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山東濟寧出過那些名人
王粲(177-217年),字仲宣,山陽高平(今濟寧市微山縣兩城鎮)人,是我國東漢末年著名的文學家,曾寫下了著名的《登樓賦》和《七哀詩》。建安是東漢末年漢獻帝的年號(196——219)。 這一時期,曹氏父子以及建安七子(王粲、陳琳、孔融、徐幹、 劉楨、應瑒、阮瑀)等人的詩作,能夠反映社會現實, 有著剛健遒勁的共同風格,世稱「建安風骨」。王粲在「建安七子」中成就最大、名聲最高,被梁代的大評論家劉勰贊譽為"七子之冠冕"。
劉表,字景升,山陽高平人,魯恭王後代,八俊之一。靈帝時,代王叡接任荊州刺史。李傕、郭汜控制朝廷後,封劉表為鎮南將軍、荊州牧,封成武侯,假節。
文成公主 任城王李道宗之女,生於濟寧任城。
孔尚任,清代著名作家、《桃花扇》作者孔尚任墓。位於孔林東北部,距林北牆約150米,封土東西8.43米,南北7.70米,高3.13米,為中型墳冢。墓前石碑圓首,雕二龍戲珠,碑文正收「奉大夫戶部廣東清吏司員外郎東塘先生之墓」。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四月立石。墓前有石供案。
孟母:鄒城人,位居「賢良三母」之首,孟母教子故事對中國的兒童教育產生深遠影響。
張湛:字處度,東晉著名思想家和養生學家,高平金鄉人。官至中書侍郎、光祿勛,著有《列子注》和《養生要集》等。張湛是東晉玄學的代表人物,也是魏晉玄學的最後一位大師。他用有無兩忘的貴虛論結束了玄學長達百餘年的有無之辯。張湛《列子注》是佛道合流的代表作,他在玄學中滲入了佛學,形成了儒、道、釋三者一體的學風。《養生要集》列養生大要十項,對普及養生學發揮了重大作用。日本《醫心方》和宋《太平御覽》都深受其影響。
王禹偁:宋初著名文學家,巨野龍泉寺東酒庄(現山東嘉祥一帶)人。他是宋初文學創作成績最為突出的人物,北宋古文運動的先驅者之一。 王禹偁致力於倡導古文,強調以文來傳道和明心,要求文道合一,繼承韓愈「文從字順」的理論,在提倡平易的文風方面有開創之功。他的長篇詩歌開宋詩散文化、議論化之風。
秦九韶:南宋著名數學家,自稱魯郡(現山東滋陽、曲阜一帶)人,幼年時隨父親在四川巴州居住。青少年時飽受戰亂,成年後離開四川,在湖北、安徽、江蘇、浙江、廣東等地做官,任過縣尉、通判、州守等職,死於梅州(今廣東梅縣)。秦九韶的突出數學成就表現為四個方面:(1)「大衍求一術」。即為一次同餘式組解法。(2)線性方程組解法。(3)高次方程數值解法。(4)「三斜求積」。
孔廣森:清經學家、音韻學家、數學家,戴震之弟子。精於「三禮」,著有《春秋公羊傳通義》十二卷、《經學卮言》六卷、《禮學卮言》六卷、《大戴禮記補注》十四卷等。孔廣森在語言、文學和數學上也頗有造詣。其《詩聲類》,將古韻分為十八部,明確提出陰陽對轉之說,主張東、冬分部,對古韻學有所發明。他善文學,工駢文,為清代八大駢文家之一,著有《儀鄭堂駢儷文》。他對古代數學中「差分」、「均輸」、「勾股」、「少廣」等原理也頗為精通,著有《少廣正負術》六卷。
白英,位元組之,汶上顏珠村人,明代著名水利專家。永樂九年下令疏浚黃河決口淤塞的會通河。但在疏浚中遇到了水源不足這個極大的難題。正當疏浚工程的官員苦無良策的時候,白英獻上了一個「借水行舟」的計策,順利地解決了會通河的水源不足和穿越黃河的水位差問題,使會通河500多年來一直暢通無阻。這一絕妙的設計,堪稱大運河建設史上的又一經典傑作。為紀念白英的貢獻,明正德七年,追封白英為「功曹神」。清雍正年間,又追封白英為「永濟神」。光緒年間還加封為「大王」。民國初年,美國水利專家方維觀此工程後贊嘆道:「此種工作,當十四、五世紀工程學胚胎時代,必視為絕大事業……令我後人見之,焉得不敬而且崇也。」
彭越:漢初三大名將之一,中國戰爭史上游擊戰的始祖。
陳湯:「犯強漢者,雖遠必誅」就是他說的,遠征西域斬下匈奴單於的首級。
馬隆:西晉名將,對陣法頗有研究,留下兵書《握奇經》數卷。
王彥章:五代猛將
申培:西漢今文詩學「魯詩學」的開創者。
毛亨:西漢經學毛詩學開創者。
仲長統:東漢末哲學家。
郗鑒:東晉名相
檀道濟:南朝名將,《三十六計》作者。
儲光羲:唐詩人(有爭議)。
魯班:被尊為巧聖先師(工聖、匠聖),偉大的建築師和發明家。
墨子:墨家學派創始人(這個有爭議,但墨學研究的專家持魯國說比較多)
孔安國:經學大師,「尚書古文學」的開創者,後世尊其為先儒。
何休:今文經學大家,東漢晚期思想界的巨擘。
丙吉:著名宰相,漢麒麟閣名臣之一。
韋賢、韋玄成:父子宰相。
穆修:宋初文學家,詩文革新運動的先驅。
戚繼光:著名軍事家和民族英雄(出生於濟寧魯橋鎮)。
桂馥:清代著名朴學家,說文四大家之一。
孔繼涑:著名書法家,和梁同書時稱「南梁北孔」
② 山東濟寧出過哪些名人
古代歷史名人:
1:人文始祖-伏羲(太昊) 誕生在山東濟寧泗水縣
2:中華民族的始祖-黃帝 誕生在山東濟寧曲阜壽丘
3:五帝之首-少昊 黃帝的兒子,姓已明摯,號金天氏
4:中華民族的始祖母-華胥氏 上古母系氏族時期的部落首領,山東濟寧泗水縣人
5:千古第一英雌-女媧 誕生於山東濟寧
6:工匠祖師、中國科技發明之父—魯班 姓公輸,名般。山東濟寧人。因為是春秋時魯國人,人稱魯班(班般同音,古時通用)。
7:至聖-孔子 名丘,字中尼,山東濟寧曲阜人。
8:亞聖-孟子 名軻,山東濟寧鄒城人。
9:復聖-顏子 名回,字子淵,山東濟寧人。
10:述聖-子思 姓孔名參,孔子之孫,山東濟寧曲阜人。
11:宗聖-曾子.名參,字子輿,山東濟寧嘉祥人。
12:墨家學派的創始人-墨子 名翟,師出孔子,出生地爭議,多認為是山東濟寧人。..
13:著名的醫學家、脈學創始人—王叔和 名熙,字叔和,山東濟寧鄒城人。
14:民族英雄-戚繼光 字元敬,號南塘,晚號孟諸,生於山東濟寧魯橋。
15:木皮散客-賈鳧西 名應寵,字思退,右字晉番,山東濟寧曲阜人。
16:文成公主—李雪雁 山東濟寧任城人,其父任城王李道宗是李淵表侄。
17:著名史學家-左丘明 春秋末期史學家,山東濟寧人,著有<左傳>和<國語>
18:宋始祖微子 名啟,商朝人,山東濟寧微山縣人,人稱宋微子。
19:穀梁赤 儒家經典《春秋穀梁傳》作者,山東濟寧人。
20:三遷擇鄰、斷機教子-孟母 「賢良三母」之一,母親的典範,山東濟寧鄒城人。
③ 濟寧的著名人物
至聖孔子亞聖孟子文學家王粲、孔尚任、穆修、哲學家仲長統、政治家劉表、張儉、唐承烈、王龔、曹元用、路迎、軍事將領戚繼光、馬隆、醫學家王叔和、史學家左丘明、桂馥水利家白英勇夫卞莊子孔子:春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出生於曲阜尼山夫子洞。
孟子:名軻,字子輿,魯國鄒(鄒城)人。戰國時期著名思想家,儒家代表人物。
左丘明:春秋末期魯國(曲阜)史學家,著有《左傳》和《國語》,成為史家的開山鼻祖。
卞莊子:又作管莊子、卞嚴子,春秋時期魯國卞邑大夫,以勇力馳名,曾刺殺過兩虎,泗水縣泉林人。
樊子:名須,亦稱遲。春秋末年魯國人,是孔子晚年的弟子。
顏回:顏子,名回,字子淵,一作顏淵,春秋末期魯國(曲阜)人,後世也有稱「顏叔」、「顏生」等,是孔子的得意弟子,被後世稱為「復聖」,曲阜有顏廟(復聖廟)對其紀念,現存。
孟母:仉氏,戰國人,鄒城籍,「亞聖」孟子的母親,三遷擇鄰,斷機教子,山東濟寧鄒城人,「賢良三母」之一。孟母三遷祠、孟母林現存。
穀梁赤:相傳是子夏的子弟,戰國時魯國(曲阜)人。著有《春秋穀梁傳》。
張儉:字元節,東漢末年山陽郡高平縣人(山東微山兩城)。建安初,漢獻帝下昭征為衛尉,不得已而赴任,年卒84歲卒於許昌。
王叔和:名熙,子叔和,東漢末山陽高平(山東微山兩城)人。魏晉時期著名的醫學家,脈學創始人。
劉表:字景升,山陽高平人(山東微山兩城),是西漢景帝之子恭王劉余之後,三國時名噪一時的儒將。東漢獻帝(公元190年),詔劉表為荊州刺使。
仲長統:字公里,山陽高平縣人(山東微山兩城),東漢末年唯物主義的哲學家和進步思想家。
王粲:子仲宣,魏晉山陽高平(山東微山兩城)人,「建安七子」之首。
馬隆:字考興,西晉東平陸(汶上)人,晉之名將。
文成公主:生於任城,被唐太宗李世民封為文成公主,下嫁吐蕃松贊干布。
戚繼光:字元敬,號南塘,晚號孟諸,生於山東微山,明朝名將,民族英雄,軍事家。
白英:明代濟寧州汶上人,主持建造位於汶上縣南旺鎮古運河上的著名分水樞紐工程,與都江堰相媲美,被稱為北方都江堰。現存南旺分水龍王廟及分水樞紐工程遺跡。
孔尚任:字聘之,號東塘,自稱雲亭山人。清代曲阜人,孔子六十四代孫。著有《桃花扇》。
桂馥:山東曲阜人,清代傑出學者。
王家榕:山東泗水人。湖北竹溪縣令,後改任鄒平縣教諭。著有《與堂詩文集》若干卷獻。
王廷贊:字子襄,號若谷,道號排雲,泗水人。歷任四川平武、長寧、南部等縣知縣,升任直隸州知州,在任候補知府。著成《泗志鉤沉》一書。後於1912年寫成《泗水源流考》,獲山東歷史博物展覽會特等獎。 界別姓名姓名姓名姓名文學界喬羽食指孔孚陳伯衡史學界廉立之科學界張致一軍政界喬海秋潘復靳雲鵬體育界潘曉婷武術界蔡雲龍蔡桂勤蔡桂勤:山東濟寧人,一代武術大師、華拳的傳播者。
靳雲鵬:山東鄒城人,北洋政府國務總理、陸軍總長。
潘復:山東微山人,北洋政府末任總理,曾任張作霖安國軍政府總理。
孔孚:山東曲阜人,中國著名山水詩人,現代山水詩風的開拓者。
食指:原名郭路生,山東魚台人,中國新詩潮詩歌第一人。
喬羽:原名喬慶寶,山東濟寧人,是中國的著名詞作家,有「詞壇泰斗」之稱。
蔡雲龍:山東濟寧人,中國著名的技擊家、全國武術協會副主席、上海體育學院教授,被譽為「神拳大師」。
廉立之:(1909-1986),山東泗水人,曾用名卓亭,山東師范大學歷史系教授、山東歷史學會副會長。
張致一:(1914-1990),山東泗水人,著名動物學家、胚胎學家、生殖生物學家。
喬海秋:(1910-1946),原名喬尚涵,山東泗水人。1937年,從兗州省立第四鄉師回泗水組織抗日武裝。1946年3月,任吉林省雙5月28日,國民黨軍隊進攻雙陽縣,掩護撤退,負傷血流不止,英勇犧牲。
潘曉婷:山東濟寧人,檯球球齡7年,18個全國冠軍、1個洲際冠軍和2個世界冠軍得主。2007年4月8日首奪女子花式撞球世錦賽冠軍。
④ 濟寧市的歷史名人有哪些詳細點
濟寧歷史文化悠久,是東方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遠古時期的「三皇五帝」在此留下活動蹤跡,人類始祖伏羲、女媧、黃帝、少昊帝均出生於濟寧,史有「舜耕於歷山,漁於澤,陶於濱」的記載,這里所說的「澤」和「濱」就在濟寧境內的泗水一帶。春秋戰國時期,被後世尊稱為中國歷史上五大聖人的「至聖孔子、亞聖孟子、復聖顏子、宗聖曾子、述聖子思子」都誕生在這里。五大聖人開啟了中國儒家思想文化的先河,對中國社會歷史的發展產生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對世界文化也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在濟寧周圍方圓二百餘公里范圍內,誕生了中國文化史上的墨子,荀子等諸子百家、誕生了殷微子,張良、諸葛亮等一大批在中國歷史上產生過重大作用的歷史名人。杜甫、李白、曹操等都在濟寧留有足跡。
濟寧自古素有「孔孟之鄉、禮儀之邦」的美稱。元明清三朝這濟寧設立河漕衙門,乾隆等帝王在這里駐足探訪。
⑤ 濟寧地區的歷史名人
一、孔子、孟子
孔子是我國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活動家、儒家學派的創始
人。孟子繼承並發展了孔子的思想,是「繼往聖」、「開來學」的又一位
儒家代表人物。後人將孔子與孟子的思想聯在一起,稱作「孔孟之道」。
它作為封建統治階段的正統思想,其影響之大,是古代其他任何思想體系
所無法比擬的。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 孔子名丘,字仲尼,公元前551年生
於曲阜東南25公里的尼山。祖先是宋國的貴族,父親叔梁紇在他幼年時
死去,母親顏征在艱苦的條件下把他撫養成人。孔子早年便奮發學習,
辦事勤懇。認真負責。年長後在中都(今汶上南)做地方官,還曾在魯國
任管理建築的司空及管法律刑獄的司寇。在任時忠於職守,政績卓著。
齊魯兩國國君在夾谷(今萊蕪)會盟時,孔子跟隨魯定公,機智勇敢地給
魯國爭了光。後因政治活動不得意,離開魯國,帶著學生周遊列國十四
年。他到處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晚年回到魯國,整理古代文化遺產,
培養了許多有才乾的學生。他不僅對我國古代文化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
獻,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有很大影響。
在政治上孔子主張用「仁」來調和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放寬對勞動者的
剝削,以穩定統治。一次他周遊列國,走到泰山腳下,見一個老婦人在墳
前痛哭。問起原因,得知她的公公、丈夫、兒子都為了躲避官府的苛政來
到這里,結果都被老虎吃了。孔子感慨地說:「苛政猛於虎也。」因此他
主張「為政以德」,當政者要任用賢才,遠離惡人。要「節財」,要「利
民」、「富民」、「使民以時」。他要通過施行「仁政」、「德治」實現
自己的理想社會。
孔子首開私人辦學之風。他的學生來自當時許多國家,出身、年齡各不相
同,品行、性格多有差異,但他都一視同仁,誨人不倦,循循善誘。他多
次對學生們說:「我有什麼教什麼,對你們從來沒有隱瞞。」他提倡實事
求是的學習態度,不懂就向別人求教。他主張學習和思考結合起來,學和
做配合起來。他非常重視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曾說:「不到學生想
明白而不得的時候,不去開導他,不到他想說又說不出口的時候,不去啟
發他。」
孔子教學生的目的是為了培養治國人才。他教的內容有「禮、樂、射、
御、書、數」,即「六藝」。包括從政治國的大事(禮、樂)、軍事體育
(射)、對外交際(御)、寫字的能力(書)和計算的本領(數)。他反對死讀
書,希望學生學了要用。他把學生分作「德行、言語、文學、政事」四科,
學習各有側重,有的放矢。孔子晚年除教學外,還著手整理了許多古代文
化。他刪詩書,訂禮樂、修周易,還把魯國的國家檔案加以整理,編成我國歷史
上第一部編年史《春秋》。珍貴的古代典籍,經過孔子整理,得以保存下來,這
是孔子對我國古代文化的一大貢獻。
由於孔子的許多主張對穩定統治秩序有利,因此歷代封建統治者把他奉為「文
宣王」、「大成至聖文宣王」、「至聖先師」、「萬世師表」。以他的思想
為基礎改造成的儒家思想,在我國歷史上統治了二、三千年,其中糟粕部分當
然不少,但也包含著許多民主性的精華。
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 孟子,名軻,戰國中期鄒(鄒縣)人。孟子
為魯公族孟孫氏的後代,父親早喪,自幼由母親倪氏教養。孟母「三遷」、
「斷機」一直傳為教子的佳話。後來孟子跟孔子的孫子思子學習,對孔子的思
想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繼承了孔子的事業,發展了孔子的思想,成為與孔子
並稱的儒學大師。
孟子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政治活動家。他曾先後到齊、魏、宋、魯等
國進行游說。在政治上,他主張推行「王道」,反對「霸道」,施行「仁政」。
在經濟上,他提出「井田制」,「薄賦斂」。他認為一個國家如果這樣做了,在
軍事上就可以「得道多助」、「仁者無敵」。他主張對人們進行教化,主張
「修其孝悌忠信」,要人們「求放心」,發現、恢復和培養自己的「良知良
能」。在哲學思想上,孟子提出著名的「性善」論。「人之初,性本善」,應發
揚人的善性,才能國治家齊。他宣稱只有他的這一套「仁政」學說,才是上應
天理、下合人性的「愛民」之道,才是符合歷史傳統的「先王之道」。
孟子四處游說,雖得到一些人士的贊同,但由於各國諸侯互相兼並、侵吞,各國
的統治階級不相信孟子的「性善」論和「仁義」說。這就註定了他在游說中
不斷碰壁。晚年,他歸隱故鄉,與弟子萬章、公孫丑等共敘詩書禮義,作《孟
子》七篇。這既是一部儒家經典,也是一部優秀的古代散文,它在我國哲學史
和文學史上都佔有較高的地位。
孟子還是一位偉大的教育家。他在40歲以前的主要活動就是效法孔子,廣收門
徒,辦私學,宣傳他的思想學說。孟子十分重視人才的培養,注意因材施教。他
的弟子雖沒有孔子那麼多,但先後也有幾百人。他把收徒講學,傳授知識,看成
人生的樂趣之一。他的名言「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就是這個意思。在教學
方法上他主張用啟發式教學。他說的「心之官則思」,就是要學生動腦筋,思
考問題。他強調要專心致志、「持之以恆」,才能做出成就。
孟子是在我國封建社會確立時期出現的儒學大師,被尊奉為「亞聖」。在漫長
的封建社會里,《孟子》一書被視為儒學聖教的入門。
以孔子、孟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被稱為孔孟之道。儒家學說能在中國封建社
會的長期發展中占據主導地位,孟子是起了重要作用的。
二、顏子、曾子、子思子
孔子有弟子三千,但有成就者就只有77人。而時常跟隨孔子左右的不過幾人。
在這幾個高徒中,顏子、曾子是最突出的代表,還有孔子的孫子子思子,加上孟
子,歷史上合稱為五大聖人,足見顏子、曾子、子思子的成就和地位。
顏子 顏子名回,字子淵。也稱顏淵。春秋末年魯國人。他父親顏路(顏無
繇),也是孔子的學生。顏回比孔子小30歲,29歲時頭發白盡,31歲去世。一生
雖然沒有做過官,卻賢名遠揚,其言行對後世儒家影響很大。元朝文宗時被追
封為「復聖」。曲阜建有「復聖廟」,稱為顏廟。
顏回一生好學生進,終生勤奮讀書,為人廉潔謙遜,雖然出身貧寒,但從不羨慕
富貴,而以貧為安,以貧為樂,又有遠大的志向。孔子在人前多次稱贊顏回:
「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顏回開
始跟孔子學習時,孔子恐怕他因窮而做出其他不好的事情來,便常常拿「節
儉」勉勵他,不料顏回氣節高尚,遠出於一班富貴子弟之上。
顏回尊敬師長,對自己要求嚴格,德行出眾。他對孔子孝敬非常。由於他潛心
好學,成績優秀,品行端正,孔子非常喜歡他。孔子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
恢復周禮,周遊列國,到處講學,顏回自始至終陪伴侍奉。
顏回雖然自視清高,不願當官為吏,但他卻有宏大政治抱負。他追隨孔子,周遊
列國,不被重用。他自己也曾游歷過一些諸侯小國,無奈他時運不佳。孔子曾
感嘆地對顏回說,你我志同道合,但你的命運比我更遭。可顏回並沒有放棄自
己的理想和抱負。他說:「願做一個輔佐明君的國相,用德來教化官吏百姓,不
傷財,不害民,使天下無戰事,百姓無兵害,牛馬牧原野,人人耕其田。使子路無
所用其勇,子貢無所用其辯。」孔子聽後擊掌嘆道:「這是多麼高尚的宏大志
向啊!」
顏回一生雖然沒有什麼輝煌的政績和著述,但其思想言行,卻對中國傳統文化
產生過很大影響,並為後世儒家所推崇。曲阜城裡現存的顏廟,為元代所建。
元文宗至順二年(公元1331年)加封顏子為兗國復聖公。明代景泰三年(公元
1452元),以64世孫的顏儀為翰林院壬博士,奉祀顏子。
曾子 曾子名參,字子輿。生於春秋末年,魯國南武城(今嘉祥)人。曾參與
其父曾點同為孔子的學生,他比孔子小46歲,是孔子弟子中年紀較輕、水平甚
高的一人。
曾子年幼時,家境貧寒,連件象樣的衣服也沒有,家中經常斷炊。但他仍然刻苦
學習,詠詩唱歌,自得其樂。
曾參16歲時,拜師孔子,做了孔子的弟子,並隨孔子周遊列國。孔子曾說過:
「參也魯。」是說他質朴實在,踏實認真。他刻苦學習孔子的學說,能透徹地
理解孔子學說的真諦,並把孔子的學說用「忠恕」二字概括起來。曾子一生小
心謹慎,待人謹遜,治學嚴謹,注意修身。《論語》中記他說:「吾日三省吾
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他的話,成為後世人們
加強修養,虛心檢查,回顧自己的作為,以繼續進步的著名格言。
《韓非子》中記載了曾子一個廣為流傳的故事:曾子的妻子要到市場,他們的
小兒子哭著要跟母親同往。為了為叫兒子去,其妻對兒子說:「你回去吧,我回
來殺豬給你吃。」兒子便回家了。等他妻子從市場回來時,曾參便去殺豬。妻
子說:「我剛才是和兒子說著玩著呢。」曾參一本正經地說:「一個人應言而
有信,對小孩更不要欺騙,當父母的在這方面應該做出樣子來。如果不殺,就是
你欺騙了兒子,兒子以後便不服你管教。」妻子見他說得有理,便同意他把豬
殺了。這個故事告訴後人,一個人應言而有信,只有取信於人,才能施教於人。
曾子一生主要以教授弟子為業。他的著作除《孝經》外,還有《大學》傳世。
曾參是儒家的主要傳道者之一。明朝皇帝封他為威宗聖公。在孔廟中,是隨孔
子愛祭的「四配」之一。後世還在他的故鄉修廟、建村,其直系後裔被歷代封
為翰林院五經博士。當今曾子廟(宗聖廟)位於嘉祥城南18里的南武山之陽,是
明朝正統年間在「曾子書院」的基礎上修建起來的。歷經明、清各代多次修
繕,擁有5進院落,內分3路,佔地46畝。廟內除宗聖殿外,還有記其孝道的湧泉
井和紀念其「吾日三省吾身」的三省堂等。
子思子 子思子姓孔名及,我國戰國時期著名的哲學家和思想家。大約生
於公元前483年,卒於公元前402年。子思子早年父死母改嫁,孤苦伶仃, 依祖
父孔子生活。受祖先熏陶,從小好學且養成了剛毅孤傲的性格。孔子死後,子
思子拜曾子為師,曾子將孔子的思想真諦全部傳授於子思子。子思子受業後
「誠明道德」、「窮性命之原,極天人之奧」。潛心研究多年,終於著成了
《中庸》一書,為儒家經典之一。
子思子居魯,曾周遊齊國、衛國,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他主張君主與大臣們都
要按照周公制定的禮儀制度辦事,興公室之利,杜絕私家專斷朝政,對老百姓多
施恩惠,鄰國之間禮尚往來。他不隨俗應時,不貪圖「公侯之尊」和榮華富貴,
鄙視諂媚奉迎,堅持貧賤自守。他多次拒絕諸侯聘請,閉門授徒著書。子思子
曾說:要成大志,必須去掉慾望,穿得再好,綾羅綢緞不過是為了溫暖身體;吃得
再好,山珍海味也不過是為了充飢。以身取節者,必須知足。只有知足,才不至
於因貪利而損志。
子思子卒年62歲,葬孔子墓之南。他一生除了著有《中庸》一書外,還有《子
思子》七卷,早年亡佚。漢唐以來,子思子的著作附於孔子《禮記》中,所以其
說不顯。宋朝才從《禮記》中抽出,自成一書。宋徽宗崇寧元年封其為沂水
侯,端平二年才經子思開祀,列十哲之間。宋咸淳三年加封子思為沂國公,配享
孔子,為孔廟四配之一。元文宗至順二年加封其為述聖公。
三、孔融、王燦、仲長統、王弼
繼孔孟之後,漢朝和三國時代,在濟寧大地上,又涌現出了許多很有成就的文學
家、思想家。孔融、王燦、仲長統、王弼等,就是其中突出的代表。
孔融(135-208) 孔融字文舉。生於東漢末年,是孔子的十二世
孫。其父孔宙,曾任泰山都尉。兄弟七人,他是第六。小時聰明過人,四歲
時家中每次吃梨,他總是取最小的吃,這就是流傳千古的孔融四歲讓梨的故
事。孔融在文學上成就很大,是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
孔融10歲時,跟父親到了京師洛陽。聽說名士河南尹李膺從不接見一般客
人,孔融有意試試他的為人,就對李府的守門人說:「我是李大人家世代故
交,請你通報一下。」李膺一看來者是十歲學童,非常奇怪地問道:「是公
子的祖父和我相識吧?」孔融說:「是我和先生相識的。我的先人孔子與大
人的先人老子並稱於世,有師友之誼,我與大人自然是累世故交了。」在座
的客人聽了無不稱奇,只有太中大夫陳韙不以為然,冷笑道:「從小聰明過
人,長大未必是奇才!」孔融立即介面說:「聽大人如此高見,很可能您年
少時不太聰明吧?」李膺大笑說:「這小公子必有奇才。」
孔融13歲時,因父親去世,回到故鄉魯國(今曲阜),一邊守節,一邊讀
書。當時孔融的哥哥孔襄舊友張儉很有才名,但遭到宦官侯覽的妒嫉與怨
恨。侯覽製造借口捉拿張儉,張逃到孔融家,孔襄不在,孔融自己作主張收
藏在家中。後來事情泄露,孔融又與哥哥一起想方設法,掩護張儉逃走。官
府把孔融兄弟抓去問罪。孔融與哥哥爭著擔罪。由於這件事,孔融的名聲更
大了。
孔融好賢喜才,敢為知己者死。他任太中大夫時,常常賓客盈門。但孔融也
嫉惡如仇,不與流俗為伍。他在司徒楊賜府中做幕僚時,曾參與議論官吏中的
貪污受賄行為。他列舉了有權勢的宦官的種種罪行。司徒害怕得罪宦官,派
人責問孔融,孔融據理力爭,振振有詞。外戚何進當了大將軍,楊賜派孔融去送
賀表。孔融不得已到了何府,但越想越不情願,等到何進派人來迎,他突然
奪過賀表就跑,終於棄官而去。何進大怒,私派刺客去追殺孔融。在謀士勸
說下,何進改變態度,反而以禮相待,推舉他做侍御史。孔融則託病回到曲
阜家中,堅辭不仕。後來由於孔融在議論朝政時多次頂撞曹操,為曹操所忌
恨,於是製造罪名,將孔融全家老小滿門抄斬,遇害時,孔融年56歲。
孔融口齒伶俐,文辭華美,有《孔北海集》傳世。魏文帝曹丕非常愛讀孔融
的文章,稱贊他可與楊雄、班固媲美。並下令重金徵集孔融文章,編輯成
冊。
王燦(177-217) 王燦字仲宣,山陽郡高平(今濟寧市東南)
人。生於東漢靈帝熹平六年,死於漢獻帝建安二十二年,終年41歲。
王燦出身顯貴,少年聰明好學,記憶力超人,14歲時已顯示出他的才華。
一次友人和他同路外出,見路旁有一石碑,王燦就細讀起來。同行的朋友等
他讀完後問:「你能背誦下來嗎?」王燦笑答:「這有何難。」說完背向石
碑,琅琅上口,一字不差地背誦下來。又一次王燦看人下棋,不知怎的棋子
亂了,王燦照原樣把棋子擺好。大家不信,於是又擺開陣勢下起來,棋到半
局,用手帕蓋住,讓王燦用另一副棋子擺出來。王燦擺完,打開手帕一對
照,竟一子不差,大家驚奇不已。
東漢初平元年(公年190年)夏季的一天,都城長安左中郎將蔡邕家賓客
滿座,年近花甲的大文學家、書法家蔡邕正忙得不可開交,忽然管家走來低
聲耳語。蔡邕慌忙出前去迎客,匆忙中竟把鞋穿倒了,賓客見了,十分驚
訝。蔡邕便對賓客說:「這位是故司空王大人之孫,乃當世奇才,我遠不如
也。」17時,由於他強聞博記,能文善算,博學多才而遠近聞名,漢獻帝
召他做官,封他為黃門侍郎。他因董卓當權,不肯就任。為遠避戰亂,尋求
知遇,南下荊州投靠他的同鄉劉表。因王燦身體瘦小,相貌醜陋,劉表未予
重用,後歸曹操,任職丞相椽,賜爵關內侯。曹操每次巡遊外出或率軍征
伐,總喜歡邀王燦同行。曹丕、曹植也非常尊重王燦。曹丕曾拜為侍中,人
俗稱其「五侍中」。建安二十二年,王燦隨軍出征途中病逝。曹操父子非常
痛苦,曹丕親率當時的知名文士哭拜盡禮,因為知道王燦生前愛聽驢叫,曹
丕與眾文士在墓前一起學驢叫,以示懷念。
在中國文學史上,王燦為「建安七子」之一,並且是七子中文學成就最高的
一個,被劉勰稱為「七子之冠冕」。他的詩賦極其錘煉,風格清麗,讀後令
人回味無窮。有詩、賦、論、議等60篇傳世。他16歲創作的《七哀詩》
,發語悲切,情致凄惋,反映了戰亂給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他的作品收錄
在《王侍中集》一書中,流傳至今。
仲長統(180-220) 仲長統字公理,山陽高平(今濟寧市東
南)人。生於東漢靈帝光和二年(公元179),死於獻帝建安二十五年
(公元220年),終年41歲。是一個主張社會進步的現實主義思想家。
仲長統少年好學,博覽群書,善於文辭。20歲時,他游學青州、徐州、並
州、冀州之間(今山東、江蘇、山西、河北一帶),熟知各地風土人情。凡
是與他交往者,都非常羨慕他的才華。他性格豪爽灑脫,不拘小節,直言不
諱,當時就有人稱他為「狂生」。由於他聲名卓著,州郡幾次要徵召他去任
職,他都借故推辭不去。他認為人生易逝,名不常存,做官不如安居樂業。
仲長統生活在朝政腐敗、戰亂紛爭、農民起義的浪潮此伏彼起的東漢末年建
安時期。官僚知識分子中間,也有一部分人對當權的統治者發出抗議,形成
一種社會輿論,叫做「清議」。仲長統則是「清議」運動的領袖之一。仲長
統等著書立說,反對地主豪強的放縱奢侈和官吏的貪婪殘暴,這種「刑名法
術之學」雖然難以挽救東漢末年衰敗的總趨勢,但在打擊腐敗勢力,抑制苛
暴方面無疑起到了積極作用。
仲長統反對宗教神學的「天道」,他認為「人事為本,天道為末」。他否認
天命,認為天下不安的主要原因是統治階級的殘酷剝削所致。主張統治者應
該「因時施治」,「寬猛相濟」。教化與刑罰交互使用。在政治上主張廢除
分封制,改行郡縣制,加強中央集權;在經濟上主張用限田的辦法來制止土
地兼並,確定合理的稅收,保持農業的穩定;在吏制上主張唯賢是舉,選用
善士,人盡其才。仲長統提出的這些主張,雖然不可避免地帶有歷史局限
性,但確實有其進步意義。
仲長統著書立說十餘萬言,收錄在《昌言》一書。昌言,即「當言」的意
思。他的這些主張,一直為後世不少政治家所推崇。
王弼(226-249) 王弼字輔嗣,山陽高平(金鄉)人。生於三
國魏文帝黃初七年,死於正始十年,享年24歲。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思想
家和哲學家。
王弼出身為漢魏名門,從小天資過人,成熟較早。他不願為官,潛心於學術
研究,致力於著述。主要有《周易注》、《周易略例》、《老子注》、《老
子指略》、《論語釋疑》等。在這些著作中,他闡發了老了的思想,試圖用
老子思想來解釋社會,維護正常的封建統治秩序。王弼認為天下萬物皆表現
為「有」,但「有」的開始就是「無」,「無」是萬物之本源。他認為,把
某一事物的屬性當作世界統一性的基礎,不能反映世界的多樣性、差別性。
王弼主張「崇本抑末」,並對本末范疇加以探討,這在中國哲學史上還是第
一次,是難能可貴的。但他把萬物本源歸結為「無」,顯然陷入了唯心主
義。
王弼是魏晉玄學的創始人和大師之一。王弼之後,魏晉玄學的許多爭論都是
在王弼所提問題的基礎上展開討論和加以發揮的。所以說,王弼在中國哲學
史上是一位劃時代的偉大哲學家。
四、白英
白英,位元組之。汶上顏珠村人,後遷居汶上彩山。白英自幼聰明好學,
早年以耕田為業,十分了解汶上的地理水勢。他豪爽耿直,學識淵博,
不慕名利,老百姓敬仰他,稱他隱逸君子。
著名的大運河於隋朝開挖後,至元朝重修,成為連接黃淮、長江等五大水系
的京杭大運河。元朝時候,濟寧至臨清的一段運河上,以汶上南旺鎮為中心
形成一個水背,因地勢高,水源不足,這段運河未通航。工部尚書宋禮受命
前來治河,雖想盡千方百計,卻仍沒有解決問題。宋禮很是為難,便喬裝出
訪,來到汶上城北,適遇白英。兩人坐在彩山之下的場圃上,討論起治水通
航之事。宋禮見白英性格豪爽,治水學識淵博,於是虛心請教,並請白英任
主要技師,開始了治理運河的水利工程。
白英對運河的治理,早已思慮10年之久,對運河進行過勘察,掌握了山東
境內(臨清到濟寧)運河一帶地勢水情,及運河無水不能通航的主要原因,
提出了治理運河的6條辦法。
宋禮採納了白英的建議,按白英的設計規劃重新施工,親赴現場指揮。經過
民工們艱苦奮戰,歷時9年,完成了開汶濟寧段運河這一舉世聞名的水利工
程,使之河河相通,渠渠相連,湖湖相依,泉泉相映,匯成一條完整的人工
水系。
白英治水,獨具匠心,功績卓著,利國惠民,為歷代百姓和墨客文人所頌
揚。汶上一帶,至今仍流傳著他點泉治水的動人故事。為紀念南旺分水工程
的勝利竣工,為長期發揮這一設施的巨大成效,明永樂年間,在南旺分水口
建一龍廟,取名為「南旺分水龍王廟」。廟內有白公祠和白英塑像,以供後
世瞻仰。明正德七年(1512年),追封白英為「功曹神」。清雍正年
間,又追封白英為「永濟神」。光緒年間還加封為「大王」。民國初年,美
國水利專家方維觀此工程後贊嘆道:「此種工作,當十四、五世紀工程學胚
胎時代,必視為絕大事業……令我後人見之,焉得不敬而且崇也。」
五、孔尚任
孔尚任(1648-1718),字季重,又字聘之,號東
塘、岸塘,自稱之亭山人,孔子64代孫。他出身世代書香門
第,祖居曲阜城南小湖上村。其父孔貞潘是明崇禎年間的舉
人,博學多才,崇尚氣節。清兵入關,曾組織過百姓保衛鄉
里。孔尚任為貞潘第三子,自幼隨父住在曲阜西南二里許的苗孔別墅
中。長大後曾在孔、顏、曾、孟「四氏學堂」就讀。屢試不中,隱居城北石
門中讀書。曾被67代衍聖公孔毓圻請出來撰修家譜。康熙二十三年
(1684)清朝康熙皇帝南巡歸來,到曲阜祭奠孔子。孔尚任被推薦為皇
帝游覽林廟古跡的向導,並在孔廟詩禮堂設案為皇帝講解經書,受到皇帝賞識,
下詔不拘定例,額外授予國子監博士。第二年孔尚任赴京就任國子監博士位,
向滿漢八旗子弟講授儒家經籍。
兩年後,孔尚任便隨工部侍郎孫在豐去淮楊治理黃河決口,康熙二十九年回
到北京,仍任國子監博士。康熙三十四年(1695)升任戶部福建清吏司
主事,兩年後進階為承德郎。康熙三十八年(1699)升任戶部廣東清吏
司員外郎。不久被免官閑居。
孔尚任曾編過《孔氏家譜》,修過《闕里志》,寫過幾百首詩。他一生還有
許多著作,其中最著名的是古典戲劇《桃花扇》。
《桃花扇》通過復社文人侯方域(朝宗)和秦淮名妓李香君的愛情故事,悲
憤地反映了風雲突變的歷史,表達了作者愛國主義的無限情思。劇中以侯方
域贈給李香君的詩扇為線索,鋪陳劇情,塑造了一個才貌超群,又具有憂國
憂民和強烈民族意識的一代名妓李香君。《桃花扇》主題深刻,情節動人,
人物形象鮮明,為我國戲劇史上的名劇之一
⑥ 盤點濟寧歷史人物有哪些
濟寧市境內有孔孟、運河、水滸文化的發源地。是保存漢代碑刻最多的地區之一。可見在濟寧的歷史文化人物是非常的多的。那麼在 濟寧文化 中,有多少的歷史人物是舉世聞名的呢?隨我一起來盤點濟寧歷史人物有哪些。
孔子:春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出生於曲阜尼山夫子洞。
孟子:名軻,字子輿,魯國鄒(鄒城)人。戰國時期著名思想家,儒家代表人物。
魯班:春秋末期、戰國初期魯國(曲阜)人,是中國古代有史書中的記載的最早的創造發明家、土木工匠之祖師、建築師之鼻祖,被譽為中國科技發明之父。
左丘明:春秋末期魯國(曲阜)史學家,著有《左傳》和《國語》,成為史家的開山鼻祖。
卞莊子:又作管莊子、卞嚴子,春秋時期魯國卞邑大夫,以勇力馳名,曾刺殺過兩虎,泗水縣泉林人。
樊子:名須,亦稱遲。春秋末年魯國人,是孔子晚年的弟子。
顏回:顏子,名回,字子淵,一作顏淵,春秋末期魯國(曲阜)人,後世也有稱「顏叔」、「顏生」等,是孔子的得意弟子,被後世稱為「復聖」,曲阜有顏廟(復聖廟)對其紀念,現存。
孟母:仉氏,戰國人,鄒城籍,「亞聖」孟子的母親,三遷擇鄰,斷機教子,山東濟寧鄒城人,「賢良三母」之一。孟母三遷祠、孟母林現存。
穀梁赤:相傳是子夏的子弟,戰國時魯國(曲阜)人。著有《春秋穀梁傳》。
張儉:字元節,東漢末年山陽郡高平縣人(山東微山兩城)。建安初,漢獻帝下昭征為衛尉,不得已而赴任,年卒84歲卒於許昌。
王叔和:名熙,子叔和,東漢末山陽高平(山東微山兩城)人。魏晉時期著名的醫學家,脈學創始人。
劉表:字景升,山陽高平人(山東微山兩城),是西漢景帝之子恭王劉余之後,三國時名噪一時的儒將。東漢獻帝(公元190年),詔劉表為荊州刺使。
仲長統:字公里,山陽高平縣人(山東微山兩城),東漢末年唯物主義的哲學家和進步思想家。
王粲:子仲宣,魏晉山陽高平(山東微山兩城)人,「建安七子」之首。
馬隆:字考興,西晉東平陸(汶上)人,晉之名將。
文成公主:生於任城,被唐太宗李世民封為文成公主,下嫁吐蕃松贊干布。
戚繼光:字元敬,號南塘,晚號孟諸,生於山東微山,明朝名將,民族英雄,軍事家。
白英:明代濟寧州汶上人,主持建造位於汶上縣南旺鎮古運河上的著名分水樞紐工程,與都江堰相媲美,被稱為北方都江堰。現存南旺分水龍王廟及分水樞紐工程遺跡。
孔尚任:字聘之,號東塘,自稱雲亭山人。清代曲阜人,孔子六十四代孫。著有《桃花扇》。
桂馥:山東曲阜人,清代傑出學者。
王家榕:山東泗水人。湖北竹溪縣令,後改任鄒平縣教諭。著有《與堂詩文集》若干卷獻。
王廷贊:字子襄,號若谷,道號排雲,泗水人。歷任四川平武、長寧、南部等縣知縣,升任直隸州知州,在任候補知府。著成《泗志鉤沉》一書。後於1912年寫成《泗水源流考》,獲山東歷史博物展覽會特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