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見龍卸甲
一流的演員+二流的功夫+三流的編劇=不入流的快散架的電影。
去感悟《見龍卸甲》還不如去感悟《三國演義》所對應的章節。
在網上罵聲很多,是一部很不好的電影。
你看一看這個就知道了:
http://tieba..com/f?kz=361890690
http://tieba..com/f?kz=367710387
趙雲專家批《見龍卸甲》 五個地方和史實不符
古裝大片《見龍卸甲》在全國上映一周,票房已突破3000萬元。與以往取材於歷史人物的大片一樣,影片賺取高票房的同時也身陷「偏離史實」的批評。影片中劉德華飾演的趙雲形象甚至在趙雲家鄉河北正定縣民眾中引起強烈爭議。
針對這一熱點,本報近日采訪了四川三國文化研究所所長沈伯俊、四川大邑縣子龍文化研究會會長張砝清等幾位權威專家,還聯繫到河北正定縣趙雲廟總經理、河北省趙子龍文化研究會秘書長孫新華,他們向記者詳細闡述了《見龍卸甲》中的趙雲與歷史人物的差距。
專家意見表明,全片至少有5處地方與歷史記載嚴重不符,其中3處純屬虛構。
偏離1:體形 偏離尺度:90%
應高1.85米 華仔有點矮
歷史記載:晉陳壽《三國志·注·雲別傳》這樣描述趙雲:「雲身長八尺,姿顏雄偉。」而按照當時的度量衡每尺23.1厘米計算,八尺應該接近現在的1.85米,屬於彪形大漢。
影片描述:劉德華本人身高只有1.7米多,加上他身形瘦削,沒有彪形大漢的感覺。
專家說法:孫新華表示,根據他們的研究,趙雲的身高應該接近1.9米;而河北正定縣民眾也都認同趙雲很高的說法。
偏離2:造型 偏離尺度:80%
「UFO」頭盔 三國不存在
歷史記載:《三國志》描述趙雲說:「白盔白甲白龍馬,手持銀槍。」
影片描述:趙雲作戰時穿黑盔黑甲的時候較多,頭盔檐兒扁平,被觀眾笑稱像一個UFO飛碟倒扣在頭。
專家說法:孫新華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三國時期士兵的盔甲並不是《見龍卸甲》中趙雲那樣的。
孫新華介紹說,三國盔甲中「盔」是指頭上的防具,漢末被稱為「兜鍪」,「兜鍪」沒有誇張的外翻,而是延伸而下,護住後腦和上頸部。劇中人物所戴的飛碟狀頭盔,主要出現在中國的明朝和日本歷史上的鐮倉後期。
偏離3:戰役 偏離尺度:100%
保護阿斗 是懷抱而非背
歷史記載:《三國志·蜀書·趙雲傳》記載:「及先主為曹公所追於當陽長阪,棄妻子南走,雲身抱弱子,即後主也,保護甘夫人,即後主母也,皆得免難。」
影片描述:趙雲在戰火中找到阿斗,甘夫人已經慘死;他將阿斗綁在背上,殺退敵人一撥又一撥的進攻,最後成功逃脫。
專家說法:四川大邑縣子龍文化研究會會長張砝清表示,背著阿鬥打仗的場面應該是導演的個人臆想。
他說:「即使不考慮歷史,單從情理上也說不通。趙雲當時的任務是保護阿斗,刀劍不長眼,背部最容易受敵,他不可能把阿斗放在背上。」
偏離4:家庭 偏離尺度:100%
片中無妻兒 實際有後人
歷史記載:《三國志·蜀書·趙雲傳》記載,趙雲有兩個兒子:「雲子統嗣,官至虎賁中郎,督行領軍。次子廣,牙門將,隨姜維沓中,臨陳戰死。」
影片描述:趙雲曾與一個皮影戲匠人的女兒相愛,但直至最後戰死沙場,也沒能和她在一起。
專家說法:孫新華說:「趙雲有兩個兒子,有歷史記載。」
孫新華說,現在正定縣的首富趙盾就是趙雲的後代,不過記者多次聯系趙盾未果。
沈伯俊則說,歷史上有關趙雲家庭的記載甚少,只知道他有兩個兒子,趙雲的後人集中在河北正定和四川大邑兩地。
偏離5:死因 偏離尺度:100%
善終而非戰死
歷史記載:晉陳壽《三國志·注·雲別傳》記載說:「明年,亮出軍,揚聲由斜穀道,曹真遣大眾當之。亮令雲與鄧芝往拒,而身攻祁山。雲、芝兵弱敵強,失利於箕谷,然斂眾固守,不至大敗。軍退,貶為鎮軍將軍。七年卒(公元229年),追謚順平侯。」
影片描述:年邁的趙雲被曹操孫女曹嬰困於鳳鳴山,身受重傷,最後在不得已的情況下解下盔甲,單槍匹馬沖入敵營,壯烈犧牲。
專家說法:沈伯俊在接受本報采訪時表示,根據歷史記載,趙雲是「善終」而不是「戰死」,影片的說法純粹是「虛構」。
沈伯俊強調說:「《三國志·注·雲別傳》寫得很清楚,趙雲的最後一戰並不是在鳳鳴山,而是四川箕谷;他也沒有大敗,而是親自斷後,基本沒有損失人馬;隨後他被略微降了官職,幾年後在家中去世。」
張砝清也說,趙雲最後是「壽終正寢」。
大邑縣當地還有一種傳說是趙雲戎馬一生,年老時有一次洗澡,發現自己身上沒有任何傷口,大笑時意外憋氣而死。
主創回應
導演李仁港:電影不是歷史書
李仁港是這部影片的導演兼編劇。對於目前的各種爭議,他在接受采訪時說,電影畢竟不是歷史書,取材於三國時代一個英雄的故事,但不是完全還原,不能用《三國演義》的標准來衡量。
主演劉德華:已經盡力去演繹
劉德華對於觀眾的質疑似乎早有預料。他說:「演繹經典人物本身就眾口難調。我只能盡力去演符合導演要求的趙雲。我在這部電影里演了趙雲的一生,表現趙子龍在不同階段的變化是我最主要的任務。」
『貳』 有誰知道「見龍卸甲」和「有鳳來儀」的意思嗎
第一個字「見」,有看見的意思,也有顯現的意思。這里就必須先區分出來。龍字,可以理解成趙子龍,也可理解成皇帝。卸甲,在沒有龍在前面,可以理解成卸甲歸田,即馬放南山。但是,見龍卸甲,確實容易有歧義,不是為這,人家也不會問了。但若理解成,在皇帝面前,所有人都得免除盔甲。這個話本身不可思議,哪有這樣做將領的啊,不得持劍、執戈,都好理解,關盔甲什麼事啊。所以,顯現「龍」卸甲之前的光輝歷程,應該就是主題。
紅樓夢》中匾額。寶玉提。後元春賜名「瀟湘館」。為林黛玉大觀園居住地。有鳳來儀,典出《尚書·益稷》「簫韶九成,鳳凰來儀。」簫韶為舜制的音樂。這里說簫韶之曲連續演奏,鳳凰也隨樂聲翩翩起舞。儀,配合。鳳凰,傳說中的鳥王。雄的叫「鳳」,雌的叫「凰」,通稱為「鳳」或「鳳凰」。其形據《爾雅·釋鳥》:「鶠,鳳。其雌皇。」郭璞註:「雞頭,蛇頸,燕頷,龜背,魚尾,五彩色,高六尺許」。後多用以比後妃。
『叄』 見龍卸甲
「大哥,為我卸甲」當趙子龍蒼涼的 話語響起的時候,讓我感覺到陣陣的傷痛。
三國演義之見龍卸甲,給我們講述了一個英雄末路的悲壯故事。 不知道歷史是否是那樣,但當長勝將軍脫下他的盔甲時,他的心一定在流著血!
心已死,情卻在。醉卧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還。
故事是說給人聽的,情卻要自己來體會。那時趙雲帶兵攻打魏國的,關張已經作古,老將卻還征戰在外,因為他是長勝將軍。
一場戰役,無數的馬革裹起了戰死的英魂。敵我的實力懸殊,老將又身負重傷,彷彿再沒有什麼可以突圍的可能。
一座破廟,零落的只是一將一馬,老將和他的結拜大哥――羅平安。也許三國中沒有這個人物,但在這個故事裡,他卻是最重要的角色。
「我這些年來,一直想著打敗你。你問我為何而戰,我告訴你我是為自己而戰」
當羅平安說出這樣的話時,子龍的沒有說什麼,鏡頭里的他顯的那樣的蒼老,風雪吹面而來,打落的是他凌亂的頭發。
「沒有敗,哪會有勝呢!我從來就不是長勝將軍。我自信命運掌握在自己手裡,但卻不知天數早有安排。既然一切都已經註定,又何必執著呢!」
聽著故事中的子龍的這段獨白,一種無法言說的蒼涼湧上心頭。問世間名為何物,卻叫人生死相許。 子龍是好樣的!
「告訴丞相,我終於找回了失去的回憶,我這一輩子只走了一個大圈,一個美麗的大圈。」其實,走了一圈的又何止子龍一個呢!
但是,遺憾的是很多人到了人生的盡頭,也沒有找到這一個圈的終點,也無法給自己的人生劃上一個完美的句號。
子龍走了,鳳鳴山的黃沙做證,他一定走的很英勇、很從容。卸去身上的盔甲,卸去壓在心頭的虛名!
『肆』 見龍卸甲什麼意思
見龍卸甲,書名《見龍卸甲》,龍當然是趙子龍;卸甲者,最終能卸下俗世之包袱,無憾地面對自己最後的一刻」——摘自《見龍卸甲》自序
第一個字「見」,有看見的意思,也有顯現的意思。這里就必須先區分出來。龍字,可以理解成趙子龍,也可理解成皇帝。卸甲,在沒有龍在前面,可以理解成卸甲歸田,即馬放南山。但是,見龍卸甲,確實容易有歧義,不是為這,人家也不會問了。
但若理解成,在皇帝面前,所有人都得免除盔甲。所以,顯現「龍」卸甲之前的光輝歷程,應該就是主題。
《見龍卸甲》雖掛著"三國"之名,但與任何史實無關。劉備初逢趙子龍,白馬銀槍一見如故,豈是片中啃大餅、光腳丫的鄉民能比?就連經典的長坂坡之戰也被搬到鳳鳴山。這一切,只是因為導演想表達趙雲像走馬燈一樣無法逃避人生輪回的涵義。
與其說這是一部戰爭片,不如說它是一部傳記片。一個從小地方走出來的後生,憑借智勇忠義功成名就,最後用近乎完美的犧牲完成了對一生命運的最後救贖。影片處處顛覆《三國演義》,但在刻畫英雄內心世界時濃彩重墨,擺明了只想拿三國混個眼熟,以拍英雄傳記為實。
『伍』 見龍卸甲什麼意思
見龍卸甲是根據書名《見龍卸甲》改編的電影,不是一個成語。
《三國志之見龍卸甲》是由導演李仁港執導,劉德華和李美琪領銜主演的動作片 。
影片講述了中國古代三國時期,蜀漢名將趙雲傳奇的一生。本片於2008年4月3日亞洲上映。
(5)歷史上的見龍卸甲是怎麼說的擴展閱讀
《見龍卸甲》雖掛著「三國」之名,但與任何史實無關。劉備初逢趙子龍,白馬銀槍一見如故,豈是片中啃大餅、光腳丫的鄉民能比?就連經典的長坂坡之戰也被搬到鳳鳴山。這一切,只是因為導演想表達趙雲像走馬燈一樣無法逃避人生輪回的涵義。
與其說這是一部戰爭片,不如說它是一部傳記片。一個從小地方走出來的後生,憑借智勇忠義功成名就,最後用近乎完美的犧牲完成了對一生命運的最後救贖。影片處處顛覆《三國演義》,但在刻畫英雄內心世界時濃彩重墨,擺明了只想拿三國混個眼熟,以拍英雄傳記為實。
『陸』 見龍御甲是史實嗎
《三國之見龍御甲》
三國志之見龍卸甲 Three Kingdoms: Resurrection of the Dragon
導 演: 李仁港
主 演: 劉德華 吳建豪 Maggie Q 洪金寶 安志傑 濮存昕 狄龍
姜鴻波 於榮光 夏雨
類 型: 動作/歷史
劇情簡介:
年過古稀的趙雲為了幫劉備踏平魏吳再度出山,卻在鳳鳴山上被困,迎來人生中的終極決戰。回思往事立殘陽,在這電光火石中,一幕幕征戰中的腥風血雨,一陣陣軍旅間的喜笑悲愁,紛紛出現在這老將軍的眼前。
三國亂世,魏軍強勢壓境,初任工兵的趙雲遇上抱打不平的同鄉兄長羅平安,兩人一見如顧,互訴對亂世的一片憧憬。在蜀國軍師諸葛亮以攻為守的策略下,主動請纓劫寨擾敵立下大功。長板坡一役,為免羅平安遺失劉備妻兒的死罪,趙雲單槍匹馬殺入曹營救回幼主,從而一戰成名。
因「單騎救主」有功,趙雲被委以重任與蜀國上將黃忠老將軍一起出征定軍山,此役是蜀國收取漢中奠下蜀國基業的重要一仗。不料黃忠為爭頭功在羅平安的鼓動下提前出兵,卻不想中了曹操的奸計傷亡慘重,危難時刻趙雲及時趕到義救黃忠和羅平安,並在諸葛亮的妙計下燒掉曹軍糧草再立大功。趙雲榮升為五虎大將,而此時的羅平安卻是心中百味。
時間如梭,五虎大將的關、張、馬、黃都先後辭世,兩鬢斑白的諸葛亮再一次策動殲滅曹魏大計,不服老的趙雲堅持要做先鋒大將。不料此次的勁敵竟是曹操的孫女曹嬰,這個美得像雪一般的少女,弓馬嫻熟,智勇雙全,帶著10萬大軍欲生擒趙雲以了祖父心願。而對趙子龍愛恨交織的羅平安卻在最後一刻作出了一個令他後悔莫及的決定--他把趙雲最後一次出征的軍機出賣給了曹嬰。
而足智多謀的諸葛亮也把趙雲當成誘敵之傀儡,寄望曹嬰和趙雲的大戰,能讓他暗渡陳倉,用全軍在三個時辰里攻下魏之主城六郡。此次此刻,趙雲該何去何從。來源:世紀環球在線
幕後故事:
由劉德華第一百部電影《阿虎》導演李仁港執導、劉德華領銜主演、首部「三國」大片《三國見龍卸甲》一下子匯聚劉德華、吳建豪兩代「阿虎」,曾扮演「少年阿虎」的F4成員吳建豪透露,參演《三國見龍卸甲》讓他收獲頗豐,不但拍「三國」把自己成了「三國迷」,還要找機會拜劉德華為師學習演技。
自從以F4中的帥氣形象在影迷中風靡後,吳建豪轉向了「打星」路線,《三國見龍卸甲》這部電影是吳建豪第三次和劉德華《阿虎》李仁港導演合作,從《少年阿虎》、《猛龍》到《三國》,李仁港導演一直很看好吳建豪的潛力,《三國》這部大製作的古裝電影,特別安排吳建豪主演劇中關公之子「關興」的角色,和主要演員劉德華及洪金寶都有非常吃重的精彩演出。
吳建豪版關興,用他自己的話說是「非常能打」。他坦承自己之前對「三國」那段歷史根本不了解,接戲之後才開始做功課。還鬧出「關興」吳建豪不識「父親」關羽的大笑話。但當拍完《三國見龍卸甲》,他已經成為了一個地地道道的「三國迷」,據之後與他拍攝電視劇《大劇院》的演員介紹,在片場無聊時他常拿一個PSP游戲機大玩掌上三國游戲,現在對於三國歷史與掌故已經如數家珍。
有許多媒體質疑《三國之見龍卸甲》片中華仔、洪金寶造型像極日本武士,也有熟悉日本戰國游戲的網友痛批:這哪是白馬銀槍的趙子龍,整個是真田幸村(日本戰國名將)!哈日哈韓、不倫不類!「三國迷」吳建豪對此解釋說,當時有人說華仔趙子龍的盔甲像日本盔甲,他當時也很好奇,特意專門找到日本研究古董的朋友借了日本盔甲的畫冊來看,這位朋友告訴他,日本現在考古發現的最早的成型鎧甲,誕生於公元三世紀後半期(也就是中國的三國時期),由從朝鮮半島渡來的韓人移民部落騎兵傳入日本,日本史上把這段時期叫作「騎馬民族征服時代」。由於當時的北部朝鮮半島是中國的一部分,韓人移民部落騎兵所用的盔甲極有可能來自於當時中原的漢民族戰士盔甲。「所以,說到底,日韓的盔甲還是抄我們中國人的。我們拍電影還原一部分當時的史實,怎麼能說我們抄襲日本武士呢?」吳建豪如是說。
吳建豪表示與劉德華十分有緣,他的從F4單飛後第一部電影作品就是《阿虎》導演李仁港執導《少年阿虎》,而他在出演這部電影之前早就視「阿虎」劉德華為偶像,能夠接演偶像曾經扮演得經典角色,自然令他當時興奮不已,而吳建豪也不辱「阿虎」威名,憑借《少年阿虎》獲得了當年的香港金像獎最佳新人獎提名,在電影節星光大道上已經享受了僅次於劉德華的歡迎。成功邁出了進軍影壇的第一步。
這次在《三國見龍卸甲》中吳建豪之所以能從一個從「三國盲」變成「三國迷」,用他的話說,一切都要感謝劉德華!「我一直視他為偶像,作為前輩,他很能提攜我」,吳建豪一進《三國見龍卸甲》劇組,劉德華就讓助手送來一大堆有關三國的DVD與書籍給他「惡補」,還提示他先找有關「關羽」的故事來看,看了一陣子「殺顏良,誅文丑,過五關,斬六將」,吳建豪從此以後就「中了三國的毒」,吳建豪決心找機會向華仔拜師,「不但學演戲,更要學他的勤力和為人,我們也想讓外界都知道,演藝圈知道健康、上進的藝人是主流,劉德華就是做藝人的典範!」
電影看點:
1. 獨特出色的音響效果。在背景音樂的襯托下,金屬碰擊聲交鳴,伴著強勁的鼓點,混雜著京劇中霸王唱腔,帶出一股滔天的殺氣,無盡的殺意。
2. 漫畫式的特寫動作造型。動作場面時不時出現畫面停止的瞬間,或特顯人物的豪壯,或特顯招式的精巧,或暗示交戰的勝負。其中以登台封五虎將一段最佳,五人各有各的精彩。
3. 壯觀而細膩的馬戰。時而個人單挑,時而亂軍沖殺,長兵短兵互舉,鼓聲殺聲齊鳴。華麗的兵器,眾多的人馬,奇險的地形,再現古時戰場的殘酷和悲壯。是偶看過的國片港片中最多最精彩最長的馬戰,給人驚艷震撼的感覺。
電影瑕疵:
一. 典型的港產歷史片死結。既想在名著上搞搞新意思,本身的墨水又不夠,一句話,很傻很天真。最明顯的表現在歷史知識膚淺,人物神韻把握不足。具體如下:
1. 趙子龍參軍。羅平安讓他自報姓名,趙子龍說,我是趙子龍。正確的說法是,姓趙名雲,字子龍。哪有不說名,反說字,主次顛倒順序錯亂的。
2. 趙子龍的形象。在歷史中,人們記憶深處,趙子龍是一身的銀盔銀甲,下跨白色駿馬。影片里的趙子龍在封五虎將時,卻是身披白袍,頭戴白巾,跨下是一匹褐色馬。別的咱不說了,請問導演,你知道在蜀軍中頭戴白巾的意思嗎?算了,告訴你吧。蜀軍又叫四川軍,白巾又叫諸葛巾或武候巾,是四川人感激諸葛亮為川人所做的一切,在他死後自願戴在頭上懷念他的。你這不分明不是諸葛亮未死趙子龍先哭喪嗎?況且頭上戴個白巾,上戰場哭死敵人啊,劉備這苦練哭功數十年等級N級的人也不敢呀。
3. 趙子龍戰爭中的地名。常山,古時屬冀州,今是山東省境內的常山。影片里卻說常山在江夏(今湖北省武漢市)附近,兩者相差何止千里。鳳鳴山,今屬甘肅省陝西省交界,影片里卻把鳳鳴山放在湖北省。既然影片前面說了鳳鳴山在湖北,那後來關羽被殺湖北一帶根據地盡失,已成東吳軍的領土,後面怎麼又說蜀軍在鳳鳴山打魏軍呢,亂彈琴。
4. 諸葛亮的登場。郎中式的裝扮,郎中式的口吻,郎中式的舉止。先是說曹軍只怕一個人,就是我。那也太自誇了,一個剛出道的軍師,這樣能叫人信服嗎?最搞笑的是,面授機宜後,諸葛亮說,這里的勝負已定,我還是去趕下一場好了。你以為諸葛亮是你呀,出了名就四處走穴表演賺錢。
5. 重型戰車。戰車在春秋戰國趙武靈王改革以後,基本退出戰場,歷史上從此戰車也絕了跡,理由是怎麼也比不上輕騎的機動和迅速。
二. 日化的排場。
1. 劉禪登場。仔細看一下他的後面,咦,怎麼日本藝人來了中國,還全部作了劉禪的後宮妃嬪。死白死白搽著厚粉的臉,蠶豆眉,圓圓一點朱唇。誰說劉禪這小子沒用的,起碼邦交方面,劉禪這頭大如斗的人是開了中日之交的先河。
2. 趙子龍出征前拜奠關羽等人甲胃。眾所周知,中國人歷來只拜廟拜神拜人,只有日本才拜甲胃,只敬衣冠不敬人。大家都知道日本的靖國神社吧,那就是一個標準的衣冠墓。
三. 搞笑的邏輯。
1. 趙子龍捨命救阿斗。影片里趙子龍把阿斗掛在後背,後又在地上滾來滾去的戰斗。你是想把小阿斗拿來擋箭呢,還是把小阿斗作為肉墊,不傷害你的千金之軀。
2. 鳳鳴山的攻守。一方兵少,一方兵多,一方在高,一方在低,一方有險可據,一方陳兵在野。還說趙子龍智勇雙全,這些都看不到。嘿嘿,看來在導演眼裡,血淋淋才是硬道理,全體赴死才是勇氣。
3. 蜀軍主帥趙子龍與魏軍主帥曹嬰決戰。兩人單挑,為了往日的羞辱為了今日的恨仇,最後趙子龍擒住了曹嬰,卻輕輕放了。是自己愚蠢式的豪邁重要,還是自己部下的生命和戰爭的勝利重要呢。
『柒』 三國之見龍卸甲是什麼意思
作者就是故弄玄虛,反正成語詞典沒這個成語.至於那個自序,更是不能自圓其說,照這么解釋"見"字就是發語詞了,沒意義?
任誰看見這個詞第一理解就是"看見龍(不管是趙子龍還是皇帝)就把盔甲脫了(或是認輸或是臣服)"
《見龍卸甲》 就是那電影導演自己寫的書,後來自己拍成電影了
趙雲始隨公孫瓚,此時在公孫瓚帳下已為軍官(起初同鄉百姓推舉趙雲率同鄉百餘人投公孫瓚)。劉備當時亦投靠瓚,趙雲與劉備結識,雲感於劉備之待人。後公孫瓚兵敗,雲遂投劉備,備大喜。電影中 趙雲卻變成「三國亂世,魏軍強勢壓境,初任工兵的趙雲...」。什麼?工兵?三國時的工兵?要掃地雷么?雲投劉備,劉備讓他從基層做起?為了鍛煉人才,讓他當工兵?
再說諸葛亮,三國演義中大肆的贊揚(使孔明有些被妖神化)雖然有很多不太屬實。但是孔明好歹也是千古忠臣的代表之一了,不至於電影中這么損,把趙雲當成「誘敵傀儡」吧?趙雲好歹也是兩朝老臣,五虎上將(當時蜀軍資歷最高的軍官),孔明一點就不念舊情(甚至不能敬老么?),人家趙雲那麼大歲數了,還要做誘敵傀儡?大國上將!百勝將軍!到老淪落為被人當誘餌?太可惜了吧?另一方面,諸葛亮和趙雲的關系不用多說,我舉一二例大家便知!從借完東風歸蜀到亮赴東吳為周郎吊喪,哪一次諸葛亮的私人保鏢不是趙雲?到老諸葛亮卻如此算計趙雲,不管雲之死活,讓他孤軍作誘餌?諸葛亮太不地道了吧?
至於電影對關張的刻畫,我不願多說了,各位刊刻請讀以下引文:「趙子龍,在這里被小小地誇張了一把,他為保羅平安不死與張飛關羽在山神廟內刀刃相見,在二人夾擊下依然不落下風,其中張飛與他單挑時,竟然不出五個回合就吃了大虧,將趙子龍的絕世武功展現得淋漓盡致。」我想關張看了電影 一定會從關羽張飛廟里跳出來說「俺哥倆好歹也是三國武將里一等一的人才,你以為趙雲那小子是溫侯(呂奉先)?咱打呂布也沒吃過這么大虧啊!要不俺哥倆把呂布那小子叫來,再給你演演三英戰呂布?」我想關張還會說「反了趙雲這小子了,敢和我哥倆打?回家讓大哥把他革職查辦!以後還想當五虎上將嗎?哼!~」
其他電影中人物 如黃忠 關平就不一一點評。
顛覆千餘年的糟粕,快人心!侮辱千餘年歷史,違背史實,只能貽笑於今,令人厭之!
『捌』 "見龍卸甲「是什麼意思來源與什麼典故
按照秦制和漢制,臣子覲見皇帝的時候,嚴禁攜帶武器.否則就是謀反大罪.
後來甚至延伸到防護方面_____盔甲.
戰斗用的實戰用的盔甲,也不能在覲見皇帝時穿戴,必須解甲.只有那種裝飾性的鎧甲背心除外(比如大唐的上朝的武臣).
見龍卸甲,是一部劉德華主演的電影,描寫趙子龍為國盡忠,有重傷,而堅持不解甲,因為鎧甲裡面都是白色的麻衣,一解甲,受傷的血浸染衣物,就被士兵看到了,會動搖軍心.
就是說,趙子龍大敵當前,枕戈待旦.只有回朝上朝,交出兵權,覲見皇帝(見龍)時,才解甲.
『玖』 見龍卸甲什麼意思
見龍卸甲,書名《見龍卸甲》,龍當然是趙子龍;卸甲者,最終能卸下俗世之包袱,無憾地面對自己最後的一刻」
—— 摘自《見龍卸甲》 自序
所以是 三國志之/見龍卸甲
第一個字「見」,有看見的意思,也有顯現的意思。這里就必須先區分出來。龍字,可以理解成趙子龍,也可理解成皇帝。卸甲,在沒有龍在前面,可以理解成卸甲歸田,即馬放南山。但是,見龍卸甲,確實容易有歧義,不是為這,人家也不會問了。但若理解成,在皇帝面前,所有人都得免除盔甲。這個話本身不可思議,哪有這樣做將領的啊,不得持劍、執戈,都好理解,關盔甲什麼事啊。所以,顯現「龍」卸甲之前的光輝歷程,應該就是主題。
『拾』 見龍卸甲到底是什麼意思
龍當然是趙子龍;卸甲者,最終能卸下俗世之包袱,無憾地面對自己最後的一刻」
常勝將軍到英雄末路的一種解脫
從一名小卒,趙雲經歷了三十載的戎馬生涯換得「常勝將軍」的稱號。當英雄的頭發白了,英雄依然不服老,所以當諸葛亮勸他不要再出戰的時候他拒絕了。除了對國家的忠,更是為了詮釋了一種將軍所背負的責任。所以,當他在最後一戰中重傷的時候,為了不動搖軍心,堅持不脫掉盔甲,當他手下的將士全部戰死的時候,他終於可以解脫了,卸下盔甲,輕裝上陣。此時,他終於可以不再為「英雄」而活,不為背負重甲而累。其實,不論勝敗如何,我們都已被這種將生死置之度外、將英名拋在一邊的忠君愛國的氣概所感動。
回到人生夢想起點後不得已的放棄
可以說趙子龍的事業是很成功的,但是他的人生夢想卻沒能實現。他的夢想之星在鳳鳴山升起,然後沿著大哥給的那個地圖走一大圈之後回到常山有個家。最後,當他被困在鳳鳴山時,國已破,談何家?他的夢想,三十年前的的那個夢想,三十年後也是在這個叫鳳鳴山的地方破滅。承載他夢想的盔甲此時已經毫無意義,卸甲,卸家,卸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