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北京故宮多少年歷史
故宮(Palace
Museum,Forbidden
City)
故宮舊稱紫禁城。是明清兩代皇宮,中國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築群。1988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故宮佔地72萬平方米,屋宇9999間半,建築面積15.5萬平方米。為一長方形城池,四角矗立、風格綺麗的角樓,牆外有寬52米的護城河環繞,形成一個森嚴壁壘的城堡。建築氣勢雄偉、豪華壯麗,是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的精華。
故宮有四個大門,正門名為午門。俗稱五鳳樓。其平面為凹形,中有重樓,重檐廡殿頂,兩翼各有重檐樓閣四座。明廊相連,宏偉壯麗。午門後有五座精巧的漢白玉拱橋通往太和門。東門名東華門,西門名西華門,北門名神武門。
故宮宮殿的建築布局有外朝、內廷之分。內廷與外朝的建築氣氛迥然不同。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為中心,是封建皇帝行使權力、舉行盛典的地方。內廷以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為中心,是封建帝王與後妃居住之所。此外還有文華殿、武英殿、御花園等。
乾清宮在故宮內庭最前面。清康熙前此處為皇帝居住和處理政務之處。清雍正後皇帝移居養心殿,但仍在此批閱奏報,選派官吏和召見臣下。
交泰殿在乾清宮和坤寧宮之間,含天地交合、安康美滿之意。其建於明代,清嘉慶三年(公元1798年)重修,是座四角攢尖,鍍金寶頂,龍鳳紋飾的方形殿。明、清時,該殿是皇後生日舉辦壽慶活動的地方。清代皇後去祭先蠶壇前,需至此檢查祭典儀式的准備情況。
坤寧宮在故宮「內庭」最後面。明時為皇後住所。清代改為祭神場所。其中東暖閣為皇帝大婚的洞房,康熙、同治、光緒三帝,均在此舉行婚禮。
『貳』 故宮歷史是多久呢
截止到2021年,故宮已有六百多年歷史。
北京故宮始建於明朝永樂四年(1406年),1420年建成,迄今已有六百年歷史,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古建築群之一。1925年,故宮博物院成立,目前擁有的藏品總量超過186萬件,其中珍貴文物佔比超過90%。
整體布局
故宮南北長約960米,東西寬約750米,面積72萬多平方米,現存房屋8000多間。它周圍有高10米的城牆,牆外有寬52米的護城河。四面各有一座門,南為午門、北為神武門、東為東華門、西為西華門。
紫禁城內由外朝、內廷兩大部分組成。外朝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為中心,東有文華殿,西有武英殿為兩翼,是朝廷舉行大典的地方。外朝的後面是內廷,有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御花園以及東、西六宮等,是皇帝處理日常政務和皇帝、後妃們居住的地方。
此外,東側還有寧壽宮區域,是清朝乾隆皇帝為做太上皇退位養老之所。
『叄』 故宮有多少年歷史
現在的故宮應該也就是明朝永樂時期建立的,所以說應該有600年左右的歷史,這個應該是一個主要的方面,但是現在的故宮也並不是600年以前的故宮,因為在歷史上也經過了很多次大修,所以說這個應該也就是不斷的修修補補,最後形成了現在的故宮,這個應該也就是一個主要的方面,也就是說,它建造的時候,是在明朝永樂時期,距今600年,然後在這之中經歷了很多次的一個修改,並且也建立了一些新的建築,所以說他的整個建築形式,或者說,整個建築事實上是在不斷改變,也就是說,它的歷史事實上也在不斷的變動。
『肆』 故宮有多長時間歷史
北京故宮是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舊稱紫禁城,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是中國古代宮廷建築之精華。於明成祖永樂四年(1406年)開始建設,以南京故宮為藍本營建,到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
『伍』 故宮有多少年歷史
故宮又稱「紫禁城」,是明清兩代的皇宮,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宮殿,佔地72萬平方米(長960米,寬750米),建築面積15萬平方米,始建於公元1406,1420年建成,是明朝第皇帝朱棣始建,設計者蒯祥(1397—1481年,字廷瑞,蘇州人),佔地面積78萬平方米,用30萬民工,共建了14年,有房屋9999間半,主要建築是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保和殿也是科舉考試舉行殿試的地方,科舉考試的一至三名分別稱狀元、榜眼、探花。
故宮嚴格地按《周禮·考工記》中「前朝後市,左祖右社」的帝都營建原則建造,其前半部分為外廷,是皇帝朝政場所。建築庄嚴、宏偉,特別是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三大殿,建築在8米高的三層漢白玉石階上,以顯示封建帝王至高無上的威嚴,太和殿座落在紫禁城對角線的中心,故宮的設計者認為,不這樣不足以顯示皇帝的威嚴,不足以震攝天下。
現在我們參觀時都為故宮的宏大而嘆服,這一點在參觀三大殿時感覺最明顯,故宮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宮殿。
午門是紫禁城的正門。東西北三面以12米高的城台相連,環抱一個方形廣場。當中的正門平時只有皇帝才可以出入,皇帝大婚時皇後可以進一次,殿試考中狀元、榜眼、探花的三人可以從此門走出一次。文武大臣按文東武西由兩側門出入。
http://www.jsdj.com/luyou/lyzy/bgugong.htm
『陸』 北京故宮有多少年的歷史
故宮位於北京市中心,舊稱紫禁城。於明代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是明、清兩代的皇宮,無與倫比的古代建築傑作,世界現存最大、最完整的木質結構的古建築群。故宮全部建築由「前朝」與「內廷」兩部分組成,四周有城牆圍繞。四面由筒子河環抱。城四角有角樓。四面各有一門,正南是午門,為故宮的正門。
北京故宮為世界五大宮殿之首,其它四殿分別是法國的凡爾賽宮、英國的白金漢宮、俄羅斯的克里姆林宮和美國的白宮。 它是中國明、清兩代24個皇帝的皇宮。明朝第三位皇帝朱棣在奪取帝位後,決定遷都北京,即開始營造紫禁城宮殿,至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落成。依照中國古代星象學說,紫微星(即北極星)位於中天,乃天帝所居,天人對應,是以皇帝的居所又稱紫禁城。明成祖朱棣就是故宮里的第一位主人。 地理位置:北緯39.9 東經116.4 故宮,即指在封建王朝統治時期,前王朝皇帝所居住工作的宮殿建築群,現多指位於北京的故宮博物院。被譽為「東方最大的宮殿」。故宮始建於明永樂4年(1406年),1420年基本竣工,是明朝皇帝朱棣始建。故宮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面積約為725,000平方米。建築面積15.5萬平方米。相傳故宮一共有9999.5間房,有人做過形象比喻,說一個人從出生就開始住,每一天住一間房,不重復,要住到27歲才可以出來。由於古代建築為以「四柱一間」為標準的。實際據1973年專家現場測量故宮有房間8707間。宮城周圍環繞著高12米,長3400米的宮牆,形式為一長方形城池,牆外有52米寬的護城河環繞,形成一個森嚴壁壘的城堡。故宮宮殿建築均是木結構、黃琉璃瓦頂、青白石底座,飾以金碧輝煌的彩畫。故宮有4個門,正門名午門,東門名東華門,西門名西華門,北門名神武門。面對北門神武門,有用土、石築成的景山,滿山松柏成林。在整體布局上,景山可說是故宮建築群的屏障,煙霧繚繞。
『柒』 北京故宮建於那年間,已有多少年歷史
始建於明朝永樂年間,含義:成立於1925年,是在明清兩代皇宮收
藏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綜合性博物館
特點:最大,收藏文物最豐富
種類:實物和圖書文物兩大類
陳列方式:分展館陳列
『捌』 北京故宮建立於多少年
分類: 社會民生
問題描述:
我想請問一下故宮建立於多少年?
解析:
北京故宮,始建於明朝永樂四年(1406),建成於永樂十八年(1420),是明清兩朝的皇宮,其時稱紫禁城,1925年始稱故宮。從1421年明成祖遷都北京,到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 *** ,將末代皇帝溥儀趕出故宮,結束中國歷史上封建王朝的統治,故宮一直是中國統治階級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先後經歷了24位皇帝。
故宮佔地面積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5萬平方米,現有建築980餘座,有屋8700餘間,故宮四周繞以10米高的城牆,外有50多米寬的護城河。
『玖』 故宮經歷了多少年的歷史
截止至2019年九月九日,故宮經歷了599年的歷史.
北京故宮於明成祖永樂四年(1406年)開始建設,以南京故宮為藍本營建,到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
它是一座長方形城池,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四面圍有高10米的城牆,城外有寬52米的護城河。紫禁城內的建築分為外朝和內廷兩部分。
外朝的中心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統稱三大殿,是國家舉行大典禮的地方。內廷的中心是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統稱後三宮,是皇帝和皇後居住的正宮。
(9)北京故宮有多少年歷史簡稱擴展閱讀:
故宮四門:
故宮有四個大門,正門名為午門,其平面為凹形。午門後有五座漢白玉拱橋通往太和門。東門名東華門,西門名西華門,北門名神武門。故宮的四個城角都有角樓,高27.5米,十字屋脊。
坤寧宮始建於明朝永樂十八年(1420年),正德九年(1514年)、萬曆二十四年(1596年)兩次毀於火,萬曆三十三年(1605年)重建。
太和殿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稱奉天殿。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稱皇極殿。清順治二年(1645年)改今名。屢遭焚毀,多次重建。
北京故宮作用價值:
故宮博物院的創立,具有兩方面的意義:其一是民主革命的又一勝利,是對復辟勢力的一次致命打擊;其二是中國文化藝術史上的一個偉大業績。
民國十四年(1925年)10月10日舉行故宮博物院成立典禮。博物館是以文化教育為目的,收藏、研究、展示和保存實物的機構。將作為君主法統象徵和僅供皇帝觀賞享用的珍貴文物,變為全民族的共有財富。故宮博物院成立時,就制定了《故宮博物院臨時理事會章程》。
民國十七年(1928年),國民政府頒布了《故宮博物院組織法》,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有關博物館的法律,後來又頒布了《中華民國故宮博物院理事會條例》。這兩份文件在故宮博物院的發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標志著博物院已由草創走向成熟,也是中國博物館事業走上正軌的開端。
『拾』 北京故宮簡介和歷史
北京故宮是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舊稱紫禁城,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北京故宮以三大殿為中心,佔地面積約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有大小宮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餘間。北京故宮於明成祖永樂四年(1406年)開始建設,以南京故宮為藍本營建,到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成為明清兩朝二十四位皇帝的皇宮。民國十四年國慶節(1925年10月10日)故宮博物院正式成立開幕。
北京故宮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四面圍有高10米的城牆,城外有寬52米的護城河。紫禁城有四座城門,南面為午門,北面為神武門,東面為東華門,西面為西華門。城牆的四角,各有一座風姿綽約的角樓,民間有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條脊之說,形容其結構的復雜。北京故宮內的建築分為外朝和內廷兩部分。外朝的中心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統稱三大殿,是國家舉行大典禮的地方。三大殿左右兩翼輔以文華殿、武英殿兩組建築。內廷的中心是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統稱後三宮,是皇帝和皇後居住的正宮。其後為御花園。後三宮兩側排列著東、西六宮,是後妃們居住休息的地方。東六宮東側是天穹寶殿等佛堂建築,西六宮西側是中正殿等佛堂建築。外朝、內廷之外還有外東路、外西路兩部分建築。北京故宮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古建築之一,是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1961年被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北京的簡介:
北京(Beijing),簡稱京,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直轄市、國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科技創新中心,是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辦公所在地。
北京位於東經115.7°—117.4°,北緯39.4°—41.6°,中心位於北緯39°54′20″,東經116°25′29″,總面積16410.54平方千米。北京位於華北平原北部,背靠燕山,毗鄰天津市和河北省。北京的氣候為典型的北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
北京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是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四大古都之一和世界上擁有世界文化遺產數最多的城市,3060年的建城史孕育了故宮、天壇、八達嶺長城、頤和園等眾多名勝古跡。早在七十萬年前,北京周口店地區就出現了原始人群部落「北京人」。公元前1045年,北京成為薊、燕等諸侯國的都城。公元938年以來,北京先後成為遼陪都、金中都、元大都、明清國都。1949年10月1日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
2015年末,北京全市常住人口2170.5萬人,比2014年末增加18.9萬人。其中,常住外來人口822.6萬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為37.9%。2015年北京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2968.6億元,比2014年增長6.9%。
2015年7月31日,國際奧委會主席巴赫宣布北京攜手張家口獲得2022年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舉辦權。北京由此成為全球首個既舉辦過夏季奧運會又即將舉辦冬季奧運會的城市。
名字由來:
北京是一座有著三千多年歷史的古都,在不同的朝代有著不同的稱謂,大致算起來有二十多個別稱。
燕都,據史書記載,公元前1122年,周武王滅商以後,在燕封召公。燕都因古時為燕國都城而得名。戰國七雄中有燕國,據說是因臨近燕山而得國名,其國都稱為「燕都」。
幽州,遠古時代的九州之一。幽州之名,最早見於《尚書·舜典》:「燕曰幽州。」兩漢、魏、晉、唐代都曾設置過幽州,所治均在今天的北京一帶。
京城,京城泛指國都,北京成為國都後,也多將其稱為京城。
南京,遼太宗會同元年(938年),將原來的幽州升為幽都府,建號南京,又稱燕京,作為遼的陪都。當時遼的首都在上京。
大都,元代以金的離宮今北海公園為中心重建新城,元世祖至元九年(1272年)改稱大都,俗稱元大都。
北平,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滅掉元朝後,為了記載平定北方的功績,將元大都改稱北平。
北京,明永樂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永樂皇帝取得皇位後,將他做燕王時的封地北平府改為順天府,建北京城,並准備遷都城於此,這是正式命名為北京的開始,至今已有600餘年的歷史。
京師,明成祖於永樂十八年(1420年)遷都北京,改稱京師,直至清代。
京兆,民國二年(1913年)廢順天府,翌年置京兆地方,直隸中央,其范圍包括今天的北京大部分地區,民國十七年廢京兆地方,改北京為北平。
歷史沿革:
早在西周初年,周武王即封召公於北京及附近地區,稱燕,都城在今北京房山區的琉璃河鎮,遺址尚存。又封堯之後人於薊,在今北京西南。後燕國滅薊國,遷都於薊,統稱為燕都或燕京。
秦代設北京為薊縣,為廣陽郡郡治。
漢高祖五年,被劃入燕國轄地。元鳳元年復為廣陽郡薊縣,屬幽州。本始元年因有帝親分封於此,故更為廣陽國首府。
東漢光武改制時,置幽州刺史部於薊縣。永元八年復為廣陽郡駐所。
西晉時,朝廷改廣陽郡為燕國,而幽州遷至范陽。十六國後趙時,幽州駐所遷回薊縣,燕國改設為燕郡。歷經前燕、前秦、後燕和北魏而不變。
隋開皇三年(583年)廢除燕郡。大業三年(607年),隋朝改幽州為涿郡。[4]
唐初武德年間,涿郡復稱為幽州。貞觀元年(627年),幽州劃歸河北道。後成為范陽節度使的駐地。安史之亂期間,安祿山在北京稱帝,建國號為「大燕」。唐朝平亂後,復置幽州,歸盧龍節度使節制。
五代初期,軍閥劉仁恭在此建立地方政權,稱燕王,後被後唐消滅。北宋初年宋太宗在高梁河(今北京海淀區)與遼戰斗,北宋大敗,對燕雲十六州從此望眼欲穿;遼於會同元年(938年)起在北京地區建立了陪都,號南京幽都府,開泰元年改號析津府。
貞元元年(1153年),金朝皇帝海陵王完顏亮正式建都於北京,稱為中都,在今北京市西南。
元代時,蒙古大汗國改名元朝。自元朝起,開始成為全中國的首都。元朝時的北京稱為元大都。元大都成為全中國的交往中心,北到嶺北行省,東到奴兒干都司(治所黑龍江下游),西到西藏地方,南到海南,都在此交流。成吉思汗麾下大將木華黎於嘉定八年(1215年)攻下北京,遂設置燕京路大興府。元世祖至元元年(1264年)改稱中都路大興府。至元九年(1272年),中都大興府正式改名為大都路(突厥語:Khanbalik,意為「汗城」,音譯為汗八里、甘巴力克)。
明朝初年,以應天府(今南京)為京師,大都路於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改稱為北平府,同年十月應軍事需要劃歸山東行省。洪武九年(1376年),改為北平承宣布政使司駐地。燕王朱棣經靖難之變後奪得皇位後,於永樂元年(1403年)改北平為北京,是為「行在」(天子行鑾駐蹕的所在,就稱「行在」)且常駐於此,如今的北京也從此得名。永樂十九年(1421年)正月,明朝中央政府正式遷都北京,以順天府北京為京師,應天府則作為留都稱南京,明仁宗、英宗的部分時期,北京還曾一度降為行在,京師復為南京應天府。
清兵入關後即進駐北京,亦稱北京為京師順天府,屬直隸省。
清咸豐十年(1860年),英法聯軍打進北京並簽訂《北京條約》。
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軍再次打進北京,大量文物被侵略軍和壞民劫掠。
辛亥革命後的民國元年(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定都南京,同年3月遷都北京,直至民國十七年(1928年)中國國民黨北伐軍攻佔北京,張作霖敗回東北,北洋政府下台。
民國伊始,北京的地方體制仍依清制,稱順天府。直至民國三年(1914年),改順天府為京兆地方,直轄於中央政府北洋政府。這一時期,北京新建了有軌電車系統,和一批現代的文化教育機構,如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燕京大學、輔仁大學、協和醫學院等。
民國十七年(1928年)北伐戰爭後,由於蔣介石不重視北方邊防,把首都遷到南京,撤銷原京兆地方,北京改名為北平特別市。
民國十九年(1930年)6月,北平降格為河北省省轄市,同年12月復升為院轄市。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七·七事變後,北平被日本佔領。偽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此成立,且將北平改名為北京。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8月21日,入侵北京的日本軍隊宣布投降,第十一戰區孫連仲部接收北京,並重新更名為北平。
1949年1月31日,傅作義與中國共產黨達成和平協議,率領25萬國民黨軍隊投向正義,中國人民解放軍進入北平市,實現對北京的解放。
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都、紀年、國歌、國旗的決議》,北平更名為北京。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在北京宣告成立。
1956年-1958年間,將河北省昌平、良鄉、房山、大興、通縣、順義、平谷、密雲、懷柔、延慶等縣劃歸北京市,形成今北京市行政區域。
自然資源:
北京天然河道自西向東貫穿五大水系:拒馬河水系、永定河水系、北運河水系、潮白河水系、薊運河水系。多由西北部山地發源,向東南蜿蜒流經平原地區,最後分別匯入渤海。
北京沒有天然湖泊。北京市有水庫85座,其中大型水庫有密雲水庫、官廳水庫、懷柔水庫、海子水庫。
北京市地下水多年平均補給量約為29.21億立方米,平均年可開采量約24~25億立方米。一次性天然水資源年平均總量為55.21億立方米。
2013年北京市總用水量35.3億立方米,比2012年增長1.4%。其中,生活用水14.5億立方米,增長4.3%;工業用水5.6億立方米,下降3.4%;農業用水12億立方米,下降3.2%。[6]
礦產資源:
2013年北京已發現的礦種共67種,礦床、礦點產地476處,列入國家儲量表的礦種44種,其中:能源礦產2種;黑色金屬礦產4種,有色金屬、貴金屬及分散元素礦產11種;冶金輔助原料非金屬礦產7種;化工原料非金屬礦產5種;建材及其他非金屬礦產15種。共有產地300處,其中黑色金屬產地49處,有色金屬產地35處,冶金輔助原料非金屬產地43處,化工原料非金屬產地68處,建材及其他非金屬產地75處,煤炭產地30處。
植物資源:
北京市地帶性植被類型是暖溫帶落葉闊葉林並間有溫性針葉林的分布。大部分平原地區已成為農田和城鎮,只在河岸兩旁局部窪地發育著以蘆葦、香蒲、慈菇等為主的窪生植被,但多數窪地已被開辟為魚塘,在擱荒地及田埂、路旁多雜草;湖泊,水塘中發育著沉水和浮葉的水生植被。海拔800米以下的低山帶表性的植被類型是栓皮櫟林、櫟林、油松林和側柏林。海拔800米以上的中山,森林覆蓋率增大,其下部以遼東櫟林為主,海拔1000米至1800~2000米,樺樹增多,在森林群落破壞嚴重的地段,為二色胡枝子、榛屬、綉線菊屬占優勢的灌叢。海拔1800~1900米以上的山頂生長著山地雜類草草甸。
動物資源:
北京地區的動物區系有屬於蒙新區東部草原、長白山地、松遼平原的區系成分,也有東洋界季風區、長江南北的動物區系成分,故北京的動物區系有由古北界向東洋界過渡的動物區系特徵。截至2009年,此動物區系中有獸類約40種,鳥類約220種,爬行動物16種,兩棲動物7種,魚類60種。
區域文化:
北京地區居民宗教信仰者50多萬,約佔北京市4%。信仰的宗教主要是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其中佛教、道教和伊斯蘭教對北京的歷史、文化、藝術產生過較大的影響。北京現有宗教活動場所達100多處。
傳統建築:
北京在歷史上曾為六朝都城,在從燕國起的2000多年裡,建造了許多宮廷建築,使北京成為中國擁有帝王宮殿、園林、廟壇和陵墓數量最多的城市。
皇家建築:
北京故宮,明朝時叫大內宮城,清朝時叫紫禁城,這里原為明、清兩代的皇宮,住過24個皇帝,建築宏偉壯觀,完美地體現了中國傳統的古典風格和東方格調,是中國乃至全世界現存最大的宮殿,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天壇以其布局合理、構築精妙而揚名中外,是明、清兩代皇帝「祭天」的地方。
四合院和胡同:
四合院是以正房、倒座房、東西廂房圍繞中間庭院形成平面布局的北方傳統住宅的統稱。北京四合院源於元代院落式民居,是老北京城最主要的民居建築。
廟宇:
北京現存著名的有:佛教的法源寺、潭柘寺、戒台寺、雲居寺、八大處等。道教的白雲觀等。伊斯蘭教的北京牛街禮拜寺等。藏傳佛教(喇嘛教)的雍和宮等,天主教西什庫天主堂、王府井天主堂等。基督教的缸瓦市教堂、崇文門教堂等。
北京中軸線:
北京中軸線是指元、明、清時的北京城的中軸線,北京的城市規劃具有以宮城為中心左右對稱的特點。北京的中軸線南起永定門,北至鍾鼓樓,長約7.8千米。從南往北依次為,永定門,前門箭樓,正陽門,中華門,天安門,端門,午門,紫禁城,神武門,景山,地安門,後門橋,鼓樓和鍾樓。從這條中軸線的南端永定門起,就有天壇、先農壇;太廟、社稷壇;東華門、西華門;安定門,德勝門以中軸線為軸對稱分布。中國著名建築大師梁思成先生曾經說:「北京的獨有的壯美秩序就由這條中軸線的建立而產生。」永定門、中華門、地安門都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被拆毀,後重新修建了永定門城樓。
北京城池:
北京城池是中國歷史上最後兩代王朝明和清的都城城防建築的總稱,由宮城、皇城、內城、外城組成,包括城牆、城門、瓮城、角樓、敵台、護城河等多道設施,曾經是中國存世最完整的古代城市防禦體系。北京城門是明清北京城各城門的總稱。根據等級以及建築規格的差異,分為宮城城門、皇城城門、內城城門、外城城門四類。明清北京城有宮城城門四座(一稱六座)。
京劇:
京劇是中國國粹。京劇的源頭還要追溯到幾種古老的地方戲劇,1790年,安徽的四大地方戲班——三慶班、四喜班、春公班、和春班——先後進京獻藝。徽班常與來自湖北的漢調藝人合作演出,於是,一種以徽調「二黃」和漢調「西皮」為主,兼收崑曲、秦腔、梆子等地方戲精華的新劇種誕生了,這就是京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