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除了考古我們牢記歷史的目的到底是為了什麼
歷史存在的意義並不是在於把它們記住,經管我們今天的歷史一直都以這樣的面目出現。
你捫心自問學了幾年歷史給你最大的印象是什麼?除了一些瑣碎的記憶,還有什麼?
你看看央視的百家講壇所做的只不過是一些對歷史事件的考證,這些事件不同的人依據不同的資料會有不同的答案,無非是事件發生過或者沒有發生過。考據學的歷史是膚淺的,中國也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歷史學家。
歷史,就像一個人的過去他的存在需要被理解,而不是被記憶,在生活中我們需要學會拋棄我們的記憶,對待歷史也是同樣的態度,我們要在認識到歷史的局限的基礎之上免除記憶的負累。
你不能說為了什麼,商人的頭腦是不能用來認識自我的,認識歷史也不能有商人的思維。這個世界很世俗,他們發揚民族文化的目的往往首先要考慮能用這些東西轉到多少的錢,從而目的局限了問題的深度。
自知者明,我們只有了解了我們的歷史,才可能有明智之舉。今天的歷史是在干什麼呢?中國人把戰爭的記憶留給他的子孫--美其名曰「勿忘國恥」日本人也這樣做,於是那些彼此不相識的年輕人又活在前人的思維之中,他們就是第三次世界大戰的種子,而這些種子就是國家的領導者培育的,你看到上段時間全國各地的年輕人是怎麼去踐踏法國人的超市的嗎?民族主義者總有借口去干殺人越貨的勾當,就像當初大和民族帶著不可一世去侵略世界。如果我們有愛,仇恨將會被超越,如果我們懂得愛,今天我們便不會如此地割裂自己,強調一些似是而非的東西,我對你說這一切合理的行為背後都隱藏著深刻的動機。
你知道8.9年發生什麼了嗎?你不可能知道!如果你若是真的知道了你就會覺得這個世界是多麼虛偽,所謂的歷史是多麼膚淺。今天某些團體可以為了一些目的去掩蓋真實,我們過去所有的歷史又如何能避免這樣的行為呢?這也就是對已經「發生」的「史實」存在諸多爭議的原因。
每一個民族的歷史沉澱了它的民族品格,這所有的記憶浸泡著現代人,我所以用浸泡這個詞是因為它是中性的,這樣看意味著理性的態度,而不是現在的一些人談到歷史則是孕育了我們,好像歷史真的是他的母親。或者煽情地說:多麼偉大的歷史,多麼偉大的民族,雲雲。好像只有它是了不起的。
每一種歷史意味著一種思維方式,每一種思維方式意味著一種行為方式。這便是一個外國人總會給我們新奇感,並且讓人難以理解他們的行為的原因。你比如說美國的這次金融危機,美國的一些人會走上街頭分發貨幣給窮人,說一些鼓勵的話,作出擁抱的動作。但是中國人卻不會這樣做。我並不是在批評中國人或者贊揚美國人,如果純粹從善惡的角度,無論中國人還是美國人都可圈可點,只是一個程度上有所區分的問題。
你看到了思維方式對人類行為的影響,美國人與中國人的思維方式的區別可以從它們各自的歷史文化找到根源,即是美國的基督教文化,中國的儒家文化。如果你深入地理解兩國文明的精髓(這也是一個中性詞)你將能解釋兩個國家大部分人的行為方式,世俗狀態。但是這一點並不是重要的,一些人憑借歷史的契機很好地適應了世俗,他們獲得了尊重獲得了地位,他們完全認同了這種文化,這種思維方式,成功地繼承了所謂的傳統,也因此變得俗不可耐與固執己見。想想看!難道每一種思維方式不都是意味著一種局限嗎?記得我們的前輩們經歷了中國歷史上所謂的破四舊時期,當時我們對一切的過去歷史有一種極端的仇視態度 ,凡是的古代的東西,無論文化藝術的實體形式都被大量的損毀。孔子當時被戲稱為「孔老二」。我們以為馬克思真的能給中國人帶來一種嶄新的思維方式,真是痴人說夢!當年秦始皇那個暴君焚書坑儒都是白搭。像類似表面化的運作唯一的意義便是給人民帶來內心的恐慌---這是真實的。
所以你要看到歷史並沒有什麼目的,只有人會有目的,人的目的取決於他的思想,他的思維方式,大體上個體與個體雖有不同,但是基本上我們在現實生活中的目的並沒有多大的區別,因為我們都有意無意地秉承了我們的歷史!歷史的目的已經蘊含在其中了,已經被一個個現實中的人所演義了,沒有幾個人超越了歷史的局限,即使是文化的背叛者也是在歷史的方向之上,即使是文化的入侵者最終被歷史同化。
2. 為什麼人要認識歷史呢歷史的意義是什麼
歷史指對人類社會過去的事件和行動,以及對這些事件行為有系統的記錄、詮釋和研究。
人們研究歷史是因為歷史可提供今人理解過去,作為未來行事的參考依據,並從歷史事件中學習經驗、吸取教訓,避免以後再犯類似的錯誤。
歷史記載著人類過去的興衰成敗,每一個被記錄的歷史事件,都不是簡單的花開花落,而是蘊含著復雜的因果。因此,我們通過對歷史長河的縱觀,從歷朝歷代政權的更迭、家族的興衰、個人的榮辱等等,能夠總結出豐富厚重的經驗教訓,從而給我們自身以訓誡和啟發。
我們每個個體,所能夠親身經歷的事情是非常有限的,但是我們卻經常會面對各種變局和不定因素,如果沒有對歷史和他人經驗的學習和積淀,面對新的局面和變化時,就很難做到應對自如。這也是研究歷史的意義所在。
(2)為什麼我記得歷史擴展閱讀:
中國歷史的特點:
中國是世界上歷史最完備的國家之一,其對歷史的記錄不僅時間長,而且內容精確詳細。中國歷史自古傳說中的黃帝以來已經有五千多年,而自西周共和元年(前841年)以來歷史記錄精確到年,自魯隱公元年(前722年)以來則精確到月日。
中國的歷史記錄(史書)還分為編年體,紀傳體,紀事本末體等不同體裁。與歷史學不在西方文明中佔主流地位相反,中國將「史」列為四種基本學科分類「經、史、子、集」之一。魁奈說:「歷史學是中國人一直以其無與匹倫的熱情予以研習的一門學問。沒有什麼國家如此審慎地撰寫自己的編年史,也沒有什麼國家這樣悉心地保存自己的歷史典籍。」
3. 歷史是什麼我們為什麼要了解歷史
歷史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根源。任何國家的現在都來自於昨天。只有了解它的昨天,我們才能知道它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失去歷史就是忘記了歷史的根源,人類將無法生存。昨天和過去是人類生存的根源。有的人聰明,有的人愚蠢;有的人成熟,有的人幼稚;這是為什麼?善於反思的人是明智的、成熟的,不善於反思的人是呆板的、幼稚的。學會反思和研究歷史是通往智慧和成熟的基本途徑。
歷史故事和人物指導我們如何生活,如何看待這個世界,如何看待這個社會。當我們第一次談到英雄的時候,他一定不是沒有缺點的。說到反派,他可以沒有任何優點。事實上,人性比這要復雜得多,它的各個方面也比這要豐富得多。在慾望的控制下,人們的身體里既有善因也有惡念。我們知道人性是多方面的,它是如此的豐富,那麼我們就應該像中國傳統新儒家指導的那樣生活,對於自己經常出現的這些惡念,要加以遏制,不要讓自己的慾望牽制自己,限制自己,最後達到不自拔的狀態。
小編針對問題做得詳細解讀,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如果還有什麼問題可以在評論區給我留言,大家可以多多和我評論,如果哪裡有不對的地方,大家可以多多和我互動交流,如果大家喜歡作者,大家也可以關注我哦,您的點贊是對我最大的幫助,謝謝大家了。
4. 怎樣快速記憶歷史
有很多的高中生的歷史是非常的不好的,只知道死記硬背,不知道怎樣去學習歷史,我整理了一些相關信息,希望會對大家有所幫助
怎樣去學習歷史呢?
預習
預習是一個好習慣,對任何一門學問都是,沒有任何例外。良好的預習習慣可以讓你對文科歷史有個提前的理解,更加有學習興趣、更加高效地去學習歷史,收獲歷史的真正意義,讓歷史在我們心中生根發芽。
了解歷史
很多人都對文科歷史有所一絲的不屑,他們都認為歷史不就是一個事兒嗎,記下來就好了。但是事實上真是這樣嗎,歷史真的就這點意義嗎?如果真是這樣,那麼歷代國家又為何那麼大的力度去記錄歷史呢?只有了解歷史,你才可以真正有了人生收獲。
記憶有方
記憶歷史,畢竟歷史太多了,我們需要高效的去學習歷史,就必須掌握好的學習歷史的方法。要准確的形成歷史的時空觀,建立三維乃至四維的歷史思維導圖來架構歷史,搞清楚歷史頭緒。
歷史比較法,把歷史上幾個相似的事件放在一起,比較他們的歷史背景、時間、人物事件、性質、結果、影響……讓我們在漫漫的對照中慢慢養成比較歷史的意識,建立理解歷史的思維。
學習歷史的方法
1、不建議死記硬背。
大家都知道文科的科目基本都是需要背的,但是有的同學即使是背下來也不太理解,導致考試的時候答不上,所以我們在背歷史的時候,一定要理解記憶,分析裡面所講的內容,把各個部分的知識框架聯系起來,這樣我們在學習的時候才能更加的歷史題目中做講的問題。
2、不可以本末倒置。
我們在學習歷史的時候,不要只是把歷史學好,如果你的其他科目不好,那麼你在高考中也是沒有什麼用的,學習歷史其實是需要過程的,不要急於一時,沒有任何科目是速成的,我們在學習歷史的同時一定要把主科成績打好基礎。
3、學會觀察書本上的圖片。
高中的歷史書上的每個內容都是很重要的,很多的同學認為老師讓背的才是重點,其實歷史的整本書都是重點,歷史教材當中是有很多的圖片的,我們一定要去觀察圖片, 在結合本節課的內容,這樣在考試的時候圖片給你的時候,你就知道它講的是哪課的內容,這樣非常有利於我們答題。
我推薦:高中歷史必修一知識結構框架圖
4、書上的知識點盲區不要有。
我們在讀歷史教材的時候,經常有一些簡短的詞語,它可能是描述的一個事件,但是我們不知道,在這個時候,我們一定要及時的去咨詢老師,歷史教材上的所有注釋都要記住,因為這在考試中也是非常的重要的,有很多的出題老師都會選擇很多的同學不太注意的地方出題。
5、學會駕馭歷史的大綱。
我們在學習歷史的時候,一定要看歷史大綱,知道歷史每年都出來哪些題型,今年的題型有沒有什麼變化,然後把往年的高考歷史試卷拿出來做一下,看看自己欠缺的,及時的去改正,這對我們提高歷史成績是非常的有幫助的!
如何快速記憶歷史
1.要先理解文字內容。
歷史學習中要想記得多、記得牢,關鍵在於理解,因為只有真正理解了的知識才不會忘記。上歷史課和上其他課一樣,一定要專心聽講。有些同學認為上課聽不聽無所謂,反正課文內容都看得懂,只要考試前去背背,同樣可以應付,這種想法是十分錯誤的。盡管有些簡單內容可以死記硬背,但復雜一些的內容光靠死記是不行的,有許多歷史知識必須弄明白這個知識是什麼,為什麼會是這樣,意義何在,有什麼影響等等。所以一定要抓住歷史現象的因果關系和來龍去脈;如果上課不專心聽老師分析講解,自己也不開動腦筋積極思考,幻想考試前去突擊硬背,臨場時必然會顛三倒四或張冠李戴,有的則束手無策,不知所雲。
2.善於化繁為簡,化難為易。
有些歷史事件和現象比較復雜,光靠硬記是記不住的,我們可採取一些有效方法,盡量化繁為簡,才能熟記,主要方法有:
(1)公式記憶法。在回答一些復雜的歷史問題時,如同解數學習題一樣,可以總結歸納出一些基本公式,然後按公式來記憶和解答。如歷史事件=時間+地點+人物+簡單過程+結果+意義。經過=准備+發生+結果。意義=作用+特點+影響。人物=姓名+時代+事跡(包括思想、活動或著作)+影響。作品=作者+成書年代+內容+意義(或影響)。用這種方法可將復雜的內容進行簡化概括,形成網路記憶。也就是抓住幾個要點作為支點,然後進行擴充,就能較快地熟記基本內容。掌握這個方法,在巧記重大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和古今中外名著方面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比較記憶法。人類歷史遵循著一定規律向前發展,在其發展過程中,各種歷史事件或現象之間有著一定的聯系,同時又受到時間和空間的制約,使其具有各自的特點。比較記憶法就是把兩個以上具有一定聯系的事件或人物進行歸類比較,找出它們之間的異同點,這樣可防止張冠李戴。比較記憶法是歷史學習中一個重要的記憶方法,具體做法有以下幾種:①把性質相同而特點不同的歷史現象進行比較,如秦、隋相比,漢、唐之比較等。②把某些表現相似而性質不同的歷史現象進行比較,分清不同性質,形成不同概念。③把性質相同但發生在不同時期的歷史事件加以綜合比較,區分異同。如中國近代許多不平等條約及其對中國社會的影響等。④中外比較。如世界上最先進入奴隸社會的四個國家之比較,中國與西歐進入封建社會之比較,中國古代經濟、科技發展與西方之比較等
(3)列表圖示法。列表圖示法是:根據歷史事件的特點,用表格圖示形式使同類知識前後連貫起來,形成一個系統,使眾多史實、紛繁內容脈絡分明、條理清晰,收到化繁為簡效果的一種方法。列表法最大優點是簡明、醒目,是幫助記憶的一個有效方法,尤其在記憶復雜史料方面作用更明顯。如古代政治改革(變法)、重大戰役、科技文化成就;近代史上外國侵略者五次侵華戰爭,中國現代史上黨的兩次重要會議;世界史里的三大宗教,資產階級革命,兩次世界大戰等等。
(4)聯想法。可分為縱向聯想和橫向聯想兩種。縱向聯想就是抓住某一歷史知識要點,使其前後連貫起來,即以某一史實為基點,既可涉及它前面發生的歷史事件,又可聯繫到後面發生的事件,從點擴展到線,便可記住有關這一歷史知識的前後內容。如講到《馬關條約》中日本割佔中國領土台灣時,我們可上溯到公元230年孫權派衛溫去夷洲(即台灣),隋煬帝三次派人去台灣,元設澎湖巡檢司,鄭成功收復台灣,到清設台灣府,從這一系列事件中得出一個結論:台灣自古是中國領土。再簡要提一下,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開羅宣言》中明確規定日本必須歸還侵佔的中國領土,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後,台灣才回歸祖國,日本侵佔中國台灣達50年之久。這樣將有關台灣的歷史知識就前後貫通起來了。橫向聯想法,就是把中外發生在相同時期的不同歷史事件,或不同時期的同類歷史事件聯系起來。初中《社會》第三、四冊,將中外歷史放在一起學習,這就要求我們以中國歷史為重點,將中外歷史知識聯系起來。
(5)串字法。對有並列關系的事件或人物可用串字法來記憶,即將有關內容按課文前後順序串聯起來,只記住其每一內容的第一個字即可。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四次重要的國際會議,按前後可簡化為「開、德、雅、波」。用這種簡化法可較快地記住課文
3.巧記人名、地名、年代。
歷史知識的重要特點是需要記憶的人名、地名、年代較多,去掉這些也就不成為歷史了。學習歷史,記人名、地名、年代是不可缺少的基本功,自然要下一番苦功夫,但並不是光靠死記硬背,同樣有比較可行的科學記憶方法。
(1)記人名。記歷史上一些重要人物的姓名,可抓住一些人物的特徵來加強記憶。如兩漢帝王都姓劉,兩宋的姓趙,兩晉的姓司馬。
記人名可用串字法和諧音法,用這兩種方法記外國人名字尤為適用。諧音法就是將外國人的名字按照它的同音漢字去理解,使原來無意義的音節成為有意義的名詞或片語,便於記憶。有些人名不妨給它取個雅號,使用諧音法(雅號)記人名盡量要能順口、生動,防止低級和粗俗。對歷史人物不僅要記住讀音,還要書寫正確,若寫錯別字,則前功盡棄。如把齊桓公的「桓」寫成「恆」,把「贏政」寫成「嬴政」等等。
(2)記地名。歷史學習中常常要記許多地名,尤其是古今異名和外國地名,更使初學者感到頭痛,成為學習的攔路虎。如何記住這些地名呢?
首先,在學習有關歷史地名時,一定要藉助地圖冊來加深理解和掌握地理方位,以形成正確的空間表象。如學習《中國古代對外經濟交流》一章,要記的地名較多,一定要對著書本或圖冊,弄清它的位置,才能記住;學《隋朝大運河》,只有看著地圖冊,才能記住一個中心(洛陽)、兩個點(東北到涿郡,東南到餘杭)、四個段(自北而南),否則就會把方向搞錯。對於中外史上有關軍事的地名更應藉助於圖冊和其中的各種標記,才能記住。
(3)記年代。時間概念是歷史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歷史學科的特點之一。中外歷史綿延幾千年(若從原始人群算起則有兩三百萬年),其中需要重點掌握的年代也有一兩百個,牢記這些重要年代既是歷史學習的一個重要內容,也是最使初學者感到困難的一個方面。
那麼如何才能既多又快地牢記歷史年代呢?
第一,分清公元前後,掌握年代與世紀換演算法。在學習中國和世界的古代史部分,許多同學往往只記住年代的數字,卻分不清究竟是在公元前還是公元後如何分清呢?介紹一個簡便的方法:如果是中國史,只要抓住公元8年王莽改制這件事,凡發生在它以前的(即西漢為界)都是公元前,在此以後的都是公元後;而世界史可以公元前27年羅馬屋大維建立元首制為界,凡在此之前都是公元前,此後的都是公元後。
第二,聯想記憶法。歷史上有些重大事件,其經歷時間相同,如隋統一全國(581—589年),安史之亂(755—763年),抗日戰爭(1937—1945年),美國獨立戰爭(1775—1783年)都經歷8年時間,所以只要記住其開始(或結束)年代,就可推算出其結束(或開頭)年代,這樣只要記住一頭就行了。
第三,對比記憶法。中國和世界其他地方,同一年代(或世紀)有時會發生幾件大事,我們如把它們安排在一起就便於記憶了;如公元前594年,魯國實行初稅畝,雅典梭倫改革;1919年,中國五四運動,巴黎和會召開,第三國際成立等等。
第四,利用數字特徵來記憶。有些年代的數字很特殊,若將它編排在一起,就容易記住。
5. 為什麼歷史很重要
讀史使人明智!
前段時間我讀了一本德國著名作家的回憶錄,描寫20世紀60年代,就給我很大的啟發:
20世紀60年代,中國面臨著一個風起雲涌的世界局勢:向東,在中蘇論戰的如火如荼中,中蘇兩黨、兩國關系不斷惡化;向西,美國政府一如既往地孤立、封鎖中國。對此,1961年初,毛澤東明確提出了反帝、反修的「兩條戰線」思想,文首這句廣為流傳的句子,就出自毛主席在1963年所填的《滿江紅·和郭沫若同志》。當時,這句詞表達的是「要掃除一切害人蟲,全無敵」的決心,而後來的社會發展現實表明,這句寫於1963年的詞,彷彿預示了20世紀60年代世界范圍內風雲變幻、風起雲涌的狀態----
那是一個社會急劇變革的時代;
那是西方各種政治思潮方興未艾的時代;
那是「時髦放縱的60年代」;
那是一個「崇尚自由、享樂、和社會進步的時代」(網路詞條語);
那是最好的時代,那是最壞的時代;
那是一個「動盪」的時代。
《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的《動盪:親歷20世紀60年代運動》,是一名德國作家的回憶錄,記錄的就是這段「充滿理想與暴力、青春與混亂的年代」。作者漢斯·馬克努斯·恩岑斯貝格爾是德國著名詩人、作家,2010年獲得著名的索寧獎,頒獎詞尊稱其「在文學、散文和新聞寫作領域留下了可觀足跡。」
那個年代太特殊,所以,必須先梳理一下那是個怎樣的時代:
二戰結束後的50、60年代,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兩大陣營的斗爭遍及全球;圍繞處理戰敗國問題、戰爭遺留問題、經濟多邊問題、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等問題,圍繞著兩種制度的沖突以及不同國家利益之間的矛盾,兩大陣營的對抗在全球范圍內似乎無處不在,而對抗的核心,即是美蘇對抗。
世界政治的急劇變化帶來的就是社會思潮的極大發展,對此,活躍在文藝界的詩人、學者們,就會更敏銳地感受到那個時代的動盪。英國著名的歷史學家霍布斯鮑姆在自己的自傳《妙趣橫生的20世紀》一書中,曾經專辟一個章節寫「20世紀60年代」,記錄那個年代風起雲涌的革命熱情:
「發生於1968年的紀念馬克思的「五月事件」穿透了政治上與意識形態上的疆界,從西方的伯克利和墨西哥城,一直蔓延至東方的華沙、布拉格與貝爾格萊德;20世紀60年代末期,年青一代的人(或至少是舊中產階級家庭的子弟,以及伴隨高等教育的爆炸性發展而新近躍升為中產階級的群眾)一度都覺得自己生活在革命中,那種感覺時而純粹出於他們打算採取個人的行動。」
在那個激盪的時代,馬克思、列寧、毛澤東,甚至切·格瓦拉的肖像被年輕人們印製在徽章和T恤衫上,被奉為推翻體制的象徵;「造反派」學生們有意識地或無意地踐行著「巴枯寧式無政府主義」。但在親歷20世紀60年代的霍布斯鮑姆看來,那些狂熱學生的立場其實最接近「情境主義者」,他們的訴求是「要通過個人關系的改變來促成一場'日常生活的革命'」。
圖片來自網路:切格瓦拉
《動盪:親歷20世紀60年代運動》則是另一位親歷者眼中的「奇異狀況」。不回顧梳理一下20世紀60年代的社會歷史發展現狀,不懂得這段時期在當代世界政治經濟史上的重要意義,似乎就讀不懂這本書。畢竟,這本書的素材是來自於作者「有一天,我在我的地下室驚訝地發現了一些東西」,這些東西,包括作者「第一次與俄羅斯的相遇」的手札,包括「1966年蘇聯旅行的潦草日記」,包括「回憶動盪」的年代的零散日記,是瑣碎的、零散的。
然而,就是這些零散的片段,才是那個年代最真實的記錄。作者在書中曾經提到,為了向讀者呈現當時最本真的社會面貌,他在書稿中最大程度的保留了「地下室找到的舊手札和日記」的原貌。所以,讀書的過程中,我們可能會被似乎無關緊要的景物描寫、略顯單調的心理描述弄的不知所雲。但是,那些經歷,本來就有些莫名其妙:東西方冷戰最膠著時期,作者作為西德知名作家被邀請去訪問蘇聯,還見到了赫魯曉夫,親耳聆聽「最高領導人」們刻板的「正確指示」,還與像影子一樣無處不在的「陪伴者(實際則為克格勃監視者)」們鬥智斗勇;在作者與自己的朋友們(多為當時文學界泰斗)交流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知識分子在明確意識形態指向下的無所適從;「莫斯科醫生事件」中,有人清醒有人憤慨;我們甚至可以在書中看到,作者對漢莎航空的飛機座椅與飛古巴的航班座椅的比較和抱怨……看似沒有頭緒,但在那個「奇異」的年代,這些散亂的記憶,卻像一面面鏡子,折射出當時的動盪與不安。
最令人稱奇的是本書「1967至1970年回憶動盪」部分的形式:本章中,作者採用了與自己的分身對話的方式進行敘述。21世紀翻看到曾經日記的作者,向20世紀60年代的那個自己發問。所問出的問題也是讀者們感興趣的:「俄羅斯傳奇」(指作者與法捷耶夫的女兒瑪莎的一段跨國婚姻」的始末、作者與當時德國左派人士的交往情況、是否同情激進極端組織「紅軍派」等等。對話中,現在的作者與當時的自己在一個平行時空中相遇並擦碰出火花,從一位親歷者的獨特視角,展示出那段雲詭波譎的歲月。
葡萄牙詩人費爾南多·佩索阿曾說:
「聰明人把他的生活變得單調,以便使最小的事都富有偉大的意義。」
《動盪》中,作者記錄的,彷彿都是他經歷過的「最小的事」,但表現出的,也許卻具有偉大的意義。《殺鵪鶉的少女》中有句話有段時間曾經火遍網路,即「當你老了,回顧一生,就會發覺:什麼時候出國讀書,什麼時候決定做第一份職業、何時選定了對象而戀愛、什麼時候結婚,其實都是命運的巨變。只是當時站在三岔路口,眼見風雲千檣,你作出選擇的那一日,在日記上,相當沉悶和平凡,當時還以為是生命中普通的一天。」《動盪》中「沉悶平凡」的記錄,反射出了一個激揚時代的側面。
向那個時代致敬。
6. 我為什麼喜歡讀歷史
其實,我喜歡歷史,最初始的原因,是因為好奇心。你看,大多數人能說出自己祖父、祖母的名字,許多人還知道曾祖父母的,有人甚至能說出曾曾祖父母的名字。再向上溯源,我們便陷人了一個黑暗、神秘的王國,這便是所謂的歷史了。進人其中,我們只能小心翼翼地摸索航行,感覺神秘的低語在引導我們:再以前的人們是誰?他們生活在何處?他們的生命是怎樣的?
其次,我有一個很傻很天真的觀點就是,我認為我能夠到這個美麗的星球上來一遭是多麼幸運也是多麼不易的事兒啊,如果我都不清楚這個星球上曾經發生過什麼,那豈不是非常遺憾嗎?是啊,如果沒有這些日子宅在家裡的研讀,我都不會知道原來西亞的兩河流域才是古代人類文明的搖籃,我更不會知道《斯巴達三百勇士》是發生在希波戰爭時期的真實故事,而原本我以為它是魔幻片。
再者,從個人知識管理的角度來講,歷史知識屬於個人知識體系的「知識面」層。理論上講,這個層應該越寬越好。該層的主要內容是與專業技能聯系較為緊密的其他相關領域,而自然地理和人文歷史這些知識應該是每一個人都應該充分掌握的。我們擁有了這些知識,不僅僅是擴充了我們的知識面,更重要的是,了解自然地理,可以擴展我們的視野;熟知人文歷史,可以提升我們的智慧。比「腹有詩書氣自華」更驚艷的是,擁有厚重的文化底蘊給我們帶來的不僅僅是外表的儒雅和謙和,更重要的是它將持續不斷地給予我們提供成長所需要的人文營養,我們的人生最終能達到什麼樣的高度,或許正源於我們為自己所堆砌的這片肥沃的人文土壤。
當然了,人們對歷史的作用有一個通用的概括:「讀史使人明智」,這話一點也不假。我遇到過形形色色的人,其中有這樣一種:自詡棟梁之才。這本無可厚非,但是其人在自詡的同時對他人頗有鄙夷之見,所謂「恃才傲物」,他不讀史,不知道楊修為何而死,不知道項羽因何而敗。真正的棟梁之才,鋒芒內斂,待人融洽,唯有如此,方能左右逢源,一展才華。竹林七賢中的阮籍,不屑於在司馬朝出仕,終日飲酒,甚至駕車狂奔,於無路處痛哭,名曰「放浪形骸」,許多人贊其有風骨,在我眼裡,他不過是空有才華,頹廢一生,於他人於國家毫無用處,還直接影響了以後的無數代人。
過去幾千年的興衰榮辱,存亡教訓,足以讓一個人的眼光從當前雞毛蒜皮的小事情上移開。使得一個讀歷史的人,眼界更加開闊,心胸更加寬廣,處理事情來,也自然豁達大度。
同時,從歷史長河中,我們學到了許多為人處事的經驗,很多都是生活的重復,不同的就是時間,地點以及人物。
而現在,歷史更可以和我的工作結合起來了。因為常常做培訓工作,我便信手拈來許多歷史故事作為例子,效果自然比乾巴巴的理論要好的多。比如,我在講情商管理時,就談到《三國演義》里司馬懿的情商最高,你看,諸葛亮用激將法送女人衣服給司馬懿,,意思是司馬懿只能像女人一樣,龜縮不敢迎戰。而司馬懿一點都不生氣,還反問來使,「孔明寢食及事之煩簡若何?」反之,周瑜的情商我們就不敢恭維了,否則,小說中就不會有「諸葛亮三氣周瑜」的經典橋段了!
歷史真的是非常棒的知識。要我說啊,把歷史讀透了,想沒有智慧都難!
7. 中國人為什麼愛記歷史
1、孔子對歷史的重視,編著《春秋》;李世民說「以史為鑒,可以知興衰」;宋神宗認為「鑒於往事,有資於治道」。所以中國的精英歷來把歷史教育、歷史記錄當做國家大事來做。
2、精英階層把歷史視作宣揚主流價值觀--儒教--的一個重要手段,甚至把歷史的作用提高到一個神聖的高度「欲亡其國,先亡其史」,所以一個新朝代建立以後,很快就開始修前朝歷史,一來表示自己的正統,二來也表示前朝成為歷史,不能再復辟了。
3、中國的祖先崇拜,讓中國人對記錄歷史很有一種神聖感。
8. 我們為什麼需要了解歷史
其實,大家在日常生活當中,對歷史這個詞語並不陌生,因為在九年級義務教育當中它經常會出現,那到底什麼是歷史呢?對於這個問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獨特見解,也有對歷史的自我認識,我個人認為歷史它就是古人所留下的經典寶藏,這里的寶藏並不是指財富,但是它比財富更加可貴,它可以供人們用來學習和研究,對啟迪後人有著重要的作用,雖然說大家都學習了很多年的歷史,但是有的人還是不明白為什麼要學習了解歷史?下面我就為大家來講解一下了解歷史的作用。
三、啟迪智慧
在很多的歷史故事當中都包涵了豐富的知識,它是前人所留下的自己會結晶,當我們在閱讀這些歷史故事的時候,我們就可以從中啟迪智慧開發大腦豐富我們的精神世界。
四、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當我們在學習歷史的過程當中,我們不僅要學習中國的歷史,而且要學習其他國家的歷史,因為中國是同其他國家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只有當我們熟悉了他國的歷史文化,這樣才能夠了解這個國家的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