,廣東政府諸委員證鑒:香凝現決辭政治分會及省政府委員職,特此電達。惟有所請求者,仲愷農學校經費望予維持。」 1927年7月武漢國民政府清共反共後,何香凝避居廬山,表示不參加當時政治,實則抱消極觀望態度。 1929年,上海許多當時全國著名的書畫家,為支持何香凝創辦的仲愷農工學校的經費,慨然潑墨贊助,捐集了許多著名的書畫,公開售賣,作為仲愷農工學校經費。何香凝攜帶自己的畫作於1929年9月到南洋馬來西亞、菲律賓等地義賣籌款。幾個月間,在海外華僑的支持下,何香凝便向仲愷農工學校匯回10萬元大洋,學校用這筆款擴建了實驗樓,建成了當時華南地區最大的蠶種冷藏庫,以及添置了圖書、儀器設備等。30年代,仲愷農工學校建成了機蠶絲工場。規模雖小,但有廣東絲業界最先進繅絲機36台,每月生產優質蠶絲200多斤。 從1927年起,15年內培養了一些抗病優良蠶種,其中包括「仲字1004號」、「仲字1006號」兩蠶種,在珠江、長江流域的蠶區推廣。抗日戰爭期間,廣州仲愷農工學校搬遷至廣東南海縣西樵官山,以後又四次搬遷,在廣東北部山區,度過艱苦歲月。 三 1946年,何香凝多次發表文章聲援共產黨,聲討蔣介石,何香凝的兒子廖承志也早已參加共產黨當局關系緊張,廣州仲愷農工學校也瀕臨破產邊緣。30年代國民黨曾把朱執信、廖仲愷並稱為先烈;此時廣州的執信中學聲名很好,而廣州仲愷農工學校則面臨破產。 1946年7月,何香凝在致國民黨南京中央的信中說: 仲愷農工學校,及專紀念仲愷先生設立於廣州河南。十數年來,由香凝擔任校長。自愧能力及經濟支出絀薄弱,雖未能大有發展,而一切經營維持頗費苦心,歷屆學生多有造就。回憶二十餘年創立之始,設立校董事會,由香凝親自募捐,奔走於海外及國內戚友間,拙作畫品賣得款項不少,由此奠定基礎。本校產業、儀器、圖書、什物等,皆自行購置,哲生、子文同志亦校重之一,當能洞悉情形。抗戰期間輾轉逃亡內地,香凝到曲江之時,以老衰多病未能擔任該校長職務,遂改為省立學校,行政由政府管理。然而,本校之校董會因管理校產之故,並未解除其職責也。 吾黨先烈之紀念學校,豈止仲愷學校一間,而獨貧賤僅留片瓦之仲愷學校則受摧毀。 從何香凝的信中看到,仲愷學校已瀕臨破產。以後,何香凝與國民黨當局的矛盾越來越深,仲愷學校也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 四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仲愷農工學校又得到發展,改名仲愷農校。「文化大革命」中,又再度受到沖擊,曾改名為實驗農場。20世紀80年代初,仲愷農校屬國家重點中專學校。1984年,仲愷農校改為仲愷農業技術學院,升格為本科院校。 2006年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現有生物化工、農產品加工及貯藏工程、植物病理學、園林植物與觀賞園藝4個碩士點;擁有40個本科專業,涵蓋農、工、理、經、管、文六大學科門類。2008年更名為仲愷農業工程學院。 縱觀仲愷學校歷史,廣州仲愷農校比起廣州執信中學來說,更多地受到政治因素的影響。今天,廣州執信中學和仲愷農業工程學院,都屬於國家培養人材的學校。
採納哦
⑥ 何香凝美術館的人物簡介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與宋慶齡、毛澤東等通電討伐蔣介石。1929年憤然與蔣介石決絕,後出國旅居歐洲。九一八事變後回國從事抗日救亡斗爭,任全國各界救國聯合會常務委員等職何香凝 圖4。期間曾變賣書畫為十九路軍抗戰募集物品,並同宋慶齡一起籌劃救濟工作,創辦了傷病醫院。1937年在國民黨五屆三中全會上與宋慶齡等提出恢復孫中山手訂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案,要求國共兩黨團結合作、共同抗戰。抗戰勝利後致力於愛國民主運動,反對蔣的獨裁與內戰政策。1946年參加發起成立中國國民黨民主促進會的籌備工作。1948年1月與李濟深等在香港創建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任中央常務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華僑事務委員會主任委員、全國政協副主席、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全國婦聯名譽主席、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主席等職。1972年9月1日在北京逝世。著作編為《雙清文集》下卷。
⑦ 何香凝的人物評價
辛亥前後參加各種革命活動的女性,有姓名可查的有380多人,其中有較大影響力的有180多人,實際參加同盟會的只有54人。在這54人當中,能夠把革命與參政貫穿始終,並且跨越國民黨與共產黨兩個時代的,只有何香凝一人。
何香凝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先驅,著名的國民黨左派,婦女運動的領袖,畫壇傑出的美術家。她早年追隨孫中山,是同盟會的第一批女會員;她堅持孫中山的三大政策,真誠地同中國共產黨合作;她發動婦女參加革命,為國內革命戰爭、抗日戰爭做出了卓越貢獻;她把藝術創作與革命活動緊密聯系,她的作品中充滿斗爭激情、浩然正氣。
何香凝作為中國婦女運動的先驅,在共產黨的支持下,領導和開展的婦女運動實踐,豐富了中國婦女運動的內容,在喚起廣大婦女,參加國民革命、支援抗戰等方面都發揮了極大的作用。她倡導並親自組織的廣州各界婦女紀念「三八」國際婦女節活動,在中國婦女運動史上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不僅為中國婦女爭得了第一次慶祝自己節日的權利,而且體現了革命婦女力量的大聯合,成為首次國共合作時期,國共兩黨結成婦女統一戰線的標志。」 「為中國婦女運動史上開了一個新紀元」 。它所提出的口號和要求,反映了婦女的強烈願望,激勵著廣大婦女為謀求自身解放而斗爭。
⑧ 何香凝是誰的夫人
廖仲愷 1897年與廖仲愷結婚。
⑨ 何香凝是哪個歷史人物
姓名:何香凝
生卒:1878年6月27日(戊寅年)-1972年9月1日
簡介:何香凝人物生平 編輯 何香凝傳統叛逆 何香凝,名原諫,又名瑞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