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浙江省初二上歷史與社會1-3單元復習提綱
第一章遼闊的疆域
1、從東西半球看,她位於東半球,從南北半球看,她位於北半球。
2、從大洲大洋位置看,她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的西岸。
3、從緯度位置看,大部分位於屬於中緯度地區,屬於北溫帶,南部少部分位於熱帶,沒有寒帶。
4、我國陸地領土面積約960萬平方千米,居世界第三位,僅次於俄羅斯和加拿大。
5、我國陸上國界線長達20000多千米,相鄰的國家有15個。
6、我國大陸海岸線長18000多千米,與我國隔海相望的國家有6個,分別是日本、韓國、菲律賓、汶萊、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
7、我國瀕臨的海洋從北到南依次是渤海,黃海、東海、南海。
8、渤海有我國最大的鹽場長蘆鹽場,東海有我國最大的漁場舟山漁場。
9、全國的行政區域,基本分為省、縣、鄉三級。
10、我國共有34個省級行政區域,包括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和2個特別行政區。
11、我國總人口為12.95億(2000年),人口特點是人口基數大,人口增長速度大。
12、為了使人口數量的增長,同社會經濟發展和資源環境條件相適應,我政府把實行「計劃生育」作為一項基本國策。
13、我國人口分布不均,東部地區人口密度大,特別是東南沿海更大,西部地區人口密度小。
14、我國人口分界線是黑龍江省黑河市到雲南省騰沖市。
15、我國人口最多的河南省,面積最大的新疆省。
16、在我國各民族中,漢族人口最多,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壯族。
17、漢族的分布遍布全國各地,以東部和中部最為集中,少數民族的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東北地區。
18 各民放分布具有大雜聚,小集中的特點。
20、我國在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實行民族區域自治,設立自治機關,建立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民族鄉等。
第二章中國的自然環境
21、我國西部地形多以山地、高原、盆地為主,東部則以平原和丘陵為主,地勢的特徵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
22、第一階梯青藏高原雄居西南,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號稱世界屋脊。
23、一、二階梯的分界線是昆侖山、祁連山、橫斷山,二、三階梯的分界線是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
24、四大高原是黃土高原、內蒙古高原、青藏高原、雲貴高原,四大盆地四川盆地、柴達木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爾盆地, 三大平原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
25、黃土高原的特徵質地疏鬆,缺乏植被覆蓋的地方水土流失嚴重,溝壑縱橫,內蒙古高原的特徵地面平坦,一望無垠,青藏高原的特徵冰川廣布 ,雲貴高原的特徵地面崎嶇不平。
26、山區常見的自然災害是崩塌、滑坡、泥石流 。
27、開發和利用山區和時候,要特別注意生態環境建設。
28、山區包括山地、崎嶇的高原和丘陵,約佔全國陸地面積的2/3 。
29、冬季,我國南北氣溫差別很大,夏季,大多數地方普遍高溫。
30、1月0℃等溫線大致沿秦嶺——淮河一線分布。
31、冬季最冷的地方是黑龍江漠河 ,夏季最熱的地方是新疆吐魯番 。
32、號稱我國「三大火爐」的是重慶、武漢、南京 。
33、我國從北到南劃分為5個溫度帶是寒溫帶、中溫帶、暖溫帶、亞熱帶、熱帶 。還有一個地高天寒、面積廣大的高原氣候區。
34、劃分溫度帶主要指標是活動積溫 。
35、我國年降水量的總趨勢是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 。
36、我國降水最多的地方是台灣的火燒寮 ,降水最少的地方是吐魯番盆地的托克遜 。
37、一個地方的降水量和蒸發量對比關系,反映該地氣候的濕潤程度。
38、干濕地區的劃分是依據氣候的干濕程度,我國四個干濕潤是濕潤地區、半濕潤地區、半乾旱地區、乾旱地區。
39、我國南北溫差大的主要原因是緯度位置、冬季風。
40、季風區和非季風區的分界線是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巴顏喀拉山、岡底斯山 。
42、季風氣候的最大優點雨熱同期,是但它會帶來一些災害性天氣如寒潮、水旱災害、台風。
43、我國最大的內河流塔里木河 ,河水主要來自於昆龍山、天山的冰雪融水。外流河如長江,河水主要來自於天然降水。
44、世界上最長,開鑿最早的人工河是京杭大運河。
45、黃河發源地巴顏喀拉山,注入渤海。
46、具有「塞上江南」美稱的是寧夏平原 。
47、黃河上中游的分界是河口,中下游的分界是孟津。
48、黃河下遊河床逐漸抬高,成為「地上河」。
49、黃河在流經中遊河段後,產生的泥沙最多,原因是流經的地形是黃土高原。
50、長江發源於唐古拉山山脈,注入東海,它是我國長度最長、水量最大、流域面積最廣的河流,有「水能寶庫 」和「黃金水道 」之稱 。
51、長江上游中游的分界宜昌,中游和下游的分界湖口。
52、長江水能資源主要集中在上遊河段。宜賓城市以下四季都能通航。
53、有「九曲回腸」之稱的是荊江 ,本河段的治理措施是裁彎取直。
54、長江中下游平原地區的三個主要來源是、宜昌以上的干支流,洞庭湖和鄱陽湖兩大水系,北面的漢江。
55、對於可再生資源,如果利用合理,並注意保護和培育 ,便能實現永續利用,對於非可再生資源,我們應該十分珍惜和節約使用 。
56、我國自然資源的特點是總量豐富,人均不足。
57、根據土地的用途及土地利用的狀況把土地資源分為耕地、林地、草地、建設用地。
58、我國人均土地資源佔有量小,且各類土地資源所佔的比例不盡合理,主要是耕地林地少,難利用土地多,後備土地資源不足。人與耕地的矛盾尤為突出。
59、我國的耕地和林地主要分布在氣候濕潤的東部季風區 ,草地主要分布在年平均降水量不足400毫米的西部內陸地區。
60、土地資源的人為破壞現象有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亂佔耕地。
61、土地資源的一項基本國策是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實保護耕地 。
62、地球上的水,海洋水佔97%,淡水資源佔2.5%。
63、地球上的淡水資源,絕大多數為兩極和高山的冰川 ,其餘大部分為深層地下水。目前人類利用的淡水資源主要是江河湖泊和淺層地下水。
64、我國水資源總量少於巴西、俄羅斯、加拿大、美國和印度尼西亞,,位於世界第 6 位,若按人均計算,則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 1/4 。
65、從時間分配看,夏季降水集中,冬春季降水少。有效調控徑流和水量的季節變化的措施興修水庫。
66、從空間分布看,我國水資源南豐北缺,特別華北和西北地區缺水最為嚴重,進一步加劇了北方的缺水狀況。解決水資源地區分布不均的有效辦法之一是跨流域調水。
67、南水北調工程就是把長江水系水調到缺水嚴重的華北、西北地區。
68、針對我國水資源嚴重緊缺的問題,節約用水尤為重要。
69、經濟發展的「先行官」是交通運輸。
70、歷史上我國著名的四大「米市」是無錫、蕪湖、九江、長沙。
71、在各種交通運輸線中,鐵路運輸是我國最重要的運輸方式。西藏省目前沒有鐵路線。
72、貴重或急需的貨物而數量又不大的,多由航空運送。
73、容易死亡或變質的貨物,多採用公路運送。
74、大宗笨重貨物,遠距離運輸,一般選擇水運、鐵路運送。
75、農業的生產部門有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
76、農業是支撐國民經濟建設與發民的基礎主業。
77、西部地區天然草場廣布,有我國四大牧區是內蒙古牧區、青海牧區、新疆牧區、西藏牧區。
78、林業集中分布在東北、西南、東南地區。長江中下游地區地區是我國淡水漁業最發達的地區。
79、糧食作物中的水稻、小麥公布呈現「南稻北麥 」格局。
80、油料生產形成了長江油菜帶和黃淮花生區兩大生產區。
81、糖料作物則呈現明顯的「南甘北甜 」的分布特點。
82、棉花生產以北方為主,形成了新疆南部、黃河流域、長江流域 三大棉區。
83、工業是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
84、北京的中關村是我國最早建立的高新技術開了試驗區。
85、高新技術產業主要特點1.從業人員中,科技人員所佔的比重大。2.銷售收入中,用於研究與開發的費用比例大。3.產品更新換代快。
86、高新技術產為是以電子和信息類主業為「龍頭」產業。
87、我國高新技術產業開民區多依附於大城市 ,呈現出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特點。
88、因地制宜發展農業一方面要考慮自然環境的差異,另一方面要考慮社會經濟條件的制約。
② 我想問一下,浙江初中的學生學的是「歷史與社會」還是「社會」
浙江初中學生學的是歷史與社會,課程包括歷史,政治(按高中來說,似乎叫思想品德),地理
③ 浙江省嘉興市初中的歷史與社會教材。現在地理科學師范類該如何准備就業。
03年1月,區教育局在文華園召開了全區新課程實驗動員大會,新課程實驗工作由此全面展開。通過一系列的通識培訓和暑期的學科培訓,我們13所中學的30多位學科老師,在激情九月,率先背負起「希望」的行囊,走上了新課程的講台,開始了痛苦並快樂著的新課程實驗……。
一、實驗背景的提示
《歷史與社會》是本次新課程改革中新出現的綜合性學科,它溶合了歷史學、地理學、社會學、政治學等多學科領域,它是在小學品德與社會等相關課程的基礎上,為學生進一步正確認識社會環境、積極適應社會發展和主動參與社會生活,提供歷史、地理和其他人文社會學科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以培養公民應有的人文素質和民族精神。
《歷史與社會》有二個課程標准,多套教材,它們的綜合程度不一,我們根據本地區的實際情況,和我省其他地市一樣,選擇了綜合程度更高、挑戰性更強的《歷史與社會》課程標准二,同時在教材選用委員會的認真比較研究下,選用了人教版《歷史與社會》教材。
《思想品德》新課程則比《歷史與社會》要晚實施一年,主要原因是課程標準的制定和教材的編寫都比較晚,我們嘉興市在比較了人教版、湖南版、廣東版和山東版四個版本的教材後,最終選擇了湖南版教材,在完成教材選定和培訓工作後,我們於2004年9月,開始了《思想品德》新課程的實踐。
二、我們探索的足跡
1、新課程教材培訓工作
三年來,我們根據我們區教研室的教研活動計劃,結合學科特點,在每個學期初,都制定了周密的學科新課程培訓計劃,每年的6月和12月份,我們選派骨幹教師參加省里的新課程培訓,聆聽課程專家的培訓報告、省骨幹教師的教材分析和教學建議,國家級課改實驗區的經驗介紹,然後一般於7月和1月份我們要求學科中心組成員參加市裡的新課程培訓,回來後認真分析總結和反思,並於8月底及2月初在全區的新課程培訓會議上分單元做新課程的培訓講座。在區級培訓活動中,我們要求中心組成員一定要立足我區教師隊伍的實際,著重解決「怎麼教?」的問題,重點放在教材結構分析、單元間的內在邏輯關系、部分教學內容的教學建議等。在每個學期中,我們都會安排一到二次新課程的專題研究活動。
2、新課程專題研討活動
每個學期,我們都舉行了新課程的專題研究活動。活動以教學問題為切入口,突出專題性和實效性,比如,我們在03年11月份在建設中學舉行新課程課堂教學研討活動,活動中,我們請我區的骨幹老師上示範課,課後我們圍繞課堂進行研討,並在此次活動中做了題為「新課程課堂教學中幾對關系的處理」的專題討論,從教學目標的定位與學生的心理需求;教師的指導作用與學生為中心的學習;獨立學習設計與討論分享合作;課堂紀律的調控與民主的課堂氛圍等四個方面作了研討,使老師們注意到了新課程課堂教學中的一些經常遇到的問題,為新課程的順利實施提供了幫助。04年9月,我們又在秀洲現代舉行了以「如何引導學生去探究」為主題的新課程專題研討活動,活動中,不僅讓老師們聽了一節綜合探究課,還就綜合探究過程中的一些問題做了認真的分析,從探究課的導入、活動設計、探究內容等方面做了認真細致的研究,並達成了一些共識。05年4 月,我們在王江涇鎮中學和秀洲現代舉行「八年級歷史與社會新課程專題調研暨校本教研現場會」,發現八年級歷史與社會教學中的一些普遍問題,並對校本教研活動的開展提出一些指導性的意見;05年5月,我們在新城中學舉行「新課程課堂教學研討暨綜合探究課題研究活動」此次活動中教研員和骨幹教師同堂賽課,一方面為市重點立項課題「歷史與社會綜合探究活動課教學策略研究」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另一方面也起到了很好的專業引領作用。
3、新課程的校本研訓活動
三年來,我們在每個學年度都確定了校本教研的重點,如04學年,我們確定了校本教研的重點是「課堂教學中問題的全過程研究」,就問題的提出(包括提出的時機、提出問題的背景、問題的難度設計等)、問題的分析引導(包括階梯設置、分析的方法、手段和技巧等)、問題的歸納和總結等全過程進行研究;05學年我們又以「三個一」為校本教研的主題,也即:講一個最有啟發的教學故事,談一個感受最深的教學問題,說一個最滿意的教學設計。期初教研組長會議上布置工作,每次下校我都要讓教研組長匯報這方面的開展情況,並在年終進行交流匯報、總結評比。06學年,我們又以「關注課堂細節,構建理想課堂」為校本教研的主題。要求學校教研組充分關注教學結構中的一些細節、問題教學過程中的細節、目標達成過程的細節、材料分析過程中的細節等。教研組長們反映在這樣的活動中,明確了主題,指示了方向,有重點,有要求,有評價,能力能得到較快的提高。
三、因為愛,所以愛
1、組建學科中心組,發揮他們的示範輻射作用
為了讓新課程實驗工作順利進行,我們從一開始,就在七年級新課程任課老師中,選擇了幾位優秀的學科教師,組成新課程學科中心研究組。並試運行工作例會機制。結合常規教研活動,基本上每月召開一次成員會議。中心組成員的職責是:收集、反饋實驗中老師們普遍遇到的問題和困惑,分析問 題產生的原因;啟發他們思考,幫助教師尋求到一些解決這些 問題的辦法。集思廣益,保證實驗有效推進。迄今,中心組成員已初步對「教學活動過程的程序化表現與解決對策」、「小組合作在歷史與社會新課程課堂教學中的運用研究」,「典型性案例的分析與研究」,「各冊教材單元分析與教學建議」, 「綜合探究課教學策略研究」等近十個教師們普遍感到困惑的專題 進行了研究。還在區市級培訓中承擔公開課、教材分析等任務,據不完全統計,中心組成員在省級培訓中做專題發言3次,參加省級培訓10多人次;在市級新課程培訓中做單元分析報告12次,作專題講座4次,參加市級培訓70餘人次。通過這些活動,鍛煉了他的組織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邏輯思維產能力,提高了他們的專業技能,在全區起到很好的示範和輻射作用。
2、深入課堂第一線,解決教學過程中的實際問題
為了更好地了解新課程的實施情況,解決教師在實際教學中遇到的困難,我們經常深入學校聽課,與教師一同進行案例分析,集體反思教學過程。三年間,基本上每個學期聽課節數都在90節以上,每次聽課後都及時和教師交流, 這樣就使得每 次下校活動,就成為一次群體的研討活動。在這個過程中,教研員既是指導者,又是合作者,更 是受教育者,教研員與教師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合作夥伴。同時,為了更好地適應新課程實驗工作,指導好學科的教學研究,教研員也走上講台上「下水課」,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去年我們在新城中學舉行了「新課程課堂教學研討暨綜合探究課題研究」 活動,活動中教研員根據課題的研究成果,上了「實話實說話流行」一課,受到了廣大老師的一致好評,這一方面推廣了課題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也展示了教研員的課堂風采。現在,每個學期,教研員都要到學校上下水課,課後還經常和老師們一起研討,這樣不僅很好地將新課程的教學理念和實際課堂教學有機的結合起來,還加深了對新教材的理解,為更好地指導和開展好新課程實驗,提供了幫助。
3、加強教學研究,促進學科教研向課題化、專題化方向發展
新課程實驗的推進要求人人是行動者,是研究者,教室即「研究室」,學校即 「研究中心」。這就改變了以往的研究方式,形成學校研究制度。各校實驗教師課前課後一起研討,隨時對話,一起反思。從而增強了教師的個體研究能力,實驗教師與中心組成員共同質疑、釋疑,研讀教材、研討教法,解決課堂教學中的實際問題。再通過研討課,讓老 師們再一次根據直觀的案例進行研討。這種從中心輻射到面的教學研究網路,促進了教材、教師、學生之間的良性互動。
為促進學科教研向專題化、系列化方向發展,我們還積極開展課題研究。04年開始,我們圍繞嘉興市重點立項課題《歷史與社會綜合探究活動課教學策略研究》,開展了一系列的專題研討活動,大型的活動有05年3月舉行的「綜合探究課課堂教學研討活動」;05年10月的「綜合探究課學習評價研究活動」;06年4月的「綜合探究課教學策略研究課題推廣活動」;06年9月的「歷史與社會綜合探究課教學案例和學生綜合探究學習成果徵集評比活動」等等。通過課題研究,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使教師能正確把握這一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更加重視學生綜合探究能力的提高,並將這種教學理念貫穿到平時的課堂教學中,使新課程課堂充滿「探究」「活動」的氣息。
四、讓人歡喜讓人憂
1、新課程、我們有收獲
首先,促進了教師成長。通過三年的新課程實驗,許多老師在不斷學習培訓和在教學實踐中突穎而出,如秀洲現代的祖美娟和許春雲老師在市級培訓中所做的單元備課分析講座得到了其他區市縣老師的一致好評,許春雲老師還在省思想品德新課程培訓活動中做專題發言,並受到省教研室的表揚。
三年間,我區在市優質課評比中成績喜人;03年,我區李郭保老師在市優質課評比中奪得了市一等獎,並得到了人教社綜合文科室主任富兵老師的高度評價;04年王琴英老師獲得市二等獎;05年王永生老師又獲市一等獎和全市第一名的好成績,並代表加興市參加了省優質課評比,並終獲省二等獎;計東蔚老師在區雙高課評比中獲得了一等獎,市優質課評比中獲得了二等獎。三年來,上交到區級以上評比的教師論文共200多篇,教學教學案例120多篇。在市裡的論文評比中,我區學科教師也取得了非常優異的成績,05年論文評比結果,我區共有四篇論文獲得一等獎,20多人獲二等獎,論文質量列全市首位。學科教師的多篇論文發表在《教學月刊》《中小學教材教學》《中學歷史教學》《中小學教師培訓》《試教通訊》等省級以上公開刊物上,許多老師在教育科研方面有了長足的進步,在04年度的區教科研先進個人評比活動中,我們學科獲獎的教師數佔了中學獲獎總人數的一半以上;全區近一半的中學教科室主任是我們社會思品學科;04—05年間新提拔的8位中學校級領導中,有6位是本學科教師。
其次,提高了學科教學質量。由於我區是純農村學校的原因,過去我們學科的教學質量與兄弟縣市區有很大的差距,但通過三年的新課程實驗,我區學科教學質量有了明顯的提高,期末抽測成績與其他縣市區已基本持平。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近二年的(中考)學業考試中,學科成績有了較大幅度的提高,與南湖區的差距進一步縮小。
2、新課程,我們有困惑
首先,新的課程理念與教師傳統的教育和教學觀念的矛盾。《歷史與社會》課程要求打破學科的知識體系,把課程目標定位為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其中情感培養是重要的教學目標。而教師面對新教材,總是覺得新教材的"體系"不完整、知識量不夠大,在教學的過程中,往往不自覺地穿新鞋走老路,過分強調知識體系和結構,忽視了學生健康情感和過程與方法的培養。
其次,新的教材與教師舊有的知識體系的矛盾。 《歷史與社會》是一種全新的綜合性文科教材,涵蓋了地理學、歷史學、社會學、政治學、等多學科領域的知識,第一冊主要是社會學的內容。雖然過去浙江版的初中社會也是綜合性學科,但主要是拼盤式的,初一是地理,初二是歷史,初三是政治學,教師相對來說也比較適應。但新課程對參加實驗的歷史和政治教師而言是一個新的知識領域,許多概念和名詞都是第一次接觸,教師的知識面與新課程綜合性特點不相適應。
第三,從教材及其它教學資源方面來看,目前,作業本和單元測試卷的要求偏高,由市教研室組織編印的學習資源和單元卷比起其它地區的資料來說,質量尚可,但也存在不少的問題,最為突出的就是要求過高,超過課程標準的要求,讓學生教師失去方向,上完課,學生做了作業後會發現許多知識書上是沒有的或老師沒有提到過,單元卷做完後成績不理想,家長就會責怪教師,教師左右為難。還有就是可利用的教學資料比較缺乏,許多學校沒有各類的掛圖、地球儀、投影等教學資料。
3、新課程,我們在憂慮
一是由於每年教師的任課情況會發生變動,這對中心組活動產生了較大的影響,一開始確定的中心組成員,沒有一位是真正最後能從初一帶到初三的。因此承擔區新課程培訓任務的老師基本每年都有變化。
二是新課程實驗工作的開展在年級段上有較大的差異,由於我區總體師資力量比較薄弱,顧了初三就顧不到初一新課程了,因此,任教初一新課程的年輕教師少,骨幹教師更少,多數是代課教師,非本專業的教師,民轉正和行政領導兼課的,他們對新課程的適應能力較差,培訓活動開展較為困難,初二其次,初三相對來說實驗工作開展最好。
三是學校之間的差異也較大,活動開展較好的,往往是年青教師較多,專職教師多的學校。而且通過新課程實驗,我們有種預感,就是校本教研開展較好的會更加好,差的更差,校際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
五、明天會更好
今後工作上要在以下三個方面有所突破,一是理清工作思路,創學科教研特色,要在以後的聽課過程中,隨時物色「特色教師」、「特色模式」、「特色課堂」,以便為我們的下一步活動做好准備。二是提升教研品質,促進教師發展。我覺得學科教研工作要形成「三個提升」,即:在教研職能上,我們由「發現基礎上的傳播」提升為「研究基礎上的指導」;在教研定位上,要由輔助者、指導者提升為參與者、引導者;在教研方式上,由「賽課評優為主線」提升為「專題牽動、成果推廣」為主線。三是加強能力培養,提高自身素質,既要通過不斷積累總結豐富自己的教研經驗;要用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扎實的理論功底提升教研品質、要有獨特的人格魅力和開拓創新的工作方式創教研特色。
在新課程實驗過程中,我們學科教師煥發出了極大 的參與熱情,他們對教育工作充滿了激情和創造的慾望,他們從中體會到了教師對於學生、對於事業以及對於自我發展的價值,體驗了自尊,樹立了自信。
新課程實驗是艱辛的,一路坎坷不平;
新課程實驗是幸福的,一路能看到自己邁向成功的堅實足印。
在新課程的田野上,我們既然已經播撒下了希望的種子,流下了艱辛的汗水和幸福的淚水,我們有理由期待收獲……
明天會更好,我們期待著,我們努力著!
④ 浙江的歷史是什麼
浙江是中國古代文明的發祥地之一。
100萬年前境內已出現人類活動,已發現新石器時代遺址百餘處,最著名的有距今4000—5000年的良渚文化、距今5000—7000年的河姆渡文化、距今6000多年的馬家浜文化、距今7000—8000年的跨湖橋文化、距今1萬年的上山文化,近來在良渚遺址又發現了5000年前中國最大古城。
浙江春秋時分屬吳、越兩國,戰國時屬楚;秦時分屬會稽郡、鄣郡、閩中郡;漢時屬揚州刺史部;三國時入東吳版圖,仍屬揚州;唐朝時先屬江南道,後屬江南東道,又分置浙江東道、浙江西道兩節度使,「浙江」作為行政區名稱自此始;五代十國時臨安人錢鏐建立吳越國,屬江南道;
北宋時屬兩浙路;南宋建都臨安(即今杭州),分置兩浙西路和兩浙東路;元代時屬江浙行中書省;明初置浙江行中書省,簡稱浙江省,省名自此出現,後改為浙江承宣布政使司,轄11府、1州、75縣,省界區域基本定型;清康熙初年改為浙江省,沿襲至今。
浙江省的宗教
浙江省有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五種宗教。各宗教歷史悠久,信徒眾多。佛教、道教傳入浙江有1800餘年歷史,伊斯蘭教傳入浙江有近1400餘年歷史,天主教傳入浙江有近400餘年歷史,基督教傳入浙江有150餘年歷史。
佛教有全國重點寺院13座,普陀山是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天台山國清講寺被日本、韓國佛教奉為天台宗祖庭,寧波天童寺被日本佛教尊為曹洞宗祖庭。道教十大洞天福地中浙江佔了三個。杭州鳳凰寺為我國東南沿海伊斯蘭教四大古寺之一。
以上內容參考浙江省人民政府-歷史人文
⑤ 浙江初中歷史與社會教材有幾本書求拍封面如果有電子版教材方便請發一下。
七年級上
地理:人在社會中生活
地理:人類共同生活的世界
地理:各具特色的區域生活
地理:文明中心——城市
七年級下
地理:中華各族人民的家園
地理: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社會:生活的變化
歷史:文明探源
八年級上
歷史:多元發展的早期文明
歷史:相繼興衰的中古歐亞國家
歷史:延綿不絕的中華文明(一):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發展
歷史:延綿不絕的中華文明(二):「多元一體」格局與文明高度發展
八年級下
歷史:綿延不絕的中華文明(三):農耕文明繁盛與近代前夜的危機
歷史:世界工業文明的曙光與近代社會的開端
歷史:席捲全球的工業文明浪潮
歷史:19世紀中後期工業文明大潮中的近代中國
九年級上
歷史:20世紀初的世界與中國
歷史:開辟新的發展道路
歷史:中國抗日戰爭與世界反法西斯戰爭
歷史:中國革命的勝利
九年級下
歷史:冷戰時期的世界
歷史:新中國的建設與改革
歷史+社會:跨世紀的中國與世界
社會:共同面對前所未有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