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雲岡石窟是什麼年代的
雲岡石窟是從北魏時期開始興建的。文成帝和平初(460年)起,一直延續至孝明帝正光五年(524年)止,前後60多年。
雲岡石窟位於中國北部山西省大同市西郊17公里處的武周山南麓,石窟依山開鑿,東西綿延1公里。存有主要洞窟45個,大小窟龕252個,石雕造像51000餘軀,為中國規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與敦煌莫高窟、洛陽龍門石窟和天水麥積山石窟並稱為中國四大石窟藝術寶庫。
北魏,雲岡石窟的開鑿從文成帝和平初(460年)起,一直延續至孝明帝正光五年(524年)止,前後60多年。此後的東魏、北齊、隋及初唐,平城改為雲中郡恆安鎮治。
唐代,據金皇統七年(1147年)曹衍撰《大金西京武州山重修大石窟寺碑記》載:"貞觀十五年(641年),守臣重建";唐慧祥撰《古清涼傳》卷上(古今勝跡三)記載,當時有一位儼禪師"每在恆安修理孝文石窟故像……以咸亨四年(673年)終於石室"。初唐以後,平城呈現蕭條景象,雲岡石窟的建設因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未有大項工程。
遼金,遼興宗、道宗時期,遼皇室曾對武州山石窟寺進行過延續十年之久的大規模修整。修建了石窟前接木構窟檐的通樂、靈岩、鯨崇、鎮國、護國、天宮、崇福、童子、華嚴、兜率十座大寺,並對一千餘尊佛像進行了整修。遼保大二年(1122年)金兵攻佔大同,"寺遭焚劫,靈岩棟宇,掃地無遺"(《大金西京重修華嚴寺碑》)。金皇統三年至六年(1143-1146年),住持法師稟慧重修"靈岩大閣"(今第三窟外的閣樓),"自是,山門氣象,翕然復完矣。"(《金碑》)。
元代,武州山石窟寺廟院尚存。
明代,大同雲岡再度荒廢。雲岡之稱始於明嘉靖年間,明末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起義軍路經大同,留部將張天琳駐守後清軍入關攻佔大同,雲岡寺院再遭兵燹,淪為灰燼。[2]
清代,清順治八年(1651年)雲岡寺院得以重修。現存第5、6窟的木構窟檐和寺院即為此時重建。1696年,康熙皇帝於冬日回鑾巡幸雲岡寺並御書匾額"庄嚴法相"。清乾隆年間雲岡石窟亦曾有修葺。
雲岡石窟佛教藝術按石窟形制、造像內容和樣式的發展,可分為早期、中期、晚期三個階段。早期石窟:即今第16~20窟,亦稱為曇曜五窟。就是當時著名的高僧曇曜就選擇了鍾靈毓秀的武州山,開鑿了雄偉壯觀的曇曜五窟,揭開了雲岡石窟開鑿的序幕。
中期石窟:是雲岡石窟雕鑿的鼎盛階段,主要有第1、2窟,第5、6窟,第7、8窟,第9、10窟,第11、12、13窟以及未完工的第3窟。這一時期(471-494年),是北魏遷洛以前的孝文時期,是北魏最穩定、最興盛的時期。
晚期石窟:北魏遷都洛陽後(494年),雲岡石窟大規模的開鑿活動雖然停止了,但鑿窟造像之風在中下層階層蔓延起來,親貴、中下層官吏以及邑人信眾充分利用平城舊有的技藝在雲岡開鑿了大量的中小型洞窟,這種小窟小龕的鐫建一直延續到孝明帝正光五年(524年),平城作為北都仍是北魏佛教要地。
② 雲岡石窟據今有多少年的歷史了
1500多年了!
雲岡石窟位於山西省大同市西郊武周山北崖,石窟依山開鑿,東西綿延1000米,現存主要洞窟45個,大小窟龕252個,石雕造像51000餘軀,是我國規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據文獻記載,北魏和平年間(公元460年至465年)由一個著名的和尚曇曜主持,在京城(平城,今大同市)西郊武周塞,開鑿石窟五所,現存雲岡第16窟至20窟,就是當時開鑿最早的所謂「曇曜五窟」。其他主要洞窟,也大多完成於北魏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孝文帝遷都洛陽之前。從石窟所保存的紀年銘刻和藝術風格上看,這處宏偉的藝術工程基本上都是北魏的遺物,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現存洞窟53個,石雕造像5萬 1千餘尊。大佛最高者17米,最小者僅幾厘米。 雲岡石窟以氣勢宏偉,內容豐富,雕刻精細著稱於世。古代地理學家酈道元這樣描述它:「鑿石開山,因岩結構,真容巨壯,世法所稀,山堂水殿,煙寺相望」。這是當時石窟盛景的真實寫照。雲岡石窟雕刻在吸收和借鑒印度犍陀羅佛教藝術的同時,有機地融合了中國傳統藝術風格,在世界雕塑藝術史上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今天,它已成為中外遊人傾慕和嚮往的旅遊勝地。雲岡石窟是中國三大石窟群之一,也是世界聞名的藝術寶庫。
雲岡幾十個洞窟中以曇曜五窟開鑿最早,氣魄最為宏偉。第五、六窟和五華洞內容豐富多采, 富麗瑰奇,是雲岡藝術的精華。
③ 那雲岡石窟是在哪個朝代建成的
北魏。
石窟始鑿於北魏興安二年(公元453年),大部分完成於北魏遷都洛陽之前(公元494年),造像工程則一直延續到正光年間(公元520~525年)。雲岡石窟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始建於公元460年,由當時的佛教高僧曇曜奉旨開鑿。
④ 雲岡石窟的歷史
雲岡石窟位於大同市西16公里處的武周山麓,依山開鑿,東西綿延1
公里。因石窟建在武周山麓,而其最高處名雲岡,故取名為雲岡石窟。現存洞窟53個,石雕造像5萬1千餘尊。大佛最高者17米,最小者僅幾厘米。武周山南崖,東西伸展一公里,雲岡石窟的佛龕,象蜂窩密布,大、中、小窟疏密有致地嵌貼在雲岡半腰。這里石佛聚會,石人、石馬、石刻,浮雕群集,是我國規模最大的石雕群之一。
雲岡石窟距今已有1,500
多年的歷史,始建於公元453年(北魏興安二年),由當時的佛教高僧曇曜奉旨開鑿。大部完成於公元495
年,歷時40餘年,加上其餘小窟,先後近50年時間。參加開鑿人數,多達四萬餘人,連當時的獅子國(斯里蘭卡)的佛教徒,也參與了這一舉世聞名的藝術創作。
⑤ 雲岡石窟有怎樣的歷史
雲岡石窟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始建於公元453年,共有大小石窟53個,佛雕51000多尊,是我國最大的石窟之一,與敦煌干佛洞,洛陽龍門石窟並稱為中國三大石窟藝術寶庫。
石窟所在地大同市在山西省北部,是中國北方的歷史名城和軍事重鎮。它擁有眾多的燦爛古跡,其中雲岡石窟最著名。山西北部是中國北方游牧民族的活動舞台,位於內、外長城之間的大同武州塞,自古以來更是中國與匈奴。鮮卑等少數民族間的交通要道。大約在1世紀末期,匈奴內部分裂,原來居住在額爾古納河與大興安嶺北段的鮮卑族拓跋部乘勢崛起,逐步控制黃河流域以北的大部分地區,建立了北魏王朝。天興元年,道武帝拓跋宏將國都自盛樂(今蒙古和林格爾境內)遷至平城(今大同市),孝文帝太和十八年再次遷都洛陽,將平城定為北都,成為北方的經濟,政治和文化中心,幾近百年。
⑥ 雲岡石窟的歷史
北魏,雲岡石窟的開鑿從文成帝和平初(460年)起,一直延續至孝明帝正光五年(524年)止,前後60多年。此後的東魏、北齊、隋及初唐,平城改為雲中郡恆安鎮治。
遼金,遼興宗、道宗時期,遼皇室曾對武州山石窟寺進行過延續十年之久的大規模修整。修建了石窟前接木構窟檐的通樂、靈岩、鯨崇、鎮國、護國、天宮、崇福、童子、華嚴、兜率十座大寺,並對一千餘尊佛像進行了整修。遼保大二年(1122年)金兵攻佔大同,"寺遭焚劫,靈岩棟宇,掃地無遺"(《大金西京重修華嚴寺碑》)。
近代,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雲岡石窟的主要洞窟和窟前木結構建築(第5、6、7窟)均保存完好。
(6)大同雲崗石窟有多少年歷史擴展閱讀:
雲岡石窟的遺產價值:
雲岡石窟的造像氣勢宏偉,內容豐富多彩,堪稱公元5世紀中國石刻藝術之冠,被譽為中國古代雕刻藝術的寶庫。按照開鑿的時間可分為早、中、晚三期,不同時期的石窟造像風格也各有特色。
早期的「曇曜五窟」氣勢磅礴,具有渾厚、純朴的西域情調。中期石窟則以精雕細琢,裝飾華麗著稱於世,顯示出復雜多變、富麗堂皇的北魏時期藝術風格。晚期窟室規模雖小,但人物形象清瘦俊美,比例適中,是中國北方石窟藝術的榜樣和「瘦骨清像」的源起。
雲岡石窟形象地記錄了印度及中亞佛教藝術向中國佛教藝術發展的歷史軌跡,反映出佛教造像在中國逐漸世俗化、民族化的過程。多種佛教藝術造像風格在雲岡石窟實現了前所未有的融匯貫通。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雲岡石窟
⑦ 雲岡石窟簡介是什麼
雲岡石窟是我國最大的石窟之一,原名武州(周)山石窟寺,下面一起來看看雲岡石窟簡介。
1、 雲岡石窟位於中國山西省大同市城西約16公里的武州(周)山南麓、武州川的北岸,地理位置為東經113º20』,北緯40º04』。石窟依山開鑿,規模恢弘、氣勢雄渾,東西綿延約1公里,窟區自東而西依自然山勢分為東、中、西三區。現存主要洞窟45個,附屬洞窟209個,雕刻面積達18000餘平方米。造像最高為17米,最小為2厘米,佛龕約計1100多個,大小造像59000餘尊。雲岡石窟距今已有1500年的歷史,是佛教藝術東傳中國後,第一次由一個民族用一個朝代雕作而成皇家風范的佛教藝術寶庫,是公元5世紀中西文化融合的歷史豐碑。1961年3月被國務院公布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12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5月成為國家首批5A級旅遊景區。
2、 雲岡石窟原名武州(周)山石窟寺,明代改稱雲岡石窟。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水經注·灅水》記載:「武州川水又東南流,水側有石,祗洹舍並諸窟室,比丘尼所居也。其水又東轉逕靈岩南,鑿石開山,因岩結構,真容巨壯,世法所稀,山堂水殿,煙寺相望,林淵錦鏡,綴目新眺」。作為北魏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時期的大型石窟寺文化遺存,是從北魏文成帝復法啟開鑿之始,到北魏正光年間終結,大致歷經了近70年之久。
3、 石窟藝術內容豐富,雕飾精美,是當時統治北中國的北魏皇室集中全國技藝和人力、物力所雕鑿,是由一代代、一批批的能工巧匠創造出的一座佛國聖殿,是新疆以東最早出現的大型石窟群,它以壯麗的典型皇家風范造像而異於其他早期石窟,展現的佛教文化藝術涉及到歷史、建築、音樂等多方面內容。它是東方石雕藝術的精魂,也是中西文化融合的典範,亦代表著公元5-6世紀佛教藝術的最高成就,在中國乃至世界藝術史上佔有重要地位,與敦煌莫高窟、洛陽龍門石窟並稱為中國三大石窟,亦與印度阿旃陀石窟、阿富汗巴米揚石窟並稱為世界三大石雕藝術寶庫。
4、 雲岡石窟佛教藝術按石窟形制、造像內容和樣式的發展,可分為早期、中期、晚期三個階段。
以上的就是關於雲岡石窟簡介是什麼的內容介紹了。
⑧ 雲岡石窟的歷史由來
據文獻記載,北魏和平年間(公元460-471年),著名高僧曇堯主持在京城西郊五洲塞開鑿的五個石窟,編號為16日至20日。 是當時出土的最早的。 所謂「潭瑤五窟」。 其他主要石窟大多在北魏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孝文帝遷都洛陽之前建成,距今已有1500年的歷史。
1500多年來,雲岡石窟歷經風化、水蝕、地震等嚴重破壞。 解放前,也曾被人破壞過。 1400多件,斧鑿的遺骸還在。 新中國成立以來,在黨和政府的關心下,對雲岡石窟進行了多次大型維修工程,使古藝術寶庫得到妥善保護。
遺產價值:
雲岡石窟生動地記錄了印度和中亞佛教藝術發展到中國佛教藝術的歷史軌跡,反映了中國佛像逐漸世俗化和民族化的進程。 多種佛教藝術造像風格在雲岡石窟實現了前所未有的融合。
雲岡石窟是石窟藝術「中國化」的開端。 雲岡中期在石窟中出現的中國宮廷建築風格雕刻,以及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中國式佛龕,被後世廣泛用於石窟寺的建設。 雲岡石窟後期石窟的布局和裝飾更加突出了濃郁的中國建築裝飾風格,體現了佛教藝術「中國化」的不斷深入。
⑨ 那雲岡石窟是在哪個朝代建成的
雲岡石窟是在北魏時建成的。雲岡石窟的開鑿從文成帝和平初(460年)起,一直延續至孝明帝正光五年(524年)止,前後60多年。
雲岡石窟原名武州(周)山石窟寺,明代改稱雲岡石窟。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水經注·灅水》記載:「武州川水又東南流,水側有石,祗洹舍並諸窟室,比丘尼所居也。其水又東轉逕靈岩南,鑿石開山,因岩結構,真容巨壯,世法所稀,山堂水殿,煙寺相望,林淵錦鏡,綴目新眺」。作為北魏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時期的大型石窟寺文化遺存,是從北魏文成帝復法啟開鑿之始,到北魏正光年間終結,大致歷經了近60年之久。
石窟藝術內容豐富,雕飾精美,是當時統治北中國的北魏皇室集中全國技藝和人力、物力所雕鑿,是由一代代、一批批的能工巧匠創造出的一座佛國聖殿,是新疆以東最早出現的大型石窟群,它以壯麗的典型皇家風范造像而異於其他早期石窟,展現的佛教文化藝術涉及到歷史、建築、音樂等多方面內容。
雲岡石窟是東方石雕藝術的精魂,也是中西文化融合的典範,亦代表著公元5-6世紀佛教藝術的最高成就,在中國乃至世界藝術史上佔有重要地位,與敦煌莫高窟、洛陽龍門石窟並稱為中國三大石窟,亦與印度阿旃陀石窟、阿富汗巴米揚石窟並稱為世界三大石雕藝術寶庫。
(9)大同雲崗石窟有多少年歷史擴展閱讀
雲岡石窟歷經1500年的滄桑,由於石窟區所處的地質及環境條件的變化,不同程度地經歷了自然風化和人為破壞,致使洞窟及雕像有不同程度的損毀。歷史上雲岡石窟也經歷過不同方式的保護與修復,特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雲岡石窟進行過多次大規模的維修保護,使得石窟得到了妥善的保護。
20世紀60年代,國家科委將石窟保護項目列入十年科研規劃之中。1960年文博研究所(中國文物研究所前身)與北京地質學院(中國地質大學前身)聯合組成了調查組,對雲岡石窟展開了大規模的地質勘察、病害調查及保護材料和方法的研究,建議採取修建護壁、排水防滲、大佛的保護、對已風化的造像、雕刻進行加固的綜合性保護措施。
2005年以來雲岡石窟主要進行了三項本體保護工程,分別為西部窟區防水試驗工程、11窟維修加固工程及洞窟除塵。西部窟區防水試驗工程:2007年初,研究院詳細調查了雲岡西部窟區的地理環境和石窟現狀,經過縝密的設計,做出最終的試驗方案,並於4月份全面啟動。該工程分兩部分:一是進行頂部護坡的防滲處理;二是進行前立壁的加固。
⑩ 雲岡石窯已經有多少年歷史
雲岡石窟的開鑿從文成帝和平初(460年)起,一直延續至孝明帝正光五年(524年)止,前後60多年。此後的東魏、北齊、隋及初唐,平城改為雲中郡恆安鎮治。
雲岡石窟的造像氣勢宏偉,內容豐富多彩,堪稱公元5世紀中國石刻藝術之冠,被譽為中國古代雕刻藝術的寶庫。按照開鑿的時間可分為早、中、晚三期,不同時期的石窟造像風格也各有特色。早期的「曇曜五窟」氣勢磅礴,具有渾厚、純朴的西域情調。中期石窟則以精雕細琢,裝飾華麗著稱於世,顯示出復雜多變、富麗堂皇的北魏時期藝術風格。晚期窟室規模雖小,但人物形象清瘦俊美,比例適中,是中國北方石窟藝術的榜樣和「瘦骨清像」的源起。此外,石窟中留下的樂舞和百戲雜技雕刻,也是當時佛教思想流行的體現和北魏社會生活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