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宋朝長而不強,元朝強而不長,是什麼造成的呢
❷ 歷史上的分權本質是一種什麼樣關系
在寬泛的尺度下,權力分散和制衡的理論,並不是孟德斯鳩第一個提出的,甚至也不是西方人首先提出的政治理論。在古代東方的專制體制下,君主們非常熟悉如何運用各種手段來控制下屬,對他們來說,最好的辦法莫過於讓屬下們彼此爭斗、彼此競爭、彼此猜疑、彼此妒忌,如此一來,這些下屬都會將主要精力用於和同僚「纏斗」,為了在競爭中勝出,他們必然會向高踞寶座的統治者逢迎諂媚,搖尾乞憐。這樣一來,君主們的皇位就更加穩固了。
科舉制的本意,按朱元璋的話說,是讓「天下英雄盡入吾彀中」。
除了僵化天下頭腦,收攬天下人才,科舉的另一大作用,就是架空一度威脅皇權的世家大族。
漢魏以來,中央帝國選拔官吏往往使用舉薦制,也就是所謂的「舉孝廉」。現實情況中,「舉」出來的孝廉往往是世家子弟,魏文帝時期的九品中正制,更是強化了世家在帝國人事上的天然優越性和壟斷性。到了南北朝,隨著皇權的衰落,這樣的情況愈演愈烈,當時的文豪左思就留下了這樣的詩句:
鬱郁澗底松,離離山上苗。
以彼徑寸莖,蔭此百尺條。
世胄躡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勢使之然,由來非一朝。
金張藉舊業,七葉珥漢貂。
馮公豈不偉,白首不見招。
這是對當時「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社會景象的辛辣白描。
這樣的情況,對窮苦看不到希望的底層人自然很不利,對皇權也同樣不利。正如孟德斯鳩所說,君主制和專制制度的重大區別之一,就是「去中間化」,也就是去除穩固的中間階級。一旦去掉了中間的釘子,那麼就再也沒有什麼能限制皇權的專制了。
利用科舉制,皇權有了更充裕的人才來源,也掐斷了豪族對帝國官職的壟斷。事實上,皇權和底層聯手對付貴族的例子,在人類文明史中屢見不鮮,比如薩珊皇帝就曾利用民間的馬自達派來反對宗教貴族。但當霍爾木茲達成了自己的目的之後,代表底層的馬自達派也就像夜壺一樣被塞進了床底。
對於底層來說,科舉盡管比千軍萬馬過獨木橋或中彩票還要難,但畢竟有了翻身的一丁點指望,而這點指望,正來自於天子的垂恩,這也就使他們更加感恩戴德,體沐皇恩了。
❸ 如何評論歷史上的趙構
在歷史上如何評論趙構,說好不好說壞不壞,就占個適中!歷史長河中,對於趙構的理解人們也是都在討論。有些人對他的理解是一個壞皇帝的形象。為什麼這么說,那就是趙構殺岳飛的時候,一個忠臣就這么被冤枉給殺死了。趙構是選擇奸寇之人,而不選擇忠言逆耳的人才。為什麼趙構會殺岳飛呢?趙構的想法是要和氣生財。而岳飛的口號就讓趙構大動肝火。
只求安穩,可是就這個樣怎麼能夠讓自己的皇權持久呢?他真的沒資格算是一個好皇帝。趙構最令人咬牙的就是殺了對他最忠誠的岳飛,失去這么一個勤勞而又忠的人我真的不知道當時趙構是怎麼想的,如此厲害的民族英雄就這么逝世了,趙構你真的是夠了!
❹ 兵不識將將不專兵兵無常帥帥無常師匠不得專其兵對北宋的統治有什麼影響
好處是不會出現軍閥之類的叛亂,軍權高度中央集權;
缺點也很致命,軍隊沒有主將靈魂,士兵心不齊,戰鬥力很差。
❺ 中國軍隊能做到「將不下令,兵不卸甲」嗎
可以
在中國不部隊中首先訓練的就是軍事素質,軍人就是以服從命令為天職,所以中國軍隊能做到「將不下令,兵不卸甲」
❻ 兵不識將將不專兵的讀音
兵不識將將不專兵的讀音:[bīng bù shí jiāng jiāng bù zhuān bīng]
❼ 將不專兵,兵無常帥是意思
指用兵作戰沒有一成不變的方式。
指根據敵情採取靈活對策成語出處先秦孫武《孫子虛實》:「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敵而制勝。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
❽ 將不知兵兵不知將是指什麼
趙匡胤在陳橋驛發動兵成了宋太祖,他吸取了晚唐、五代軍閥割據的教訓以,規定軍隊定期更換駐地,而將帥不隨軍轉移。因而便出現了兵不識將,將不識兵的現象。其目的就是為了防止後人模仿他擁兵自重。
❾ 將不專兵的上一句
上一句是「均勞逸」
全句「又懲唐以來_鎮之弊,立更戍法,分遣禁旅戍守邊城,使往來道路,以習勤苦,均勞逸。自是將不得專其兵,而士卒不至於驕惰,皆趙普之謀也。」
選自《續資治通鑒·宋紀一》
《續資治通鑒》二百二十卷,清畢沅撰。此書付刻未及半,畢沅生前僅初刻一_三卷,畢家因貪污遭籍沒而止,書稿散佚,桐鄉馮集梧買得全稿補刻成二百二十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