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三坊七巷多少年歷史

三坊七巷多少年歷史

發布時間:2022-12-29 05:38:30

❶ 三坊七巷簡介 三坊七巷的歷史

1、三坊七巷是國家5A級旅遊景區,是福州老城區經歷了建國後的拆遷建設後留存下來的歷史街區之一。是福州的歷史之源、文化之根、文脈昌盛之地。

2、三坊七巷自晉、唐形成起,便是貴族和士大夫的聚居地,清至民國走向輝煌。區域內現存古民居約有270座,有159處被列入保護建築。以沈葆楨故居、林覺民故居、嚴復故居等9處典型建築為代表的三坊七巷古建築群,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❷ 福州三坊七巷建於那一年

三坊七巷始建於西晉末年,當時閩江的沙洲沉積,形成了一片陸路與河道並存的「開發區」。「安史之亂」中原混戰,南遷避難而來的各界人士在這里重建家園,一個以士大夫階層、文人為主要居民的街區由此形成。

福州建城於漢代,距今已有兩千兩百多年的歷史。也許是千年來偏安東南的緣故,自有一種慵懶閑適、寧靜自守的性情。城內的三坊七巷正是這個千年古城歷史和文化的精髓所在。

三坊七巷是南後街兩旁從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條坊巷的概稱。三坊是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七巷是楊橋巷、郎官巷、安民巷、黃巷、塔巷、宮巷和吉庇巷。

1.據已故的南後街原永嘉玻璃店老闆洪一棠先生生前告訴我:南後街林覺民、謝冰心的故居,亦是林長民、林徽因父女倆的祖居,因為長民與覺民是同曾祖父的堂兄弟,他們的祖輩已在此處居住了幾代人。

2.林則徐三女婿倉山區臚廈人鄭葆中的玄孫女鄭家純女士曾告訴我:宮巷沈葆楨、林聰彝故居斜對面坐南朝北的老房子,是鄭葆中的故居。

❸ 三坊七巷簡介300字

福州是一座具有兩千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城內的三坊七巷正是這個千年古城歷史和文化的精髓所在。
三坊七巷是南後街兩旁從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條坊巷的概稱。三坊是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七巷是楊橋巷、郎官巷、安民巷、黃巷、塔巷、宮巷和吉庇巷。三坊七巷始建於西晉末年。在王審知建羅城之前,唐代福州人還使用著晉代建造的子城,南門護城河外的南門大街(今八一七北路俗稱南街)是一片繁華的商住文化區。當時閩江的沙洲沉積到那裡,那裡便出現了一片陸路與河道並存的"開發區"。"安史之亂"中原混戰,南遷避難而來的各界人士很自然地選擇了這片平整的土地,開始了為新一輪創業而組建家園。一個以士大夫階層、文化人為主要居住民的街區,便在南街附近生成,這就是今天人們常說的三坊七巷街區。
三坊七巷街區,地處市中心,東臨八一七北路,西靠通湖路,北接楊橋路,南達吉庇巷、光祿坊,佔地四十公頃,白牆瓦屋,布局嚴謹,房屋精緻,匠藝奇巧;集中體現了閩越古城的民居特色,被建築界譽為規模龐大的"明清古建築博物館"。
自古以來,三坊七巷一直是福州最有文化氣息的地方。三坊七巷人傑地靈,是出將入相的所在,歷代眾多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詩人從這里走向輝煌。有的坊名、巷名就可以看出當年的風姿和榮耀。

❹ 三坊七巷歷史意義

1.三坊七巷的意義及影響

三坊: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

七巷:楊橋巷、郎官巷、塔巷、黃巷、安民巷、宮巷、吉庇巷和南後街。

三坊七巷起於晉,完善於唐五代,至明清鼎盛,古老的坊巷格局至今基本保留完整,是中國都市僅存的一塊「里坊制度活化石」坊巷內保存有200餘座古建築,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九處,省、市級文保單位和歷史保護建築數量眾多,是一座不可多得的「明清建築博物館」。

三坊七巷因地靈而人傑,這里一直是「閩都名人的聚居地」林則徐、沈葆楨、嚴復、陳寶琛、林覺民、林旭、冰心、林紓等大量對當時社會乃至中國近現代進程有著重要影響的人物皆出自於此,使得這塊熱土充滿了特殊的人文價值和不散的靈性及才情,成為福州的驕傲。

2.三坊七巷的意義及影響

三坊: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七巷:楊橋巷、郎官巷、塔巷、黃巷、安民巷、宮巷、吉庇巷和南後街。

三坊七巷起於晉,完善於唐五代,至明清鼎盛,古老的坊巷格局至今基本保留完整,是中國都市僅存的一塊「里坊制度活化石」坊巷內保存有200餘座古建築,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九處,省、市級文保單位和歷史保護建築數量眾多,是一座不可多得的「明清建築博物館」。三坊七巷因地靈而人傑,這里一直是「閩都名人的聚居地」林則徐、沈葆楨、嚴復、陳寶琛、林覺民、林旭、冰心、林紓等大量對當時社會乃至中國近現代進程有著重要影響的人物皆出自於此,使得這塊熱土充滿了特殊的人文價值和不散的靈性及才情,成為福州的驕傲。

3.三坊七巷的來歷

1、來歷 「三坊七巷」形成於唐王審知羅城,羅城南面以安泰河為界,政治中心與貴族居城北,平民居住區及商業區居城南,同時強調中軸對稱,城南中軸兩邊,分段圍牆,這些居民成為坊、巷之始,也就是形成了今日的三坊七巷。

2、基本簡介 三坊七巷地處市中心,是南後街兩旁從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條坊巷的概稱,東臨八一七北路,西靠通湖路,北接楊橋路,南達吉庇巷、光祿坊,佔地約40公頃現有古民居268幢。 「三坊」是: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 「七巷」是:楊橋巷、郎官巷、安民巷、黃巷、塔巷、宮巷、吉庇巷。

3、特色 在這個街區內,坊巷縱橫,石板鋪地;白牆瓦屋,曲線山牆、布局嚴謹,匠藝奇巧;不少還綴以亭、台、樓、閣、花草、假山,融人文、自然景觀於一體,正房、後房窗以雙層通長排窗為多,底層為固定式,上層為撐開式或雙開式。正房的主門朝大廳敞廊,多為4開式,門上雕有豐富的圖案花飾,以增添大廳的氣派。

「誰知五柳孤松客,卻住三坊七巷間」,三坊七巷人傑地靈,出將入相的所在,歷代眾多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詩人從這里走向輝煌,有的坊名、巷名就可看出當年的風姿和榮耀。福州市三坊七巷,作為中國在都市中心保留的規模最大、最完整的明清古建築街區,在首屆「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街區評選」中,以高票獲選「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街區」。

2009年7月19日,「中國歷史文化名街·福州三坊七巷」在福州南後街舉行了隆重的揭牌儀式。

4.三坊七巷的來歷

三坊七巷,習慣上先講三坊後講七巷,其實,從建築來看是先有七巷後有三坊的。唐代的先民們先是沿著城市的軸線——南街,建起一組排列工整的「新房」。然後隔一條後街,向西發展,建起一組坊巷,成為以南後街為中心軸線的「非」字型結構的街區。三坊從北到南依次為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

衣錦坊,是三坊里最靠近西湖的坊巷,古時被河澤包圍著,在它的巷北還留著大小兩條「水流彎」的巷名。可惜到了宋代,水巷的景緻已經消失,巷子里又出了人當大官,先是宋代陸蘊、陸藻兩兄弟衣錦還鄉,改地名為祿錦坊,後來明朝的王益祥當了更大的東江提刑,為了榮耀鄉里,從此改名為「衣錦坊」。

文儒坊,在原始狀態在是一條穿過小山包的林蔭道。當小山看不見,林蔭也消失的時候,坊內住下的人物個個以「鴻儒」自居,於是改為「儒林」。宋時,國家最高學府的「校長」——國子監祭酒鄭穆在此安居,里人學風日盛,巷人引為自豪,大筆一揮改成了「文儒坊」。

三坊之中,最靠南邊的光祿坊成名較晚,宋時以光祿卿身份任福州太首的程師孟為民辦事。擴建城池、疏通河道、湖泊、修路搭橋、民間口碑甚好。當時的巷內玉尺山旁有閩山保福寺,寺僧出於對他的尊重,在池邊的摩崖上修刻了「光祿吟台」四字,無意間為程師孟也為寺廟留下一方文化遺產。後來的作家郁達夫,也曾在光祿吟台旁劉家花廳居住。

七巷從北到南依次為:楊家巷、郎官巷、塔巷、黃巷、安民巷、宮巷、吉辟巷

七巷最北端的一條小巷,俗名叫楊家巷。真的大名叫「登後坊「。女作家冰心回憶她在福州的童年故居,就在南後街靠近楊家巷的古宅大院里。正月初一祖父發放的壓歲錢,正月十五外婆送來的花燈與門口熱鬧燈市,以及家裡用大水缸承接雨水泡茉莉花茶的習俗,都是三坊七巷常年風情的寫照。

現在的郎官巷內,雖然窄而短,兩側的土牆和板牆居民卻是一派古樓。

至於被叫做塔巷的巷子里,現在已經沒有塔了。五代閩國之時,這里剛築起小巷的時候,據說有過木質的佛塔和附屬的寺院,後來消失在什麼時候連記載也找不到了。

黃巷很古老,距今1600多年的晉朝永嘉年間,有一書香家族黃氏落戶於此,故有了巷名的由來。到了唐朝末年,黃巢起義軍揮師福州,據說格外尊重文化人,經過此地都是「滅矩而過」,從此,黃巷名聲大振。

安民巷的名字,來自於古代此地是官方傳統的張榜「安民」之地。

宮巷,裡面的小學遺址上古代有過道觀紫計宮,也叫「仙居巷」。

三坊七巷最南端的吉辟巷,名字來歷最怪,據說是明朝進士鄭性之苦讀時,曾受到一屠夫再三欺凌、羞辱,等他衣錦還鄉時,一怒之下杖斃了那屠夫,於是當年橫行街市的惡少因為懼怕他而急避門戶,所以此俗名為「急避巷」,後來因為鄭的勢力,而改成諧音的雅名「吉辟巷」。

有人說,這一帶的淵源,始終是跟古代的士大夫官場文化緊密相連的,因此三坊七巷再雅,也是絕對世俗的。但我不明白官場文化就不是文化了嗎?就都是世俗了嗎?

也許對於這樣一片古建築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見解,畢竟每個人都有抬頭看星星的權利。但我始終認為三坊七巷絕對不是世俗的。它在今天的福州城市建設發展中,更應加以保護,保護原有的坊巷和建築精華,還有那古樹名木。

三坊七巷,相信你會和福州一起走下去的。

5.三坊七巷的歷史故事

給你些資料吧 福建省 福州市至今還保存相當一部分自唐 宋以來形成的坊巷,成為歷史名城的重要標志之一。

這些坊巷中最為著名的要中國歷史文化名街·福州三坊七巷算"三坊七巷"街區。 三坊七巷地處市中心,東臨八一七北路,西靠通湖路,北接楊橋路,南達吉庇巷、光祿坊,佔地約40公頃現有古民居268幢。

「三坊七巷」地處福州市中心,是南後街兩旁從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條坊巷的概稱。 「三坊」是: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 「七巷」是:楊橋巷、郎官巷、安民巷、黃巷、塔巷、宮巷、吉庇巷。

福州自漢始,先後建成了冶城、子城等六次城垣,城市由北向南擴展,整個布局,以屏山為屏障,於山、烏山相對峙,以南街(八一七路)為中軸,兩側成坊成巷,講究對稱,逐步形成三坊七巷一條街(「街」指南後街)。 三坊七巷全貌「三坊七巷」形成於唐王審知 羅城,羅城南面以安泰河為界,政治中心與貴族居城北,平民居住區及商業區居城南,同時強調中軸對稱,城南中軸兩邊,分段圍牆,這些居民成為坊、巷之始,也就是形成了今日的三坊七巷。

在這個街區內,坊巷縱橫,石板鋪地;白牆瓦屋,曲線山牆、布局嚴謹,匠藝奇巧;不少還綴以亭、台、樓、閣、花草、假山,融人文、自然景觀於一體。許多民居的門窗漏花採用鏤空精雕,榫接而成,以及豐富的圖案雕飾,精巧的石刻柱礎、台階、門框、花座、柱桿隨處可見,集中體現了福州古城的民居技藝和特色,被建築界譽為規模龐大的「明清古建築博物館」。

三坊七巷民宅沿襲唐末分段築牆傳統,都有高、厚磚或土築的圍牆。牆體隨著木屋架的起伏作流線形,翹角伸出宅外,狀似馬鞍,俗稱馬鞍牆。

牆只作外圍,起承重作用全在於柱。一般是兩側對稱,牆頭和翅角皆泥塑彩繪,形成了福州古代民居獨特的牆頭風貌。

宅院有一進或多進,每進都有大廳、後廳、正房、後房、左右披榭、前後天井。天井是福州傳統民居的又一特色。

它由廳、榭的敞廊圍繞構成矩形空間,為宅內交通樞紐,並使宅院日照充足,空氣流暢,排水便利。室內的門、窗也與其他地方不同,既多且大。

窗以雙層通長排窗為多,底層為固定式,上層為撐開式或雙開式。正房的主門朝大廳敞廊,多為4開式,門上雕有豐富的圖案花飾,以增添大廳的氣派。

三坊七巷圖「誰知五柳孤松客,卻住三坊七巷間」,三坊七巷人傑地靈,出將入相的所在,歷代眾多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詩人從這里走向輝煌,有的坊名、巷名就可看出當年的風姿和榮耀。 在首屆「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街區評選」中,我國目前在都市中心保留的規模最大、最完整的明清古建築街區———福州市三坊七巷,以高票獲選「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街區」。

2009年7月19日,「中國歷史文化名街•福州三坊七巷」在福州南後街舉行了隆重的揭牌儀式。 衣錦坊 衣錦坊衣錦坊是三坊的第一坊,舊名通潮巷。

據清《榕城考古略》記載:宋朝的「陸蘊、陸藻兄弟典鄉郡居此,名祿錦,後王益祥致江東提刑任,更名衣錦。」宋時稱「祿錦」,明朝更為「衣錦」,其實都是說坊內有人在外出仕做大官,現在衣錦還鄉,榮耀鄉里,所以坊名也改過去稱「通潮」,則是因為這個地方是水網地區,西湖、南湖的潮水可以通到這個坊巷的溝渠里去。

坊中16號為清嘉慶進士鄭鵬程居宅,其中的衣錦坊水榭戲台最具特色。這是一個木構單層平台,四柱單開間,下建清水池塘,中隔天井,正面為閣樓。

於此觀看戲劇演出,水清、風清、音清,具有聲學原理和美學價值,是福州市目前唯一現存的水榭戲台。 文儒坊 三坊中的第二坊為文儒坊。

文儒坊這個名字宋時就有了。據《榕城考古略》載,此巷「初名儒林,以宋祭酒鄭穆居此,改今名」。

鄭穆任國監祭酒,是國家最高學府的重要官員,從三品的官附。明代抗倭名將張經,清代名將福建提督、台灣總兵甘國寶也居住在這里。

清代飲譽全國的「民進士」之家(五代都中進士)陳承裘故居也在坊內。陳承裘的長子就是清宣統皇帝老師陳寶琛。

清代的著名詩人、《石遺室詩話》作者陳衍的故居也在坊內,是一座坐北朝南的大宅,內有光華閣是為入室弟子課業的地主。陳寓隔壁是現代著名法學家柯凌漢教授的住宅,這條坊就因歷代文儒輩出而聞名。

光祿坊 光祿坊是「三坊」中的第三坊。光祿坊 原名玉尺山,又名閩山,是福州「三山藏」之一。

歷史上,光祿坊內有一座法祥院,俗稱「閩山保福寺」(在今光祿坊公園內)。當時曾任過光祿卿的福州郡守程師孟時常到此吟詩游覽,僧人就刻了「光祿吟台」四字於石上。

為了感謝僧人,他吟了一首詩:「永日清陰喜獨來,野僧題石作吟台,無詩可比顏光祿,每憶登臨卻自回。」光祿坊的名字就從此而來的。

光祿坊也是名人聚居的地方。明末有萬曆間舉人、畫家林有台,提學孫昌裔,以及學政許豸,其子許友、許賓,孫許遇,曾孫許鼎、許均,玄孫許良臣、許藎臣,都是詩人、書畫家。

清康熙年間有林侗、林佶兄弟。林侗是考古學家,著有《來齋選古》、《來齋金石考》等。

林佶精詩文,著有《朴學齋詩文集》,又善書法,他手寫的刻本《漁洋山人精華錄》、《堯峰文抄》、《古。

6.福州三坊七巷的歷史故事

三坊七巷地處市中心,東臨八一七北路,西靠通湖路,北接楊橋路,南達吉庇巷、光祿坊,佔地約40公頃現有古民居268幢。

「三坊七巷」地處福州市中心,是南後街兩旁從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條坊巷的概稱。 「三坊」是: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 「七巷」是:楊橋巷、郎官巷、安民巷、黃巷、塔巷、宮巷、吉庇巷。

福州自漢始,先後建成了冶城、子城等六次城垣,城市由北向南擴展,整個布局,以屏山為屏障,於山、烏山相對峙,以南街(八一七路)為中軸,兩側成坊成巷,講究對稱,逐步形成三坊七巷一條街(「街」指南後街)。 三坊七巷全貌「三坊七巷」形成於唐王審知 羅城,羅城南面以安泰河為界,政治中心與貴族居城北,平民居住區及商業區居城南,同時強調中軸對稱,城南中軸兩邊,分段圍牆,這些居民成為坊、巷之始,也就是形成了今日的三坊七巷。

在這個街區內,坊巷縱橫,石板鋪地;白牆瓦屋,曲線山牆、布局嚴謹,匠藝奇巧;不少還綴以亭、台、樓、閣、花草、假山,融人文、自然景觀於一體。許多民居的門窗漏花採用鏤空精雕,榫接而成,以及豐富的圖案雕飾,精巧的石刻柱礎、台階、門框、花座、柱桿隨處可見,集中體現了福州古城的民居技藝和特色,被建築界譽為規模龐大的「明清古建築博物館」。

三坊七巷民宅沿襲唐末分段築牆傳統,都有高、厚磚或土築的圍牆。牆體隨著木屋架的起伏作流線形,翹角伸出宅外,狀似馬鞍,俗稱馬鞍牆。

牆只作外圍,起承重作用全在於柱。一般是兩側對稱,牆頭和翅角皆泥塑彩繪,形成了福州古代民居獨特的牆頭風貌。

宅院有一進或多進,每進都有大廳、後廳、正房、後房、左右披榭、前後天井。天井是福州傳統民居的又一特色。

它由廳、榭的敞廊圍繞構成矩形空間,為宅內交通樞紐,並使宅院日照充足,空氣流暢,排水便利。室內的門、窗也與其他地方不同,既多且大。

窗以雙層通長排窗為多,底層為固定式,上層為撐開式或雙開式。正房的主門朝大廳敞廊,多為4開式,門上雕有豐富的圖案花飾,以增添大廳的氣派。

三坊七巷圖「誰知五柳孤松客,卻住三坊七巷間」,三坊七巷人傑地靈,出將入相的所在,歷代眾多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詩人從這里走向輝煌,有的坊名、巷名就可看出當年的風姿和榮耀。 在首屆「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街區評選」中,我國目前在都市中心保留的規模最大、最完整的明清古建築街區———福州市三坊七巷,以高票獲選「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街區」。

2009年7月19日,「中國歷史文化名街•福州三坊七巷」在福州南後街舉行了隆重的揭牌儀式。 衣錦坊 衣錦坊衣錦坊是三坊的第一坊,舊名通潮巷。

據清《榕城考古略》記載:宋朝的「陸蘊、陸藻兄弟典鄉郡居此,名祿錦,後王益祥致江東提刑任,更名衣錦。」宋時稱「祿錦」,明朝更為「衣錦」,其實都是說坊內有人在外出仕做大官,現在衣錦還鄉,榮耀鄉里,所以坊名也改過去稱「通潮」,則是因為這個地方是水網地區,西湖、南湖的潮水可以通到這個坊巷的溝渠里去。

坊中16號為清嘉慶進士鄭鵬程居宅,其中的衣錦坊水榭戲台最具特色。這是一個木構單層平台,四柱單開間,下建清水池塘,中隔天井,正面為閣樓。

於此觀看戲劇演出,水清、風清、音清,具有聲學原理和美學價值,是福州市目前唯一現存的水榭戲台。 文儒坊 三坊中的第二坊為文儒坊。

文儒坊這個名字宋時就有了。據《榕城考古略》載,此巷「初名儒林,以宋祭酒鄭穆居此,改今名」。

鄭穆任國監祭酒,是國家最高學府的重要官員,從三品的官附。明代抗倭名將張經,清代名將福建提督、台灣總兵甘國寶也居住在這里。

清代飲譽全國的「民進士」之家(五代都中進士)陳承裘故居也在坊內。陳承裘的長子就是清宣統皇帝老師陳寶琛。

清代的著名詩人、《石遺室詩話》作者陳衍的故居也在坊內,是一座坐北朝南的大宅,內有光華閣是為入室弟子課業的地主。陳寓隔壁是現代著名法學家柯凌漢教授的住宅,這條坊就因歷代文儒輩出而聞名。

光祿坊 光祿坊是「三坊」中的第三坊。光祿坊 原名玉尺山,又名閩山,是福州「三山藏」之一。

歷史上,光祿坊內有一座法祥院,俗稱「閩山保福寺」(在今光祿坊公園內)。當時曾任過光祿卿的福州郡守程師孟時常到此吟詩游覽,僧人就刻了「光祿吟台」四字於石上。

為了感謝僧人,他吟了一首詩:「永日清陰喜獨來,野僧題石作吟台,無詩可比顏光祿,每憶登臨卻自回。」光祿坊的名字就從此而來的。

光祿坊也是名人聚居的地方。明末有萬曆間舉人、畫家林有台,提學孫昌裔,以及學政許豸,其子許友、許賓,孫許遇,曾孫許鼎、許均,玄孫許良臣、許藎臣,都是詩人、書畫家。

清康熙年間有林侗、林佶兄弟。林侗是考古學家,著有《來齋選古》、《來齋金石考》等。

林佶精詩文,著有《朴學齋詩文集》,又善書法,他手寫的刻本《漁洋山人精華錄》、《堯峰文抄》、《古夫於亭雜錄》、《午亭文編》非常有名,被稱為「林佶四刻」,在中國印刷史上佔有一席之地。還有詩人、著名藏硯家黃任,琉球國冊封使齊鯤、同榜兄弟兩進士——劉齊衢和劉齊銜、博物學。

7.簡述福州三坊七巷城市布局的由來及影響

福州地區位於我國東南沿海,地處亞熱帶,閩江下游,背山面海,山水相抱,環境優越,資源豐富,素有「福海寶地」之譽。作為陸地農業文化與海洋商業文化交匯點的福州不僅有山區、陸地的經濟因素,更有著濃厚的海洋經濟因素,靠山吃山,靠海吃海。陸地農業文化具有腳踏實地的務實精神,而海洋商業文化更富有拼搏開拓的意識,兩種文化並存且相互交融,呈現出總體文化態勢上的既封閉又開放。

閩清縣坂東鎮是福州山區的一個具有典型陸地農業文化特徵的古鎮。閩清縣在福州地區的西北部,群山連綿,素稱山縣。位於閩清縣西南部的坂東鎮,距福州市區七十多公里,四周群山環繞,中央形成寬6公里、長4公里的平坦盆地,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物產豐饒。早在新石器時代,當地的先民就在這塊土地上刀耕火種,繁衍生息。唐末中原漢人帶著中原的農業文化南遷至此,從而推動了坂東的開發,使其形成以小農經濟為基礎的內向、保守、封閉的文化體系。這種與土地結下不解之緣的文化體系,保持著獨立的、一以貫之的發展態勢,並在當地濃厚的宗族觀念中又得到強化和鞏固。坂東是閩清第一大的經濟、文化、交通、商貿中心集鎮,每年一度的「十八坂」傳統墟市已有180多年歷史。

福州城位於閩江的下游入海處,自古是我國東南沿海的一個重要港口城市和商埠。明清中國社會商品經濟的發展,進一步促進了福州海外的貿易,也使得民間的風尚習俗更具開拓進取的氣息。在漫長的歷史洗禮中,福州逐漸形成了以商業經濟意識為核心的海洋文化。與重義輕利、禮教森嚴、內向保守的傳統農業文化相比,海洋商業文化既有深厚的本土文化,又有外來的東西方文化,呈現迥然不同的文化特徵,具有多樣性、包容性和開放性,如重利的價值觀、冒險進取的拼搏精神和寬容的開放意識等。這種頗為強烈的海洋性格,在相當多領域已突破了傳統文化的桎梏,適應著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使福州成為近代中國新思潮的重要策源地之一。位於福州城區中心的「三坊七巷」傳統街區始建於唐末,到了宋代,它已經開始成為福州官宦、富商、文人的聚居的「高尚住宅區」。清代,更是發展到了鼎盛,僅清朝一代便住有名人將近三十位。由於「三坊七巷」居住者的社會地位和經濟能力,註定了其民俗文化在表現形式上的繁雜、豪華、奢侈。作為其中心街區的南後街成為南街以外福州商業最繁榮的地方,清代還被人們稱為「福州的琉璃廠」,足可見「三坊七巷」深厚的文化商貿內涵。

8.三坊七巷的開發歷史

主題展館

用於展示三坊七巷文化價值的博物館擬選地址現已基本確定,將開辟8個博物館和3個展示區: 1.三坊七巷歷史人物博物館,擬選址劉家大院。理由是劉家大院是福州乃至全國領先的城市公共事業的先驅,又臨近光祿坊,是三坊七巷的「客廳」。 2.福州藝術中心(閩都文化大觀園),選址藍建樞故居。理由這里緊貼光祿坊公園,對帶動人流,提高知名度,方便參觀都極為有利。 2009年國慶節起向遊客開放。 3.當代漆藝博物館,擬選址南後街中心地段的葉氏民居。理由是這里是福州百年老店與老行當和現代生活嫁接的中轉平台。 4.福州民俗展示與演藝中心,擬選址郭柏蔭故居。 5.戲劇戲曲演藝中心,擬選址水榭戲台。 6.茶文化世術館和國賓級接待中心,擬選址林聰彝故居。 7.明清傢具民俗博物館,選址二梅書屋。2010年春節起向遊客開放。 8.楹聯博物館擬選址梁章鉅故居(梁章鉅是福州先賢楹聯學鼻祖)。 擬開辟的3個展示區為:「一個專項展示區」,即「七巷」中自郎官巷至黃巷之間的展示區,主要展示閩台親緣關系;「第一綜合展示區」為黃巷至吉庇路之間的展示區,主要展示林氏價值的各種文化和船政文化;「第二綜合展示區」即「三坊」中各展示點有機結合形成的展示區,主要展示文人墨客的相關文化。 此外,三坊七巷還將藉助「一水一節點兩街兩片區」的結構,構建不同功能區。其中「一水」即安泰河的濱水休閑風情帶。「一節點」規劃是擬將光祿坊的「光祿吟台」作為三坊七巷南節點。「兩街」為南後街傳統特色商業帶和南街商業更新發展帶,「兩片區」規劃是結合北入口,將郎官巷、塔巷及水榭戲台部分作為旅遊集中展示區。宮巷—安民巷有大量文物保護單位和歷史保護建築,將作為博物館建築集中區;文儒坊南北段兩側作為會館會所片區,以創意和休閑為主。

名人:

林則徐:「睜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沈葆楨:中國「船政之父」。

曾宗彥(1850—1912):「近代陸軍之父」。

嚴復

林旭(1875—1893):「戊戌六君子」之一

林長民(1876—1925):「五四」運動引發者

林覺民 為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

冰心(1900—1999),人稱「世紀老人」,福建長樂人,原名為謝婉瑩,筆名為冰心

陳矩孫(1913—1987):「一二·九」運動組織者。

王冷齋(1891—1960):「七七事變」見證者

陳寶琛

甘國寶

左宗棠

9.三坊七巷歷史

福州至今還保存相當一部分自唐宋以來形成的坊巷,成為歷史名城的重要標志之一。這些坊巷中最為著名的

要算"三坊七巷"街區。

三坊七巷地處市中心,東臨八一七北路,西靠通湖路,北接楊橋路,南達吉庇巷、光祿坊,佔地約40公頃,現居民3678戶,人口14000餘人。

三坊七巷是南後街兩旁從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條坊巷的簡稱。三坊是: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七巷是楊橋巷、郎官巷、塔巷、黃巷、安民巷、宮巷、吉庇巷。由於吉庇巷、楊橋巷和光祿坊改建為馬路,現在保存的實際只有二坊五巷。即使如此,在這個歷史悠久的居民區內,仍然保留著豐富的文物古跡,保存一批名人故居和明清時代的建築。在這居民區內,坊巷縱橫,石板鋪地;白牆青瓦,結構嚴謹;房屋精緻,匠藝奇巧,集中體現了閩越古城的民居特色,是閩江文化的薈萃之所,被建築界喻為一座規模龐大的明清古建築博物館。

❺ 三坊七巷有多少年歷史了啊大家幫幫忙吧。

三坊七巷概況
福建省福州市至今還保存相當一部分自唐宋以來形成的坊巷,成為歷史名城的重要標志之一。 中國歷史文化名街·福州三坊七巷
這些坊巷中最為著名的要算「三坊七巷」,此街區是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街之一,約有40公頃。 福州自漢始,先後建成了冶城、子城等六次城垣,城市由北向南擴展,整個布局,以屏山為屏障,於山、烏山相對峙,以南街(八一七路)為中軸,兩側成坊成巷,講究對稱,逐步形成三坊七巷一條街(「街」指南後街)。 「三坊七巷」形成於唐王審知 羅城,羅城南面以安泰河為界,政治中心與貴族居城北,平民居住區及商業區居城南,同時強調中軸對稱,城南中軸兩邊,分段圍牆,這些居民成為坊、巷之始,也就是形成了今日的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
本數據來源於網路地圖,最終結果以網路地圖數據為准。
在這個街區內,坊巷縱橫,石板鋪地;白牆瓦屋,曲線山牆、布局嚴謹,匠藝奇巧;不少還綴以亭、台、樓、閣、花草、假山,融人文、自然景觀於一體正房、後房窗以雙層通長排窗為多,底層為固定式,上層為撐開式或雙開式。正房的主門朝大廳敞廊,多為4開式,門上雕有豐富的圖案花飾,以增添大廳的氣派。 「誰知五柳孤松客,卻住三坊七巷間」,三坊七巷人傑地靈,出將入相的所在, 三坊七巷圖
歷代眾多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詩人從這里走向輝煌,有的坊名、巷名就可看出當年的風姿和榮耀。 在首屆「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街區評選」中,我國目前在都市中心保留的規模最大、最完整的明清古建築街區———福州市三坊七巷,以高票獲選「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街區」。 2009年7月19日,「中國歷史文化名街·福州三坊七巷」在福州南後街舉行了隆重的揭牌儀式。

❻ 福州三坊七巷的由來

"三坊七巷"地處福州市中心,是南後街兩旁從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條坊巷的概稱。「三坊」是: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七巷」是:楊橋巷、郎官巷、塔巷、黃巷、安民巷、宮巷、吉庇巷; 福州自漢始,先後建成了冶城、子城等六次城垣,城市由北向南擴展,整個布局,以屏山為屏障,於山、烏山相對峙,以南街(八一七路)為中軸,兩側成坊成巷,講究對稱,逐步形成三坊七巷一條街(「街」指南後街)。
三坊七巷全貌「三坊七巷」形成於唐王審知 羅城,羅城南面以安泰河為界,政治中心與貴族居城北,平民居住區及商業區居城南,同時強調中軸對稱,城南中軸兩邊,分段圍牆,這些居民成為坊、巷之始,也就是形成了今日的三坊七巷。 這就是三坊七巷的由來。

❼ 三坊七巷的由來和歷史文化是什麼

三坊七巷的由來和歷史文化是:

1、在福州古城的中心,坐落著這片遐邇聞名的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它佔地約40公頃,由三個坊、七條巷和一條中軸街肆組成,分別是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楊橋巷、郎官巷、塔巷、黃巷、安民巷、宮巷、吉庇巷和南後街,因此自古就被稱為「三坊七巷」。

2、三坊七巷起於晉,完善於唐五代,至明清鼎盛,古老的坊巷格局基本保留完整,是中國都市為數不多的「里坊制度活化石」。坊巷內保存有200餘座古建築,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九處,省、市級文保單位和歷史保護建築數量眾多,是一座不可多得的「明清建築博物館」。

3、三坊七巷因地靈而人傑,這里一直是「閩都名人的聚居地」林則徐、沈葆楨、嚴復、陳寶琛、林覺民、林旭、冰心、林紓等大量對當時社會乃至中國近現代進程有著重要影響的人物皆出自於此,使得這塊熱土充滿了特殊的人文價值和不散的靈性及才情,成為福州的驕傲。

4、習慣上講,我們都先說三坊後講七巷,其實,從建築位置來分析應該是先有七巷後有三坊。唐代的先民們先是沿著城市的軸線——南街,建起了一組排列工整的"新村"。然後,再隔一條南後街,向西發展,建起一組坊巷,成為以南後街為中心軸線的"非"字形結構的街區。經過千百年的風雨變遷,大多於宋代定下坊巷之名,於明清時代形成建築格局,成為福州歷史文化名城的標志性建築。

5、從建築空間的處理來看,三坊七巷在中軸線上的主廳堂,比北方的廳堂明顯高、大、寬,與其他廊、榭等建築形成高低錯落,活潑而又極富變化的空間格局。廳堂一般是開敞式的,與天井融為一體。

❽ 福州三坊七巷的歷史故事有哪些

簡介:

「三坊七巷」起於晉,完善於唐五代,形成於唐王審知羅城,羅城南面以安泰河為界,政治中心與貴族居城北,平民居住區及商業區居城南,同時強調中軸對稱,城南中軸兩邊,分段圍牆,這些居民成為坊、巷之始,也就是形成了今日的三坊七巷。地處市中心,是南後街兩旁從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條坊巷的概稱,東臨八一七北路,西靠通湖路,北接楊橋路,南達吉庇巷、光祿坊,佔地約40公頃現有古民居268幢。
「三坊」是: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
「七巷」是:楊橋巷、郎官巷、安民巷、黃巷、塔巷、宮巷、吉庇巷。

歷史故事:

光祿坊擁有近代著名小說翻譯家林紓的故居,作家郁達夫流寓福州時,也曾居住於此;

楊橋巷是七巷中最北面的一條巷,巷中有辛亥革命烈士林覺民的故居,作家謝冰心小時候也曾在這里居住過;

郎官巷在楊橋巷南,是宋代就有的坊巷。據清代的《榕城考古略》記載,宋時劉濤居此,其子孫數世皆為郎官,故名郎官巷。近代啟蒙思想家、翻譯家嚴復的故居也坐落在巷內;

塔巷在郎官巷之南,《榕城考古略》記載:「今呼塔巷,以閩國時建育王塔院於此也。」巷內舊有旌孝坊,為旌表明代孝子高惟一而立,當時流傳一首詩道:「三年流水如君少,一片天然孝子心。昨夜三山明月照,不知甘露灑幽人。」;

黃巷,因西晉永嘉南渡時,固始人黃元方落戶於此,故稱黃巷。這里是儒林學士薈萃之地,清代時榜眼林枝春、進士陳壽祺、學者梁章鉅等人都曾居住於黃巷。;

安民巷,據說唐末黃巢入閩時,曾在巷內廣布安民告示,故名安民巷;

吉庇巷。傳說,宋代時鄭性之高中狀元,衣錦還鄉,巷中居民因曾凌辱過他而趕緊迴避,遂稱「急避巷」,後又以諧音改名為今天的吉庇巷;

南後街,它是三坊七巷的中軸,也是其最主要的商業街。

閱讀全文

與三坊七巷多少年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36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47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39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81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05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96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98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4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20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52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81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96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64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44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4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47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0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