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關與1937年日本侵略中國的歷史背景資料
1868年日本明治維新後國力的迅速強大,日本開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並逐漸發展成為軍國主義國家。
1894年甲午戰爭後,中國與日本簽署了《馬關條約》,日本利用條約中從中國奪得的賠款2.3億兩白銀中的80%來發展軍事,開始走上對外侵略的道路,並把「大陸政策」定為基本國策。
1900年,因為庚子事變問題,日本作為八國聯軍的主力之一,佔領天津、北京,並利用《辛丑條約》在京、津一帶駐屯重兵。
1904年到1905年,日本在日俄戰爭中獲勝,攻克俄國建立的旅順口要塞,並於對馬海戰中重創俄國波羅的海艦隊,從俄國手中奪取了在中國東北的特權,更加加強了日本的野心。1910年日韓並合,更使日本有朝鮮作為侵略中國的跳板。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日本對德國宣戰,入侵膠州灣的德國勢力,進而占據山東。1915年,跟袁世凱簽訂《二十一條》,徹底取代德國在山東的特權。
1928年6月4日,奉系軍閥張作霖的專車開到皇姑屯車站以東的京奉、南滿兩鐵路交叉點的橋洞時被日本人事先埋在橋下的炸葯炸得粉碎,張作霖身受重傷後不治身亡。這就是轟動中外的「皇姑屯事件」。
1931年9月18日,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侵佔了中國東北,從而在世界東方形成第一個戰爭策源地。
1929年10月,由美國開始的經濟危機席捲整個資本主義世界。日本在危機中遭受沉重打擊,國民經濟虧損,黃金不斷外流,工業萎縮,農業告急。
為了擺脫世界經濟危機造成的深重困擾,轉移國內的注意力,日本帝國走上侵略道路,日本軍國主義者加緊實施其既定的侵華政策。
(1)頓增黑暗是因為什麼歷史事件造成的擴展閱讀:
抗日戰爭期間重大歷史事件介紹:
1、九一八事變
九一八事變(又稱奉天事變、柳條湖事件)是日本在中國東北蓄意製造並發動的一場侵華戰爭,是日本帝國主義侵華的開端。
1931年9月18日夜,在日本關東軍安排下,鐵道「守備隊」炸毀沈陽柳條湖附近的南滿鐵路路軌(沙俄修建,後被日本所佔),並栽贓嫁禍於中國軍隊。
日軍以此為借口,炮轟沈陽北大營,是為「九一八事變」。次日,日軍侵佔沈陽,又陸續侵佔了東北三省。
1932年2月,東北全境淪陷。此後,日本在中國東北建立了偽滿洲國傀儡政權,開始了對東北人民長達14年之久的奴役和殖民統治。
「九一八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長期以來推行對華侵略擴張政策的必然的結果,也是企圖把中國變為其獨占的殖民地而採取的重要步驟。它同時標志著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開始,揭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東方戰場的序幕。
2、七七事變
1937年7月7日夜,日軍在北平西南盧溝橋附近演習時,借口一名士兵「失蹤」,要求進入宛平縣城搜查,遭到中國守軍第29軍嚴辭拒絕。日軍遂向中國守軍開槍射擊,又炮轟宛平城。
第29軍奮起抗戰。這就是震驚中外的七七事變,又稱盧溝橋事變。七七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全面侵華戰爭的開始,也是中華民族進行全面抗戰的起點。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抗日戰爭
『貳』 為什麼說中世紀是歐洲的黑暗時期
因為中世紀時期是歐洲最為混亂的時期,也是其經濟、政治、文化、軍事等全面停滯發展的時期,當時的歐洲居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所以被稱為黑暗時期.
1、政治的黑暗、政權的分散:自羅馬帝國衰亡後,中歐、西歐被來自東歐的日耳曼民族統治,日耳曼民族又有很多種族,因此相互征伐不斷,如法蘭克帝國、神聖羅馬帝國、英格蘭王國、教皇國等等,這些國家相互征伐、動亂不已,而且中世紀時期雖然是歐洲的封建時期,但卻不集權、不統一,類似分封制的封建制度導致封建國家缺乏強有力的基礎,例如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僅僅是一個稱號而已.而封建地主又對百姓盤剝,加之戰亂不斷、瘟疫橫行,民不聊生.
2、宗教的干涉:這一時期的基督教對各國的干擾極強,甚至對政權的建立、穩定都十分重要.宗教嚴格的控制文化教育、人們的生活:一方面他們嚴格要求中下層教士及普通百姓,另一方面,上層教士又和封建勢力相勾結,腐敗沒落,壓榨百姓和人民,中世紀的宗教裁判所又有極大的權力,可以處死他們所認為的異端分子,由於思想、科學被嚴格控制,這一時期的歐洲思想、文化、科學鮮有成就.
3、經濟的沒落,由於盤剝嚴重、科技落後,這一時期的經濟幾乎沒有發展,沒有進步就代表了落後;
4、瘟疫盛行:宗教的干涉,科技的落後,醫學的不發達,導致瘟疫的盛行,540年~590年查士丁尼瘟疫導致東地中海約2500萬人死亡;1346年到1350的鼠疫導致歐洲約2500萬人死亡,災難極大地打擊的了歐洲的經濟、政治甚至人口的發展.
簡而言之,這一時期的歐洲百姓生活在一種暗無天日,毫無希望的生活里,所以被稱為黑暗時期.
『叄』 五代十國被不少歷史學家認為是黑暗時期,這是為什麼呢
大部分人認為,在歷史中的黑暗時期是因為社會動盪、無法溫飽的問題,實際上歷史學家所認為的黑暗時期是五代十國。這段時期人民的生活比我們想像的更加艱難,社會更加動盪,國家權力迅速變更令人們的社會生活條件急速退步。那麼為何,五代十國會被人認為是黑暗時期呢?
因此綜合而言,五代十國會被認為是黑暗時期,是因為當時的社會動盪,普通百姓民不聊生,無法通過基礎條件滿足基本的生活。對於唐朝的人們而言,在唐朝滅亡後他們同樣需要生活,但卻需要面臨不同的生活環境,因此更是一段黑暗時期。五代十國是不同的政權,不同的國家,甚至還有少數民族的入侵,因此種種因素加在一起,促成了這種黑暗時期。
『肆』 宋朝是不是我國歷史上黑暗的朝代農民起義此起彼伏,對外戰爭也是一敗塗地,動不動就割地賠款!
不是
一、經濟
1.北宋神宗元豐年間,城市化率高達百分之30以上,而在「康潛盛世」時期,只有百分之9。
2.同樣是元豐年間,華北地區的鋼鐵年產量達到了15萬噸,而英國在工業革命後的1788年才達到了7.6萬噸。
3.南宋開禧二年(1206)中央財政收入是8000萬貫錢,當時全國人口是7000萬。清朝1900年代為8000萬兩白銀,人口是4億。一貫錢的購買力是一兩白銀的兩倍。
4·南宋中後期,中國(僅指宋)的人口佔世界人口的15% 左右,經濟總量卻佔到了全球的75% 以上;今天我國人口佔世界人口的21% ,經濟總量佔全球比例卻僅為4% 。
二、軍事
1.被「主流」專家稱為「軍事軟弱」的宋朝,對外戰爭(規模萬人以上)的勝率在百分之70以上。(據《宋史》《遼史》《金史》《元史》《西夏書事》《續資治通鑒長編》《三朝北盟會編》《建炎以來系年要錄》《續資治通鑒》《宋會要輯稿》),而軍事強國唐朝則是勝少負多。
PS:由於唐朝錯誤的民族政策,產馬地盡在蠻族之手,導致宋朝從始至終只能在平原以步兵的血肉之軀抵擋蠻族鐵騎的沖擊,所以宋朝的勝利一般都是擊潰戰而不是殲滅戰。倘若一段時期宋朝對外勝率低於60%,那基本就意味著亡國了
2.南宋一直偏安,並非完全因為統治者軟弱,而是民間反對聲太大。民間之所以會反對,是因為擔心收復故土後,朝廷會增加江南地區的稅收來扶植已被破壞的收復區.(人都是自私的)
3.宋朝士兵的平均作戰負重是32 公斤,訓練負重還要高於這個數值;現在美國最精銳的特種部隊的訓練負重不到15 公斤。(《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宋史》《宋會要輯稿》等)
4.整個北宋時期,中國一直在擴張領土,直到「靖康之變」的前一年(1126 )才停止。北宋前期主要是攻擊契丹,到澶州之盟為止;中後期則注重對西夏和吐蕃的攻擊,特別是對吐蕃河湟地區的進攻收復了唐代失地,大大擴張了領土。北宋徽宗時期聯金北伐獲得了北方的大片領土,隨後北宋亡於金。(《續資治通鑒長編》《宋會要輯稿》等)
三、外交
1·南宋滅亡的時候,日本「舉國茹素」來哀悼大宋的滅亡。且不承認元朝。(這個......海外有孤忠)
2·遼道宗耶律洪基曾寫詩表達了後悔自己生在蠻夷之國和「來世做中國(宋)人」的願望。與之類似的是,宋仁宗慶歷六年(1046),朝鮮國王王顓也寫詩表達了類似的願望。
本人覺得,最黑暗的時代是三國兩晉南北朝,五代十國,晚晴,民國
『伍』 材料中出現"中世紀一千多年的黑暗時代"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被稱之為黑暗時代的主要原因是:
1、文化產品極其稀少,這是最主要的原因。當時歐洲從皇族到農奴都是文盲,留下的文化記錄很少,官方不記錄歷史,導致後人對當時的國際大事都搞不明白。在黑暗時代之前和之後,歐洲文人留下了大量記錄個人生活的作品,如詩歌、日記、散文、書信,這些東西體現了一個時代文化的發達程度,也可以讓後人了解當時人類的生存狀態。這類東西在黑暗時代很少,所以我們很難具體說明中世紀怎麼黑暗,我們根本不知道當時發生了什麼。
2、天主教禁錮人們的思想,黑暗時期少量文學都是用死去的語言——拉丁文寫成,主題都是神學,脫離現實生活。所以文藝復興時代的學者很唾棄中世紀文學,追求古典主義復興。需要注意,雖然中世紀號稱「信仰世紀」,中世紀的人並不讀聖經,一般人也讀不懂拉丁文聖經,人們聽教會「講經」,教會講成什麼樣都可以。這種按自己需要隨意解釋聖經的行為也被認為很「黑暗」。
3、科技停滯,甚至倒退。中世紀什麼也沒有,沒有圖畫、建築、發明創造、技術革新,連社會結構也很鬆散,在政治和社會學上沒什麼值得一提的。
4、人口減少。羅馬帝國崩潰時,歐洲人口大量減少,接下來飢荒和戰亂讓歐洲總人口維持在3千萬以下。人太少了,就有凄凄慘慘的感覺,社會沒有精氣神。公元1000年開始,天主教的歐洲終於穩定下來,人口也開始增加,在黑死病以前達到一億人,這就是後人最嚮往的安寧祥和的田園生活。然後——1340年代,黑死病,又黑暗了。
5、宗教改革期間,新教徒刻意貶低天主教統治的中世紀。公平地說,文藝復興不是石頭里蹦出來的,中世紀多少有些文化積累,不是一無是處。
『陸』 中國歷史上最黑暗的時期
西晉末年開始的五胡亂華時期。西晉末年,國家爆發了八王之亂,導致中原根基大大動搖,北方的游牧民族趁著中原王朝內亂,紛紛舉兵南下入侵中原,中國歷史上最黑暗的五胡亂華時代就此到來。
五胡亂華時代,漢人的地位極其低下,漢人生命就猶如螻蟻一般,北方胡人可以隨意屠殺漢人,可以說漢族已經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頭。
胡人入侵中原後,先後建立了數十個強弱不等的國家,漢人勝過空間被嚴重壓縮。據史料記載,晉武帝司馬炎太康年間中原漢人總人口為2495804戶,但到了公元351年後趙滅亡時,全國漢人僅剩下200多萬人,短短一百年間漢人居然銳減近70%!可見胡人對於漢人的屠殺有多慘列。
說到漢人的凄慘情況,我們就必須要提到一個人,那就是武悼天王冉閔。冉閔在五胡亂華時期對保護漢人有巨大貢獻,冉閔本來在羯人石勒手下當將領。但石勒對於漢人屠殺接近瘋狂,身為漢人的冉閔實在看不下去,他遂反叛後趙,並且誅殺了後趙所有皇族,隨後發布了《殺胡令》,即見胡人殺胡人。據不完全統計,僅僅十餘年間冉閔就誅殺了近百萬異族。
除了對異族的瘋狂屠殺外,冉閔還命中原各異族「各還本土」,這一舉措極大程度緩解了中原漢人的生存壓力。
綜上看,冉閔對於中原漢人的生存做出了極大的貢獻,自他之後,各少數民族政權再也不敢隨意殺虐漢人,他們開始慢慢接受漢文化,不少民族也被漢族徹底同化。
盡管冉閔最終沒能徹底拯救漢人於危亡之際,直至近二百年後,中國終於在胡漢混血的楊堅手中結束了近300年的天下大亂。
『柒』 西方所謂「黑暗時代」產生的原因是什麼
中世紀(約395年—1500年),是歐洲歷史上的一個時代(主要是西歐),由西羅馬帝國滅亡開始計算,直到文藝復興之後,極權主義抬頭的時期為止。「中世紀」一詞是從15世紀後期的人文主義者開始使用的。這個時期的歐洲沒有一個強有力的政權來統治。封建割據帶來頻繁的戰爭,造成科技和生產力發展停滯,人民生活在毫無希望的痛苦中,所以中世紀或者中世紀的早期在歐美普遍稱作「黑暗時代」,傳統上認為這是歐洲文明史上發展比較緩慢的時期。
另外一種觀點認為:一直到公元9世紀,絕大多數的近古(Late Antiquity)學者都按照聖奧古斯丁的觀點,認為人類是處於歷史的第六個階段也是最後一個階段,即《聖經》在「啟示錄」里預言的「末日」,故而有黑暗之意;一個被歷史學家普遍接受的說法是,「中世紀黑暗時代」這個詞,是由十四世義大利文藝復興人文主義學者彼特拉克所發明的。他周遊歐洲重新發掘和出版經典的拉丁和希臘著作,志在重新恢復源本羅馬古典的拉丁語言,藝術和文化,對自公元四一零年羅馬淪陷以來的變化與所發生的,認為不值得研究。人文主義者看歷史並不按奧古斯丁的宗教術語,而是按社會(學)的術語,即通過古典文化,文學和藝術來看待歷史;所以人文主義者把這900年古典文化上發展的停滯時期稱為「黑暗的時期」。
彼特拉克把歐洲歷史分為兩個階段:一是古羅馬與古希臘時期;二是「黑暗時期」。人文主義者們也相信,總有一天羅馬帝國會再次興起,重新恢復古典文化的純潔性。14世紀末與15世紀初,人文主義者們認為一個現代時期(Modern Age)已經開始了,所以從邏輯上來講,一個「中世紀」已經形成了。
因此,自起人文主義者起,歷史學家們對「黑暗的時期」和「中世紀」也多持負面觀點。在16世紀與17世紀時基督教新教徒的宗教改革中,新教徒們也把天主教的腐敗寫進這段歷史中。針對新教徒的指責,天主教的改革者們也給出了一幅與「黑暗的時期」相反的圖畫:一個社會與宗教和諧的時期,一點也不黑暗。而對「黑暗時期」許多現代的負面觀念是來自於,17、18世紀啟蒙運動中的康德和伏爾泰的作品中。
19世紀初, 浪漫主義運動轉變了這種對「黑暗的時期」負面一邊倒的趨勢。它給出了一幅祥和的圖畫:社會和環境的和諧,紮根於大自然的生活;同時也回應啟蒙運動中的理性主義以理性完全超越感性的作法,以及由正在興起的工業革命所帶來的環境破壞與污染。浪漫主義者對待「黑暗時期」的觀點,仍可以在今天的一些慶祝那個時期文化活動與節日中,通過所展示出來的風俗與發生的歷史事件中看到。
浪漫主義運動後的19世紀下半葉,考古學取的了很大的進展,許多不為以前的學者所知的歷史文獻與文物被挖掘和整理出來。而1939年發現的公元625年左右的薩頓骺(Sutton Hoo)寶窟,以及中世紀研究的著名學者查理哈斯金(Charles H. Haskins)的研究發現,使得「黑暗時期」看上去不再是一個合適的詞彙。20世紀中葉以後,在英語國家中的專業學者文獻里,「黑暗時期」這個詞漸漸地消失。
查理哈斯金寫道:「歷史的連續性排除了中世紀與文藝復興這兩個緊接著的歷史時期之間有巨大差別的可能性,現代研究表明,中世紀不是曾經被認為的那麼黑,也不是那麼停滯;文藝復興不是那麼亮麗,也不是那麼突然。義大利文藝復興運動之前,有一個類似的運動,即便它不是那麼廣傳。
所以,原來的「中世紀黑暗時期」現被改為專指公元410年(或455年)到公元754年(或800年)這段歐洲歷史。
『捌』 歷史上中世紀的黑暗指的是什麼
中世紀(MiddleAges;公元476~公元1640)
中世紀(約公元476年—公元1640年),是歐洲歷史上的一個時代(主要是西歐),由西羅馬帝國滅亡(公元476年)開始計算,直到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公元1640年)之後,資本主義抬頭的時期為止.「中世紀」一詞是從15世紀後期的人文主義者開始使用的.這個時期的歐洲沒有一個強有力的政權來統治.封建割據帶來頻繁的戰爭,造成科技和生產力發展停滯,人民生活在毫無希望的痛苦中,所以中世紀或者中世紀的早期在歐美普遍稱作「黑暗時代」,傳統上認為這是歐洲文明史上發展比較緩慢的時期.
中世紀史也叫中古史,指的是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到1640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這一時期的歷史.封建制度的形成、發展和解體是這一時期歐洲歷史的主線.但是世界各國封建社會的發展是不平衡的,當西歐在5世紀剛剛進入封建社會的時候,中國已經走完了約1000年封建社會的歷程.
另外一種觀點認為:一直到公元9世紀,絕大多數的近古(LateAntiquity)學者都按照聖奧古斯丁的觀點,認為人類是處於歷史的第六個階段也是最後一個階段,即《聖經》在「啟示錄」里預言的「末日」,故而有黑暗之意;一個被歷史學家普遍接受的說法是,「中世紀黑暗時代」這個詞,是由十四世紀義大利文藝復興人文主義學者彼特拉克所發明的.他周遊歐洲重新發掘和出版經典的拉丁和希臘著作,志在重新恢復源本羅馬古典的拉丁語言,藝術和文化,對自公元四一零年羅馬淪陷以來的變化與所發生的,認為不值得研究.人文主義者看歷史並不按奧古斯丁的宗教術語,而是按社會(學)的術語,即通過古典文化,文學和藝術來看待歷史;所以人文主義者把這900年古典文化上發展的停滯時期稱為「黑暗的時期」.
彼特拉克把歐洲歷史分為兩個階段:一是古羅馬與古希臘時期;二是「黑暗時期」.人文主義者們也相信,總有一天羅馬帝國會再次興起,重新恢復古典文化的純潔性.14世紀末與15世紀初,人文主義者們認為一個現代時期(ModernAge)已經開始了,所以從邏輯上來講,一個「中世紀」已經形成了.
因此,自起人文主義者起,歷史學家們對「黑暗的時期」和「中世紀」也多持負面觀點.在16世紀與17世紀時基督教新教徒的宗教改革中,新教徒們也把天主教的腐敗寫進這段歷史中.針對新教徒的指責,天主教的改革者們也給出了一幅與「黑暗的時期」相反的圖畫:一個社會與宗教和諧的時期,一點也不黑暗.而對「黑暗時期」許多現代的負面觀念是來自於,17、18世紀啟蒙運動中的康德和伏爾泰的作品中.
19世紀初,浪漫主義運動轉變了這種對「黑暗的時期」負面一邊倒的趨勢.它給出了一幅祥和的圖畫:社會和環境的和諧,紮根於大自然的生活;同時也回應啟蒙運動中的理性主義以理性完全超越感性的作法,以及由正在興起的工業革命所帶來的環境破壞與污染.浪漫主義者對待「黑暗時期」的觀點,仍可以在今天的一些慶祝那個時期文化活動與節日中,通過所展示出來的風俗與發生的歷史事件中看到.
浪漫主義運動後的19世紀下半葉,考古學取的了很大的進展,許多不為以前的學者所知的歷史文獻與文物被挖掘和整理出來.而1939年發現的公元625年左右的薩頓骺(SuttonHoo)寶窟,以及中世紀研究的著名學者查理哈斯金(CharlesH.Haskins)的研究發現,使得「黑暗時期」看上去不再是一個合適的詞彙.20世紀中葉以後,在英語國家中的專業學者文獻里,「黑暗時期」這個詞漸漸地消失.
查理哈斯金寫道:「歷史的連續性排除了中世紀與文藝復興這兩個緊接著的歷史時期之間有巨大差別的可能性,現代研究表明,中世紀不是曾經被認為的那麼黑,也不是那麼停滯;文藝復興不是那麼亮麗,也不是那麼突然.義大利文藝復興運動之前,有一個類似的運動,即便它不是那麼廣傳.
所以,原來的「中世紀黑暗時期」現被改為專指公元410年(或455年)到公元754年(或800年)這段歐洲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