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饅頭和麵包歷史哪個更早一些

饅頭和麵包歷史哪個更早一些

發布時間:2022-12-29 17:46:32

⑴ 古代何時開始有饅頭

古籍《誠齋雜記》、《七修類稿》有記載, 饅頭據說是諸葛亮發明的,當年南渡瀘水攻打孟獲的時候,在渡江點當地的習俗中有一條是大軍渡江必須用人頭祭祀河神。入鄉隨俗為了祭祀河神祈禱平安渡江,諸葛亮又不願意犧牲人命,所以命人用白面裹肉蒸熟代替人頭, 並命名為蠻頭, 意思是蠻人的頭。當時的蠻頭是很大個的,按照人頭的比例來的,直到唐代以後才變小。除了蠻頭以外,玉柱、灌漿、饅役、粳頭,而且那時候的饅頭和包子基本上都混稱為饅頭的,直到宋朝才有了包子一說。這段 歷史 雖然沒有在什麼正史中出現,但可信度還是很高的。




為什麼說可信度高呢? 其一、諸葛亮雖然追隨劉備前,大部分時間是在湖北襄陽的隆中,但他的祖籍是山東人,山東一帶主食是麵食,所以諸葛亮會想到用面團代替人頭也就可以理解了。而至於饅頭比包子出現早的證據其實現在還遺留在江浙一帶,蘇南、浙北一些地區中,仍然將有餡或無餡的饅頭通通稱為饅頭。


饅頭的趣事:

1、宋代時候,宋寧宗得了一種臟病,當時有個大夫叫孫琳被安排給宋寧宗治病,他治病的方式就是用饅頭,不過他的饅頭已經趨向於包子了,因為當時他的用「饅頭」包了大蒜、豆豉,沒想到宋寧宗吃了三天就好了,包子和孫琳的名聲被傳開,這也說明當時包子和饅頭並沒有分的比較明確。

2、以前藍軍中有幾十年的時間早餐就是純粹的持饅頭,所以藍軍的士兵在軍服役時會用吃了幾頓饅頭來計算當兵的日子,被稱為「數饅頭」。當時藍軍要比紅軍的待遇好的多,由此可見紅軍當時的條件會有多差。


呵呵,傳說諸葛亮發明饅頭的故事就不用拿出來說了。

因為,在南北朝水車得到大面積推廣應用之前,我們老祖宗飲食主體是吃水煮未脫粒的穀物,所謂有肉為羹,無肉謂粥。

當然,這不代表南北朝之前沒有少量的穀物脫粒,但手工脫粒費力費工費時,農村也沒那莫多牲畜推磨,二是麵粉無法保存,三是手工脫粒主要是簡單而可能的稻穀。四是當時糧食以稻穀多少石麥粟多少斛稱呼,沒有米面多少的計量方式。顯然,諸葛亮軍中只可能有麥子,不會有麵粉。

因此,最初吃麥子就是水煮麥粒。由於麥粒飯的味道很差,所以麥子不是主食。

中國過去將麵粉食品均稱呼為餅。比如胡餅,湯餅,煎餅,蒸餅。

湯餅,就是疙瘩湯。漢代就有——前面說過,西域地區有麵粉傳入中原,因為他們人口少也有牲畜來磨粉,而中原始終無法推廣麵粉就在於牲畜缺乏:

南北朝時期賈思勰的《齊民要術》是世界上第一次記錄面條,稱水引餅,尤其韭葉形狀的外觀直接就證明是真正的面條:

這充分說明,穀物脫粒此時已經是中國 社會 的普遍存在的形態。唐代開始,麥子逐步代替糜子、粟,成為北方主要糧食作物,各種麵食特別是蒸餅應運而生。

烤燒餅:

煎餅:

蒸餅也叫炊餅,至少宋代還叫這名字,其實就是今天的饅頭,比如武大郎賣的:

炊餅就是饅頭:

北宋也是飲食文化極大發展時期。炊餅逐步演化為饅頭,又發生分支,有餡的發展成為包子,無餡的繼續叫饅頭,但也有部分地方將包子稱為肉饅頭。

饅頭品種也越來越多,比如花捲:

紅糖饅頭

饅頭卷:

結論:饅頭出現在中國,大體是南北朝。

正文如下

饅頭的 歷史 有一種說法是諸葛亮南征的時候,發明出來的。 《七修類稿》:「饅頭本名蠻頭,蠻地以人頭祭神,諸葛之徵孟獲,命以麵包肉為人頭以祭,謂之『蠻頭』,今訛而為饅頭也。」

而饅頭確實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是作為祭祀的物品,而非直接食用。

而饅頭一開始,並未和包子分離, 《饅頭》:幾年大學飽諸儒,薄枝猶傳筍蕨廚。公子彭生紅縷肉,將軍鐵枚白蓮膚。芳馨正可資椒實,粗澤何妨比瓠壺。老去牙齒辜大嚼,流誕才合慰饞奴。

一直到清代的時候,饅頭和包子才開始分離 南方之所謂饅頭者,亦屑面發酵蒸熟,隆起成圓形,然實為包子。

希望對你有幫助,謝謝

饅頭由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所發明!

饅頭作為中國人的主食之一,但是很多人並不知道饅頭起源於何時?又是何人發明饅頭?我經過對相關資料的閱讀,發現最為廣泛的一種說法認為饅頭是諸葛亮發明的。

《三國演義》中記載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七擒孟獲,平定南蠻,在班師過江時狂風風大起,不能渡河,孟獲說這是猖神作怪,只要用人頭和牲畜祭祀,便會風平浪靜。然而一代賢相諸葛亮認為用人頭太殘忍了,於是用麵粉搓成人頭狀,混上牛、羊等肉去替代,名為蠻頭(饅頭)。因「蠻頭」的叫法太嚇人,後來人們就用「饅頭」取代了。此後饅頭的做飯逐漸傳遍祖國大江南北,成為老百姓餐桌上的主食之一。

麥子於4500年前傳人我國,但由於受粒食文化影響,在國人的餐桌上一直沒有一席之地。到了漢代,淮南王發明了豆腐,石磨也應運而生,人們就有了麵粉。麵粉與麵食之間還要走很長時間的路,受豆漿的啟發,人們用麵粉加工成麵疙瘩,俗稱拌湯。所以,軍事聯盟里曹操吃小白菜燴面片是有點 歷史 根據的。到了南北朝時期,水車大力得到推廣,小麥的加工產量也日益提高,漸漸的成為了北方人的主食,面條也就出現了,俗稱水引。進入唐代,伴隨著絲綢之路,胡餅也就是燒餅進入我國,由於其奈儲存,又輕便的特點,胡餅成為軍糧和商旅常備。但此時饅頭還是沒有出現,為啥呢,因為那時北方漢人的飯食還是以穀子為主,大運河的開通使南方的稻米可不斷北運。到了安史之亂,南北交通中斷,大米這種細糧經常斷貨,而北方人也覺得小米飯口感差,產量低,急需一種替代品。受西域饢的啟發和漢人長期蒸煮習慣的提醒,唐末饅頭終於產生了,饅頭比麵包更易於消化,出量也比麵包大,而且口感還極佳,從此,饅頭及面條就開始獨步北方天下,到了宋代,不僅有了饅頭,還有了花捲和包子。到了現代,年輕人都愛吃香甜綿軟的麵包,其實我想告訴你們,你們吃的麵包是國人自己發明的適合國人口味的產品,如果你們有幸去東歐品嘗一下原始的老麵包,那你就會感到我們饅頭是多麼的好吃。

燒餅水煎包

⑵ 饅頭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饅頭,古稱「蠻頭」,別稱「饃」「饃饃」「蒸饃」,為「包子」的本稱,中國傳統麵食之一,是一種用發酵的面蒸成的食品。饅頭以小麥麵粉為主要原料,是中國人日常主食之一。
饅頭起源於野蠻時代的人頭祭,傳為諸葛亮征孟獲時所發明,形狀為人頭形,爾後隨著歷史的發展演變,逐漸改為禽肉餡。但中國人吃饅頭的歷史,至少可追溯到戰國時期,彼時稱為「蒸餅」。三國時,饅頭有了自己正式的名稱,謂之「蠻頭」,明人郎瑛在《七修類稿》記:「饅頭本名蠻頭,蠻地以人頭祭神,諸葛之徵孟獲,命以麵包肉為人頭以祭,謂之『蠻頭』,今訛而為饅頭也。」

「饅頭」一詞最早單指含餡的饅頭,今北人多稱其為「包子」,「包子」一詞始於宋代,「包子」和「饅頭」的稱謂,到清代才漸漸分化。而吳語區等地仍保留古稱,將含餡者喚作「饅頭」,如「生煎饅頭」「蟹粉饅頭」等等。

餃子也是許多人都喜歡吃的一種主食,是中國的一種傳統美食,源於古代的角子,除此之外古代還有很多別名,比如「扁食」「餃餌」「粉角」等,由餛飩演變而來,民間有「好吃不過餃子」的俗語,那你知道餃子是誰發明的嗎?


餃子在我國已經被食用1800多年了,現在都依然是很多人喜愛的食物它是我國鄧州人醫聖張仲景發明的,在東漢時期,起初他是為了治病才發明的,之後大家為了紀念他,所以才有了吃餃子的習俗,每逢新春佳節,餃子更成為一種應時不可缺少的佳餚,深受老百姓的歡迎

⑶ 饅頭與麵包

首先中國人的飲食就不屬於烤類的,而是煮與蒸的多,這與飲食文化習慣有關,還有中國的陶瓷與當時環境的關系等等吧吧,有這東東就有煮東西的鍋了,所以就沒有再往烤麵包那方面想了~

⑷ 為什麼中國發明饅頭而西方發明麵包

古漢語中經常用「麥飯」形容生活的艱苦樸素。歷史上,有人用麥飯請客遭到客人拒絕。有人不吃米飯,而專吃麥飯,被看作是一種怪異的行為。當官的吃麥飯,被視為「清廉」。作子女的以「食麥飯」來向母親表示哀悼;有人把米飯留給自己吃,而將麥飯讓給長輩吃,被罵為「不孝」。在宋代江西撫州,麥飯在食用者看來,甚至連喂豬喂狗的碎米都不如。
盡管最遲到西漢時期就已有了麵食,使得麥子的食用品質大大改善,但麵粉加工業的滯後,加上王公貴族的壟斷,特別是麵粉加工業與其它生產的矛盾,以及小麥的品種問題,使麵食的本土化遠遠落後於麥子種植的本土化。由於麵粉加工業的落後和品種沒有跟上,真正能吃上麵食的人只佔人口的極少數,大多數人還只能以麥飯為食。
即使是後來的品種及加工業能夠滿足人們的需要,長期習慣於一種主食的人,對於另一種主食也很不習慣。這主要表現在食後的滿足感和耐飢程度上面。上海松江民間有句諺語:「吃煞饅頭不當飯」,這對於以解決溫飽為主要目標的傳統農業來說自然是行不通的。因此,對於南方地區來說,人們自然更多地選擇食而耐飢的稻,而不是麥。
除了飲食習慣和經濟上的考慮以外,影響麥子本土化的另一個障礙可能還來自人們的觀念。在中國人的心目中,葯補不如食補,食補中麥子不及小米和大米。今天的中國北方人仍然有「小米粥大補」的觀念,每當家中有病人或有人食慾不振,便想到要熬點小米粥,同樣情況下,南方人會用稻米煮點稀飯吃吃。這是一種長期以來形成的生活經驗或習慣,但在這個經驗或習慣中偏偏不見有麥或麵食,原因在於歷史上中國人認為麥是有「毒」的。麥毒會引起「病狂」,還會導致一種名為「風壅」的疾病,甚至被視為「殺人之物」。古人認為,治療麥毒最有效的辦法是多吃蘿卜,但蘿卜並非四時皆有,所以又想出了唱面湯的辦法。北方人在吃過麵食之後,接著要唱煮麵湯,古人認為此舉「能解面毒」,今人稱為「原湯化原食」。隨著時間的推移,麥毒的觀念在北方人心中可能很早就消失了,原湯化原食至多被人們理解為,唱點面湯有助於消化。但在南方,麥毒的觀念卻有根深蒂固一些。古人認為,南方由於霜雪少,種出來的麥子有毒,只能少量食用。
飲食習慣極大地制約了小麥在中國的本土化過程。宋人黃震提到過這樣的事,江西撫州人常年吃白米飯慣了,不愛吃麥飯,認為麥飯粗糙。既不肯吃,所以就不肯種。祖父沒有種過,兒子孫子連什麼是麥都不認識。這種情況在南方地區是很普遍的。它成為南方發生小麥生產的主要障礙。
2、麥作在中國的發展
盡管麥子進入中國以後遇到了許多障礙,但5000多年以來,麥子還是在中國得到了長足的發展。麥子在中國的本土化經歷了一個自西向東,由北南來的歷程。
麥子在中國的本土化經歷了一個自西向東,由北南來的歷程。中國西部地區(特別是西北地區)可能是中國最早種麥的地方。這里近鄰中亞,據史書的記載,中亞的一些國家很早就有麥的種植。麥子可能最先就是由西亞通過中亞,進入到中國的西部地區。迄今為止,最早的麥作遺存都發現在西北地區。在新疆、甘肅、青海、雲南先後發現了新石器時代和青銅時代的小麥遺存。其中甘肅省民樂縣東灰山遺址最早,距今約5000年。古文獻中也有有關西部少數民族種麥食麥的記載。如成書於戰國時代的《穆天子傳》記述周穆王西遊時,新疆、青海一帶部落饋贈的食品中就有麥。
商周時期,麥子已入黃河中下游地區。甲骨文中有「來」字,《詩經》中也多次提到「麥」。春秋時期,麥已是中原地區司空見慣的作物了,分不清大豆和小麥會被人笑話。據《左傳》的記載,在今山東、山西、河南、河北、安徽等地當時都有小麥生產。1955年,在安徽亳縣釣魚台遺址發現碳化麥子,屬於春秋時期的遺物。還有跡象表明,當時的麥子種植可能主要集中於城近郊區。
麥子雖然自西而來,但漢代以前麥的主產區卻是在東方,即黃河下游地區。自戰國開始,主產區開始由黃河下游向中游擴展,漢代又進一步向西、向南擴展。漢武帝時,董仲舒建議在關中地區廣泛種植冬小麥。西漢時期兩個著名的農學家趙過和氾勝之都曾在關中地區教人種麥。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中也出土了麥粒。
經過漢代的大力推廣,麥子的種植面積擴大了,產量提高了,在糧食供應中的地位上升了,並成為重要的戰備物資,這在漢末和三國時期的軍閥混戰中突顯出來。麥子成為戰爭的導向。麥子沒有收成之前,不出兵;東漢初年,光武帝以「軍資未充,故須後麥」為由,拒絕帶兵親征,增援朱浮,結果城中朱浮守軍彈盡糧盡,人相食。曹操將盛產麥子的兗州定為戰略大後方。而把敵方的小麥產地成為進攻目標。曹操在攻打張魯時,就向百姓征調麥子作為軍糧,而在攻打袁尚時,曾「追至鄴,收其麥」。
晉代麥子的種植面積擴大。麥子在糧食供應中的地位又有所提高,麥子的收成直接影響國計民生。有幾年,曾出現「無麥禾,天下大飢」的記載。史書有關麥災的記載也顯著增加。受害的地區包括黃淮流域的許多郡縣,反映當時麥子的栽培區域的擴大。
值得注意的是,江南麥作的也是在此時興起的。漢以前江南沒有小麥種植,三國時吳國孫權曾經用餅來招待蜀國的使者費禕。這是目前所知江南有麵食最早的記載。但這並不意味著麥作在江南的興起。有學者認為,鄴宮中所食麵食麥子可能來自淮南。江南麥作的開始時間定在吳末西晉時期。永嘉南渡之後,更促進了麥作在江南的發展。
唐代麥子的種植區域擴大,許多州郡都有種麥的記載,甚至在一些邊疆少數民族地區也有了麥的種植,如XE"韋丹"廣西、雲南,在雲南還出現了稻麥兩熟的最早記載。麥子成為國家稅收的重要徵收對象。這在兩稅法中得到體現。唐人在提到糧食作物時往往以「粟、麥」次序排列。說明麥的地位已僅次於粟。
但這主要是指北方的情況,就南方地區而言,雖然自六朝以後,麥作得以發展,但真正達到高潮是在南宋。南宋時期,由於北方人口的大量南遷,他們把原有的飲食習慣也帶到了了南方,社會對麥類的需要量空前增加,以及佃戶種麥所能獲得的實際利益,因而促進麥子在南方的種植達到了高潮。當時人用「極目不減淮北」來形容。可見其盛況空前。
明代末年中國北方人一半的口糧來自麥子。麥子在中國糧食供應中的地位確立。
在麥作發展的同時,人們對於麥食的觀念也發生了改變。很長時間以來,特別是在南方人們一直認為麥是有毒的,不宜多食,否則生病。但隨著麥作的發展,人們的觀念也發生了改變,有毒論為有益論所代替,唐宋以後的許多本草書中都有這樣的記載,「麥秋種冬長,春秀夏實,具四時中和之氣,故為五穀之貴。」觀念的改變是麥作發展的結果,也有利於麥作的進一步發展。
3、麥作的本土化歷程也是本土原有物種的淘汰過程
所謂「淘汰」,並不是說,原有的糧食作物已經退出了生產,也不是說它們的總產量減少,而只是說它們在糧食供應中的地位的下降,甚至是退出了糧食作物的范疇。中國是農作物的起源中心之一。農業發明之初,當時種植的作物可能很多,故有「百穀」之稱。以後又出現了「九穀」、「八谷」、「六穀」、「五穀」、「四谷」的說法,其中,「五穀」最為流行。
起初麥在糧食供應中的地位並不靠前,後來卻是一谷之下,百穀之上。而當麥的地位節節攀升的時候,其它一些作物卻紛紛退出糧食作物行列。
先說麻。指的是大麻。麻在中國栽培比麥子還早,麻桿上的韌皮是古代重要的紡織原料,它的籽實,古代稱為苴,一度是重要的糧食之一,也因此稱為「谷」。「九月叔苴……食我農夫。」從《詩經》「禾麻菽麥」這樣的排序來看,它的地位僅次於禾(粟),而居菽、麥之上。然而,麻卻在很早的時候就開始退出穀物的行列。九穀、六穀中還必有麻、五穀中已是可有可無、到四谷時就已排不上它了。雖然後世一些農書,如,《氾勝之書》、《四民月令》、《齊民要術》、《四時纂要》等,提到了麻的栽培,部分原因是因為麻是一種重要的纖維作物。可是到了明代時,人們已不知五穀中的麻為何物,宋應星認為五穀之麻,要麼是消失了,要麼就是大豆或小米的另一種稱呼,可能是名字搞錯了。
菽,即大豆。它的特點是容易栽培,且豆可當飯葉可作菜,在春秋、戰國時期,一度在北方成為僅次於穀子(小米)的重要的糧食。然而,這樣一種重要的糧食作物在後來卻慢慢地退出了主食的行列。而僅僅是作為蔬菜,或其它一些副食品。
九穀或六穀中的苽(又稱雕胡、菰米),是一種水生植物所結的子粒。這種水生植物就是現在所說的茭白。到五穀或四谷時已不見其蹤影,特別到了宋代以後,人們只知有作蔬菜食用的茭白,不知有作主食的苽米,成了「被遺忘的穀物」。
還有一些作物雖然還是主要的糧食作物,但在麥子的擠佔下,在整個糧食供應中的地位下降了。小米(粟)自新石器時代以來,一直是中國北方首屈一指的糧食作物,然而,入唐以後,它的地位開始發生動搖。這在農書中得到反映,《齊民要術》(成書於533-544年之間)所載的各種糧食作物的位置中,谷(粟)列於首位,而大、麥子和水、旱稻卻擺得稍後。《四時纂要》(成書於五代末)中則看不到這種差別,有關大麥子的農事活動出現的次數反而最多。麥已取代了粟的地位,成為僅次於稻的第二大糧食作物。這種地位形成之後,就是在玉米、甘薯、馬鈴薯等傳入中國之後也沒有撼動。
麻、菽、苽等糧食作物的淘汰,以及粟等糧食作物在糧食供應中地位的下降,有其自身的原因,但它們在淘汰或下降之後,所形成的糧食空缺,必須要有相應的補充才能使這些面臨淘汰的糧食作物真正被淘汰。麥雖然不是唯一的,但卻是最重要的替代品。

⑸ 為什麼中國古代沒有發明麵包,而是饅頭,而國外都是麵包

中國烹飪裡面很少有烤制的食物——比如蒸出來的饅頭、花捲,而西方大多是烤制麵包、蛋糕

這個和兩種文明的形態不同。中國是農耕文化,大家都有家可歸,可以在家慢慢做飯,吃的好。

西方是游牧+狩獵文明,流浪和遷徙是家常便飯,所以就地燒烤來的方便。

自然西方流行烤制的麵包,而我們東方流行蒸熟的饅頭。

呵呵

⑹ 是先有的中國饅頭還是先有的國處麵包

一、饅頭的由來
饅頭相傳三國時候,蜀國南邊的南蠻洞主孟獲總是不斷來襲擊騷擾,諸葛亮親自帶兵去征伐孟獲。瀘水一帶人煙極少,瘴氣很重而且瀘水有毒。諸葛亮手下提出了一個迷信的主意:殺死一些「南蠻」的俘虜,用他們的頭顱去祭瀘水的河神。諸葛亮當然不能答應殺「南蠻」俘虜,但為了鼓舞士氣,他想出了一個辦法:用軍中帶的麵粉和成面泥,捏成人頭的模樣兒蒸熟,當作祭品來代替「蠻」頭去祭祀河神。

打那以後,這種麵食就流傳了下來,並且傳到了北方。但是稱為「蠻頭」實在太嚇人了,人們就用「饅」字換下了「蠻」字,寫作「饅頭」,久而久之,饅頭就成了北方人的主食品了。

二、麵包的由來
麵包是一種古老的食品,麵包化石是在史前原始人村落遺址發現的。發酵麵包的發源地是古埃及,其製作方法一直保密。埃及人把麵粉用水和鹽混合在一起,但這並不是發酵麵包。一次,有個人將和好的面團放在太陽下忘了拿。當他回去取時,面團都發起來了。從那時起,人們開始在爐子上烘烤松軟的麵包。第一批公共麵包師產生在古羅馬。到19世紀,人們設計製造了可大大減輕麵包師勞動量的特別烤爐。

可見麵包的歷史早於饅頭!

⑺ 歐洲用麵粉做麵包,中國做饅頭,其中的歷史發展過程是怎樣的

當然,還有人持有的觀點是麵包容易保存,而蒸制的食物容易腐壞,所以烘焙更好。這實際上就是低估中國古人的智商了,蒸制食物的確容易壞,可蒸制食物製作也麻煩,所以真要是出遠門或者為了行軍打仗,也會製作“干糧”。所謂的干糧,基本上就是各種烤制的餅或者是炒制的糧食,這些東西不僅水分少、保存時間長,同時加熱也方便,生一堆火烤一烤就能吃。

總的來說,中國人並不是只做饅頭,而是基本上把麵食的各種烹飪方式基本上都探索到了,蒸、煮、烤、烙、煎、炸……每一種做法都能做出幾十種乃至幾百種麵食。饅頭也只是在某些地區較為流行,遠談不上是整個中國的主食。比如,山西、陝西地區吃面吃的就很多,新疆地區的各種烤制麵食也很豐富。

所以,論麵食的吃法,中國人的花樣真的是比其他地方多的太多了。

⑻ 都是小麥西方人發明麵包,我們咋發明了饅頭,誰營養更高呢

見到綠油油的稻苗,就嗅到了饅頭的清香味。饅頭是在我國最主要的正餐之一,搶手貨、白饅頭,熱騰騰的籠屜總是能激起兒時的記憶。做饅頭的原料是小麥麵粉,而西方面服用基本都是小麥麵粉,我們為什麼發明是饃饃,她們發明則是吐司麵包呢?

中西方烹調習慣性不一樣

饅頭是蒸著吃的,麵包是烤著吃的,這也是導致二者差別的主要原因。蒸是一種運用水蒸汽讓食材完善的烹調方法,而世界最早應用此方法的便是中國。在社會學會用火後,想要吃到美味可口的熟菜最直觀的烹調方法便是炭火烤肉。之後大家創造了各種各樣烹制器材,水焯的形式慢慢時興起來。人類的祖先便是從水燉的時發現了水蒸汽的奇妙的地方,創造了蒸這一與眾不同的辦法。煮制可以最高地保持下去食材最原先的味兒,是一種非常健康的生活烹調方法。在麥子出現的時候,先大家一直都是吃尺寸米。大米和小米最主要的方式就是水熬粥和蒸米飯。

⑼ 中國的饅頭是從外國的麵包演化而來的嗎為什麼

中國的饅頭不是由外國的麵包演化而來的,因為它們兩者之間出現的時間差不多。饅頭和麵包兩種都是屬於麵食,只不過是做饅頭和做麵包的烹飪手法不一樣而已。做饅頭是利用水蒸氣蒸熟,但是做麵包是利用溫度烤熟。饅頭和麵包雖然都屬於麵食,而且也都需要進行發酵。但是其實這兩種食物起源一點關聯都沒有,是差不多時間在中國和西方同時發展起來的一種食物的烹飪技術。

⑽ 饅頭是什麼時候最早出現的

饅頭是三國時期最早出現的,由諸葛亮發明。
三國(220年-280年)是上承東漢下啟西晉的一段歷史時期,分為曹魏、蜀漢、東吳三個政權。赤壁之戰時,曹操被孫劉聯軍擊敗,奠定了三國鼎立的雛型。
220年,曹丕篡漢稱帝,國號「魏」,史稱曹魏,三國歷史正式開始。次年劉備在成都延續漢朝,史稱蜀漢。222年劉備在夷陵之戰失敗,孫權獲得荊州大部。223年劉備去世,諸葛亮輔佐劉備之子劉禪與孫權重新聯盟。229年孫權稱帝,國號「吳」,史稱東吳,至此三國正式成立。
此後的數十年內,蜀漢諸葛亮、姜維多次率軍北伐曹魏,但始終未能改變三足鼎立的格局。曹魏後期的實權漸漸被司馬懿掌控。263年,曹魏的司馬昭發動魏滅蜀之戰,蜀漢滅亡。兩年後司馬昭病死,其子司馬炎廢魏元帝自立,建國號為「晉」,史稱西晉。公元280年,西晉滅東吳,統一中國,至此三國時期結束,進入晉朝時期。

閱讀全文

與饅頭和麵包歷史哪個更早一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36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47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39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81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05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96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98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4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20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52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81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96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64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44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4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47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0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