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歷史的能力
一、激發興趣,引導自學,培養能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求知的起點。學生有了學習興趣,才可能產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歷史本身是極具趣味性的,但常常會被人為的教「死」,那種靠「死記硬背」「滿堂灌」為主的教法,很難教出興趣,也很難學出興趣,更不會讓學生自主的去學。因此,培養初中學生自主學習歷史的能力,首先在於激趣。
1、以情激趣,引發自學
激發學生學習歷史興趣的方法多種多樣,然筆者以為最關鍵的還是教師要以誠待人,取得學生的信任,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以感情為催化劑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可以相信,如果教師能真正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那麼學生定會對你所教的這門學科很用心,感興趣,並會促使自己自主的去學習這門學科。而要想達到以情激趣、引起學生自主學習的目的,教師平時應真正做到為人師表,嚴於律己,注重並注意與學生的溝通交流,縮短師生間的心理距離;要愛護每一個學生,特別是後進生,對於他們,要多關心,多表揚,多激勵,多督促,多一份愛心和耐心,這應該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2008屆我班的楊黎紅同學,性格內向,成績很差,經常不完成作業;上課提問她,站起來總低著頭,臉上沒有一絲笑容,教她一段時間了,她沒有和我說過一句話。後來,我常借事和她拉家常,私下裡鼓勵同學們和她做好朋友,慢慢地,她和我接近了,也信任我了,會做歷史作業了,這時我不失時機地表揚了她多次。再後來,我單獨輔導過她的作業,課上還經常提問她,站起來回答問題她的頭有點敢抬了……在同學們和我的共同努力下,她終於融入了這個大家庭,不但學習上取得了較大的進步,更難得的是臉上有了久違的燦爛,課後也再見不到她「守座位」的影子了。她曾和我說,她喜歡上了我教的歷史課,我仔細觀測發現,她為了學好自己喜歡的功課,已經會去主動地預習了,此時我趁機指導了她預習、自學的方法,這樣以後,她自主學習歷史的能力越來越強,成績更是越來越好了。其他同學看到楊黎紅同學的改變後,也非常信任我,和我走得更近了,在這種真摯情感的內驅下,同學們學習歷史的興趣更高了,自主學習的情況也普遍了,自主學習的能力也在不知不覺中提高了,成績更是大幅度提高了。
2、媒介生趣,激發自學
現在,每門學科都有相關配套的多媒體光碟,內容豐富多彩,有圖片、音樂、電影片段等等。教師如果能利用這些資源,設計好課堂,不但能大大拓寬學生的知識面,而且學生學習的熱情也可能會被激發出來了,從而很好地達到提高上課質量的目的。歷史學科本來就故事性很強,課堂教學時間如果教師利用多媒體處理巧妙的話,可達事半功倍之效。例如:講授「鴉片戰爭」時,先讓學生觀看與之相關的電影片段,比如《虎門銷煙》等,講授甲午中日戰爭時,可以視頻播放鄧世昌帶領「致遠號」全艦船員捨身去撞「吉野號」的壯舉。利用媒介,通過視覺感知,可以使學生更好、深切的體會歷史內容,強化歷史學科的教育功能,從而更好地吸引學生主動地探究歷史知識,達到培養自主學習能力的目的。
二、改良傳統,講究方法,實現轉型
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課堂教學質量的好壞決定性地影響了教學工作的成敗。傳統的課堂教學,往往是教師拚命地講,學生急速地聽、不停地記。有時雖然也進行思考、回答問題,但真正參與起來的只是一部分基礎比較好的學生,相當一部分學生只能是湊熱鬧,陪讀書,學生參與課堂的廣度和深度都不夠。記得有位教育家說過:「告訴我,我會忘。讓我看,我也許會記住。讓我參與,我會懂。」非常明顯,讓學生成為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學生才可能學會、學懂。
面對新的教育形勢,作為中學歷史教師,我們再也不能繼續充當文化知識的講解員和灌輸者。我們應該樹立全新的現代教師職業觀。我們不應只做「傳道授業解惑型」的教師,而應追求成為「專家型、創新型、導師型」的新型教師;要講究教學的藝術性,注重「導」的功能,使學生在「教與學」這一雙邊活動中充分發揮他們的主體性作用,充分體現主體性地位,真正成為教育活動中的主體。相信這樣以後,學生獨立自主學習的能力才可能得到培養和發展。當然,重視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強調學生課堂上的主體作用,並非否定教師「導」的地位和作用。筆者以為,具體課堂教學實踐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1、以「目錄」作業本為平台,實現培養學生課前自主預習的能力
「目錄」作業本,是一本有目錄、無內容的本子。在這個本子上,我把每一課內容的重點知識,以問題的形式提出,布置給學生,先不要求學生作具體回答,但必須在書上找到相關的頁碼。教授新課前,安排好時間,布置好任務,完成好「目錄」,可達功倍之效。
例如,講授「五四愛國運動」這一課前,不妨先布置學生完成以下幾個問題:
五四運動:第 頁到第 頁
五四運動的時間:第 頁
五四運動的導火線:第 頁
五四運動何時發展為全民愛國運動:第 頁
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第 頁
以此引導學生課外自主閱讀課文,在書上尋找相關的內容,標上頁碼,熟悉文本。不但可以達到培養自主學習習慣、訓練自主預習能力的目的,而且對課堂上學習掌握新知識會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
2、以課堂討論為抓手,實現提高學生自主探索問題的能力
針對預習任務「目錄」作業本上提出的問題,課堂教學過程中實行課堂討論法進行教學。課堂討論的形式可以靈活多樣:小組討論、全班交流、師生互動等等。討論教學的目的是以學生自己的學習活動為中心,讓學生由被動接受知識轉變為主動獲得知識,在學習中真正處於主體地位。布魯納說過:「知識的獲得是一個主動的過程。學習者不應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而應該是知識獲得的主動參與者」。在老師的指導下,通過大家的參與努力,找到答案,並把每個問題的答案在書本上用紅線劃好,在旁邊寫上相應的問題。通過這些手段,讓學生自己真正動手完成對課文知識要點的學習和鞏固,真正實現改進手把手教的傳統教學模式,真正實現達到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自主能力。
3、以當堂訓練為載體,實現鍛煉學生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生自主學習課本知識要點後,教師應在課堂上利用適當的時間進行當堂訓練。之所以這樣做,目的是趁熱打鐵,復習所學,鞏固所學,延伸所學。條件允許的話,當堂訓練時,可以播放些與《歷史》學科內容相關聯的音樂,比如貝多芬的第三交響曲《英雄》等,這樣既可以活躍課堂氣氛,陶冶情操,又能使學生的歷史知識得到聽覺的熏陶,進一步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自覺性、自主性。
4、以復習應試為支點,實現強化學生自主總結概括的能力
在考前復習的過程中,教師不應也不必事事關心,但應負責好方法的指導,復習任務的引導,具體由學生自主完成。比如在歷史中考復習的過程中,我先要求學生自主完成如下任務:一、准備教材。這是進行復習的基本。二、整理「目錄」作業本。在老師的指導幫助下,學生整理出三年的「目錄」作業本,並根據蘇州市每年中考大綱中的考點進行刪減目錄,整理完成後列印出來,裝訂成冊,人手一份;然後學生再根據目錄手冊在六本教材中找到中考考點的相關知識要點。三、交流核對。在老師的指導下,讓學生自主完成考綱中知識要點的整理工作,進一步強化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學生自己動手找的過程中,其實也是自主復習考點知識的過程。正是通過這樣不斷的激發,不斷訓練,使得學生的學習、復習大大提高了效率,甚至於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授人以魚」,能解他人一時之憂;「教人以漁」,則讓人終生受益。呂淑湘先生曾說過:「教學,教學,就是教學生學。主要不是把現成的知識教給學生,而是把學習的方法教給學生,學生就會受用一輩子。」葉聖陶先生也說過:「教是為了不教。」學生總有一天要走出校園,踏入社會,離開教師。因此,在新課改的形勢下,積極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讓他們在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同時,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和技能,學會學習,學會思考,學會提高,才有可能為他們在今後更加漫長的學習生涯中取得良好的成績培養積極的因素。
總而言之,培養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是深化歷史課教學改革的需要,也是知識經濟社會實施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當然,實踐中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和途徑多種多樣,培養和提高其能力的策略更是眾多紛繁。願以上述教學所得,與同行們一起研討,更好地探索學生自主學習歷史能力的策略,為共同推進歷史課的教學改革,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而努力。
② 如何培養歷史學科的能力
要培養歷史思維能力要做到如下幾點:
一、發揮非智力因素在培養歷史思維能力的作用。
在歷史教學中,應發揮非智力因素的作用,非智力因素如志向、想像力、意志力、興趣等能給思維力的產生提供強大的動力。
一個人的志向越高,他的學習動力和潛能就越大;想像力愈豐富,愈有利於構建知識的立體體系,愈有利於思維的擴展;意志力堅強的人,能自覺調節自己的行為,駕馭自己的情緒,並善於確定自己的目標;興趣能喚起學生求知慾的強大動力,學生只有在濃厚的學習興趣激發下,才能產生強烈的學習願望,才能積極思維。
因此,在歷史教學中,老師不能簡單地把自己看成教材與學生間的媒介,一定要大力開發學生的非智力因素,保證每位學生有強烈的學習興趣積極的思維意識。
這是培養歷史思維能力的首要環節。
二、創設問題情境,培養思維能力。
思維是從問題開始的,要調動學生的思維,就必須把問題引入課堂,學生解決問題的熱情越高、迫切感越強,思維也就越活躍。
因此,在歷史教學中,老師應有目的、有計劃、有針對地從歷史知識本身提出各種具有較強啟發性的問題,不斷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置身於問題之中,使學生大腦處於積極思維狀態。
設問要注意啟發性,要從各種不同角度提出問題,可依據《考試說明》的幾種能力要求從比較、分析、綜合、歸納、推理等不同角度提出問題。
例如,要求比較問題:比較太平天國運動與義和團運動的異點?要求綜合歸納問題:我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有哪幾次 *** ?各有什麼特點?要求推理說明的問題:中國近代農民階級、資產階級都不能把中國民主革命引向勝利,說明了什麼問題?
三、多運用直觀教具和形象語言,調動思維的積極性和自覺性。
歷史教學不能平鋪直敘教材的內容,要多運用直觀教具,如歷史地圖、課文插圖、仿製的模型教具等,以此來增強同學們的學習興趣和開啟思維的動機。
比如講述鴉片戰爭這一內容時,可先引導同學們看課本插圖,並要求同學們指出哪幅圖反映英國必然會發動對中國的侵略戰爭?哪幅圖能體現英國的侵略行為?哪幅圖反映清 *** 的腐敗無能?這樣以圖導談,能加強教學的直觀性,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歷史教學中,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把抽象的敘事形象化,以幫助學生進行由淺入深、由此及彼的聯想思維,發展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
例如,在講述赤壁之戰時,可利用蘇軾《赤壁懷古》裡面生動的詞句對古戰場赤壁進行渲染,簡單色畫波瀾壯闊的戰斗場面。
然後因勢利導,推動學生思維的遷移,讓學生了解赤壁之戰的背景、經過和歷史作用,並假設關羽當時把曹操殺了,可能會出現怎樣的結局?讓同學們展開想像的翅膀進行討論,既開闊了視野,又鍛煉了對歷史事件的思辯能力。
另外,語言的准確運用,擁有扎實的語言基礎,也是培養學科思維能力的重要條件。
語言是思維的工具,思維離不開語言,語言可以促進思維的發展。
學生在考試中出現審題能力差。
概括能力不足,答案不簡潔明了,條理不清楚、層次混亂等問題,主要是學生語言能力問題。
因此,在歷史教學中,應注意下面幾點:首先,老師應注意縮小師生間的語言差異,使老師的知識傳授與學生的知識接受趨於一致,學生的思維才能活躍起來。
其次,要弄清教材中一些關鍵性語言,引導學生做定量思維。
如鐵農具、牛耕春秋出現,戰國推廣,西漢廣泛使用。
出現、推廣、廣泛使用所表示的量是有著巨大差別的。
再次,引導學生用自己最熟悉的語言進行思維,把所學的內容加工整理成自己的語言,往往能把厚書讀薄,達到事半功倍之效。
因此,過好語言關是培養思維能力必不可少的條件。
四、讓學生多研究思維實例,吸取別人思維的經驗長處。
在課堂上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往往受到時間的限制。
為了讓學生思維能力真正發展起來,在重視課堂教學的同時,應把歷史教學引向課外,鼓勵學生多參加課內活動。
例如,看歷史故事,聽歷史講座,參加歷史專題辯論等。
通過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多研究一些思維實例,學習一些專家、學者的思維成果,填補課堂學習上的一些空白。
這樣有利於打破思維定勢,拓展思維空間,有助於解答一題多論的歷史問題。
不過,學生在吸收謁外營養的過程中應注意如下幾點:第一,注意科學吸收。
對同一歷史問題的看法有幾種不同的觀點,有些觀點不科學也不全面,不利於學生形成辯證的唯物史觀。
因此,讓學生多掌握一些歷史理論知識,特別是與邏輯學、辯證法有關的理論知識,學會以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來思考和分析問題,達到去偽存真、辯證吸收的目的。
第二,講究質量,不盲目追求數量。
研究思維實例在於精而不在於多,思維實例應具有代表性,以共性看一般,往往達到一通百通的效果。
第三,注意思維的多棱性。
思維的形式包括形象思維、抽象思維、創造思維等多種形式。
一種歷史知識的學習往往包括幾種思維形式,只有弄清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領悟不同思維方式在掌握歷史知識中的不同作用,才能實現由淺入深、由低到高的知識遷移,並形成科學的思維方式。
歷史思維能力是一個內涵豐富而深刻的科學概念,其培養的方法與途徑多種多樣,以上幾點淺識,希望能與諸位同行共勉。
③ 如何培養學生歷史自主學習能力
1.注重激發學生對歷史的興趣,這就要求老師上課注意教學的靈活性。
2.教學靈活的同時還要保證教學的嚴謹,教師上課多注重用詞、史實方面的嚴謹。
3.帶領學生一起深度挖掘史實,從多方面看待歷史問題。
4.適當的作業(學生易錯的題要深度講解,這樣能激發學生對歷史事實的興趣。這個很重要,切忌對某個選項的解釋模稜兩可。)
5.教會學生梳理知識框架,知識框架梳理好了,學生會更容易的知道要背哪些,重點是哪些。
6.通常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認可程度與學生對此對應學科的喜愛程度成正比。
7.適當的點名讓同學回答問題,但是要對學生的答案作出點評,最重要的是稍稍鼓勵學生(這是主要目的)
總結:①老師肚子里有墨水,學生認可教師水平。
②學生懂得怎麼學,學哪裡
③讓學生相信在該老師的帶領下能將歷史學好
④讓學生知道老師認可自己
⑤讓學生知道老師對自己有很大的期望
⑥給學生出的題要最大可能的減少錯誤,這樣讓學生知道老師的重視程度。
手機碼子很類,望採納
④ 如何培養學生歷史學科能力
歷史學科能力是一種綜合能力,它包含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思維能力、想像能力、記憶能力、表述歷史問題的能力等一般能力,也包含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原理觀察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等的特殊能力。所有這些能力可歸並為閱讀理解、語言和文字表述、整理和歸納、分析與運用四大類。它們指向的目標各有側重,其培養訓練的方式也不一樣。
1 閱讀是獲得新知識的重要途徑
歷史學科的閱讀不同於一般語文課,它要求學生領會教科書的篇章結構、大小子目和內在聯系,哪些是基本史實,哪些是基本原理或觀點。學生在閱讀教材的過程中通過感知,參與了觀察、思維、想像分析、歸納、綜合等多種思維活動。教師在指導、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時,應做到以下幾個方面:①介紹閱讀方法,要求學生帶著問題去看書,可把每個歷史事件分成背景、經過和結果三個方面進行,從閱讀中尋找答案;②指出閱讀內容中的重點與難點,講解閱讀過程中學生不夠明確的概念;③設計一些旨在提高能力的問題,幫助他們通過閱讀去進行思維、分析、判斷、提高閱讀能力;④遵照循序漸進的原則,從單純地按課本順序看書,提高到從各個角度看;從基本史實上升到概念,最終進行理論概括。閱讀能力是各種能力形成的基礎。學生閱讀能力的體現與提高是通過表達來進行的。
2 日常的教學活動應貫穿表達能力的系統訓練
歷史學科的表達能力就是用口頭或書面形式將閱讀與聽講後掌握的歷史知識表述出來。表達的對象不同,其表達的構成也不盡相同。例如歷史人物情況的表達要結合所處的時代背景與活動作出概括和評價;歷史事件的表達要概括其發展過程,尤其是發生的原因及帶來的結果和影響。要通過表達達到再現或再認的目的,且向表達的全面、快捷、正確方向努力。訓練其表達能力時應注意以下幾點:①強化學生主體意識。教師要表現出耐心與熱情,以營造課堂表達的良好環境和氛圍;②精心設計課堂提問與練習。俄國民主主義教育家烏申斯基指出「善於提出問題,並能逐漸增加答案的復雜性和難度,這是最主要和極其必要的教學技巧之一」。教師所提問題必須具有思考性且有一定的思維層次,即通過歷史基礎知識的再現上升到概念推理,分析並作出評述的思維過程。表達能力是考試水平高低的直接反映,表達能力的提高又依賴於對知識整理歸納的訓練程度。
3 整理歸納是歷史學習中能力形成的重要一環
歸納整理就是要求學生按類別將分散的歷史知識整理成板塊或線索。通過整理,從中概括出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和它所反映的實質內容。例如通過對中國封建社會歷代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加強措施的整理,可了解封建社會產生、發展、強盛到衰亡的歷史發展過程。培養學生的歸納整理能力,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去做:①整理歸類必須強調學生自己動手動腦去完成,不使用現成答案,也不贊成抄襲資料,否則無益於學生能力的培養;②整理的類別由教師列出提綱。歸類方法可按大專題進行,以便系統把握歷史知識。如中國古代史可分政治改革、中央集權、賦稅制度、民族關系、對外關系、科技文化等專題作知識歸類;中國近現代史可按屈辱史、抗爭史、探索史進行歸類;世界近現代史按國別史、國際共運史等方面進行歸類。歸類方法也可按小專題進行,以便從微觀上系統掌握歷史知識。如同一地區、同一時期發生的大事,同一目的知識等進行歸類。教師應積極鼓勵學生自己進行分類整理,讓學生舉一反三,學會從多角度去思考問題。整理歸納線索越多,對歷史知識網路熟悉的程度就越深,其能力也會同步提高,在知識的運用中就能駕輕就熟。對學生自己的歸納,教師要進行批閱或指導,及時糾正可能出現的錯誤;③整理歸納的最好形式是列提綱,或制圖表。
4 分析與運用是能力體現的關鍵
在培養學生歷史學習能力的過程中,我們發現最困難的既不是閱讀理解、背誦記憶,也不是整理歸納,而是對材料的取捨和歷史知識的運用。分析與運用是學生諸多能力是否能發揮出來的關鍵能力。運用能力的訓練和培養是一個艱苦而復雜的過程,為此需要做到這樣幾點:①教師精選精講典型例題,並作深刻而全面的剖析,尋找答題有關規律;②認真審題,精選與題目有關的素材;③結合政治課教學,講清常用的哲學原理,加深對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解;④結合課本加強馬克思主義史學觀的滲透,尤其要突出那些理論性較強的章節和段落。如中國古代史上的明清時期,商品經濟的發展對當時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產生的影響,正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這一原理最好的體現。
以上論述了能力培養的四個方面,其中閱讀理解與整理歸納是基礎,表達與運用是結果。歷史學習能力的培養除學生因素之外,教師還必須進一步鑽研教學大綱和課本內容,加強業務學習,尤其是教學理論的進修,提高教師自身素質,這是教學能力培養能否成功的主要制約因素。
⑤ 如何培養高中學生的歷史自學能力
一、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對學習有著內驅動作用,能變無效為有效,化低效為高效。當歷史課堂與學生們的興趣愛好緊密相聯時,更能夠激發起學生學習歷史、探究歷史的慾望,這樣的歷史課堂,往往是更有效的,更具魅力的!所以培養學生的學史興趣是提高歷史教學有效性的重要途徑。
首先,精心設計課前預習學案。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有效的課前預習具有滲透主題和帶入情境的作用。採取導學案預習法,學生可以根據教師精心設計的問題進行有目的的預習。主要是初讀課文、掃清障礙、掌握基礎知識,為上課做必要的資料准備,在發現疑難問題時做好標識,以便課堂上能重點把握,減輕課堂壓力。這樣一來,學生經過預習,往往能解決新課中一半以上的問題,當他們帶著對新知識的初步認知與感悟走進課堂時,能夠主動提問、踴躍發言,課堂上學生「動」起來了,課堂也「活」了。學生可以一改往日被動的局面,以主人翁的身份投入學習活動,在探究知識的過程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學生能在適合自己的導學案中逐步展露自己的優勢,因材施學,發揮自己的特長,從而體驗到學習是件快樂的事情。這種教學活動,突出學生自學能力,注重學法指導,培養學生創新能力,也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真正學會學習,成為學習的主人。
其次,聯系現實,貼近生活實際,深化學生興趣。
⑥ 如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歷史的能力
近幾年,歷史學科在我市進入到了大市統考科目行列,要求也與中考其他學科接軌,面對這一變化,怎樣進行歷史學科的教學,正成為各方關注的熱點,雖然一些中學歷史教師平時在探求教學方法上積累了一些經驗,但大家也已注意到,教學的效率主要還是靠時間作保證,以教師為中心的講授式、「填鴨式」的傳統教學模式和學生被動接受、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沒有得到根本性的轉變。那麼,如何改革當前歷史課的課堂教學,擺正教與學的關系,切實提高教學質量,已成了中學歷史教師需要認真思考和面對的重要課題。個人以為,在施教的同時,培養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讓學生動起來,自主地去學,不失為一種可行的教學嘗試,也應是新課程教改理念所提倡的,然而,學生自主學習也是需要能力的,效果更是因人而異。故此,這里筆者擬就如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在以下幾個方面作些探討:
一、激發興趣,引導自學,培養能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求知的起點。學生有了學習興趣,才可能產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歷史本身是極具趣味性的,但常常會被人為的教「死」,那種靠「死記硬背」「滿堂灌」為主的教法,很難教出興趣,也很難學出興趣,更不會讓學生自主的去學。因此,培養初中學生自主學習歷史的能力,首先在於激趣。
1、以情激趣,引發自學
激發學生學習歷史興趣的方法多種多樣,然筆者以為最關鍵的還是教師要以誠待人,取得學生的信任,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以感情為催化劑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可以相信,如果教師能真正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那麼學生定會對你所教的這門學科很用心,感興趣,並會促使自己自主的去學習這門學科。而要想達到以情激趣、引起學生自主學習的目的,教師平時應真正做到為人師表,嚴於律己,注重並注意與學生的溝通交流,縮短師生間的心理距離;要愛護每一個學生,特別是後進生,對於他們,要多關心,多表揚,多激勵,多督促,多一份愛心和耐心,這應該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2008屆我班的楊黎紅同學,性格內向,成績很差,經常不完成作業;上課提問她,站起來總低著頭,臉上沒有一絲笑容,教她一段時間了,她沒有和我說過一句話。後來,我常借事和她拉家常,私下裡鼓勵同學們和她做好朋友,慢慢地,她和我接近了,也信任我了,會做歷史作業了,這時我不失時機地表揚了她多次。再後來,我單獨輔導過她的作業,課上還經常提問她,站起來回答問題她的頭有點敢抬了……在同學們和我的共同努力下,她終於融入了這個大家庭,不但學習上取得了較大的進步,更難得的是臉上有了久違的燦爛,課後也再見不到她「守座位」的影子了。她曾和我說,她喜歡上了我教的歷史課,我仔細觀測發現,她為了學好自己喜歡的功課,已經會去主動地預習了,此時我趁機指導了她預習、自學的方法,這樣以後,她自主學習歷史的能力越來越強,成績更是越來越好了。其他同學看到楊黎紅同學的改變後,也非常信任我,和我走得更近了,在這種真摯情感的內驅下,同學們學習歷史的興趣更高了,自主學習的情況也普遍了,自主學習的能力也在不知不覺中提高了,成績更是大幅度提高了。
2、媒介生趣,激發自學
現在,每門學科都有相關配套的多媒體光碟,內容豐富多彩,有圖片、音樂、電影片段等等。教師如果能利用這些資源,設計好課堂,不但能大大拓寬學生的知識面,而且學生學習的熱情也可能會被激發出來了,從而很好地達到提高上課質量的目的。歷史學科本來就故事性很強,課堂教學時間如果教師利用多媒體處理巧妙的話,可達事半功倍之效。例如:講授「鴉片戰爭」時,先讓學生觀看與之相關的電影片段,比如《虎門銷煙》等,講授甲午中日戰爭時,可以視頻播放鄧世昌帶領「致遠號」全艦船員捨身去撞「吉野號」的壯舉。利用媒介,通過視覺感知,可以使學生更好、深切的體會歷史內容,強化歷史學科的教育功能,從而更好地吸引學生主動地探究歷史知識,達到培養自主學習能力的目的。
二、改良傳統,講究方法,實現轉型
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課堂教學質量的好壞決定性地影響了教學工作的成敗。傳統的課堂教學,往往是教師拚命地講,學生急速地聽、不停地記。有時雖然也進行思考、回答問題,但真正參與起來的只是一部分基礎比較好的學生,相當一部分學生只能是湊熱鬧,陪讀書,學生參與課堂的廣度和深度都不夠。記得有位教育家說過:「告訴我,我會忘。讓我看,我也許會記住。讓我參與,我會懂。」非常明顯,讓學生成為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學生才可能學會、學懂。
面對新的教育形勢,作為中學歷史教師,我們再也不能繼續充當文化知識的講解員和灌輸者。我們應該樹立全新的現代教師職業觀。我們不應只做「傳道授業解惑型」的教師,而應追求成為「專家型、創新型、導師型」的新型教師;要講究教學的藝術性,注重「導」的功能,使學生在「教與學」這一雙邊活動中充分發揮他們的主體性作用,充分體現主體性地位,真正成為教育活動中的主體。
⑦ 如何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能力
多看歷史書,歷史是需要理解而不是死記硬背的,當然了大學除外。我有好多同學歷史很棒的原因是他們老看歷史雜志啊電影啊之類的,而且掌握一個歷史記憶的巧辦法是很重要的,如果可以等學完一段歷史自己總結一個歷史時間表和重點。
⑧ 如何培養學生歷史概括能力
培養學生歷史概括能力做好以下三點:
一、對歷史知識進行歸納最直接的方法可以採用歸納式概括法 歸納式概括法就是抽取歷史事物(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歷史現象的共同屬性、共同特 點,形成概括性的認識,有利於從宏觀上掌握歷史知識。 歷史知識的概括的過程,首先是對知識的歸納過程。需要概括的知識往往呈現零散分布, 不利於概括。但歷史知識本身又具有整體性、系統性的特徵,我們完全可以用系統化思維方式, 從宏觀和整體的高度來認識和處理那些零散分布的知識,對歷史教材內容重新分類和整合,重 視歷史知識結構的教學,把大量分散的相對孤立的歷史史實、歷史概念以及歷史結論納入完整 的學科體系之中,多角度、多層次地反映歷史事實和歷史概念之間的普遍性聯系,揭示歷史發 展的基本線索和客觀規律,從而形成完整的歷史知識體系。 其次,概括的過程又是抽象的過程。概括是在人們的抽象過程中並在抽象的基礎上進行和 完成的,所以概括的結果已不是歷史事物、歷史現象的簡單再現或全部羅列,而是對歷史事件、 歷史現象的更高層次的認識,是形成一系列穩定的科學的概念,是把感性認識(具體史實)上升 到理性認識(歷史概念)。這一結果如何實現?科學的歷史概念,源於史實,又高於史實。 如有關「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相關史實,協約國列強的相互關系的具體內容是分散 的,哪些內容需要學生掌握,要加以分類、羅列,並從中抽出共性的一般性的結論,而這一步要 求很多學生無法達到,甚至無從下手。作為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只羅列出具體史實:①巴黎和會 上英國根據它的「勢力均衡」政策反對法國過分削弱德國。②巴黎和會上,帝國主義互相爭吵, 甚至互以退會相威脅 ,經過五個月談判才簽訂《凡爾賽和約》。③巴黎和會後,英國拒絕法國 的結盟提議。④一戰前後日本在東亞的擴張,破壞了美國提出的「門戶開放、機會均等」原則, 引起美國的不滿,導致1921 年華盛頓會議的召開,並在該會上展開了激烈的爭奪等。如此羅列, 是不符合歸納式概括法的要求的,必須對上述具有個性的史實加以分析概括,從中提煉出它們 的共性:為分贓和稱霸世界而互相爭奪。學生要得出這樣的結論,需要教師的引導:在歐洲,英 法為爭奪霸權而斗爭,為了共同反蘇而結盟;在遠東,為了共同宰割中國而簽訂《九國公約》。 一旦學生形成這樣的結論,也就記住了這部分知識的主幹,剩下的就是用相關的史實去支持這 一結論。 由上可知,概括出這兩個方面關系的過程首先是歸納的過程,其次是抽象的過程,歸納和 抽象是歸納式概括的前提。上述過程從邏輯學上講是一個歸納推理的過程。從歷史學上講是 「論從史出」。還有一點需要注意的是歸納式概括的定義、特點決定被概括的史實或用以舉例 說明的史實不得少於兩例。
二、「史論結合」是培養學生歷史概括的基本方法 所謂「史」即客觀史實,所謂「論」則是從客觀歷史事物、歷史現象之中抽象出來的帶普 遍性、規律性的認識。「史論結合」是初中學生在歷史學習過程中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一般 情況下,對「論」的考查總是要結合具體的史實才能進行的。 如有關「1941~1942 年中國共產黨是怎樣戰勝困難鞏固抗日根據地的?」學生面對這樣 的問題會感到無從下手。在回答「大生產運動」這個要點時可能會想到:「在毛澤東主席『自 己動手、豐衣足食』的號召下,八路軍三五九旅在五震的率領下雄糾糾、氣昂昂地開進雜草眾 生的南泥灣。他們揮鋤如飛,汗流夾背;勞動號子傳遍山野,歡聲笑語不斷。經過他們辛勤開墾 , 南泥灣到處是莊稼,到處是牛羊,南泥灣成為陝北的好江南„„」等。上述情景不完全符合題 意的要求,命題要求回答「大生產運動」與「鞏固抗日根據地」的關系,南泥灣墾荒僅僅是「大 生產運動」的一個「點」,不能以「點」蓋「面」,以偏概全,更不需要對南泥灣墾荒這個「點」 作過細的描 寫。「大生產運動」又是那麼多鞏固抗日根據地措施中的一個「點」,因此,要找 出南泥灣與「大生產運動」聯系,可概括為「各敵後抗日根據地開展大生產運動,使抗日根據 地渡過了嚴重的經濟困難,為爭取抗日戰爭的勝利奠定了物質基礎」,其餘要點的概括類同, 這就是對歷史知識的概括過程。 「史論結合」不需要學生用華麗的詞語來描述歷史,而只要用高度精練的史實和觀點,並且要 把它們有機地聯系起來,知識要點化非常重要,方便學生理解和記憶。
三、訓練是提高學生歷史概括能力的基本途徑 知識可以傳授,能力必須靠平時的訓練逐步培養和提高,非一朝一夕而成,高層次的概括 能力的培養也不例外。行之有效的訓練方法主要有: ①借鑒語文學科的一些概括方法加以訓練,文史不分家。一方面要准確地隨心所欲地表達 自己的歷史概括性思維,需要具備相當深厚的語言文字功底,這離不開語文學科;另一方面,歷 史概括性思維和語文概括性思維的特點、要求又有許多相似之處,因此我們完全可借鑒語文學 科的一些概括方法為歷史概括所用。如可以把語文課中抓關鍵字詞,劃分邏輯層次的知識、方 法遷移到歷史概括中來,按題目要求劃分材料的意思層次,妥善地抽取出有關問題的答案要點, 也可以借鑒語文課中撰寫故事梗概的方法,抓中心、抓要點。②提高寫歷史筆記的能力是提高 學生概括能力的最實用的方法。通過讓學生課前試編單元或章節課堂教學提綱,課後記錄讀史 札記、學史心得,試寫歷史小論文等形式的訓練,可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③以中考例 題作示範,明確概括類型,掌握概括方法,再重設題例,舉一反三,培養學生獨立概括能力。 總之,培養學生的歷史概括能力,對初三的學生而言,是一種比較高層次的能力要求,是為 了讓學生能夠從宏觀上把握歷史,從更高的層次認識歷史,為以後的學習打下基礎。
⑨ 如何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能力
1、學習中或學習後,要學會整合知識點。把需要記憶的信息、掌握的知識分類,做成思維導圖或知識點卡片,會讓你的大腦、思維條理清醒,方便記憶、溫習、掌握。同時,要學會把新知識和已學知識聯系起來,不斷糅合、完善你的知識體系。這樣能夠促進理解,加深記憶。
2、可以學習掌握速讀記憶的能力,提高效率。速讀記憶是一種高效的閱讀學習方法,其訓練原理就在於激活「腦、眼」潛能,培養形成眼腦直映式的閱讀學習方式。速讀記憶的練習見《精英特全腦速讀記憶訓練》,用軟體練習,每天一個多小時,一個月的時間,可以把閱讀速度提高5、6倍,記憶力、理解力等也會得到相應的提高,最終提高閱讀、學習、記憶效率。
3、實際做題訓練,在做題的過程中,你會發現自己哪些知識點掌握的還不夠,從而挑出來鞏固記憶。而且在實際做題運用中學習、記憶,效率會提高不少。
⑩ 如何培養學生的歷史素養和綜合能力
高中歷史教學應重視培養學生的歷史素養,建立起對歷史發展的整體認識體系,通過史料的學習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在高中歷史教學中,要科學地引導學生認識歷史發展進程中的重大歷史問題,如重要的歷史人物、事件等,並在此基礎上堅持以學科主幹知識為載體、以能力立意為指導,通過課堂教學和章節訓練,使學生掌握重大歷史發展的來龍去脈,比較鑒別歷史發展的階段性特徵,揭示歷史發展規律及其相互聯系。判別歷史的主幹知識,就是要求教師在教育教學中,以現代意識和歷史學的社會教育功能為指導,緊密結合社會發展的現實和《高中歷史教學大綱》及考綱,精心研究歷史發展的主幹知識,突出重點,然後引導學生正確理解歷史主幹知識的概念內涵,把握重要史實。這樣學生才能對中學歷史有一個大體認識,基礎知識才能在「教與學」、「練與評」的過程中較好地落到實處。
學生的歷史素養,重要的就是歷史的思維能力。即讓學生正確地評價歷史事件,弄清歷史發展的因果關系,解釋歷史發展的重要現象,並根據歷史對當時社會的影響提高自己正確認識的能力。因此教師必須認真地分析學生的知識現狀和能力水平,在課堂教學中充分讓學生參與課堂的教與學,培養學生積極思維的能力。同時還要求教師善於研究教材、考綱;善於研究每一個學生的知識結構。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全面提高學生的歷史素養,使學生正確地理解、分析重要的歷史事件、解決歷史問題。
一般來講,學生必須具備以下歷史素養能力:按時間順序進行思維的能力;歷史的領悟能力;歷史的分析和闡釋的能力;歷史的研究能力;歷史問題的分析和做出決定的能力。這些能力的培養和提高,是很好地實現中學歷史教學目標的重要手段。
在實際教學中,經常發現學生缺乏基本的「歷史時間觀」,不能按時間順序思維。這樣學生在實際處理歷史問題的時候,是不可能准確分析歷史事件之間的聯系和解釋歷史的因果關系的。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必須強調「歷史的時間觀」。「時間觀」的培養,是歷史教學的出發點。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以通過教與練,讓學生動手、動腦,通過點點滴滴的訓練提高能力。
在中學歷史教學中,我們經常發現學生的閱讀能力存在不足,解答「歷史材料題」時困難重重。因此,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成為歷史教學的一個重要任務。那麼,如何正確地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呢?學生閱讀歷史事件的能力,就是對歷史事件的認知、領悟能力,就是通過對所給的歷史文獻進行整理、歸納、分析的能力。所以,在實際教學中必須使學生的想像力、觀察力得以開發,使他們通過閱讀,注意到歷史敘述中所顯示的人物動機和意圖,領悟歷史的敘述中的現象和本質。在閱讀歷史文獻時,特別要求學生避免用現今的觀點和價值標准判斷衡量歷史,而是要歷史地考慮事件的前後聯系和具體情況。
要促進學生對歷史的領悟,必須讓學生學會利用歷史地圖、照片和各種圖像資料,並進行分類、解說。在這種對歷史的感性認識中,確定歷史文獻或敘述的作者和來源、比較和對比不同的思想、價值觀及人物、行為和制度、區分歷史的事實與歷史的解釋、注意到各種各樣的觀點。並通過這種形象的認識,分析簡單和復雜的歷史事件的因果關系,比較相關歷史事件,從而一步步地培養學生的閱讀水平。
對歷史進行直接的探究,最能促進學生歷史素養的提高。探究歷史往往是在運用各種史料和接觸相反的看法時發生的。進行歷史探究最直接的方式是:鼓勵學生分析各種史料,讓學生思考這些材料是什麼人、什麼時間、為什麼和怎樣做出的,其證據的可靠性、權威性和可信性如何?從中反映出作者什麼樣的觀點、利益和背景?這些材料是對事件加以敘述的全部依據嗎?作者依據這些材料能做出什麼樣的解釋?從而使學生在歷史知識的學習中全面、客觀地認識歷史、評價歷史,最終提高歷史的闡釋能力。
以問題為中心的教學活動,是提高學生歷史素養的又一種最佳手段。因為學生要解決問題,就必須正視歷史的時代問題,對當時當地的政治、經濟、思想等聯系進行分析、思考,並加以比較,這些活動都會使學生更深入地參與歷史教學。例如: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為什麼最早興起於東南沿海?要解決這個問題,學生就必須聯系中國古代明清的經濟、東南沿海的地理位置、近代這里的社會、經濟狀況及其變化等知識進行思考。通過這樣的教學,學生在歷史問題的分析中提高自己認識、評判歷史問題的能力。同時歷史學習不僅要了解過去,還要認識現實,所以採取解決問題的教學模式,使學生參與對歷史和現實問題的解決,並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人生觀、價值觀,從而更好地培養現代中學生的人文素養,為我們的社會培養更多的合格人才。
面對當今社會的發展和中學歷史教學、高考的實際,歷史教師任重而道遠。但是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不能因這個目標實現的艱難而失去自信。因為不是因為有些事情難以做到,我們才失去自信,而是因為我們失去自信,有些事情才認為難以做到。
學生歷史素養的培養,任務艱巨,我們必須努力工作,絕不辜負時代的重託,學習歷史,服務當今,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培養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