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有關重慶白帝城的歷史人物
劉備,諸葛亮,李白。
《早發白帝城》以及「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望採納
⑵ 以下那個歷史人物不屬於三國時期
首先小說不能改變歷史結果,歷史上曹操沒有當過皇帝,漢朝最後被司馬氏奪得天下是不能改變的事實,但是不能說曹操沒有奪得天下,他控制著皇帝,其實跟奪得天下沒有區別的,只是沒有名分而已。
「三分天下」其實已經說明曹操取得了天下,其實即使是最後的司馬氏,也不能說明什麼,曹操當時的權利和地位已經是權傾天下,只能說他沒有稱帝而已,而曹操不稱帝其實是「掩人耳目」,不想給世人留下「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口實,有掩耳盜鈴的味道,其實的權利已經凌駕於「皇帝」之上。
曹操當年對董卓的討伐,讓他自己不好意思做皇帝,屬於怕被世人唾罵,他打著扶持漢室的旗號,四處征討,如果自己稱帝,那麼就會顯得師出無名,不稱帝其實就是「立牌坊」,一點都不影響他比皇帝的權勢還要大的事實,其實不光是曹操,連孫權和劉備稱帝也是非常小心的,在過去皇權思想作祟的情況下,稱帝還是一個非常忌諱的事情,曹操把稱帝的機會留給了自己的兒子,以禪讓的方式,而原因是因為曹操的功勞,這和他自己稱帝的區別也不是很大,只是一種小權謀而已。
如果當時曹操自己稱帝,那麼在皇權思想的作用下,就是典型的不忠不孝,同董卓的就沒有什麼區別,天下共討之的現象就會再次出現,而劉備和孫權共同出兵的可能性比較大,因為曹操控制漢室的時候,還可以通過對孫權的封賞來安撫他,而劉備和孫權做的都是漢室的官,尤其是孫權,屬於世襲的,所以一旦曹操稱帝,他的官位就沒有意義了,所以他肯定會維護漢室的村子,雖然明知道是「
⑶ 白帝城有哪些三國人物沒有
有,最著名的是白帝城劉備託孤。
蜀漢章武二年(222年),劉備伐吳,敗於夷陵,退守白帝城,最後病死於永安宮。宮址在今奉節師范學校內,即劉備託孤於丞相諸葛亮處。
⑷ 三顧茅廬歷史人物是誰
三顧茅廬歷史人物是:諸葛亮、劉備、關羽、張飛。
官渡大戰後,曹操打敗了劉備。劉備只得投靠劉表。曹操為得到劉備的謀士徐庶,就謊稱徐庶的母親病了,讓徐庶立刻去許都。徐庶臨走時告訴劉備,南陽鄧縣隆中有個奇才叫諸葛亮。
如果能得到他的幫助,就可以得到天下了。第二天,劉備就和關羽、張飛帶著禮物,去南陽鄧縣隆中拜訪諸葛亮。誰知諸葛亮剛好出遊去了,書童也說不知什麼時候回來。劉備只好回去了。
過了幾天,劉備和關羽、張飛冒著大雪又來到諸葛亮的家。劉備看見一個青年正在讀書,急忙過去行禮。可那個青年是諸葛亮的弟弟。他告訴劉備,哥哥被朋友邀走了。
劉備非常失望,只好留下一封信,說渴望得到諸葛亮的幫助,平定天下。轉眼過了新年,劉備選了個好日子,又一次來到隆中。這次,諸葛亮正好在睡覺。
劉備讓關羽、張飛在門外等候,自己在台階下靜靜地站著。過了很長時間,諸葛亮才醒來,劉備向他請教平定天下的辦法。諸葛亮給劉備分析了天下的形勢。
說:「北讓曹操占天時,南讓孫權佔地利,將軍可占人和,拿下西川成大業,和曹、孫成三足鼎立之勢。」劉備一聽,非常佩服,請求他相助。諸葛亮答應了。那年諸葛亮才27歲。
(4)哪個歷史人物在白帝城擴展閱讀:
三顧茅廬歷史人物介紹:
1、諸葛亮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號卧龍,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文學家、書法家、發明家。
早年隨叔父諸葛玄到荊州,諸葛玄死後,諸葛亮就在襄陽隆中隱居。後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聯孫抗曹,於赤壁之戰打敗曹軍。形成三國鼎足之勢,又奪占荊州。
建安十六年(211年),攻取益州。繼又擊敗曹軍,奪得漢中。蜀章武元年(221年),劉備在成都建立蜀漢政權,諸葛亮被任命為丞相,主持朝政。前後六次北伐中原,多以糧盡無功。
終因積勞成疾,於蜀建興十二年(234年)病逝於五丈原(今陝西寶雞岐山境內),享年54歲。劉禪追封其為忠武侯,後世常以武侯尊稱諸葛亮。東晉政權因其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
諸葛亮散文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書》等。曾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並改造連弩,叫做諸葛連弩,可一弩十矢俱發。
2、劉備
劉備(161年—223年6月10日),即漢昭烈帝(221年—223年在位),字玄德,東漢末年幽州涿郡涿縣(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漢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
三國時期蜀漢開國皇帝、政治家,史家稱他為蜀漢先主。劉備少年時拜盧植為師,早年顛沛流離,投靠過多個諸侯;曾參與鎮壓黃巾起義,先後率軍救援北海相孔融、徐州牧陶謙等。
陶謙病亡後,將徐州讓與劉備;赤壁之戰時,劉備與孫權聯盟擊敗曹操,趁勢奪取荊州、益州;章武元年(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或蜀漢。
章武三年(223年),劉備病逝於白帝城,終年六十三歲,謚號昭烈皇帝,廟號烈祖,葬惠陵。《三國志》評劉備的機權幹略不及曹操,但其弘毅寬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撓,終成帝業。
劉備也稱自己做事「每與操反,事乃成爾」。後世有眾多文藝作品以其為主角,在成都武侯祠有昭烈廟為紀念。
3、關羽
關羽(?-220年),本字長生,後改字雲長,河東郡解縣(今山西運城)人,東漢末年名將,早期跟隨劉備輾轉各地,曾被曹操生擒,於白馬坡斬殺袁紹大將顏良,與張飛一同被稱為萬人敵。
赤壁之戰後,劉備助東吳周瑜攻打南郡曹仁,別遣關羽絕北道,阻擋曹操援軍,曹仁退走後,關羽被劉備任命為襄陽太守。劉備入益州,關羽留守荊州。
建安二十四年,關羽圍襄樊,曹操派於禁前來增援,關羽擒獲於禁,斬殺龐德,威震華夏,曹操曾想遷都以避其銳。後曹操派徐晃前來增援,東吳呂蒙又偷襲荊州。
關羽腹背受敵,被潘璋部擒獲,被殺於臨沮。關羽去世後,逐漸被神化,被民間尊為「關公」,又稱美髯公。歷代朝廷多有褒封,清代奉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關聖大帝」。
崇為「武聖」,與「文聖」孔子齊名。《三國演義》尊其為蜀國「五虎上將」之首,毛宗崗稱其為「《演義》三絕」之「義絕」。
4、張飛
張飛(?-221年),字翼德(正史中字益德,小說《三國演義》里為翼德),幽州涿郡(今河北省保定市涿州市)人氏,三國時期蜀漢名將。因其勇武過人,而與關羽並稱為「萬人敵」。
建安十三年(208年),劉備於長坂坡敗退時,張飛僅率二十騎斷後,曹軍無人敢逼近,劉備因此得以免難。
劉備入蜀後,張飛與諸葛亮、趙雲進軍西川,分定郡縣。在抵達江州時義釋了劉璋手下的巴郡太守嚴顏。建安二十年(215年),張飛在宕渠擊敗魏國名將張郃。
章武元年(221年),劉備稱帝,張飛晉升為車騎將軍、領司隸校尉,封西鄉侯。同年,張飛被其部將范強、張達所害。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張飛以其勇猛、魯莽、嫉惡如仇而著稱,雖然此形象主要來源於小說和戲劇等民間藝術,但已深入人心。
相關人物介紹:
徐庶(生卒年不詳),字元直。潁川郡長社縣(今河南許昌長葛東)人。東漢末年劉備帳下謀士,後歸曹操,並仕於曹魏。
徐庶本名徐福,為寒門子弟。早年為人報仇,獲救後改名徐庶,拜師求道。後與同郡石廣元避難於荊州,與司馬徽、諸葛亮、崔州平等道友來往密切。
劉備屯駐新野時,徐庶前往投奔,並向劉備推薦諸葛亮。徐庶南下時因母親被曹操所擄獲,徐庶不得已辭別劉備,進入曹營。
後來此事被藝術加工為「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等歇後語,被廣為流傳。而徐庶也成為孝子的典範被加以稱贊。魏文帝時,徐庶官至右中郎將、御史中丞。
⑸ 白帝城的歷史
名字由來
白帝城原名子陽城,為西漢末年割據蜀地的公孫述所建 ,並在此屯兵積糧。公孫述有帝王之心,便令其親信先造輿論。不久城裡城外就流傳起一條「重要新聞」,說是城內白鶴井裡,近日常有一股白氣冒出,宛如白龍騰空,此乃「白龍獻瑞」,預兆這方土地上要出新天子了。輿論造足了,公孫述便於公元25年正式稱帝,自號「白帝」,並改子陽城為「白帝城」,改城池所在的這座山為「白帝山」。公元37年,東漢開國皇帝漢光武帝劉秀發兵攻蜀,公孫述不敵,戰死。蜀人為記念為位「白帝」,特地在白帝山上修建了一座廟宇,並供奉「白帝像」。這就是現在的白帝廟,而白帝廟後來之所以名聲大噪,則是因為與三國英豪搭上了關系。公元222年8月,劉備在夷陵之戰中大敗於東吳,兵退夔門之外。從此劉備一病不起,乃於白帝城附近的永安城(今重慶市奉節縣的夔州城)永安宮託孤於諸葛亮。約在唐代以前,白帝廟處就增建了祭祀劉備的先主廟和祭祀諸葛亮的諸葛祠。明代,公孫述的塑像被毀棄,廟內代之以劉備、諸葛亮、關羽和張飛的貼金塑像。從此,「白帝城內無白帝,白帝廟祭劉先帝」。
歷史概況
白帝城東依夔門,西傍八陣圖,三面環水,雄踞水陸要津,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西漢末年公孫述據蜀,在山上築城,因城中一井常冒白氣,宛如白龍,他便藉此自號白帝,並名此城為白帝城。公孫述死後,當地人在山上建廟立公孫述像,稱白帝廟。由於公孫述非正統而系僭稱,明正德七年(1512年)四川巡撫毀公孫述像,祀江神、土神和馬援像,改稱「三功祠」。明嘉靖二十年(1533年)又改祀劉備、諸葛亮像,名「正義祠」,以後又添供關羽、張飛像,逐形成白帝廟內無白帝,而長祀蜀漢人物的格局。 公孫述有帝王之心,便令其親信先造輿論。不久城裡城外就流傳起一條「重要新聞」,說是城內白鶴井裡,近日常有一股白氣冒出,宛如白龍騰空,此乃「白龍獻瑞」,預兆這方土地上要出新天子了。輿論造足了,公孫述便於公元25年正式稱帝,自號「白帝」,並改子陽城為「白帝城」,改城池所在的這座山為「白帝山」。公元37年,東漢開國皇帝漢光武帝劉秀發兵攻蜀,公孫述不敵,戰死。蜀人為紀念為位「白帝」,特地在白帝山上修建了一座廟宇,並供奉「白帝像」。這就是現在的白帝廟,而白帝廟後來之
白帝廟
所以名聲大噪,則是因為與三國英豪搭上了關系。 公元221年,三國蜀漢皇帝劉備為關羽報仇,興兵伐吳,公元222年8月,劉備在夷陵之戰中被吳將陸遜在夷陵之戰打敗,兵退夔門之外。從此劉備一病不起,臨終之際,乃於白帝城附近的永安城(今重慶奉節縣的夔州城)永安宮託孤於諸葛亮與李嚴,上演了三國史上悲壯的一幕——白帝城託孤。約在唐代以前,白帝廟處就增建了祭祀劉備的先主廟和祭祀諸葛亮的諸葛祠。明代,公孫述的塑像被毀棄,廟內代之以劉備、諸葛亮、關羽和張飛的貼金塑像。從此,「白帝城內無白帝,白帝廟祭劉先帝」。 白帝廟內現陳列有「劉備託孤」大型泥塑。
⑹ 白帝城託孤的主要人物是誰
是劉備託孤諸葛亮。
蜀章武元年(221年)七月,劉備為奪回荊州,親率大軍伐吳。章武二年(222年)劉備兵敗夷陵(今湖北宜昌)。
八月,劉備撤退至永安。諸葛亮大嘆:「可惜法正故去,否則必能阻止陛下東征之舉。」至章武三年(223年)二月,劉備病重,召諸葛亮到永安,與李嚴一起託付後事。
劉備對諸葛亮說:「你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必定能夠安頓國家,終可成就大事。如果嗣子可以輔助,便輔助他;如果他沒有才幹,你可以自行取度」。
諸葛亮涕泣地說:「臣必定竭盡股肱的力量,報效忠貞的節氣,直到死為止!」劉備又要劉禪視諸葛亮為父。延至四月,劉備逝世,劉禪繼位,封諸葛亮為武鄉侯,開設官府辦公。
(6)哪個歷史人物在白帝城擴展閱讀:
「白帝城託孤」的歷史背景:
建安二十四年,劉備在漢中之戰中斬殺曹操名將夏侯淵,擊敗曹操、占據戰略要地漢中。在這樣節節勝利的情況下,劉備部將關羽孤軍北伐曹魏。
雖然水淹七軍、擒於禁、斬龐德、威震華夏、圍曹仁於襄陽,達到軍事上的最高峰,但是荊州後方空虛,東吳違背湘水劃界,在背後對盟友倒戈一擊。
呂蒙以白衣渡江乘機奪取荊州,最後關羽被吳軍擒獲,遭到殺害,「失荊州」使得劉備元氣大傷,蜀漢政權也開始走下坡路。
劉備聞後盡起全國大兵去討伐吳國,為關羽報仇,被陸遜擊敗,劉備兵敗退到白帝城。
劉備在白帝城一病不起,召諸葛亮等人託孤,劉備對諸葛亮說:「如果你看阿斗是個當皇帝的料子,你就輔佐他,如果他不是個當皇帝的料子,你就自行取度吧」。
諸葛亮哭著說:「我一定盡我所能去中興大漢,為了大漢竭智盡忠,直到死那一刻。」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白帝城託孤
⑺ 重慶拳節白帝城能讓你聯想到哪些相關的歷史人物
1、劉備白帝城託孤給諸葛亮。
2、李白的詩歌
早辭白帝彩雲間
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
輕舟已過萬重山
⑻ 重慶奉節白帝城能讓你聯想到哪些相關的歷史人物
您好!
為了方便起見,建議您到聯想的服務站查詢診斷問題,在保修期內維修是免費的,主要部件保修2年,系統及軟體保修1年,國外行貨需要注冊IWS全球聯保,服務站的選擇可以查詢:
http://support1.lenovo.com.cn/lenovo/wsi/station/servicestation/default.aspx?intcmp=I_F_FWWD
其他問題也可以在這兩個論壇比較全,
Idea論壇:http://lenovobbs.lenovo.com.cn/forum.php?intcmp=FM_LBBS_reply
Think論壇:
http://thinkbbs.lenovo.com.cn/forum.php?intcmp=FM_LBBS_reply
希望能幫助到您,謝謝呢。
⑼ 白帝城託孤的歷史人物是誰
劉備,臨終前將阿斗交給諸葛亮,諸葛亮的出師表中有說過
⑽ 三國演義里的「白帝城」在哪裡
白帝城位於重慶奉節縣瞿塘峽口的長江北岸,奉節東白帝山上,三峽的著名游覽勝地。有泰山之風貌,有兔耳嶺之怪石奇觀,原名子陽城,為西漢末年割據蜀地的公孫述所建,公孫述自號白帝,故名城為「白帝城」。白帝城是觀「夔門天下雄」的最佳地點。
歷代著名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劉禹錫、蘇軾、黃庭堅、范成大、陸游等都曾登白帝,游夔門,留下大量詩篇,因此白帝城又有「詩城」之美譽。
西漢末年公孫述據蜀,在山上築城,因城中一井常冒白氣,宛如白龍,他便藉此自號白帝,並名此城為白帝城。公孫述死後,當地人在山上建廟立公孫述像,稱白帝廟。
由於公孫述非正統而系僭稱,明正德七年(1512年)四川巡撫毀公孫述像,祀江神、土神和馬援像,改稱「三功祠」。明嘉靖二十年(1533年)又改祀劉備、諸葛亮像,名「正義祠」,以後又添供關羽、張飛像,逐形成白帝廟內無白帝,而長祀蜀漢人物的格局。
(10)哪個歷史人物在白帝城擴展閱讀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在漢中之戰中斬殺曹操名將夏侯淵,擊敗曹操、占據戰略要地漢中。在這樣節節勝利的情況下,劉備部將關羽孤軍北伐曹魏,雖然水淹七軍、擒於禁、斬龐德、威震華夏、圍曹仁於襄陽,達到軍事上的最高峰。
但是荊州後方空虛,東吳違背湘水劃界,在背後對盟友倒戈一擊,呂蒙以白衣渡江乘機奪取荊州(主要是江陵和公安),最後關羽被吳軍擒獲,遭到殺害,「失荊州」使得劉備元氣大傷,蜀漢政權也開始走下坡路。劉備聞後盡起全國大兵去討伐吳國,為關羽報仇,被陸遜擊敗,劉備兵敗退到白帝城。
劉備在白帝城一病不起,召諸葛亮等人託孤,劉備對諸葛亮說:「如果你看阿斗是個當皇帝的料子,你就輔佐他,如果他不是個當皇帝的料子,你就自行取度吧。」諸葛亮哭著說:「我一定盡我所能去中興大漢,為了大漢竭智盡忠,直到死那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