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高中歷史選擇題答題技巧及方法
高中歷史選擇題解題思路之研究
歷史學科是文綜中比較重要的學科,從高考分值看100分,從學科本身的難度看,歷史被稱為文科中的物理,從國家對歷史的程度看,現在以及高考改革之後,歷史都是必修課,所以歷史是文科生乃至高中生要重視的一門學科。
歷史是一門科學,史料浩瀚無邊,體系博大龐雜,今天高考裡面,不是考哪個版本的歷史教材,而是考的歷史知識,歷史分析能力,歷史的學科素養,這也是很多學生無從下手的原因。史學強調論從史出,不同的史料會得出不同的結論,甚至相反的結論,歷史強調證據,一個觀點需要多方面的史料論證,這在歷史考試試題裡面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歷史高考試卷分為兩大部分:主觀題與客觀題,客觀題12道選擇題,每小題4分,這個分值不得了,錯一個就是四分,如果客觀題能全對,基本上歷史高考高分沒有問題了,可是從最近幾年歷史考試看,客觀題得分並不是很理想,有的學生甚至只對幾個,大大影響文綜成績。俗話說「得文綜得高考,得歷史得文綜,得選擇題得歷史」,足見歷史選擇題的分量。選擇題是小題,可分值不小。那麼選擇題如何才能做好?有沒有方法?答案是有的。山大師范大學附中一位特級教師說,」高考題一定是可解之題」。根據這幾年我對歷史高考的研究,大概總結了這么幾個類型的選擇題:
一、熟悉當中考熟悉
熟悉當中考熟悉是指材料不陌生,給的選項的說法也不陌生,這樣的題目最簡單。因為材料和問題你都熟悉,難度較低,屬於容易題。例如:
商朝王室設置」多賈「一職,為王室購買奇珍物品,管理王室商業,並允許多賈參與祭祀祖先的儀式;唐宋時期,設置市舶司,管理海上對外貿易。材料反映了中國古代( )
A海外貿易空前發達 B工商皆本思想發展
C商人地位不斷提升 D重視對商業的管理
題干中給的材料涉及商代的商業是工商食官,商業屬於國家行為,而且商人當時的地位不低;唐宋時期,國家設立市舶司,管轄海外貿易,這說明商業行為國家也非常重視,兩則材料疊加,找出共性是兩個時期國家都設立管理商業的機構,加強對商業的管理,答案D浮出水面。A海外貿易空前發達這個問題商代材料不反映,B工商皆本思想發展不符合封建時代的經濟基本政策,封建時代重農抑商是不斷強化的;封建時代社會階級結構是士,農,工,商,商人地位最低,故而C也不對。我建議這樣的題目用材料疊加法,選全面的就是正確選項。
二、熟悉當中考陌生
熟悉當中考陌生是指材料情景熟悉,而選項的說法有悖常理,和教材講的主流觀點不符。這樣類型的題是考察歷史學科素養的典型題目,能充分體現論從史出的學科思維,這種類型的目要敢於打破慣性思維,緊扣材料情景,嚴格從材料得出結論。例如:
第聶伯河水電站於1939年建成,該水電站由蘇聯和美國技術專家設計,美國通用公司承攬,借鑒了加拿大阿達姆伯克水電站與拉加貝爾水電站的建設經驗。第聶伯河水電站的修建說明了( )
A斯大林模式蘊含新經濟政策因素 B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發展的主流
C美蘇合作共同抵禦經濟大危機 D 蘇聯改變了計劃經濟的經濟體制
題干中的材料是熟悉的,第聶伯河水電站熟悉蘇聯的,1939年是熟悉的,二戰爆發的時間,通過這兩個熟悉我們否定了B和D選項,因為二戰爆發,歷史進入了二戰時期,1939年斯大林體制高度集中的經濟體制才形成三年之久,不可能改變體制,何況一直到蘇聯解體都沒有改變這個體制。蘇聯是計劃經濟體制,不可能發生經濟危機,恰是蘇聯借用危機大力引進外國的先進技術來建設社會主義經濟,這正是新經濟政策的運用,從而和A項是吻合的。A項的觀點恰恰是和教材的觀點是相反的,因此計劃經濟體制只是否定價值規律和市場經濟,不是政府不引進技術和資金,這是不矛盾的。
三、陌生當中考熟悉
陌生當中考熟悉是指材料情景不熟悉,而答案選項觀點熟悉的題型,這類題和第二類題型難度相當,這類題主要考察學生的閱讀有效信息和教材觀點相銜接的能力。例如:
周朝機讓之禮分為三種:沒有婚姻關系的異姓,行禮時推手微向下;有婚姻關系的異姓,行禮時推手至於前;同姓賓客,行禮時推手微向上。這最能反映
A分封制與宗法制互為表裡 B血緣關系有親疏遠近之分
C禮樂制度及其復雜和繁瑣 D禮樂制與宗法制相輔相成
這道題說的是周朝行禮,對於很多學生講並不熟悉,可是答案的選項說法學生都知道,那麼究竟選哪個?要看材料的內容,「沒有婚姻關系的異姓,行禮時推手微向下;有婚姻關系的異姓,行禮時推手至於前;同姓賓客,行禮時推手微向上」,在此可知有婚姻,無婚姻,同姓賓客,行禮有區別,有上下,意思直接指向答案D的說法。
四、陌生當中考陌生
這一類題目是指材料和答案說法都不熟悉,這類題最難,重在考察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既要閱讀捕捉有效信息,還要整體把握材料的邏輯思維,同時調動大腦中的歷史時空知識儲備,勘稱難題,最近幾年這類題目有所減少,但是仍然會出。例如:
誠信審判是羅馬法的重要原則,最初的「依誠信」完全依賴當事人的宣言與承諾,具有濃厚的宗教誓言色彩,缺少實質性的法律審判;在之後的法律實踐中,西塞羅將誠信更加具體化,可操作化,即用證據證明自己的「誠信」與「不明情況」。西塞羅的主張說明羅馬法( )
A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 B強調證據在法中的作用
C開始由人治走向法治 D具有靈活的法律特徵
本題目說的是羅馬法誠信審判要注重證據,使得誠信更加具體化,可操作化,這是材質中西塞羅解決原來實質性法律審判的缺陷的主張。誠然,關於誠信審判教材是一丁點都沒有講,但根據設問我們可以得出西塞羅注重證據在誠信審判中的作用。
總之,以上四大類也不能涵蓋所得選擇題類型,但是基本上可以看出解題的思路,關於選擇題要多練,多總結,多思索,多歸納,多比較,形成類型系統,這樣我們就有了套路,有了做題的方向。本人關於選擇題的研究有些浮淺,望各位同仁批評指正共勉!
㈡ 高考歷史選擇題有什麼解題技巧
1、選項中出現「一定」「一定不」的肯定不對,歷史也是相對的,沒有絕對的。
2、看到一個題,首先要想到這是自己學過的哪一塊的內容,大致縮小范圍,找句子中的重點詞語,往往一個題目的關鍵點就是一個詞。
3、實在看不出來的時候,就轉換一下思維,從選項出發,根據選項的意思猜題
4、最後,做人文類的題必須要有靈活的思維,不能一根筋,那樣既浪費時間,又選不對,要試著從出題人的角度看問題。
5、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千萬別自己瞎填條件,題里沒說的,就是沒有,不要過於主觀的去臆想。
(純手打,希望對你有幫助,高考加油,最重要的是保持一顆平常心。)
㈢ 歷史的選擇題
一、審題方法
能否認真審題,是做好選擇題的關鍵。隨著命題技術的進步,選擇題的立體感和動態遷移感愈來愈強,迷惑性越來越大。因其答案的唯一性,又不像材料解析題和問答題那樣具有一定伸縮性,一旦審題出現偏誤,就會導致全錯。認真審核,對選擇題尤其重要。 要根據選擇題的特點,採用立體式的審題方法,明確題意和要求。其具體要求是:
第一,明確題目結構。要仔細推敲題干,搞清題干中答題項、主幹語和條件限定語。答題項是指答案包括的內容和項目,主幹語是選項論述的直接對象,條件限定語是對回答內容的各方面限定。
「英屬北美13個殖民地的抗英斗爭,到18世紀末轉變為聯合一致的美國獨立戰爭。出現這一轉變主要是由於:
A.英國壓迫加劇,北美人民反英意識增強
B.北部幾個殖民地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
C.各殖民地間初步形成了統一市場
D.統一的美利堅民族開始形成
其中出現原因是答題項,主幹語是指「轉變」(即由分散的抗英斗爭到聯合一致的獨立戰爭),限定語有時間(17世紀到18世紀末)、地點(北美)、特點(分聯合一致)。
第二,搞清時空范圍。根據限定語,特別要注意提取隱性時間信息,明確時限。搞清歷史現象的橫向、縱向的歷史空間和階段特徵,明確題目的時間范圍和空間。
第三,搞清基本題型。選擇題也有自身特點,根據其特點,明確題目的基本類型,再結合平時的學習和掌握,根據各題型的答題方法進行「對號入座」的思考和把握。
第四,推敲備選項。對備選項要認真推敲。近年來,備選項的干擾性日益增強,需認真分析。通過比較,掌握知識之間的區別,明確選項與題乾的關系。
第五,明確理論觀點。選擇題大都滲透著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諸如生產力觀點、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觀點、階級斗爭觀點、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等,以這些理論觀點為指導,再進行論證和分析。
第六,明確與其它學科的關系。根據大文科的觀點,歷史往往與政治、地理。語文等學科聯系,要利用相關學科知識的互補性,作好答題的准備。
二、解題方法
審題是為答題服務的,在審好題的基礎上,還必須運用正確的解答方法。下面結合各類單項選擇題的特點和具體內容,對解題技巧介紹如下。
1.最佳選擇題
是單項選擇題中的基本題型,旨在考查對歷史知識理解掌握的准確性,考查辯證思維能力。特點是選項與題干隱含著論點與論據的關系,在各備選項中,只有一項最符合題目要求,其它選項雖有一定道理,但因不夠全面或不合題意而不能成為最佳選項。題干求答項前後,多有「最主要」、「最重大」等表示程度的副詞和形容詞。是選擇題中難度最大的類型。
例:前期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功績在於
A.確立了「民主」和「科學」的主導
B.批判了資產階級改良主義思潮
C.揭開了傳播馬克思主義的新篇章
D.沉重打擊了封建正統思想的權威
解析:新文化運動前期,佔主導地位的思想仍是封建思想,所以A項可以排除;反對儒家傳統道德是新文化運動的矛頭所向,而不是把矛頭主要指向資產階級改良主義,所以排除B項。C項迷惑性最大,因為揭開傳播馬克思主義新篇章是前期新文化運動的功績之一,但不是主要功績,排除C項。正是前期新文化運動,動搖了封建正統思想的統治地位,在社會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潮流,才是主要功績,因此,最佳選項是D項。
答案:D
解題方法:先根據題干要求,確定好題目的邏輯思維關系,即論點與論據的關系。在正確理論的指導下,確定住「最佳」標准,進行判斷。在此基礎上,運用優選法,逐個比較、分析備選項,找出最佳答案。謹防以偏概全的錯誤,或者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2.因果選擇題
此類題目,旨在考查綜合分析、運用知識的能力。通常將歷史現象中存在的不同因素列出,再根據題乾的指向列出相應的原因的或結果等。考查的角度有兩方面:第一種形式由結果推斷出原因,其結構是題干為果,備選項為因。第二種形式是由原因推出結果或影響,其結構是題干為因,備選項為果。常用根本原因、直接原因,根本原因、主要原因等表示。
例:武昌起義後,列強由准備武裝干涉轉為「嚴守中立」,導致這一變化的決定性因素是
A.列強之間利益沖突,爭執不下
B.受到「門戶開放」政策的約束
C.革命形勢的發展超出列強的預料
D.袁世凱出任內閣總理大臣足以應付局面
解析:本題通過辛亥革命中列強調整對華政策的史實,考查分析歷史現象與現象間因果關系及辨別主要因素與次要因素的能力。如掌握好史實,ABD項都能排除。
答案:C
解題方法:此類題目主要著眼於歷史現象的背景、條件、結果、影響等方面的考查。要審清題意,明確因果關系,搞清命題意圖。同時注意區別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觀原因、客觀原因、內外因等要求。切忌因果顛倒,互相混淆,不分主次等。
3.否定選擇題(逆向選擇題)
此類選擇題通常要求選出與史實不符的選項。其特點是題幹部分採用否定式的提示或限制,如用「不是」、「無」、「沒有」、「不正確」等詞語,所以要特別注意逆向思維。
例:中國共產黨七屆三中全會提出的爭取國家財政經濟狀況基本好轉的條件中,
不包括
A.沒收官僚資本
B.完成土地改革
C.合理調整工商業
D.節減國家機構經費
解析:本題主要從時間上進行判斷,沒收官僚資本是在解放戰爭中提出和解放以後人民政府實行的,發生在1950年6月中共七屆三中全會召開之前,由此可判斷A項是正確答案。
答案:A
解題方法:解答此類題可採用逆推法,即根據題意,首先找出與題目要求相符的三個備選項,剩下的備選項就是題目要求的答案。解答此類題也可用正向思維或排除法。
4.推理選擇題
推理選擇題是指對這類選擇題可以通過推理達到解題目的。這類題目往往涉及一些規律性問題,考生通過對歷史規律的掌握,來分析具有同類性質的歷史現象。
例:在王安石新法推行過程中,最大的阻力來自
A.大地主 B.中小地主 C.農民 D.皇室
解析:如果考生掌握了中國封建社會一系列自上而下變法運動失敗的根本原因,是因為變法觸動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此題就不難選出正確答案A。
答案:A
解題方法:解答這類題可採用推演法,通過必要的推理,來確定符合題意的正確答案。推理時要掌握正確的指導思想,如歷史規律、邏輯關系等。因此,考生平時要注意歸納歷史現象,總結歷史規律並掌握運用。
5.排序選擇題
此類題目是要求考生能根據題目要求,把歷史事實或歷史現象按一定的順序加以排列,如時間先後等,其形式有序號式或非序號式兩種。
例: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中下列事件發生的先後順序是(1)議會組建「新模範軍」(2)國王宣布討伐議會(3)克倫威爾建立獨裁統治(4)理一世被送上斷頭台
A.2143 B.4213 C3412 D1234
解析:如果考生能記住最先發生的是②國王宣布討伐議會,可以確定A
兩項可能正確,從而排除了BC兩項;然後,再分析A對兩項的差別,會發現最後的結束事件,A項是③克倫威爾建立獨裁統治,D項是④查理一世被送上台,據此,可用直接推斷法或排除法,選出正確答案A。
答案:A
解題方法:巧解此類題可以獲得事半功倍之效。採用首尾結合法,首先找出打頭的歷史事件的序號,找出備選項的代碼;再找出結束事件的序號,結合首尾序號,選擇備選項符合順序排列的那一個。若存在相同的備選項,則要比較他歷史事件發生的先後順序。
6.組合選擇題
此類題目是將同類選項按一定關系進行組合,通常在題於中列出三組或組以上的歷史事物,並冠之以數字序號;然後分解組成備選答案作為選項。也以構成否定形式,可據題意從選項中選出符合題於的應該否定的一個組合選項多項選擇題取消後,該類選擇題有增多的趨勢。
例:唐中期以後,藩鎮割據的特點是1藩鎮不向中央繳納賦稅2節度使自委派官吏3節度使死了,由兒子或部將繼任4藩鎮可鑄造貨幣
A1234 B.123 C234 D23
解析:如果考生能斷定④藩鎮可鑄造貨幣不符合題意,使可排除含④的備項A、C兩項。然後,比較B、D項,發現B、D項均含②③,即②的特點,最後只要能確定①符合題干要求,便可得出正確答案B項。
答案:B
解題方法:解答時可採用選基法或列式法。首先,選定一個絕對正確或絕對錯誤的答案為基點;然後,依此順藤摸瓜,選出答案。列式法是將所有選項的委字列豎式,四個選項都有的可確定,其他排除,從而縮小思考范圍;在此基礎上進行判斷。
7.比較選擇題
此類題是把具有可比性的歷史事件放在一起或把同一歷史現象在不同歷史時期的表現放在一起,通過分析、歸納、比較,找出其相同點或不同點。
例:《天朝田畝制度》和《資政新篇》中關於社會經濟的主張
A.互相矛盾 B.大同小異 C.完全一致 D.互為補充
解析:本題通過太平天國運動兩個重要文件有關社會經濟主張進行比較,考查對社會經濟主張的理解和評價。兩個文獻都有反封建的一面,但所反映的本質思想卻大相徑庭,一方面是封建性的,另一面卻是資本主義性質的。在對兩部文獻的社會經濟主張進行比較,作出客觀評價後,不難得出結論,既不能「互為補充」,也難以「大同小異」,更不是「完全一致」,而是互相排斥和矛盾的。
答案:A
解題方法:根據題干提供的條件,找出兩者的相同點和不同點,並結合所學知識進行綜合判斷。
8.材料選擇題
此類題目是材料解析題的客觀答法。多在題干中提供一則或數則材料,要求考生在讀懂材料的基礎上.透過材料發其現背後的歷史真實和要求,找出正確選項。
例:「我們讓奧地利和法國的這場戰爭僵持下去,然後我們出動全部兵力揮師南下。」說這句話的是
A.亞歷山大二世 B.加富爾 C.俾斯麥 D.尼古拉
解析:本材料選自1859年5月俾斯麥(時任普魯土駐彼得堡公使)寫給阿文斯勒伯爵的信。通過提取材料提供的奧、法及言論者的信息,再聯系當時的歷史及地理知識和所列人物,先判斷出法國與奧地利之間的戰爭,再據「南下」這一指示語而做出判斷
答案:C
解題方法:解答材料解析選擇題一般分三步進行:第一,通過看引文的出處和其它有關信息,確定材料所涉及的歷史背景。第二,讀通材料,弄清材料內容及相關的人物或事件。第三,搞清備選項的內涵及與題乾的關系,找出符合題目要求和歷史事實的備選項。
8. 概念選擇題
此類選擇題主要考查對歷史概念的准確理解和把握。其在題干中多提出一個基本概念,選項則多是對這一概念的闡釋或解釋。選項多是立足於對歷史概念內在規律和本質的把握。
例:鴉片戰爭前夕,清政府實行閉關政策的含義是
A.禁絕中國對外貿易 B.嚴格限制對外交往
C.一概排斥西方事物 D.封閉邊界固守疆域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對「閉關政策」這一概念內涵的理解。教材對這一概念並沒有予以明確闡釋,只能從鴉片戰爭前清政府與外國交往活動方面進行概括。從實際看,此時,中外交往是在一定范圍內進行的。所以A、C、D項都不符合當時的歷史實際。而「允許廣州一地對外貿易」的規定,與B項是相符合的。
答案:B
解題方法:解答此類題目,主要從歷史概念的內涵和外延等方面進行把握,通過對歷史概念的定量、定性分析,正確地界定歷史概念。同時,在平時要加強對歷史概念的學習,准確地理解歷史概念
㈣ 高考歷史選擇題解題方法和技巧
答:高三歷史選擇題的
解題技巧
專題一
怎樣做歷史選擇題
「得選擇題者,得歷史高考的天下」
一、審題一定要做到「三看三思」
1.題干要三看:
一看時間、空間,界定答題范圍;二看否定、肯定,確定答題方向;三
看關鍵詞語,有沒有專有名詞、歷史概念。明確內涵外延。
2.被選項要三思:
認真思考每一個被選項:是否符合歷史史實、時代特徵;是否符合題
干要求;是否與題干有必然的邏輯聯系。
二、解題方法
1.篩選法:
根據審題,搞清題目的基本要求,根據基本要求,把四個選項一一過濾,
直到找到正確選項為止。
㈤ 歷史時空觀念類的題該怎麼回答
歷史研究的是人類的過去的經歷,歷史的連續性最突出的表現為時空性,這也是歷史學科最為突出的特點。歷史的時空觀念是指將所認識的史事置於具體的時空條件下進行觀察、分析的觀念,是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之一。掌握時空觀念是學生學習歷史的基本要求,也是培養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基本途徑。因此,在歷史教學中,一定要讓學生建立起清晰的時間概念,在考慮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時能夠聯繫到它所處的宏觀時間,只有對時間有了准確的定位只有才能聯系其時代進行分析,得出的結論才不會脫離歷史。同時歷史也在一定的空間發生,因此我們要培養學生構建歷史時空,整合歷史信息,把對歷史的認識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下面提出在高一新生教學和高二學業水平測試復習中培養學生時空觀念的一些主要途徑。
一、確定明確的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一節課的指揮棒和出發點。教學目標的制定直接影響到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 因此,教師在設計教學目標時,要透徹理解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內涵,潛心鑽研歷史課程標准,准確把握學業水平測試的考試要求,將三者相結合,綜合考慮。把握好歷史時空觀念和教學目標之間的關系,並循序漸進地、持之以恆地貫徹下去。衡量一節課的教學目標是否有效,要看它是否准確、是否符合學生的心理特徵和認知水平,是否具有可操作性,是否能夠落實到位等等。例如,針對「時空觀念」這項核心素養,在設計《新民主主義革命》這課的教學目標時,針對長征和遵義會議,不能簡單地設計為「了解紅軍長征和遵義會議,形成時空觀念」,應該將其設計為:「能夠運用紅軍長征的路線圖,明確紅軍長征的出發時間、路線和勝利會師的時間和地點」。這樣設計的教學目標,不僅時空觀念的指向性明確,而且具有操作性和檢測性,通過課上的學習便可讓學生達到這一目標。
二、掌握扎實的基礎知識
學生掌握扎實的基礎知識,對基本的歷史史事有清晰的了解,這是構建時空觀念的基礎。學生獲取歷史知識的直接來源是歷史教材,因此,教師在進行歷史教學時要注重歷史教材的運用,在歷史教學中要緊扣課本知識,夯實學生的歷史基礎,為學生熟練掌握和運用知識打下基礎。
教師一定要嚴格按照時間順序教授歷史知識。歷史知識長河的標志就是時間,只有按照嚴格的時序傳授歷史知識,才能讓學生明白歷史事件之間的因果聯系和歷史人物的活動經歷,理清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和客觀規律。有時序的歷史知識體現出歷史學科的科學性、具體性。於此同時,在課堂教學中還要注意消除及糾正學生在時間觀念上產生的錯覺。由於現在的教材採用模塊形式編制的,時間的連續性不是特別強。比如在講必修三專題一儒家思想的演變過程中,講到春秋戰國時期、漢代、宋明時期、明末清初時期儒家思想的演變,為保證時序的嚴謹,教師給學生補充秦朝、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儒家思想發展狀況。
三、講清楚關於歷史時間的名詞
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可以適時地提供給學生一些關於時間概念的名詞。比如說世紀、年代、前期、中葉、後期、某時期等關於時間的表達方式。具體如下:
(1)時間表達:時、刻、日、月、紀年(王公、干支、公元、年號、民國)、年代、朝代、世紀、公元前(後)等。
(2)分期方式:史前、古代、近代、現代;先秦時期、秦漢時期、魏晉南北朝時期、隋唐時期、宋元時期、明清時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時期;資本主義萌芽時期、地理大發現時期、文藝復興時期、資產階級革命時期、一戰時期、二戰時期、戰後、冷戰時期等。
(3)使用兩種以上的時間術語描述某一特定時間(例如,1905 年與 20 世紀初、一次大戰前等用語的交替使用;又如,民族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時期:民國初期、一戰期間)。[1]
以「紀年」為例。所謂「紀年」,指的是歷史上計算年代的時間標准。各國、各名族的紀年時間標准不同。古代希臘人則以公元前776年為標准算起的;古羅馬以公元前753年為標准算起的……。這些紀年標准也被稱為「紀元」。在歷史教材中和歷史史料中存在不同的紀年。包括公元紀年、干支紀年、年號紀年、民國紀年等。比如民國紀年,在講到《辛亥革命》一課,1912年元旦,孫中山在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宣告中華民國正式成立,以中華民國紀元,簡稱民國紀年。教給學生換算民國某年等於公元某年,需要在民國年代數上加11,公元某年等於民國某年,需要在公元年代數上減去11即可。
四、利用時間軸、空間軸構建知識體系
歷史的發展和變化等狀況都可以從時間和空間中體現出來,對的歷史認識也是在具體的時空下進行的。
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要幫助學生按照相應的時間軸、空間軸建立一個個的「時空架構」,以此說明某個或某些歷史事件或者歷史人物的活動軌跡或歷史現象。除此之外,還要培養學生聯系時空進行思考的意識,讓學生能夠明白特定的事是和特定的時空相聯系的;能夠運用歷史時空的劃分敘述過去;能夠利用「時空架構」對事實進行合理的解釋;能夠在認識現實中的社會現象時把該現象置於具體的時空下進行考察和解釋。比如,人民版必修一《新民主主義革命》一課,自主學習過程中可以讓學生利用時間軸,記錄新民主主義革命大事記,構建歷史事件的時間順序。
五、利用地圖、視頻等再現歷史時空
通過歷史地圖構建歷史時空。比如,用歷史地圖顯示秦統一六國後秦朝的疆域。用歷史地圖和動態的箭頭展示柏拉圖游歷的路線,學生更加形象地了解具體的空間位置。如果只用語言描述柏拉圖到達什麼地點,學生很難形成空間概念。
適當地利用教材中插圖。教材中的插圖主要有歷史人物畫像、歷史人物活動的畫面、文物圖、革命遺址圖等。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都不可忽視插圖的作用。藉助歷史插圖不僅能再現歷史的時空,而且能寓歷史的價值觀於其中。
利用影視直觀再現歷史時空。為了增強教學的效果,利用視頻等現代多媒體手段進行一些教學活動。例如《大國崛起》、《世紀行》、《世界歷史》等記錄片,輯錄了大量的珍貴史料,能跨越時空,通過聲音、畫面、色彩等再現歷史形象,這對於培養學生形成時空觀念具有直觀的作用。除此,在有條件的地方,可組織學生進行參觀、訪問活動。如參觀博物館,現場參觀文物考古遺跡,考察革命遺址等。
六、用「大歷史觀」看待歷史時空
「『大歷史觀』是把歷史演變放在一個總體性的坐標上,觀察其流向,而偶然性事件則相對忽略」。「換言之,大歷史觀就是長時段、寬范圍、多視角地思考歷史問題,宏觀地看問題」。[2]
運用大歷史觀建立歷史時空要引導學生進行發散思考、重新梳理知識結構、對歷史知識進行遷移,避免學業水平復習中的單純的機械記憶和重復。因此,教師要在課程標准和考試說明的基礎上,從宏觀上,針對有關內容進行合理變通,通過變換視角、重新組合,緊扣固有的內在聯系,通過主題、線索和歷史時空設立全方位知識情境,讓師生從繁瑣的、重復的復習中解脫出來。比如圍繞中國古代史構建歷史知識的聯系,把中國古代的政治制度、經濟、儒家思想進行整合,相互聯系。比如在人民版必修二《「蒸汽 」的力量》一課中,首先,能夠看懂歷史地圖,明確進行工業革命的國家及其地理位置。其次,依據時間順序,梳理出工業革命發展的歷程並能夠說明各階段的特徵;在空間的基礎上,思考工業革命首發英國的原因。再次,將時空結合,構建起以工業革命為中心的中外歷史的大框架,梳理出共時性的中外大事,在「大歷史」的視野下探究工業革命對中國的影響,探究工業革命對中國經濟、政治、思想文化的影響。另外,教會學生用不同的史觀看待歷史事件的影響,比如「新航路的開辟」可以用文明史觀、全球史觀、近代化史觀、社會史觀看待,得出不同的認識。從宏觀上,站在高處,看待歷史時空的變遷。
歷史的時空觀念是歷史核心素養的重要方面。可以從時間分段、地圖、文獻史料、視頻等資源載體,採取多樣的教學模式,細致、具體地進行。歷史時空觀念是一種素養,也是能力和思維的體現。其培養不是一朝一夕的,需要長期的培養。
㈥ 考試中。 歷史選擇題
如何做好歷史選擇題已經成為一個迫在眉睫的問題。 一、明確所考能力,做到心中有數 從這幾年的高考試題及考試大綱來看,高考主要考查的能力有:對知識的再認、再現、理解、分析、比較、歸納、辨析等。其中對主幹知識的考查是重中之重;考查方式也從機械式照搬教材內容,發展到考查考生對歷史內涵的靈活運用。 二、學好基礎知識,明白不變的道理 基礎知識也就是教材和考試大綱要求必須掌握的知識,掌握好基礎知識,是做好選擇題的前提。只有了解了題目所涉及的考綱內容,才能更深入地挖掘其深層的東西。如一個事件發生的背景、過程、結果、意義、影響以及與其他事件的對比等。因此,這就需要我們熟讀教材,按照目錄默想某一節知識內容,尋找前後知識的聯系點,構建知識體系,然後再做一些試題鞏固。 三、認真審題,解題成功的關鍵 1.判斷題型,想好策略,從容應付。 一般來說,選擇題的類型主要有:肯定和否定式選擇題,直接和間接選擇題,最佳選擇題,組合選擇題,排列選擇題,因果關系選擇題,比較異同選擇題,材料選擇題,邏輯推理選擇題等。各種選擇題都有自己的特點,掌握其各自特點,是解題的關鍵。(1)組合、排列選擇題,這種題只要肯定了其中的一個,就可以否定一些答案了。(2)材料選擇題的解答是建立在考生對材料提供的信息,和教材相關知識深入理解相結合的基礎上。(3)最佳選擇題,需要判斷到底哪一個是最明確的答案,有時還需要運用上層建築與經濟基礎、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現象與本質等理論來分析。(4)對於否定式和間接選擇題,必須頭腦清醒,換位思考,排除以前形成的思維定式的干擾。(5)比較選擇題,要建立在對兩個或多個事件理解到位的基礎上。(6)邏輯推理選擇題,看出題目中各要素之間的關系,就可以推出結果了。 2.領會題意,抓住關鍵詞。 選擇題由題乾和備選項兩部分構成,做題時首先要看題乾和備選項中哪些相符合,其次要仔細推敲題干中的文字表述,明確題干中的時空范圍、選擇方向和關鍵性限制詞
㈦ 做歷史選擇題的技巧套路
做歷史選擇題的時候可以運用一些答題技巧,提高准確率。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於做歷史選擇題的技巧套路,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選擇題的分類
選擇題試題組成一般由題干(主幹語、中心詞語、條件限定語)和備選項組成。
高考歷史選擇題的常考題型可以分為以下幾類:文字材料型、圖畫型、表格數據型、概念型、因果型、結論型、比較型、探究型、逆向型、組合型、程度型。
不同類型的題目有相對獨特的特徵,同時,可以採用相對不同的解題技法來作答。
但做題的第一步是審好題。如何審題?
(1)審題干:要做到「四審」,有的放矢。
第一,要明確題目結構,找出關鍵詞語,確定答題方向;第二,要界定題目涉及的時空范圍,以明晰答題范圍;第三,要弄清題目的基本類型,結合相應的答題 方法 進行思考和把握;第四,要明確涉題概念、理論和觀念的內涵和外延。
(2)審備選項:要「四推敲」備選項,對症下葯。
第一,推敲備選項是否符合史實、基本常識;第二,推敲備選項是否符合題干要求;第三,推敲備選項是否與題干有必然的邏輯聯系;第四,推敲備選項之間是否存在並列、從屬、對立、因果關系。
高考歷史六類選擇題技巧
組合類選擇題
考查能力:考查考生對多個歷史事件的甄別、判斷、解讀能力。
命題特點:容量大、考查的知識點多,可以是知識歸類,可以是評價分析,也可以是異同比較。
典題例證:
(廣東省梅縣2013屆高三歷學期期中測試.T16) 順口溜 是民間流行的一種口頭韻文,承載著時代氣息。以下是某地曾流傳的順口溜,出現的先後順序是:
①「踢得好,砸得對,一村一個革委會」②「深挖二尺五,麥秸能打鼓,深挖三尺三,麥秸做扁擔」③「吃有油,穿有綢,住有樓,還有餘錢去旅遊」④「騎著摩托滿街跑,樂壞王莊小大嫂,聯產計酬發了家,多賣糧食買手錶」
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C.④①②③D.②①④③
試題解析:
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教材內容的識記能力,難度較低,①「革委會」是「」時期的特有產物,②是「大躍進」時期農業產量浮誇的具體體現,③應出現在20世紀90年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目標確立之後,④反映了改革開放初期家庭聯產承包制確立後農村的巨大變化,所以按照時間先後順序排列應該是②①④③,故答案選D。
此類題型解題技巧:
1.排序型選擇題。確定首尾法。在已有知識的前提下,確定哪一個排在首位或末尾,可降低難度;也可以通過確定某兩個或幾個小項的位置關系,來提高解題效率。
2.排除型選擇題。將正確或錯誤的選項固定或排除,只要排除某一個小項,答案即可得出,即使對其他選項的知識沒有完全掌握也能答對。
敘述型選擇題
敘述型是從歷史的角度歸納和綜合歷史事件(或歷史現象)的過程(原因、經過、結果)或歷史人物主要的活動。設問往往要求考生根據材料並結合所學知識回答或者是直接從材料中提煉論點回答。題目中一般含有「簡述」、「敘述」、「概述」、「試述」等 提示語 ,回答時要緊緊圍繞事件或者人物的主要活動,把散見於教材中的內容根據要求進行整理,注重考查對教材知識的再認再現和歸納 總結 。
說明型選擇題
說明型非選擇題是對事物的本質或者對事物(事件)進行分析說明。設問中往往包含有「試分析、試說明、表明、體現了、反映出」等詞語。這種題型主要考查考生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並作出正確闡釋的能力和多層次、多角度分析、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
比較型選擇題
比較型是將有某種關聯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歷史事件(現象、人物)放在一起進行對比分析。按照不同的標准,可以劃分為單項比較與綜合比較、橫向比較與縱向比較、求同比較與求異比較、定性比較與定量比較四大類。這種題型主要考查考生多層次、多角度分析、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
評述型選擇題
評述型是對歷史事件(現象)和歷史人物,依據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進行闡釋、評判和估價,得出符合實際的理性認識。這種題型的一般要求是對歷史事件(現象)和歷史人物的活動,進行綜合歸納,概要敘述,再依據當時的具體條件,給予歷史唯物主義的評價。把不同要求的評述結合在一起,又可以分為:評價與敘述相結合成為評述型題;與論證相結合成為評論型題;與分析相結合形成評析型題。題目的提示語一般有「評述」、「試評」、「評價」、「評論」、「評析」等。評述時要注意結合時代背景,實事求是。
開放型選擇題
開放型試題的答案是開放的,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知識結構、認知水平、 興趣 愛好 、價值取向做出自己的選擇。試題中一般有「你同意哪種觀點(看法)」、「試談談……」、「你的認識(體會)是……」等。
根據設問做答的「五字訣」──述、論、析、比、評
「述」,即敘述。答題時一般按時間順序和因果關系表達,但要注意的是:(1)題目要求的知識點一定要涉及,不必展開,更不可遺漏。(2)對於概括性較強、時間跨度較大的,要先劃分歷史階段,再按階段回答問題。
「論」,即論證。論證首先應該判斷觀點和論題的正誤,標准有兩個:一是實踐的標准,二是理論的標准。論證要擺事實,講道理,首先要用充分的事實證明觀點和命題的正確或錯誤,然後要做出相應的說明、結論或總結。答題強調列舉史實要充分和全面,說服力強。
「析」,即分析。一般先要回答「是什麼」,在此基礎上回答「為什麼」。要求考生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把歷史現象、時間、歷史人物放在特定的歷史環境和條件下去分析其原因、背景,揭示事物的本質,認識歷史發展的規律,總結歷史作用、影響和歷史地位,從而吸取歷史的 經驗 和教訓。
「比」,即比較。對於有比較項目的問題,可以按照要求進行比較;對於沒有給出明確比較項目的問題,很多考生往往不知道比什麼、怎樣比,答題無從下手。掌握下列方法和原則就可以比較完整的進行比較。
方法:以一個事件或者人物為中心,列出相關的項目;然後與另一個對比。
原則:(1)比較歷史現象發生的原因、背景、歷史條件和目的。(2)比較歷史現象的內容、特點、特徵、性質、實質。(3)比較事物成敗的原因、歷史作用、地位、影響、經驗和教訓等。
「評」,即評論、評價、評析等。要想評論正確,要做到以下幾點:(1)用辯證唯物主義的方法看問題。(2)評論問題的觀點立場要正確。(3)評論要以事實做論據。
做歷史選擇題的技巧套路相關 文章 :
★ 高考歷史答題小技巧,這三個答題套路要知道
★ 高考歷史選擇題答題技巧有哪些
★ 歷史考試的萬能答題套路,趕緊收藏吧!
★ 歷史大題套路模板大全
★ 高考歷史各種題型答題技巧與模板
★ 高考歷史答題技巧
★ 高中歷史大題的答題技巧
★ 高中歷史學習方法及考試技巧與36個高中歷史答題規律
★ 高三歷史材料類選擇題的解題方法
★ 高中歷史材料題答題思路與歷史學習方法
㈧ 歷時空是什麼意思
你好,你是問歷史時空是什麼意思嗎?歷史是指對人類社會過去的事件和活動,以及對這些事件行為有系統的記錄、研究和詮釋。時空是時間與空間的簡略集合名詞。歷史時空是歷史時序觀念和歷史地理觀念。時空是力學、物理學、天文學和哲學的基本概念。
㈨ 高一歷史選擇題有哪些答題技巧
選擇題是一個極具考察學生能力,考察學生嚴謹思維的題,容不得學生半點疏忽.因此審題的過程顯得尤為重要,能否正確審題是做好選擇題的關鍵所在.可以說審題的過程就是做題的過程.
那麼該如何審題呢?應該從哪些方面著手、有哪些方法呢?這里筆者根據多年經驗,結合實踐,便不揣淺陋,淺談如何審題,希望能對大家做選擇題有所幫助.
1、領會主題引導材料:
不難發現,現在的選擇題,不管是單個的還是成組的,在呈現問題之前都有一個引導材料.也就是我們通常理解為的背景材料.很多同學都不是很關注這個引導材料,為了節省時間直接去看問題,這其實犯了一個大忌,更是一個不好的習慣,引導材料與選擇題構成了一個相對獨立的有機整體,引導材料是對題目主旨的引導,讓學生通過理解引導材料確定答題范圍、思維和著手點.試題也是受引導材料所呈現的主題調控的.主題對駕馭材料和選擇答案有著極強的提示作用.所以要充分重視對引導材料的解讀,明確它的時限、范圍及所考查的主旨等.
2、仔細推敲題干;
仔細推敲題干就是弄明白題乾的內容,找出題干中的關鍵詞,弄清楚問題是什麼?一定要把問題看清楚,很多同學考試過後後悔不已,明明能做對的題,就是因為沒有仔細看題目中的問題,往往一個字詞沒有理解或者沒有在意,導致作出錯誤的選擇.推敲理解題干,主要注意主幹語、條件限定語,並且結合選項來理解,往往選項對題目的理解有很大的引導作用.
3、聯系知識;
選擇題主要是考查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再認再現、理解、運用.因此,在審題時,一定要聯系相關知識,一是為了對備選項進行篩選,二是為了更准確理解材料的意思.選擇題的立意來源於書本,但高於書本,這就是考察學生通過聯系知識、理解知識的能力.
4、限定時空范圍;
任何歷史事件都發生在一定的時空范圍內.條件限定語就是對選擇項在時間、程度、空間等方面的限定.因此需要根據限定語,注意提取隱性時間信息,明確時限.搞清歷史現象在歷史空間和階段的特徵,明確題目的時間范圍和空間.在歷史試題中強調時序概念的題目很多,因此時間概念的判斷在審題時至關重要.時間可以是具體的數字年代,如1992年或20世紀90年代,這是比較明確的時間概念;也可能是某個歷史時期,如抗日戰爭時期,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還可能是通過重大歷史事件來界定的,如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新航路開辟後,後兩種情況審題時需要向數字年代作一定的轉化,使時間概念更加明確.通過時間往往也能知道空間,通過空間也能獲得時間.
5、辨析備選項;
辨析備選項,就是審清備選項中哪些是干擾項.備選項的干擾性主要表現在:史實或觀點正確,但與題干時間不符;史實或觀點正確,但與題干不是同類知識(如題干要求選擇的是經濟方面的,但備選項是政治方面的);史實或觀點錯誤(張冠李戴、不符合實際、以偏賅全、絕對化);前面正確後面錯誤(不看完題絕對出錯);與題干基本符合,但不是最佳選項(需要進一步結合限制性條件並從多方面比較,確定最佳選項).
6、明確理論觀點;
選擇題大都滲透著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如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觀點、階級斗爭觀點、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等,答題時應以這些理論觀點為指導,再進行論證和分析.
以上就是做選擇題的方法,當然有些選擇題並不完全需要這六個方面的思考,對於拿不準的題,最好從以上幾個步驟著手選出正確答案.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㈩ 高中歷史選擇題有哪些答題技巧
1高考歷史選擇題答題技巧完全版
1、審清條件限制:條件限制一般有時間限制、地點(或國別)限制、領域(包括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思想代化等)限制、人物限制(如唐太宗)等。就時間限制而言,通常有四種情況,一是有明確的時間限定,如20世紀四、五十年代,1861年等等;二是有上限,無下限,如秦代以來中央集權制的發展;三是有下限,無上限,如明朝中期以前我國對外關系的突出特徵;四是上下限皆不明確,如資產階級革命時期、辛亥革命時期等。解答時間限制的題目時首先必須根據歷史知識准確判斷時間的上下限制。近年代綜試卷中出現的專題式選擇題,除了總序中對時間有限定以外,每一道小題中均有指定的概念,所以做這一類選擇題,既要把握總序中的時間限制,又要弄清楚每個小題的時間要求。
2、審清答題主題。答題主題就是指思維對象,也就是命題人要求你所答的內容。審清了這一要求,選擇的方向就確定了。專題式選擇題,每小題都有不同的答題主題,考查的主題內容可以是歷史事物的原因、內容、特點、性質、結果、影響等。
22017高考歷史選擇題答題技巧匯總
一、 明確題目涉及的時空范圍。根據題干,確定題目時限,特別要注意一些隱藏的時間信息,再聯想這個時空范圍內的經濟、政治、文化知識點去做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