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有哪些我們熟知的歷史常識其實根本就是錯誤的
阿房宮就是一爛尾工程,根本就沒燒過!
註: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三十五年 (前212年)……先作前殿阿房……阿房宮未成。」
又《史記·項羽本紀》載:「項羽引兵西屠咸陽,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不是阿房宮),火三月不滅,收其貨寶婦女而東。」
B. 學好文言文,要怎麼樣學習歷史知識、文學常識,需要掌握哪些學習技巧呢
一、學好歷史知識。
文史不分家。每個時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必定會對作者產生巨大的影響。所以,我們學生只有了解了作者所處的時代,才能了解作品的內涵。
3.斷句練習
斷句是高中文言測試中必考題型,斷句對於學好文言文很重要。斷句練習是對文言綜合能力的運用,包括活用、特殊句式、古今異義、通假等;如果我們能做對斷句,就意味著我們准確的突破了以上語言點,而准確翻譯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將斷句和翻譯結合起來,互相印證。如果能順暢、合情合理的譯出來,說明斷得合理;也可以根據初步翻譯的大意來確定很明顯的幾處斷句。
C. 我們語文老師講課總犯歷史常識錯誤,而我的歷史成績是班上最好的,聽到這些就難過,怎麼辦
是你老師要面子,在課堂上眾人面前不願承認錯誤,傷害了他(她)的自尊心,你委婉地私下跟TA聊就OK了。
D. 如何引導學生學會掌握歷史知識的方法
一、讓學生學會閱讀歷史資料
學生現在獲得知識的途徑主要是教科書等文字資料。如何讓學生快速有效地把握文字資料,是需要解決的一個主要問題。為此,必須把握好「讀」這一關,提高學生讀的能力和效率。教學中,注意讓學生做到:拿到教科書時,先閱讀目錄和說明部分,了解本冊書的主要內容,分清單元,宏觀把握教材,建立粗略的知識框架。對於課文,則要求學生做到「三步走」:首先,全面瀏覽課文,搞清有幾目內容,有哪些專欄,有哪些圖片、史料和表格;其次,細讀每段課文,概括出主要內容,找出基本的歷史知識要點,並向全班介紹;再次,精讀重要段落,結合小字、圖片、史料、表格、注釋,加深理解,解答疑問。經過一學期的培養,學生能比較迅速地統攬教材,把握到知識要點,從而為課堂節約了大量時間,使師生可以充分地進行其他的教學活動。
二、讓學生學會記憶歷史知識
歷史新課程的目標之一就是「知識與能力」。有些教師認為現在根本就不需要學生去記憶歷史知識,這種觀點是不對的。新課程摒棄的是對知識的死記硬背,並不反對知識的記憶。試想,如果學生連新中國於何時成立都說不上來,這難道不是我們教育的失敗嗎?因此,教師必須讓學生博聞強記,在腦海里有豐富的歷史知識儲備,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歷史素質。這里需要特別指出的就是教會學生掌握記憶的方法和技巧,堅決避免死記硬背。每一個知識點都有其不同的記憶方法,發現並掌握其規律,合理加工處理知識信息,探究便捷的記憶技巧,有利於提高學習和掌握知識的效率。教師可以提供一些相關技巧,供學生借鑒,如我們熟知的諧音法、圖表法、形象記憶法、理解記憶法、比較記憶法等。例如在教《蒙古的興起和元朝的建立》這一課時,記憶方法是把年代、人物、事件列出來簡化,教學生這樣記:三三三即三個歷史年代、三個歷史人物、三件歷史大事。三個歷史年代:1207年、1271年、1276年;三個歷史人物:成吉思汗、忽必烈、文天祥;三件歷史大事:蒙古國建立、元朝建立、行省制設立。這些做法都短時有效地提高了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記憶,使學生不再為記憶而苦惱。
三、讓學生學會系統地掌握歷史知識
歷史學科的每一部分內容都是相互聯系的,具有完整的知識體系,並不彼此孤立。教師要注意教會學生把零散的知識納入知識體系,進行系統的掌握:一是掌握「橫」的線索,可尋找同一歷史時期不同區域或不同方面歷史事物之間的聯系,分析其相互作用和影響,並進一步歸納出這一時期的歷史階段特徵。如學習唐朝,應注意把握政治、軍事、經濟、文化、民族關系、對外關系各大專題,在大專題下又可分為若干個小專題,如經濟專題下的生產力、生產關系、農業、手工業、商業等,在小專題下再進一步細分,如手工業下的紡織、陶瓷、冶鑄等;二是掌握「縱」的歷史線索,可尋找同一大專題或小專題下的各時期中外歷史相關內容進行聯系綜合,分析其相互關系,比較其異同點,分析其異同的原因、影響,並嘗試將各部分知識遷移重組,形成「縱」的專題線索,如一個朝代的興亡(建立、鞏固、發展、衰落、滅亡),一個國家的歷史進程和演變,不同時期的經濟狀況等。當然,在實踐過程中,應注意「縱」「橫」交錯。如果學生能像教師那樣把教材分析透徹,既做到宏觀把握,又做到微觀細研,那麼教學效率必然會大大提高。
四、讓學生學會聯系現實和「學以致用」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能夠在現實與歷史之間建起一座橋梁,拉近二者的距離,學生的學習興趣必然會大大得到激發,使學習效率大幅提升。為此,在教學中作了以下方面探索:備課時,先到網上去瀏覽相關的網頁,搜尋最新的考古發現、時事熱點、歷史評論、精美的圖片等等,然後整理篩選,做成電子課件,在課堂上展示。如學習三星堆文化時,筆者就下載了許多課本上沒有的最新圖片和考古推測,學生學習時興趣十足;學習鄭成功收復台灣時,注意聯系了台灣的有關時事,讓學生認識到台灣自古就是中國固有的領土,處在大陸中央政權的管轄下,從而有力地批駁了台獨論;對於電視台新上演的歷史劇,則讓學生根據真實的歷史情況進行評點;利用學校組織春遊的機會,對參觀地點進行歷史知識的講述等等。以上做法,充分拓展和利用了網路、古跡遺址、影視等課程資源,使學生更加主動地去結合現實學習歷史,教學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讓學生敢於質疑
隨著歷史學科研究的不斷突破創新,一些歷史觀點和結論,已經明顯的過時,甚至被證明是錯誤。因此,教學中必須教育學生要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用辯證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來分析歷史事件、判斷歷史結論、評價歷史人物,大膽地對教材的某些觀點、有關參考資料、練習題、教師的結論提出質疑,發表自己的不同見解和主張,並有理有據地加以論證或駁斥,不能盲從「權威」。對教材中沒有下結論或結論模糊的歷史問題,則鼓勵學生大膽嘗試發表自己的見解,並結合史實進行初步的分析和論證。同時,注意向學生介紹當前學術界對同一問題的不同觀點,讓學生談自己的看法等。通過這些做法,學生的創新性思維和發散思維得到了很好的鍛煉。
面對著素質教育的興起和新課程不斷改革和深化的今天。各地相應對原來的課堂模式進行改革,新的教學模式如雨後春筍破土而出。但是,作為農村初中歷史教師,應該看到農村裡的學生生源差、學校設備差,城市裡學校的教學模式不能照搬。因此我們要從實際出發,立足於本校學生的情況,以學生為主體,努力鑽研教材,認真設計教案,上好每一節歷史課,在教學中不斷探索、總結、創新,努力提高農村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E. 必須知道的歷史常識
很多人認為歷史只是紙堆裡面的一些舊故事,並沒有什麼用處。但其實不然,歷史可以讓你產生不一樣的思路,對人生有不一樣的境界,甚至可以指引你接下來要做什麼。這就是為什麼古人說博古通今的原因。而我們現代人去看歷史,更多的是看這個人的英雄事跡或者所做的歷史貢獻。但是除此之外,我覺得還有一些歷史常識必須要掌握,例如歷史人物的年齡。
三、以史明鏡歷史是一個民族興旺衰亡的證明,就像一個鏡子一樣,無論前面的人做的是正確還是錯誤的,他都能給出公正的評價。而且歷史還凝聚了我國古代人的智慧。所以要了解中國,就要了解中國的歷史發展,因為我國的歷史是一直傳承下來的,影響了幾代人的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