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如何理解歷史課文

如何理解歷史課文

發布時間:2022-12-28 13:09:34

❶ 如何評歷史課

如何評價歷史課

歷史課是生動而有趣的,
許多時候,
學生對歷史課的興趣不在於書本知識的
講授,而是老師對課外知識的拓展。但是,一堂課的評價,並不僅僅是看老
師講了多少,
學生課堂氛圍如何,
更有其他各個方面。
那麼如何評價一堂歷
史課呢?筆者以為,主要應從如下三個方面進行。

一、教學目的

歷史課堂教學必須思路清晰,
目的明確,
一是看知識教育,
二是看思想教育,
兩者相輔相成,不可分割,不可偏廢。同時.還要注意能力的培養。例如,
「漢通西域和絲綢之路」這節課的教學目的本為「通過掌握張騫、
班超出使
西域、
中央政府對西域實行管轄及絲綢之路,
為學生進一步學習和掌握我國
古代歷史上中原地區與邊疆地區的經濟文化聯系和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
歷史過程奠定基礎」。
但有的教師僅僅簡單的定義為:
「使學生了解『張騫
出使西域和絲綢之路的形成』」,
這樣一來,
教學的目的就僅是使學生了解
到「過程」、「結果」,而忽視了鍛煉學生透過歷史現象發現事件的本質,
推導其歷史影響的能力。
從而把教學目的簡單的變成了教學內容索引,
從而
丟棄了思想教育目的,
也沒考慮到對學生能力的培養。
一堂課的教學目的要
能體現教材的中心思想,對學生來說又要深淺適度。

二、教學內容

首先,
歷史課堂的教學內容要講求科學性,
這就要要求教師所講的史實必須
真實可靠,
遣詞用字必須准確無誤。
要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對歷史事實作出
科學的分析,
得出科學的結論。
歷史教學內容的思想性要求在傳授科學知識
的同時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
樹立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
觀。
教師在教學中易出現的錯誤有,
在評述歷史人物方面不承認矛盾,
也不
承認發展變化,好便絕對的好,壞便絕對的壞。例如.講三國鼎立,對曹操
的歷史地位一刀切,
或者象三國演義中成為絕對的反面人物,
或者象現在某
些流行的翻案文一樣,
被塑造成一位行為楷模。
這就違背了歷史,
違反了教
學內容的科學性。同理,在評議教學內容的科學性、思想性方面,還需注意
概念正確把握,
否則往往一字之差,
也容易對學生產生誤導。
比如講「華夏
之祖」炎黃二帝,
如果說成是「中華之祖」,
那就是混淆了華夏族與漢族及
中華民族的歷史承繼關系。

其次,
歷史學科是以一門以具體史實為基礎的學科。
對史實的具體化是歷史
教學的特點,
所以在教學中應以此為出發點。
但由於教科書囿於篇幅,
所以
課文中的史實往往是經過極度提煉的,
所以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必須把濃
縮的教材展開,
使之具體化,
才能在學生的思維中形成生動的歷史表象,

進一步形成歷史概念打下基礎。
而這一過程則處處體現著教師處理教材的藝
術,
也是評價一堂課好壞的重要指標。
例如,
「甲午中日戰爭」一課的教學
重點之一是《馬關條約》的簽訂。教科書對簽約過程講述簡單。教師可對此
進行特別加工,
補充當時條約簽訂時的一些相關史實,
如李鴻章在日本被極
右勢力刺殺後的丑態,
慈禧知道條約簽定後馬上忙於准備自己生日的無恥表
現等等,使教學內容具體化,同時同時也激發學生的愛國之情及對賣國賊、
侵略者的仇恨,實現思想教育目標。

第三,
還要主要看教師講課過程中對教材之間的縱橫聯系的把握。
教學大綱

歷史老照片不能說的秘密
慈禧軍閥明末清初文革晚清

和教科書的系統性只是學生獲得系統知識的基礎,
學生是否真正能夠學到系
統的知識,
還取決於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如何具體幫助學生實現書本知識向學
生頭腦中的知識的轉化。
教師在備課時就必須注意一節課在整個歷史知識體
系中的地位,
並且在課堂教學中反映出來,
要在學生頭腦中不斷形成歷史知
識的框架結構,
使學生學會把孤立的知識聯系起來,
從而深化教學,
使學生
真正掌握知識。
例如,
講法國大革命時,
可先引導學生回憶英國資產階級革
命和美國獨立戰爭,比較其形式和意義,從而形成系統知識。

三、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也是評價課堂教學的重要方面。
教學方法多種多樣,
但是具體操作
時,
主要從兩個方面來評價。
首先是看這種教學方法是否是最適合本課教學
內容需求,
其次是看這種教學方法對學生的能力的鍛煉情況。
合適的教學方
法,能調動學生的觀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能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分
析問題,積極思考,做出結論。從而由被動的學習接受者變成學習的主人。
當然,
最後還有一點,
就是教學效果也是檢驗教學方法運用情況的重要方面。

綜上所述,以上三點,就是筆者對如何評價一堂歷史課的個人見解
相關參考:http://wenku..com/view/e96253c68bd63186bcebbcae.html

❷ 如何准確把握歷史課程主旨 劉瓊敏

一、背景
在歷史教學中,准確把握課程內容主旨是教學的重中之重,是一節課成功與否的前提與關鍵。一課課文的內容主旨也可稱作教學立意,簡而言之,就是統攝、貫通該課,而且能與之前和以後的學習相通的核心概念。因此,只有準確把握課程內容主旨,才能合理地剪裁教學內容、選取各類史料、設計教學結構、進行問題設置,得出歷史結論。精準聚焦內容主旨的歷史課才是有靈魂、有核心的歷史課,才能提升歷史課堂的教學品質和思維品質。下面就以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繁榮昌盛的隋唐文明》的第一課《統一的隋唐時代》為例,介紹如何通過確立好內容主旨,有效開展歷史課堂教學的過程。
二、案例呈現
1、巧妙運用「破題法」尋找內容主旨
看著課題——《統一的隋唐時代》,首先跳入腦海的問題就是:怎樣的一段歷史可以被稱為一個「時代」?通讀第四單元,把《統一的隋唐時代》一課放在整體單元內容里思考,思路豁然開朗。隋唐走出了魏晉南北朝近300年分裂割據的歷史,國家統一、經濟繁榮、文化昌盛、民族關系融洽、對外交往頻繁,隋唐文明以其極強的歷史穿透力和輻射性,形成了一個「唐文化圈」屹立於東方,的確無愧於「隋唐時代」的美譽。
那麼,隋唐是如何成為一個「時代」的?僅僅是因為統一嗎?仔細「破題」後不難發現,政治的統一僅是一個前提,隋唐的繁榮昌盛更源於統一後的一系列舉措:三省六部制為國家的穩定和統一提供了機制上的保證;科舉制為統治集團帶來了新鮮的血液,保障了政府機構的健康運行;李世民時期的賢君良臣、合理政策成為盛世局面的助推器。這些舉措指向了本課的核心主旨——制度的創新。創新消除了隋唐立國、治國的隱憂,創新讓制度既有傳承又富有時代內涵,創新是本課的靈魂,它串起了本課所有的內容,讓書上的三目「科舉制」、「三省六部制」、「貞觀之治」不再是孤立的三個知識點。
2、大膽剪裁教學內容聚焦內容主旨
為了聚焦核心概念,隋唐的朝代更替僅通過教師的一段生動敘事勾勒即可:
公元579年,北周建德八年,一個嬰孩呱呱墜地,這就是日後的一代名相房玄齡。房玄齡三歲時,公元581年,外戚楊堅篡權,建立了隋朝。公元589年,隋滅陳,再度統一中國,結束了魏晉南北朝三百多年分裂割據的歷史,並在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改革,使社會經濟得以恢復和發展,國力迅速走向強盛。房玄齡十八歲,進入仕途被授予羽騎尉。然而隋朝二世而亡,房玄齡真是生不逢時,然而他卻又正逢其時:隋末,房玄齡毅然投奔秦王李世民,成為秦府十八學士之一。玄齡四十歲,618年,唐朝建立。隨著唐高宗李淵的即位,一場血淋淋的家庭悲劇正在醞釀。李世民在征戰中屢建功勛威望日增嚴重威脅到了太子李建成的地位,太子李建成聯合齊王李元吉企圖除掉李世民,李世民獲悉後先發制人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太子和齊王。在玄武門之變中,房玄齡因幫助李世民贏得了這場宮廷政變的最終勝利脫穎而出。兩個月後,李世民即位為唐太宗,年號貞觀。
為了更清晰地呈現制度創新的內在邏輯,教學中打破了教材編排順序,從三省六部制進入,推進至科舉制,最後進入唐初的明君賢相、政策合理。這樣使得制度創新的概念環環相扣,不斷深化。同時,在探討每一項制度創新時都通過巧妙的問題設計不斷強化內容主旨。在進入「三省六部制」教學內容時,教師是這樣設計的:
師:三省六部制要從隋朝的開國皇帝楊堅講起。楊堅曾任北周的大丞相,總理軍國大事,最終從年幼的周靜帝手中奪得帝位。因此,隋朝建立後,對丞相權力過重深有體會的楊堅在建構官制的時候最迫切解決的是什麼問題?
生:削弱丞相的權力
而在完成「三省六部制」教學,轉入「科舉制」時,教師則引導學生思考:
師:制度建設為國家的穩定和統一提供了機制上的保證,然而一切就都萬事大吉了嗎?非也!數百年來,統治集團被世家大族壟斷,而真正有治國之才的人無法進入仕途,統治集團的腐敗無能是無法維系國家的統一的。所以,統治集團的重組迫在眉睫。那麼,如何選拔出真正的社會精英、優秀人才,重組統治集團呢?
生:改變人才選撥制度
師:對了,隋唐統治者用科舉制替代了原有的選官制度。
3、精心設計教學環節深化內容主旨
如何做到深入淺出,更好地幫助初一學生理解三省六部制的創新之處?教師選擇了簡講三省六部制的機構設置與職能分工,依託學生自己體驗三省六部制運作流程的方式展開教學:
師:我們了解了隋唐三省六部制的機構設置與職能分工,接下來,我們來看看三省六部制的運作流程。
情景設置:貞觀年間,黃河發生了洪災,威脅到百姓生命財產的安全,皇帝准備治洪防災。這時,溫彥博任中書令,魏徵任門下省侍中,房玄齡任尚書左僕射。接下來,三省六部制的運作程序是怎麼樣的?
學生根據剛才教師對三省職能分工的簡介梳理出運作程序。
師:同學們發現三省六部制的運作有什麼特點?
生:三省各司其職,可以防止宰相獨大。
師:對,分散相權,加強中央集權;分工明確,提高辦事效率。還有呢?
啟發學生思考後教師繼續分析: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在整個政令下達的過程中,集思廣益,謹言慎行,下達詔令十分謹慎,避免決策失誤。
教師出示《舊唐書·房玄齡傳》材料「貞觀元年,代蕭瑀為中書令。……明年,代長孫無忌為尚書左僕射,改封魏國公,監修國史。」並解釋:唐太宗李世民即帝位後,房玄齡為中書令,後長期擔任尚書省左僕射一職。在三省六部制的體制之下,他的宰相生涯已經不再是以往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而變成了中央決策機構的核心成員之一。這就是錢穆先生在《國史新論》中說的:「漢代宰相是採用領袖制的,而唐代宰相則採用委員制。」的真實寫照。
而在引導學生充分體會了科舉制較之前朝的察舉制、九品中正制的優點後,教師並沒有就此結束本教學內容,而是向學生拋出了新的問題:
師:大家有沒有想過,公平公正基礎上的科舉考試仍存在著一個什麼問題?
生:臨場發揮不一定好。
師:所以,唐朝的學子們考試前,要將自己的詩文給達官顯貴社會名流看以求得到賞識,這叫「行卷」。「行卷」一次還不行,只怕貴人多忘事,臨考前夕還要再送一次,這叫「溫卷」。達官顯貴社會名流對某位士子表示贊賞了,就向主考官推薦,這叫「公薦」。主考官根據推薦,結合試卷反復斟酌,最後發榜。大家有沒有發現,在分科考試之初,還留有什麼味道?
生:推薦
師:所以說,科舉制雖然是新生事物,但畢竟是在「察舉制」和「九品中正制」的基礎上脫穎而出,不免還是有些察舉遺風!
教師趁機點出:由此可見,科舉制不是簡單否定過去,而是在傳承與創新有機整合中的新突破。
三、案例分析
七年級的《統一的隋唐時代》一課共有隋唐朝代更迭、科舉制、三省六部制、貞觀之治四塊內容組成,要在有限的40分鍾內完成這四大內容的教學,沒有一個核心主旨貫穿其中,勢必會陷入或顧此失彼、或面面俱到的教學困境。只有準確把握內容主旨,才能去枝強干,有中心、有核心地推進教學。本案例以「制度創新」為核心主旨,形成「國家統一→制度創新→繁榮昌盛」的教學理路,切中要領、簡潔新穎。因為聚焦了核心主旨,本案例的教學設計就呈現出結構合理(見右圖)、取捨得當、問題思考度、難易度務實的優點。
在圍繞核心主旨的教學設計中,最值得肯定的是以下兩點:一、在制度創新的重頭戲——三省六部制與科舉制的教學中,教師在幫助初一學生理解制度創新上動足了腦筋。通過情景設置的方式讓學生體驗三省六部製作為中央行政運作體制的優點,通過拓展科舉制知識的方式告訴學生,任何一項制度的創新都不是簡單地否定過去,而是在繼承基礎上的突破與提高。二、房玄齡的人物線索設計環環相扣,不虛構、不戲說、不擺花架子,他的身影出現在隋唐朝的諸多大事件中,給予學生很深刻的印象,讓學生真正體會到何為時代見證者、輔助者。

Cr: lqm

❸ 學生學習歷史,需要注意什麼呢

歷史教科書由目錄、引言、課文,插圖 ,注釋、引文、習題和大事年表等幾部分組成。這幾個部分相輔相成,緊密結合,構成一個有機整體。學生閱讀時,要注意全面理解歷史史實的內在聯系,靈活運用教材,避免死記硬背。這應該是學習歷史的重要提示了。學生學習歷史,還需要注意什麼呢?

一、讀完目錄和章節標題

要想學好歷史,還要學會讀習題、讀大事年表、讀歷史課外書籍等。尤其是讀、做習題,它是同學們自我實踐、自我評價的學習過程,可以更好地掌握基礎知識,在單元、期末考前復習時,認真閱讀年表,通過不同章節中出現的相同或相似歷史事物的縱橫向比較,以助於歷史知識的條理化、系統化。課外還要善於選擇歷史讀物進行學習,包括有關歷史題材的報刊和影視劇,一方面有利於擴大知識面,另一方面又利於培養和提高自覺歷史的能力。多閱讀歷史課外書,能增長見識外,幫助理解歷史課文。

學生對待歷史的學習不僅要正確掌握知識,還需要靈活運用知識,學習時需要特別注重積累。

❹ 如何解讀和理解歷史歷史使人明智,明在哪裡

首先目前解讀歷史的方法無非是根據各類文獻記載,結合當時時代的器具(就是考古挖掘)進行剖析判斷。
其次至於理解歷史,個人看法是要從人的心理角度去了解整個歷史的變遷。因為歷史是由無數人的一生所堆砌起來的過去。人的心理隨著性格發生變化也會決定了他所做的事情,也將決定了過去的歷史。所以理解歷史之前一定要多讀些心理學,從人性的角度去分析人物,再去了解當時的環境。
最後歷史使人明智,是為了讓人能夠明白過去,明白人性,避免重蹈覆轍罷了。

❺ 如何學好高中歷史

1.讀歷史教材

「讀歷史教材」需要「讀」目錄、引言、課文、插圖、材料、地圖、引文、注釋、思考題和大事年表。第一,在理解章節目錄及內在聯系的基礎上明確此章節講了什麼問題,以及圍繞此問題講了哪幾方面的內容。

第二,根據教材,分析、歸納每個方面講了幾點,每點都包括哪些基礎知識,並用簡明扼要的文字表達出來。第三,找出書上的核心詞、關鍵語,明確哪些是必須記住的,劃出來加強記憶。

2.上課要專心聽

下課後多記、多背,對一些歷史年代要聯繫上下文的內容來記憶。學到某個歷史事件時,首先要對歷史事件的背景有個清晰的了解,然後弄清它的意義、作用、影響等,做到理解記憶。多閱讀一些歷史課外書,除了能增長見識外,還幫助你理解歷史課文。

3.「溫故知新」和善於思考

歷史的學習是以記憶為基礎的,所以不斷地回顧以前所學知識和對新的歷史知識進行思考是很有必要的,這樣不僅能增強記憶,還能鍛煉解決問題的能力。

如,在閑暇之餘,突然想到一個歷史名詞或者某個故事中涉及歷史,應該馬上回憶教材上的知識,如果有可能的話追本溯源,思考通過其他渠道得到的歷史知識和教材所述知識的聯系,把知識弄清楚,這樣也算是時間的充分利用。

❻ 如何評價歷史課

組織、參與聽課評課活動,目的在於考察課堂教學的信度和效度,研討課堂教學的經驗與教訓。怎樣去發掘、整理課堂教學價值呢?可以從以下方面去思考、入手:

(1)從課程目標和課程價值的角度,去評判一節課在教學設計與教學實施方面有何獨特的價值;

(2)從橫向、縱向對比的角度,去分析評判一位教師在對教材知識內容的處理和知識之間內在邏輯關系的發掘上,有何獨特的價值;

(3)從課堂導入、教學過程、教學總結等幾個部分的各個教學環節上,,去分析評判這些環節的設計實施是否到位、是否簡潔有效、是否有機銜接、是否主次分明詳略得當;

(4)從教師的教學設計和教學實施過程,去分析評判是否關注到為學生營造民主、平等、溫馨、和諧的學習氛圍,是否關注到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和積極性,是否關注到了學生個體之間的差異、針對了全班絕大多數學生的學習需要;

(5)從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次數、人數、態度,學生的學習成果和在課堂上的生成性認識上,去分析評判課堂教學價值實現的深度與廣度。

在新課程中,「一堂好課」應該具有以下幾個基本特點:

一、教學目標明確,重難點突出,三維目標清晰。

教師必須明確本堂課的教學重點,包括需要重點講解和解決的知識點,重點培養的能力,使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都更有針對性,使學生在每堂課上都能學有所獲。對教學難點,採用各種方法和手段對難點問題進行深入淺出的透徹講解。評價一堂好課的重要標准主要是看 「學生的表現,即學生能否在教師的組織下獲得有效的學習」,而衡量學生有效學習的標準是看三維目標的實現程度,即歷史知識目標是否完整、課題的內容是否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

二、教師基本功扎實, 駕馭課堂能力強。

一般強調的教師基本功是:對教材熟練,講課自然;語言准確精煉而有感染力、親和力,溝通協調能力突出;板書規范,字體端正;駕馭課堂和教學應變能力強。尤其是語言和教態是否有親和力。有親和力的教學語言,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營造一種和諧的氣氛。所以音量、語速要合適,語言要生動、清楚,有鼓動性。而教態則是一種形體語言,有親和力的教態,能讓學生自然放鬆的狀態下對所學內容產生興趣。

三、精心設計新課導入語,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等於成功的一半。」一部好的電視劇有一個激動人心的序幕,我們定會目不離屏;一本好的小說加上一個扣人心弦的序言,我們就會手不釋卷;一堂好課,有一個引人入勝的開場,自然會把學生的全部精力攬引到我們的授課過程中,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師生同在知識的海洋中走向40分鍾的高潮。

那麼怎樣設計好每節課的導入語呢?教師需根據每節課的教學內容和學生自身的特點,來設計新穎、有趣多彩多樣的導入語。但導入語要切合教材內容實際,要與課文內容或史實相聯系,不能牽強附會,還必須是學生易於接受或熟識的;要靈活多樣,切記千篇一律;時間不宜過長。總之,在這短短的兩三分鍾的導入語中,要讓課堂一下子「熱」起來,能使學生在瞬息間呈現出生命活力,積極主動地與教師一道探究新知;讓學生體會學習的奧秘,領悟求知的真諦,激發學生學歷史的興趣;營造親切、和諧、溫馨的師生關系,讓師生在合作中開啟智慧之門,得到共同發展,讓彼此在交流中開啟思維之門,使能力得到提升,極大地提高教學效果。

四、教學過程流暢,充分體現歷史學科特色和人文特色。

一堂優秀歷史課的教學思路應該清晰、目的性強,教學策略正確,教學內容充實,銜接自然。講解條理清晰,明白易懂。歷史教學一定要體現歷史學科特有的人文關懷和愛國情感,體現「以史為鑒」的特點。能讓聽課的老師和學生獲得一種享受,獲得人生體驗。

五、構建和諧、民主、自由的生態課堂,注重教學情感交流。

好的課堂應當是能夠為學生創設寬松、和諧的學習環境,並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這樣的課堂以知識交流為目標,以情感交流為基礎,情感交流使知識交流能夠順利開展,同時又使知識交流得到升華。

講孔子,讓學生充分認識他是一位追求政治理想,精心培育弟子,晚年整理典籍,為後人留下許多寶貴精神財富的哲人;講司馬遷,讓學生感悟史學家的責任感和為事業忍辱負重的悲壯;講張騫,啟發學生思考什麼叫「開拓」精神。在一堂好的歷史課上,「教學變成了欣賞的過程,變成了體驗生命價值的活動」。通過體驗情感來熏陶情感,通過理解觀點而形成新的見解,通過探究切磋而培養思維能力,通過引導反思而培育歷史智慧。好的歷史課,應該給學生精神享受和多種收獲,並在潛移默化中完善學生的精神境界。

六、教學方法靈活多樣,形成教師獨特的教學風格。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教師要能夠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不同學生的發展水平,選擇合適他們的教學方法,並注意多種方法的有機結合,堅持「一法為主,多法配合」。或採取啟發式引導學生進行思考,或採取回顧式引導學生溫故知新,或採取討論式引導學生取長補短,或採取練習式引導學生規范和強化自己的學習。同時提倡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不同水平的學生學習同一教學內容時都有不同層次的收獲。

比如,在講授《改革開放後社會生活的變化》,教師可採用談話法、藉助老照片、材料了解、分析問題的方法,以及合作學習法等方法,為學生創設主動學習、積極思考的空間。教師為使學生認識到自己身邊的生活與改革開放有著密切的聯系,積極組織引導學生進行課外調查,向身邊熟悉的人(父母、鄰居、學校的老師等)調查,了解改革開放前後人們感受的到的變化,學生把搜集到的材料進行整理後,在課堂上進行交流。

七、課堂教學有效、高效。

一節好的歷史課,課堂教學是有效教學。通過課堂教學活動,使學生在學業上有收獲,有提高,有進步。具體表現在:學生在認知上,從不懂到懂,從少知到多知,從不會到會;在情感上,從不喜歡到喜歡,從不熱愛到熱愛,從不感興趣到感興趣。課堂教學不但有效,而且還要高效。通過一節課,要真正使學生能學到盡可能多的歷史知識,學會掌握歷史知識,怎樣學習歷史知識,對學生能進行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

八、潛心設計課堂小結,總結、升華教學內容。

「課堂小結」是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也是教學過程中不可忽視的基本環節之一。好的課堂小結可以使知識得以概括、深化,使整個課堂教學結構完整、緊湊,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同時還可激發學生對相關內容或問題產生繼續學習的慾望,使學生在課後主動收集信息、解決問題。如果新課導入是為將學生更好地引到教學勝境之中,以求收到最佳效果的話;那麼課堂小結,就是要將教學小課堂帶入人生大課堂,將最佳效果從課堂之點輻射到課後。 但在我們的課堂教學過程中,往往容易忽視課堂小結這一重要環節,這樣不但不能體現教學環節的完整性,而且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也會大打折扣。總之,課堂小結只要教師認真挖掘教材,精心設計,定能收到良好的課堂效果。好課應該讓學生在課堂上舒展頭腦,煥發生命活力。真正讓人發自內心叫好的課,一定有其獨到的、體現教師個性魅力的東西:老師的個性品格、博學多識、老師的智慧熏陶和人生啟迪,還有老師先進的教育理念,和巧妙設問引導探究的技巧。不僅吸引學生喜歡這門課,而且也在影響和塑造著學生。好的歷史課,應該對學生的心靈有所觸動。好課與好教師分不開,只有用自己的一顆愛心去對待學生、對待事業的教師,才能教書育人。

當然, 「好課」也不會只是上述幾個特點,平時的課堂教學也不可能是每一特點都具備的精品課。但只要我們瞄準目標,不斷學習,經常反思,將教學的某一方面發揮到極致,使課堂教學具有自己的特色,又深受學生的歡迎,那這就是一節「好課」了。

❼ 如何理解海子的《歷史》

海子是一名充滿悲情主義色彩的曠世詩人,在他身上很容易看到屈原的影子。對於自己的信仰,他同樣有看屈原的民族情結與不屈不撓的抗爭心理。可以這么說,海子的人與詩始終放在民生民計之上。他活看的時候沒有多少人注意他的文字,他死了之後,他的詩歌才被人們所關注。筆者不想問,在中國文壇到底要出現多少個「海子」才能使人覺。多麼可惜!海子完全可以引領詩歌走向象形模式的鼎盛。然而,世事弄人。
《歷史》一詩是子的又一代表之作。
「我們的嘴唇第一次擁有/藍色的水/盛滿陶罐」。嘴唇不僅僅是五官的一部分,它的作用也不僅僅用來說話或吃飯。它更是用來表達某種復雜情感的方式。比喻親吻,比喻緘默而傳神。「藍色」往往代表的是憂郁,藍色的憂郁。詩人是不是想告訴我們:當我第一次有機會用嘴唇表達自己的情感之時,而我的憂慮接踵而來,並永將注入陶罐,成為歷史?
「你是穿黑色衣服的人/在野地里發現第一枝植物/腳插進土地/也拔不出/那些寂寞的花朵/是春天遺失的嘴唇」全身黑衣,是祭奠的一種特殊裝束。詩人所言明的植物必然與當時氛圍合拍的色彩,有一種植物叫「三蕊楠」,其果實就是由綠而黑的過程。還有一種植物叫「龍葵」,同樣是由綠而黑的過程。我們不揣摩,詩人為什麼將不言明的植物展現給我們,是不是對全詩起到一種氛圍的襯托作用?詩歌的表現方式就是情感與物象相互配合的作用。由此我們不難解詩人的最後幾句了。而「花」往往代表的是女性,「春天」則是對心情的一種釋放,至於「遺失的嘴唇」是不是作者對往事的回憶與緬懷?
「公元前我們太小/公元後我們太老/有人見到那一次真正美麗的微笑/但我還是舉手敲門/帶來的象形文字/撒落一地」公元前可推至一千年或兩千年,或五百年,三百年。如此遙遠的歷史進程,又有多少的事物不會灰飛煙滅!詩人當然看不到當時的世事變遷。而公元後另當別論了。這個時間跨度也許是一百年前或五十年,三十年前。這么短距離的事物還是可以記憶猶新的,但詩人恰恰出我們之所料「沒有人見到那一次真正美麗的微笑」。我們不禁要問,是什麼樣的微笑讓詩人如此的刻骨銘心,不能釋懷?從」美麗」二字我們不難看出一些端倪。美麗只能是女性化的產物,詩人或許曾經經歷過這樣美麗的微笑,而隨看時間的變遷與人性的變遷,這種「微笑」已然不存在了。詩人將最後幾句作為全段詩歌的總結:我追求的是一種潔凈的世界,但這個世界無法讓我用行動來表達憤慨,我只能用文字的方式表達內心的哀嘆!
「到家了/摘下帽子/靠著愛我的人/合上眼睛/一座古老的銅像坐在牆壁中間/青銅浸透了淚水」末段的文字給了筆者以強烈的共鳴:我到家了,很累,很累!這個時候我多麼希望有一雙溫柔的眼睛來撫平我內心的蒼涼與苦痛,並且能靠在她身上作為心靈的避風港。然而,面對我的卻是空空的印象與無盡地思念。也許在那一刻,「我」終於忍不住淚如雨下。
《歷史》一詩,詩人看重表達的是一種對過去情感歷程的回想與緬懷。

❽ 怎麼學懂並且運用好歷史

一、歷史課堂學習「四習慣」:預習—筆記—思考—溫習

我們常說,習慣影響性格,性格決定命運。可見良好的習慣多麼重要。學習更是這樣,好的學習習慣可以提高學習效率,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學習能力。歷史學習要養成四種好習慣:即不經預習不上課,不動筆墨不看書,不經思考不提問,不經溫習不作業。要養成預習、筆記、思考、溫習的習慣。

課前的預習必不可少,只有預習,才能對課文有個大致的了解,明確重點難點,以便上課有目的、高效地學習。預習時遇上的疑惑,可做上標記,以便上課時重點突破,迎刃而解。預習時還要掃除文字閱讀障礙。預習就是自我學習的過程,體現出學習主體性原則。上課認真記筆記,看書時圈點劃批,便於系統掌握,能夠分清主次。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多動筆墨還可以提高記憶力。古人講:「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思之,思之,神鬼通之。」可見勤於思考多麼重要。歷史學習更要深入思考,大膽質疑,不然「讀史使人明智」只是一句空話。我們常說「溫故而知新」,上完課要及時溫習鞏固。在溫習的基礎上,再去寫作業。很多同學等寫作業時,再把書拿來翻來翻去,這樣不僅學習效率底,而且掌握的知識也是支離破碎的。

當然,這四種習慣對其他任何學科的學習也都是實用的,只不過對歷史學習顯得尤為重要。良好的習慣是成功的基石。只要同學們堅持不懈,養之有素,習慣成自然,歷史學習就會輕松自如。歷史教師更要強化學生的歷史學習習慣。

二、歷史教材閱讀「九到位」

歷史學習一定要提高歷史教科書的閱讀能力。學生往往是拋開課本背筆記,丟下教材看資料;即使看書,也只看大字正文部分,其它一概不看。這樣是很難學好歷史的。歷史閱讀要全面、仔細,要提高閱讀能力,既要快速瀏覽,也要重點解讀。還要帶著問題去研讀。老師應當對學生進行歷史閱讀指導,甚至要用學語文的方法去學歷史。

(1)閱讀課前「說明」,明確學史目的

高一歷史「說明」中提到:「高中教材的編寫,旨在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思維道德品質、文化科學知識、審美情趣和身體心理素質,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學習的能力和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促進學習的全面發展,為高一級學校和社會輸送素質好的合格的畢業生。」這段話,讓我們明確高中歷史學習的目的,積極的心態,是學習成功的前提。當然,「新課標」對歷史學習目的另有表述。

(2)閱讀課文目錄,形成框架結構

歷史課文是以章節體系編排,每一章構成一個單元,體現出一個特定的歷史階段,反映出歷史知識的系統性、邏輯性。經常閱讀目錄,便於我們從宏觀上把握本冊歷史結構,從而避免「盲人摸象」的局限,而且可以做到縱橫對比,融會貫通。新課程是以專題形式編寫的,閱讀目錄可以對該專題有個立體的了解。

(3)閱讀章節導言,把握背景線索

高中章節導言主要是介紹國內國際背景和主要線索。導言是高度概括濃縮的語言,讀導言也是便於從宏觀上了解這一章或內容,明確該章大事所處的時代背景,從而形成立體的時空觀和系統的歷史感。常讀導言還可以提高歷史概括能力,「去粗取精,由表及裡,由此及彼。」

(4)閱讀歷史正文,夯實歷史知識

每節正文1200—1300字,顯然是教師教學,學生學習的重點和主體,因此要高度重視。每節都有相應的子目,閱讀正文要圍繞課題與子目,了解歷史的原因,經過和影響,注意每節歷史事件、人物的關系。高中學習,尤其要分析歷史動因和影響,理解歷史表象背後的因果關系。讀正文,要注意領會理論性的表述和歷史結論性的論語。正文的閱讀應帶著問題去研讀。如「鴉片戰爭」這一節,要思考:英國為什麼要發動鴉片戰爭?林則徐為什麼是中華民族偉大的民族英雄?鴉片戰爭中國失敗的原因是什麼?鴉片戰爭對中國社會產生什麼影響?這些問題在課文正文中是可以找到答案的。

(5)閱讀小字、注釋,拓展歷史思維

小字每課時也有1000字左右,學生學習最易忽視。小字是正文的說明、補充、拓展或分析。雖然小字往往不作考試的主要內容,但卻可豐富歷史知識,開拓視野。有些小字是較高的理論分析,對我們高中生提高理性思維有很大幫助,如《中國近代史》下冊第9頁有關「工農武裝割據」的理論形成。一些注釋,除了掃清文字障礙處,還介紹某些學術觀點,也不妨閱讀一下,以啟發思考,拓展思維。更何況,小字、注釋,文字生動,引人入勝,可以激發我們學史的興趣。

(6)閱讀文獻材料,提高研究能力

高中每節材料1—2條材料閱讀,不僅能讓我們直接感受歷史,還可以提高認識能力,「去偽存真,由表及裡」。如洋務運動一節引用曾國藩話:「可以剿發捻,可以勤遠略」,認識他辦洋務是為了鎮壓人民起義,至於「勤遠略」,只不過是掩人耳目而已。材料的閱讀不僅要通過注釋,掃除文字障礙,而且要結合課文了解材料背景,更要運用科學的理論對材料進行加工整理,更大限度的提高有效信息。

(7)閱讀歷史地圖,形成時空觀

古人治史,尚且「左圖右史」,我們學習歷史更要結合地圖。課文本身有地圖,另有單獨的歷史地圖冊,邊讀史書,邊對照地圖。如有些地圖是戰爭形勢圖,體現戰爭動態過程,結合地圖用彩筆勾勒,了解戰爭的經過,結果,以便形成立體的、完整的空間觀念。近些年高考歷史試題加大考查歷史地圖的比重。學生學習歷史最忽視讀圖,所以要格外重視。

(8)閱讀歷史圖畫、表格,提高觀察力,想像力

高中歷史每節里的圖畫4—6幅,課前還有約20幅彩圖,此外還有些表格。這些圖畫有歷史人物畫,遺址圖以及歷史場景等。多讀圖畫可以提高觀察力,想像力,使新學的歷史知識更直觀,更立體,更豐厚。這些圖畫不少還是藝術精品,可以給我們以美感。

(9)閱讀書後年表,理清歷史線索

課後的大事年表要反復讀,每章節的大事年代一定要牢記。只有記住年代,才能對龐雜的歷史有清晰的認識,才能形成系統的歷史知識。學生最怕記年代,因此要探究記憶方法,提高記憶力。

以上只是要求歷史閱讀要全面,要到位。而歷史閱讀的方法還很多,需要在歷史學習中不斷總結。

三、歷史學習三步曲:了解(准)——理解(深)——見解(新)

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歷史學科的特點,我們總結了歷史學習三步曲。這三步是由表及裡,由淺入深,由點到線再到面,循序漸進,循環往復,便於進行高效、系統而有趣味地歷史學習。在教學中,我們運用「三步曲」,取得較好的效果。

「了解」是歷史學習第一步。即了解歷史事實、梳理歷史線索、概括階段特徵等。歷史就是人類社會以往的運動過程,它是一定人物在一定時間、地域內進行的一些重大活動。因此,每一個歷史大事的要件都要了解清楚,諸如人物、時間、地點、事件、經過、結果等都要瞭然如胸。「了解」的要求一是「准」,歷史是一門科學,科學要求准確嚴謹。這就要求歷史學習要建構明確的時空觀。一是「全」,即方方面面,全面掌握。全面掌握不是眉毛鬍子一把抓,要善於概括梳理,做到「去粗取精」。如「鴉片戰爭」一節,我們就要了解戰爭的過程:戰爭的起止年代、作戰雙方、戰爭路線和階段、重要的反抗斗爭、主要人物等。「了解」的基礎是記憶,因此,要提高記憶力,探究記憶方法。

「理解」是歷史學習第二步。歷史學習要求弄清歷史事件、歷史現象的因果關系,揭示歷史偶然性和必然性的辨證聯系,理解重要的歷史概念等。理解的要求是「深」。這就要求歷史學習時應精讀、細讀、有重點地閱讀;要善於綜合閱讀,諸如歷史地圖、歷史材料、圖片乃至注釋都應有目的地讀一讀;學習時,要討論,要探究,要思考,要查閱資料,要整理筆記,生生合作,師生交流。如「鴉片戰爭」我們就要思考:這場戰爭的爆發是必然的嗎?清政府為什麼會戰敗?為什麼鴉片戰爭標志著中國近代史的開端?等等。

形成「見解」是歷史學習第三步。我們常說,讀史使人明智。歷史學習要從歷史的成敗得失中總結經驗教訓,從紛繁的歷史現象中獲得深刻的歷史啟迪,要善於在歷史的聯系比較中獲取歷史認識,運用正確的觀點對歷史人物、歷史事件進行科學的評判。「見解」的要求是「新」,即要有新意,不可人雲亦雲。要去感受歷史,從歷史中獲取人生智慧,要學以致用。仍以「鴉片戰爭」為例,我們要從戰爭的成敗得失獲得見解、啟迪:落後就要挨打;政治腐敗必然導致軍事失敗;腐朽落後的封建主義不是新興資本主義的對手;林則徐是偉大的民族英雄;勿忘國恥,振興中華等。

「了解——理解——見解」這三步是聯結為一個整體,不可分割開來。對高中生而言,「了解」不可或缺,是歷史學習的前提和基礎。歷史課的「預習」也應屬於「了解」這一步。「理解」是至關重要的一步,是歷史學習的關鍵,體現高中歷史學習的特點。課堂歷史學習主要是「理解」這一步。而形成「見解」是歷史學習目的所在,其要求較高,要培養創造思維,加強理論學習。「見解」這一步還應延伸到課外。如研究性學習中的歷史考察、歷史采訪、歷史辯論等都不會局限在課內。「歷史學習三步曲」 要求歷史學習要由粗讀到細讀,由宏觀把握到微觀掌握,由封閉式孤立學習到開放式合作學習,由被動的接受式學習到主體性探究式學習等。還要求把歷史學習和政治、語文、地理等學科有機地結合起來,體現綜合化的特點。

四.總結記憶方法,減輕學習負擔

歷史學科最突出的特點就是記憶量大,靠死記硬背肯定是很痛苦的,所以學生歷史學習更要不斷總結記憶的竅門,只有這樣,歷史學習才會事半功倍,樂趣無窮。以下是一些基本的記憶方法。

(1)濃縮法

濃縮法就是化繁為簡,去粗取精,緊扣關鍵字眼,把繁雜的內容進行壓縮、整理的過程。如中共成立的歷史意義,只要記住兩個成語就行,「開天闢地」,「煥然一新」;《中英南京條約》記住「賠款、開商、割地、關稅」;南昌起義意義記住三個「一」:「一面旗幟,一個標志,一個節日」,大運河記住「永、通、邗、南」。還可以通過數字把課文內容濃縮為若干條,如「新文化運動」可濃縮為「一個口號,兩個階段,三項內容,四位代表人物」等。內容整理的過程就是深加工的過程,一定會加深印象,提高記憶力。

(2)比較法

比較法就是對兩個或兩個以上歷史事件、歷史現象、歷史人物從不同角度進行對比,從中找出異同,把握特徵增進記憶。如「新舊民主主義革命」比較,其中社會性質、革命性質、革命動力是相同的,領導階級、指導思想、群眾基礎、革命前途、革命結果是不同的。通過比較,便能深入理解:「五四運動標志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這種比較,不僅要前後對照,古今比較,還要中外聯系比較,如「戊戌變法和明治維新成敗得失的比較」,「鄭和下西洋和新航路開辟的比較」等。歷史學習一定要形成比較的意識,比較是一切理解和思維的基礎。

(3)圖示法

圖示法是老師教學板書經常使用的方法。歷史學習使用圖示法可以化繁為簡,由點到線,由線成面,簡潔明了形象生動,記憶變得輕松。

如毛澤東論持久戰可設計如下圖示(略):

(4)製表法:

把相似易混的歷史知識通過製表的方法掌握。如中共不同時期的土地政策可按照「背景、時間、內容、特點、作用」等幾個方面去掌握。製表法和比較法有所不同。比較法是要求比較異同,找出規律;而製表法只是把相似的歷史知識放在一起,進行對照,以便掌握。

(5)歷史年代速記法:

歷史年代的記憶只要動腦,也是有法可循。或連續記憶,或間隔記憶,或諧音記憶,或數字重疊記憶,或中外對比記憶等等。如1771年可諧音「一起起義」。如「1919年」、「1818年」屬於數字重疊,等。

總之,歷史記憶的方法很多,諸如綱要信號記憶法,討論辯論記憶法,重復朗讀記憶法等等。這就需要同學在學習中認真總結。記憶是思維的基礎,提高記憶力不僅可以改善思維能力、豐富想像力,而且還會可以增強自信心。中小學階段是記憶的黃金時期,所記憶的知識最為牢固,甚至可以終身不忘,因此同學們應加強記憶,快樂記憶,獲取豐富的歷史知識。

五.歷史復習四步法: 史實—史通—史論—史感

歷史課如何復習,向來是老師學生都感到困惑的問題。單純的強化訓練,未免枯燥;一味的讀書背記,難免單調。我們探索出歷史復習四步法,即「史實→史通→史論→史感」。具體而言,即以章為一個復習單元,以訓練為主線,在老師的引導下,按照四個步驟,循序漸進,由點到面,由淺入深,形成系統的歷史時空觀,並讓歷史認識上升到一個新高度。

第一步:「史實」——知識整合

歷史復習的第一步,要梳理該章主要大事,歸納歷史線索,概括階段特徵。這就要求學生對基本史實和階段特徵的掌握必須准確、全面,要建構清晰完整的歷史體系。復習時,要快速閱讀,迅速翻檢,准確勾勒歷史線索,從政治、經濟、文化等不同層面概括歷史階段特徵。如「國共十年對峙」這一章,可以概括三條線索,即:國共兩黨由對峙對抗到合作和平;中日民族矛盾由不斷上升到形成主要矛盾;中國共產黨由幼稚走向成熟。

第二步:「史通」——聯系比較

聯系與比較,觸類旁通,古今中外融會貫通,形成立體思維。這一步要求學生不能拘泥於本章的內容,而要以本章知識為主要出發點,前後聯系,能力遷移。如「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過程」就跨越兩章內容,涉及兩個階段十件大事。歷史復習的第二步顯然比第一步要求要高,要放寬歷史視野,善於縱橫聯系,這就要求歷史復習不能支離破碎,要有通概的眼光。老師要精心設計一些問題,給學生提供學習的思路。

第三步:「史論」——史論結合。

運用所掌握的一些理論,對歷史人物、歷史事件進行評價,對歷史現象進行探索質疑,科學分析歷史的因果關系,使歷史學習上升到較高理論層面。歷史科《考試說明》列出的「能力要求」4項10條中,明確提出「史論結合」,這就要求歷史闡釋時要論從史出,立論鮮明,要把基本的理論觀點溶入對歷史事實的分析評價之中,既不能把理論像標簽樣貼在史事上,也不能理論加史事搞成拼盤狀。

第四步:「史感」——感受歷史。

學生通過系統的歷史學習和復習,感受歷史,走進歷史,體驗歷史,形成全新的歷史時空觀和歷史新感受。「史感」更多的是體現出史學的功能,從歷史中認識現實,增強時代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從歷史的成敗得失,縱橫比較中,產生新的經驗教訓、啟發,以此指導生活,引領人生。

歷史復習四步法是復習時大致的四個步驟,這四步之間是互相關聯的,不要割裂開來,要互相滲透,互相聯系。「史實」是前提,是基礎。主要是掌握記憶的方法,提高歸納、概括的能力,復習時要求准確全面。「史通」、「史論」是核心,是關鍵,突出體現出歷史系統復習要求,要善於聯系比較,提高分析理解能力,尤其要善於運用歷史思維和科學理論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復習時要求深刻系統。「史感」是歷史學習、復習的終極目的,是逐漸形成的過程,突出體現歷史學科的社會功能。總之,歷史學習、復習中有意識形成這四個步驟,會提高學習效率,發展學科能力,增加學習歷史的樂趣.

六.開發歷史資源,提高治史能力

歷史學習不可只停留在課堂,也不可拘泥於課本。而要把視野引向家庭、社區和廣闊的社會生活,引向圖書館、互聯網、博物館、歷史遺存等豐富的歷史資源。還要充分挖掘鄉土教材的歷史內涵,開展歷史研究性學習。總之,要拓展歷史學習的空間,把學校歷史教育與社會歷史生活緊密相聯,實行開放性學習.上海教科院付院長顧泠沅教授曾講到:「聽到的忘的快,看到的記得住,做過的才能會」。歷史學習,要求同學就某一問題,通過查閱資料,走訪考查,篩選甄別,撰寫歷史小論文或歷史考察報告。還可以組織歷史辯論會,重大事件紀念演講會,歷史題材的郵品、圖片展等。還可以開展「我的家庭歷史」的調查活動。

閱讀全文

與如何理解歷史課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38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3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49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41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83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07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98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00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6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22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54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83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98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66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46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6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49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2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5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