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許倬雲的介紹
許倬雲,江蘇無錫人,1949年赴台,就讀於台南二中,完成高三最後半年學業,進入台大歷史系,後獲得美國芝加哥大學人文學科博士學位。先後被聘為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講座教授、南京大學講座教授、夏威夷大學講座教授、杜克大學講座教授、匹茲堡大學史學系退休名譽教授等職,代表作為《中國古代社會史論》、《漢代農業》、《西周史》、《萬古江河》。
⑵ 讀許倬雲《問學記》
今天上午繼續讀許倬雲的《問學記》,有幾處提到他的妻子蔓麗,對她生出興趣。
許倬雲雖然是個大學問家,但他手掌內屈,雙腳無踝,足背向地,天生身體有恙,不良於行,且個子只有1.5米。所以成年以後,家人為他的終身大事操心。
許倬雲的姐姐和嫂嫂曾對許倬雲說:「老七,你去鄉下隨便找一個女人回來,可以給你生孩子管家就行」,他很生氣:「為什麼我就只能找一個人來生孩子管家?」
許倬雲自述「傷殘卻不自卑」,他不肯在學術上做任何妥協,婚姻上自然也不。經過兩次「相當深入的戀愛」,他找到了孫曼麗。
1962年,許倬雲從芝加哥大學回到台灣,進入台大歷史系任教,成為當年文史學界紅極一時的青年才俊。他帶的古史班三十來個人,其中就有曼麗。
曼麗學習期間,兩人的關系僅止於師生。曼麗畢業後,許老師推薦曼麗到圖書館工作,成為他倆緣起。世上有孫曼麗這樣的女生,那麼勇敢,那麼清晰地看到自己所愛。
1969年,他們結婚,1970年,孫曼麗就抱著孩子與許倬雲一起飛到美國匹茲堡大學。待到今天。
許倬雲和孫曼麗的開頭,只能說一個勇敢的女生,不顧他人意見,嫁給了先生。可是五十年過去了,兩個人依舊彼此依戀,敬佩,驕傲,關系那麼親厚,這就不容易了。
孫曼麗非常會誇人,許倬雲會打電腦,她誇他不放棄。許老願意指導年輕人;她說,你們快來給他提問題,他腦子里東西可多了,記性特別好,學過的事情都記得清清楚楚;她說,他腦子太聰明,不是福,是禍。不過他不聰明,我就吃不消了。
孫曼麗也沒把許倬雲看作殘疾人,她一直視他為正常人,他們會手拉手上街買菜。她說:他走得慢,我也走得慢一點就是了。
許倬雲也十分感念孫曼麗,他說我太太對我非常重要。在美國,我不會開車,她開車送我,她一個人獨擔我所有的事務,讓我沒有後顧之憂。她帶孩子、掃雪、剪草,一切都包下來,她無怨言。我們大小問題也商量,思想問題可以討論,帶孩子的方針可以討論,對朋友的選擇彼此尊重,這是我一輩子最大的福氣。
她懂得我這個人,懂得我的脾性,懂得哪些人我不喜歡,哪些事情我不願意做。她從來不在乎我的生活起居寬裕不寬裕,窮過窮日子,寬裕不浪費。
許倬雲和孫曼麗,攜手走過五十多年,他們才是人世間愛情最好的樣子。
⑶ 許倬雲的人物經歷
許倬雲(Cho-yun Hsu),江蘇無錫人,1930年7月生,求學於台灣和美國,1962年獲美國芝加哥大學博士。先後執教於台灣、美國和香港多所知名大學,2000年10月被南京大學、東南大學授予名譽教授,現為美國匹茲堡大學歷史學系榮休講座教授、台灣「中研院」院士。學貫中西,善於運用社會科學的理論和方法治史,研究領域主要在中國文化史、社會經濟史和中國上古史。代表著作包括《中國古代社會史論》、《漢代農業》、《西周史》、《萬古江河》等。歷史學家,是中國台灣歷史學界的耆宿,有「台灣改革開放的幕後推手」之稱。許先生還是台灣著名音樂人王力宏的舅公。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助理研究員(1956-1962)
副研究員(1962-1967)
研究員(1967-1971)
通信研究員(1981-1997)
研究員(1997-)
中央研究院特聘研究員 (1989, 1999-2000, 2003, 2004, 2006)
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系
副教授(1962-1964)
教授兼主任(1964-1970)
講座教授(1984-1985)
特聘講座教授(2006)
美國匹茲堡大學
歷史系及社會系教授(1970-1982)
校聘講座教授 (1982-1999)
榮休校聘講座教授(1999-)
香港中文大學
歷史系講座教授、偉倫講座教授(1991-1998)
中國研究榮譽教授(1998-2001)
夏威夷大學本斯講座教授(1996)
SeniorVisiting Fellow, East-West Center,(1996,Spring)
杜克大學西孟講座教授(1998-2000)
香港科技大學包玉剛講座教授(2000)
南京大學余紀忠夫婦榮譽講座教授(2005-)
東南大學榮譽教授(2005-) 我的中學是在無錫的輔仁中學度過的。輔仁中學在無錫非常有名,跟輔仁大學沒有什麼關系,而是取「以友輔仁」的意思。當時教我們的老師都是飽學之士,抱著服務鄉里的理念在那裡教書。他們教書跟其他的學校很不一樣,都是啟發式的。
當時那些關系非常好的同學,我們現在還保持著聯系,前年和去年還進行聚會,不過老友凋落,不及一半,令人感慨。
1948年的年底,我還有半年就高中畢業,局勢變得非常動盪。我的父親一直在國民政府工作,當時雖然已經退休,但是在當地有一定的威望。父親知道他絕對不可能留在無錫,恰好我有個姐姐在台北,父母就帶著全家人去了台灣。
台灣本來只有360萬人,突然增加了150萬,所以剛過去的時候條件非常艱苦,在台灣的前十年,基本上都是餓肚子。我的大學教育是在台灣大學完成的。最初讀的是外語系,第二年轉入歷史系。
我在台大的時候,一些從內地撤到台灣的北大、清華、中央大學的大教授集中在台大任教。當時台大的校長是傅斯年先生,我就是在他手下考入台大的。現在想起來,這是一種幸運的機緣:當時台大學生少,好的老師很多,這樣讓我有更多的機會去接觸到不同的思想、不同的學派,也可以選擇不同的課題。這樣的背景讓我日後的歷史研究跟同行不太一樣:我關懷的范圍很寬,不單單在歷史一行之內,而是跨了幾個門道———比如說,考古學、歷史學、人類學等等。
我之所以成為今天的我,跟台大那些老先生們有著很大的關系。在台大,考古學我是跟李濟先生學的,跟李宗侗(玄伯)先生學了古代社會,董彥堂(作賓)先生教的是商周的甲骨文……當時我跟這些老師的聯系相當密切,不單單可以在課堂上承教,還可以到他們的研究室隨時請教。有些老先生不願意出門的,就讓我到他們家去討論問題。
因為我走路不太方便,李宗侗先生就找個三輪讓人把我推過去,他講古代社會不是講中國古代社會,而是把希臘羅馬的古代社會和中國古代社會串通在一起講,師生倆一起上課,更沒有上下課的概念。
我跟董作賓先生讀書,一對一,也沒有上下課的概念,老先生不知道什麼是下課時間,一講一個下午,餓了,買幾個包子,一人一半。到了他講不來的課,他就找朋友來教我,這些大概都是現代的大學生很難碰到的吧。 對於我一生學科選擇影響很深的是傅斯年先生。
我的中學是在無錫讀的,無錫的學術氣氛很好。我所在的輔仁中學,規模不大,但是師生之間的關系很融洽,除了上課,老師們經常會讓我們看很多課外的東西,在那時我就對歷史比較感興趣。
到台大之後,本來考進的是外語系,不到兩三周,傅斯年校長找我了,因為我的入學考卷給他的印象很深,數學是滿分,國文卷子和歷史卷子被閱卷老師直接推薦到傅校長那裡。找到我之後傅校長直截了當地跟我說:「你應該讀歷史系。」
在台大上到二年級,我在全校作文比賽中得了第一。傅先生又把我找過去,跟我說:「你好好讀歷史系,將來你到史語所來幫我。」
他老人家的樣貌,直到現在想起來還歷歷在目。我學歷史,要說受了誰的影響,那就是他老人家。慚愧的是我學歷史博雜得很,不太專心,對什麼都感覺很有趣。
對於研究歷史,我是拿歷史當材料看,拿別的學科當工具看,這樣我就可以用各種工具處理材料。
後來到芝加哥大學去,芝加哥大學也是很奇怪的學府,不大在意你讀什麼系,學生的課程可以自己設計。在那裡,我選課的范圍也比較寬,包括經濟學、中古史、考古學、宗教學、社會學等等。
我都很難說在芝加哥大學讀的什麼系。比方說我讀宗教學,但是並不拿學分,而且選讀宗教學的只有我一個學生,爬到三樓去聽老師上課。
中間我因為身體的原因在醫院里開刀,教授我埃及古代史的老教授到我的病床前去教我,帶去書,一邊講,一邊討論。
芝加哥大學是韋伯理論的接受者和大本營,我到那裡的時候,韋伯理論剛剛傳到那裡不太久。我在那裡讀社會學的時候就開始注意到中國的文官制度,因為這是韋伯理論大的系統中的一環,我的指導老師Blau先生所從事的就是中國文官制度的分析,那時候我就開始注意到韋伯談到的官僚和中國文官制度的基本差別。
這些是我一生的幸運,因為開刀,因為走路不方便而受到老師們特別的照顧,得到別人不太容易碰到的機緣。 1962年,我到了史語所工作。其實在這之前的1953年我就進了史語所,但是因為台大開辦了第一個研究所,我就辭去了史語所的工作,回學校讀研究生了,我是台大的第一個研究生,一直讀到1956年。還有一點就是讀研究生有獎學金,獎學金比我在史語所做助理員的工資還要多50塊錢。而且不用干什麼活,只要好好念書就可以了。
那時台灣的研究生教育跟內地不太一樣,內地是一個導師帶一個學生,但是在台灣是由一個三到五人組成的學術指導委員會共同負責。這樣就給我一個相當大的刺激,因為當時我的幾個指導老師的治學思路都不一樣,他們在那裡各自講各自的,逼得我不得不思考,尋找自己的路子。
後來1962年正式到史語所,一直待到1970年,中間還在我的母校教書,兩份聘書,一份工資。1964年我又開始擔任台大歷史系的系主任,這時候開始負責一些瑣碎的雜事。當時校長是錢思亮,他老人家總是指派我做不同的事情,從來沒有讓我閑過。現在想起來,那幾年忙得發昏,但是也有一個好處,就是讓我的眼界從過去那種單純的書齋生活中脫離出來,獲得了更大的視野。
當時還有一個讓我很忙的工作就是給中研院辦「洋務」,人來客往,各種合作項目都是我「幫忙辦」。當時中研院的院長是王雪艇(世傑)先生,胡適之先生故去之後,王先生本來就是院士,又有行政經驗,被選為院長。我跟王先生的關系,不單是研究員和院長的關系,還輔助他做了很多國際學術交流活動,浪費了我很多時間,但是也讓我學會了很多東西。
王先生是個大學者,國際法的專家,三十歲上下的時候創辦了武漢大學,一出手就是一流的大學。後來他在國民黨政府工作,做過外交部長。
這期間我認識了我的太太,她本來是我的學生,她畢業後的第三年我們開始來往,後來很快就結婚了。 被選為中央研究院的院士大概是在1980年,時間太久了,記不得了。這前後李敖曾經著文攻擊我。李敖在台大讀書的時候就是個很自負的學生,他的老師姚從吾先生很縱容他。我做系主任的時候,他正在讀研究生,李敖很聰明,但是他不守規矩,我對他也不假以辭色。
我跟李敖的第一次嚴重沖突是他在《文星》寫文章,說老先生們不交「棒子」,其中涉及到我的老師們的一些事情完全出於他的編造。之後他跟《文星》的蕭老闆、還有餘光中先生到我那裡去,我就給他矯正,我跟他說:「我們學歷史別的沒有什麼,但是基本的行規就是不許編造故事。」就這樣我倆吵翻了。後來我很生氣,跟他說:「你給我出去。」蕭孟能就跟他走了。從那以後他就不斷地攻擊我,不過我也從來沒有回應過。
從那以後我就再也不跟他見面了。
1970年我到了匹茲堡大學,本來是去做訪問教授的,後來一些前輩老師就跟我說:「你不要回來。」就這樣,我就呆在匹茲堡大學沒有回去。
⑷ 歷史學家許悼雲認為,從古至今,一個強國領頭的聯盟,不過是另外一種形式的霸權形式而已,可以作為例證
許倬雲(1930年7月10日-),祖籍江蘇無錫,國際著名歷史學家、現為美國匹茲堡大學歷史學系榮休講座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許倬雲學貫中西,先後執教於台灣、美國和香港的多所高等院校,善於運用社會科學的理論和方法治史,研究領域主要在中國文化史、社會經濟史和中國上古史,其代表著作包括《中國古代社會史論》、《漢代農業》、《西周史》、《萬古江河》等。許倬雲對台灣社會的民主政治轉型頗有貢獻,曾經大力鼓吹民主化的實現。他將中國歷史上的文官制度,以管理學的觀念,分析解釋,開了中國管理學研究的另一途徑。
是這個嗎
⑸ 許倬雲先生是誰
許倬雲(Cho-yun Hsu),歷史學家,是中國台灣歷史學界的耆宿,有「台灣改革開放的幕後推手」之稱。
許倬雲1930年出生於江蘇無錫,1949年赴台,曾就讀於台灣台南二中。1953年畢業於台灣大學歷史系,1956年獲文科碩士學位。後入美國芝加哥大學進修,1962年獲人文科學哲學博士學位。
先後任台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副研究員、研究員,台灣大學史學系副教授、教授、系主任,1970年任美國匹茲堡大學史學系及社會系合聘教授,東方研究評議會主席。
許倬雲曾先後被聘為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講座教授,夏威夷大學講座教授,杜克大學講座教授以及匹茲堡大學史學系名譽教授等職。2000年10月被南京大學、東南大學授予名譽教授。
許倬雲先生是著名的史學家,在中國社會史、中國上古史研究領域造詣精深、注重治史方法創新、著述等身,譽滿海內外。
許倬雲是台灣著名音樂人王力宏的舅公。
⑹ 《這個世界病了嗎許倬雲說歷史》epub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這個世界病了嗎?》(許倬雲)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資源鏈接:
鏈接:https://pan..com/s/1rpfsYzCCyTmZrkT6_XRQIw
書名:這個世界病了嗎?
作者:許倬雲
豆瓣評分:7.0
出版社:上海文化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4-10
頁數:232
內容簡介:
本書是著名歷史學家許倬雲先生撰寫的首部現代文明反思之作。作者以縱深橫闊的史學家視野,縱覽三百多年來西方現代文明的發展,敏銳地指出:以美國為中心的現代文明第三期正在衰微,現代文明離寒冬已經不遠,並試圖為現代文明未來的發展引入了新的價值來源。
作者簡介:
許倬雲,1930 年生,江蘇無錫人。現為美國匹茲堡大學歷史學系榮休講座教授,中國台灣「中研院」院士。
許倬雲先生不僅以其深厚的學養享譽海內外學術界,近二十年來他還致力於歷史知識的普及工作,力圖將歷史的現實意義呈現給大眾,在大陸陸續出版了《許倬雲說歷史:大國霸業的興廢》、《萬古江河》、《從歷史看管理》等著作,受到讀者的普遍歡迎。
⑺ 許倬雲拼音怎麼讀 許倬雲的簡介
1、許倬雲讀音為:xǔ zhuō yún。
2、許倬雲,江蘇省無錫市人,1930年7月出生,匹茲堡大學榮休教授、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1953年畢業於台灣大學史學系,1956年獲文科碩士學位,後入芝加哥大學進修,1962年畢業於芝加哥大學,獲人文科學哲學博士學位。
3、曾任台灣大學歷史系教授、系主任等職,1970年赴美,任匹茲堡大學歷史系教授、校聘教授。1986年當選為美國人文學社榮譽會士。九十年代以來,許倬雲先後被聘為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講座教授、夏威夷大學講座教授、杜克大學講座教授、匹茲堡大學歷史系退休名譽教授等職。1980年當選為台灣中研院院士。
4、著有《萬古江河》《許倬雲說美國》《心路歷程》《歷史學研究》《求古篇》《開心篇》《西周史》《中國古代文化的特質》《挑戰與更新》《中國文化與世界文化》《中國文化的發展過程》《現代倫理寓言-東游記》《歷史分光鏡》《從歷史看人物》《從歷史看管理》《從歷史看組織》、Ancient China in Transition 、Han Agriculture、Western Zhou Civilization等專著,另有專文及網路全書專篇一百餘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