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著名歷史學家李什麼其

著名歷史學家李什麼其

發布時間:2023-01-06 01:34:07

Ⅰ 唐代史學家李延壽簡介 他生平都經歷哪些事情

李延壽,男,生卒年待考。唐代史學家,今河南安陽市人。貞觀年間,做過太子典膳丞、崇賢館學士,後任御史台主簿,官至符璽郎,兼修國史。他曾參加過官修的《隋書》、《五代史志》(即《經籍志》)、 《晉書》及當朝國史的修撰,還獨立撰成《南史》、《北史》和《太宗政典》(已佚)。《新唐書》對兩書評價頗高,稱「其書頗有條理,刪落釀辭,過本書遠甚。」。

人物生平

李延壽(生卒年不詳),字遐齡,唐代相州(今河南安陽)人,史學家。他的生卒年月史書失載,可知他的政治與學術活動基本是在唐太宗初年至唐高宗初年這三十年間進行的。他任過東宮典膳丞、崇賢館學士、御史台主簿,兼直國史符璽郎、兼修國史等官職。他在政治上沒有什麼作為,修史是他一生的主要事業。他參加了唐代官修史書《隋書》、《五代史志》、《晉書》和唐朝當代國史的修撰工作。還獨自撰寫了30卷的《太宗政典》,又繼承其父李大師遺志,以十六年功夫,獨立修成《南史》和《北史》,《新唐書》對兩書評價頗高,稱「其書頗有條理,刪落釀辭,過本書遠甚。」

其父李大師是一位有志於編著南北朝史的學者,但著述之事僅僅進行了兩年左右的時間,他即於唐太宗貞觀二年(628年)去世了。李延壽是李大師的第四子,深受父親的影響和家學的熏陶。貞觀年間,做過太子典膳丞、崇賢館學士,後任御台史主簿,兼直國史,累官至符璽郎,兼修國史。他沒做過高官,傾其畢生精力從事於官修和私修史書的編撰。

貞觀三年(629年),唐太宗命大臣組織修撰梁、陳、北齊、北周、陳,隋六代史。魏徵主修其中的《隋書》,年輕的李延壽和其他一些知名學者參加了該書的修撰。貞觀五年(631年),母親又接著去世,他辭去了修史的職務,回家守喪。服闋,被派往蜀中(今四川境內)去做官。公事之餘,「以所得者編次之」,對前幾年搜集的一些史料進行初步的編排。

貞觀十五年(641年),李延壽調回北京長安任太子典膳丞。由於令狐德棻的推薦,他再次進入史館。當時,五代史早已在貞觀十年(636年)寫成。但這部史書只有紀、傳,而無志書,因此,唐太宗於貞觀十七年(643年)又命褚遂良等人修撰梁、陳、北齊、北周、隋五朝典章制度的《五代史志》,李延壽也參加了該書的編撰。經過十二三年的時間,《五代史志》於唐高宗顯慶元年(656年)成書。《五代史志》共十志三十卷,後並入《隋書》刊行,其中的《經籍志》成於李延壽和敬播之手,記錄了從古代到隋朝的歷代著作。《經籍志》亦簡稱《隋志》,是專指《經籍志》而言的。《經籍志》正式創立了經、史、子、集四部分類法,對後世書籍的分類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唐代以前,史家所撰晉史多達20種左右,但「才非良史,事虧實錄」,修撰者多不是良史之才,所記史事也往往失實,唐太宗對這些晉史都不滿意,於是,他於貞觀二十年(646年)下詔重修《晉書》。參加重修的共有21人,李延壽是其中之一。貞觀二十二年(648年),《晉書》即重修告成。李延壽除前後3次參加修撰前朝史外,還於唐高宗顯慶元年(656年)參與撰成當朝國史80卷。

此外,李延壽還獨力撰成了3部史書,即成書於唐高宗顯慶四年(659年)的《南史》80卷和《北史》100卷,以及最後撰成的《太宗政典》30卷(已佚)。《太宗政典》寫成後不久,他就去世了。調露年間,唐高宗讀了《太宗政典》,「嘆美久之」,給了李延壽後人許多獎賞,並命人抄寫了兩部,一部由皇家圖書館收藏,一部賜給皇太子。李延壽早年即懷有「思欲追終先志」之抱負,他要繼承父親的遺志,完成先人的未竟事業。《南史》和《北史》是李延壽以其大半生的時間寫成的歷史著作,這兩部史書的編撰,李延壽說是「始末修撰,凡十六載」,這里說的16年,是從他貞觀十七年(643年)參加修撰《五代史志》這一年作為開始時間的。其實,在此很久以前,亦即從貞觀三年參加修撰《隋書》時,他就開始了「二史」編撰的准備工作。那時,他利用「編輯之暇」,「晝夜抄錄」「五代舊事所未見」者,為將來編撰「二史」積累資料。如果從搜集史料之時來計算,「二史」的完成則經歷了整整30年的時間。

李延壽的「二史」所依據的歷史文獻,主要是宋、齊、梁、陳、魏、齊、周、隋八代「正史」,但他並未拘限於此,另外還參考了各種「雜史」1000多卷,正如他自己說的「鳩聚遺逸,以廣異聞」。對於八代史書,他採取「除其冗長,捃其菁華」的原則,「其煩冗者,即削去之」。他刪削的「煩冗者」,主要是一些詔書和表文,而史實部分則盡量保留,這就使「二史」比「八書」簡約多了。《南史》和《北史》後來被列入「二十四史」中,在中國史學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李延壽的一生在仕途上是平穩的。既未飛黃騰達,也未貶斥流離。貞觀初,延壽曾任太子典膳丞(負責太子的膳食事務)、崇賢館學士(掌管經籍圖書,教授生徒);貞觀中,延壽為符璽郎(掌管皇帝印璽及國家符節);貞觀末,延壽為御史台主簿(管理御史台文書事務)。延壽專注於史學,似乎對於做官沒多大興趣,盡管官職屢有變動,始終沒有做到大官,以致他的《南史》、《北史》寫成後,當時人還因為他地位不高而「不甚稱其書」。

Ⅱ 中國古代歷史上姓李的名人有哪些

中國古代姓李的名人有很多,比如有李世民,貞觀之治,還有名將李靖,還有著名詩人李白,李商隱等。

Ⅲ 李姓的來源和歷史名人有哪些

1、源出嬴姓說

認為李氏源出嬴姓,血緣先祖為東夷族首領皋陶(一作咎繇,偃姓或贏姓),皋陶曾被任命為舜的大理(掌管刑法的官) ,遂以官命族為理氏(「理」「李」古字相通 ),先為理氏,後為李氏。 得姓始祖為李利,李耳為十一世。

2、李樹圖騰說

李氏因大理之官而得姓為理, 後因理徵避難以木子為食而姓李。因其所食為野生李, 故由理氏培育成為家生李樹, 並以李樹為神樹, 亦即圖騰樹。故凡李氏子孫, 常於宅旁種李以為象徵, 至今還保存這個習慣。入李白家有桃李園, 唐朝皇宮苑園多植李樹。

3、源出姬姓

商朝時期,有周的同姓後裔,名巴人,居鍾離山(今湖北長陽西北一帶)。周武王滅商後,封巴人於巴(今重慶的巴南區)稱巴子國。公元306年,巴人在四川建立大成國,史稱成漢,這是李姓在中國所建的第一個王朝。

4、源於封賞賜姓與恢復李氏

蜀漢時期,諸葛亮平哀牢夷後,賜當地少數民族趙、張、楊、李等姓;北魏時期,孝文遷都洛陽後,實行文化上全面漢化政策,鮮卑族有復姓叱李氏被封為李氏 。北魏皇室鮮卑拓跋氏實為漢將李陵後裔。

(3)著名歷史學家李什麼其擴展閱讀:

李姓分布很廣,但不均衡。李姓在西南、華北是最常見的姓氏。李姓在人群中分布頻率示意圖表明:在雲南、四川南部、豫冀魯晉大部、甘肅中部、吉黑大部,李姓一般占當地人口的比例在8.8%以上,覆蓋面積約佔了國圖面積的18%,大約30%的李姓人口居住於此。

陝甘寧蒙大部、川東、重慶、黔湘鄂、桂粵大部、蘇皖北部、山東東部、遼寧等地,李姓一般占當地人口的比例在6.6%—8.8%,約佔了國圖面積的36%,大約51%的李姓人口居住於此。

Ⅳ 李白的歷史故事

曹操、蕭何、李白這些在華夏的星空里光彩奪目的人物,在芒碭腳下代代相傳,形成了膾灸人口的歷史故事。下面是我為大家准備的李白的歷史故事,希望大家喜歡!

李白的歷史故事

有這樣一個人:沒有他,中國的文壇將失去一顆璀璨的明星;沒有他,中國的傳統文化將減少很多豪邁的氣息;沒有他,唐代文化將失去很多的魅力。他,就是李白。

文明的傳承依靠文字,而創造一個時代最優美文字的毫無疑問是詩人,所以,我們講開元年間的唐朝文化離不開這些詩人。李白是唐朝第一詩人,這一點毫無疑問。

李白留給我們的那些詩句向我們展現的是一個性格豪邁、才高八斗、胸懷天下的男人形象。今人總喜歡用自己的思維模式去揣摩古人,李白是不是終其一生都是這樣一顆耀眼的明珠,始終被唐人景仰、被人們傳頌呢?其實,李白的一生頗為坎坷,他的胸懷抱負,他的才氣與他的境遇相比十分不匹配,他受制於那個時代。也許正如世人所形容的,他是天上的謫仙,本不該屬於這個世界。

對於李白,我們可謂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他的詩歌,中小學生誰不會背幾首李白的詩歌呢?陌生的是他的生平、他的憤懣,以及他詩歌背後的故事。若讓我們用一兩講就說清楚李白的一生是不現實的,所以我們就集中圍繞他一生中的一些問號來講述。

李白的外貌是怎樣的?

對於這樣一位飄逸瀟灑的詩人,人們想像中的他應該長得頗有靈氣,頗有點仙風道骨才好。李白正是這樣一個人。

目前,史料中並沒有什麼可信的關於李白的畫像流傳下來,比較常見的出自明人《歷代古人像贊》的那張畫像,也並沒有什麼可靠的依據,純屬想像。我認為,真實的李白可能比這個畫像還要更有靈氣。

見過李白的人都說他的眼睛炯炯有神,比如魏顥的《李翰林集序》說他「眸子炯然,哆如餓虎」,也就是說,李白的眼睛炯炯有神,像餓虎一樣。崔宗之的《贈李十二白》說他「雙眸光照人」,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從這一點可以看出,李白是個眼神非常靈動,看起來很機智的人。

至於他的身高,他在《與韓荊州書》中說:「雖長不滿七尺,而心雄萬夫。」據此推測其身高大約在一米七以下,這個身高在唐朝算是個高個子。

李白有什麼樣的性格?

可以肯定的一點是,李白是一個外向型性格的人。首先,李白口才好。崔宗之誇贊李白口若懸河,令人絕倒。李白自己也記載了堂弟李令問他的話:「兄心肝五臟皆錦綉耶?不然,何開口成文,揮翰霧散?」(《冬日於龍門送從弟京兆參軍令問之淮南覲省序》)兄長啊,你的五臟六腑是不是錦綉堆成的啊?不然怎會出口成章、文采飛揚呢?李白聽聞很是得意,專門把這段話記錄了下來。

其次,李白愛喝酒。有關李白愛喝酒這個特點,可謂婦孺皆知,我不再贅言。這里要強調的是:喝酒成就了他,沒有酒量也就沒有那麼多文采飛揚的詩句;喝酒也害了他,這使得他仕途充滿坎坷。

再次,李白輕財重義。有學者認為李白家是商人家庭,可能比較富裕,李白出川之後雲游天下,曾經在短時期內花光了三十萬錢,開元中期一斗米十三文,那麼三十萬錢可以買米兩萬三千斗,可見其當時極盡闊綽。但李白絕非奢侈浪費、揮霍無度的.富二代,他樂善好施,輕財重義,據他自己說,凡是看到有才氣的落魄公子,他都要周濟一把。終其一生,李白始終把金錢看得很淡,這也就解釋了他的千古名篇《將進酒》里的那段話:「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您不要以為李白這是把自己的馬和裘皮大衣拿出去換酒,他賣的是主人元丹丘家的馬和大衣:主人你為什麼說沒錢了啊?這不是有五花馬、千金裘嗎?叫你家小兒拿出去換酒吧!放在今天您可能覺得李白臉皮真厚,其實,那個時代文人間講究的就是視金錢如糞土,至少有追求的文人是這樣的,所以對於李白和他的朋友們來說,賣誰的東西並不重要,這就是輕財重義。

另外,李白身上還有俠氣。李白曾在詩文中多次提到自己練劍,而且據說他還殺過人,並且自稱行俠仗義。《李翰林集序》說他「少任俠,手刃數人」,意思是他青少年時曾經殺過幾個人。李白自己寫的《俠客行》也曾說:「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李白雖然沒有明說這位俠客是他自己,但是這很有可能就是在描述他自己的青少年時代。但問題是李白真的殺過人嗎?他若殺人官府為何不追究呢?

這件事撲朔迷離,沒有明確的史料來證明。《李翰林集序》的作者是魏顥,文中有關李白生平的內容都是來自李白的自述。所以這究竟是確有其事,還是李白的誇大,已經無從知曉了。即便確有其事,大概也是事出有因,因為李白自稱「任俠」,這個詞常見於史籍,扶助弱小、見義勇為叫作任俠,李白所殺之人極可能是地痞、惡霸甚至強盜,否則他也不會如此大張旗鼓地宣揚,官府沒有將其治罪,也許也是因為李白殺人屬於見義勇為,所以網開一面。

當然,這只是推測,因為找不到其他史料來佐證此事,只能存疑。但是李白對此事如此津津樂道,可見其身上的確有很強的任俠作風。除此之外,李白還是個道教徒,崇尚道教。這大約與他的生長環境有關。李唐王朝尊奉道教為國教,而李白的家鄉蜀地又是道教色彩很濃厚的地區,所以他自小就信奉道教。《李翰林集序》記載他成人後曾受道籙於齊地,有時還穿著道服。他的詩歌里那股玄遠縹緲的道家思想就是道教對他的影響,甚至他名字就帶一股仙氣。根據他的同族李陽冰為他撰寫的《草堂集序》記載,李白母親懷他時曾有長庚入夢。長庚就是太白星,即金星,五行當中金對應五色中的白,而長庚又名太白,所以他名白,字太白。也就是說,李白還沒出生就已經跟神仙信仰密切相關了。很多人都把李白叫作謫仙,意思是天上被貶到人間的仙人,可見李白身上的確有一股仙氣,氣質也自然令人印象深刻。

李白小時候真的有鐵杵磨成針的故事嗎?

我們從小就聽過一個故事,說的是李白小時候不認真讀書,逃學回家的路上遇到一位老婆婆,老婆婆正在溪水旁磨一根鐵棒,李白好奇,就問老婆婆:「您磨這根鐵杵干什麼?」老婆婆回答說:「要磨成針。」李白笑問:「這要磨到何時啊?」老婆婆回答說:「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這個故事一直被中國的家長和老師用來激勵小朋友踏實學習,踏實做事。

可是這個故事究竟是真是假?現在看來虛構的可能性比較大。

鐵杵磨成針的故事見於宋代的《錦綉萬花谷》,說眉州有個地方叫武氏岩,位於象耳山,李白讀書未成路過那裡,之後就是剛才所講的故事。後來這個故事又同時被《方輿勝覽》《山堂肆考》等書記載。但為什麼這個故事值得懷疑呢?

首先,李白自己沒說過這件事,也不見於李陽冰、魏顥等人的記述。他們和李白同時代,很熟悉李白,也熱衷記載關於李白的事跡,卻均沒有涉及此事。李白對自己少年時的經歷也是津津樂道,比如在哪座山學習,跟誰學習,他小時候有什麼愛好,再比如他記述過自己少年時是養鳥高手,曾散養了一千多隻鳥而且都聽他指揮,當地長官都慕名前來參觀雲雲。如此津津樂道自身經歷的人卻未曾提及這么勵志有趣的故事,這著實令人懷疑其真實性。

其次,李白少年時沒有到眉州學習的記錄。他的家鄉是四川江油,早年在江油大匡山一帶學習,宋神宗期間的一塊碑《敕賜中和大明寺住持記》記載李白在縣里當過小吏。在《上安州裴長史書》中李白說自己曾在「岷山之陽」學習,據推測岷山指的應該是青城山。而《錦綉萬花谷》說他在眉州象耳山學習過,卻不見有史料記載。

根據以上推測,所謂鐵杵磨成針的故事可能是後人編造的。李白是名人,給名人編段子是古今中外概莫能外的一個「愛好」。而且這個故事很勵志,也符合中國傳統文化中戒躁的價值觀,所以此故事便流傳至今了。

李白有怎樣的胸懷抱負?

李白的胸懷抱負其實和當時多數知識分子沒什麼區別,那就是想當一個匡扶天下之人。

李白是絕不甘心於碌碌無為的,曾有朋友勸他隱居,但是他不肯,他不要出世,而要入世。而且李白有著強烈的當官慾望,他說:「欲獻濟時策,此心誰見明。」(《鄴中贈王大》)「濟時策」就是安邦定國的政策方針,可見李白懷揣著一個得登相位的理想。為了得到權貴的賞識李白也曾請托他人;在得知皇帝召他入京時他也曾欣喜若狂,寫下了「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的詩句;後來被免官也曾垂頭喪氣。因此,李白的胸懷抱負與當時那些汲汲於功名的知識分子沒什麼區別。

尤其是李白自己才高八斗,當時就詩名滿天下,備受世人欣賞,他也因此更渴望在官場上能有所斬獲。但是現實很殘酷,他一生所獲得的最高職位就是翰林待詔,而且也僅是個陪皇帝吟詩作賦的閑職,與後世位高權重的翰林大學士有著天壤之別,所以他很失落。

我們能否就此說李白是羨慕權貴之人,從而降低對他的評價?

其實,李白追求當官無可厚非。古代社會,人生出路很狹窄,若想安邦濟民、有所作為,除了當官別無他途。不像現代社會,要想對社會做出貢獻,途徑很多,你可以當公務員,可以經商,可以辦實業,可以當科學家,可以當教師,可以當一個優秀的工人、農民。所以李白積極謀求官位的舉動無可厚非,反倒是他具有社會責任感的體現。

當然,也正是這個抱負導致了李白人生的失意,他註定不屬於官場,所以在這一領域可謂處處碰壁。這也註定了他的悲劇。後面我們會涉及這一點。

李白為何不參加科舉?

科舉制是中國古代政治文明的一大創舉,甚至對全世界都產生了巨大影響。法國大革命前夕,那些啟蒙思想家對中國的科舉推崇備至,因為它打破了貴族對政府的壟斷,使所有人都獲得了參加政治活動的權利。而且,從某種程度上講科舉制也是現代文官制度的基礎。

科舉制起自於隋,大行於唐,尤其是武則天和唐玄宗時期,參加科舉已經日漸成為知識分子重要的仕途門徑,全天下的知識分子無不以考上進士為榮耀。唐代進士科科舉考試主要是考經學和雜文。雜文即文學作品,李白文采甚高,這對於他來說應該是優勢。而且唐代科舉不實行糊名,也就是說考卷上考生名字是不用遮掩的,考官對考生的信息一目瞭然。也正因為如此,考生在科舉前有沒有社會名望是很重要的。所以當時的很多考生考試前常常去考官家呈送自己得意的文章,期待留個好印象,這也就是所謂的「行卷」。李白詩名遠揚,社會名望大,朝中很多人都知道他,這對於李白來說也是個優勢,那麼為什麼李白不參加科舉呢?

這不是李白不願意,而是他沒資格。關於李白的家世,目前歷史學界還沒有定論。李白家族的身份,其家族為何流落到西域碎葉,李白是不是出生在碎葉,甚至他是不是有外族血統,都是眾說紛紜的。這些問題我們暫且不去追究,單說李白家以何為業這一點。在李白小時候甚或是出生前,李白家就已經從西域碎葉遷居到了四川江油。西域農業不發達,最發達的是商業。而且古時重農抑商,商人往往被視為游手好閑者,被士大夫們瞧不起,加之李白對自己的家世諱莫如深,只說父親督促其讀書雲雲,因此學者們認為李家是以商為業。另外,李白很有錢,那時有錢人要麼是官,要麼是商人,李家肯定不是官,那麼是商人的可能性就極大了。李白終生不參加科舉,估計就是受到這個家世的拖累。《唐六典》規定:「凡官人身及同居大功已上親,自執工商,家專其業,皆不得入仕。」《舊唐書》卷四三《職官志》也說:「工商之家,不得預於士。」意思是商人家的孩子和商人近親,皆不得入仕。這樣李白便沒有資格參加科舉考試了。他最後當了翰林待詔,還是皇帝特批的。

李白的婚姻狀況究竟如何?

婚姻家庭對於一個人來說實在是太重要了,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我們中國也經常講一句話:「家和萬事興。」要想干成事業,家庭內部的和睦是相當重要的。那麼李白有怎樣的家庭生活呢?

可以說,李白的婚姻不可避免地受到他內心訴求的影響。李白內心訴求什麼呢?即通過婚姻為自己的仕途打開道路。《李翰林集序》稱,李白一生有過四段婚姻,其中有兩段在當時來說算是正式的,兩段非正式的。

1.第一段婚姻

入贅許家李白在二十五歲左右出川,開始了自己游歷天下的歷程。他的家鄉山清水秀,是個好地方,但李白有著雄心壯志,小小的四川盆地已經容納不下他,所以他要進擊天下,用自己的才華建功立業。李白一直很欣賞漢代司馬相如的文章,看到司馬相如盛贊雲夢澤,便慕名前去游覽。雲夢澤位於江漢平原,李白到了位於今湖北境內的安陸,恰逢前任宰相許圉師家招上門女婿,李白就來到了許家,娶了許圉師的孫女為妻。這位許圉師曾在太宗和高宗時期為官,此時已經去世了。

李白為何要入贅許家呢?畢竟,那個時代盛行大男子主義,雖說唐朝婦女地位高,卻也是男權社會下的高。在男權社會里,入贅被看作丟人的事情。而且李白家境甚好,入贅也一定不是經濟原因。那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我認為李白極有可能是想依靠許家的實力幫助自己實現抱負。身為商人子弟,李白在政治上沒有任何背景、靠山,而許家作為前朝宰相家,名望和人脈資源是有的,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李白入贅到了許家。

許氏應該是一個比較賢惠的女性,而且兩人的感情還是相當不錯的。後來李白周遊天下的時候,屢次提起夫人掛念他,催促他回家。他們生了兩個孩子,女兒叫平陽,兒子叫伯禽,乳名明月奴。雖然入贅許家,但李白內心還是很不安,所以他寫詩說:「遮莫姻親連帝城,不如當身自簪纓。」(《少年行》)體現出他內心深處還是希望通過個人努力換取功名,而非依靠姻親。李白和許氏的婚姻維持了十年左右。後來許氏在史料中消失了,只有李白帶著一雙兒女遷居到今天山東境內的記載,那麼許氏去了哪裡?估計是去世了。有人會質疑說,既然去世了為何不見李白寫悼亡詩呢?古代詩人每逢親人病故不是往往有悼亡詩的嗎?這個也不奇怪,李白一生著作頗多,但是流傳下來的詩歌只有九百餘首,有很多都亡佚了。而且整個唐朝都是如此。主要原因是唐代的印刷術還未普及。清朝編纂《全唐詩》,費盡心力也不過搜集了不到五萬首詩,其中還有一些是偽作。唐人三百年就寫了這么一點詩,平均每年不到兩百首?這恐怕難以令人信服吧?所以說李白不可能不寫悼亡詩,只是沒流傳下來而已。

2.第二段婚姻:結識劉氏

許家看起來沒能給李白帶來實質性的幫助。李白帶著兒女來到兗州郡瑕丘城,此處距離曲阜很近。在這里他又和一位姓劉的女子結識,然後住在了一起,這極可能是非正式婚姻,所以《李翰林集序》描述這段婚姻時沒有用「娶」字。

這段婚姻後來是不歡而散的。劉氏與李白之間看起來感情並不好,而且劉氏極有可能瞧不起李白。因為那時候還盛行官本位主義,做官是最高追求。劉氏見李白遲遲當不上什麼大官,便開始著急了,大概沒少夾槍帶棒地嘲諷李白。

李白後來接到皇帝詔書,讓他入京擔任翰林待詔的時候曾經寫過《南陵別兒童入京》這樣一首詩:

會稽愚婦輕買臣,余亦辭家西入秦。

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這裡面用的典故「會稽愚婦輕買臣」很明顯是影射劉氏。「買臣」指的是朱買臣,西漢吳人,家貧卻心氣高,其妻經常嫌他不務正業。一日,朱買臣一邊擔柴走路一邊高歌,妻子覺得十分羞恥,不斷制止,朱買臣不聽,妻子求休妻。朱買臣說:我年五十當富貴,今已四十多了。你不要著急,我會給你富貴的。妻子怒曰:像你這樣,早晚一起餓死在溝里,談何富貴!於是朱買臣被迫放其妻離去。妻子再嫁,有一次偶然在墓群中看到朱買臣背著柴草,見其可憐,便與現任丈夫一起招呼朱買臣吃飯。

後來朱買臣因獻計滅東越國受到漢武帝賞識,拜為會稽太守。朱買臣懷揣太守印回歸郡邸(即各郡在長安的辦事處,主要供上計吏使用)。朱買臣落魄時曾經在此蹭飯,所以群吏均看不起他,無人搭理,自顧自地吃飯。朱買臣也跟著一起吃飯,偶然露出印綬,有小吏看見大驚,於是報告掾吏,那些高級官吏一聽哈哈大笑,都認為不可能。但是又不放心,所以派人去驗看,發現是真的太守印,舉座震驚,全體推擠著在庭院中列隊拜謁新太守。

後來朱買臣威儀赫赫返回吳地,當地官員發動百姓清除道路以示歡迎。朱買臣看到被征發的民夫中就有前妻及其現任丈夫,於是將他們帶入府邸並給予酒食。一個月後其妻自殺。

這個故事中朱買臣的所作所為是不值得提倡的,很明顯是殺人不用刀,他這是對他妻子在其困苦時離他而去表示不滿。而李白呢,在這首詩里用了這個典故,很明顯是以此來影射劉氏,可見劉氏大概沒少抱怨李白。相比之下,第一段婚姻中的許氏對李白更多的是關心愛護,所以這第二場婚姻對於李白來說實在是失敗的婚姻。

後來兩人雖然離異,但是劉氏也不是省油的燈,很可能散布了不少有關李白的流言蜚語,讓李白很生氣。他寫有一首《雪讒詩贈友人》,裡面說:「彼婦人之猖狂,不如鵲之強強。彼婦人之淫昏,不如鶉之奔奔。」這是借用《詩經》里的句子,意思是你們不要聽那個淫昏婦人的讒言。這首詩常被人用來證明李白遭遇過楊貴妃的陷害,尤其是「淫昏」二字,被認為是諷刺楊貴妃與安祿山之間的緋聞,但是著名歷史學家郭沫若指出,此婦人指的是劉氏,劉氏與李白離異後,曾在李白友人處播弄是非,這首詩就寫在此時。

後來李白可能還曾納妾,這是第三段婚姻,但是唐人眼裡納妾不算結婚,而且這個妾有可能不久就去世了,因此連姓氏都沒留下來,魏顥在《李翰林集序》里只簡單地用了「魯一婦人」這樣一句話。這個妾為李白生了一個男孩叫頗黎,這是個乳名,頗黎就是玻璃的意思。唐代燒制玻璃的技術很不發達,玻璃器皿被視作寶器,所以給孩子起這個名字是把他當寶貝看。

再後來,李白還迎娶了一位妻子宗氏,這也是李白的最後一段婚姻。此時是李白離開皇帝身邊,離開京城比較落寞的時候。宗氏是唐中宗時期宰相宗楚客的孫女,也是個識大體而賢惠的女子,但李白的胸懷抱負、宗氏的出身決定了兩人婚姻也並非一帆風順。

Ⅳ 歷史上姓李的名人,說說他們的事跡

李耳(老子):春秋末期思想家、哲學家,道家的創始人。著有《老子》,又稱《道德經》。 李冰:戰國時期水利家。被秦昭王任為蜀郡守,他依法治水,修建了馳名中外的水利工程都江堰,為國家農業生產、水利工程作出巨大貢獻,被後世奉為川神。 李悝:(生卒年待考),又名李克,有的古書中還將李克寫成里克,或訛作李兌、季充等。戰國初期魏國著名政治家。所著《法經》在中國古代法律史上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李牧:(公元前?~前229年),戰國時期趙國人,戰國末年著名軍事家。 李斯:(公元前?~前208年),上蔡人(今河南上蔡)。著名秦國政治家,書法家,文學家。 李信:戰國時代秦國將軍。 李廣:西漢名將,多次參加反擊匈奴的戰爭,以勇敢善戰著稱。在任右北平太守時,匈奴數年不敢攻擾,稱之為"飛將軍"。 李延年:漢武帝時造詣很高的音樂家。 李陵:(公元前?~前74年),字少卿,隴西成紀人(今甘肅秦安),名將李廣之孫。著名西漢將領。 李忠:字仲都,東萊黃人。雲台二十八將之十五。 李固:(公元94~147年),東漢大臣。字子堅。漢中南鄭人(今陝西漢中)。曾在東漢時任三朝(順帝、沖帝、質帝)太尉,博學多才、能言善變,不畏權貴、敢於抗爭,故有「北斗喉舌」之美譽。 李膺:(公元110~168年),字元禮,漢朝潁川襄城人(今河南襄城)。著名東漢政治家。滿腹經綸,被譽為「天下模楷李元禮。」 李育:東漢一代名儒。 李尤:東漢文史學家。廣漢雒(今四川廣漢雒城)人。年少時以能文著稱,曾撰《蜀記》。安帝時為諫議大夫,受詔與謁者僕射劉珍等共撰《東觀漢記》。 李傕(?-198)涼州北地郡人,漢末三國時群雄之一。東漢末年的涼州軍閥、權臣,曾挾持漢獻帝,專政四年。 李典:(公元174~209年),字曼成,山陽鉅野人(今山東山陽)。 李登:(生卒年待考),著名三國時期魏國音韻學家。任左校令。著《聲類》十卷,以宮、商、角、徵、羽五聲區別字音,尚未分立韻部,是最早的一部韻書。 李密:西晉文學家。所著《陳情表》以侍親孝順之心感人肺腑,千百年來一直被人們廣為傳誦,影響深遠。 李充:東晉著名的文學家、文論家、目錄學家、書法家。 李式:東晉書法家。 李顒:東晉文學家。 李暠:隴西成紀(今甘肅靜寧)人。東晉十六國時期西涼武昭王。政治家,文學家。曾著有《述志賦》、《槐樹賦》、《大酒容賦》等多篇。 李沖:隴西成紀(今甘肅靜寧)人。北魏時期傑出的政治家、改革家。 李騫:字希義,趙郡平棘人。南北朝時文學家,博涉經史,富文藻。 李孝貞:趙郡柏人。南北朝時文學家,少好學,能屬文。孝貞著有文集二十卷,《隋書本傳》行於世。 李鉉:字寶鼎,渤海南皮(今河北南皮)人。南北朝北齊名儒。 李同軌:東魏趙郡高邑(今河北柏鄉縣北)人。一代名儒。 李公緒:趙郡柏人(今邢台市隆堯縣)。約北齊文宣帝天保初年前後在世。撰有典言十卷,又撰質疑五卷,喪服章句一卷,古今略記二十卷,玄子五卷,趙記八卷,趙語十二卷。 李概:趙郡柏人人。撰戰國春秋及音譜,並行於世。又自簡詩賦二十四首,謂之達生丈人集。 李神威:趙郡人。撰樂書近百卷。 李安世:趙郡人。北魏政治家,上疏建議實行均田制。 李謐:趙郡人。少好學,博通諸經,周覽百氏。初師事小學博士孔璠。數年後,璠還就謐請業。同門生為之語曰:"青成藍,藍謝青,師何常,在明經。"著有《明堂制度論》。 李德林:(530-590),字公輔,博陵安平人。生於魏廢帝中興元年,卒於隋文帝開皇十一年,年六十一歲。少有神童之譽。該博墳典,陰陽緯候,無不通涉。善屬文,辭核而理暢。所撰文集,勒成八十卷,遭亂多亡失,僅存五十卷。北齊時撰《齊史》二十七卷,入隋又奉詔續修《齊史》未成,後其子李百葯續成之。 李百葯:(565--648),字重規,定州安平(今屬河北)人,唐朝史學家。除擅長文章外,還很善於寫詩。現在他的傳世之作有詩20餘首,文章13篇,以及被列入二十四史的《北齊書》。 李延壽:安陽市人。唐代史學家。曾參加過官修的《隋書》、《五代史志》(即《經籍志》)、 《晉書》及當朝國史的修撰,還獨力撰成《南史》、《北史》和《太宗政典》。 李嶠:趙州贊皇(今屬河北)人。唐代政治家,文學家,少有才名。前與王勃、楊炯相接,又和杜審言、崔融、蘇味道並稱「文章四友」。 李華:趙州贊皇(今屬河北)人。唐代散文家,與蕭穎士齊名,世稱"蕭李"。並與蕭穎士、顏真卿等共倡古義,開韓、柳古文運動之先河。其傳世名篇有《弔古戰場文》。亦有詩名。後人輯有《李遐叔文集》。 李翰:趙州贊皇(今屬河北)人。唐代文學家,為文精密,為序張巡守城事跡,文有前集三十卷,《新唐書藝文志》傳於世。 李守素:趙州人。唐初十八學士之一。尤諳氏族學。 李端:趙州(今河北趙縣)人。大歷十才子之一,在「十才子」中年輩較輕,但詩才卓越,是「才子中的才子」。他的名篇《聽箏》入選《唐詩三百首》。今存《李端詩集》三卷。 李嗣真:趙州柏人。撰明堂新禮十卷、孝經指要、詩品、書品、畫品各一卷。博學曉音律,兼善陰陽推算之術。工畫鬼神,舉李仲昌同師於尹琳,亦工雜畫,有禮圖等雜畫五十六卷傳世。見於《歷代名畫記》、《新舊唐書本傳》、《藝文志》、《榆園畫志》。 李觀:先為隴西人,後家江東。為文時謂與韓愈相上下。韓愈稱其「才高於當世,而行出於古人」(《李元賓墓銘》)。大順中,(公元八九一年)陸希聲集其遺文,為文編十卷,《新唐書藝文志》傳於世。《全唐文》錄存文四卷,《全唐詩》錄存詩一卷。 李翱:隴西成紀人。唐代思想家,文學家。他曾從韓愈學古文,協助韓愈推進古文運動,兩人關系在師友之間。 李乂:趙州房子人。年十二,工屬文,與兄尚一,尚貞俱以文章見稱。兄弟同為一集,號為李氏花萼集,凡二十卷,並行於世。 李善:所注蕭統(文選》六十卷,至今被視為《文選》最主要的注本之一。 李邕:廣陵江都(今江蘇省揚州市)人。唐代書法家,文學家。李邕的行書對後世行書的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宋元的幾位大書法家如蘇軾、黃庭堅、趙孟頫等無不受其影響。 李頎:趙郡(今河北趙縣)人。詩內容涉及較廣,尤以邊塞詩、音樂詩獲譽於世。擅長五、七言歌行體。後人輯有《李頎詩集》 。 李益:隴西人。著名詩人。貞元末,與宗人李賀齊名。每作一篇,教坊樂人以賂求取,唱為供奉歌辭。其《徵人歌》、《早行篇》,好事者畫為屏障。又是中唐邊塞詩的代表詩人。 李公佐:隴西人。唐代小說家。撰有傳奇:《南柯太守傳》。 李朝威:隴西人,唐代著名傳奇作家。著有《柳毅傳》,本人也被後來的一些學者譽之為傳奇小說的開山鼻祖。 李復言:隴西人,唐代小說家。著有《續玄怪錄》。 李思訓:著名畫家。擅畫青綠山水。明代莫是龍和董其昌等人提出繪畫上的南北宗論,則將他列為「北宗」之祖。 李昭道:著名畫家。 李陽冰:趙郡(治今河北趙縣)人。唐代文字學家、書法家。以篆學名世,精工小篆,圓淳瘦勁,為秦篆一大變革,被譽為李斯後小篆第一人,對後世頗有影響。 李龜年:著名樂曲兼演唱家。後人稱其為「歌聖」。 李春:隋代造橋匠師。現今河北邢台臨城人士。隋開皇十五年至大業初(595~605)建造趙州橋(安濟橋)。趙州橋存世1400多年,堪稱中國建築史上的奇跡之一。 李筌:思想理論家,政治軍事理論家,隱士。號達觀子,唐隴西(今甘肅境內)人。其著作有《〈陰符經〉註疏》三卷,《驪山母傳陰符玄義》《青囊括》各一卷,《太白陰經》《中台志》《閫外春秋》《六壬大玉帳歌》各十卷,《孫子注》二卷等。 李泌:唐代政治家,著有《養和篇》和《明心論》。「尤工於詩」,如《復明堂》、《九鼎議》、《建寧王輓歌詞》、《八公詩》等,「有文集二十卷」。精於書法。 李舟:著切韻十卷。 李肇:史學家。著有《唐國史補》。 李浚:著有《松窗雜錄》。 李伉:著有《獨異志》十卷。 李綽:著有筆記小說《尚書故實》。 李玫:著有《纂異記》。 李恕:《戒子拾遺》。 李涪:《刊誤》。 李靖:(公元571~公元649年),字葯師,京兆三原人(今陝西三原)。隋朝名將韓擒虎的外甥,著名唐朝將領。 李淵:唐高祖(566~635)。唐代開國皇帝。字叔德。隴西成紀(今甘肅靜寧)人,祖籍趙郡隆慶(今邢台市隆堯縣)。 李世民: 唐太宗(公元599~649)。唐朝第二位皇帝。 李建成:(公元589~626年),小字毗沙門,唐高祖李淵長子,隴西成紀人(今甘肅秦安)。 李世民:唐太宗(599~649年),創造了「從諫如流,道不拾遺、夜不閉戶」的貞觀盛世。 李隆基:唐玄宗(685年~762年),大唐皇帝(712年-756年在位),李隆基為睿宗李旦第三兒子,廟號「玄宗」,又因其謚號為「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故亦稱為唐明皇。另有尊號「開元聖文神武皇帝」。玄宗在位年間,是大唐由盛變衰的關鍵時期。 李純:唐憲宗(778年~820年),憲宗在位期間,勤勉政務,著手削藩,開創了唐朝的中興氣象,史稱「元和中興」,是唐朝後期最傑出的皇帝。 李白:唐代著名浪漫主義詩人,他在中國文學史上有著極其崇高的地位,人稱「詩仙」。 李晟:(公元727~793年)中唐將領。字良器。洮州臨潭(今屬甘肅)人。勇烈有才,善騎射,平朱沘之亂。 李愬:(公元773~821年)中唐將領,雪夜入蔡州,平吳元濟之亂。 李吉甫:趙郡人,唐朝宰相,地理學家。著有《元和國計簿》十卷(已佚),匯總全國方鎮、府、州、縣之數與戶口、賦稅、兵員之狀況;《百司舉要》一卷(已佚),闡述職官源流職掌;《元和郡縣圖志》,為地理名著,深為後世學者所稱道。 李德裕:(787—850),趙郡(今河北趙縣)人。唐代文學家﹑政治家。代表作有《會昌一品集》、《左岸書城》、《次柳氏舊聞》等。 李賀:(公元790~816年),中國唐代詩人。字長吉。號詩鬼。祖籍隴西,生於福昌(今河南宜陽)昌谷,後世稱李昌谷。 李商隱:(約812年或813年~約858年),字義山,號玉溪生、樊南生。晚唐詩人。原籍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市),祖輩遷滎陽(今屬河南)。詩作文學價值很高,他和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溫庭筠合稱為「溫李」。 李頻:著名詩人。 李煜:(公元937~978年),南唐李後主,被稱為「千古詞帝」。李煜初名從嘉,字重光,號鍾隱,又號蓮峰居士。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 李昉:宋代著名學者。著有文集五十卷,又奉敕撰《太平御覽》,《文苑英華》,《太平廣記》等書,並行於世。 李宗諤:風流儒雅,藏書萬卷。工隸書,為西昆體詩人之一。著有文集六十卷,內外製三十卷,預修太宗實錄、續通典,又作家傳談錄,均《宋史本傳》並行於世。 李穆:善篆、隸,工丹青。 李沆:北宋「聖相」。 李維:博學,少以文章知名,至老手不廢書。嘗預定《七經正義》,修《續通典》、《冊府元龜》。 李淑:著有文集一百餘卷,嘗修國朝會要、三朝訓鑒圖、閣門儀制及康定行軍賞罰格,又獻擊訓三篇,均《宋史本傳》並行於世。 李虛己:著有《雅正集》十卷。 李成:北宋著名畫家。和范寬與另一位山水畫家關仝一起被稱為「三家鼎峙」、「百代標程」的大師。作品成功地表現了煙靄霏霧和風雨明晦的氣候變化中自然山水之靈秀,具有氣象蕭疏,煙林清曠,毫鋒穎脫,墨法精微的特點。今有《讀碑窠石圖》(圖中人物為王曉所畫)、《寒林平野圖》、《晴巒蕭寺圖》、《茂林遠岫圖》等傳世。 李常:黃庭堅之舅。有文集、奏議六十卷,《詩傳》十卷,最早的會計學著作《元祐會計錄》三十卷。 李格非:北宋學者。著《洛陽名園記》。 李清照:南宋女詞人。論詞強調協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反對以作詩文之法作詞。 李公麟:北宋著名畫家。傳寫人物尤精。 李之儀:能為文,尤工尺牘,蘇軾謂入刀筆三昧。 李廌:蘇門六君子之一。蘇軾謂其文章筆墨瀾翻,有飛沙走石之勢,說其是子之才,萬人敵也。 李誡:北宋著名土木建築家、《營造法式》一書的編纂者。 李從周:著有《字通》。 李綱:北宋名相。著《易傳》內篇十卷、外篇十二卷,《論語詳說》十卷,文章、歌詩、奏議百餘卷,又有《靖康傳信錄》、《奉迎錄》、《建炎時政記》、《建炎進退志》、《建炎制詔表札集》、《宣撫荊廣記》、《制置江右錄》。 李孟傳:博學多聞,有《磐溪詩》二十卷,《文稿》三十卷,《宏辭類稿》十卷,《左氏說》十卷,《讀史》十卷,《雜志》十卷。 李邴:有《草堂集》一百卷。 李璆:有《清溪集》二十卷。 李朴:自為小官,天下高其名。有《章貢集》二十卷行於世。 李稙:有文集十卷,題曰《臨淮集》。 李彌遜:有奏議三卷,外製二卷,《議古》三卷,詩十卷。 李燾:著《續資治通鑒長編》,《易學》五卷,《春秋學》十卷,《五學傳授》、《尚書百篇圖》、《大傳雜說》、《七十二子名籍》各一卷,《文集》五十卷,《奏議》三十卷,《四朝史稿》五十卷,《通論》十一卷,《南北攻守錄》三十卷,《七十二候圖》、《陶潛新傳》並《詩譜》各三卷,《歷代宰相年表》、《唐宰相譜》、《江左方鎮年表》、《晉司馬氏本支》、《齊梁本支》、《王謝世表》、《五代將帥年表》合為四十一卷。 李壁:著有《雁湖集》一百卷、《涓塵錄》三卷、《中興戰功錄》三卷、《中興奏議》若干卷、內外製二十卷、《援毫錄》八十卷、《臨汝閑書》百五十卷。壁父子與弟埴皆以文學知名,蜀人比之三蘇雲。 李蘩:有《桃溪集》一百卷。 李舜臣:所著書《群經義》八卷、《書小傳》四卷、《文集》三十卷、《家塾編次論語》五卷、《鏤玉余功錄》二卷。 李心傳:有《高宗系年錄》二百卷、《學易編》五卷、《誦詩訓》五卷、《春秋考》十三卷、《禮辨》二十三卷、《讀史考》十二卷、《舊聞證誤》十五卷、《朝野雜記》四十卷、《道命錄》五卷、《西陲泰定錄》九十卷、《辨南遷錄》一卷、詩文一百卷。 李唐:南宋著名畫家。 李侗: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老師。 李燔:南宋著名學者。 李覯:南宋名儒,著《周禮致太平論》、《平土書》、《禮論》。 李攸:南宋學者、藏書家。撰有《宋朝事實》一書,對考證北宋一代典章制度有幫助。 李冶:宋元四大數學家之一。對天元術進行了全面總結,寫成數學史上的不朽名著——《測圓海鏡》。 李杲:中國醫學史上「金元四大家」之一,是中醫「脾胃學說」的創始人,著有《脾胃論》、《內外傷辨惑論》、《蘭室秘藏》、《活法機要》、《醫學發明》、《東垣試效方》等。 李俊民:金代文學家。有《庄靖集》十卷。 李孝光:元代詞作家。少年時博學,以文章負名當世。著作有《五峰集》11卷。 李釜:明代著名圍棋棋手。 李夢陽:(公元1473~1530年),明代文學家。前七子之一。字獻吉,號空同子。慶陽(今屬甘肅)人。 李攀龍:明代文學家。後七子之一。 李春芳:有「青詞宰相」之稱。著有《貽安堂集》十卷,《四庫總目》行於世。 李時珍:明代傑出醫葯學家。著有《本草綱目》,聞名於世。 李之藻:明代科學家,學識淵博。譯《同文算指》11卷,至四十一年(1613)譯成,計分前編2卷、通編8卷、別編1卷,與徐光啟譯《幾何原本》同為中國編譯西方數學最早的重要著作,在數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李廷機:著有《四書臆說》《春秋講章》《通鑒節要》《性理刪》《燕居錄》《李文節文集》等。 李中孚:明清之際哲學家。在理學上的造詣,被稱為「海內大儒」。 李鱓:清代著名畫家。揚州八怪之一。 李方膺:清代著名畫家。揚州八怪之一。 李漁:(公元1611 ~1680年),戲曲理論家、作家。原名仙侶,字謫凡,號天徒,中年改名李漁,字笠鴻,號笠翁。浙江蘭溪人。 李調元:清代戲曲理論家,詩人。其詩作《萬善堂詩》清婉雍容,名震一時。 李兆洛:清代學者、文學家。精輿地、考據、訓詁之學。為文主張混合駢、散兩體之長,與桐城派散文立異,是陽湖派代表作家之一。所選《駢體文鈔》為歷來最好的駢文選本,標舉魏晉、六朝宗旨。書學功底極深,尤善行草。 李審言:江蘇興化人。國學大師。工詩文考證,著作豐富,著有陶齋藏石記釋文《楓園藝友錄》。 李惺:清代教育家。有《西漚全集》10卷、《西漚外集》8卷刊印行世。 李汝珍:博學多才,精通文學、音韻等,留存現世最出名的作品就是《鏡花緣》。 李伯元:多才多藝,擅長制藝詩賦,繪畫篆刻,金石考據。《官場現形記》是晚清譴責小說的代表作。 李慈銘:(1830~1894)晚清著名文史學家。嗜書成癖,承乾嘉漢學之餘緒,治經學、史學,蔚然可觀,被稱為「舊文學的殿軍」。 著有《越縵堂日記》。 李毓秀:清初著名學者、教育家。著有《弟子規》。 李善蘭:近代著名的數學,天文學,力學和植物學家。

Ⅵ 李有棠的介紹

李有棠(1837-1905)字芾生, 清代著名歷史學家,今江西省萍鄉市上栗縣赤山鎮周江村人 ,生於清道光十七年(1837),卒於光緒三十一年(1905),享年六十九歲。在二十二歲時,以第三名考取入袁州府學為附生(即俗所謂「秀才」);在二十五歲時,以超等第一名,補授廩膳生(即在歲試及科試中都考列一等以上,因而有資格領取國家津貼的秀才);在二十八歲時,考取辛酉科第一名優貢。次年,通過朝考,選拔江西省峽江縣訓。在任三年,即因祖母、母親年高無人侍奉,棄官歸家養親。這就是李有棠「學而優則仕」的全部的、很不顯赫的經歷。

閱讀全文

與著名歷史學家李什麼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05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72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18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10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48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70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6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71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51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989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2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49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5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34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13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01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08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388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5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