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教資初中歷史你抽到了哪些題目
教資初中歷史大多數是教材裡面的題目。
報考歷史,一定要多熟悉教材,面試題目一般都是教材里特別小的板塊,很容易忽視。可以關注公眾號《編部初中歷史》,上面有很多教案一及教材。如果自己手裡沒有課本的話,可以找網上課本。至少過一遍教材。
答辯是考官隨機提問的,一般就是你所抽到的題目相關的問題,或者是在試講過程中老師就你設計的環節提問。再或者問你是不是本專業的學生、為什麼考老師之類的,隨機性很強,其實也不用緊張。
教師資格證介紹:
教師資格證是教育行業從業教師的許可證。在我國,需要在社會上參加認證考試等一系列測試後才能申請教師資格證。
2015年,教師資格證考試改革正式實施,打破教師終身制且五年一審,改革後將實行國考,考試內容增加、難度加大。在校專科,本科能報考。
成考,自考,網路教育學歷,需要畢業才能報考,改革後將不再分師范生和非師范生的區別,想要做教師都必須參加國家統一考試,方可申請教師資格證。
以上內容參考:教師資格證報考服務中心
Ⅱ 教師資格證考試初中《歷史》考什麼
全國統考,初中教師資格證考試《歷史》考試內容:(一)學科知識與能力
1.了解中外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和總體趨勢,掌握重要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歷史現象以及人類文明的主要成果,掌握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和歷史發展的時代特徵。
2.以唯物史觀為指導,在教學中堅持正確的思想導向,能夠運用正確的觀點對歷史教學內容進行分析和解釋。
3.了解多樣性的歷史呈現方式,熟悉主要歷史載體的特徵;能夠運用認識歷史的基本方法,從多種渠道獲取歷史信息,並對所搜集的歷史信息進行辨析和闡釋,運用可靠的證據對歷史進行評析。
4.了解初中歷史課程的地位、性質與作用;熟悉《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准(2011年版)》所規定的課程目標、教學內容及要求,能夠運用課程標准指導教學;了解現行初中歷史教材的編排體例和內容結構。
5.掌握歷史學科教學的理論知識,並能夠用以指導歷史教學及教研活動。
(二)教學設計
1.能夠恰當地確定並准確、具體地表述教學目標。
2.能夠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和學習經驗,分析學生的學習需求。
3.能夠恰當地確定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並採取有效的教學策略以突出重點和解決難點。
4.能夠對歷史教材的內容進行梳理和分析,合理地組織教學內容;能夠設計出合理的教學過程及完整的教學環節。
5.能夠選擇適當的教學方法和手段,開展教與學的活動。
6.能夠合理選用多種歷史教學資源。
(三)教學實施
1.能夠運用合理的組織形式開展初中歷史教學,恰當地運用教學策略和教學方法,完成教學任務。
2.能夠創設合理的歷史情境,促進學生對歷史的感悟和體驗,引導學生積極思考。
3.能夠准確、清晰地表述歷史教學內容,對歷史概念進行正確的闡釋,合理地對歷史進行評析。
4.能夠有效地組織學生的學習活動,注重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與能力,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
5.能夠堅持正確的思想導向,以正確的歷史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引導學生。
6.能夠合理整合多種教學資源,運用現代教育技術進行歷史教學。
(四)教學評價
1.能夠對學生歷史學習的過程和結果進行評價,全面考查學生在知識、能力、方法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發展狀況。
2.理解教學評價的導向、診斷、反饋、激勵等功能,了解診斷性、過程性、終結性等評價類型和定性、定量等評價方式,並在歷史教學中綜合運用,促進學生的發展。
3.能夠全面、客觀地對教學進行反思和評價,提出改進的思路和措施。
Ⅲ 初中歷史認識類,理解類,評價類怎麼做
初中歷史相對知識點稀薄,但是需要有一個良好的知識連貫性。
簡而言之:認識類要實事求是,根據材料給你的信息結合客觀實際敘述,認識相對好寫一些,可以從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活等方面進行認識性闡述;理解類就看你閱讀史料獲取信息的能力,這個要結合史實;評價類注意要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對當時和後世的影響,評價要注重雙面性,如果題目沒有要求,那麼評價就要沖有利的、不利的,好壞兩方面來評價。
希望能幫到你!
Ⅳ 初中歷史教師資格證面試考些什麼內容
第一、你要知道面試考什麼?
結構化(5min)+試講(10min)+答辯(一般來說5min)
結構化就是你教學生涯中會遇到的問題。例如:你身為班主任,怎麼召開班會?再比如:你正上著課,天花板掉下來了,怎麼辦?等等。結構化找粉筆教育,完全跟著裡面的老師學習的,套模板,吐字清晰,沒問題!盧姨的也可以看看,作為參考。
第二、試講
試講就是在10分鍾內講完一個小子目(就是一節課里的一個小標題下的內容。)我准備的是:部編版初中歷史6本教材(河北省是部編版,我不知道其他省的,這個准備的時候可以多方詢問一下用的哪一版)+官方教案+真題(含答案)課本我看了3遍+教案看了2遍+真題看了兩遍(每一個真題能在10分鍾內用自己的話說完)自己嘗試跟著官方寫教案。
這個部分一定要多練、多說、面帶微笑,語速跌宕起伏,不要害羞。一般來說8分半講完最好 黃金八分半(導入1min+講授6min+總結1min+布置作業0.5min)一定記得中途寫板書。
Ⅳ 如何設計初中歷史課文中《辛亥革命》的終結性評價或者是過程性評價
黃花崗之役驚天地泣鬼神奠定武昌辛亥革命成功始末
福建省永春縣仙夾鎮東里村西坊門口前道路邊之遮陽雨亭 「 僑光亭 」,旁兩株大樟木樹廕下豎立著一塊蒼翠有勁的石碑,刻著「旌義狀」,全碑文為:「鄭玉指」於開國之始,宣揚大義,不遺餘力,特給旌義狀,奕代後民,永多厥義,此旌。開國元年三月初一日。
見證福建華僑參加辛亥革命之艱辛歷程,拋頭顱,灑熱血的經歷史實永銘史冊,道出 國父孫中山先生所言「 華僑乃革命之母 」一語道破南洋華僑和留學生等在中國民主革命中所作奉獻犧牲的榮譽與贊揚。
南洋華僑和留學生不僅出資出力並協同載運武器至廣州,冒著家破人亡,妻離子散,拋頭臚,灑熱血之決心,「置個人生死於度外,以國家興亡為己任」之忠節與使命,籌謀策動圖劃黃花崗起義,欲圖早日建立以 國父孫中山先生卓著「 三民主義 」為藍本的民有、民治、民享之「主權在民」的民主共和國憲政體制為治國綱要,創立包含民族、民權、民生主義的新中國,共造全民之福祉福澤。
1911年3月,武漢新軍各標營均已經建立起文學社的組織,共進會主要集中於新軍八鎮第16協第32標等發展會員,於武昌起義前已經有5000多名士兵加入了文學社和共進會,約佔新兵總人數的三分之一,文學社和共進會是新興知識階層的革命組織,新軍士兵是發動革命的潛在力量,文學社和共進會一直秘密聯絡吸收新軍作為日後發動起義的工作對象。
1911年4月27日〈宣統三年農歷3月29日〉,以趙聲、黃興所率領包括閩粵華僑日僑和留學生等共百餘人在廣州起義攻入廣州總督府衙與清軍展開激烈進行殊死戰巷戰,驚天地泣鬼神,但最終因力量分散而失敗。最後收殮到七十二具烈士遺骸,合葬於黃花崗,並特建造黃花崗七十二烈士陵園,以資緬懷紀念等革命烈士。是役也,起義中犧牲者同志包含廣東籍四十人,福建籍二十人,廣西籍六人,四川籍三人,安徽籍三人,但實際犧牲者為八十六人,因故未能入殮入名,足見戰斗之慘烈,且犧牲者趙聲為領導者之一,其他如喻培倫、林時爽、林文、林覺民、方聲洞、陳更新等人皆為同盟會南洋精英。
值得一提華僑和留學生等犧牲者佔有二十九人,其中尚有支持中國革命的日僑一人共計三十人,佔有起義犧牲者三分之一強,「黃花崗之役」舉世震驚,然列強已知曉清廷氣數已盡,黃花崗之役雖終告失敗,但其歷史意義及目標,明顯已影響了全中國人民決心欲推翻腐化無能的清朝政府,同時有志之士業已著手規劃建立一個三民主義為建國藍本與主權在民,之民有、民治、民享、之民主共和國憲政體制,徹底推翻君主立憲之封建專制,以奠定日後「武昌辛亥雙十起義」成功之基礎。
黃花崗起義失敗後,以文學社和共進會為骨乾的革命黨人決定把目標轉向長江流域,准備在以武漢新軍為中心的湖北地區,再發動一次新的武裝起義,秘密決議聯合革命黨人的努力,與袁世凱新軍力量及北洋軍閥等密商協議反制清廷,終於在1911年辛亥年10月10日成功地發動具有新時代、新潮流具有歷史性意義之武昌起義。代表新中國全民風起雲涌的革命性成功勝利,使腐化清朝走向窮途末路一途,開創誕生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 中華民國 」。
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成立, 國父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對支持革命的有功人員和華僑論功嘉獎,鄭玉指先生榮獲 國父孫中山先生頒發的「旌義狀」原為一隻狀紙,惟此「 旌義狀 」,更顯其特殊之歷史意義,並於民國年間專勒於石碑,特置立於鄭玉指先生家鄉,福建省永春縣仙夾鎮東里村口西坊門牌前道路邊,有兩株大樟樹旁,每逢花開時節,花色白帶淡黃,散發出獨特的清香,香氣怡人,令人心曠神怡。
「 僑光亭 」 邊豎立著一塊與眾不同的石碑,「 旌義狀碑 」碑石為長方形,上方微拱,整個碑面由於山區濕氣布滿青苔顯得蒼翠有勁,石碑上端刻著兩面交叉的旗幟,它是辛亥革命的軍旗十八星軍旗,旗下鐫嵌著孫中山先生的影雕像(此影雕像為近年加嵌),像的四角分別刻有「國父孫文」四個字,在孫中山像下方,刻有「 旌義狀 」三個大字。
碑文(原文無標點)全文為:「 鄭玉指「於中華民國開國之始,宣揚大義,不遺餘力,特給予優等旌義狀,奕代後民,永多厥義,此旌。臨時大總統孫文。中華民國元年三月初一日。碑身四周邊緣均有雕飾,左右兩端為枝條狀,上端為雲日狀,下端有花朵狀,碑的底座由三層石頭砌成,「 旌義狀碑」,見證了一段鮮為人知的福建華僑參加辛亥革命的歷史。
永春華僑鄭玉指先生於北馬來西亞檳榔嶼期間,不勝積極追隨 國父孫中山先生倡導實施三民主義之最高指導原則,即為「驅逐韃虜」「恢復中華」 「民族自救」「建立民國」「平均地權」「漲價歸公」等六大目標,欲期推翻貪污腐敗無能的清帝國之決心,南洋華僑和留學生等不僅出資出力並協同載運武器至廣州,冒著家破人亡,妻離子散,「置個人生死於度外,以國家興亡為己任」之忠節與使命,籌謀策動圖劃黃花崗起義,欲圖早日建立以 國父孫中山先生卓著「 三民主義 」為藍本的民有、民治、民享之「主權在民」的民主共和國憲政體制為治國綱要,創立包含民族、民權、民生主義的新中國,共造全民之福祉福澤。
福建省泉州市永春縣仙夾鎮東里村鄭氏後裔子孫鄭德泉謹寫於2012年紀念百年辛亥革命成功永存銘文
Ⅵ 初中歷史十分鍾試講模板
初中歷史《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教學設計試講模板如下: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知道「文學三傑」和「藝術三傑」及其代表作,了解人文主義的含義。
2.掌握十四五世紀文藝復興運動興起的原因、性質、意義。
【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通過史料研讀、自主閱讀等方法,歸納文藝復興興起的時間、主要人物及其作品。
2.通過小組討論探究文藝復興運動的實質,提高對歷史問題探究、分析及表達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感受人文主義精神(提倡人性、追求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在人類社會發展中的巨大貢獻,認識到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學藝術作品是經歷磨難經過不懈努力而取得的,樹立刻苦鑽研、努力學習、勇於創新的信念和意識。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文藝復興興起的背景、文藝復興時期「文學三傑」、「藝術三傑」的主要作品及特點。
【難點】
文藝復興的實質及影響。
三、教學方法
史料研讀法,自主閱讀法,小組討論法等。
四、教學用具
多媒體教學課件
五、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教師利用多媒體課件播放義大利的風光和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和藝術品,同時由老師進行講解:提起義大利,人們不禁會浮想聯翩,那裡有最誘人的「蒙娜麗莎的微笑」;有世界著名的永恆之城——羅馬,佛羅倫薩,威尼斯和那不勒斯。就在這篇土地上曾哺育了斯巴達克斯、但丁、達·芬奇、米開朗琪羅、伽利略、馬可·波羅等偉大的人物。這就是義大利——一個神秘的國度。同學們,在14、15世紀的義大利產生了一個影響歐洲歷史進程的文化現象——文藝復興。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14、15世紀的義大利,探尋文藝復興的足跡。
(板書:第6課 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
環節二:新課教學
(一)文藝復興運動興起的背景
【過渡】通過初中歷史課程的學習,我們知道文藝復興運動首先於義大利興起,那大家是否思考過,為什麼會首先在義大利興起文藝復興運動呢?
教師請同學們閱讀課本26—27頁文字並結合課件展示的有關文藝復興運動興起的原因的史料材料,提問:文藝復興運動在義大利興起的背景是什麼?
七、教學反思
Ⅶ 教師資格證考試初中《歷史》,一般會考什麼內容
《綜合素質考試大綱》、《教育知識與能力》、《歷史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
初中科目三分為語文、數學、英語、物理、化學、生物、思想品德、歷史、地理、音樂、體育與健康、美術、信息技術、歷史與社會、科學等15個科目。
教師資格證是教育行業從業教師的許可證。在我國,師范類大學畢業生須在學期期末考試中通過學校開設的教育學和教育心理學課程考試,並且要在全省統一組織的普通話考試中成績達到二級乙等(中文專業為二級甲等)以上,方可在畢業時領取教師資格證。
非師范類和其他社會人員需要在社會上參加認證考試等一系列測試後才能申請教師資格證。
(7)初中歷史試講過程性評價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取得初級中學教師、初級職業學校文化、專業課教師資格,應當具備高等師范專科學校或者其他大學專科畢業及其以上學歷;
取得高級中學教師資格和中等專業學校、技工學校、職業高中文化課、專業課教師資格,應當具備高等師范院校本科或者其他大學本科畢業及其以上學歷;
考生上傳個人照片時的注意事項:
1、本人近6個月以內的免冠正面證件照;不允許帶帽子、頭巾、發帶、墨鏡;
2、照片格式大小:格式為jpg/jpeg,不大於200K;
3、照片中顯示考生頭部和肩的上部;黑白或彩色均可,白色背景為佳;
4、此照片將用於准考證、成績報告單、以及通過考試和審核後獲得的資格證書。
建議使用Microsoft Office Picture Manager,圖畫,Photoshop,ACDsee等工具,將照片進行剪裁壓縮。最後進入照片裁剪,用滑鼠在原圖上拖拽劃出剪切范圍,顯示剪切後的實際圖片。
Ⅷ 歷史老師教學評價
新課程改革進行地如火如荼,教學模式也隨之一改再改,日見豐富。新課程、新標准、新要求……一切都是新的,隨著形勢的發展,普通初中歷史課程改革勢在必行。下面是我為大家帶來的歷史老師教學評價,歡迎大家閱讀,僅供參考!
歷史老師教學評價1
在歷史教學中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呢我認為,能夠從三個方面入手:
首先,要讓學生感受到歷史知識的價值。歷史知識的過去性特點,使得很多學生感覺歷史「無用」,若教師再不充分發掘歷史學科知識的價值,把課上得枯燥乏味,就很難使學生產生主動學習的熱情。
眾所周知,歷史知識是豐富多彩的,歷史又是與現實緊密聯系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要注重聯系現實生活,聯系社會實際,讓學生認識到學好歷史知識用處很大,就能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興趣。
例如,在學習唐朝歷史時,能夠讓學生深入思考「貞觀之治」和「開元之治」帶給我們的啟示,教師在學生暢所欲言的基礎上 總結 出:一個國家要強盛,必須重視人才建設和制度建設,注意減輕人民負擔,大力發展社會經濟,重視 文化 教育 事業。今日,我們的改革開放事業要推向前進,也需要處理好這幾個方面的問題。
這樣一分析,學生就感到學歷史很有用處,從而,就對學好這門課程有了進取的認識,學習的興趣也就提高了。
歷史老師教學評價2
新課程改革進行地如火如荼,教學模式也隨之一改再改,日見豐富。新課程、新標准、新要求……一切都是新的,隨著形勢的發展,普通初中歷史課程改革勢在必行。如何把學生學習歷史的進取性調動起來,在課堂中給學生以充分發揮餘地,從而得到鍛煉,已是一個關鍵性問題,也是每個新老教師苦苦思索、探索、甚至頭疼的事情。經過歷史教學,讓我深感歷史教學任重而道遠,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工程。同時也讓我深深體會到歷史教學的樂趣,總有讓我挖掘不完的東西。下頭我對初中歷史教學作以下 反思 ,與大家共勉。
首先,在教學中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愛因斯坦說:「對於一切來說,僅有熱愛才是最好的教師。」學生僅有具備對學習的「熱愛」和「探索」精神,才能樂在其中,才能勤奮地學習。很多學生認為歷史課枯燥、乏味,所以缺少學習興趣。所以我努力讓學生在課堂45分鍾的學習中一向堅持比較持久的注意力,就結合歷史這門學科的特點進行教學,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入手,將激發興趣貫穿於課堂教學的全過程。例如講到「炮烙之刑」時,我說:「商紂王創制的『炮烙之刑』是一種酷刑,他先叫人將銅柱子放在熊熊燃燒的炭火上,等銅柱燒得通紅通紅時,就把『犯人』的身體貼在銅柱上,『犯人』剛貼在銅柱上,只聽到『哧』的一聲,『犯人』的身體立即冒起縷縷青煙,犯人幾乎都是被活活的燙死了。這樣,學生彷彿「親眼看到了」和「親耳聽到了」,產生一種猶如身臨其境的感覺,從而加深了對商紂王殘暴統治的認識。
初中學生年齡偏小,活潑好動,注意力容易分散。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如果巧妙地插入一個小 故事 ,調節學生的情緒,活躍課堂氣氛,從而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如講「明朝君權的加強」時給學生講述「露馬腳」故事的由來,這樣既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又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又如在學習「中外的交往與沖突」講到戚繼光抗倭時,給學生講述體育課的 口號 「稍息、立正」的由來及光頭餅的由來等等,使學生聽了以後十分感興趣,由此學習歷史的興趣也更濃了。
其次,注意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在教學中,我認識到不能再同我上學時那樣教學了,此刻應當教的不是書本上死的東西了,那些學生都能明白,「讀史能夠明志,學史能夠鑒身」此刻教給他們的是就某個知識應怎樣分析理解,使從中得到啟發。所以我努力改變學生原有單純理解式的學習方式,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讓他們主動地去認識、學習和理解教育影響,從而到達所預期的學習目標。在上導言課時,為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主動探索知識的本事,設計了「科舉制的創立」這個資料,先由教師接任了一個自我一點也不了解的新班,要選幾位品德好、關心團體、辦事本事強的班幹部,用什麼辦法選舉呢?而引出話題,再結合本課的相關資料,讓學生想像如果自我是古代的封建帝王該如何選撥官吏呢?短時間內便創造出了一個濃厚的學習氣氛,學生的主體性得到了很好的體現。使學生真正做了課堂的主人,享受到了歷史課堂的歡樂。
除此之外我還採用我們所熟知的「溫故知新」教學法,讓學生首先溫歷史之「故」而知新。例如,要講中國的改革開放,能夠先經過商鞅變法的例子來分析。商鞅變法得到多數人的支持的史實,使學生體會到商鞅變法是時代發展的需要,也是秦國統一大業的需要,貼合大多數人的利益。古今同理,結合當今我國的改革開放宏偉大業這所以得到廣大人民的擁護、支持並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正是由於中國共產黨在新形勢下制定的一系列路線方針、政策、 措施 。這樣經過溫習以前的舊知識來理解、深化當前新知識,還能夠鞏固舊知識。
以上這些是我個人的一些心得。總之,歷史教學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們每位歷史教師堅持不懈,勇於創新,在課程改革的春風吹拂下,我們每位歷史教師僅有把握住新課程的主旋律,向每位學生敞開學史之門,指明知史之路,讓每位學生暢所欲言,施展才能。才能增強歷史學科的魅力,不斷地向課堂注入「活水」,真正「點燃學生思辯的火把」。
歷史老師教學評價3
在我們走入新課程的這段時間,我對自我過去的教學思想和行為進行了反思,用新課程的理念,對以往被視為 經驗 的觀點和做法進行了重新審視,現將在反思中得到的體會總結出來,以求與同行共勉。
一、教學中要轉換主角,改變已有的教學行為。
(1)新課程要求教師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
(2)教師應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引導者。
(3)教師應從「師道尊嚴」的架子中走出來,成為學生學習的參與者。
二、教學中要「用活」教材
三、教學中要尊重學生已有的知識與經驗
教學反思,或稱為「反思性教學」,是指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體行為表現及其行為依據,經過觀察、回顧、診斷、自我監控等方式,或給予肯定、支持與強化,或給予否定、思索與修正,將「學會教學」與「學會學習」結合起來,從而努力提升教學實踐的合理性,提高教學效能的過程。教學反思被認為是「教師專業發展和自我成長的核心因素」。美國學者波斯納認為,沒有反思的經驗是狹隘的經驗,至多隻能構成膚淺的知識。僅有經過反思,教師的經驗方能上升到必須的高度,並對後繼行為產生影響。他提出了教師成長的公式:教師的成長=經驗+反思。那麼,我們應如何在教學反思中學會教學呢?
自我提問
自我提問是指教師對自我的教學進行自我觀察、自我監控、自我調節、 自我評價 後提出一系列的問題,以促進自身反思本事的提高。這種 方法 適用於教學的
全過程。如設計教學方案時,可自我提問:「學生已有哪些生活經驗和知識儲備」,「怎樣依據有關理論和學生實際設計易於為學生理解的教學方案」,「學生在理解新知識時會出現哪些情景」,「出現這些情景後如何處理」等。備課時,盡管教師會預備好各種不一樣的學習方案,但在實際教學中,還是會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問題,如學生不能按計劃時間回答問題,師生之間、同學之間出現爭議等。這時,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反饋信息,反思「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問題,我如何調整教學計劃,採取怎樣有效的策略與措施」,從而順著學生的思路組織教學,確保教學過程沿著最佳的軌道運行。教學後,教師能夠這樣自我提問:「我的教學是有效的嗎」,「教學中是否出現了令自我驚喜的亮點環節,這個亮點環節產生的原因是什麼」,「哪些方面還能夠進一步改善」,「我從中學會了什麼」等。
行動研究
行動研究是提高教師教育教學本事的有效途徑。如「合作討論」是新課程倡導的重要的學習理念,然而,在實際教學中,我們看到的往往是一種「形式化」的討論。「如何使討論有序又有效地展開」即是我們應當研究的問題。問題確定以後,我們就能夠圍繞這一問題廣泛地收集有關的文獻資料,在此基礎上提出假設,制定出解決這一問題的行動方案,展開研究活動,並根據研究的實際需要對研究方案作出必要的調整,最終撰寫出研究 報告 。這樣,經過一系列的行動研究,不斷反思,教師的教學本事和教學水平必將有很大的提高。
教學診斷
「課堂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而科學、有效的教學診斷能夠幫忙我們減少遺憾。教師不妨從教學問題的研究入手,挖掘隱藏在其背後的教學理念方面的種.種問題。教師能夠經過自我反省與小組「頭腦風暴」的方法,收集各種教學「病歷」,然後歸類分析,找出典型「病歷」,並對「病理」進行分析,重點討論影響教學有效性的各種教學觀念,最終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
交流對話
教師間充分的對話交流,無論對群體的發展還是對個體的成長都是十分有益的。如一位教師在教學「平均分」時,設計了學生熟悉的一些生活情境:分桃子、分魚、分餅干、分蘋果等。在交流對話時有的教師提出,僅僅圍繞「吃」展開教學似乎有局限,事實上,在生活中我們還有很多東西要進行分配,能夠適當擴展教學設計面。這樣開放性的討論能夠促進教師更有效地進行反思,促進教師把實踐經驗上升為理論。
案例研究
在課堂教學案例研究中,教師首先要了解當前教學的大背景,在此基礎上,經過閱讀、課堂觀察、調查和訪談等收集典型的教學案例,然後對案例作多角度、全方位的解讀。教師既能夠對課堂教學行為作出技術分析,也能夠圍繞案例中體現的教學策略、教學理念進行研討,還能夠就其中涉及的教學理論問題進行闡釋。經過典型案例的剖析以及對照案例檢查自身的教學行為,教師們認識到,雖然我們天天都在喊「關注學生的發展」,但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卻常常我行我素,很少研究學生的需要,很少根據學生反饋的信息及時調整自我的教學。
觀摩分析
「他山之石,能夠攻玉」。教師應多觀摩其他教師的課,並與他們進行對話交流。在觀摩中,教師應分析其他教師是怎樣組織課堂教學的,他們為什麼這樣組織課堂教學;我上這一課時,是如何組織課堂教學的;我的課堂教學環節和教學效果與他們相比,有什麼不一樣,有什麼相同;從他們的教學中我受到了哪些啟發;如果我遇到偶發事件,會如何處理……經過這樣的反思分析,從他人的教學中得到啟發,得到教益。
總結記錄
一節課結束或一天的教學任務完成後,我們應當靜下心來細細想想:這節課總體設計是否恰當,教學環節是否合理,,教學手段的運用是否充分,重點、難點是否突出;今日我有哪些行為是正確的,哪些做得還不夠好,哪些地方需要調整、改善;學生的進取性是否調動起來了,學生學得是否愉快,我教得是否愉快,還有什麼困惑等。把這些想清楚,作一總結,然後記錄下來,這樣就為今後的教學供給了可資借鑒的經驗。經過長期積累,我們必將獲得一筆寶貴的教學財富。
歷史老師教學評價4
綜觀近年來的中學歷史教學,讓人憂思:歷史課極不受重視,被視作「副」課,學生認為學歷史是難記難背難思維,是政治說教,學生寧可多做一道數理化題目,多記一個 英語單詞 ,也不願意多花一會兒時間在歷史上,學生對學歷史心生厭倦,興趣索然。我認為應從如下幾方面入手解決問題
一、以新的 教學方法 和思路去教學
1、教材資料的問題化
把學習知識的過程變成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就需要將教材問題化。教師能夠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操作:把教材資料變成問題的「鏈接」;引導學生憑借自我的努力(嘗試探索、合作等)一個個地進行問題求解;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激起學生的問題意識,並生成更多、更深層的問題。
2、教材資料的結構化
教師要盡可能地引導學生掌握知識的結構,而不能「見樹不見林」。學生的認識結構是有良好的知識結構轉化而來的,所以教師在教某部分知識時,要注意「瞻前顧後」和「左顧右盼」。要實現教材結構化,教師能夠提出教材資料的「綱要信號」,也能夠利用「先行組織者」,還能夠指導學生自我結合相關知識構建知識系統框架。
二、正確處理資料和形式之間的關系
教學時,教師利用一個簡單的道理,或者一個知識點引出一個知識串,構成一個知識網,讓學生能夠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那才是高明的教師。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正確處理資料與形式的關系。
首先,教師要選取那些最實用,具有說服力和感染力的典型事例,選擇的典型材料、事例真實可信,能夠逐步展開並深化和升華主題,增強表達效果。
其次,採取生動活潑,學生能夠理解的 學習方法 和形式,調動學生的進取因素,使他們樂學愛聽。
場採用如下方法:1開門見山、直接入題2認真組織、全員參與3形象化的語言,增強直觀性、情感性4組織過程嚴謹、完整有序。從設計、准備實施到鞏固延伸,構成完整體系5巧妙結尾、引人深思。
三、經過本課教學,我更深刻認識到教師在備課是不光備教材、課本,還要備學生。
課無定課,能夠說有一千名教師就有一千種教學方案。通常意義上的備課,既備教材又備學生,只能是對普通意義上的學生共性進行預先研究,但教學對象的多變性與教學對象個體的復雜性出乎教師備課前的教學設想。所以,課堂上常會發生一些意想不到的「小插曲」。如果教師一遇到這些「小插曲」就感到束手無策,甚至擺出師道尊嚴的架子來壓制學生,這恰恰反映出教師無能。而課堂上的閃光點往往體此刻教師對這些問題的表現的機智上,而這些機智是我們寫在紙上的教案無法體現的。
教師要加強專業素質,拓展知識面,深挖教材,僅有這樣,才能在課堂教學中以不變應萬變,提高教學質量。
在學生眼裡,教師都是有豐富專業知識的人,著名的「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就應當有一桶水」的論斷也說明了教師具有的專業知識水平的重要性。
總之,社會在發展變化,教師也應改變教學觀念,充分認識新課改的重要性,努力設計好教學資料,培養出更多、更優秀的創新人才,以適應社會的需要。
歷史老師教學評價5
曾記《學記》中有這樣一句話「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教育學家波斯納也提出了「經驗+反思=成長」的公式,明確強調了反思的作用。
教師教完一堂課,定有自我的感受感悟、感想感嘆,若能對此進行簡要的歸納整理,撰寫「教學反思」,則能幫我們理解課堂所反饋的信息,克服教學中的干擾因素則有助於找出教學過程中的成功和不足之處為教學供給可靠依據,也有助於加深對教材的理解和教學改革的力度。能促進我們教師自我的教學本事、教學水平的提高。
誠然,教學反思的作用人人皆知----它是教師再次備課的必要補充、是教師積累教學經驗的好辦法、是教師提高教學水平的有效途徑,更主要的是:教學反思的資料有哪些呢?怎樣撰寫教學反思、提高教學本事呢?本人認為主要在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兩個方面,以教促學,以學促教,二者相互促進、提高授課的時間資料安排得當
一、首先,學習歷史的過程是一個由感性到理性的認知過程。要使學生感知歷史,首先就要狠抓基礎知識,正確處理識記與理解、分析、綜合等歷史思維本事的關系。
其次,在教學中要重視古今中外歷史的縱橫聯系。歷史所反映的是整個人類社會發展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紛繁復雜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歷史現象等等之間彼此並不是孤立的,都有著某種必然的聯系。所以,在教學中僅有縱向貫通、橫向聯系,揭示歷史現象之間的內外在關系,方能認識歷史發展的本質及總趨
二、記教學過程中的「亮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陶冶學生情操歷史情境教學就是教師運用或滲透情感並利用各種教學手段,經過對圖片、錄像、電視、多媒體課件的展示,學生表演等方法,渲染出形象、生動、感人、逼真的教學環境和氛圍,多方面、多層次、多角度地喚起學生的注意,使學生身臨其境,並在這種環境和氛圍中去感知和探究歷史。如在教學《太平天國運動》一課的天朝田畝制度中,教師能夠針對教學資料布置學生課下查找資料,編寫活動劇本——三個農民談《天朝田畝制度》,把農民獲得土地的喜悅、上交剩餘產品的無奈用活動劇的形式展示出來,揭示制度的革命性、空想性、落後性,其直觀感受遠遠超過了教師的平鋪直述。
三、記教學過程中的「敗筆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一堂課中,無論設計多完善,也會有疏漏,無論教學多麼成功,也難免有失誤之舉。如果每節課後,教師都能對自我或別人的課認真進行反思、探究和剖析,並研究解決問題的方法,採用多種形式進行補救,取長補短,以避免在以後的教學中重蹈覆轍。四、以學生為主體,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創新是民族提高的靈魂,是國家發展的不竭動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首先要使學生具有創造性人格。在課堂上,教師應尊重、信賴每一個學生,鼓勵學生進取思考、質疑問難、大膽發表。
總之,不進行教學反思,以後再叫這部分就只能是老方法的簡單重復。教師教學水平就會永遠停留在原先基礎之上,實踐證明:反思教學中的得、失、,疑能使我們以後的教學揚長避短,常教常新,不斷提高,積累教學經驗,提高教學水平,提高教學質量。
歷史老師教學評價相關 文章 :
★ 歷史老師教學課堂反思
★ 歷史老師個人課堂教學總結
★ 學校歷史老師的教學反思
★ 歷史老師教學工作總結範文
★ 九年級歷史老師教學反思
★ 對老師的教學評語
★ 初中歷史老師教學工作總結優秀範文
★ 歷史教師教學工作個人總結
★ 歷史教師教學工作總結精選
★ 歷史教師教學心得體會5篇(2)
Ⅸ 初中歷史的意義,影響和評價是一個意思嗎
當然不是一個意思了
意義就是這件事的在當時是一個什麼樣的情況
影響就是一般都是對後人的
評價就是後人或者是名人對這件事的評價
Ⅹ 中學歷史教學評價類型和學業評價類型一樣嗎
教學評價與學業評價,是分別從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兩個角度,進行分析、判斷的兩種教學活動,兩者在評價的目標和標准,以及側重點和方式、方法、手段上不同。
課堂教學的本質,是通過教師有目的、有針對性的組織學生實現有效學習的活動過程。 所以,在課堂環境下,教和學是兩個共存相促的因素,教學與學習既緊密聯系,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約、影響,共同決定著質量和效果。
教學評價是依據學科教學目標,對教師課堂教學的過程、環節和結果,進行分析和價值判斷的一種手段和方式,也是教學活動之一。
有助於教師更准確地把握學科教學的目標,調整教學策略,優化教學過程,恰當地選擇和運用教學手段、方式,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和質量,促進教師的專業化發展。
有助於發現教師的個性和教學風格,促進教師的個性化發展和教學創新。
有助於教師發現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教學反思,進而有針對性的改進教學,合理地設計和組織教學,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最大功能和效率。
有助於教師為學生創設更加民主、寬松的學習環境和氛圍,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活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探索慾望,強化學生的主體意識,旨在使所有的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都能得到提高。
通過評價,促進教師的專業化發展,教師職業道德和專業技能、教育教學水平和質量不斷提高、教師個性和教學風格的完善,實現其自身的價值追求。
教學評價必須遵循以人為本,客觀、公正、公開、開放、多元化的原則,充分考慮學科特點(學科體系、課程結構、知識類別等),尊重教師的個性和創意,立足於教師的成長和發展。學業評價是指以國家的教育教學目標為依據,運用恰當的、有效的工具和途徑,系統地收集學生在各門學科教學和自學的影響下認知行為上的變化信息和證據,並對學生的知識和能力水平進行價值判斷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