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實踐如何推動歷史發展中的作用

實踐如何推動歷史發展中的作用

發布時間:2023-01-07 16:30:49

『壹』 如何理解人民群眾在歷史發展中的作用

唯物史觀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恩格斯曾經說過:歷史活動是群眾的事業。決定歷史發展的是"行動著的群眾"。

人民群眾是一個歷史范疇,人民群眾從質上說是指一切對社會歷史發展起推動作用的人們,從量上說是指社會人口中的絕大多數。

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人民群眾有著不同的內容,包含著不同的階級,階層和集團。人民群眾的最穩定的主體部分始終是從事物質資料生產的勞動群眾及其知識分子。

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人民群眾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

(1)實踐如何推動歷史發展中的作用擴展閱讀:

人民群眾的定義: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人民群眾作為歷史唯物主義的一個重要范疇,是指推動歷史發展的絕大多數社會成員的總和。人民群眾是一個歷史范疇,是指一切對社會歷史起著推動作用的人們。

從事物質資料生產和精神生產的勞動者,始終是人民群眾的主體。

人民群眾是一個歷史范疇,在不同國家或統一國家的不同歷史時期有不同的內容。

人民群眾是實踐的主體、歷史創造者原理。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人民群眾

『貳』 3.簡答實踐在認識中的決定作用 4.社會基本矛盾是如何推動社會發展的

1、簡答實踐在認識中的決定作用?
答: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實踐是認識發展的根本動力;實踐是認識的最終目的;實踐是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唯一標准。所以,實踐決定認識。
2、社會基本矛盾是如何推動社會發展的?
答:①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 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 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 貫穿於人類社會的自始至終。
②社會基本矛盾包括三個環節, 即生產力、 生產關系(經濟基礎)、 上層建築。其中, 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是最為基本的矛盾。
③社會基本矛盾以生產力為起點。生產力發展到一定程度, 必然同生產關系發生沖突, 遲早會引起生產關系(經濟基礎)的變革, 最終使整個上層建築或快或慢也要發生變革。由此, 推動著社會形態由低級向高級演化,即推動著社會發展。
(如果再簡單回答,則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 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生產力是社會歷史發展的最終原因。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的初始動因是生產力的變化,生產力的變化引起生產關系變化,生產關系變化再引起上層建築變化,這樣推動著整個社會的變化發展。)

『叄』 實踐怎麼樣推動認識的發展(用馬克思理論來解釋)

1 真理及其客觀性 真理是標志主觀與客觀符合的哲學范疇,是客觀事物及其規律在人的意識中的正確反映。 2 真理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屬於認識論的范疇,它在形式上是主觀的,但它的內容是客觀的。真理的客觀性體現在: 第一,人們認識的根源只能是也必然是客觀物質世界。 第二,真理雖然在形式上是主觀的,然而真理所反映的內容卻是來自客觀物質世界,是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一種認識是否是真理,只能由社會實踐來檢驗。 第三,對同一事物的認識,真理只能有一個,不是多元的。真理只能是認識與客觀對象的一致。這也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第四,在階級社會中,人是有階級性的,人們對真理的認識和利用,總是受階級利益的影響和制約。這是階級對真理的態度問題,而不是真理本身的階級性問題。 運用真理的客觀性原理評析馬赫主義的一段話:真理是「人類經驗的組織形成」,是具有「普遍意義」的「社會地組織起來的經驗」。主觀真理論以真理是「人造的」、主觀的為基本前提,以滿足個人主觀需要作為真理的標准,鼓吹「有用就是真理」,貌似以實踐作為檢驗真理的尺度,實際上是與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根本不同的:第一,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認為,實踐是指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社會活動;實用主義則把個人應付環境的行為稱做實踐。第二,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把實踐結果作為檢驗真理的尺度,是指通過實踐證明主觀認識是否符合客觀實際;實用主義所講的效果則是指個人的主觀需要能否得到滿足。第三,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認為真理是有用的,是指凡是符合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認識,是指真理的屬性和作用;實用主義主張「有用就是真理」,是把對我是否「有用」,作為真理的依據和標准。 2 真理的絕對性、相對性及其辯證關系 (1)真理的絕對性和相對性 真理的絕對性有兩個方面的含義:第一,任何真理都包含有不依賴於主體而存在的、符合客觀事物及其發展規律的客觀內容,這一點是絕對的、無條件的。在這個意義上,承認了客觀真理也就承認了絕對真理;第二,真理所體現的人類對客觀物質世界的認識能力是無限的。認識每向前邁出一步,都是對無限發展的物質世界的進一步接近,這一點也是無條件的、絕對的。在這個意義上,承認世界的可知性,承認人能夠獲得關於無限發展的世界的正確認識,也就承認了絕對真理。 真理的相對性指的是在一定的歷史階段和條件之下,人類對客觀物質世界及其規律的認識是相對的、有條件的,總是具有局限性,是不完全的。這也有兩方面的含義:第一,從認識的廣度來說,任何真理都是對無限發展的客觀物質世界的一個階段、一個局部的認識,都是有條件的、近似的。第二,從認識的深度而言,任何真理都只能達到對事物的一定層次、一定程度的正確認識。 (2)真理的絕對性與真理的相對性的辯證關系 真理的絕對性和真理的相對性,並不是兩個不同的真理,而是同一個客觀真理在人的認識過程中兩個不同的方面或兩種不同的屬性。任何真理既有絕對的一面,又有相對的一面,它們之間的關系是辯證統一的。第一,真理的絕對性和真理的相對性是相互滲透、相互包含的。相對之中有絕對,任何相對真理都包含著絕對真理的成分、顆粒;絕對之中有相對,無數相對真理的總和構成絕對真理。第二,絕對真理和相對真理是辯證轉化的。一方面,真理是一個過程,它永遠處於相對和絕對的辯證轉化和發展之中。我們已達到的相對性的知識越來越趨向於達到絕對真理,是從相對真理走向絕對真理,接近絕對真理的過程;同時,隨著客觀事物的發展和新屬性的發現,已有的真理性認識暴露出局限性,使人們進一步明了其針對性和適用范圍,這又是絕對真理轉化為相對真理。第三,絕對真理與相對真理的辯證統一,是與人的認識能力、思維能力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辯證統一相聯系的。從整個人類的認識來看,人能夠認識無限發展的物質世界,這就是思維的至上性、無限性和絕對性。從每一個人的具體認識能力來看,由於受到種種條件的限制,人的思維又是非至上的,亦即是有限的、相對的。這樣,人的認識能力、思維能力是至上性與非至上性、無限性與有限性的對立統一,它決定了認識和思維成果即真理是絕對性與相對性的統一。 (3)絕對主義和相對主義的錯誤 真理問題上的絕對主義和相對主義:形而上學的絕對主義者和相對主義者的表現形式雖有不同,但它們都否認絕對真理和相對真理的辯證關系。絕對主義認為人的認識是一成不變的,人可以一次把握絕對真理,把已經獲得的科學真理看做萬古不變的教條,從而窒息了真理的生命力。相對主義者認為真理僅僅只是相對的、可變的,否認在相對真理之中包含著客觀的絕對真理,把真理的相對性誇大為主觀隨意性,從而導致唯心主義和詭辯論。 3 真理是具體的 真理的具體性有三重含義: 1)真理不是抽象的。任何真理都是客觀性、絕對性和相對性的統一,這也就是說,任何真理都既是客觀真理,又是絕對真理和相對真理。 2)真理是有條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特定的對象、范圍和條件,如果超出這一具體的規定,真理就會變成謬誤。 3)真理是個過程。真理的具體存在是一個過程。把真理如實地看做是主體向客體、主觀向客觀無止境的接近,看做是歷史的發展過程,而不是某種一經達到,便永遠不變的靜止狀態。 1 真理的絕對性與相對性的辯證關系原理是馬克思主義真理觀的核心內容。應重點加以掌握。任何真理都具有絕對性和相對性,這是真理的兩種基本屬性。運用真理的絕對性與相對性原理來說明實際問題可以出「分析題」。 2 應該理解和把握真理問題上的絕對主義和相對主義,這是這一部分內容的難點。相對主義否認真理的絕對性,絕對主義否認真理相對性。 4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惟一標准 (1)只有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惟一標准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只有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惟一標准。而實踐之所以是檢驗真理的惟一標准,是由實踐的特點和真理的本性所決定的。 1)真理的本性決定了只有實踐才能檢驗真理。真理是標志主觀與客觀相符合的范疇,因此,要判斷主觀與客觀是否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在主觀的領域內是無法解決的,而僅僅在客觀世界的范圍內也不能檢驗。實踐則是溝通主客體的「橋梁」。 2)實踐的特點決定了只有實踐才能成為檢驗真理的標准。實踐是人們改造世界的客觀物質活動,是主觀見之於客觀的東西。實踐一方面同主觀相聯系,另一方面又同客觀世界相聯系。人們抱著一定的理論觀點去實踐,由此而引出一定的客觀效果,這樣就能把原來的理論認識同客觀現實相對照,從而直接檢驗出理論的真理性。由此可見,實踐具有雙重的直接現實性,不僅它本身是直接現實的,而且它能夠使理論成為現實,這就使它成為了真理的標准。 簡言之,只有實踐才能把主觀與客觀聯系起來,加以對照,並且只有實踐才有直接現實性的品格,所以實踐是檢驗真理性認識的惟一標准。 5 實踐標準的確定性和不確定性 實踐作為檢驗認識真理性的標准,既是確定的,又是不確定的,是確定性和不確定性的統一。實踐標準的確定性即絕對性是指: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惟一標准,此外再無別的標准;凡是經過實踐證明了的一切認識都是客觀真理,都具有不可推翻的性質;實踐能夠檢驗一切認識,即使當前的實踐還不能加以判定,最終也會被爾後的實踐作出裁決。實踐標準的不確定性即相對性是指:一定歷史階段上的具體實踐具有局限性,它往往不能充分證明或駁倒某一認識的真理性;實踐檢驗真理是一個過程,不是一次完成的;已被實踐檢驗過的真理還要繼續經受實踐的檢驗。堅持實踐標準的確定性和不確定性的統一,既可防止唯心主義的隨意性,又可避免形而上學的絕對化。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惟一標准.這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基本原則。1978年關於真理標準的大討論,是一場新的思想解放運動,對於沖破個人崇拜和「兩個凡是」的束縛,撥亂反正,重新確立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開創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面,起了巨大的推動和促進作用。 1 關於實踐標準的問題要著重掌握實踐作為檢驗真理惟一標準的原因及實踐標準的現實意義,實踐標準的惟一性、確定性和不確定性的具體含義。要注意辨別邏輯證明和實踐在檢驗真理問題上的區別與聯系。 2 堅持實踐標準的絕對性與相對性的統一,從而防止「左」和「右」的錯誤,防止僵化。 3 實踐標准與「三個有利於」標準的關系,實踐標准與生產力標準的關系,可以以分析題的形式命題。 4 「實踐檢驗與邏輯證明的關系」這個知識點是新大綱新加上的知識點,不能因重視實踐的作用而否認邏輯證明的作用,同時邏輯證明也不能代替實踐標准。實踐標准與邏輯證明的關系問題可以出辨析題和選擇題。 6 真理和價值的關系 (1)價值及其特點 1)價值是指主體與客體之間一種特定的關系,即客體以自身屬性滿足主體需要,或主體需要被客體滿足的效用關系。一個事物有沒有價值主要看它能不能滿足主體的某種需要。如果某種事物能滿足主體的一定需要,具有對人而言的某種有用性,對於主體的存在和發展有積極的肯定的意義,這種事物就是有價值的。反之,如果某種事物不能滿足主體的需要,甚至妨礙主體實現某種需要,對於主體有消極的否定的作用,就會被主體認為是無用的甚至有害的,即無價值。 2)價值的特點:價值關系必然具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主體的需要和要求;另一方面是客體的某種屬性、性質、性能。價值是在二者之間的關系中形成的,所以價值既有客觀性又有主體性。 ①價值具有客觀性。這一客觀性是指,價值必須以物質的或精神的現象本身所固有的屬性為現實基礎,如果不具有某種屬性,它們就不會成為對主體有用的東西。 ②價值具有主體性。主體的需要及其需要的程度,是某物是否有價值以及價值大小的內在尺度,而且人的需要更多的是通過勞動和實踐創造出來的產品來滿足的,因此,價值關系更多的是主體在實踐基礎上確立的同客體之間的一種創造性的關系。 (2)真理與價值的關系 真理與價值作為人類活動中的兩大方面,二者之間是辯證統一的關系。 1)真理體現客體尺度的要求,要求人們在認識真理時不能考慮人的主體需要和利益;價值體現主體尺度的要求,要求人們的思維和行動要保證主體需要和利益的滿足。 2)真理主要表明人的活動中的客觀制約性,而價值主要表明人的活動中的目的性。 3)真理體現社會活動中的統一性原則,價值體現社會活動中的多樣化原則。真理是一元的,真理本身沒有主體的差別,它服從於世界的物質統一性,而價值是多元的,不同的主體有不同的需要、不同的價值要求和價值選擇。真理與價值存在著矛盾,真理和價值之間的矛盾是人類活動的內在矛盾,它們之間的統一是人類活動的內在要求,二者矛盾的不斷出現與解決促進著實踐的發展和人類的進步。在實踐基礎上實現真理與價值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是人類社會進步的內在要求,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一條基本原則。 (3)真理原則與價值原則 追求真理和創造價值是人類認識活動和實踐活動的兩大主題,真理原則和價值原則是人類活動的兩個基本原則。所謂真理原則是指人類必須按照世界的本來面目去認識和改造世界,追求和服從真理。所謂價值原則是指人類必須按照自己的需要去認識和改造世界,創造和實現價值。 真理原則和價值原則是有區別的:(1)真理原則側重於客體性,價值原則側重於主體性;(2)真理原則主要表明人的活動中的制約性,價值原則主要表明人的活動中的目的性;(3)真理原則體現了社會活動中的統一性,價值原則體現了社會活動中的多樣性。真理原則與價值原則的差異和矛盾,說明追求真理和創造價值之間具有矛盾性。這種矛盾性,一方面給人類的生活、活動造成了困難和困境;另一方面,這種矛盾的不斷出現和解決又不斷地推動著人類實踐的發展和文明的進步。真理和價值之間的矛盾是人類活動的內在矛盾,真理與價值的統一是人類活動的內在要求。 真理原則和價值原則是人類實踐活動中實際遵循的兩個原則。這是近年來新增的知識點,應加以理解重視。 7 認識論與思想路線 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和黨的思想路線是一致的 馬克思主義認識論是能動的革命反映論,以科學的社會實踐為根本特徵。馬克思主義認識論認為:人們的正確認識是在實踐中獲得的,人們的認識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感性認識,然後再從感性認識能動地上升為理性認識,用理性認識能動地指導實踐,在實踐中發現並檢驗真理。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循環往復以至無窮。 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和黨的思想路線在本質上是一致的。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是中國共產黨的思想路線的理論基礎,是黨確立思想路線的哲學根據。黨的思想路線則是認識論和方法論的一般原則的具體化,是它在實際工作中的貫徹、應用和體現。這種辯證統一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和實踐相結合的生動體現。 8.黨的思想路線及其意義 (1)黨的思想路線 黨的思想路線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實事求是,在實踐中檢驗真理和發展真理。 (2)黨的思想路線及其意義 我們黨的歷史經驗證明,思想路線是否正確,是否以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為指導,關繫到革命和建設事業的成敗。黨的思想路線完整、鮮明地貫徹了「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通過實踐而發現真理,又通過實踐證明真理的馬克思主義認識論。思想路線不僅為確定和發展黨的政治路線奠定了理論基礎,而且也為我們提供了正確的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風。 (四)辯證思維的基本方法 1 辯證思維方法是人們正確認識世界的中介,是理論思維的工具 (1)什麼是客觀辯證法和主觀辯證法 唯物辯證法包括客觀辯證法和主觀辯證法。 客觀辯證法是指客觀事物或客觀存在的辯證法,包括自然界、社會以及人的實踐活動的辯證法;主觀辯證法是指人的認識和思維活動的辯證法,是以概念、判斷、推理和理論體系等形式表現出來的思維發展的辯證法,也稱概念辯證法。客觀辯證法與主觀辯證法在內容和本質上是同一的,客觀辯證法決定主觀辯證法,主觀辯證法是客觀辯證法的反映。在表現形式上,二者又是不同的,客觀辯證法採取外部必然性的形式,主觀辯證法則採取觀念的、邏輯的形式,是人的思維所特有的。 (2)主觀辯證法和客觀辯證法的辯證統一是以人的實踐活動為基礎和中介的 人的實踐活動的辯證法既包含和體現客觀事物(主要是自然界)的辯證法,又內化和升華為主觀辯證法。主觀辯證法既反映了客觀事物的辯證法,又表現出實踐辯證法的水平,同時又指導人的實際行動而作用於整個現實世界。 2 辯證思維的基本方法 辯證思維方法是人們正確認識世界的中介,是人們正確進行理性思維的方法。辯證思維方法是一個整體,它是由一系列既相區別又相聯系的方法所組成的,其中主要有: (1)歸納和演繹 歸納和演繹是人們認識過程中的兩種推理形式。歸納是從個別事實走向一般的結論、概念的思維方法。演繹法是從一般原理、概念走向個別結論的思維方法。辯證思維把歸納和演繹當成認識過程之中既對立又相互聯系的兩種方法。歸納法和演繹法在認識過程中有各自的作用,也有各自的局限性。在人的認識過程中,歸納和演繹是對立統一的關系。這具體表現在:第一,歸納是演繹的基礎,演繹以歸納得出的結論作為前提。演繹法是一種從普遍到特殊、從一般到個別的思維方法,它只能揭示共性與個性、一般與個別的統一關系,不能揭示共性與個性的對立關系。單純用演繹法不能揭示個別事物多樣化的屬性。而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運用歸納法。此外,演繹的結果也必須再運用歸納法來證實與豐富。第二,歸納法必須以演繹為指導。演繹法為歸納提供一般性的理論原則。規定歸納活動的方向與目標。同時,歸納所得到的結論不一定可靠,它必須靠演繹來修正與補充。 (2)分析和綜合 分析與綜合是在認識過程中比歸納與演繹更加深刻的認識方法。分析是在思維中把認識的對象分解為不同的組成部分、方面、特性等,對它們分別加以研究,認識事物的各個方面,從中找到事物的本質。綜合則是把分解出來的不同部分、方面按其客觀的次序、結構組成一個整體,從而達到對事物整體的認識。分析與綜合是辯證統一的關系,這表現在: 第一,分析與綜合是兩種方向相反的思維方法。 第二,分析與綜合相互聯系、相互轉化、相互促成。分析是綜合的基礎,為了在思維中把握事物客觀存在的統一性,必須先對該事物進行分析,沒有分析就沒有綜合;綜合是分析的完成,在對事物矛盾發展的統一體進行分析時必須有整體的觀念,否則就不能作出正確的分析。完整、科學的方法要求把分析法與綜合法有機地結合起來。 (3)抽象與具體 由抽象上升到具體的方法是辯證思維的基本方法。邏輯思維中抽象是對客觀事物某一方面本質的概括或規定;邏輯思維中的具體是許多規定性的綜合,因而是多樣性的統一。作為辯證思維方法的具體與感性具體不同,後者是客觀事物表面的、感官能直接感覺到的事物的具體性。 由抽象到具體,是從抽象的規定到思維的具體,它包括以下幾個環節:第一,作為這一過程的邏輯出發點的「抽象」。它必須是反映事物本質的最一般、最基本的抽象與規定;第二,從抽象到具體的邏輯中介;第三,作為這一過程邏輯終點的具體。它是以一定結構有機結合起來的具有多樣規定性的豐富的總體,是一種理性具體。 (4)邏輯與歷史的統一 由作為邏輯起點的抽象經由邏輯中介上升到作為邏輯終點的具體,這只是完成了辯證思維永恆運動的一個周期,人類總的認識和實踐過程遵循邏輯與歷史統一的原則。 辯證思維中的歷史有兩層含義:第一是指客觀事物發展的歷史進程;第二是指反映客觀實在的人類認識的歷史發展過程,如科學史、哲學史、認識史等。邏輯在此指的是邏輯范疇間的次序、層次、關系等。邏輯與歷史一致,指的是理論概念體系的邏輯關系,次序應正確反映客觀事物和人類認識歷史發展的順序。歷史是邏輯的基礎與前提,邏輯是歷史在辯證思維中的理論再現。邏輯與歷史統一的原則是思維與存在這一哲學基本問題在認識論、方法論中的具體體現。 1 辯證思維是客觀物質世界與人類認識的辯證本性在思維之中的自覺反應,掌握辯證思維的本性,可對恩格斯的這段話作出評析:「一個民族要站在科學的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沒有理論思維。」此處的理論思維就是指的辯證思維。 2 歸納與演繹、分析與綜合作為辯證思維的方法,要求理解,不作重點要求。 3 由於「抽象」、「具體」在不同語言環境中的意義不同,因而考生應分析試題中抽象和具體所指的含義。辯證思維中的抽象是指對事物本質的最一般、最基本的概括與規定;具體是指思維的具體,是事物多種規定性的統一,它不同於對客觀事物的感性具體。 3 辯證思維方法與現代科學研究 1)現代科學研究,一般是應實踐的要求,在一定的認識水平上提出假說,然後由一系列的實踐或實驗對這些假說進行驗證,再經一系列的研究形成理論體系去指導科學實踐活動。 2)辯證思維方法是進行科學研究的一般指導方法。現代科學研究可分為自然科學研究和社會科學研究,這兩種研究都離不開辯證思維方法的指導。辯證思維方法滲透貫穿於科學假說的誕生、科學假說的驗證以及科學理論形成的全過程。 3)辯證思維方法與現代科學研究方法在本質上是一致的。 ①辯證思維方法從普遍聯系、永恆發展的角度揭示事物的關系,側重於人與世界的整體關系;現代科學研究方法在確認世界普遍聯系和永恆發展的前提下,深入研究世界的某些具體關系。 ②辯證思維方法是現代科學研究方法的方法論前提,哲學通過本體論、認識論、邏輯學等參與到科學研究中;現代科學研究方法,如控制方法、信息方法、系統方法、結構-功能方法等,又豐富和深化了辯證思維及其方法。因此辯證思維方法要從現代科學研究方法中吸取營養,以豐富自身的方法系統。 ③在辯證思維方法與現代科學研究方法的關繫上,要防止兩種錯誤傾向:一種是用哲學的辯證思維方法來否定和取代科學研究方法的片面傾向;另一種是用現代科學研究方法否定和取代辯證思維方法的形而上學傾向。 內容應有盡有,所有可能的觸角都已涉及,就有勞樓主整理了!

『肆』 說說推動社會歷史發展的動力包括哪些方面

一、社會基本矛盾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
推動社會歷史發展的動力是多方面的。舊的社會歷史理論往往把社會歷史發展的動力歸結為人們的思想動機或精神力量,而未能揭示社會歷史的真正奧秘。唯物史觀超越了唯心史觀,它沒有停留在「精神動力」的層面上認識社會歷史,而是透過歷史的表象,進一步探尋並發現了社會歷史深處的「動力的動力」:物質生產方式是社會發展的基礎;在此基礎上形成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是社會發展的基本矛盾和基本動力;根源於社會基本矛盾的階級斗爭、社會革命、社會改革等,在社會發展中各具不同的重要作用。
(一)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是社會基本矛盾
矛盾是推動事物發展的動力,社會領域也不例外。在社會生活中,存在著各種各樣的矛盾,其地位和作用各不相同。從社會領域中矛盾的地位和作用來看,社會矛盾有基本矛盾和非基本矛盾之分。社會基本矛盾就是指貫穿社會發展過程始終,規定社會發展過程的基本性質和基本趨勢,並對社會歷史發展起根本的推動作用的矛盾。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是社會基本矛盾。這兩對矛盾貫穿於人類社會發展過程的始終,並規定了社會發展過程中各種社會形態、社會制度的基本性質;制約著社會其他矛盾的存在和發展,決定社會歷史的一般進程,推動社會向前發展。
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規定並反映了社會的基本結構的性質和基本面貌,涉及社會的基本領域,囊括社會結構的主要方面。社會基本結構主要包括經濟結構、政治結構和觀念結構。經濟結構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經濟結構是指生產方式,包含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兩個方面。狹義的經濟結構是指經濟關系或經濟制度。政治結構是指建立在經濟結構之上的政治上層建築,即政治法律制度和設施。觀念結構主要是指以經濟結構為基礎,並反映一定社會經濟和政治的社會意識形態,即觀念上層建築。社會基本矛盾實際上也就是社會基本結構要素之間的矛盾。
(二)社會基本矛盾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
社會基本矛盾作為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它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現在:
首先,生產力是社會基本矛盾運動中最基本的動力因素,是人類社會發展和進步的最終決定力量。生產力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物質基礎,是不能任意選擇的物質力量和歷史活動的前提。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的性質,進而決定其他社會關系的基本面貌,決定世界發展的歷史進程。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類的活動范圍越來越擴大,各民族的交往越來越多,人類歷史逐漸由「民族歷史」向「世界歷史」轉化。
生產力是社會進步的根本內容,是衡量社會進步的根本尺度。人類社會是在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中前進的。作為社會歷史發展過程基礎的物質生產存在著雙重關系:體現在生產力中的人與自然的關系,以及體現在生產關系中的人與人的關系。這雙重關系猶如社會歷史的經緯線,構成了社會發展過程中最基本的矛盾。生產力發展既是社會物質文明發展的基本內容,也是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發展的基礎。只有在生產力發展的基礎上,才有可能充分滿足人民群眾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
其次,社會基本矛盾特別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是「一切歷史沖突的根源」,決定著社會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發展。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這一基本矛盾的運動中,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是更為基本的矛盾。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決定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時,生產力就必然要求改變或變革生產關系,而一旦生產關系或經濟基礎狀況發生了變化,就會同原有的上層建築發生矛盾,並要求改變舊的上層建築。社會基本矛盾的變化、發展又會引發其他社會矛盾的產生和發展。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說,「一切歷史沖突都根源於生產力和交往形式之間的矛盾」。
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也會影響和制約著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因為,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的最終解決還有賴於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的解決。生產關系變革或經濟基礎的變化,不僅決定於生產力的發展,而且也受制於社會意識形態和政治法律制度即上層建築的變化或變革。當上層建築適應新的經濟基礎時,也就必然會促進經濟和社會的進步。當上層建築不適應經濟基礎狀況並阻礙生產力的發展時,只有解決了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才能解決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進而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
最後,社會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和解決方式,並從根本上影響和促進社會形態的變化和發展。社會基本矛盾要通過一定社會的階層或階級的矛盾表現出來,或表現為不同社會集團之間的利益矛盾甚至沖突。社會基本矛盾的尖銳化,會導致代表或擁護不同生產力、生產關系、政治法律制度的階級之間的矛盾的尖銳化,階級之間的利益矛盾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會引發階級斗爭甚至社會革命,進而促使一定社會形態的變遷、更替。在同一社會形態的發展中,社會基本矛盾通常是通過改革的方式來解決的。每一次成功的改革,都是對社會基本矛盾的某一方面或某種程度的解決,從而促進社會發展。無論是階級斗爭、社會革命,還是社會改革,都根源於社會基本矛盾。
二、階級斗爭在階級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階級斗爭是社會基本矛盾在階級社會中的表現,是階級對立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人類幾千年的文明史,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階級斗爭的歷史。離開了階級斗爭,就無法理解階級社會的發展。「沒有對抗就沒有進步。這是文明直到今天所遵循的規律。」
(一)階級和階級斗爭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才出現的社會現象
階級是一個經濟范疇,也是一個歷史范疇。階級的產生、存在和發展是同經濟發展過程聯系在一起的。
階級斗爭是階級利益根本沖突的對抗階級之間的對立和斗爭。階級斗爭根源於階級之間物質利益的根本對立,根源於社會經濟關系的沖突。一切階級斗爭,歸根結底都是圍繞著經濟利益這個軸心展開的。歷史上一切剝削階級都總是憑借它們所佔有的生產資料和在生產體系中所處的統治地位,對被剝削階級實行殘酷的壓榨和掠奪。同時,為了維持和加強他們在經濟上的統治地位,又必然對被統治階級實行政治統治和思想控制。被剝削階級為了維持自己的生存,擺脫受剝削、受壓迫的地位,就不得不起來進行反抗。階級斗爭是階級社會客觀存在的必然現象,並貫穿於階級社會的全部發展過程。
(二)階級斗爭是階級對立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
在階級社會中,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發展到一定程度時,必然會通過階級斗爭表現出來。社會發展的經濟動因與階級斗爭動力是聯系在一起的。
階級斗爭對階級社會發展的推動作用突出地表現在社會形態的更替中。當社會基本矛盾尖銳化時,即當舊的生產關系不適應生產力的發展,變成生產力發展的桎梏時,維護舊的生產關系的反動階級,必然同代表生產力發展要求的先進階級形成尖銳的對抗。這時,只有通過先進階級反對反動階級的革命斗爭,推翻反動階級的統治,才能建立新的社會形態,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推動社會前進。階級斗爭的作用還表現在同一社會形態的量變過程中。被剝削階級反對剝削階級的斗爭不同程度地打擊了剝削階級的統治,迫使反動統治階級作出某些讓步,不得不調整某些經濟關系和政策,使社會矛盾得到一定程度的緩和,從而或多或少地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
階級斗爭受社會歷史條件的制約,它的作用是歷史的、變化的。對於階級斗爭的歷史作用,必須從不同時代生產發展的狀況、社會基本矛盾的狀況來說明。不能脫離客觀現實,片面否認或誇大階級斗爭的作用。
(三)馬克思主義的階級分析方法是認識階級社會的科學方法
堅持階級分析方法,就是運用馬克思主義的階級和階級斗爭觀點去觀察和認識階級社會的社會歷史現象。階級分析方法為我們透過紛繁復雜的階級社會現象,認識階級社會的本質和規律,提供了科學的指導。階級分析方法要求全面地、動態地分析階級狀況,分析各階級的經濟地位、政治立場和意識形態,准確把握各階級之間的關系和階級力量的對比,把握社會運動和社會生活的脈搏。這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制定正確路線、方針、政策和策略的重要依據。在認識和處理階級矛盾時,要嚴格區分階級矛盾和非階級矛盾,區分對抗階級與非對抗階級之間的矛盾,區分敵我矛盾和人民內部矛盾。
對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階級斗爭,需要用馬克思主義的階級分析方法,作出符合實際情況的科學判斷。
三、革命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革命是解決社會基本矛盾的主要方式之一,是推動社會發展特別是社會形態更替的重要動力。
(一)社會革命的實質和根源
階級斗爭發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導致革命。作為歷史唯物主義范疇的革命,亦稱社會革命,它是階級斗爭的最高形式,是社會形態的質變。社會革命的實質是革命階級推翻反動階級的統治,用新的社會制度代替舊的社會制度,解放生產力,推動社會發展。國家政權從反動階級手裡轉移到革命階級手裡,是實現社會形態變革的首要的、基本的標志。歷史上曾經出現過推翻奴隸制的新興地主階級革命,推翻封建制的新興資產階級革命,以及推翻資本主義制度的無產階級的社會主義革命。
社會革命根源於社會基本矛盾的尖銳化。生產力的發展和舊的生產關系、經濟基礎的發展和舊的上層建築之間出現矛盾沖突,是社會革命爆發的根本原因。社會革命是在一定的革命形勢下發生的。它的爆發既要具備一定的客觀條件,如經濟條件和政治條件,又要具備一定的主觀條件,如革命階級的覺悟程度、組織程度和群眾的發動程度等。
(二)革命對社會發展的巨大作用
「革命是歷史的火車頭」,是「社會進步和政治進步的強大推動力」。社會革命在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表現在:首先,社會革命是實現社會形態更替的重要手段和決定性環節。當舊的生產關系嚴重阻礙生產力,舊的上層建築又極力維護舊的經濟基礎時,必須通過社會革命這一手段來摧毀或掃除歷史前進的障礙。其次,社會革命能充分發揮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積極性和偉大作用。由於社會革命代表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所以能夠充分激發他們的革命熱情和聰明才智。而且,社會革命還能夠極大地教育和鍛煉包括革命階級在內的廣大人民群眾。最後,無產階級革命將會為消除階級對抗,並充分利用全人類的文明成果,促進社會全面進步而創造條件。
馬克思主義重視革命的偉大作用,同時也不否認改良作為革命的一種補充手段、為爭取勞動者境況的改善所起的作用。馬克思主義不拒絕改良,但反對改良主義。因為改良主義主張用改良代替社會革命,不觸及社會主要矛盾,因而不可能根本掃除社會發展的障礙,甚至走向革命的反面,成為阻礙革命的絆腳石。
四、改革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改革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又一重要動力。社會基本矛盾及其規律作用的結果,不僅表現為通過革命實現一種新的社會制度取代舊的社會制度,而且表現為通過改革實現社會的自我調整和局部改善,即實現在社會基本制度不變的前提下對舊的社會體制的變革。改革是同一種社會形態發展過程中的量變,是統治階級為了鞏固和完善自己建立的社會制度而在社會各個領域採取的革新舉措。
改革在社會歷史發展中的重要作用集中表現在,它是在一定程度上解決社會基本矛盾,促進生產力發展,推動社會進步的有效途徑和手段。在一定社會形態的量變過程中,當社會基本矛盾發展到一定程度但又尚未激化到引起社會革命的程度時,需要依靠改革的途徑或手段,來改變與生產力不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和與經濟基礎不相適應的上層建築。社會改革所涉及的領域是多方面的,包括經濟改革、政治改革、文化改革等。如果說,社會革命適用於解決現存的社會基本制度問題,把生產力從已不能容納它的舊的生產關系中解放出來,那麼,社會改革則適用於解決舊的社會體制,在不改變社會基本制度的前提下,對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築的某些方面和環節進行變革,從而促進生產力發展和社會進步。
社會主義社會的改革是一場偉大的改革。社會主義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自我發展,是為了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促進社會全面進步。改革的直接對象是束縛生產力發展的舊體制和思想觀念等。改革就是要用新體製取代舊體制,使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的發展,使上層建築適應經濟基礎的發展。從用新體制代替舊體制並解放生產力這個意義上說,改革也是一場革命。我國經過20多年的改革,不斷破除了束縛經濟社會發展的舊觀念和舊體制,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推動了我國經濟和社會的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充滿了生機和活力。
五、科學技術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科學技術作為先進生產力的重要標志,對於推動社會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科學技術是一個復合概念。科學和技術既相區別,又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科學是指對客觀世界的認識,是反映客觀事實和客觀規律的知識體系及其相關的活動。科學主要分為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思維科學。技術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技術包括生產技術和非生產技術。狹義的技術是指生產技術,即人類改造自然、進行生產的方法與手段。科學活動主要是一種認識活動或精神性活動;技術活動主要是一種生產性、實踐性活動。科學和技術是辯證統一的整體。在今天,科學活動與技術活動的聯系越來越緊密,日益融為一體。
(一)科學技術革命是推動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強大杠桿
科學技術特別是科學技術革命是「在歷史上起推動作用的革命力量」。馬克思對科學技術的偉大歷史作用作過精闢而形象的概括,認為科學是「歷史的有力的杠桿」,是「最高意義上的革命力量」。每一次科學技術革命,都不同程度地引起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的深刻變化和社會的巨大進步。
首先,對生產方式產生了深刻影響。其一,改變了社會生產力的構成要素。科技發展使生產過程自動化程度提高,使勞動者的智能迅速提高,大大地改變了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的比例,使勞動力結構向著智能化趨勢發展。其二,改變了人們的勞動形式。微電子技術的出現和廣泛應用,智能機器代替了人的部分腦力勞動,使人們的勞動方式正在經歷著由機械自動化走向智能自動化、由局部自動化走向大系統管理和控制自動化的根本性變革。其三,改變了社會經濟結構,特別是導致產業結構發生變革。新的技術革命在推動傳統產業現代化的同時,使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所佔的比重日益提高。產業結構的變化又導致就業結構的變化。從事第三產業的人數比例迅速增長,科技人員和管理人員的比例日益增長。科技革命推動了生產規模的擴大,進而推動生產的分工和協作的廣泛發展,並使生產社會化的程度進一步提高,最終必然會導致生產關系的變革。
其次,對生活方式產生了巨大影響。現代科技革命把人們帶入了信息時代。伴隨科技迅速發展而來的是「知識爆炸」,要求人們不斷更新和充實知識,以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學習已日益成為生活中的一項重要內容。現代信息技術為人們提供了處理、存儲和傳遞信息的手段,給學習、工作帶來極大便利。現代化的交通、通訊等手段,為人們的交往提供了方便。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使人們自由支配的閑暇時間增多,為人們自由全面的發展創造了更多的機會,使人們能更多地從事科學、藝術、文化、教育等事業的創造性活動。
最後,促進了思維方式的變革。引起思維變化的最切近的基礎是實踐。科技革命首先通過改變社會環境來促使思維方式的發展,如擴大了人們的交往,開闊了人們的視野。現代科技革命對人的思維方式產生了重要影響,主要表現在新的科學理論和技術手段通過影響思維主體、思維客體和思維工具,引起了思維方式的變革。在現代科技革命條件下,人們具有了新的知識理論結構和社會組織結構,能夠運用新的理論工具和現代化技術手段,去研究一系列新現象、新領域、新課題。
總之,科學技術是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當今世界科學技術突飛猛進,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若能在科學技術上不斷進取,就有可能實現社會經濟的跨越式發展。事實表明,我國制定並實施「科教興國」戰略,鼓勵自主創新,推進國家創新體系建設,促進科技事業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蓬勃發展,是正確的戰略決策。
(二)科學技術的社會作用具有兩重性
科學技術像一把雙刃劍,既能通過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以造福於人類,同時也可能在一定條件下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帶來消極後果。科學技術作用的實現要受一定客觀條件,諸如社會制度、利益關系等因素的影響,也要受到一定的主觀條件如人們的觀念和認識水平的影響。
科學技術的發展標志著人類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強,意味著能夠更多地創造出人們所需的物質財富,對社會發展的積極作用是主要的、基本的方面。但是,由於對科學技術應用不當等原因,也會產生一定的消極後果。一種情形是由於對自然規律和人與自然關系認識不夠,或缺乏對科學技術消極後果的強有力的控制手段而產生的。例如,在發展現代工業的過程中,違反自然規律,破壞生態平衡,造成環境污染,在農業生產中濫用農葯、化肥導致土壤板結以及開發利用原子能所帶來的消極後果等,都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還有一種情形與一定的社會制度有關。在資本主義條件下,科學技術的發展並非都能使人們擺脫貧困,並非都能促進人們的身心健康發展。科學技術有時「表現為異己的、敵對的和統治的權力」。世界上的霸權主義者利用現代科技發展武器,入侵他國,造成大量生命財產的損失,就是一個例證。

在當代,科學技術發展在造福人類的同時,「全球問題」日益引起人們的關注。人口增長過快、糧食短缺、能源和資源枯竭、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等問題日益突出。「全球問題」的出現,深刻地反映了人類與自然的矛盾,從一定意義上說,這些問題是由於科學技術廣泛應用於自然而又失去控制所引起的,它涉及社會制度、社會管理組織以及各種社會認識和實踐的復雜問題。解決「全球問題」有賴於多方面的努力和條件。要用科學的自然觀和發展觀指導人們與自然和諧相處,要樹立全球觀念和危機意識,克服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的狹隘視野,克服急功近利的行為;要正確對待自然和社會的關系,要尊重自然,善待自然,合理利用自然資源;要增強人們合理控制各種生產活動和消費活動的能力和手段,為人類擺脫困境創造新的物質條件。當然,如果問題是由社會制度造成的,就需要變革這種不合理的社會形式。

『伍』 實踐如何促進歷史進步

創新實踐的內涵和方式進行界定;接著闡述了社會進步是客體與主體相協調的整體性變革;客體方面的變革是社會進步的現實基礎,而社會進步的核心內容則是主體的發展;最後從科技創新、制度創新、文化創新等三個方面論述了創新實踐推動著社會進步的歷史進程。
我這里的文章是關於創新實踐和社會進步方面的,可以參考。需要的話,可以發給你。

『陸』 簡敘人民群眾推動歷史發展的作用

①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人民群眾創造的社會物質財富,是社會得以存在和發展的物質保障。人民群眾的這一創造作用同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這一原理具有邏輯上的一致性,因為作為人民群眾主體的勞動群眾,乃是生產力的體現者。

②人民群眾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首先,人民群眾的社會實踐活動是科學、文化、藝術的惟一源泉;其次,勞動群眾為人們從事精神文化活動提供了一切物質手段和物質條件;再次,勞動知識分子在精神財富的創造過程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③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既是社會革命的決定力量,又是社會改革的決定力量。社會變革、社會改革根源於社會基本矛盾,但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的規律、上層建築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發展狀況的規律不可能自發地起作用,必須通過人民群眾這一社會變革的主體才能實現其作用。

總而言之,人民群眾是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的創造主體,是社會變革的主體,同時也是實現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柒』 如何正確發揮科學技術在社會歷史發展中的作用

科學技術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科學技術是人類社會的一種特殊的社會現象和社會活動,它是在人類實踐基礎上產生的,又反過來影響著人類社會.正如馬克思「把科學看成是歷史的有力的杠桿」,看成是「在歷史上起推動作用的、革命的力量」.那麼什麼是「科學」「技術」呢?科學是指對客觀世界的認識,是反映客觀事實和客觀規律的知識體系及其相關的活動,它分為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思維科學;技術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技術包括生產技術和非生產技術,狹義的技術是指生產技術,即人類改造自然、進行生產的方法和手段.
人們一般總是把科學與技術聯系在一起,這表明科學與技術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但二者又有明顯的區別.科學是一種精神活動現象,屬於意識形式范疇,它是人們對客觀世界規律的理性認識;技術是科學知識在生產過程中的應用,它是人類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過程中積累起來的經驗、方法、技巧、工藝和能力等的總和,是物化的科學.長期以來,科學和技術的革命總是平行地分別發生的.從19世紀開始,特別是在當代,科學革命與技術革命的聯系日益密切,科學革命與技術革命已經一體化.「科學技術革命」反映的正是這一嶄新的社會現象.但是,科學技術是一柄「雙刃劍」,它在給人類社會帶來前所未有的繁榮的同時,也產生了負面效應,給人類的生活造成了巨大的禍害.
科學技術對社會發展的積極作用主要表現為科學技術對社會發展的推動作用:一、科技革命推動生產方式的變革.首先,科技發展促進勞動資料(主要是生產工具)的變革,例如煉鐵技術的發展使得鐵器應用於農業生產,代替了了石器工具;機械農機的使用代替了手工農具.其次,科學技術促進勞動對象的變革.例如:海洋探測技術的發展是人類的生產活動擴展到海底,航空航天技術的發展使人類的步伐邁向了廣闊的宇宙,納米技術是人類有了更多更新的生產資料等.第三,科學技術的發展促進勞動者科學文化素質的提高.二、科學技術發展是現代社會生產及經濟發展的主要推動力和增長點所在.最明顯的是科學技術發展推動產業結構的變化,自從工業革命後大機器生產代替了手工勞動,工業迅速發展,逐漸超過了農業的的比重,第三次科技革命後第三產業不斷發展,成為比重最大的產業.三、科學技術的發展推動生活方式的變革.例如改變人們的交往方式、消費方式、學習方式、休閑方式以及娛樂方式.

『捌』 如何理解人民群眾在歷史發展中的作用

1、人民群眾是社會生產力的體現者。

把自然資源改造成為社會財富,勞動者必須掌握適當的工具,進行艱苦的勞動。勞動群眾不斷地積累經驗,改進工具,提高生產力水平,從而創造了人類的物質文明。

在社會財富的創造中,體力勞動者和腦力勞動者的作用都是十分重要的。一切物質財富歸根到底都是體力勞動者和腦力勞動者的共同產物。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腦力勞動在創造物質成果中的作用會越來越突出,從而使知識分子的作用越來越大。

2、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

勞動群眾創造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實踐,為人們從事一切精神生產提供了物質基礎,任何人要從事科學、文化、藝術等精神活動,都要有一定的物質生活資料和一定的物質手段,這些都是勞動人民通過生產實踐創造的;

人民群眾的實踐活動是一切精神財富產生的源泉,人民群眾在生產實踐中積累的豐富經驗,構成了人類精神財富的原料或半成品,科學家、藝術家、思想家對其進行概括和總結、整理和加工或由此產生靈感並形成精神財富;

勞動群眾還直接創造了精神財富,勞動群眾創造的物質成果總會凝結著人們的某種智慧,因此這種物質成果也是一種精神財富,勞動群眾在實踐中還創造了許多雕刻、繪畫作品,它們是人類藝術寶庫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3、人民群眾是變革社會制度的決定力量。

在社會變革中起主體作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推動了社會的發展,而一切社會矛盾都是人與人的矛盾,社會矛盾只能通過人的活動去解決。歷史上一切社會矛盾的地解決,實質上都是人民群眾起來推翻舊的社會制度的斗爭。

人民群眾對歷史發展的決定作用,突出地表現 在社會變革時期。進入社會主義時期以後,人民群眾作為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它們所起的作用是通過改革、鞏固和完善社會主義制度來實現的。

(8)實踐如何推動歷史發展中的作用擴展閱讀:

工人階級是中國最先進的現代化生產力的主力軍和最先進的生產關系的代表。在舊中國,工人階級深受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三重壓迫,處於社會的最底層,所受的剝削和壓迫比中國其他任何階級都要沉重,並且同占我國人口絕大多數的農民群眾保持著天然的聯系。

這種階級地位決定了中國工人階級必須將自己的解放同其他勞動群眾的解放緊密聯系在一起,必須把解放一切受剝削、受壓迫的階級作為解放自己的前提條件。

中國共產黨作為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理所當然地要反映和代表全體中國人民的利益,每一個黨員和幹部也理所當然地要把實現和維護全體中國人民的利益作為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其次,這是由黨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決定的。

中國共產黨是為人民的利益而奮斗的,除了工人階級和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沒有自己特殊的利益。黨在任何時候都把群眾利益放在第一位,同群眾同甘共苦,保持最密切的聯系,不允許任何黨員脫離群眾、凌駕於群眾之上。沒有廣大人民群眾的真心擁護和大力支持,

黨就不可能從小到大,由弱變強,不可能完成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各項任務,創造出輝煌的業績。

『玖』 為什麼說實踐在認識發展中起決定作用

實踐是認識發展的根本動力
1*實踐是認識的來源
2*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
(1)實踐的發展不斷提出新的認識課題,提供新的經驗,提高人的認識能力,從而推動認識的發展.
(2)實踐的發展提供了新的認識工具和技術手段,從而推動認識的發展.
3-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准
通過實踐,人們把頭腦中的觀念(中)的(客觀)存在(即客觀存在在人腦中的主觀映象)轉變為現實的存在.既而,將指導實踐的認識與實踐所產生的結果加以對照,從而,檢驗出認識是否正確反映客觀事物.
4-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
認識的目的,是把認識應用於實踐,指導實踐.
認識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脫離實踐、不為實踐服務的認識沒有實際意義.
實踐和認識的辯證關系 (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
(1)〖原理內容〗1、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實踐決定意識):實踐是認識的唯一來源,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准,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
2、認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真理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真理能指導人們提出實踐活動的正確方案,因而對於人們的實踐活動有巨大的推動作用.
(2)〖方法論〗 要求我們首先要堅持實踐第一的觀點,還要堅持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原則,做到理論和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拾』 人民群眾推動歷史發展的作用主要表現是什麼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1人是社會歷史的主體:社會歷史是由人的實踐活動構成的,每斤人都在一定裎庋上參與了歷史的創造,但人們在歷史發展中所起作用的性質和大小是不同的.唯物史觀從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生產方式決定社會發展的基本觀點出發,強調社會歷史首先是物質生產發展的歷史,是人民群眾創造的歷史.
2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廣大勞動群眾作為物質生產的承擔者和社會生產力的體現者,創造了人們吃,穿,住,用,行等必須的生活資料.他們的生產活動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從事物質資料生產,推動物質生產發展的人民群眾,是推動社會歷史發展的決定力量.
3人民群眾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人民群眾的生活和實踐是一切精神財富形成和發展的源泉.人民群眾的實踐為精神財富的創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質條件.人民群眾還直接創造了豐碩的社會精神財富.
4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人民群眾在任何時期都是社會變革的主力軍.在階級社會中,生產關系的變革,社會制度的更迭,都是通過人民群眾的革命實現的.人民群眾通過推動生產力的發展而不斷創造和改變社會關系,從而不斷推動社會歷史的進步和發展.

閱讀全文

與實踐如何推動歷史發展中的作用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05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72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18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10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48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69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6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71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50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989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2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49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5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34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13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01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08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388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5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