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重慶的由來
重慶是一個歷史名城。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封宗姬於巴,以江州(今重慶)為府,後幾易其名(改渝州、恭州),為歷朝重鎮。南宋時,趙敦封恭州王,後即帝位,自詡「雙重喜慶」,遂於1189年升恭州為重慶府,重慶由此而得名。1929年重慶正式設市。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國民政府西遷重慶,並於同年11月定重慶為戰時首都。1939年改重慶為直轄市。1940年定為陪都。1949年重慶解放後,為西南軍政、行政委員會駐地,屬西南行政委員會管轄。1953年3月改為中央直轄市。1954年7月西南大區撤銷,生態市改為四川省轄市。1983年永川地區與
㈡ 重慶的歷史簡介
抗戰以前的重慶 重慶定名於宋朝,在近代由於率先引入近代工業而迅猛發展保持至今。遠在兩萬多年前的舊石器時代,這片土地上就出現了人類的生息繁衍活動,到新石器時代,已有較稠密的原始村落,分別居住著夷、濮、苴等八個民族。正是這些最早的重慶居民,創造了重慶最古老的歷史文明。從巴到重慶,名稱屢經歷史的變遷。但總的來說,重慶是一個軍事考量設立的城市。 約在三四千年前的夏商周時期,以四川東部湖北西部為中心地帶的大片地區,已形成一個的奴隸制部族聯盟,統稱巴。在甲骨文中,也有關於巴方的記載,巴國建於周初,重慶是當時巴國的一個戰備城市。 周慎靚王五年(前316年),秦滅巴國,置巴郡。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分
你試試應該不錯的
重慶歷史文化是重慶地區經過長期發展形成的一種區域文化。包括移民文化,步行街文化,巴渝文化和陪都文化。
因古代流經重慶的嘉陵江稱為渝水,故重慶古名為渝州,至宋徽宗年間,改名為恭州。宋孝宗於淳熙十六年(公元1189年)2月禪讓於宋光宗,光宗為孝宗第三子,封恭王,其封國就是恭州;按宋代制度,由宗室藩王入承大統者,其原封邑即稱為「潛邸」,例於即位大典中升為府,故同年8月就升恭州為重慶府。對於命名為重慶現有三種解釋:[1]
宋光宗藩封在恭州,是為一慶,後又由恭州承嗣天子大位,這是二慶,故美其名曰「重慶」;
宋光宗即位時,其祖母憲聖慈烈皇後尚在,稱壽聖皇太後,其父親孝宗稱太上皇,這二位均臨視了光宗的登基慶典,故曰「重慶」,於是恭州就被命曰「重慶」府;
明代《蜀中廣記·郡縣古今通釋·重慶府》所載:「重慶者,以其介紹、順二慶之間也」,即因重慶之南為紹慶府(治今彭水),之北為順慶府(治今南充市),重慶介乎其間,所以稱「重慶」。
遠在兩萬多年前的舊石器時代,這片土地上就出現了人類的生息繁衍活動,到新石器時代,已有較稠密的原始村落,分別居住著夷、濮、苴等民族。
約在三四千年前的夏商周時期,以四川東部湖北西部為中心地帶的大片地區,已形成一個的奴隸制部族聯盟,統稱巴。秦滅巴國,置巴郡。
秦始皇二十六年分天下為三十六郡,巴郡為其一。漢朝時候巴郡稱江州,為益州刺史部所管轄。
魏晉南北朝時期,巴郡先後是荊州、益州、巴州、楚州的一個下屬單位。 隋文帝開皇元年(581年),以渝水(嘉陵江古稱)繞城,改楚州為渝州。
這就是重慶簡稱渝的來歷。唐代延續渝州之稱,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年),將恭州升格命名為重慶府。
元、明、清三代,重慶府之稱延續,抗日戰爭爆發後,國民 *** 西遷重慶,於1937年11月定重慶為戰時首都, 此間,重慶為中華民國戰時陪都,1949年11月30日,中國人民 *** 攻佔重慶,隨後成為西南軍政委員會駐地(一年半以後撤銷)。 (2)重慶市區原名歷史是什麼擴展閱讀: 重慶地處中國中部的西緣、西部的東緣,是中、東部經濟發達區和西部資源富集區結合部,對長江經濟帶和西部經濟區有雙重聚散功能。
其承東啟西的區位優勢,使重慶成為西部大開發戰略的首選和經濟龍頭地位,成為實踐「兩個大局」的重要戰略支點。 通過重慶帶動整個西部開發,縮短沿海與內陸的貧富差距。
國家已經在重視貧富問題、東西部發展平衡問題,這也是為什麼重慶頻繁受到中央「恩寵」的原因。 參考資料:網路-重慶。
重慶因何得名?《蜀中廣記。郡縣古今通釋》:「重慶者,以其介紹、順二慶之間也。「作為重慶得名依據,似乎可靠。因為《蜀中廣記》作者曹學佺,不但人品高潔,不畏權貴,國亡身殉;學問淵博,編著繁復,對於四川情況特別熟悉.然而考證重慶得名,恰恰錯了。果州在理宗寶慶元年(1225)年以理宗潛藩升順天府,黔州在理宗紹定元年(1228)升紹慶府,而恭州升為重慶府在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比順、紹二慶升府要早30多年。曹學佺一時疏忽出此差錯,賢者難免。 光宗即位前受封為恭王,即位以後雙重喜慶將恭州升格為重慶府。象這樣表述,不會有人異議。但如果不強調藩升府是宋王朝的制度,就不夠了。每一個皇帝即位以前都有封
你試試應該不錯的
重慶是中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具有3000多年的悠久歷史和光榮的革命傳統,以重慶為中心的古巴渝地區是巴渝文化的發祥地,這片土地孕育了重慶悠久的歷史。
距今2~3萬年的舊石器時代末期,已有人類生活在重慶地區。公元前11世紀商周時期,巴人以重慶為首府,建立了巴國。
公元581年隋文帝改楚州為渝州,重慶始簡稱"渝"。公元1189年,宋光宗先封恭王,後即帝位,自詡"雙重喜慶",升恭州為重慶府,重慶由此得名,距今已有800餘年。
1997年3月14日,經八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審議批准,重慶正式成為中國第四個、西部地區唯一的直轄市,掀開了重慶建設與發展史上嶄新的一頁。
重慶市位於川鄂兩省之間的長江三峽西段嘉陵江與長江匯流處,因嘉陵江古稱渝水,故簡稱喻。重慶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歷史上曾為江洲、巴郡、楚州、渝州、恭州。「重慶」取「雙重喜慶」之意,得名於公元1189年。1929年,重慶正式設市。因境內嘉陵江古稱渝水,所以今重慶簡稱「渝」。1986年,國務院確定重慶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是西南地區最大的城市和水陸交通樞紐。已形成以重工業為主體,以機械、冶金、化工、紡織、食品五大工業部門為支柱,門類較齊全的西南最大工業城市。 重慶夏熱冬暖,濕潤多陰,氣溫高,雨季長,霜雪少,陰天多,濕度大。年平均氣溫為17.0 -18.8攝氏度,1月均溫6—8攝氏度,7月均溫27—29攝氏度,最高氣溫43攝氏度,最低氣-3.8攝氏度,年降水量969.5至1293.8毫米。年均日照數1259.5小時,霧日數年均為69.3天。
重慶建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重慶經濟建設有了長足的發展,已基本形成大農業、大工業、大交通、大流通並存的格局,是西南地區和長江上游最大的經濟中心城市和重要的交通樞紐。重慶市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各項社會事業發展迅速。有各類學校1.76萬多所,其中高等院校25所,成人高校和中等專科學校上百所,專業學科齊全,為經濟建設培育出大量人才。 已經啟動農業技術進步工程、高新技術產業化工程、綠色技術工程、科技扶貧工程、國民經濟信息化工程和跨世紀人才培養工程,推動「科教興渝」戰略全面實施。 重慶市衛生事業發展迅速,全市擁有各類衛生機構近4900個,其中醫院2586個;衛生技術人員8.8萬人,其中醫生為4.3萬人。重慶正朝著「人人享有初級衛生保健」目標邁進。重慶的體育事業具備承辦全國性大型運動會的能力。重慶的文化藝術已基本形成了電影、藝術、公共圖書、群眾文化、文物博物等門類較全的網路體系。
重慶悠久的歷史文化,眾多的人文景觀和風光名勝,以及獨特的「山城」風貌,既豐富了重慶這座文化名城的內涵,也給重慶旅遊發展添色生輝。在這里,自然風光與人文景觀互為交融,相得益彰,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國內外客人前來旅遊觀光,探蹤尋覓。重慶旅遊資源得天獨厚,是中國旅遊資源最富集的地區之一。已開發出20多處大景區、300多處旅遊參觀點。隨著重慶社會經濟和旅遊業的發展,旅遊環境顯著改善,服務水平日益提高。重慶的旅遊開發前景廣闊,旅遊業已被列為新的支柱產業和經濟增長點加以培育。
重慶是中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具有3000多年的文明史。在浩盪的歷史長河中,重慶以其巨大的凝聚力和輻射力,成為古代區域性的軍事政治中心和重要的商業物資集散地,以重慶為中心的古巴渝地區是巴渝文化的發祥地,這片土地孕育了重慶悠久的歷史。
距今2~3萬年的舊石器時代末期,已有人類生活在重慶地區。到新石器時代,已有較稠密的原始村落,分別居住著夷、濮、苴、奴、賓、共等八個民族。正是這些最早的重慶居民,創造了重慶最古老的歷史文明。
公元前11世紀商周時期,巴人以重慶為首府,建立了巴國。後秦滅巴國,分天下為三十六郡,巴郡為其一。極盛時期巴國疆域以原重慶市為行政中心,管轄川東、陝南、鄂西、湘西北和黔北等區域。自秦漢以來的歷朝歷代,這一區域多數時期為一個統一的行政轄區,其行政中心設在原重慶市。重慶古稱江州,以後又稱巴郡、楚州、渝州、恭州。南北朝時,巴郡改為楚州。
公元581年,以渝水(嘉陵江古稱)繞城,隋文帝改楚州為渝州,重慶始簡稱"渝"。
北宋徽宗崇寧元年(1102年),因渝人趙諗叛誅事,朝廷慮「渝」有「變」之意,改渝州為恭州。公元1189年,宋光宗先封恭王,後即帝位,自詡"雙重喜慶",升恭州為重慶府,重慶由此得名,距今已有800餘年。
重慶自秦以來,歷代王朝都在此設置郡、州、路、道、府等行政機構。1891年重慶成為中國最早對外開埠的內陸通商口岸。
1929年重慶正式建市。
1937年至1946年,日本向中國發動侵略戰爭,國民 *** 移駐重慶,重慶成為中華民國戰時陪都,是當時全國抗日戰爭和反法西斯的最高指揮部,中國大後方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故重慶又有"三都之地"之稱。國民 *** 還都南京後,重慶仍為直轄市。
新中國建立初期重慶作為 *** 中央西南局和西南軍政委員會駐地,是西南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為中央直轄市。1954年西南大區撤銷後改為四川省轄市。1983年率先成為全國經濟體制綜合改革試點城市,實行計劃單列,賦予省級經濟管理許可權。1992年辟為沿江開放城市。1996年9月中央批准重慶代管萬縣市、涪陵市和黔江地區。
1997年3月14日,經八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審議批准,重慶正式成為中國第四個、西部地區唯一的直轄市,掀開了重慶建設與發展史上嶄新的一頁。
巴蔓子(?-?)為古巴國忠州(今重慶市忠縣)人,是東周末期(約戰國中期)的巴國將軍。
約公元前4世紀,巴國朐忍(今萬州一帶)發生內亂,時巴國國力衰弱,國君受到叛亂勢力脅迫,百姓被殘害。巴國將軍蔓子遂以許諾酬謝楚國三城為代價,借楚市平息內亂。
事平,楚使索城,蔓子認為國家不可分裂,身為人臣豈能私下割城。但不履行承諾是為無信,割掉國土是為不忠,蔓子告曰「將吾頭往謝之,城不可得也。」
於是自刎,以授楚使。巴蔓子以頭留城、忠信兩全的故事,成為了巴渝大地傳頌千古的英雄壯歌。
秦良玉,明朝末年戰功卓著的女性軍事統帥、民族英雄、軍事家。曾率「白桿兵」參加平播、援遼、平奢、勤王、抗清、討逆(張獻忠)諸役。
累功至大明柱國光祿大夫、太子太保、太子太傅、少保、四川招討使、中軍都督府左都督、鎮東將軍、四川總兵官、忠貞侯、一品誥命夫人。死後南明朝廷追謚曰「忠貞」。
鄒容(1885~1905), 漢族,民族英雄, 民主革命家,華夏志士,華夏先烈,民主革命烈士。重慶市巴南區人。
1902年赴日本留學,投身民主革命,是與秋瑾齊名的著名革命演說家。1903年,以「革命軍中馬前卒」寫成《革命軍》一書,旗幟鮮明、通俗易懂地回答了中國民主革命的基本問題,特別是提出了「中華共和國」二十五政綱,系統地闡發了孫中山「建立民國」的設想。
中國資產階級革命理論經歷了孫中山提出———鄒容發展———同盟會政綱確立的發展軌跡,這是鄒容對資產階級革命的歷史重大貢獻。 1903年,章太炎因「蘇報案」被捕,鄒容慷慨入獄。
1905年4月3日死於上海獄中。辛亥革命成功以後,孫中山追贈鄒容為「陸軍大將軍」榮銜,崇祀宗烈祠 趙智鳳(1159~1249),大足寶頂石刻創刻者,法名智宗,南宋昌州(今重慶大足)人。
生於大足縣米糧里,5歲時,在家鄉古佛岩落發為僧,16歲時外出雲游。孝宗淳熙六年(1179 年)返鄉後傳密宗柳本尊法旨,承持其教,命工首建聖壽本尊殿,因名其山曰寶頂。
發弘願,普施法水。按密宗道場的格局,精心設計,巧妙安排,在寶頂山「U」形溝中一次性雕琢了上萬驅佛像。
繼承弘揚密宗柳教,清苦70餘年,營造了宏大的寶頂石窟密宗金剛部道場,使寶頂山成為巴蜀密宗中心,寶頂石窟成為中國石窟藝術史上的一座豐碑,1999年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盧作孚(1893年4月14日-1952年2月8日),原名魁先,別名盧思,重慶市合川人。
著名的愛國實業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民生輪船公司(現民生集團的前身)的創辦者, 民生公司到1949年,擁有148艘江海輪船,投資60多個企事業單位,成為中國最大和最有影響的民營企業集團之一。他青年時便提出教育救國,並為之奮斗。
從自學成材始,到創建學校、圖書館、博物館,普及文化和教育,多有建樹。 他以北碚為基地,從事鄉村建設的理論探索和社會實踐,獲得成功。
他一生儉朴勤奮,公而忘私,服務社會和人群。他崇尚務實和科學精神。
有《盧作孚集》傳世,是重慶人乃至中國人在上個世紀前半葉最有價值的心智和實踐的結晶之一。
㈢ 古時候的重慶叫什麼
古城重慶有著四千年的悠久歷史,但是,重慶最早築城有史可查的卻是在公元前316年。 當時巴蜀兩國相爭,巴國受到蜀國侵擾,求助於秦國。秦惠王派張儀、司馬錯率大軍伐蜀援巴,乘機來了巴蜀兩國。
張儀率軍佔領巴國都城後,大興土木,修築巴邑江州城。其城區規模也不大,東至小什字一帶,西至今天的大梁子、小梁子一帶。但是,張儀是歷史上第一個有史可考的修築重慶城的始作俑者。
據傳:秦惠王時張儀修築成都,「城屢壞,不能立,忽有大龜出於江,周行旋起。巫言:依龜行處築之,城乃得立。」所以成都古時候又名「龜城」。古時候,龍、鳳、龜、麟合稱四靈,取名「龜城」在當時是絲毫不含不恭之意的,反之卻寓意有神靈保估。
春秋末至戰國初,巴人進入三峽以西地區後,溯江而上,逐漸征服和融合了長江、烏江、嘉陵江流域的土著民族,控制了北接漢中、南極黔涪、東至奉節、西到宜賓這一大片地區,以今重慶市區為中心,建立起一個地域廣闊、民族眾多、物產豐富的國家,史稱「巴國」。
關於巴國的都城,《華陽國志》說:「巴子時雖都江州,或治墊江,或治平都,後治閬中。」「江州」即今重慶市區,「墊江」今合川,「平都」今豐都,「閬中」 古今皆同。巴人何以不斷改變國都的地點呢?這可以用巴人由長江三峽西進,最後退守至閬中而國亡的歷史內涵來作解釋。就是說,巴人最先從奉節西進,曾一度在今豐都立國,後因楚的勢力不斷進逼,又才被迫西徙今重慶市區,建都於此。
巴人在今重慶市區建都,除了有文獻上的記載以外,地下出土的文物更是一種實證。遠的不說,八十年代中期,考古工作者曾在渝中區千廝門一帶,清理出土了屬於戰國時代的巴人青銅兵器,有柳葉形劍、弩機、箭鏃等。更重要的發現是五十年代初修築成渝鐵路時發現的,當時在今九龍坡區的冬筍壩出土了具有巴文化特點的二十餘座船棺墓葬,有用整段木材挖鑿成的獨木舟形木棺,青銅兵器劍:鉞、矛、戈等。現在可以推定,冬筍壩船棺墓葬群,是當年戍守巴都西大門的兵吏們的墓地。
戰國中後期,由於楚國勢力的不斷西進,形成了「江州以東,其人半楚」的局面。巴國君臣不得已把都城向西北遷移,先是駐今合川,後又稱都閬中,最後於公元前316年滅秦。
重慶是中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具有3000多年的悠久歷史和光榮的革命傳統,以重慶為中心的古巴渝地區是巴渝文化的發祥地,這片土地孕育了重慶悠久的歷史。距今2~3萬年的舊石器時代末期,已有人類生活在重慶地區。公元前11世紀商周時期,巴人以重慶為首府,建立了巴國。後秦滅巴國,分天下為三十六郡,巴郡為其一。極盛時期巴國疆域以原重慶市為行政中心,管轄川東、陝南、鄂西、湘西北和黔北等區域。自秦漢以來的歷朝歷代,這一區域多數時期為一個統一的行政轄區,其行政中心設在原重慶市。重慶古稱江州,以後又稱巴郡、楚州、渝州、恭州。南北朝時,巴郡改為楚州。公元581年隋文帝改楚州為渝州,重慶始簡稱"渝"。公元1189年,宋光宗先封恭王,後即帝位,自詡"雙重喜慶",升恭州為重慶府,重慶由此得名,距今已有800餘年。1891年重慶成為中國最早對外開埠的內陸通商口岸。1929年重慶正式建市。1937年至1946年,日本向中國發動侵略戰爭,國民政府移駐重慶,重慶成為中華民國戰時陪都,是當時全國抗日戰爭和反法西斯的最高指揮部,中國大後方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故重慶又有"三都之地"之稱。國民政府還都南京後,重慶仍為直轄市。新中國建立初期重慶作為中共中央西南局和西南軍政委員會駐地,是西南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為中央直轄市。1954年西南大區撤銷後改為四川省轄市。1983年率先成為全國經濟體制綜合改革試點城市,實行計劃單列,賦予省級經濟管理許可權。1992年辟為沿江開放城市。1996年9月中央批准重慶代管萬縣市、涪陵市和黔江地區。1997年3月14日,經八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審議批准,重慶正式成為中國第四個、西部地區唯一的直轄市,掀開了重慶建設與發展史上嶄新的一頁。
㈣ 重慶在古代叫什麼
重慶是中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重慶古稱江州,以後又稱巴郡、楚州、渝州、恭州。南北朝時,巴郡改為楚州。公元581年隋文帝改楚州為渝州,重慶始簡稱「渝」。
公元1189年,宋光宗先封恭王,後即帝位,自詡「雙重喜慶」,升恭州為重慶府,重慶由此得名,距今已有800餘年。明玉珍(1331~1366),因崇信明教改姓"明",湖廣行省隨州(今湖北省隨州市)人。
1357年,明玉珍西征,四月攻佔重慶,剿除四川元軍,確立對四川大部分地區的統治。至正二十一年七月,明玉珍在重慶稱隴蜀王,仍奉"宋"為國號。至正二十三年(1363)正月,在重慶稱皇帝,國號"夏",改元"天統",以重慶為國都,正式建立了大夏政權。
歷時9年,1371年被大明政權所滅。從古到今共有三國建都於重慶,分別為巴國都、大夏國都、民國陪都,自此重慶又有「三都之地」之稱。1891年重慶成為中國最早對外開埠的內陸通商口岸。1929年重慶正式建市,第一任市長為潘文華。
新中國建立初期重慶作為中共中央西南局和西南軍政委員會駐地,是西南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為中央直轄市。1952年8月,恢復四川省,重慶仍為直轄市。1954年6月,西南大區撤銷後重慶改為四川省轄市。
戰國時期,巴國從漢水流域南遷至長江上游後,先後在枳(今涪陵區)、江州(今渝中區)、墊江(今合川區)建都。周莊王八年(前689年),巴國與楚國激戰於那處(今湖北省荊門市東南),雙方相持數月,巴人不敵而歸。巴楚之戰時斷時續,幾乎貫穿整個巴史。
周慎靚王五年(前316年),秦國滅巴國後,屯兵江州,築巴郡城(江州城),城址在今渝中區長江、嘉陵江匯合處朝天門附近。是為史載重慶建城之始。秦朝分天下為36郡,巴郡為其一。
漢朝巴郡治江州,為益州刺史部所管轄。漢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於魚復(今奉節)設立江關都尉,與巴郡太守同級,管轄巴郡軍事。光武帝建武十一年(35年),岑彭由江州入益州平定公孫述。
漢獻帝初平元年(190年),巴郡三分,永寧郡治江州,固陵郡治魚復(今奉節),巴郡治閬中。建安六年(201年)復永寧郡為巴郡,固陵郡為巴東郡,巴郡為巴西郡。建安十九年(214年),劉備、諸葛亮經由江州平定益州。
㈤ 重慶古稱是什麼呢
重慶古稱江州,以後又稱巴郡、楚州、渝州、恭州。
公元581年隋文帝改楚州為渝州,重慶始簡稱「渝」。公元1189年,宋光宗先封恭王,後即帝位,自詡「雙重喜慶」,升恭州為重慶府,重慶由此得名,距今已有800餘年。1939年5月5日,遷都至重慶的國民政府頒令,將重慶升格為甲等中央院轄市,新中國建立初期,重慶作為中共中央西南局和西南軍政委員會駐地,是西南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歷史沿革:
戰國時期,巴國從漢水流域南遷至長江上游後,先後在枳(今涪陵區)、江州(今渝中區)、墊江(今合川區)建都。周莊王八年(前689年),巴國與楚國激戰於那處(今湖北省荊門市東南),雙方相持數月,巴人不敵而歸。巴楚之戰時斷時續,幾乎貫穿整個巴史。
周慎靚王五年(前316年),秦國滅巴國後,屯兵江州,築巴郡城(江州城),城址在今渝中區長江、嘉陵江匯合處朝天門附近。是為史載重慶建城之始。秦朝分天下為36郡,巴郡為其一。
漢朝巴郡治江州,為益州刺史部所管轄。漢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於魚復(今奉節)設立江關都尉,與巴郡太守同級,管轄巴郡軍事。光武帝建武十一年(35年),岑彭由江州入益州平定公孫述。
漢獻帝初平元年(190年),巴郡三分,永寧郡治江州,固陵郡治魚復(今奉節),巴郡治閬中。建安六年(201年)復永寧郡為巴郡,固陵郡為巴東郡,巴郡為巴西郡。建安十九年(214年),劉備、諸葛亮經由江州平定益州。
㈥ 重慶之名始於什麼朝代
重慶之名始於南宋,距今已經有800多年的歷史了,是宋光宗下令改恭州為重慶的。南宋淳熙十六年,大約1189年,宋光宗趙惇先封恭王,後即帝位,自詡「雙重喜慶」,升恭州為重慶府,重慶由此得名。現在重慶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是「紅岩精神」起源地,巴渝文化發祥地,有「中國火鍋之都」、「中國會展名城」、「世界溫泉之都」之稱。
㈦ 重慶古代叫什麼
一、重慶古代叫什麼
漢朝時期巴郡稱江州,魏晉南北朝時期先後更名為荊州、益州、巴州、楚州。隋文帝開皇元年(581年)以渝水(嘉陵江之古稱)繞城,改楚州為渝州。這就是重慶簡稱「渝」的來歷。
二、重慶歷史沿革
重慶是一座有著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名城。200萬年前的巫山人化石,表明重慶地區是東方文明的發祥地。銅梁文化遺址證明,2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重慶就有人類活動。重慶地區還有巫山大溪、巴南干溪溝、江津王爺廟、合川沙梁子等數十處新石器時代遺址。公元前11世紀至公元前316年,巴人以重慶為首府,建立了巴國。極盛時期的巴國疆域「東至魚復(今奉節一帶),西至僰道,北接漢中,南及黔涪」。漢朝時期巴郡稱江州,魏晉南北朝時期先後更名為荊州、益州、巴州、楚州。隋文帝開皇元年(581年)以渝水(嘉陵江之古稱)繞城,改楚州為渝州。這就是重慶簡稱「渝」的來歷。北宋徽宗崇寧元年(1102年)改渝州為恭州。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南宋光宗趙惇因先在恭州於正月封為恭王,二月受內禪即帝位,自詡「雙重喜慶」,遂將恭州升格為重慶府。重慶由此得名,迄今已800餘年。1363年元末紅巾軍領袖明玉珍在重慶建大夏國。1891年重慶對外開埠。1911年11月23日,同盟會在重慶建立蜀軍政府。辛亥革命後,1921年設重慶商埠督辦,次年改為市政公所。1926年改市政公所為重慶商埠督辦公署,次年又改為市政廳。1929年劉湘改巴縣城區為市,重慶由此建市,改市政廳為市政府。抗日戰爭爆發後,國民政府由南京遷至重慶,於1937年11月定重慶為「戰時首都」,1939年5月5日國民政府頒令,將重慶升格為直轄市。1940年9月再定重慶為中華民國「陪都」,重慶成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國際名城。1949年11月30日重慶解放,成為西南軍政委員會駐地。1953年3月重慶改為中央直轄市。1954年7月重慶市並入四川省,改為四川省轄市。1983年重慶成為全國第一個城市綜合體制改革試點城市,也是享有省級經濟管理許可權的計劃單列市,同年3月原四川省永川地區劃入重慶。1997年3月14日第8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5次會議決定,將原屬四川省的重慶市、萬縣市、涪陵市、黔江地區合並設立中央直轄市,同年6月18日重慶直轄市正式掛牌。2017年底,重慶市轄26個區、12個縣(其中少數民族自治縣4個)、一個經濟技術開發區(萬盛經開區)。
重慶城市的形成與發展源遠流長。重慶城市在歷史上曾3次建都(巴國首都、夏國國都、抗戰陪都),3次設立中央直轄市。宋代重慶合川釣魚城的抗蒙戰爭,為世界反侵略戰爭做出了貢獻。近代重慶的革命斗爭史,特別是紅岩革命精神,一直為國人所傳頌。抗戰時期的重慶,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史上書寫了重要的篇章。現代的重慶,為國家的現代化建設和繁榮富強鑄就著新的輝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重慶是中國八大城市之一,一直是西南的工業重鎮。經過60多年的建設,重慶已發展成為中國西部最大的城市,國家中心城市,長江上游的經濟中心。
㈧ 重慶名字的來歷是什麼
北宋崇寧元年(1102年),因趙諗謀反之事,宋徽宗以「渝」有「變」之意,改渝州為恭州。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宋光宗先封恭王,後即帝位,自詡「雙重喜慶」,升恭州為重慶府,重慶由此得名,迄今已有800餘年。
重慶,簡稱「渝」。 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中西部唯一的直轄市、國家中心城市 、超大城市、國際大都市,長江上游地區的經濟、金融、科創、航運和商貿物流中心, 西部大開發重要的戰略支點、「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重要聯結點以及內陸開放高地; 既以江城、霧都、橋都著稱,又以山城揚名。
(8)重慶市區原名歷史是什麼擴展閱讀:
2010年2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發布的《全國城鎮體系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提出重慶國家中心城市的規劃和定位。
2010年6月18日,中國第三個副省級新區、中西部第一個國家級新區——兩江新區正式掛牌成立。
2017年3月31日,國務院批復成立中國(重慶)自由貿易試驗區。
㈨ 重慶在古代叫什麼名字,他有什麼樣的歷史典故
重慶是一座有著悠久歷史文化的名城。遠在兩萬多年前的舊石器時代,這片土地上就出現了人類的生息繁衍活動,到新石器時代,已有較稠密的原始村落,分別居住著夷、濮、苴等八個民族。正是這些最早的重慶居民,創造了重慶最古老的歷史文明。
約在三四千年前的夏商周時期,以重慶為中心地帶的大片地區,已形成強大的奴隸制部族聯盟,統稱巴。在甲骨文中,也有關於巴方的記載。
從巴到重慶,名稱屢經歷史的變遷。
周慎靚王五年(前316年),秦滅巴國,置巴郡。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分天下為三十六郡,巴郡為其一。漢朝時候巴郡稱江州。魏晉南北朝時期,先後更名荊州、益州、巴州、楚州。
隋文帝開皇元年(581年),以渝水(嘉陵江古稱)繞城,改楚州為渝州。這就是重慶簡稱渝的來歷。
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年),皇子趙淳接踵於正月封恭王,二月受內禪即帝位,自詡雙重喜慶,遂將恭州升格命名為重慶府。重慶得名迄今已八百餘年。
重慶自秦以來,歷代王朝都在此設置郡、州、路、道、府等行政機構。辛亥革命後,1921年設重慶商埠督辦;1929年設市;1935年5月5日,國民黨政府頒令,將重慶升格為直轄市。抗日戰爭爆發後,國民黨政府西遷重慶,於1937年11月定重慶為戰時首都,1940年再定重慶為陪都。
1949年11月30日,重慶解放,成為西南軍政委員會駐地,中央直轄市。1954年7月,重慶市並入四川省,改為省轄市。1983年,重慶成為中國第一個享有省級經濟管理許可權的計劃單列市。1997年3月14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審議通過了設立重慶為中央直轄市的議案;同年6月18 日,重慶直轄市正式掛牌。重慶市現已成為中國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市,有3000多萬人。人口以漢族為主體,同時聚居著土家族、苗族等40多個少數民族。