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為什麼要尊重和傳承中華民族的歷史和文化
因為中華文化對中國周邊地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形成了相對獨立的中華文化圈、儒家文化圈,這一地區除了中國外,還包括日本、朝鮮、韓國、越南、琉球等地。
中華文化也對世界其他地區產生了重要影響。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中國文化,以及科舉制度、四大發明、航海造船等等,是歐洲近代啟蒙運動的重要思想源泉。
(1)如何理解尊重和傳承中華民族歷史和文化擴展閱讀
中華文化,相傳經歷了遠古文化時期的有巢氏 、燧人氏 、伏羲氏 、神農氏炎帝 、黃帝軒轅氏、堯、舜、禹等時代。以考古學為據:如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
智人時代,已經開始出現文化,此時期考古發現有織縫衣物和葬禮,新石器時代已經開始懂得耕作。在湖南已有文獻記載有第一個的人工耕作,群居文化開始出現,形成氏族公社。
在中原地區考古發現西元7000年前至10000年前的裴李崗文化、賈湖文化等,已經進入以原始農業、畜禽飼養業和手工業生產為主,以漁獵業為輔的原始氏族社會。
❷ 如何理解尊重和傳承中華民族歷史和文化思修
要增強文化自信,要樹立正確的文化觀和歷史觀。反對歷史虛無主義和民族虛無主義。
需要辯證分析中華民族歷史的進步性與局限性,對於傳統文化需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對於中華文化需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❸ 如何理解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1.「不忘本來」,要深刻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 民族的突出優勢,築牢文化自信之基。
2]「吸收外來」,要善於融通國外各種有益的思想文化 資源,吸收借鑒人類創造的一切優秀文明成果。
3]「面向未來」,要回答好「堅持中國道路、弘揚中 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的時代課題,激發文化價值潛 能。 沒有中華文化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奮 進新征程,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方法,結合新的時代條件 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就一定更好構築中國精 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 供不竭的精神動力。
❹ 如何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方法:
1、傳承傳統文化我們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對傳統文化中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積極向上的內容,應保持發揚。
2、處理好繼承弘揚與轉化創新的關系,才能開辟未來,善於繼承才能更好創新。尊重傳統,繼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目的,在於對其進行創造性轉化。
3、談及繼承和弘揚傳統文化的態度問題,一個基本理論前提,是必須理清「傳統文化」和「優秀傳統文化」的各自內涵。
傳統文化和美德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靈魂。加強中華優良傳統文化建設,是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需要,是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
更加自覺主動地推動文化發展繁榮。傳統文化和美德對於豐富人的精神生活,提高人的綜合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形成良好的社會風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當今時代,傳統文化和美德與經濟政治相互交融、與現代科技緊密結合,日益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讓優秀傳統文化美德走進生活。中華民族歷史悠久,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在漫長發展進程中積淀形成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凝聚中華民族的強大精神紐帶。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內容。而要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煥發蓬勃生機、展現獨特魅力、實現創新發展,一個重要環節就是要讓優秀傳統文化走進生活。
❺ 我們應該如何繼承與發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
對於如何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第一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我們要吸收的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優秀的文化,而對於其糟粕只能夠去除。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是我們中國人民幾千年來的智慧結晶,其中是蘊含了很多的大大小小的方面。例如民族節日,像春節,清明節等等,像二十四節氣,講究道德禮義廉恥等等之類的,它們都是蘊含著文化的。然而,對於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我們必須分清楚其精華和糟粕。
同時要說發揚得話,那我們必須要把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走出去,走到國外去,讓別的國家也知道,並且向我們學習,這才是真正的發揚。
❻ 如何繼承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來,古為今用,面向世界,博採眾長。吸收有益來的外來文化,以我為主,為我所用。反對歷史虛無主義、守舊主義。批判的繼承傳統文化,不斷推陳出新,革故鼎新,為傳統文化注入時代精神。
繼承是發展的必要前提,發展是繼承的必然要求,它們是同一過程的兩個道方面。要把握好文化繼承與發展的關系,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在發展的過程中繼承,批判地繼承傳統文化,不斷推陳出新,革故鼎新。
❼ 如何理解把握當代中國愛國主義本質的四個維度
1、新時代弘揚愛國主義,要堅持把個人理想同祖國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運緊密聯系起來。新時代要大力弘揚奮斗精神,要以更加飽滿的精神姿態開拓創新,把愛國之情、報國之志融入祖國改革發展的偉大事業之中,融入人民創造歷史的偉大奮斗之中。
2、新時代弘揚愛國主義,要堅持把愛國和愛黨、愛社會主義統一起來。只有堅持愛國和愛黨、愛社會主義相統一,愛國主義才是鮮活的、真實的,這是當代中國愛國主義精神最重要的體現。
3、新時代弘揚愛國主義,要堅持把厚植愛國主義情感同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結合起來。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必須尊重和傳承中華民族歷史和文化。對祖國悠久歷史、深厚文化的理解和接受,是愛國主義情感培育和發展的重要條件。
4、新時代弘揚愛國主義,要堅持把立足民族和面向世界結合起來。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必須堅持立足民族又面向世界。」立足民族、面向世界,是新時代我國愛國主義所蘊含的重要內容和必然選擇。
(7)如何理解尊重和傳承中華民族歷史和文化擴展閱讀:
100年來,中國青年滿懷對祖國和人民的赤子之心,積極投身黨領導的革命、建設、改革偉大事業中,為人民戰斗,為祖國獻身,為幸福生活奮斗,把最美好的青春獻給祖國和人民,譜寫了一曲又一曲壯麗的青春之歌。
弘揚愛國主義精神,新時代中國青年要深入融入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中去。當今中國,愛國與愛社會主義要高度統一。
❽ 尊重和傳承中華民族歷史文化是正確選項嗎
是。由於尊重和傳承中華民族歷史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國人內心,所以是正確選項,潛移默化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中國歷史文化包括,例如:婚姻、家族、國家政權而至貿易、衣食、文字、文學、經學、宗教、道德、民俗、節慶等。
❾ 如何正確評價和繼承我國的傳統文化
我國具有五千年文明發展史,中華民族有著博大精深、璀璨耀眼的豐富傳統文化 。從世界文明史看,中華傳統文化是與西歐文化、伊斯蘭文化和印度文化並列的、對人類文明發展進程產生巨 大深遠影響的世界四大文化系統。
1.必須堅持歷史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和鄧小平理論為指導,堅持一分為二的觀點,科學、嚴謹、審慎地對待中國傳統文化。
任何一個民族的文化,都必然存在著正負、優劣兩方面的因素。中國傳統文化歷經數千年,漫長的歷史、封閉的社會環境等獨特的社會歷史條件使中國傳統文化更加具有鮮明的兩重性:如果沒有積極向上的因素,沒有一種向前的推動力,它不可能在歷經無數次內憂外患後仍然以極其強大的生命力生生不息地延續至今,廣播東亞;如果中國傳統文化沒有消極落後的因素,沒有一種停滯的或向後的拖拽力,近代的中國便不可能在科技、文化、經濟迅速崛起的西方世界之後踽踽而行。因此,數典忘祖、全盤否定傳統文化的民族虛無主義是危險的;全盤肯定、盲目自大、敝帚自珍的國粹主義同樣是有害的。只有堅持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實事求是地去審視、剖析、鑒別傳統文化,繼承和弘揚其優秀的成分,拒絕和拋棄其落後的成分,才能使中國傳統文化獲得新的生命活力,並成為推動現代化進程的強大動力。
2.要切實掌握鑒別、區分中國傳統文化精華與糟粕的基本方法,提高洞察能力。
第一,要堅持歷史觀點,站在歷史的時間點上看待中國傳統文化和評價歷史人物。因為一切傳統文化都是歷史的產物,縱然是優秀的傳統文化也必然有著歷史的烙印及其局限。鑒於此,要尊重歷史,實事求是,既不頌古非今,也不以今非古;只有尊重歷史的辯證發展,才能正確認識傳統文化,而不會以主觀片面的標准去評判傳統文化,把傳統文化看成是一堆陳舊過時、不合時宜的歷史包袱。
第二,要站在現代的時間點上,用現代的科學觀來考察傳統文化,將歷史的和現代的兩種視角貫通、結合起來。只有很好地做到這種貫通、結合,才能對傳統文化作出客觀科學的評判與選擇。弘揚優秀的傳統文化不是機械的復古,繼承優秀文化遺產並非盲目地照搬,而必須根據新世紀的知識經濟時代需求,進行合理的吸收、改造、創新和發展。所以,對傳統文化決不能泥古唯古、食古不化,而必須站立在現代的時間點上審視傳統文化,堅持古為今用。
第三,要切實地把握和深入理解傳統文化的本質內容,而不是只在其外部特徵上浮光掠影、走馬觀花地兜圈子。
3.面向世界,博採眾善,廣泛吸收人類所創造的一切優秀文化成果,用以克服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消極因素 和彌補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欠缺。
蔡元培曾說:「教育家最重要的責任,就是創造文化,而創造文化,往往發端幾種文 化接觸的時代。」中國的改革、開放,正是這多種文化交匯、碰撞、激活、融合的時代,這使中華文化有了吸收西方優秀文化的機會。而中國21世紀的新文化的創造和發展也正需要在這多元文化的激烈交匯、撞碰、融合中進行。 中國文化也在變,不斷吸收,不斷變化更新,中國文化的魅力就在於創造。我們青年人要把中國文化的精華學到手,同時吸收外來的文化,再熔為一爐,創造出有你們特色的新文化來!
❿ 論述弘揚愛國主義精神,怎樣尊重和傳承中華民族歷史和文化
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必須尊重和傳承中華民族歷史和文化;對祖國悠久歷史、深厚文化的理解和接受,是人們愛國主義情感培育和發展的重要條件。
這一重要論述,深刻揭示了中華愛國主義同中華文化的密切關系,科學闡發了中華愛國主義的核心內涵和精神特質,是我們在新的歷史時期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傳承和發展中華文化、匯聚促進中國崛起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強大正能量的價值引領和內在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