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張家口的來歷誰知道啊
張家口名字的由來與明洪武年間的移民有著直接的關系。
從明初到宣德四年這六十年中,能夠使地名發生變化的因素莫過於洪武移民。據《宣府鎮志》記載,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這一帶因「民戶不足,調山西諸處余丁充之」。
其中有張姓人家遷來在隘口附近定居(這一點可以從《宣府鎮志》關於此處有「張家莊」記載中得到印證),這就使「口」與,「張家」發生了聯系,而賦之以新的社會人文內涵。久之,「隘口」一名遂被人們冠以張姓,稱做「張家隘口」後來又簡化為「張家口」。
(1)張家口堡子多久歷史擴展閱讀
宣德四年,張文修築城堡,以「張家口」做為堡之專稱,命名為「張家口堡」。據此,可以認定,張家口的得名當在洪武末年到永樂年間,而宣德四年則可看做是官方正式命名之始。
隨著歷史的發展和社會的變遷,「張家口」名稱的內涵也發生了幾次大的演變。當「張家口」一名被移植為城堡的專稱之後,它便由自然地理實體名稱向社會聚落名稱轉化。
及至清朝辟大境門,人們對東、西太平山之間的山口的稱謂漸被「大境口」所代,至此,「張家口」也就徹底完成了其做為自然地理實體名稱的歷史使命。
經過幾代人口繁衍,居民以張家口堡為中心,不斷向周圍廣闊地區散布,形成日益增多的居民區和村落,「張家口」又被人們用來泛指這一帶地區,而張家口堡的稱謂則被「堡子里」所代替。「張家口」名稱內涵的延伸、擴大,促使其由聚落地名進一步演變為區域地名。
到了1939年,日偽設置張家口特別市,「張家口」又開始成為行政市的名稱。1945年8月,張家口首次解放,張家口市人民政府宣告誕生。從此,雖然張家口市名稱的內涵隨著其管轄范圍及隸屬關系的變更而有所變化,但是,它做為行政市的名稱則一直穩定下來。
B. 張家口堡子里的歷史
堡(當地讀bǔ)子里,是張家口堡的俗稱。張家口堡是張家口市區最早的城堡,張家口市區的「原點」與「根」。據史籍記載,堡子里建於明宣德年間,至今已經有近600年的歷史。據張家口市橋西區普查,堡子里現存文物古跡達700餘處,其中極具價值的重點院落93處,是全國大中城市中保存最為完整的明清建築城堡之一,堪稱北方民居博物館。但是,盡管如此,存在著重要歷史文化價值的堡子里卻一直難為外人所知。直到2008年,堡子里才被評為省保單位。
歷史:史書記載;「指揮張文主持營建張家口堡。堡方四里有奇。城高三丈二尺。東南兩面開有城門,東門曰『永鎮』,南門曰『承恩』。」因該堡以北有東、西太平山對峙如巨口,故名「張家口」。張家口堡是長城防線宣府鎮(宣化)的要塞,在阻止蒙古軍隊的進犯中一直發揮著重要作用,戰爭中從未失守過,故以「武城」之譽而雄冠北疆 明代隆慶、萬曆年間,形勢發生了重大變化,明廷與蒙古俺答部之間化干 戈為玉帛,實現了「茶馬互市」。張家口堡的功能也相應發生變化,由單純的軍事城堡演變為兼有貿易功能的邊境城市。清朝末年,隨著民族資產階級的壯大,張家口堡的經貿有了迅速發展,1909年京張鐵路開通後,張家口成為通往西北的貨流樞紐,張家口堡東關形成了武城商業街。這條商業街至今依然是張家口市最繁華的地方。辛亥革命後,張家口成為對外開放的商。1918年張家口商業貿易出現鼎盛。據《張庫通商》記載,張家口對蒙古貿易的商號增加至1600多家,年貿易額達到1.5億兩白銀。張家口被稱為「華北第二商埠」。張家口堡成為中外商賈聚集之地。民國十二年(1923年),張家口的票號、錢庄已多達42家。張家口堡的商號、票號、錢庄的投資人與經營者大多是晉商。著名的祁縣喬家大院喬氏家族,在堡子里二道巷開辦了宏茂票號。祁縣的渠家也在張家口開設了茶店以及三晉源、百川通票號。太谷的曹家來張家口橋西經商,開設了錦泉涌、錦泰亨、錦泉興票號、錢庄。張家口堡成為晉商招財進寶的聚集地 張家口堡也是外國商人的聚集地。張庫大道的興盛,吸引了為數眾多的國外資本。據記載,民國初年,在張家口的外國商行有英國的德隆、仁記、商業、平和商行,德國的禮和、地亞士商行,美國的茂盛、德泰商行,日本的三並、三菱商行以及法、俄、荷蘭的立興、恆豐商行,總數達44家。這在當時是除天津口岸、上海洋場之外又一個外商聚集之地。
C. 張家口之名始於什麼朝代
張家口之名始明朝。
元朝時,出現了我國歷史上空前的大統一,這一帶及壩上蒙古高原都屬於元帝國的版圖,因此,這個山口在當時並沒有什麼特殊的作用和意義。
到了明朝,明統治者雖然幾次北征,卻無力征服蒙古,蒙古貴族反而常常向隙南侵,對明朝形成嚴重威脅,這一帶遂成為抵禦蒙古入侵的邊防重地,於是這個山口便具有了重要的軍事價值。開始時,這里被稱做「隘口」,並設有「隘口關」。
據《宣府鎮志》記載,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這一帶因「民戶不足,調山西諸處余丁充之」。其中有張姓人家遷來在隘口附近定居(這一點可以從《宣府鎮志》關於此處有「張家莊」記載中得到印證),這就使「口」與,「張家」發生了聯系,而賦之以新的社會人文內涵。久之,「隘口」一名遂被人們冠以張姓,稱做「張家隘口」後來又簡化為「張家口」。
(3)張家口堡子多久歷史擴展閱讀
張家口的歷史
張家口地處華北平原、蒙古高原交界之地,是北京的西部屏障。這里山河壯美,歷史悠久,民風古樸,文化傳承源遠流長。
細細品讀她的廣袤神秘,可以探尋古老的中華文明在這里孕育發祥的足跡,綿延起伏的長城古堡,也會使我們聯想到這里曾經「大漠孤煙」下的不羈豪情。
散落在張垣大地上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構成一部敞開的歷史畫卷,為我們揭示出遠古至今的滄桑變遷,它的博大、深邃和雋永,都不覺使人怦然心動,悠然神往。
泥河灣文化——張家口歷史文化的根。在這里留下的200萬年前人類與自然抗爭的歷史痕跡所衍生出的泥河灣文化,開創了東方人類從這里走向文明的先河。
涿鹿三祖文化——張家口歷史文化的魂。5000年前,中華民族的人文三祖黃帝、炎帝、蚩尤共同生息戰斗在張家口的涿鹿大地,逐步形成並最終確立了中華文明「和諧、統一、團結」的核心價值。
D. 張家口的歷史有多久
張家口的發源地是現位於橋西區的堡(bǔ)子里一帶,這里的發展是整個張家口逐步繁榮的歷史見證。而張家口名稱的由來也和這里有密切的關系。堡子里(亦稱下堡),明代時屬京師宣府鎮(現宣化區(縣)),為萬全右衛地。宣德四年(公元1429年),指揮使張文始築城堡,名張家堡。張家堡高三丈三尺,方四里十三步,東南各開一門,東曰 日新月異,跨越發展的張家口市「永鎮門」,南曰「承恩門」。嘉靖八年(公元1529年)守備張珍在北城牆開一小門,曰「小北門」,因門小如口,又由張珍開築,所以稱「張家口」。
張家口曾名張垣。張家口在1928年國民政府擊敗北洋軍閥後改稱張垣,解放後恢復原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