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良青歷 什麼意思
有良心的青年歷史家的簡稱。
善於發明歷史,能夠根據需要對已知的史料進行剪裁,有選擇的舍棄部分字句,使用大量充滿感情色彩能夠催人淚下的描寫,把來自不同時間地點的素材綜合到一起作出富有創造性的藝術加工
❷ 中良之後是什麼意思
應該是」忠良之後「就是忠誠賢良的人/忠誠善良的人的後代。
忠良 zhōngliáng
(1)忠厚善良;誠實;《書·冏命》:「昔在 文 武 ,聰明齊聖,小大之臣,咸懷忠良。」 宋 蘇轍 《代李公儀諫議祭張文裕侍郎文》:「惟公擢秀 齊 魯 ,樸厚忠良,自下升高,勤勞四方。」《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一百回:「你道他果然赤心忠良,代主人看行李么?」
(2)忠誠賢良的人.忠誠善良的人。《左傳·成公十六年》:「信讒慝而棄忠良,若諸侯何?」 南朝 宋 鮑照 《代出自薊北門行》:「時危見臣節,世亂識忠良。」《明史·郭楠傳》:「人臣事君,阿意者未必忠,犯顏者未必悖……不意聖明之朝,而忠良獲罪若此。」 穆青 《歷史的審判》:「受審的十名主犯每人都有一套殘害忠良的鬼蜮伎倆。」
❸ 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什麼意思
意思:我聽說,善於經商的人把貨物隱藏起來,好像什麼東西也沒有,君子具有高尚的品德,他的容貌謙虛得像愚鈍的人。
這句話出自出處:《史記卷六十三·老子韓非列傳第三》——西漢·司馬遷
原文:
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是皆無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譯文:
老子說:「你所說的禮,倡導它的人和骨頭都已經腐爛了,只有他的言論還在。況且君子時運來了就駕著車出去做官,生不逢時,就像蓬草一樣隨風飄轉。我聽說,善於經商的人把貨物隱藏起來,好像什麼東西也沒有,君子具有高尚的品德,他的容貌謙虛得像愚鈍的人。
拋棄您的驕氣和過多的慾望,拋棄您做作的情態神色和過大的志向,這些對於您自身都是沒有好處的。我能告訴您的,就這些罷了。」
(3)歷史是經過下良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文學賞析:
史記獨特的敘事藝術,非常注重對事件因果關系的更深層次的探究,綜合前代的各種史書,成一家之言,縱向以十二本紀和十表為代表,敘寫了西漢中期以前的各個歷史時代,橫向以八書、三十世家和七十列傳為代表,統攝各個階層、各個民族、各個領域和行業,形成縱橫交錯的舒適結構。
另外,《史記》的章法、句式、用詞都有很多獨到之處,別出心裁,不循常規,以其新異和多變而產生獨特的效果。
《項羽本紀》是《史記》中最重要、最精彩的篇章之一,從歷史上說,具體記錄了楚漢相爭時期波瀾壯闊的歷史風雲,從文學上說,本文是中國散文中最早的以人物為中心的敘事藝術傑作,文中描繪的一幅幅驚心動魄的戰爭畫卷,塑造的項羽經典的悲劇英雄形象,對後世各種體裁的文學作品,都產生過巨大的影響。
人物編排名實兼顧,以類相從。《史記》各層次人物傳記的排列是以時間為序,但又兼顧各傳記之間的內在聯系,遵循著以類相從的原則。即:同樣一件事涉及好幾個人物時,在一處詳敘,在別處就略而不敘,有時以「語在某某事中」標出。這不僅避免了重復,對於突出人物的主要性格也有作用。
❹ 什麼是歷史,怎麼才能了解歷史
那麼歷史就是過去的事情,想要去了解歷史,那麼就應該要了解過去的事情,特別是中國上下五千年,可以好好去看看。
❺ 中國上下五千年,是什麼意思.上至何時,下至何時.
上下五千年,指的是中華文明至今有五千年歷史。上至距今約5300~4300年的華夏文明,下至現今。
紅山文化的考古研究,使得我們對於中華文明的起源有一個重新認識——中華文明的起源應前推5000年,應是8000年前。 中華文明起源時間前推5000年,不應以青銅器為標准。
據「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發現表明,盡管中華文明的起源、早期形成和發展過程由於地理的原因處在東亞地區,是相對獨立、自己摸索向前發展的,但是在「古國時代」的晚期,中華文明在自身發展過程中,和其他外來文明有了接觸 。
「良渚文化」實證了中華文明五千年,良渚距今約5300~4300年,大體與古埃及文明、蘇美爾文明、哈拉帕文明同處一個時代 。
(5)歷史是經過下良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中華文明是人類歷史上唯一沒有中斷的文明。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中華文明形成了如下一些主要特點。
一、中華文明是一脈相承、連續發展的,呈現出明顯的階段性。
中華文明的發展雖有階段性,但沒有間斷和轉移。我們今天還能讀懂數千年前的文獻資料,古代經書上的格言警句還活躍在我們的日常用語中。在歷史演化中,中華文明的中心有過多次遷移,但整個歷史都上演在歐亞大陸東部這塊廣袤的大地上。
二、中華文明不曾間斷,主要靠文明不斷累積。
這種累積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1、由文字記載而形成的大量書面文獻資料。
如歷史文獻,數千年文明連續不斷地記錄在史籍中,僅正史就有25部之多,還有《通典》、《文獻通考》、《通志》等大量的「政書」以及野史、筆記等。
2、眾多的實物,包括器物、遺跡、遺址等。
如考古資料,20世紀以來的大量考古發現,使中華文明尤其是中華文明的源頭有了越來越清晰和確切的實物證明,這是十分了不起的。除此之外,還有口口相傳的文化傳統、各地多姿多彩的民俗風情等等。
三、中華文明在統一與分裂、興盛與衰落中交替演進,但以統一和興盛為常態,以分裂和衰落為變態。
即使在分裂時代,分裂政權大都不甘於偏安一隅,而是把追求統一作為最重要的奮斗目標。一般來說,統一與興盛大致合拍,分裂與衰落基本同步。
同時,新的因素也在生長,周邊文明的新鮮血液不斷注入中原文明。至秦漢,我國實現了更高層次的統一。秦代首創了大一統模式,以後各朝代對這一模式不斷進行補充、修復和完善。
漢王朝大氣磅礴,實現了疆土、經濟、政治乃至思想的大一統,顯示了朝氣蓬勃的氣象。從此,大一統意識在中華民族心中根深蒂固,中華文明的興衰也就隨著統一與分裂的交替而不斷交替。
四、中華文明一經形成,就具有開放性和包容性,能夠在開放中吸收異質文明、在包容中消化異質文明、在多元融會中更新自身。
中華文明的開放是在保證自我生命機體存活基礎上的適度開放,只要對自身不構成傷害,都能兼收並蓄。有所堅守而又通達,這是中華文明形態雖變而生命恆久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