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人類歷史歸根結底是什麼
人類歷史歸根結底是生產的歷史,是生產者的歷史。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發展變化決定整個社會歷史的發展變化和社會形態更替。在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中,生產力是最活躍、最能動的因素,它總是要向前發展的,而生產關系則是相對穩定的。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原有的生產關系便由生產力發展的形式變成生產力發展的桎梏,由適合生產力的發展變成阻礙生產力的發展。
人類歷史的發展:
只有變革生產關系,才能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隨著生產關系(即經濟基礎)的變革,全部的、龐大的上層建築也會或遲或早地發展變革,從而引起社會形態的更替。總之,人類社會的歷史就是物質資料生產的歷史,是勞動發展史。馬克思正是從勞動發展史中找到了理解人類社會發展史的「鑰匙」。
Ⅱ 馬克思認為,什麼是理解全部社會史的鑰匙
勞動。勞動是馬克思理論的基本范疇和政治經濟學批判的起點。對以資本增殖為核心的僱傭勞動的批判,為從本體論上說明勞動之於人的本質意義奠定了基礎,也為馬克思科學闡釋「資本與勞動的關系」提供了理論前提。馬克思認為,勞動是「一切歷史的基本條件」3,也是「理解全部社會史的鎖鑰」4。在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中,「勞動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間的過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動來中介、調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的過程。」5其次,就社會發展而言,這種「勞動過程……乃是人與自然進行物質交換的本體論基礎。」6也構成了人類生存發展的可能性空間。此外,馬克思也指出,人在其本質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7,而社會「是表示這些個人彼此發生的那些聯系和關系的總和」8。據此而言,可以說,勞動作為人自身的活動展現了與其自身不可分割的「自然力」,但是生產力的發展、分工的擴大化以及社會關系的改變,使得人不得不在相互交往中同勞動對象、勞動資料發生分離,勞動者創造的財富成為外在於自身的存在,成為自身的對立物。在馬克思的批判邏輯中,這種對立衍化為富有理論張力的異化勞動概念,亦即工人與勞動產品、勞動本身的異化,人與自己的類本質、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異化,其中後兩種異化成為判斷前兩種異化的根據。
Ⅲ 唯物史觀解開歷史之謎的鑰匙是什麼
實踐、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
實踐觀與唯物史觀的確立從發生論的意義上看,唯物史觀的確立植根於科學的實踐觀。"實踐"也是唯物史觀的基石。在《費爾巴哈》中,馬克思恩格斯,明確指出:「這種歷史觀和唯心主義歷史觀不同,它不是在每個時代中尋找某種范疇,而是始終站在現實歷史的基礎上,不是從觀念出發來解釋實踐,而是從物質實踐出發來解釋觀念的東西」。正是基於從物質實踐出發,馬克思恩格斯把人類社會。
1、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
2、生產力狀況決定生產關系的性質。歷史上的各種生產關系都是適應一定的生產力發展需要而產生的,有什麼樣的生產力,就會產生什麼樣的生產。
3、生產關系對生產力具有能動的反作用。
4、當生產關系適合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時,它對生產力的發展起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